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0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右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 被引量:2
1
作者 高顺忠 盛晓东 +2 位作者 范韬 顾涌藻 祁平东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376-377,共2页
目的 评价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单形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射频导管消融术对 4 2例症状严重的正常心脏单形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进行治疗 ,男 2 8例 ,女 14例 ,年龄 (42 .2±7.8)岁。将消融电极... 目的 评价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单形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射频导管消融术对 4 2例症状严重的正常心脏单形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进行治疗 ,男 2 8例 ,女 14例 ,年龄 (42 .2±7.8)岁。将消融电极送至右室流出道区域 ,采用起搏标测和激动顺序标测 ,前者以起搏时与室性期前收缩QRS波形态完全相同为消融靶点 ,后者以室性期前收缩时最早心室激动点为消融靶点。 4 2例室性期前收缩全部起源于右室流出道 ,呈左束支阻滞图形 ,其中 36例起源于右室流出道间隔部 ,6例起源于右室流出道游离壁。以室性期前收缩在放电后 10秒内消失 ,并维持窦性心律 30~ 6 0min为即刻成功标准。结果 消融即刻成功率为 90 .5 % (38/ 4 2 ) ,其中右室流出道间隔部 94 .4 % (34/ 36 ) ,游离壁 6 6 .7% (4/ 6 )。 2 0例患者 2 4小时动态心电图记录消融前后室性期前收缩数分别为 (2 0 80 0± 10 4 0 )次 / 2 4h和 (110± 12 0 )次 / 2 4h(P <0 .0 0 1)。 1例患者消融术中出现室颤经电复律恢复窦性心律 ,其余无任何并发症。随访 4~ 16个月症状缓解率为 89.5 % (34/ 38) ,复发率为 5 .3% (2 / 38) ,均为右室流出道游离壁室性期前收缩。随访期间亦无并发症。结论 经导管射频消融可有效地治疗症状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性期前收缩 导管消融术 右室流出道
下载PDF
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右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的临床研究
2
作者 徐波 何国平 周惠芬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0年第11期1628-1629,共2页
目的探讨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右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的方法及有效性。方法对38例右室流出道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患者采用激动标测结合起搏标测的方法进行射频消融治疗。术前根据体表心电图初步判断起源部位。结果 38例患者中37例消融成功,成... 目的探讨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右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的方法及有效性。方法对38例右室流出道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患者采用激动标测结合起搏标测的方法进行射频消融治疗。术前根据体表心电图初步判断起源部位。结果 38例患者中37例消融成功,成功率为97.4%,随访(15.9±14.8)个月,无1例复发,亦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激动标测结合起搏标测消融右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安全有效且成功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性期前收缩 右室流出道 导管消融术
下载PDF
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的导管消融治疗
3
作者 吕玲春 韦铁民 +1 位作者 曾春来 陈礼平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05年第1期18-20,共3页
目的 探讨右室流出道频发单形性室性早搏行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对 11例无器质性心脏病右室流出道频发单形性室性早搏患者进行射频导管消融 ,采用起搏标测 ,以起搏时与自发室早QRS波群图形完全相同的点为消融靶点... 目的 探讨右室流出道频发单形性室性早搏行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对 11例无器质性心脏病右室流出道频发单形性室性早搏患者进行射频导管消融 ,采用起搏标测 ,以起搏时与自发室早QRS波群图形完全相同的点为消融靶点。结果 消融即刻成功率 91% (10 / 11) ,所有患者无任何并发症 ,随访 1~ 30个月 ,无迟发并发症发生 ,无室早复发。结论 右室流出道频发单形性室性早搏予射频导管消融治疗有效、安全 ,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性早搏 右室流出道 射频导管消融
