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古代农业的形成过程——浮选出土植物遗存证据 被引量:176
1
作者 赵志军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3-84,共12页
中国是世界古代农业起源中心区之一。一般认为,中国的农业起源可以分为两个发展脉络,一是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稻作农业起源;二是分布在中国北方地区的旱作农业起源。近些年来由于浮选法的普遍应用,从全国各地考古遗址浮选出土了... 中国是世界古代农业起源中心区之一。一般认为,中国的农业起源可以分为两个发展脉络,一是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稻作农业起源;二是分布在中国北方地区的旱作农业起源。近些年来由于浮选法的普遍应用,从全国各地考古遗址浮选出土了数量惊人的植物遗存,其中包括稻、粟、黍、大豆、小豆、小麦、大麦、荞麦等各种农作物遗存,为探讨中国古代农业的形成过程提供了直接的实物资料。研究结果显示:距今10000年前后,在中国南方和北方同时出现了植物耕作行为,标志着农业经济已经在孕育中;距今8000年前后,在中国南方和北方都发现了早期农业生产的考古证据,当时的生业形态表现为以采集狩猎(或采集渔猎)为主、以农耕生产和家畜饲养为辅的特点;距今6500年前后,北方旱作农业率先完成了由采集狩猎经济向农业经济的转变过程;距今6000~5000年间,长江中下游地区也相继完成了向稻作农业的转变;距今4000年前后,北方旱作农业又发生了一次重大转变,外来的小麦逐步取代本土的小米成为旱作农业的主体农作物,从此奠定了“南稻北麦”的中国农业生产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作农业 北方旱作农业 形成过程 浮选结果
原文传递
中国农业起源概述 被引量:43
2
作者 赵志军 《遗产与保护研究》 2019年第1期1-7,共7页
中国是世界四大农业起源中心区之一。中国的农业起源可以分为两个发展脉络:一是分布在中国北方地区的以种植粟和黍两种小米为代表的旱作农业起源;二是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以种植水稻为特点的稻作农业起源。新的考古资料显示,中国农... 中国是世界四大农业起源中心区之一。中国的农业起源可以分为两个发展脉络:一是分布在中国北方地区的以种植粟和黍两种小米为代表的旱作农业起源;二是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以种植水稻为特点的稻作农业起源。新的考古资料显示,中国农业起源是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起始自今一万年前后的耕作行为的出现,完成于距今6 000~5 000年间的农业经济社会的建立。这期间是一个数千年之久的过渡时期,在此期间,采集狩猎在人类生活中的比重日渐衰落,农业生产的比重日渐增强,最终农业生产取代采集狩猎活动,成为人类经济生活的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起源 考古资料 旱作农业 稻作农业
下载PDF
贾湖遗址人骨的元素分析 被引量:15
3
作者 胡耀武 James H.Burton 王昌燧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58-165,共8页
古代人类食谱分析是生物考古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在此方面尚缺乏较为系统的研究。本文利用微量元素分析方法,对河南舞阳贾湖遗址人骨进行了元素分析,根据骨中log(Sr Ca)、log(Ba Ca)的变化,揭示了贾湖先民生活方式从狩猎、采集至稻作农业... 古代人类食谱分析是生物考古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在此方面尚缺乏较为系统的研究。本文利用微量元素分析方法,对河南舞阳贾湖遗址人骨进行了元素分析,根据骨中log(Sr Ca)、log(Ba Ca)的变化,揭示了贾湖先民生活方式从狩猎、采集至稻作农业和家畜驯养的发展过程。同时指出,样品249的log(Sr Ca)、log(Ba Ca)异常,当与其迁徙活动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湖遗址 人骨 微量元素分析 组成部分 生物考古 古代人类 生活方式 发展过程 稻作农业 谱分析 迁徙
下载PDF
河南邓州八里岗遗址史前稻作农业的植硅石证据 被引量:13
4
作者 姜钦华 张江凯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66-71,共6页
