期刊文献+
共找到7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mpact of Right Ventricular Dysfunction in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Inferior Wall Myocardial Infarction Presenting to a Tertiary Care Center of Nepal
1
作者 Abhishesh Shakya Ratnamani Gajurel +2 位作者 Chandramani Poudel Anish Baniya Ravi Sahi 《World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2023年第11期780-794,共15页
Introduction: In comparison to anterior wall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ferior wall myocardial infarction is generally regarded as a low risk event.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prognostic impact of right v... Introduction: In comparison to anterior wall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ferior wall myocardial infarction is generally regarded as a low risk event.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prognostic impact of right ventricular (RV) myocardial involvement in patients with inferior wall myocardial infarction (IWMI). Methods: This is an observational study of 82 consecutive IWMI patients admitted and treated in Manmohan Cardiothoracic, Vascular and Transplant Center (MCVTC) from May 15 2018 to June 15 2019.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risk factors profile, electrocardiographic, echocardiographic, including RV function and angi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complications and in-hospital deaths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mean age of patients presenting with IMWI was 64.8 ± 13.8 years with predominance of male (67%). Right ventricular myocardial infarction was present in 34.1% of patient with RV dysfunction in 25.6% patients. Mean Tricuspid Annular Plane Systolic Excursion (TAPSE), RV tricuspid annulus (S') and RV Fractional area change (FAC) in patients with RV dysfunction vs patients without RV dysfunction were 12.2 ± 3.3 mm vs 22.5 ± 3.5 mm (p < 0.001), 7.54 ± 0.91 cm/s vs. 12.79 ± 2.16 cm/s respectively (p Conclusion: In inferior wall myocardial infarction, RV involvement with RV dysfunction is 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for in-hospital mortality along with advanced age, complete atrioventricular block, higher Killip class, delayed hospital presentation,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 40% and angiographic evidence of triple vessel disea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terior Wall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ferior Wall Myocardial infarction right ventricular infarction PROGNOSIS
下载PDF
急性Q波下壁心肌梗死V_(1)、V_(2)导联ST段变化冠脉造影与临床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赵进军 刘巍 +1 位作者 甘润韬 李为民 《临床心电学杂志》 2003年第1期15-17,共3页
