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韵与文气辨 被引量:2
1
作者 王念东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349-353,共5页
"文气"与"气韵"本于"元气",是"元气"的审美功能向艺术扩大的产物。"文气"既包含创作主体的"天赋,才华",又是形之于作品中的"风格",及受激发而形成于读者心中的&... "文气"与"气韵"本于"元气",是"元气"的审美功能向艺术扩大的产物。"文气"既包含创作主体的"天赋,才华",又是形之于作品中的"风格",及受激发而形成于读者心中的"读者之气"。文气的流动是一个由外物到主体到作品又到读者的,宇宙—文—人的元气流动过程,其本质和运行模式上与"气韵"是一致的。只是"气韵"后来发展成为对各类艺术进行本体性描述的概念,超越了"文气"而在更广大范围内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气 气韵 元气
下载PDF
邓以蛰论画理 被引量:5
2
作者 彭锋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37-143,共7页
邓以蛰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对于中国绘画的理论和历史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特别是对于"理"和"气韵生动"的论述尤为深刻。尽管留学日本和美国,但邓以蛰并不像他的同时代的研究者那样,满足于移译外国学者的研究成果,而是... 邓以蛰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对于中国绘画的理论和历史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特别是对于"理"和"气韵生动"的论述尤为深刻。尽管留学日本和美国,但邓以蛰并不像他的同时代的研究者那样,满足于移译外国学者的研究成果,而是做出了自己的创造性研究。邓以蛰认为中国绘画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体""形""意""理"四个阶段,它们同时也是中国绘画不断提升的四种境界。邓以蛰的四阶段说,与黑格尔的三类型说既相似,又不同。相似的是他们都持有不断进化的艺术史观,不同的是邓以蛰没有让艺术终结于哲学之中。邓以蛰的研究还让我们想起克罗齐、里格尔、贝尔等人对于艺术的认识,但并没有重复他们的观点,而是做了批评性的吸收。对于苦于找不到一个理论框架来研究中国绘画史的学者来说,邓以蛰的四阶段说可以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学理论 邓以蛰 绘画史 绘画理论 气韵生动 意境
下载PDF
论传统画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与“气韵生动”蕴含的生态美学思想 被引量:3
3
作者 孙红阳 段德伟 +1 位作者 宋祖德 李琢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1期42-47,共6页
传统画论中,“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与“气韵生动”就是对自然规律与“天人合一”思想在艺术创作上的诗意提炼。认为绘画创作就是审美主体与自然通融感应后领悟自然的过程,弥漫着浓郁的生态审美智慧。“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体现的是人与... 传统画论中,“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与“气韵生动”就是对自然规律与“天人合一”思想在艺术创作上的诗意提炼。认为绘画创作就是审美主体与自然通融感应后领悟自然的过程,弥漫着浓郁的生态审美智慧。“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相融相生关系,人与自然亦师亦友关系,人与自然诗意栖居的关系。“气韵生动”反映了生命与自然生生不息之美,生命与自然共生之美,生命与自然的象外之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画论 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 气韵生动 生态美学
下载PDF
“其美有如音乐”——谈宗白华的艺术批评中的音乐思想 被引量:1
4
作者 张生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23,共10页
