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地区气溶胶粒度谱分布初步研究 被引量:46
1
作者 张仁健 王明星 +3 位作者 戴淑玲 张文 王秀玲 李爱国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0年第1期85-89,共5页
对北京地区气溶胶数浓度及其谱分布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 ,重点探讨了气溶胶数浓度分布与相对湿度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气溶胶浓度和谱分布存在明显的日变化和逐日变化 ,并在很大程度上受空气相对湿度和里查森数影响。
关键词 谱分布 气溶胶 数浓度 日变化 北京地区 空气相对湿度 粒度 胶粒
全文增补中
2007年3月3-5日辽宁省暴雪和大风天气的中尺度分析 被引量:22
2
作者 孙艳辉 李泽椿 寿绍文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36-948,共13页
使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V2.2.1对辽宁省2007年3月3—5日的暴雪和大风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合10min一次的地面自动观测站资料和数字化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资料,研究了中尺度重力波的结构及其环境场特征,探讨了波动的激发机制。对流层... 使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V2.2.1对辽宁省2007年3月3—5日的暴雪和大风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合10min一次的地面自动观测站资料和数字化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资料,研究了中尺度重力波的结构及其环境场特征,探讨了波动的激发机制。对流层上层中尺度重力波生成在350—250hPa(约9—11km),周期为2—3h,水平波长30—40km,波动沿水平方向传播约9h。地面气压扰动振幅约为2hPa,周期为2—3h,波动由西南向东北方向传播,方向与地面风向相反。沿波的传播方向,地面观测的逐时降水量呈波动特征,周期约为2h。对流层上层中尺度重力波减弱后,雷达降水回波强度出现显著的波动特征。对流层上层中尺度重力波生成在朝向脊区传播的高空急流出口区下方,300hPa环境场具有显著的切变不稳定特征。波动生成在理查逊数小于0.25的地区,在中尺度重力波生成的高度上,暖平流强,风速低,风切变大。中尺度重力波生成地区出现显著的不平衡气流,拉格朗日罗斯贝数大于0.7,水平散度倾向出现明显的大值,其中-▽w·V/z的量级明显大于其他各项,表明对流层上层重力波的生成及发展与环境场的显著风切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RF中尺度数值模式 中尺度重力波 切变不稳定 理查森数 拉格朗日罗斯贝数 非平衡流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地区夏季两次强降水过程中重力波特征分析 被引量:21
3
作者 吴迪 王澄海 何光碧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54-864,共11页
为了更为全面地认识高原地区重力波对暴雨发生发展的影响,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V3.5.1)对青藏高原东部地区2007年8月25日和2011年8月14日发生的两次强降水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了降水过程中的重力波特征及其与强降水之间的联系。结... 为了更为全面地认识高原地区重力波对暴雨发生发展的影响,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V3.5.1)对青藏高原东部地区2007年8月25日和2011年8月14日发生的两次强降水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了降水过程中的重力波特征及其与强降水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模拟结果较好地再现了这两次强降水过程,降水过程中的垂直速度场和散度场交替式运动完整地表现出波的传播特征,其伴随的上升运动和降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分析Richardson数表明,5~6 km高度上垂直切变不稳定出现的时间先于这些波传播的发生,随着波动的增强,垂直切变逐渐减弱,垂直切变的不稳定气流为重力波提供能量,垂直切变和Richardson数可作为下游地区暴雨预报的指标和依据。同时,Morlet小波分析的结果表明,两次过程中主要是中尺度重力波,其中较长波长的重力波出现时间早,持续时间长,对强降水过程的加强起主要作用。这些表明中尺度重力波是该地区中尺度强降水发生的动力机制之一,在该地区夏季强降水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重力波的分析有助于对该地区强降水过程的理解,进而提高青藏高原地区降水的预报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重力波 richardson 小波分析
下载PDF
理查逊数Ri在沿海近地层大气稳定度分类中的应用 被引量:22
4