对采集于河南邓州市白庄八里岗遗址仰韶中晚期和石家河文化时期的堆积物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植硅石分析。通过统计有重要意义的植硅石形态类型,发现了稻作农业的植硅石证据,并且,随着文化的发展(即从仰韶文化期至石家河文化期),稻作... 对采集于河南邓州市白庄八里岗遗址仰韶中晚期和石家河文化时期的堆积物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植硅石分析。通过统计有重要意义的植硅石形态类型,发现了稻作农业的植硅石证据,并且,随着文化的发展(即从仰韶文化期至石家河文化期),稻作农业的强度在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硅石 稻作农业 考古
下载PDF
自然环境变迁与良渚文化兴衰关系的思考 被引量:13
5
作者 蒋卫东 《华夏考古》 CSSCI 2003年第2期38-45,共8页
良渚文化的兴衰与自然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良渚文化早期在水利设施方面的投入,为良渚文化的快速崛起创造了物质条件,而良渚文化中晚期水利投入的荒怠导致了它的衰亡。
关键词 自然环境 良渚文化 太湖流域 水利设施 洪水侵袭 浅碟形地形 亚热带季风气候
原文传递
湖北荆门屈家岭遗址史前农业发展的植硅体证据 被引量:13
6
作者 杨玉璋 黄程青 +4 位作者 姚凌 罗武宏 陶洋 罗运兵 张德伟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62-471,共10页
采用植硅体分析方法,对湖北荆门屈家岭遗址南部2015~2017年度主发掘区TN14W35探方内油子岭至石家河文化时期(5800~4200 a B.P.)的地层土样进行了系统取样分析,并重点对水稻扇型植硅体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遗址各文化时期土样中... 采用植硅体分析方法,对湖北荆门屈家岭遗址南部2015~2017年度主发掘区TN14W35探方内油子岭至石家河文化时期(5800~4200 a B.P.)的地层土样进行了系统取样分析,并重点对水稻扇型植硅体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遗址各文化时期土样中均含有丰富的水稻(Oryza sativa)特征型植硅体,表明稻作农业在屈家岭遗址各阶段先民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同时,实验还在油子岭和屈家岭文化地层发现粟(Setaria italica)、黍(Panicum miliaceum)植硅体,但从发现数量看,粟类作物在屈家岭遗址先民农作物利用结构中只占据极小的比重.论文通过对水稻扇型植硅体形态参数测量和鱼鳞状纹饰统计发现,屈家岭遗址的水稻遗存主要属于粳稻类型,且驯化程度在油子岭文化早期时期就已经达到现代栽培稻水平.本文研究揭示了屈家岭遗址先民的农业结构、水稻类型及驯化水平,为了解江汉平原汉水东部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生业形式与水稻驯化水平等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家岭遗址 水稻扇型植硅体 粳籼属性 水稻驯化 稻作农业
原文传递
江苏昆山朱墓村良渚文化水田植物遗存分析 被引量:14
7
作者 邱振威 丁金龙 +1 位作者 蒋洪恩 胡耀武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7-67,共11页
朱墓村遗址良渚文化水田堆积中浮选—水洗出少量木炭和植物种子。其中炭化水稻的绝对数量、出土概率和标准密度均属最高。较多湿地或水田伴生杂草(如酸模叶蓼)的存在应与栽培行为相关。植硅体分析显示水田堆积的"上层"部分作... 朱墓村遗址良渚文化水田堆积中浮选—水洗出少量木炭和植物种子。其中炭化水稻的绝对数量、出土概率和标准密度均属最高。较多湿地或水田伴生杂草(如酸模叶蓼)的存在应与栽培行为相关。植硅体分析显示水田堆积的"上层"部分作为古水田的长期实际使用遗迹。植物遗存的种类和含量反映了良渚文化时期朱墓村遗址温暖湿润类草原和湿地景观。良渚文化时期水田的利用程度和农业生产的强烈程度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墓村 水田 浮选─水洗 植硅体 稻作农业
原文传递
史前广谱经济与稻作农业 被引量:13
8
作者 裴安平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13,共11页