宗白华的音乐思想不仅是其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艺术批评的重要法则。在既有研究中对宗白华美学思想的音乐性研究相对薄弱,未能充分挖掘其音乐的意义在不同类型艺术形式中的“化入”与表现。他将音乐性引入绘画、书法、舞蹈、... 宗白华的音乐思想不仅是其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艺术批评的重要法则。在既有研究中对宗白华美学思想的音乐性研究相对薄弱,未能充分挖掘其音乐的意义在不同类型艺术形式中的“化入”与表现。他将音乐性引入绘画、书法、舞蹈、建筑等多种艺术之中,使得音乐性成为艺术表现的最高境界。首先,他将音乐与节奏视为艺术的最重要的美的基本形式。其次,他揭示了中国的绘画与书法的音乐境界的形成,同时又给予气韵生动以音乐化的释义,并将其视为中国绘画的核心标准。再次,他将舞蹈视为中国艺术境界的最高表现,并进而建立了艺道合一的理论。最后,他对中国的音乐文化曾有的辉煌表示了赞赏,同时也对其精神的衰落进行了批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白华 音乐 中国艺术境界 气韵生动
下载PDF
论汉学家之于英美现代主义运动的意义——以阿瑟·韦利为例 被引量:2
5
作者 杨莉馨 白薇臻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02-115,共14页
在汉学家与英美现代主义者之间的互动关联被低估的背景下,本文以20世纪英国汉学家阿瑟·韦利为中心,探讨其汉学译介对英美现代主义运动的助推作用。作为标志着英国传统汉学向现代汉学转型的关键人物,韦利的翻译理念和实践与西方反... 在汉学家与英美现代主义者之间的互动关联被低估的背景下,本文以20世纪英国汉学家阿瑟·韦利为中心,探讨其汉学译介对英美现代主义运动的助推作用。作为标志着英国传统汉学向现代汉学转型的关键人物,韦利的翻译理念和实践与西方反思启蒙现代性的美学现代性相互依存,体现出鲜明的革新色彩和现代特征,因而其汉学研究既深受英美现代主义影响,又为其发展提供了来自异域的鲜活资源。韦利对中国道家哲学的重视,对中国诗文中人与自然和谐境界的赞美,促进了英美现代主义运动在价值层面的新追求;他对谢赫"气韵生动"等美学原则的阐发,不仅声援了英美现代主义文艺的精神主义追求,亦使"韵律"成为其重要的形式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瑟·韦利 汉学 英美现代主义 “气韵生动”
原文传递
魏晋山水画中“逸”之审美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焦文倩 张明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17年第3期60-64,共5页
"逸"是中国传统美学中一个独特的范畴。魏晋时期,逸由最初的人物品评,逐渐进入画论,此后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确立了其在绘画品评中的最高地位。逸在魏晋山水画中表现尤为突出,本文仅从笔墨韵味、审美风格、审美情趣三个角度入... "逸"是中国传统美学中一个独特的范畴。魏晋时期,逸由最初的人物品评,逐渐进入画论,此后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确立了其在绘画品评中的最高地位。逸在魏晋山水画中表现尤为突出,本文仅从笔墨韵味、审美风格、审美情趣三个角度入手,探讨其气韵生动、简贵淡远、林泉高致的审美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山水画 气韵生动 林泉高致
下载PDF
宗白华“活化”中国古典美学原则的途径——以气韵生动的现代阐释为讨论中心
7
作者 张生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69-78,共10页
宗白华的气韵生动理论在诸多现代阐释中独具特色。首先,他从艺术是生命的表现的观点出发,引入西方美术史家对气韵生动的解释,将其定义为“生命的律动”或“生命的节奏”。其次,他又将气韵生动具体化为节奏的表现,并以此为线索,勾勒了中... 宗白华的气韵生动理论在诸多现代阐释中独具特色。首先,他从艺术是生命的表现的观点出发,引入西方美术史家对气韵生动的解释,将其定义为“生命的律动”或“生命的节奏”。其次,他又将气韵生动具体化为节奏的表现,并以此为线索,勾勒了中国美术发展的历程。再次,他将气韵生动作为中国人的形而上的“道”的表现,并将其具象化为画中的空白,从而建构了独特的道贯于艺或艺道合一的艺术理论,并由此激活了中国古典美学的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韵生动 生命的律动 节奏 艺道合一
下载PDF
中国画写意性的萌生及工笔画与写意画的早期分化 被引量:1
8
作者 胡泊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53-56,共4页