目的 结合冠脉造影探讨初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STV1、STV2 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63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行冠脉造影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 ,根据就诊时第一份心电图V1、V2 导联ST段抬高、无改变及压低情况分为A组 ( 6例 ,... 目的 结合冠脉造影探讨初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STV1、STV2 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63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行冠脉造影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 ,根据就诊时第一份心电图V1、V2 导联ST段抬高、无改变及压低情况分为A组 ( 6例 ,STV1抬高≥ 1 0mm、STV2 压低≥ 0 5mm) ;B组 ( 13例 ,STV1无改变、STV2 压低≥ 0 5mm) ;C组 ( 3 4例STV1及STV2 均压低≥ 0 5mm) ;D组 ( 13例 ,STV1及STV2 均无改变 )。四组之间进行心电图、临床指标及冠脉造影比较。结果 冠造发现A组及B组的罪犯血管 (除B组 1例为前降支近段闭塞外 )全部为右冠状动脉 ,两组患者近段血管病变 (RPL)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 83 %对 88% ,P >0 0 5 ) ,B组的RPL明显高于C、D两组 ( 2 5 %及 2 2 % ,P均 <0 0 5 )。A、B两组右室梗死 (RMI)发生率无区别 ( 66%与 70 % ,P >0 0 5 ) ,但B组RMI发生率明显高于C、D两组 ( 14%及 7% ,P均<0 0 5 )。A、B两组病人的低血压和 (或 )休克发生率无明显区别 (P >0 0 5 ) ,但明显高于C、D两组。A、B、C、D四组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 (P均 >0 0 5 )。结论 急性Q波下壁心肌梗死STV1无改变或抬高、STV2 压低者病情重 ,是右冠脉闭塞位置高 ,坏死范围广泛且有可能合并右室梗死的证据 ,而STV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脉造影 改变 发生率 心电图 患者 Q波 下壁心肌梗死 急性 导联 ST段变化
下载PDF
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临床特点及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潘宝安 李永光 宋海滨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13年第8期1686-1687,共2页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或不合并右室心肌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特征、治疗措施,以提高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治疗水平。方法选择2008~2012年我院急诊科收治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59例。将所有符合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且资料...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或不合并右室心肌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特征、治疗措施,以提高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治疗水平。方法选择2008~2012年我院急诊科收治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59例。将所有符合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且资料完整的病例分为单纯下壁心肌梗死组和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特征、治疗效果的差异。结果两组间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高脂血症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单纯下壁心肌梗死与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室心肌梗死患者收缩压、舒张压、第一个24h补液量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死亡率有显著差异(4.44%vs 28.57%)。结论单纯下壁心梗与下壁合并右室心梗组出现低血压休克分别为6.67%与28.57%,快速大量液体输入扩容是抢救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患者成功的关键,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患者中早期再灌注治疗,快速有效的开通罪犯血管可明显改善患者右心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右室心肌梗死 危险因素 综合治疗
下载PDF
头胸导联与常规导联在急性右心室梗死心电图诊断中的临床对比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韩玉兰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第32期9-10,共2页
目的探究与分析头胸导联与常规导联在急性右心室梗死心电图诊断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治的急性右心室梗死患者60例,同时给予头胸导联心电图及常规导联心电图检查,另选择同时期收治的60例无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头胸导... 目的探究与分析头胸导联与常规导联在急性右心室梗死心电图诊断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治的急性右心室梗死患者60例,同时给予头胸导联心电图及常规导联心电图检查,另选择同时期收治的60例无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头胸导联诊断右心室梗死的准确率,同时对ST段抬高程度进行对比。结果对右室梗死患者及无心肌梗死患者进行诊断时,采用常规导联心电图及头胸导联心电图诊断准确率相比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对于右室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头胸导联与常规导联心电图检查时可见ST段抬高程度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头胸导联相比于常规导联心电图在诊断右室梗死上更具优势,值得广泛推广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胸导联 常规导联 心电图 右心室梗死 诊断