下载PDF
心室流出道频发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征及射频消融治疗
4
作者 林加锋 张建华 +1 位作者 姜文兵 陈晓曙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06年第6期349-352,共4页
目的探讨心室流出道频发室性早搏和/或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征及射频消融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14例(13例右心室流出道频发室性早搏和/或室性心动过速,1例左心室流出道频发室性早搏)的心电图特征进行分析并行射频消融治... 目的探讨心室流出道频发室性早搏和/或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征及射频消融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14例(13例右心室流出道频发室性早搏和/或室性心动过速,1例左心室流出道频发室性早搏)的心电图特征进行分析并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右心室流出道室性早搏及室性心动过速体表12导联心电图QRS波特征:工导联呈rs、m、QS及R型,aVR、aVL均呈QS型,Ⅱ、Ⅲ、aVF、V5—6导联均呈单向R波型,胸前导联R波移行区常在V3、V3导联之后,V1、V2导联R高度/S高度比值常〈0.3。左心室流出道频发室性早搏和/或室性心动过速的QRS波特征与右心室流出道频发室性早搏和/或室性心动过速类似,但其胸前导联R波移行区常在v2导联之前,V1、V2导联(尤其V2导联)R高度/S高度比值常〉10.8。13例消融成功,手术操作时间45—156min,X线曝光时间8—28min。术后随访2—36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起源于心室流出道的频发室性早搏和/或室性心动过速有其独特的心电图表现,射频消融治疗能安全、有效地根治此类心律失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生理学 室性心动过速 室性早搏 主动脉窦 右心室流出道 导管消融 射频电流
下载PDF
顽固性室性早搏的导管标测与射频消融治疗 被引量:31
5
作者 杨延宗 高连君 +5 位作者 张树龙 杨东辉 刘少稳 丛培欣 林治湖 宋道岭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1997年第1期22-25,共4页
采用射频导管消融术对症状明显、药物无效的10例顽固性室性早搏(简称室早)进行治疗。将消融电极送至右室流出道区域,以S1S1或RS2早搏刺激标测到与体表12导联心电图记录的自发室早QRS波群图形完全相同,并且激动标测时... 采用射频导管消融术对症状明显、药物无效的10例顽固性室性早搏(简称室早)进行治疗。将消融电极送至右室流出道区域,以S1S1或RS2早搏刺激标测到与体表12导联心电图记录的自发室早QRS波群图形完全相同,并且激动标测时自发室早的局部电图较体表心电图QRS波群提前30ms以上的部位为消融靶点。以室早在放电后10s内消失,维持稳定窦性心律30~60min为即刻成功标准。9例患者经10~20W、消融60~180s,早搏和短阵室速完全消失;1例失败。平均随访11个月,未服任何抗心律失常药物症状消失,复查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9例中8例无早搏、1例为偶发室早,均无并发症。提示射频导管消融术是治疗某些右室流出道早搏的可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性早搏 导管标测 射频消融
下载PDF
射频消融治疗右室流出道频发单形性室性早搏的体会 被引量:11
6
作者 梁兆光 姜玉萍 +3 位作者 黄明学 刘丕栋 谷宏越 黄永麟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2-23,共2页
目的 探讨射频消融治疗右室流出道频发室早的意义。方法 右室流出道频发单形性室性早搏病人2 8例。无心脏病史。ECG确定为右室流出道频发单形性室性早搏 (10 /min)。采用激动标测法 ,以自发单形性室性早搏V波最提前处为靶点消融。结... 目的 探讨射频消融治疗右室流出道频发室早的意义。方法 右室流出道频发单形性室性早搏病人2 8例。无心脏病史。ECG确定为右室流出道频发单形性室性早搏 (10 /min)。采用激动标测法 ,以自发单形性室性早搏V波最提前处为靶点消融。结果 即刻成功率 10 0 % (2 8/2 8)。术前与术后 2周 2 4h动态心电图监测 ,单形性室性早搏数 15 ,836~ 32 ,4 19/2 4h(术前 ) :0~ 1,2 36 /2 4h(术后 )。随诊 6~ 2 4个月 ,2 8例病人均已恢复正常生活 ,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射频消融治疗右室流出道频发单形性室性早搏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消融 治疗 右室流出道 单形性室性早搏
原文传递
Paso起搏标测在右心室流出道室性早搏消融中的运用价值 被引量:1
7
作者 孟坚强 王超权 +2 位作者 任品芳 朱德文 张志诚 《浙江临床医学》 2020年第8期1147-1149,共3页