写意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门类,其发端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衍生过程。写意性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基本特征之一,通常被认为是文人士大夫绘画理论中的首创。但事实上,这一绘画特性的滥觞应上溯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受顾恺之传神论的启发,... 写意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门类,其发端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衍生过程。写意性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基本特征之一,通常被认为是文人士大夫绘画理论中的首创。但事实上,这一绘画特性的滥觞应上溯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受顾恺之传神论的启发,谢赫将气韵生动列为绘画六法之首,而气韵生动的提出,不仅成为其后漫长历史过程中绘画创作与鉴赏的首要条件,更启发了写意性的萌生。作为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美术理论家之一,谢赫在《古画品录》中也有意无意地对长于气韵生动与应物象形的画家及他们的绘画风格进行了明确的区分,这也不啻为工笔画与写意画早期分化的征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写意性 气韵生动 工笔画 写意画
下载PDF
论气韵生动在传统中国画中的审美意义
9
作者 吕子青 《景德镇学院学报》 2018年第5期117-120,共4页
"六法"作为中国古代品评绘画作品的准则和美学标准,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而气韵生动作为"六法"之首更是具有十分重要的美学内涵。气韵生动本身属于一个形而上的命题,但是在创作过程中却需要具体的表达方式去呈现。... "六法"作为中国古代品评绘画作品的准则和美学标准,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而气韵生动作为"六法"之首更是具有十分重要的美学内涵。气韵生动本身属于一个形而上的命题,但是在创作过程中却需要具体的表达方式去呈现。本文试从笔墨、构图和形式三方面对传统中国画中的气韵生动进行阐述,进一步探讨气韵生动在传统中国画中的审美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韵生动 笔墨 构图 形式
下载PDF
山水画的精神渊薮与气化美学的生成
10
作者 刘毅青 廖芝林 《中国美学研究》 2021年第2期241-259,共19页
本文从金观涛对徐复观有关山水画之精神渊薮的辩难入手,引入加拿大华裔学者沈清松"山水是道的开显"的观点,探讨"气化山水"的运变机制"气韵生动",及其运动变化过程中山水画所承载的精神质素。山水画美学... 本文从金观涛对徐复观有关山水画之精神渊薮的辩难入手,引入加拿大华裔学者沈清松"山水是道的开显"的观点,探讨"气化山水"的运变机制"气韵生动",及其运动变化过程中山水画所承载的精神质素。山水画美学观念在气化山水思想脉络中生成与演变,并在思想史的演变中不断深化自身理论根基。当哲学思想之神气与创作主体之精气在"气韵生动"方法论的指导下于绘画中营造一种可视化的审美境界时,山水画便成了气化美学的最佳艺术呈现。山水画的运思构图显示了形而上的宇宙观,这种将形而上哲学与创作主体的品格性情熔铸一体,于主体心中交融继而通过水墨的方式转化为具体形式的审美境界,便是气化美学的生成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化论 山水画 气韵生动
原文传递
陈善对黄庭坚诗学的评价与鼓唱
11
作者 吴晟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64-169,共6页
陈善评价黄庭坚诗格极于高古,"高"即高风绝尘、超凡脱俗;所谓"古"包含"诗中有文"即"以文为诗"之意,指既守诗歌法度又超越法度之外,既刻意为诗又不留雕琢痕迹,达到了"简易而大巧出焉,平淡... 陈善评价黄庭坚诗格极于高古,"高"即高风绝尘、超凡脱俗;所谓"古"包含"诗中有文"即"以文为诗"之意,指既守诗歌法度又超越法度之外,既刻意为诗又不留雕琢痕迹,达到了"简易而大巧出焉,平淡而山高水深"即"不烦绳削而自合"的艺术境界,是"活法"的具体运用。陈善论诗又主"气韵"、主"格",与黄庭坚一致。陈善对黄庭坚提出的诗法,或转述加以评点;或摘其要点加入自己的理解和发挥,时有与当时传统看法不同之处,无论从主观上还是客观上,对江西诗学都起了鼓唱弘扬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善 黄庭坚 高古 气韵 评价
