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土丘陵区不同恢复年限草地土壤微团粒分形特征 被引量:26
1
作者 周萍 刘国彬 侯喜禄 《草地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4期396-402,共7页
运用分形理论研究黄土丘陵区不同恢复年限草地土壤微团粒的粒径组成、分形维数特征及与土壤理化性质关系,使分形学在土壤微团粒性状与土壤肥力特征研究中得到进一步应用,并为评价草地生态系统土壤特征及生态恢复提供新方法。结果表明:... 运用分形理论研究黄土丘陵区不同恢复年限草地土壤微团粒的粒径组成、分形维数特征及与土壤理化性质关系,使分形学在土壤微团粒性状与土壤肥力特征研究中得到进一步应用,并为评价草地生态系统土壤特征及生态恢复提供新方法。结果表明:表土层分形维数随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而减少;剖面土壤沙粒含量越高,微团粒分形维数越低,粘粒规律相反,而粉粒与分形维数相关性不显著;土壤质地由粗到细使得分形维数由小到大变化;分形维数也可有效地表征不同植被恢复年限的草地土壤结构和养分的变化趋势;分形维数与土壤容重、非活性孔度、全磷、速效钾及氨态氮之间存在正相关性,与土壤活性孔度、孔隙比、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及硝态氮表现出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恢复年限 土壤微团粒 分形特征
下载PDF
亚热带红壤侵蚀区马尾松针叶养分含量及再吸收特征 被引量:12
2
作者 宁秋蕊 李守中 +3 位作者 姜良超 赵颖 刘溶 张欣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3510-3517,共8页
叶片衰老过程中的养分再吸收是植物适应养分贫瘠生境的一种重要策略,一直是生态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以亚热带红壤侵蚀区生态恢复先锋树种马尾松为研究对象,分析4种不同恢复水平下马尾松叶片养分含量随叶龄的变化情况及养分再吸收特征。... 叶片衰老过程中的养分再吸收是植物适应养分贫瘠生境的一种重要策略,一直是生态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以亚热带红壤侵蚀区生态恢复先锋树种马尾松为研究对象,分析4种不同恢复水平下马尾松叶片养分含量随叶龄的变化情况及养分再吸收特征。结果表明:(1)叶片中N、P、K含量变化范围分别在(6.10±0.52)—(12.02±0.85)mg/g、(0.17±0.03)—(1.02±0.01)mg/g、(1.58±0.49)—(9.46±0.90)mg/g,随叶龄增长整体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具有一个快速积累期和一个相对漫长衰减期的动态特征,这表明叶龄也是影响叶片养分含量的重要因素;(2)叶片N、P、K含量随生境恢复水平的提高而增加,且N、P含量在除凋落叶外的叶龄阶段均表现出显著正相关,表明叶片中这两种营养元素在动态变化上存在协同性;(3)在叶片N、P、K再吸收效率中,P、K再吸收效率较高,而N相对较低。养分再吸收受生境中营养元素的含量水平、循环方式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表现出一定选择性,对生境中较为贫瘠或使其生长受到限制的元素具有较高的再吸收效率。这不仅可以减小植物对外源养分的依赖性,同时也维持了体内重要营养元素的平衡。随叶龄增长叶片中N/P逐渐增大,反映出在叶片衰老过程中对限制元素P具有较强的再吸收能力,这种反馈调节提高了马尾松对养分贫瘠环境的适应性。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亚热带红壤侵蚀退化区先锋物种在贫瘠生境条件下的养分利用机制与适应对策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分再吸收效率 叶龄 恢复水平 马尾松 亚热带
下载PDF
Response of Soil Moisture to Rainfall Event in Black Locust Plantations at Different Stages of Restoration in Hilly-gully Area of the Loess Plateau, China 被引量:6
3
作者 CHEN Weiliang LI Zongshan +3 位作者 JIAO Lei WANG Cong GAO Guangyao FU Bojie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20年第3期427-445,共19页
Precipit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water supplies that support ecological restoration by sustaining large-scale artificial plantations in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especially black locust(Robinia pseudoacac... Precipit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water supplies that support ecological restoration by sustaining large-scale artificial plantations in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especially black locust(Robinia pseudoacacia) plantations(RP plantations), which are widely planted due to R. pseudoacacia being an excellent pioneer species. Characterizing the response of soil moisture to rainfall events at different stages of restoration is important for assessing the sustainability of restoration in RP plantations. In this study, we quantified the response of soil moisture to rainfall events at different years of restoration(15, 20 and 30 yr) representing different restoration stages in RP plantations in a typical hilly-gully area, i.e., the Yangjuangou Catchment, of the Loess Plateau, China. Over the growing season(June to September) of 2017, smart probes were placed at nine depths(10, 20, 40, 60, 80, 100, 120, 150, and 180 cm below