目的 探讨在CARTO3三维标测指导下运用PASO起搏标测软件标测右心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简称右流室早)消融靶点的可行性及精确性.方法 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行射频消融治疗的50例右流室早,选取以激动标测+PASO起搏标测右流室早25例为观察... 目的 探讨在CARTO3三维标测指导下运用PASO起搏标测软件标测右心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简称右流室早)消融靶点的可行性及精确性.方法 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行射频消融治疗的50例右流室早,选取以激动标测+PASO起搏标测右流室早25例为观察组,采用激动标测+人工起搏标测右流室早25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先行激动标测,寻找到室性早搏(简称室早)的最早激动点,然后观察组通过CARTO3系统PASO起搏标测自动比较体表室早,室早相似度>0.94视为有效消融靶点进行消融,而对照组将心室起搏标测所获得的QRS波与自发室早体表心电图≥11个导联QRS波的振幅/时限/形态完全一致认为是有效消融靶点进行消融,分别记录两组的标测时间、PASO相似度、即刻手术成功率、术后1个月手术成功率及手术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 观察组有效靶点相似度均≥0.95,平均相似度为0.97,对照组成功消融靶点均为起搏标测时QRS波的振幅/时限/形态与体表心电图11个导联完全一致;两组的即刻手术成功率及术后1个月随访手术成功一致,且均未发生血管并发症、血栓栓塞、心脏穿孔或心包填塞等并发症.结论 CARTO3三维标测指导下应用PASO起搏标测软件能帮助术者快速、客观、精确、量化地找到最佳成功消融靶点,并且不增加手术相关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性早搏 右心室流出道 PASO起搏标测 室早相似度
下载PDF
不同三维标测系统引导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的效果比较
8
作者 王典博 郑胜昌 +1 位作者 赵钰 任付先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0年第24期37-39,共3页
目的比较不同三维标测系统引导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50例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使用Carto三维标测系统引导射频消融治疗的21例分为A组,使用Ensite Array三维标测系统引导... 目的比较不同三维标测系统引导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50例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使用Carto三维标测系统引导射频消融治疗的21例分为A组,使用Ensite Array三维标测系统引导射频消融治疗的29例分为B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情况、手术效果、复发率及心肌指标。结果A组X线曝光时间显著短于B组(P<0.05)。术后3 d,A组CK、CK-MB、cTnT水平低于B组(P<0.05)。结论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采用Carto和Ensite Array三维标测系统引导射频消融均有较高的手术效果和较低的复发率,但Carto三维标测系统术中X线曝光时间明显更短,也有助于进一步减轻心肌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标测系统 射频消融 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
下载PDF
右室流出道与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心脏收缩功能和左室重构的影响 被引量:17
9
作者 巩雪 宿燕岗 +6 位作者 潘文志 崔洁 舒先红 陈松文 孙敏敏 刘少稳 葛均波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12-214,共3页
目的评价右室流出道(RVOT)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脏收缩同步性、收缩功能和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82例高度或III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随机分为RVOT起搏组(A组,n=43)和RVA起搏组(B组,n=39),以术前左室12节段达峰时间标准差(Ts-SD)是否&g... 目的评价右室流出道(RVOT)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脏收缩同步性、收缩功能和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82例高度或III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随机分为RVOT起搏组(A组,n=43)和RVA起搏组(B组,n=39),以术前左室12节段达峰时间标准差(Ts-SD)是否>32.6ms对两组患者进行亚组分组,Ts-SD>32.6ms者为A1亚组与B1亚组,Ts-SD≤32.6ms为A2亚组与B2亚组。于术前及术后6个月分别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舒张末左室容积(LVEDV)、收缩末左室容积(LV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采集组织多普勒图像(TDI)进行脱机分析,测量主动脉瓣射血前时间(APET)、肺动脉瓣射血前时间(PPET)、左室12节段收缩达峰时间(Ts),计算室间电机械延迟(IVMD)和Ts-SD。结果术后6个月,两组的IVMD均较术前增加;两组Ts-SD与术前比无差异。亚组分析表明术前同步性好的A2、B2亚组术后Ts-SD升高;术前同步性差的A1亚组术后Ts-SD降低。术后6个月两组LVEDV、LVESV及LVEF与术前比较均无差异,组间比较亦无差异。结论RVOT和RVA起搏短期内对左室收缩功能及左室重构均无影响,术前收缩不同步者可从RVOT起搏中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超声心动描记术 组织多普勒 心脏起搏 同步性 右室流出道 右室心尖部