作者 范绍佳 林文实 +2 位作者 苏雄晖 陈小燕 马淑琴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70-375,共6页
根据广东、浙江沿海2个100m气象铁塔上10、25、50、75、160m五层各1年的逐时温度、风速梯度资料,研究理查逊数(Ri)在沿海近地层大气稳定度分类中的应用。结果表明:目前常用的理查逊数稳定度分类标准不适用于沿... 根据广东、浙江沿海2个100m气象铁塔上10、25、50、75、160m五层各1年的逐时温度、风速梯度资料,研究理查逊数(Ri)在沿海近地层大气稳定度分类中的应用。结果表明:目前常用的理查逊数稳定度分类标准不适用于沿海地区,根据沿海地区的实际资料,本文推荐了一种适用于沿海地区的Ri数稳定度分类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查逊数 沿海地区 大气稳定度 分类标准
下载PDF
环境与强对流(雹)云相互作用的个例模拟 被引量:21
5
作者 王秀明 钟青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66-373,共8页
基于北京2005年5月31日雹云个例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了对流有效位能(CAPE)和水平风垂直切变(下称shear)等环境因素演变对对流活动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强对流云与局地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长生命史的超级单体风暴需要shear和CAPE之间相... 基于北京2005年5月31日雹云个例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了对流有效位能(CAPE)和水平风垂直切变(下称shear)等环境因素演变对对流活动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强对流云与局地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长生命史的超级单体风暴需要shear和CAPE之间相互配合,一般用理查逊数(Ri=CAPE/shear)表示。本文给出了个例中这种配合的具体表现:当对流有效位能达到1000 J.kg-1时,小的垂直风切变产生一般单体对流,对应Ri数>10,较强切变产生超级单体强对流,对应Ri数在1~5之间。环境影响对流形态,同时对流对局地环境也有明显影响:一般单体对流组成的飑线使其移动方向的局地环境shear增大,超级单体强对流随着其发展对环境shear的消耗明显,使得其周边几十甚至上百公里的环境shear明显减小。强对流活动区域局地环境shear的减小和CAPE的降低相配合,使Ri数维持在1~5之间,有利于超级单体流型的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云 CAPE 垂直风切变 理查孙数
下载PDF
长江河口悬沙与盐分输运机制分析 被引量:13
6
作者 吴祥柏 汪亚平 潘少明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19,共12页
2004年9月15~22日在长江口南支口门区域进行了水位、流速、悬沙浓度、盐度的全潮观测,基于这些现场数据,分析河口区域流速结构、悬沙浓度与盐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利用机制分解法研究河口悬沙、盐分的通量和输运机制,并探讨它们与水... 2004年9月15~22日在长江口南支口门区域进行了水位、流速、悬沙浓度、盐度的全潮观测,基于这些现场数据,分析河口区域流速结构、悬沙浓度与盐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利用机制分解法研究河口悬沙、盐分的通量和输运机制,并探讨它们与水体垂向结构之间的关系。主要结论如下:长江河口区的悬沙浓度存在显著的时空变化特征,从口内向口外,悬沙浓度呈显著减小趋势,大潮期间的悬沙浓度较大,是小潮期间的数倍。通量机制分析结果表明,长江河口区以欧拉余流为主,向海输运,并有向海方向逐渐减小的趋势,斯托克斯余流向陆输运,在大、小潮期间有显著差异。盐分输运机制中,以欧拉余流占主导地位,潮泵效应、垂向重力环流、垂向剪切扩散作用的贡献次之。长江河口悬沙净输运率在向海方向逐渐减小,大潮期间的悬沙净输运率比小潮期间的大1~2个数量级,水动力条件是造成长江河口悬沙净输运时空差异的主要因素。悬沙输运机制小潮期间以欧拉余流占主导地位,在大潮期间则以与紊流相关的垂向剪切扩散作用取代欧拉余流占据主导地位。悬沙瞬时输运机制中的剪切扩散项在中下层水体的理查德森数(Ri)小于0.25时才有较大的量值,在南槽内,当底层水体的理查德森数(Ri)处于0.1%Ri〈0.25范围时,剪切扩散贡献值的大小与Ri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研究还表明,适当的紊动强度有利于高悬沙浓度的维持,区域性的层化作用对紊流有强烈的抑制作用,这是造成长江河口悬沙输运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沙浓度 盐分输运 理查德森数 通量分解 长江河口
下载PDF
湿饱和流中的Richardson数和不稳定的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杨帅 高守亭 王东海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77-386,共10页