以食用各种水生动物和小粒型植物果实为主的广谱经济,以往学界都认为它是旧石器向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的重要特点。但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已有的考古发现与本文的研究表明,直到新石器时代中期,广谱经济都是人类食物的主要来源,并为稻作的... 以食用各种水生动物和小粒型植物果实为主的广谱经济,以往学界都认为它是旧石器向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的重要特点。但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已有的考古发现与本文的研究表明,直到新石器时代中期,广谱经济都是人类食物的主要来源,并为稻作的起源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新石器时代晚期,由于人地关系不断紧张,自然食物的来源日趋减少,广谱经济的原有地位才最终被稻作农业所取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前 广谱经济 稻作农业
下载PDF
四川新津宝墩遗址的植硅体分析 被引量:12
9
作者 陈涛 江章华 +6 位作者 何锟宇 杨洋 Jade d’Alpoim GUEDES 蒋洪恩 胡耀武 王昌燧 吴妍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25-233,共9页
农业是文明产生的深厚基础。成都平原是长江上游地区文明起源的中心,探讨其史前农业的经济形态一直是学术界关心的热点问题。本文拟对新津宝墩遗址的文化层剖面及两处灰坑的样品进行植硅体分析,并结合浮选结果,以期探讨宝墩遗址农业经... 农业是文明产生的深厚基础。成都平原是长江上游地区文明起源的中心,探讨其史前农业的经济形态一直是学术界关心的热点问题。本文拟对新津宝墩遗址的文化层剖面及两处灰坑的样品进行植硅体分析,并结合浮选结果,以期探讨宝墩遗址农业经济状况。研究结果表明,宝墩文化层中,存在大量具有驯化特征的产于水稻叶秆的扇型和横排双裂片型(哑铃型)植硅体以及产于水稻稃壳的双峰型植硅体,同时还存在少量黍稃壳植硅体碎片。水稻扇型植硅体多呈典型的驯化形态,总体尺寸较大,其测量数据符合粳稻植硅体特征。这表明宝墩先民的经济结构是以稻作农业为主,兼有粟作农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平原 宝墩遗址 植硅体 稻作农业 粟作农业 新石器时代
下载PDF
安徽繁昌缪墩遗址古人类植物性食物资源利用的淀粉粒分析 被引量:11
10
作者 杨玉璋 禤华丽 +3 位作者 袁增箭 姚凌 张居中 徐繁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466-1474,共9页
皖南沿江平原位于长江中游的鄱阳湖平原和长江下游的太湖平原之间,是长江中、下游史前文化交流、传播与融合的重要通道。缪墩遗址(5060~4890cal.a BC)位于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县境内,是皖南沿江平原地区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 皖南沿江平原位于长江中游的鄱阳湖平原和长江下游的太湖平原之间,是长江中、下游史前文化交流、传播与融合的重要通道。缪墩遗址(5060~4890cal.a BC)位于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县境内,是皖南沿江平原地区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本文利用淀粉粒分析方法对遗址出土的20件陶器残片表面残留物进行了分析,结果在陶器内壁表面提取到了丰富的古代植物淀粉粒,显微形态学鉴定表明这些古代淀粉粒主要来源于稻属(Oryza)、小麦族(Triticeae)、莲属(Nelumbo)、薏苡属(Coix)、栎属(Quercus)、菜豆族(tribe Phaseoleae)和芡实(Euryale ferox)等7种植物。各类淀粉粒的绝对数量与出现频率分析结果显示,虽然采集野生植物在当时仍是人们重要的植物性食物来源途径之一,但稻属植物的利用已在缪墩遗址先民的食物结构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这一结果表明,缪墩遗址应已出现了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相同的稻作农业,且其农业发展水平可能与同时期的马家浜文化相当。与此同时,莲属、芡实等植物淀粉粒的大量发现,体现了皖南沿江平原地区滨水而居的先民对水生植物性食物资源的依赖和对环境适应的特点。研究结果为了解长江中、下游过渡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前段先民植物性食物资源利用的特点及早期农业的发展过程等问题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微观实验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南 沿江平原 缪墩遗址 植物资源利用 淀粉粒分析 稻作农业