下载PDF
右心室流出道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治疗新理念和新途径:肺动脉窦标测消融 被引量:18
10
作者 邓成钢 张劲林 +4 位作者 李振 韩宏伟 唐成 张勇华 苏晞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8年第5期382-386,共5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是否可将肺动脉窦标测消融作为右心室流出道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消融治疗的首选策略。方法本研究于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心内科连续入选2015年8月至2016年9月心电图呈右心室流出道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通过肺动脉造...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是否可将肺动脉窦标测消融作为右心室流出道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消融治疗的首选策略。方法本研究于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心内科连续入选2015年8月至2016年9月心电图呈右心室流出道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通过肺动脉造影定位肺动脉瓣和肺动脉窦。分别于肺动脉窦和肺动脉瓣下进行激动标测和起搏标测,所有患者首先于肺动脉窦进行消融治疗。结果共90例患者进入研究,81例患者(90%)于肺动脉窦部标测到心律失常最早激动点,局部消融即可消除室性心律失常而毋需再肺动脉瓣下进行巩固放电。肺动脉窦消融成功的患者中,96.3%患者消融部位起搏图形与自发心律失常最为相似。9例肺动脉窦消融失败的患者最终于主动脉窦部(5例)和右心室流出道下后部(4例)成功消融。平均随访(15.2±9.5)个月,单次手术的成功率为96.7%。结论肺动脉窦标测消融可作为右心室流出道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首选消融策略,消融成功率在90%,中期随访结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消融术 室性心律失常 右心室流出道
原文传递
Evaluation of global and regional left ventricular systolic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frequent isolated premature ventricular complexes from the 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被引量:15
11
作者 Yao Jing Xu Jing +3 位作者 Yong Yong-hong Cao Ke-jiang Chen Shao-liang Ku Di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2期214-220,共7页
Background Frequent premature ventricular complexes from the 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RVOT-PVCs) are associated with left ventricular dysfunction.This study adopted two-dimensional speckle tracking imaging t... Background Frequent premature ventricular complexes from the 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RVOT-PVCs) are associated with left ventricular dysfunction.This study adopted two-dimensional speckle tracking imaging to evaluate global and regional left ventricular myocardial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frequent RVOT-PVCs.Methods This study included 30 patients with frequent RVOT-PVCs and 30 healthy subjects.Aortic systolic velocity-time integral (AoVTI) and myocardium strain in circumferential (CS),radial (RS) and longitudinal (LS) directions were evaluated by conventional echocardiography and speckle tracking imaging.All values of patients with RVOT-PVCs were recorded during sinus (PVC-S) and PVC beats (PVC-V).Result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demonstrated in global CS,RS and LS between the control subjects and the PVC-V (CS:(17.46±2.48)% vs.