下载PDF
Primary reperfusion in acute right ventricular infarction: An observational study 被引量:1
5
作者 Eulo Lupi-Herrera Héctor González-Pacheco +6 位作者 úrsulo Juárez-Herrera Nilda Espinola-Zavaleta Eduardo Chuquiure-Valenzuela Ramón Villavicencio-Fernández Marco Antonio Pea-Duque Ernesto Ban-Hayashi Sergio Férez-Santander 《World Journal of Cardiology》 CAS 2014年第1期14-22,共9页
AIM: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primary reperfusion therapy(RT) on early and late mortality in acute right ventricular infarction(RVI). METHODS: RVI patients(n = 679) were prospectivelyclassified as without right ve... AIM: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primary reperfusion therapy(RT) on early and late mortality in acute right ventricular infarction(RVI). METHODS: RVI patients(n = 679) were prospectivelyclassified as without right ventricular failure(RVF)(class A, n = 425, 64%), with RVF(class B, n = 158, 24%) or with cardiogenic shock(CS)(class C, n = 96, 12%). Of the 679 patients, 148(21.7%) were considered to be eligible for thrombolytic therapy(TT) and 351(51.6%) for 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PCI). TIMI 3-flow by TT was achieved for A, B and C RVI class in 65%, 64% and 0%, respectively and with PPCI in 93%, 91% and 87%, respectively. RESULTS: For class A without RT, the mortality rate was 7.9%, with TT was reduced to 4.4%(P < 0.01) and with PPCI to 3.2%(P < 0.01). Considering TT vs PPCI, PPCI was superior(P < 0.05). For class B without RT the mortality was 27%, decreased to 13% with TT(P < 0.01) and to 8.3% with PPCI(P < 0.01). In a TT and PPCI comparison, PPCI was superior(P < 0.01). For class C without RT the in-hospital mortality was 80%, with TT was 100% and with PPCI, the rate decreased to 44%(P < 0.01). At 8 years, the mortality rate without RT for class A was 32%, for class B was 48% and for class C was 85%. When PPCI was successful, the longterm mortality was lower than previously reported for the 3 RVI classes(A: 21%, B: 38%, C: 70%; P < 0.001). CONCLUSION: PPCI is superior to TT and reduces short/long-term mortality for all RVI categories. RVI CS patients should be encouraged to undergo PPCI at a specialized cen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ght ventricular infarction REPERFUSION therapy ventricular failure CARDIOGENIC shock MORBIDITY MORTALITY
下载PDF
单纯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和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的临床对比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杨柏松 陈用贵 +2 位作者 贾丹 王胜勇 韩崇明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14年第4期373-375,共3页