本文推导了干、湿饱和流中的Ri数方程.选取华北的一次降水过程,利用模式输出资料计算并对比分析干空气、湿饱和流中Ri方程中的各项,发现干过程中水平风速的垂直切变对干Ri数的变化和不稳定的影响占主导地位,而在湿过程中,湿饱和Ri的分子... 本文推导了干、湿饱和流中的Ri数方程.选取华北的一次降水过程,利用模式输出资料计算并对比分析干空气、湿饱和流中Ri方程中的各项,发现干过程中水平风速的垂直切变对干Ri数的变化和不稳定的影响占主导地位,而在湿过程中,湿饱和Ri的分子(Brunt-Vaisala frequency,简称BVF)对Ri数的变化及不稳定的影响可达到与分母相当的量级.既然BVF在湿过程中对不稳定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我们寻找了更符合湿过程中实际情况的BVF表达式,以对Ri进行修正,从而更好地判断湿过程的不稳定.研究发现,由于考虑了气块的虚温效应和总的水物质混合比的变化,即考虑降水过程中部分液态水脱离气块,有效地减小了雨区的稳定性,使得修正后的湿Ri公式可能更适合于诊断雨区的不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chardson 降水 不稳定 修正 Ri数方程
下载PDF
长江口南支南港的北槽枯季水体中混合、层化与潮汐应变 被引量:11
8
作者 李霞 胡国栋 +2 位作者 时钟 徐海东 施慧燕 《水运工程》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79-88,94,共11页
2010年1月1日至10日在长江口南支南港北槽航道弯道段内3个水文测站位CSl、CSW和CS8,观测得到大、中、小潮的潮位、流速、盐度和含沙量的时间序列。这些资料揭示了由盐度和含沙量引起的垂向层化的大、小潮和涨、落潮的潮周期变化特性。... 2010年1月1日至10日在长江口南支南港北槽航道弯道段内3个水文测站位CSl、CSW和CS8,观测得到大、中、小潮的潮位、流速、盐度和含沙量的时间序列。这些资料揭示了由盐度和含沙量引起的垂向层化的大、小潮和涨、落潮的潮周期变化特性。为定量了解航道弯道段水体的垂向混合程度,采用考虑含沙量后的水体密度来估算其梯度Richardson数限订。在转流时刻,CSl和CSW站位的量级为10^1~10^2,水体呈现层化状态;在涨急、落急时,Ri量级为10^-2-10^-1,水体呈现强混合状态。CS8站位涨潮时的Ri在0.25-5,落潮时平均为10之量级。3个水文测站位,涨潮时的层化均强于落潮时;大潮时的层化程度最强,而小潮时的层化持续时间最长;均存在潮汐应变的现象,且以非持久性的SIPS层化为主。采用Simpson等Ⅲ的公式,估算了长江口北槽航道弯道段内水体由河口环流、潮汐应变和潮汐搅动引起的势能变化率。潮汐应变是水体层化的主要动力机制,而河口环流引起的势能变化率比潮汐应变和潮汐搅动引起的小10^2-10^1量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 层化 richardson 潮汐应变 长江口北槽
下载PDF
博斯腾湖流域戈壁地区大气边界层高度特征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杨洋 刘晓阳 +1 位作者 陆征辉 李郝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29-836,共8页
位于新疆博斯腾湖流域戈壁地区的大气边界层过程受湖泊和戈壁的共同作用,大气边界层结构具有特殊性。利用2013年5月21日至8月28日在博斯腾湖流域戈壁地区获得的大气边界层探测试验资料,分析该地区大气边界层结构特征。结果显示,博斯腾... 位于新疆博斯腾湖流域戈壁地区的大气边界层过程受湖泊和戈壁的共同作用,大气边界层结构具有特殊性。利用2013年5月21日至8月28日在博斯腾湖流域戈壁地区获得的大气边界层探测试验资料,分析该地区大气边界层结构特征。结果显示,博斯腾湖流域戈壁地区大气边界层最突出的特征是在夏季典型晴天时对流边界层异常深厚,在所统计的100天探空资料中,有45天大气边界层高度达3000 m以上,最高可达4400 m。同时,探讨深厚对流边界层的形成机制,认为博斯腾湖流域戈壁地区特殊的大气热力环境以及湖风切变等因素是形成深厚对流边界层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层高度 博斯腾湖 理查森数 湖陆风
下载PDF
里查森数对α中尺度涡旋波不稳定的影响 被引量:8
10
作者 张立凤 王丽琼 张铭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677-683,共7页
作者讨论了里查森数对α中尺度涡旋波不稳定的影响。结果表明:α中尺度涡旋波的失稳与里查森数有很大关系;当里查森数不太大时,才存在α中尺度涡旋波的不稳定;里查森数越小,越容易出现斜交型不稳定,且斜交型不稳定扰动的波长越短。此时... 作者讨论了里查森数对α中尺度涡旋波不稳定的影响。结果表明:α中尺度涡旋波的失稳与里查森数有很大关系;当里查森数不太大时,才存在α中尺度涡旋波的不稳定;里查森数越小,越容易出现斜交型不稳定,且斜交型不稳定扰动的波长越短。此时在α中尺度波段以斜交型不稳定占优;在弱稳定层结下,更有利于出现α中尺度涡旋波的不稳定,而大的风切变仅有利于该不稳定增长率的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旋波 不稳定 α中尺度 里查森数 风切变
下载PDF
基于MST雷达垂直风速的大气温度剖面反演 被引量:8
11
作者 青海银 张援农 +2 位作者 周晨 赵正予 陈罡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94-200,共7页