the soil surface) to obtain volumetric soil water information at 30-min intervals in the three RP plantations. The advance of the wetting front was depicted, and the total cumulative water infiltration was measured. Soil moisture was mainly replenished by eight heavy rainfall events(mean rainfall amount = 46.3 mm), accounting for 88.7% of the rainfall during the growing season. The mean soil moisture content profiles of RP plantations at the three restoration stages were ordered as 30-yr(14.07%) > 20-yr(10.12%) > 15-yr(8.03%), and this relationship displayed temporal stability. Soil moisture was primarily replenished by rainfall at the 0-60 cm soil depth, and soil moisture remained stable below the 100-cm soil depth. The rainfall regime influenced the advancement of the wetting front. Here, a single rainfall event of 30 mm was the rainfall threshold for infiltration into the 60-cm soil layer. The total infiltration time ranged from 310.5-322.0 h, but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among RP plantations at different restoration stages. Young and old RP plantations had more total infilt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tificial-forest ecosystem hilly-gully area restoration stages soil water replenishment rainfall regimes rainfall event
下载PDF
森林植被恢复阶段群落研究动态综述 被引量:5
4
作者 龚直文 亢新刚 顾丽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83-291,共9页
森林植被恢复过程中,除物种自我调节作用外,种群间相互作用以及群落与生态环境因子间相互关系决定着群落的发展进程。对森林植被恢复阶段森林群落结构、森林生物多样性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综述,同时总结了6种划分森林演替阶... 森林植被恢复过程中,除物种自我调节作用外,种群间相互作用以及群落与生态环境因子间相互关系决定着群落的发展进程。对森林植被恢复阶段森林群落结构、森林生物多样性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综述,同时总结了6种划分森林演替阶段的方法:(1)种间联结——最优分割法;(2)植被年龄;(3)生理组织特征;(4)遥感方法;(5)林分平均高和平均断面积;(6)林分特征因子法。最后对森林植被恢复研究进行展望,为植被恢复重建技术(包括植被恢复目标的确定、植被恢复的步骤与途径)及其采用的技术方法和决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演替 群落结构 生物多样性 土壤理化性质 恢复阶段 最优分割法 定量分析
下载PDF
冀东铁矿2种恢复模式植被演替过程中群落结构及生物多样性比较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尤海舟 葛春 +1 位作者 王超 毕君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482-1487,共6页
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耐低温、干旱和贫瘠,是我国北方温性针叶林中分布最广的森林群落,也是我国北方广大地区最主要的本土造林树种之一,火炬(Rhus typhina Linn.)根萌蘖力强,耐寒、耐旱、耐盐碱,是一种适应周围环境能力极强的外来... 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耐低温、干旱和贫瘠,是我国北方温性针叶林中分布最广的森林群落,也是我国北方广大地区最主要的本土造林树种之一,火炬(Rhus typhina Linn.)根萌蘖力强,耐寒、耐旱、耐盐碱,是一种适应周围环境能力极强的外来引入种树种。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以冀东铁矿不同年份种植的人工火炬林和人工油松林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取样,分析了2种恢复模式不同演替阶段群落结构的变化,群落动态,同时采用Pielou均匀度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分析了物种多样性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了2种恢复模式在生态效益方面的优劣。主要结果如下:1)短期来看,火炬可以迅速提高植被盖度,增加生物量,但是,长期来看,随着火炬的快速萌集繁殖和林分的郁闭,林下草本急剧减少,形成火炬单优群落,而不能形成稳定的顶级群落。2)短期来看,油松生长缓慢,其生态效益远小于火炬群落,但是油松群落经过11年的演替形成了乔-灌-草3层结构,群落结构逐渐完善。3)演替初期火炬群落优势种以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狗尾草(Setaria viridis)等耐干旱的植物为主,演替后期林下物种迅速减少以至大量消失;油松群落经过11年的恢复,群落草本层植物种数逐渐增大,从一年生先锋植物占优势过渡到以白羊草(Bothriochloa ischaemun)和硬质早熟禾(Poa sphondylodes)为建群种,并出现了黄刺玫(Rosa xanthina)和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等多年生灌木。4)演替初期Margalef丰富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表现为:火炬群落﹥油松群落,演替后期则相反,这主要是由群落内种间竞争关系和水热环境的差异造成。4)综合植物群落盖度、物种多样性和群落未来的演替趋势,火炬长期的生态效益远不及油松树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岩场 生态恢复 演替阶段 群落结构 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三叶虫的构造形变及复原和蜕壳形变 被引量:4