(11.52±3.28)%,RS:(48.26±10.20)% vs.(20.92±9.78)%,LS:(19.89±2.62)% vs.(11.79±3.66)%,P 〈0.01),and in segmental RS and LS of nearly all the left ventricular segments.Statistical differences in segmental CS between the PVC-V and the control subjects were only observed in anterior,anteroseptal and septal segments (only seen in anteroseptal and septal segments at apex).Furthermore,V/S AoVTI (AoVTI during the PVC beat divided by AoVTI during the sinus beat,then multiplied by 100%) correlated with coupling interval (r=0.67,P 〈0.001) and global strain (CS:r=0.48,P=0.007; RS:r=0.65,P 〈0.001; LS:r=0.65,P 〈0.001).Conclusions Frequent RVOT-PVCs can induce global and regional left ventricular systolic dysfunction.The reduction of hemodynamic parameters relates to the coupling interval and the global systolic fun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emature ventricular complexes 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speckle tracking STRAIN
原文传递
主动固定螺旋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中的应用体会 被引量:16
12
作者 陶四明 张荣华 +4 位作者 李易 洪云飞 杨锋 吕云 李绍龙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7年第3期209-211,共3页
目的探索采用主动固定螺旋电极行右室间隔部起搏的临床可行性。方法随机选择54例需要安装双腔起搏器的患者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将心室起搏螺旋电极先后定位于右室心尖部及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并测试起搏参数。结果右室流出道间隔部电... 目的探索采用主动固定螺旋电极行右室间隔部起搏的临床可行性。方法随机选择54例需要安装双腔起搏器的患者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将心室起搏螺旋电极先后定位于右室心尖部及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并测试起搏参数。结果右室流出道间隔部电极定位成功率为98.15%,该部位起搏参数满足起搏要求,同时起搏的QRS波时限较心尖部变窄(130.45±18.24msvs153.11±20.10ms,P<0.001)。结论采用主动固定螺旋电极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安全性高、可行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主动固定电极 右室流出道 心脏起搏
下载PDF
采用心内非接触式标测的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 被引量:14
13
作者 姚焰 张奎俊 +3 位作者 张澍 李小明 李卫菊 王方正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3年第3期139-144,共6页
目的 右心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RVOT)的解剖结构使得对该部位的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eardia,VT,室速)标测定位的难度较大,远期成功率也较低,为此,采用心内非接触式标测指导导管消融。方法 20例患者(男... 目的 右心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RVOT)的解剖结构使得对该部位的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eardia,VT,室速)标测定位的难度较大,远期成功率也较低,为此,采用心内非接触式标测指导导管消融。方法 20例患者(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14~59(35.1±12.3)岁。其中6例有晕厥或黑矇史,7例既往曾接受射频消融未获成功。全部患者均在RVOT内放置EnSite3000标测导管,在窦性心律下进行疤痕标测和心动过速时进行最早激动标测,并根据标测结果使用EnSite 3000导管的导航功能指导消融定位。消融前并进行起搏标测。结果 20例患者共诱发出22种RVOT室速,其中3例还伴其它起源的室性早搏(室早)。疤痕标测提示,13例患者有电学意义上的疤痕区域,且有11例室速起源于该疤痕区域。25个室速或室早起源点中1例起源于近肺动脉瓣口部,10个位于间隔侧,其余均偏游离壁,其中7个偏RVOT后壁中、下部,4个偏前壁中、下部,3个位于游离壁侧;病变基质的直径为6~42 mm,平均(16.8±9.2)mm。非接触式标测所确定的最早激动处电位平均领先体表20~62(41.0±13.8)ms;与自发的室性心动过速相比,起搏标测下14例的12个导联QRS形态完全一致,11/12个导联一致的为10例,1例有10/12导联一致。全部室速和室早均消融成功。在标测确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性心动过速 心内非接触式标测 右心室流出道 射频消融 治疗