原文传递
新石器时代稻作农业在中国东南沿海传播路径的新思考 被引量:11
11
作者 吴卫 《农业考古》 2018年第4期62-65,共4页
2016年在闽江下游流域的闽侯县大坪顶遗址出土了一批新石器时代的炭化人工栽培稻遗存,碳十四测年结果为距今约7500年。这是福建境内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人工栽培稻遗存。鉴于该遗址在当时毗邻闽江出海口以及有夹炭陶伴随出土等特殊现象,... 2016年在闽江下游流域的闽侯县大坪顶遗址出土了一批新石器时代的炭化人工栽培稻遗存,碳十四测年结果为距今约7500年。这是福建境内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人工栽培稻遗存。鉴于该遗址在当时毗邻闽江出海口以及有夹炭陶伴随出土等特殊现象,这批稻谷遗存不仅为福建稻作农业起源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而且也为探讨新石器时代稻作农业向中国东南地区的传播存在一条沿海路线的推测提供了一个关键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江下游流域 新石器时代 东南沿海 稻作农业 传播路线
下载PDF
骆越稻作文化研究——骆越文化研究系列之一 被引量:10
12
作者 覃彩銮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2期94-100,共7页
骆越先民是最早种植水稻的民族之一。随着青铜器特别是铁制工具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和生产技术的进步,骆越地区的稻作农业有了很大发展,形成了以稻田为载体,以水稻耕种技术及其信仰为核心,以稻谷种植、收割、饮食习俗以及一系列稻作语言... 骆越先民是最早种植水稻的民族之一。随着青铜器特别是铁制工具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和生产技术的进步,骆越地区的稻作农业有了很大发展,形成了以稻田为载体,以水稻耕种技术及其信仰为核心,以稻谷种植、收割、饮食习俗以及一系列稻作语言称谓及地名构成的地方民族特色鲜明的稻作文化体系,在我国农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这是骆越民族对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做出的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骆越文化 稻作农业 稻作文化 溯源 影响
下载PDF
稻作农业文化遗产及其保护与发展探讨 被引量:10
13
作者 闵庆文 张碧天 《中国稻米》 2019年第6期1-5,共5页
稻作农业文化遗产是指以水稻种植为基础,包括传统稻作品种资源、稻作技术、稻作文化和稻田景观等要素在内的传统稻作生产系统,是农业文化遗产中的一种重要类型。本文以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农业农村部认定的中... 稻作农业文化遗产是指以水稻种植为基础,包括传统稻作品种资源、稻作技术、稻作文化和稻田景观等要素在内的传统稻作生产系统,是农业文化遗产中的一种重要类型。本文以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农业农村部认定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以及2016年第一次全国农业文化遗产普查结果为基础,从类型与价值、保护中的主要问题与动态保护途径等方面对稻作农业文化遗产进行了阐述。稻作农业文化遗产可以分为稻作起源类、稻渔共生类、稻作梯田类、贡米生产类和稻旱轮作类等5种类型,具有一般农业文化遗产所具有的6个重要价值,包括生态与环境价值、经济与生计价值、社会与文化价值、科研与教育价值和推广与示范价值。稻作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稻田景观破坏、传统稻作文化丧失、水稻品种资源及相关生物多样性减少和传统稻作技术丧失等方面,当前稻作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应特别重视多功能农业发展和保护与管理制度建设,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作农业 稻作农业文化遗产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保护与发展