目的对比分析急性下壁心梗和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梗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干预的意义。方法单纯急性下壁心梗患者组184例,急性下壁并右室心梗组118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冠脉造影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梗组发生低血压、休... 目的对比分析急性下壁心梗和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梗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干预的意义。方法单纯急性下壁心梗患者组184例,急性下壁并右室心梗组118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冠脉造影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梗组发生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室颤、临时起搏治疗比例较单纯下壁心梗组多(P<0.05),未行冠脉介入治疗者死亡率增高(P<0.01)。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梗患者,右冠脉近中段阻塞者占95%。结论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梗患者的血管病变部位多见于优势型右冠脉的近中段;对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梗行早期冠脉介入治疗,可显著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下壁心梗 右心室梗死 冠状动脉病变
下载PDF
早期康复运动对急性右室梗死病人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张宝慧 李筱文 王晓红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CAS 2000年第3期6-8,共3页
目的 :观察急性右室梗死病人住院期康复运动方案的特点及其疗效。方法 :2 3例急性右室梗死病人 ,均合并下壁、后壁或前壁心肌梗死 ,其中 18例经血管造影发现右冠脉梗死。待病情稳定后均参加 3阶段康复运动治疗。根据完成康复运动的天数... 目的 :观察急性右室梗死病人住院期康复运动方案的特点及其疗效。方法 :2 3例急性右室梗死病人 ,均合并下壁、后壁或前壁心肌梗死 ,其中 18例经血管造影发现右冠脉梗死。待病情稳定后均参加 3阶段康复运动治疗。根据完成康复运动的天数将病人分为运动 11天 (n=15)以上和运动 10天 (n=8)以下两组 ,对比运动后两组心功能容量 ,冠脉组梗死程度、数量及心功能的差异。结果 :运动后心功能容量与康复运动次数呈正相关 r=0 .875(P<0 .0 0 0 5) ;11天组心功能容量值为 4 .73± 1.83 METs,10天组为 2 .68± 0 .2 1METs,有显著性差异 (P<0 .0 0 5)。结论 :急性右室梗死病人住院期接受 3阶段康复运动方案是安全的 ,参加适宜的康复运动治疗能帮助急性右室梗死病人改善心功能和恢复体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右室梗死 心脏功能容量 早期康复运动
下载PDF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累及右心室的冠状动脉特点及近期预后 被引量:2
8
作者 胡新荣 金新新 《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6年第8期568-569,572,共3页
目的:研究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累及右心室者的冠状动脉闭塞部位及近期预后。方法:观察急诊及住院的96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其中右心室梗死43例(A组),单纯下壁梗死53例(B组)。结果:A组冠状动脉造影30例,全部为右冠闭塞,近中端闭塞23例,远... 目的:研究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累及右心室者的冠状动脉闭塞部位及近期预后。方法:观察急诊及住院的96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其中右心室梗死43例(A组),单纯下壁梗死53例(B组)。结果:A组冠状动脉造影30例,全部为右冠闭塞,近中端闭塞23例,远端7例;B组造影38例,右冠闭塞19例,近中端10例,远端9例,回旋支闭塞19例。A组合并的其它血管病变比B组更严重。A组肌酸磷酸肌酶峰值高于B组,P<0.01;A组心源性休克发生率20.9%,病死率16.2%,B组均为0例,均P<0.01。结论:右冠近、中、远端闭塞均可发生右心室梗死;合并右心室梗死者近期预后较单纯下壁梗死者差,其发生心源性休克且常常不可逆的原因为右冠近中端完全闭塞同时还合并有多支血管的严重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右心室梗死 心源性休克
下载PDF
常规心电图早期判定急性右心室梗死的探讨 被引量:2
9
作者 付京耀 王秀杰 高丽萍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54-155,共2页
目的探讨急性右心室梗死早期心电图不同导联ST段改变的诊断意义。方法连续选择2000~2005年首次因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住入我院心内科患者,回顾性分析临床诊治资料,其中91例有冠状动脉造影结果,重点分析心电图不同导联ST段改变与下壁心... 目的探讨急性右心室梗死早期心电图不同导联ST段改变的诊断意义。方法连续选择2000~2005年首次因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住入我院心内科患者,回顾性分析临床诊治资料,其中91例有冠状动脉造影结果,重点分析心电图不同导联ST段改变与下壁心肌梗死相关动脉的关系以及对急性右心室梗死诊断的意义。结果下壁心肌梗死相关动脉分别为右冠脉(RCA)病变组73例(80%),左回旋支(LCX)病变组18例(20%)。显示ST段抬高V4R≥1mV阳性发生率、抬高程度Ⅲ〉Ⅱ导联、ST段下移程度aVL〉I导联,RCA组明显多于LCX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为0.001)。结论利用常规心电图检测不同导联的ST段改变有助于识别梗死相关动脉,可以早期判定急性右室梗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右心室梗死 心电图