本文主要利用MST(mesosphere-stratosphere-troposphere)雷达垂直风速时间序列进行频谱分析,计算B-V(Brunt-V?is?l?)频率,再根据B-V频率和温度的关系,本文建立了离散的温度反演模型,最后反演得到了全高度的温度剖面.通过计算温度剖面和... 本文主要利用MST(mesosphere-stratosphere-troposphere)雷达垂直风速时间序列进行频谱分析,计算B-V(Brunt-V?is?l?)频率,再根据B-V频率和温度的关系,本文建立了离散的温度反演模型,最后反演得到了全高度的温度剖面.通过计算温度剖面和探空仪实测温度剖面比较可见,二者的符合度非常高,变化趋势也完全一致.本文还进一步讨论了,利用B-V频率和MST雷达的水平风速还可以计算理查德森数,通过理查德森数可以很清晰的判断大气的稳定性,进而可以量化大气很多动力学特征以及解释大气中的很多波动现象.因此,B-V频率的获得是MST雷达对大气动力学研究的又一贡献,它可以准确地反演大气的温度剖面,同时获取大气动力学稳定性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温度 mesosphere-stratosphere-troposphere(MST)雷达 Brunt-Vaisala(B-V)频率 理查德森数
原文传递
Preliminary Research on the Size Distribution of Aerosols in Beijing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仁健 王明星 符建中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1年第2期225-230,共6页
Number concentration and size distribution of atmospheric aerosols were measured in Beijing by an optical particle count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erosol size distribution and relative humidity is discussed. The re... Number concentration and size distribution of atmospheric aerosols were measured in Beijing by an optical particle count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erosol size distribution and relative humidity is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ize distribution, diurnal variation, daily variation of atmospheric aerosols have a good relation to relative humidity and Richardson number. Key words Atmospheric aerosol - Number concentration - Size distribution - Relative humidity - Richardson number This work is financially supported by NKBRSF Project (G1999043400), Knowledge Creative Project (8-2101 and 82303) founded by TAP, CAS.The authors would like to express their thanks to Prof. Zhang Wen for his work in this observ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mospheric aerosol number concentration Size distribution Relative humidity richardson number
下载PDF
Chanchu台风(0601)流出层的低理查森数特征分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吴天贻 王咏青 周玉淑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101-1112,共12页
对流层高层存在流出层是台风环流结构的一个典型特征,但是关于台风流出层层结及不稳定特征的分析相对较少。本文利用了非静力中尺度WRF模式输出的0601号Chanchu台风的模式模拟资料,以Ri(理查森数)<1为判据,分析了存在于Chanchu台风... 对流层高层存在流出层是台风环流结构的一个典型特征,但是关于台风流出层层结及不稳定特征的分析相对较少。本文利用了非静力中尺度WRF模式输出的0601号Chanchu台风的模式模拟资料,以Ri(理查森数)<1为判据,分析了存在于Chanchu台风流出层的低理查森数,以及它的分布特征与形成原因。分析表明,在Chanchu台风流出层10~16 km高度附近,低理查森数出现频率较大,甚至达到湍流标准,这与Emmanuel(2011)推测得出的结论一致。通过对比台风发展过程发生、发展、成熟和消亡阶段流出层低理查森数的状况,发现低理查森数的出现频率与Chanchu台风强度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即Chanchu台风强度越强,低理查森数出现的频率越高,范围也越大,同时,Chanchu流出层的低理查森数的存在及分布特征受到水平风的垂直切变和稳定度影响。在Chanchu台风强度缓变过程中,低理查森数的分布还存在日变化,这与太阳辐射日变化导致的辐射加热和冷却造成的稳定度变化有关。分析揭示出存在于Chanchu台风流出层的低理查森数层的结构特征,也验证了低理查森数层对Chanchu台风的强度和辐射日变化具有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理查森数 流出层 静力不稳定