下载PDF
商末气候变化对于稻作农业的影响——基于济南大辛庄、刘家庄遗址商代植物遗存观察 被引量:10
14
作者 宫玮 方辉 +1 位作者 郭俊峰 陈雪香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70-182,共13页
气候变化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文章通过对比济南大辛庄遗址中、晚商时期的植物遗存和济南刘家庄遗址商末周初的植物遗存,发现两个遗址主要农作物均包括粟(Setaria italica (L.)Beauv.)、黍(Panicum miliaceum L.)、大豆(Glycine max(L.)... 气候变化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文章通过对比济南大辛庄遗址中、晚商时期的植物遗存和济南刘家庄遗址商末周初的植物遗存,发现两个遗址主要农作物均包括粟(Setaria italica (L.)Beauv.)、黍(Panicum miliaceum L.)、大豆(Glycine max(L.)Merr.)和小麦(Ttiticum aestivum L.),大辛庄遗址水稻(Oryza sativa L.)绝对数量较多,但刘家庄遗址未发现水稻。综合本地区其他遗址的植物考古研究结果,可以发现山东地区岳石文化时期、商代水稻仍是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但到商末周初水稻数量急剧减少。同时,邻近的中原地区和关中地区,多处商周时期遗址水稻种植也普遍出现萎缩。多项地质记录表明,商末(3000 a B.P.前后)东亚夏季风快速减弱,降水量显著下降。山东地区受东亚季风影响,这一时期降水量减少,难以保证稻作农业所需的持续充足的水源,从而影响到水稻产量和种植规模。因此,商末气候变化很可能是刘家庄遗址商末周初水稻缺失以及山东地区商末周初水稻数量骤降的主要原因之一,也同时影响到整个黄河中下游这一时期的稻作农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辛庄遗址 刘家庄遗址 商末 气候变化 稻作农业
原文传递
基于污染足迹的太湖流域稻作农业污染评估——以常州市和宜兴市为例 被引量:10
15
作者 李静 闵庆文 +2 位作者 李文华 焦雯珺 袁正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2014年第4期372-380,共9页
稻作农业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贡献巨大,但因经济利益驱动,化肥农药被过量施用,造成了氮、磷等营养物质流失,对水环境产生严重影响。本文基于全国第一次污染普查数据,结合各类污染物的产排污系数计算了稻作农业COD、TN和TP入河量,通过污... 稻作农业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贡献巨大,但因经济利益驱动,化肥农药被过量施用,造成了氮、磷等营养物质流失,对水环境产生严重影响。本文基于全国第一次污染普查数据,结合各类污染物的产排污系数计算了稻作农业COD、TN和TP入河量,通过污染足迹模型计算了稻作农业COD、TN和TP的污染足迹,通过污染压力模型计算了稻作农业COD、TN和TP的污染压力指数,并对其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常州市、宜兴市稻作农业生产过程中向水环境排放的污染物中以COD和TN为主,其入河量分别为792.96 t·a-1和605.28 t·a-1,TP入河量为27.16 t·a-1;(2)常州市、宜兴市稻作农业TN污染足迹最大(3 944.50 hm2),其次为TP污染足迹(2 578.95 hm2),最小的是COD污染足迹(523.52 hm2);(3)常州市、宜兴市稻作农业对水环境的污染压力指数为2.10,处于中度污染压力状况,表明常州市、宜兴市稻作农业生产活动超出了当地水域的承载能力,对当地水环境产生了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作农业 污染足迹 污染压力 太湖流域
下载PDF
稻作农业起源研究中的植物考古学 被引量:8
16
作者 傅稻镰 秦岭 胡雅琴 《南方文物》 2009年第3期38-45,共8页