原文传递
右心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的定位与导管消融 被引量:14
14
作者 张凤祥 陈明龙 +4 位作者 杨兵 陈红武 居维竹 徐东杰 曹克将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0年第1期22-25,共4页
目的本文旨在探索判断右心室流出道室性早搏(室早)起源的新流程,以便快速、准确地找到消融靶点。方法采用非接触三维标测系统对右心室流出道室早进行标测与导管消融,并分析右心室流出道室早体表心电图特征。根据三维标测与导管消融... 目的本文旨在探索判断右心室流出道室性早搏(室早)起源的新流程,以便快速、准确地找到消融靶点。方法采用非接触三维标测系统对右心室流出道室早进行标测与导管消融,并分析右心室流出道室早体表心电图特征。根据三维标测与导管消融结果,并结合先前报道的室早起源判断流程,设计新的判断室早起源流程。结果标测与消融结果显示21例患者室早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其中5例起源于前间隔,4例起源于中间隔,12例起源于后间隔;17例患者室早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游离壁,其中5例起源于前游离壁,2例起源于中游离壁,10例起源于后游离壁;1例患者室早起源于希氏束附近。判断室早起源新流程的总阳性预测值(77.3%)较Ito等报道的73.3%、Joshi等报道的73.3%、Dixit等报道的53.8%显著提高(P〈0.05)。新流程在判断室早具体起源部位较Ito等、Joshi等与Dixit等报道的室早起源部位判断流程有较大的优势,其敏感性、特异性与阳性预测值分别为78.1%,88.9%与84.2%,Joshi等报道的流程分别为32.9%,65.8%与48.1%,Dixit等报道的流程分别为50.7%,63.9%和55.2%(P均〈0.05)。结论非接触三维标测系统指导右心室流出道室早消融成功率高,判断室早起源新流程的敏感性、特异性与阳性预测值较先前报道的高,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电图 室性早搏 右心室流出道
原文传递
牛颈静脉带瓣管道重建犬右心室流出道的血流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吴忠仕 张竞超 +7 位作者 杨晓涵 胡建国 胡铁辉 程端 陈金兰 徐新华 李迎霞 胡野荣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2004年第3期201-203,共3页
目的 观察自制牛颈静脉带瓣管道重建犬右心室流出道后的血流动力学性能。 方法 应用经戊二醛处理的牛颈静脉带瓣管道对 7只犬行肺动脉与右心室连接 ,重建右心室流出道前后测定肺血流动力学 ,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牛颈静脉带瓣管道通畅情... 目的 观察自制牛颈静脉带瓣管道重建犬右心室流出道后的血流动力学性能。 方法 应用经戊二醛处理的牛颈静脉带瓣管道对 7只犬行肺动脉与右心室连接 ,重建右心室流出道前后测定肺血流动力学 ,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牛颈静脉带瓣管道通畅情况。 结果 重建术后 1年 7只犬均存活。重建右心室流出道前后肺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压均无明显改变 ,右心室舒张压无明显变化 ,收缩压和平均压显著增加 (P<0 .0 1)。术后超声心动图检查瓣膜关闭良好 ,无明显反流 ,跨瓣压差小 ;术后 1年超声心动图检测发现全部带瓣管道通畅 ,未见明显血栓形成 ,除 1只犬瓣叶活动稍差合并轻度反流外 ,其余犬瓣叶活动良好。心导管测压显示肺动脉与右心室之间压差为 3~ 19mm Hg(1k Pa=7.5 mm Hg) ,管道内舒张压显著高于右心室舒张压 ,右心室造影显示牛颈静脉带瓣管道和肺动脉无明显梗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颈 静脉带瓣管 右心室流出道 血流动力学 BJVC 超声心动图
下载PDF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电极定位方法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3
16
作者 樊济海 巢胜吾 +2 位作者 顾秀莲 王玲 潘瑞麟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7年第1期17-19,共3页