下载PDF
Diurnal variations of the planetary boundary layer height estimated from intensive radiosonde observations over Yichang, China 被引量:7
14
作者 ZHANG YeHui ZHANG ShaoDong +3 位作者 HUANG ChunMing HUANG KaiMing GONG Yun GAN Quan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4年第11期2172-2176,共5页
By using the eight-times-daily sampling data from an intensive radiosonde observation campaign at Yichang(111°18′E,30°42′N),China in August 2006 and January 2007,the diurnal variation of the planetary boun... By using the eight-times-daily sampling data from an intensive radiosonde observation campaign at Yichang(111°18′E,30°42′N),China in August 2006 and January 2007,the diurnal variation of the planetary boundary layer height determined by using a bulk Richardson(Ri)number approach,was studied in this paper.It was found that the boundary layer heights in both summer and winter months showed diurnal changes and the daily cycle was deeper in summer,which agreed well with the previous studies;the monthly averaged height was 103–1112 m and 89–450 m in summer and winter,respectively;the morning rise began at 0700 LT/1000 LT in summer/winter and the evening transition occurred at 1900 LT in both seasons;the maximum height occurred in the afternoon for most cases,except some peaks found in the winter night;the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relative humidity dominated the variations of summer height,while the diurnal variation shown in January 2007 might have some connections with the dynamical processes in the lower troposphere,besides the surface effe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anetary boundary layer height bulk richardson (Ri) number method intensive radiosonde observations diurnalvariation
原文传递
悬对沙Mellor-Yamada海洋边界层模型计算结果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华军 梁丙臣 +1 位作者 李东永 李磊岩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7-32,共6页
为了分析海洋水体垂向水流紊动及紊动交换情况而采用了一维的海洋边界层模型(Mellor -Yamada)并利用数值实验的方法对悬沙、盐度、温度等数据进行分析。原模型未将悬沙考虑在内 ,本文试将它引入进去探讨由于它的存在对紊动混合特性的影... 为了分析海洋水体垂向水流紊动及紊动交换情况而采用了一维的海洋边界层模型(Mellor -Yamada)并利用数值实验的方法对悬沙、盐度、温度等数据进行分析。原模型未将悬沙考虑在内 ,本文试将它引入进去探讨由于它的存在对紊动混合特性的影响。2000年4月 ,Mellor将最初的模型引入了依赖于Richardson数的紊动动能耗散率。本文通过比较具有悬沙和不具有悬沙两种情况下的速度、温度和盐度垂向分布随时间的变化 ,分析讨论由于悬沙的存在所引发的密度层化对紊动混合作用的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紊动 密度层化 richardson 悬沙 海洋边界层
下载PDF
加拿大海盆冰下表层海水湍扩散系数估计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莹 赵进平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95-703,共9页