6
作者 朱学剑 彭善池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63-567,共5页
讨论三叶虫标本随围岩一起遭受构造变形而形成的各种变形,并尝试用计算机对其进行复原。同时讨论刚蜕完壳但仍处于软壳及脆壳阶段的三叶虫标本与正常标本之间的差异。全面了解和分析这些变形和差异对于准确鉴定三叶虫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 变形 复原 蜕壳后阶段 三叶虫
下载PDF
Neighborhood diversity structure and neighborhood species richness effects differ across life stages in a subtropical natural secondary forest 被引量:1
7
作者 Haonan Zhang Shuifei Chen +5 位作者 Xiao Zheng Xiaomin Ge Yao Li Yanming Fang Peng Cui Hui Ding 《Forest Ecosystems》 SCIE CSCD 2022年第6期790-801,共12页
Natural secondary forest has a strong capacity to regrow naturally and recover biodiversity rapidly on abandoned lands.However,at the neighborhood scale,which can truly reflect the facilitative or competitive interact... Natural secondary forest has a strong capacity to regrow naturally and recover biodiversity rapidly on abandoned lands.However,at the neighborhood scale,which can truly reflect the facilitative or competitive interactions among individual plants,the local diversity spatial structure in secondary forest and the feedback effects of neighborhood diversity on natural regeneration remain unclear,and this may be the key to properly understand the mechanisms of natural secondary forest species diversity recovery.To this end,this study established a dynamic plot in a rehabilitated secondary forest after disturbance and conducted a comprehensive survey of 68,336 individual plants with repeated measurements at 5-year interval to asses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ighborhood diversity structure across life history stages and link the neighborhood species richness(NSR)effect translated by species interactions at species diversity structure with individual trees recruitment/mortality in secondary forest regeneration.The results showed that,compared with tropical and temperate natural forests,a higher proportion of diversity accumulators and a lower proportion of repellers in subtropical secondary forests resulted in neighborhood diversity structures characterized by heterospecific or high-diversity patches,which are beneficial to the maintenance or restoration of biodiversity.As an important supplement to the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versity and productivity,our findings show a positive diversity-survival relationship in subtropical secondary forests.Importantly,we observed that the neighborhood diversity structure exhibited a trend of accumulator-dominated to neutral-dominant changes with life stage from sapling to adult,which,in turn,determined the direction and strength of NSR effects on recruitment/mortality.Specifically,diverse local neighborhoods at a later successional stage characterized with‘neutral’species-species interactions can act as a‘welfare net’by offering favorable microhabitats for the m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condary forest restoration Individual species area relationship Diversity accumulator species Neighborhood species richness effect Life history stages Heterospecific crowding
下载PDF
退化喀斯特群落自然恢复过程研究──自然恢复演替系列 被引量:63
8
作者 喻理飞 朱守谦 +2 位作者 魏鲁明 陈正仁 熊志斌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1998年第2期71-77,86,共8页