目的探讨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位起搏的电极定位操作方法。方法具备心脏永久起搏指征的患者(n=40),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20例。根据右室解剖学特征,设计了双弯曲导线指引导丝塑型,比较应用该塑型指引导丝(B组)与常规单个弯曲塑型指... 目的探讨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位起搏的电极定位操作方法。方法具备心脏永久起搏指征的患者(n=40),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20例。根据右室解剖学特征,设计了双弯曲导线指引导丝塑型,比较应用该塑型指引导丝(B组)与常规单个弯曲塑型指引导丝(A组)在RVOT间隔部起搏术中操控主动固定电极中应用效果。结果起搏阈值、导线电极阻抗无显著差异,感知R波振幅B组较A组低(12.32±3.80mVvs9.28±3.34mV,P=0.037);电极定位操作X线曝光时间A组大于B组(23.29±9.23minvs12.85±5.82min,P=0.002),电极固定次数A组大于B组(2.64±1.22次vs1.62±0.77次,P=0.015)。两组RVOT间隔部定位成功率:A组14/20(70%),B组18/20(90%),但未显示统计学差异;RVOT间隔部失败者均固定于低位间隔部。术后3个月内仅A组1例导线脱位。结论RVOT间隔部电极定位双弯曲指引导丝支撑下操作,减少X线曝光时间和电极固定次数,比单弯曲指引导丝方法更加简单化。两种方法均安全、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心脏起搏 右室流出道 心室间隔 起搏电极
下载PDF
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单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临床疗效评价 被引量:13
17
作者 简小莉 江洪 +3 位作者 杨波 王晓红 刘华芬 刘秀娟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7年第5期372-377,共6页
目的探讨单导管标测及射频消融治疗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96例症状严重的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的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男性36例,女性60例,年龄14-73岁。96例中单纯频繁发作室性早搏(室早)53例,其他为... 目的探讨单导管标测及射频消融治疗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96例症状严重的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的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男性36例,女性60例,年龄14-73岁。96例中单纯频繁发作室性早搏(室早)53例,其他为室早和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并存。动态心电图记录术前早搏(23834.6±13064.6)次/24h。所有病例均采用起搏标测,以起搏与自然发作室早、室速12导联心电图QRS波形至少有11个导联相同作为消融靶点。结果消融即刻成功率94.8%,X线曝光时间为(7.0±4.6)min,消融时间为(48.0±20.9)min。成功消融靶点位于间隔部73例,游离壁18例。消融后早搏(452.9±909.1)次/24h,与术前比较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平均随访(20.7±11.9)个月,复发率为10.9%(10例)。其中行再次消融8例,成功5例。所有患者均未观察到急性及远期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单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安伞有效.并能减少操作及X线曝光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心室流出道 室性心律失常 单导管 射频消融
原文传递
右室不同起搏部位对老年病窦综合征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1
18
作者 吉立双 孙丽颖 +4 位作者 刘刚 郑明奇 王乐 朱秀芳 田立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9期4051-4053,共3页
目的比较右室不同起搏部位对老年病窦综合征(SSS)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4-2016年收治的78例SSS患者,按照右室不同起搏部位分为右室心尖部(RVA)起搏组(40例)和右室流出道(RVOT)起搏组(38例),比较术前、术后3个月和术... 目的比较右室不同起搏部位对老年病窦综合征(SSS)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4-2016年收治的78例SSS患者,按照右室不同起搏部位分为右室心尖部(RVA)起搏组(40例)和右室流出道(RVOT)起搏组(38例),比较术前、术后3个月和术后9个月两组起搏器QRS波时限、总计右心室起搏百分比和左心室收缩功能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术前QRS波时限和各项左心室收缩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和术后9个月,RVA起搏组患者QRS波时限较RVOT起搏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个月两组总计起搏百分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RVOT起搏组左心室射血分数高于RVA起搏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小于RVA起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VOT起搏对SSS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的作用优于RVA起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窦综合征 心脏起搏 人工 右室流出道 右室心尖部