下载PDF
急性下、后壁心肌梗塞Ⅱ、Ⅲ导联ST段抬高幅度诊断右室梗塞的价值 被引量:2
10
作者 杜复勇 张延荣 +3 位作者 魏经汉 刘明华 蔡新安 邢艳丽 《起搏与心脏》 1990年第3期120-122,共3页
分析急性下、后壁心肌梗塞70例患者(并束支阻滞者除外)的心电图结果显示:Ⅱ导联ST段有或无抬高,Ⅲ导联ST段抬高大于1mm,且Ⅲ导联ST段抬高幅度大于Ⅱ导联(即STⅢ/Ⅱ>1)者,在并有右室梗塞的29例中有26例(89.66%);无右室梗塞的41例中... 分析急性下、后壁心肌梗塞70例患者(并束支阻滞者除外)的心电图结果显示:Ⅱ导联ST段有或无抬高,Ⅲ导联ST段抬高大于1mm,且Ⅲ导联ST段抬高幅度大于Ⅱ导联(即STⅢ/Ⅱ>1)者,在并有右室梗塞的29例中有26例(89.66%);无右室梗塞的41例中有15例(36.66%),二组间ST段抬高Ⅲ/Ⅱ>1检出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作者认为ST段抬高Ⅲ/Ⅱ>1可作为急性下、后壁心肌梗塞合并右室梗塞的诊断依据之一,其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9.66%、63.41%。阳性预告值为63.41%。本资料还显示:Ⅱ导联ST段无抬高,仅Ⅲ导联ST段抬高≥1mm对右室梗塞的诊断更具有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右室梗塞 心电图
原文传递
中心静脉压监测下急性右心室梗死扩容治疗 被引量:2
11
作者 彭景添 张智亮 +3 位作者 王梦洪 吴友平 黄俊 路军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8年第1期69-71,共3页
目的评估中心静脉压监测在急性右心室梗死扩容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2002年6月至2016年6月共收治100例急性右心室梗死患者,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0例急性右心室梗死,70例合并右心功能不全及低血压休克,扩容等治疗后95%稳... 目的评估中心静脉压监测在急性右心室梗死扩容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2002年6月至2016年6月共收治100例急性右心室梗死患者,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0例急性右心室梗死,70例合并右心功能不全及低血压休克,扩容等治疗后95%稳定。治疗前中心静脉压(18.6±2.2)cmH_2O[(1.823±0.216)kPa]。血管开通前后中心静脉压下降(6.5±2.0)cmH_2O[(0.637±0.196)kPa],血压不稳者快速扩容补液。住院前3d中心静脉压为(22.8±2.4)cmH_2O[(2.234±0.235)kPa]时,可获得稳定血压;日输液量和输液速度因人而异,依据中心静脉压和血压进行随时调节。结论急性右心室梗死治疗成功的关键:早期的识别和诊断,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心功能及血液动力学改变,适时、适度、适量地扩容治疗,尽早开通梗死相关血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心室梗死 急性 中心静脉压 扩容治疗
下载PDF
急性右室梗塞住院病人的康复运动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宝慧 李筱文 王晓红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53-255,共3页
方法 :观察了 2 0例急性右室梗塞住院病人康复运动方案的疗效 ,此 2 0例合并下壁、后壁或前壁心肌梗塞。心功能Ⅱ、Ⅲ级共 13例 ,12例伴有心律失常 ,16例血管造影发现右冠脉阻塞性病变。均参加 3阶段康复方案。结果 :13例完成 11次以上... 方法 :观察了 2 0例急性右室梗塞住院病人康复运动方案的疗效 ,此 2 0例合并下壁、后壁或前壁心肌梗塞。心功能Ⅱ、Ⅲ级共 13例 ,12例伴有心律失常 ,16例血管造影发现右冠脉阻塞性病变。均参加 3阶段康复方案。结果 :13例完成 11次以上的住院康复运动 ,7例低于 11次。康复运动期间除 2例有偶发的房早外 ,无心绞痛和低血压或心律失常发生。心脏功能容量值与康复运动次数明显相关 (r=0 86 82 ,p <0 0 0 0 5 )。 13例心功能容量高于 3 0METs和 7例低于 3 0METs病人的冠脉损害程度、心功能等级和心律失常相似。结论 :住院期心脏康复运动方案是安全的 ,并能帮助医学状态较复杂的病人从低体能状态恢复。右室梗塞病人参加住院期康复运动方案对改善心功能是有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运动方案 急性右室梗塞 代谢当量
下载PDF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右室梗死的临床表现和预后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朱建成 陈绍良 +3 位作者 叶飞 罗俊 林松 段宝祥 《临床内科杂志》 CAS 2006年第11期759-761,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梗)不伴或伴右室心梗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既往6年住我院的103例急性下壁心梗患者,比较下壁心梗不伴右室心梗(65例)和伴右室心梗(38例)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院内死亡率。结果发生低血压、...