原文传递
论“气韵生动”
12
作者 严艺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27-31,共5页
自六朝谢赫提出"气韵生动"这一概念而来,中国古代画论的创作与鉴赏便以其作为标准,随着时代的变化以及画论的发展,"气韵生动"这一概念从哲学拓展到文论、画论及其它艺术领域,内涵也益发丰富。本文通过对比宗白华、... 自六朝谢赫提出"气韵生动"这一概念而来,中国古代画论的创作与鉴赏便以其作为标准,随着时代的变化以及画论的发展,"气韵生动"这一概念从哲学拓展到文论、画论及其它艺术领域,内涵也益发丰富。本文通过对比宗白华、邓以蛰、徐复观及叶朗等几位大家对"气韵生动"的阐释,进一步梳理其内涵、历史演变及其在近现代语境中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韵生动 演变 内涵 困境
下载PDF
论徐复观“气韵生动”释义中对主体的发现——兼谈中国传统画论的两条现代阐释路径
13
作者 王珏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5期131-136,共6页
“气韵生动”是中国传统画论中的核心范畴,自谢赫首提以来历代学人对其义理皆有阐发。20世纪,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徐复观在对“气韵生动”进行释义时,将主体的地位放到了突出的位置:首先,艺术作品中的“气”因主体精神的融入而得以完整现... “气韵生动”是中国传统画论中的核心范畴,自谢赫首提以来历代学人对其义理皆有阐发。20世纪,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徐复观在对“气韵生动”进行释义时,将主体的地位放到了突出的位置:首先,艺术作品中的“气”因主体精神的融入而得以完整现出,并呈出生生之动的“气韵”之貌,“气韵”是艺术作品呈现内在精神“生动”之貌的基础,“生动”是艺术作品中“气韵”流动的状态,此之为徐氏“气”生乃至“韵”动的“气韵”观;其次,他还从“气韵生动”范畴生成的角度,探出了一条以主体的发现为潜藏脉络、以“艺术性的人伦鉴识——传神之‘神’——‘气韵生动’”为内在发展理路的历史线索。徐复观对“气韵生动”范畴的现代阐释明显有别于以邓以蛰、宗白华等为代表的其他20世纪学人,为中国传统画论的现代阐释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复观 “气韵生动” 主体 中国传统画论
下载PDF
意存笔先 气韵生动——邓以蜇的艺术至境论
14
作者 王建英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135-140,144,共7页
邓以蜇是我国现当代著名的美学家和艺术理论家,邓以蜇认为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气韵生动",中国的艺术家要创造这样至高的艺术境界,需具备一定的人格素养,中国艺术家用其毕生精力追求艺术达到最高的理想境界,并且用"气... 邓以蜇是我国现当代著名的美学家和艺术理论家,邓以蜇认为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气韵生动",中国的艺术家要创造这样至高的艺术境界,需具备一定的人格素养,中国艺术家用其毕生精力追求艺术达到最高的理想境界,并且用"气韵生动"这样一个概念来形容艺术至高的境界。气韵生动的艺术境界获得首先要"意在笔先"。邓以蜇从三个方面论析了气韵生动的内涵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邓以蜇 气韵生动 艺术学 艺术至境论
下载PDF
从中国古代的音乐精神看“气韵生动”观念
15
作者 刘泰然 陈雪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115-117,共3页
魏晋以来的中国古代士人充满一种音乐的精神,这种精神传达出他们对人生、宇宙更灵动、超脱的理解。艺术领域的"气韵生动"一说与这种音乐精神有着内在的联系;"韵"是一种现象学时间意识在绘画中的体现;它表明中国艺... 魏晋以来的中国古代士人充满一种音乐的精神,这种精神传达出他们对人生、宇宙更灵动、超脱的理解。艺术领域的"气韵生动"一说与这种音乐精神有着内在的联系;"韵"是一种现象学时间意识在绘画中的体现;它表明中国艺术家在绘画中追求的并非某种现成化的客观对象,而是直观宇宙本体的活生生的时间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韵生动 音乐 现象学时间意识
下载PDF
粤韵园音,气韵相合——粤剧艺术博物馆创作理念 被引量:11