下载PDF
心室流出道及邻近结构室性心律失常优先与多通道传导再认识 被引量:9
19
作者 李进 郑程 +3 位作者 林佳选 李嘉 李岳春 林加锋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9年第1期43-51,共9页
目的探讨心室流出道(VOT)及邻近结构间优先与多通道传导现象的心电图及电生理特征。方法纳入2007年8月至2017年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进行射频消融治疗的特发性室性早搏(PVC)/室性心动过速(VT)1891例,其中1346例起源于VOT及邻... 目的探讨心室流出道(VOT)及邻近结构间优先与多通道传导现象的心电图及电生理特征。方法纳入2007年8月至2017年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进行射频消融治疗的特发性室性早搏(PVC)/室性心动过速(VT)1891例,其中1346例起源于VOT及邻近结构[右心室流出道(RVOT)、肺动脉窦、左心室流出道(LVOT)、二尖瓣主动脉瓣连接区(AMC)及心大静脉远端(DGCV)移行区],仅44例(3.27%)符合VOT及邻近结构间优先与多通道传导现象的心电图及电生理特征者入选本研究,男20例,年龄(49.03±13.60)岁,年龄范围28~72岁。对比各例的消融靶点的激动标测,起搏标测和SR间期结果并进行分析。结果①优先传导共32例(72.73%),其中LVOT起源经RVOT,优先传导22例(50.00%),肺动脉窦上起源经RVOT或LVOT优先传导分别为5例(11.36%)及2例(4.55%),邻近DGCV延伸支起源经RVOT、左冠窦(LCC)起源经AMC优先传导2例(4.55%),AMC起源经左心室前壁(LVAW)优先传导1例(2.27%);②LVOT起源经LVOT及RVOT多通道传导及RVOT起源经RVOT及LVOT多通道传导共7例(15.91%);③肺动脉瓣上起源经RVOT优先与RVOT或LVOT多通道传导共存5例(11.36%)。优先传导组和优先与多通道传导共存组的最后消融靶点领先度优于初始消融靶点(P<0.01),SR间期较初始消融靶点延长(P<0.01)。结论VOT及邻近结构间优先与多通道传导现象存在多种类型,消融PVC/VT的过程中会发生心电图的形态变化,激动标测的领先度和起搏标测的SR间期可以帮助判断有效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消融术 心电描记术 电生理学 左心室流出道 右心室流出道
原文传递
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早搏与室性心动过速起源点电生理特征 被引量:10
20
作者 林亚洲 陈林 +5 位作者 杨志平 连亮华 陈建泉 吴梅琼 翁川晴 廖学文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6年第1期21-25,共5页
目的本文通过三维非接触式标测技术寻找起源点,结合接触式电压标测,探寻与比较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RVOT)起源室性早搏(室早)和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电生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在福建省立医院心内科因RVOT起... 目的本文通过三维非接触式标测技术寻找起源点,结合接触式电压标测,探寻与比较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RVOT)起源室性早搏(室早)和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电生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在福建省立医院心内科因RVOT起源的室早、室速接受射频导管消融手术51例,分为室速组和室早组。研究病例接受非接触式标测(EnsiteArray球囊,美国圣犹达公司),最早起源点(EA)、突破口(BO)标记后进入传统接触式双极标测,生成窦性心律下RVOT包括肺动脉瓣上区域电压图,并与非接触标测起源点进行匹配分析。结果51例患者消融术总体成功率为94.1%(48/51)。室速组(23例,均为非持续性室速)成功率为95.7%(22/23),室早组(28例)成功率为92.9%(26/28)。窦性心律状态下,消融成功靶点电压室速组低于室早组[(1.0±0.9)mV对(1.8±1.6)mv,P=0.045];心律失常发作时,室速组和室早组靶点电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消融靶点领先体表QRS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0.8±4.0)ms对(39.2±3.6)ms,P=0.180]。室速组[19/23,(0.9±0.6)mV]起源点EA位于低电压区比例高于室早组[14/28,(1.0±0.8)m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2.6%对50%,P=0.031]。室速组心室激动前10rns斜率(dV/dt)小于室早组(O.9±0.7对1.7±1.1,P=0.010)。室速组EA到BO时限(EA—BO)长于室早组[(14.3±6.0)璐对(10.2±4.3)瞄,P=0.044]。室速组需要≥2次扩大消融范围病例多于室早组(11/23对6/28,P=0.034)。结论非持续性室速起源点初始除极速率慢于室早,EA.BO时限较长且需更广泛消融。RVOT起源室早和非持续性室速好发于心室低电压区(0.5~1.5mV),非持续性室速为著。心室低电压区常位于RVOT-肺动脉过渡区域,RVOT局部电压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心室流出道 室性早搏 室性心动过速 非接触式标测 电压标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