把退化喀斯特群落自然恢复演替过程视为群落结构、功能与顶极群落相比由低相似度向高相似度的发展过程。根据相似学原理,将茂兰地区演替系列各群落中所有的种划分为5个适应等级种组,并提出以适应等级种组为相似元,种组重要值为属性... 把退化喀斯特群落自然恢复演替过程视为群落结构、功能与顶极群落相比由低相似度向高相似度的发展过程。根据相似学原理,将茂兰地区演替系列各群落中所有的种划分为5个适应等级种组,并提出以适应等级种组为相似元,种组重要值为属性,顶极适应值为权重进行相似性分析。研究了依据群落间相似度重构自然恢复群落演替系列的方法。采用有序样本的最优分割法将自然恢复演替过程划分为6个阶段,即草本群落阶段、灌草群落阶段、灌木灌丛阶段、灌乔过渡阶段、乔林阶段、顶极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阶段。分析了各适应等级种组在自然恢复各演替阶段中的变化。讨论了演替途径复杂多样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喀斯特群落 自然恢复 演替系列 阶段划分
下载PDF
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植被不同恢复阶段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变化及其与土壤理化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57
9
作者 杨宁 邹冬生 +3 位作者 杨满元 赵林峰 宋光桃 林仲桂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5-30,共6页
以典型的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植被不同恢复阶段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序列方法,选用立地条件基本一致的裸荒地、草坡、灌木林和森林基本相似的4个植被恢复阶段,通过调查取样和实验分析,探索了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土壤微生物量碳、土... 以典型的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植被不同恢复阶段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序列方法,选用立地条件基本一致的裸荒地、草坡、灌木林和森林基本相似的4个植被恢复阶段,通过调查取样和实验分析,探索了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土壤微生物量碳、土壤物理性状和速效养分的变化特征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随着植被由低级向高级的演替,土壤微生物量碳、有机质及速效磷显著升高(p<0.05);土壤pH值、容重及根土比显著降低(p<0.05);速效氮和速效钾变化不一致;(2)灰色关联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根土比、有效磷、土壤容重与微生物量碳具有较大的关联度,通径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土壤容重和根土比对微生物量碳的形成有较强的直接作用,有效氮表现出较强的间接效应;根土比-有效磷、有机质-土壤容重、有效氮-土壤容重之间相互调节,相互制约,间接调控着微生物量碳的形成。这将丰富该地区植物生态学与恢复生态学的内容,为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恢复阶段 微生物量碳 土壤理化因子 衡阳
下载PDF
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植被不同恢复阶段土壤理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41
10
作者 杨宁 邹冬生 +3 位作者 杨满元 陈盛彬 陈志阳 林仲桂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57-761,共5页
以典型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植被不同恢复阶段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序列方法,选用立地条件基本一致的裸荒地、草地、灌木林和森林基本相似的4个植被恢复阶段,通过调查取样和实验分析,探索了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不同恢复阶段以及同... 以典型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植被不同恢复阶段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序列方法,选用立地条件基本一致的裸荒地、草地、灌木林和森林基本相似的4个植被恢复阶段,通过调查取样和实验分析,探索了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不同恢复阶段以及同一恢复阶段不同层次上土壤理化特征的时空变化,与不同植被恢复阶段的植被类型和土壤理化特性变化的内在联系及其互作效应。结果表明随着植被恢复演替的进行,土壤各层黏粒含量增加显著(p<0.01或p<0.05),但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递减趋势,具体表现为表层>亚表层>下层;土壤容重减小明显(p<0.05),随土壤深度而呈递增趋势,具体表现为表层<亚表层<下层;土壤有机质逐渐增加(p>0.05),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递减趋势,表现出明显的表聚性;土壤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呈上升趋势,由于植物根系及枯落物多少的差异,使得各营养成分的垂直分布各异;主成分揭示出土壤理化特征可作为评价植被改善土地质量的标准。这将丰富该地区植物生态学与恢复生态学的内容,为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理化特征 不同恢复阶段 紫色土 衡阳
原文传递
喀斯特退化森林不同恢复阶段土壤酶活性研究 被引量:29
11
作者 兰雪 戴全厚 +1 位作者 喻理飞 杨智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20-624,共5页
本文以典型喀斯特退化森林不同植被恢复阶段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选取立地条件基本相似的草坡、灌草、灌木、乔灌、乔木和顶级六个植被恢复阶段,并以坡耕地为对照,通过调查取样和实验分析,探索了退化森林不同恢复阶... 本文以典型喀斯特退化森林不同植被恢复阶段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选取立地条件基本相似的草坡、灌草、灌木、乔灌、乔木和顶级六个植被恢复阶段,并以坡耕地为对照,通过调查取样和实验分析,探索了退化森林不同恢复阶段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对土壤养分的影响显著,随着植被由低级向高级演替,养分也随之增加。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养分与土壤脲酶、蔗糖酶、蛋白酶显著相关。方差分析显示,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对土壤酶活性有显著影响;对于土壤脲酶活性而言,石缝与土面、石缝和石土面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而小生境对于土壤蛋白酶和蔗糖酶活性的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退化森林 不同恢复阶段 土壤酶活性