16
作者 郭谦 李晓雪 《南方建筑》 2015年第5期118-123,共6页
粤剧艺术博物馆以中国传统艺术领域的重要概念"气韵"作为核心设计追求,注重对粤剧艺术及岭南园林艺术精髓的深入挖掘,主动在设计中追求与粤剧艺术在精神内涵及园林建筑表现上的气韵相合,将建筑实体转化为园林空间,造园、建筑... 粤剧艺术博物馆以中国传统艺术领域的重要概念"气韵"作为核心设计追求,注重对粤剧艺术及岭南园林艺术精髓的深入挖掘,主动在设计中追求与粤剧艺术在精神内涵及园林建筑表现上的气韵相合,将建筑实体转化为园林空间,造园、建筑、筑山理水皆以"气韵"为设计指导,从而力图带动全园"气韵"生动,达成岭南两大文化标志跨越时空的当代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剧艺术 岭南园林艺术 气韵相合
下载PDF
电视剧的意象营造与意境生成——电视剧艺术传承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的具体表征 被引量:7
17
作者 戴清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2期108-112,共5页
电视剧制作过程中,意象的营造和意境的创造有助于提升电视剧的审美品格,是提高电视剧创作质量的重要途径和美学策略。电视剧艺术通过视听、形体创作给观众提供了更为直观和具象化的审美时空,而媒介的转换则赋予了电视剧在意象和意境营... 电视剧制作过程中,意象的营造和意境的创造有助于提升电视剧的审美品格,是提高电视剧创作质量的重要途径和美学策略。电视剧艺术通过视听、形体创作给观众提供了更为直观和具象化的审美时空,而媒介的转换则赋予了电视剧在意象和意境营造方面更加丰富多变的特点:作为时空艺术,电视剧中的意象既有静态空间特色的道具、物象,又有流动的空间和乐曲,既能体现出视觉之"象",又能展现听觉之"象";电视剧在叙事的基础上,通过画面构图和音乐音响,实现抒情性和诗意化,达到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审美意境;作为一种视听动态艺术,电视剧通过镜头语言表现出节奏的动态之美和人物情感命运的律动之美,充分展示了"一元两极气韵生动"的中华美学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剧 中华美学精神 意象营造 意境生成 气韵
下载PDF
论中国古典气韵论影响下罗杰·弗莱的性灵美学思想 被引量:3
18
作者 陶家俊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0-21,共12页
从跨文化影响视角考察,中国古典气韵论影响了英国现代主义美学家罗杰·弗莱的性灵美学思想。20世纪初中国古典气韵论通过汉学话语、文物鉴评的专业和科学话语、现代主义美学话语与弗莱的现代主义美学融合,形成与他扎根西方现代美学... 从跨文化影响视角考察,中国古典气韵论影响了英国现代主义美学家罗杰·弗莱的性灵美学思想。20世纪初中国古典气韵论通过汉学话语、文物鉴评的专业和科学话语、现代主义美学话语与弗莱的现代主义美学融合,形成与他扎根西方现代美学传统的形式主义美学平行的性灵美学思想。弗莱的性灵美学以艺术家、艺术品、艺术审美为三维,统摄艺术家的精神生命、艺术品的自足生命和审美鉴赏中的审美情感,以艺术家内在精神生命的外化溢射和感知还原为双向生成结构。性灵美学为从比较文明视角研究世界文学和艺术提供了新的思想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杰·弗莱 气韵论 性灵美学 跨文化影响
原文传递
邓以蛰与徐复观释气韵生动之比较
19
作者 伏爱华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1-3,共3页
从邓以蛰与徐复观对气韵生动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徐先生更注重从中国艺术精神的角度对气韵生动这一命题进行抽丝剥茧式的考察和疏解,而邓先生更注重从中国艺术发展的角度把握气韵生动的意义和价值。前者将气韵生动作为中国艺术精神的体... 从邓以蛰与徐复观对气韵生动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徐先生更注重从中国艺术精神的角度对气韵生动这一命题进行抽丝剥茧式的考察和疏解,而邓先生更注重从中国艺术发展的角度把握气韵生动的意义和价值。前者将气韵生动作为中国艺术精神的体现,后者将气韵生动视为中国艺术之理。俩人对气韵生动的界定、理论基础及其创造都有不同的诠释和理解,而邓、徐二位先生释气韵生动之不同,可视为研究中国古典美学之不同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邓以蛰 徐复观 气韵生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