海洋的湍粘性系数和湍扩散系数是研究海洋动量传输、热扩散和物质扩散的物理基础,是海洋模式的重要参数。北冰洋是海冰覆盖的海洋,其湍粘性系数和湍扩散系数与其他大洋有显著不同。本文以Pacanowski&Philander的参数化方案为基础,... 海洋的湍粘性系数和湍扩散系数是研究海洋动量传输、热扩散和物质扩散的物理基础,是海洋模式的重要参数。北冰洋是海冰覆盖的海洋,其湍粘性系数和湍扩散系数与其他大洋有显著不同。本文以Pacanowski&Philander的参数化方案为基础,采用二次北极科考的连续观测冰站和单次观测冰站的资料,定量计算了加拿大海盆74°N^78°N,144°W^164°W区域冰下60 m以浅的垂向湍粘性系数v和湍扩散系数kT,并分3个区域比较。结果表明:v和kT的垂向分布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表层和60 m处量值较大,中间较小;区域的不同主要体现在24 m以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拿大海盆 垂向湍扩散系数 垂向湍粘性系数 richardson 海冰
下载PDF
长江口盐水入侵对海平面上升的响应特征 被引量:5
17
作者 陈维 匡翠萍 +1 位作者 顾杰 贺露露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8-65,共8页
基于MIKE3软件建立了潮流作用下长江口三维水动力及盐度输运数学模型,采用实测潮位、流速、流向以及盐度资料对模型进行了验证。运用验证好的数学模型对海平面上升后长江口枯季盐水入侵进行了模拟,从而分析海平面上升条件下长江口枯季... 基于MIKE3软件建立了潮流作用下长江口三维水动力及盐度输运数学模型,采用实测潮位、流速、流向以及盐度资料对模型进行了验证。运用验证好的数学模型对海平面上升后长江口枯季盐水入侵进行了模拟,从而分析海平面上升条件下长江口枯季盐水入侵的响应特征,得出以下结论:海平面上升1 m后,北支上段、南支、南北港以及南北槽的盐度均上升,南支平均盐度均超过0.45 psu,北支中下段的盐度却明显减小;海平面上升后潮汐的作用更强,北支下段底层层化现象减弱,北支径流动力增强,表层层化现象增强,表层Richardson数达150;南槽Richardson数底部减小,表层增大,但垂直结构趋势变化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盐水入侵 海平面上升 MIKE3 richardson
下载PDF
湍流动能的产生与飞行中严重的晴空颠簸 被引量:5
18
作者 王永忠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12-715,共4页
基于湍流动能倾向方程,推导出了其只含风切变和大气稳定度的简化方程.根据收集到的100例飞行中晴空颠簸的实际资料,利用环境技术应用(ETA)模式对该简化方程进行了检验.研究表明,仅利用湍流动能的产生预测晴空颠簸并不一定有效,而需要对... 基于湍流动能倾向方程,推导出了其只含风切变和大气稳定度的简化方程.根据收集到的100例飞行中晴空颠簸的实际资料,利用环境技术应用(ETA)模式对该简化方程进行了检验.研究表明,仅利用湍流动能的产生预测晴空颠簸并不一定有效,而需要对湍流动能的产生项进行诊断.预报颠簸时,湍流动能倾向方程中的耗散项不能忽略;ETA模式的垂直分辨率和模式的设计者给定的大气稳定度对预报的准确性也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晴空颠簸 风切变 湍流动能 理查逊数 普朗特数 ETA模式
下载PDF
对流边界层顶部夹卷层厚度特征及其参数化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林恒 孙鉴泞 袁仁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0-56,共7页
运用大涡模拟结果分析并讨论了对流边界层顶部夹卷层厚度特征及其参数化.常见的参数化方案是建立归一化夹卷层厚度与对流理查森数(Ri*)之间的指数对应关系,但不同研究结果得到的幂指数有很大差异.分析表明:"Ri*方案"本身是造... 运用大涡模拟结果分析并讨论了对流边界层顶部夹卷层厚度特征及其参数化.常见的参数化方案是建立归一化夹卷层厚度与对流理查森数(Ri*)之间的指数对应关系,但不同研究结果得到的幂指数有很大差异.分析表明:"Ri*方案"本身是造成这种不确定性的原因;另一种理查森数(RiN),即浮力理查森数,可以较好地表征夹卷层厚度.大涡模拟结果表明:"RiN方案"能够有效地减小夹卷层厚度参数化的不确定性.为消除湍流随机性对参数化的影响,我们对大涡模拟结果进行了时间平均处理,并用所得数据讨论了夹卷层厚度与浮力理查森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两者之间有很好的指数对应关系,平均幂指数为-2/5;计算结果同时显示,幂指数仍然存在一定的变化范围(-1/3^-1/2).夹卷层厚度的这种特性反映出夹卷过程的复杂性,即兼有热泡和界面振荡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夹卷层厚度 参数化 湍流随机性 理查森数 大涡模拟
下载PDF
南极中山站的近地面湍流特征参数 被引量:5
20
作者 陆龙骅 卞林根 贾朋群 《南极研究》 CSCD 1993年第1期31-38,共8页
本文用1990—1991年南极中山站地区的微气象观测资料,对中山站地区的里查逊数、湍流感热交换、湍流交换系数、滞凝系数和鲍文比等湍流交换特征参数进行了初步研究,讨论了它们的变化特征。本文结果可供在进行与南极大陆沿岸地区地—气之... 本文用1990—1991年南极中山站地区的微气象观测资料,对中山站地区的里查逊数、湍流感热交换、湍流交换系数、滞凝系数和鲍文比等湍流交换特征参数进行了初步研究,讨论了它们的变化特征。本文结果可供在进行与南极大陆沿岸地区地—气之间湍流交换特征有关的数值诊断和摸拟时参考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 湍流 特征参数 南极中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