早期稻作农业是植物考古学的一个研究热点。本文首先厘清了农业、栽培和驯化等稻作农业发展中的常用术语,进而对区分野生稻与驯化稻,即反映"半驯化"特征的几个指标包括基盘、谷粒尺寸和植硅石分别展开讨论。文章结合我们对现... 早期稻作农业是植物考古学的一个研究热点。本文首先厘清了农业、栽培和驯化等稻作农业发展中的常用术语,进而对区分野生稻与驯化稻,即反映"半驯化"特征的几个指标包括基盘、谷粒尺寸和植硅石分别展开讨论。文章结合我们对现代野生稻和栽培稻的测量数据以及田螺山的工作,引用了国内外诸多考古实例和最新的分子学证据,证据表明上述几个指标在某些程度上多少可以作为性状来判断驯化稻是否已经出现,但是随着农业景观概念的提出,耕地杂草群落作为农田系统研究的证据,为稻作农业出现和发展研究展开了新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作农业 驯化稻 半驯化 农业景观 杂草群落
下载PDF
长江中游地区先秦时期的生业经济 被引量:8
17
作者 罗运兵 袁靖 +1 位作者 姚凌 唐丽雅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05-220,共16页
本文梳理了长江中游地区先秦时期生业经济发展的整体脉络,并对其形成动因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自彭头山文化至屈家岭文化,长江中游的两湖地区就产生并逐步发展起繁荣的稻作农业经济,逐渐形成稳定的稻作农业文化传统;生业模式由采集和渔猎... 本文梳理了长江中游地区先秦时期生业经济发展的整体脉络,并对其形成动因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自彭头山文化至屈家岭文化,长江中游的两湖地区就产生并逐步发展起繁荣的稻作农业经济,逐渐形成稳定的稻作农业文化传统;生业模式由采集和渔猎为主,向稻作种植和家畜饲养为主逐步过渡。汉水中游作为长江中游与中原文化交汇的过渡地带,起到了农业交流的桥梁作用,稻作与旱作由此分别向北和向南持续传播。由于自然环境的制约以及文化影响的不同,长江中游的各个地理单元,其生业经济结构又表现出区域性和阶段性的差异,这其中文化因素应是主要动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游地区 生业经济 稻作农业 家畜饲养
原文传递
宁波鱼山遗址浮选结果及分析 被引量:8
18
作者 郑晓蕖 雷少 +1 位作者 王结华 赵志军 《农业考古》 2019年第6期21-27,共7页
鱼山遗址位于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为一处以河姆渡和商周地层为主体的遗址。本次对鱼山遗址开展采样、浮选工作,获得了大量河姆渡时期、良渚时期和商周时期的植物遗存,包括水稻、菱角、芡实、橡子、葫芦等可食性植物资源遗存,以及近20种... 鱼山遗址位于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为一处以河姆渡和商周地层为主体的遗址。本次对鱼山遗址开展采样、浮选工作,获得了大量河姆渡时期、良渚时期和商周时期的植物遗存,包括水稻、菱角、芡实、橡子、葫芦等可食性植物资源遗存,以及近20种其他乔木类和杂草类遗存。根据浮选结果显示可知,在河姆渡文化时期,生业模式经历了一个以采集狩猎为主逐渐依赖农业的转变,对植物资源的利用也由野生植物资源逐渐转向以水稻为主。而商周时期,水稻则占据最主要的地位,遗址以种植水稻为单一的农业模式。鱼山遗址植物考古发现,为探讨河姆渡文化时期宁绍平原的植物资源利用模式提供了新的证据,也填补了长江下游商周时期植物考古研究的空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山遗址 河姆渡 浮选 稻作农业
下载PDF
中国农业起源研究综述 被引量:5
19
作者 胡效月 安成邦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5期8008-8010,共3页
对先前的中国农业起源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并对今后的发展提出展望。
关键词 农业起源 稻作农业 中国
下载PDF
四川青川秦律与稻作农业 被引量:5
20
作者 罗二虎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81-85,共5页
青川出土的《为田律》,其出土内容仅是这部秦律的一部分,它主要是针对南方稻作农业地区的具体情况所制定、并适于巴蜀地区水田的农田规划和稻作农耕的农时月令,在当时这部法律的实施对象主要限于秦的移民。
关键词 《为田律》 稻作农业 战国时期 四川 农田规划 农时 适用范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