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梗)不伴或伴右室心梗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既往6年住我院的103例急性下壁心梗患者,比较下壁心梗不伴右室心梗(65例)和伴右室心梗(38例)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院内死亡率。结果发生低血压、心源性休克、快速心律失常(阵发性心房颤动,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缓慢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缓,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在下壁伴右室心梗组高于下壁心梗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经皮冠脉介入(PCI)治疗患者的院内病死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血流动力学障碍和心律失常是右室心梗住院并发症高的主要因素,右室心梗是独立于左室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早期介入治疗能改善住院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右室心肌梗死
原文传递
右心室心肌梗死时头胸导联与Wilson导联心电图的比较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金明 朱晓莹 +4 位作者 潘晓明 殷仁富 栾怡萍 李培蕾 吴宗贵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08-110,共3页
目的:探讨头胸导联(HC导联)心电图对右心室心肌梗死(RVI)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经临床、生化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25例RVI患者进行心电图HC导联与 Wilson导联的同步对比观察。另选 49 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①对照组HC导联中HV3R^HV8R的QR... 目的:探讨头胸导联(HC导联)心电图对右心室心肌梗死(RVI)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经临床、生化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25例RVI患者进行心电图HC导联与 Wilson导联的同步对比观察。另选 49 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①对照组HC导联中HV3R^HV8R的QRS波多呈 Rs或 R型,越往右越明显,无≥2 个相邻导联出现Q波。②RVI者HV3R^HV8R的QRS波形态多为 QS形,且 HL3、HO、HR3 导联也以 QS型为主。25例RVI患者HC导联心电图的诊断符合率高于Wilson导联(84.0%∶52.0%,P<0.05)。③下壁梗死时,HL3、HO、HR3 导联Q波的出现与Wilson导联上Ⅱ、Ⅲ和aVF导联有很好的一致性。结论:RVI时HC导联心电图图形变化明显,所涉及的导联多,明显优于Wilson导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心室 心肌梗死 心电描记术
原文传递
常规导联心电图诊断右室梗塞的探讨 被引量:1
15
作者 赵成英 何成一 +3 位作者 杨波 张玉风 陈新忠 谢玉栋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1年第5期378-380,共3页
本文报道在左室急性下壁/后壁心肌梗塞时,常规心电图Ⅲ导联ST段抬高幅度大于Ⅱ导联(STⅢ/Ⅱ>1)对右室梗塞(RVI)的诊断价值。STⅢ/Ⅱ>1,与传统右胸导联诊断RVI标准对照,其符合率为81.3%;与特殊检查对照,其符合率为72.2%。用特殊检... 本文报道在左室急性下壁/后壁心肌梗塞时,常规心电图Ⅲ导联ST段抬高幅度大于Ⅱ导联(STⅢ/Ⅱ>1)对右室梗塞(RVI)的诊断价值。STⅢ/Ⅱ>1,与传统右胸导联诊断RVI标准对照,其符合率为81.3%;与特殊检查对照,其符合率为72.2%。用特殊检查验证STⅢ/Ⅱ>1和传统右胸导联诊断RVI标准,阳性符合率分别为71.4%和75.0%。因此,STⅢ/Ⅱ>1可作为左室急性下壁/后壁心梗合并RVI的诊断依据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电图 诊断 心肌梗塞
下载PDF
右室梗塞患者临床特点及卡托普利的影响——中国心脏研究—I专题报告之七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文 刘力生 +7 位作者 吴爱丽 刘忠铭 周景春 谢惠芳 任礼静 张兆斌 牟瑞起 马丽媛 《高血压杂志》 CSCD 1998年第3期160-162,共3页
目的本文目的是分析右室梗塞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卡托普利治疗的作用。方法用多中心随机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方法,重点分析中国心脏研究—I中右室梗塞患者住院4周病死率和并发症及卡托普利的影响。结果试验四周内,右室梗塞者总病死率(... 目的本文目的是分析右室梗塞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卡托普利治疗的作用。方法用多中心随机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方法,重点分析中国心脏研究—I中右室梗塞患者住院4周病死率和并发症及卡托普利的影响。结果试验四周内,右室梗塞者总病死率(16.7%)、心力衰竭(29.0%)、心源性休克(12.0%)、室颤(6.7%)、其它类型心跳骤停(4.4%)、I/II度房室传导阻滞(14.6%)、脑卒中(2.2%)、低血压(16.7%)发生率均高于非右室梗塞者(9.4%、17.6%、4.4%、3.1%、2.3%、4.8%、1.2%、13.4%)。卡托普利治疗4周,轻微增加了病死率,轻微增加心源性休克发生率。结论右室梗塞患者系高危病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右室梗塞 临床特点 卡托普利 治疗
下载PDF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ST段抬高STⅢ/Ⅱ>1对右室梗死的诊断价值
17
作者 陈有仁 杨仪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02年第3期204-205,共2页
目的 探讨ST段抬高STⅢ /Ⅱ >1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右室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 描记常规 12导联和V3R~V7R,以连续 2个QRS波群的TP连线为基线 ,测量Ⅱ ,Ⅲ ,V3R V7R导联J点后 80ms处ST段抬高的幅度。结果 Ⅲ导联ST段抬高 >0 ... 目的 探讨ST段抬高STⅢ /Ⅱ >1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右室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 描记常规 12导联和V3R~V7R,以连续 2个QRS波群的TP连线为基线 ,测量Ⅱ ,Ⅲ ,V3R V7R导联J点后 80ms处ST段抬高的幅度。结果 Ⅲ导联ST段抬高 >0 1mv ,且STⅢ /Ⅱ >1者占 2 4例 ,其中 18例 (75 % )并发右室梗死 ;而STⅢ /Ⅱ≤ 1者 2 4例中仅 2例 (8 3% )并发右室梗死 ,二者之间差异显著 (P <0 0 0 1)。其敏感性 ,特异性和准确率分别为 90 %、78%、77%。结论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早期 ,ST段抬高 ,STⅢ /Ⅱ >1,是心电图早期识别合并右室梗死的可靠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ST段抬高 STⅢ/Ⅱ〉1 诊断 急性心肌梗死 AMI 右室梗死 心电图
下载PDF
急性下壁心肌梗塞中右室心肌梗塞与房室传导阻滞的关系
18
作者 金炜 韩晓玲 +2 位作者 孙宝贵 李为真 张建军 《中国心血管杂志》 1999年第3期143-144,134,共3页
目的 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塞(MI)并发右室MI与发生房室传导阻滞的关系.方法 共有120例确诊急性下壁MI的住院患者,根据是否发生房室传导阻滞分为房室传导阻滞组(AVB)和非房室传导阻滞(NAVB)组;是否合并右室MI,则分为右室MI(RVI)组和非右室... 目的 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塞(MI)并发右室MI与发生房室传导阻滞的关系.方法 共有120例确诊急性下壁MI的住院患者,根据是否发生房室传导阻滞分为房室传导阻滞组(AVB)和非房室传导阻滞(NAVB)组;是否合并右室MI,则分为右室MI(RVI)组和非右室MI(NRVI)组.结果 急性下壁MI并发AVB组住院死亡率明显高于NAVB组(P<0.05);合并RVI患者,其AVB的发生率明显高于NRVI病人(P<0.01).合并RVI及高血压组患者,其AVB的发生率最高,明显高于RVI组(P<0.05).结论 右室心肌MI是急性下壁心肌MI发生AVB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VB RVI 房室传导阻滞 MI 急性下壁心肌梗塞 患者 发生率 目的 结论 方法
下载PDF
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后早期扩容的护理
19
作者 葛芬 张美芳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5年第20期11-11,6,共2页
目的:探索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后早期扩容的最佳护理方案。方法: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2014年4月7日收治的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患者1例,对其实施对应的护理方案。结果:患者共住院10天,病情稳定后自动出院。结论:... 目的:探索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后早期扩容的最佳护理方案。方法: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2014年4月7日收治的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患者1例,对其实施对应的护理方案。结果:患者共住院10天,病情稳定后自动出院。结论:给予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后早期扩容的恰当护理方案,可促进患者的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右心室梗死 扩容治疗 护理
下载PDF
急性左室梗塞时右胸导联ST段抬高的临床意义
20
作者 刘仁瑜 苗永鹤 史伟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1993年第1期35-37,共3页
研究目的评价急性左室梗塞时右胸导联ST段抬高对合并右室梗塞的诊断意义。处理方法右胸导联(V_3R~V_5R)ST段抬高的界定为于J点后0.04秒处测量,自等电位线上移≥0.1mv被认为有意义。抬高类型参照Kataoka分类法。右室梗塞的诊断用非侵入... 研究目的评价急性左室梗塞时右胸导联ST段抬高对合并右室梗塞的诊断意义。处理方法右胸导联(V_3R~V_5R)ST段抬高的界定为于J点后0.04秒处测量,自等电位线上移≥0.1mv被认为有意义。抬高类型参照Kataoka分类法。右室梗塞的诊断用非侵入性方法进行诊断。结果所研究的23例中,9例表现为右胸导联ST段抬高,其中3例符合右室梗塞的诊断标准,无右胸导联ST段抬高者14例,其中13例无右室梗塞表现,另1例不能确定。结论急性左室下壁梗塞时右胸导联ST段抬高对合并右室梗塞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左室前壁梗塞时出现右胸导联ST段抬高,诊断合并右室梗塞需慎重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 心肌梗塞 右胸导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