下载PDF
喀斯特峡谷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酶活性的变化 被引量:16
12
作者 崔晓晓 王纪杰 +5 位作者 罗惠宁 俞元春 梁关锋 周垂帆 王圳 张金池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03-107,共5页
以典型喀斯特地区退耕地、草地、灌木和乔木群落为对象,研究了退化森林不同恢复阶段及退耕地土壤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从草地恢复到灌木群落时,土壤脲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增加;从灌木群落恢复到乔木群落... 以典型喀斯特地区退耕地、草地、灌木和乔木群落为对象,研究了退化森林不同恢复阶段及退耕地土壤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从草地恢复到灌木群落时,土壤脲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增加;从灌木群落恢复到乔木群落时,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略有增加,蔗糖酶略有下降,但差异不显著。表层(0~10 cm)土壤酶活显著比表下层(10~20 cm)土壤酶活性大。土壤各种酶活性间显著相关,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与有机质、全氮、水解氮、全磷、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之间极显著正相关。表明在植被恢复的初期,植被类型对土壤酶活性影响显著,当植被恢复到一定程度,植被类型的影响不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峡谷区 植被恢复过程 土壤酶活性
下载PDF
三江平原恢复湿地土壤种子库特征及其与植被的关系 被引量:16
13
作者 王国栋 吕宪国 +3 位作者 姜明 王铭 赵魁义 娄彦景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763-773,共11页
通过幼苗萌发法和样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三江平原不同演替恢复阶段的种子库特征及其与植被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将开垦湿地、不同演替恢复阶段湿地以及天然湿地不同土壤层次(0–5、5–10cm和根茎)的种子库在两种水分条件下(湿润、淹水10... 通过幼苗萌发法和样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三江平原不同演替恢复阶段的种子库特征及其与植被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将开垦湿地、不同演替恢复阶段湿地以及天然湿地不同土壤层次(0–5、5–10cm和根茎)的种子库在两种水分条件下(湿润、淹水10cm)进行萌发处理。结果表明:随着演替恢复阶段的进行,种子库的结构和规模逐渐扩大,地表群落表现出由旱生物种占优势的群落逐渐演变成以小叶章(Calamagrostis angustifolia)占优势的湿生群落的演替趋势。恢复7年湿地、恢复14年湿地、天然湿地土壤种子库萌发物种数分别为24种、29种、39种,植被物种数为21种、25种、14种。湿地类型、水分条件和土壤层次均显著影响种子库萌发的物种数及幼苗数(p<0.01)。种子库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天然湿地0–5cm土层种子库种子萌发密度是5–10cm土层的4倍左右,而恢复湿地仅1.3倍左右,且土层间萌发物种相似性系数较低。湿润条件下的萌发物种数显著高于淹水条件,且两种水分条件下萌发物种的生活型不同。由于恢复时间较短,不同演替恢复阶段的种子库与植被相似性维持在30%以下。湿地中根茎分蘖出大量的湿地物种,对于小叶章等优势物种的繁殖具有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在开垦湿地退耕后的次生演替阶段,种子库能够保持大量的湿地物种,通过对湿地种子库与植被的关系研究,能够为三江平原湿地群落演替与湿地恢复提供策略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演替恢复阶段 三江平原湿地 土壤种子库 植被
原文传递
喀斯特峡谷区不同恢复阶段土壤微生物量及呼吸商 被引量:8
14
作者 崔晓晓 罗惠宁 +1 位作者 俞元春 舒洪岚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17-120,139,共5页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土壤微生物呼吸及微生物商值(微生物商qMB、微生物呼吸商qCO2)是土壤质量的敏感性指标。对喀斯特峡谷区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土壤微生物呼吸及其qMB、qCO2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土壤微生物呼吸及微生物商值(微生物商qMB、微生物呼吸商qCO2)是土壤质量的敏感性指标。对喀斯特峡谷区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土壤微生物呼吸及其qMB、qCO2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土壤微生物呼吸及qMB均表现为从退耕地到草本群落下降,从草本到灌木群落上升,从灌木到乔木群落略微上升或者趋于稳定;qCO2的变化规律与它们相反。在同一恢复阶段,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土壤微生物呼吸,qMB值均随土层加深而减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微生物呼吸及其qMB、qCO2与土壤总有机碳、全氮、全磷具有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p<0.05),可用来评价土壤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峡谷区 不同恢复阶段 土壤微生物量 土壤基础呼吸
下载PDF
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不同恢复阶段土壤理化特征 被引量:7
15
作者 陈孙华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7-60,共4页
以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不同恢复阶段的典型植被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序列方法,选用立地条件基本一致、植被恢复阶段迥异的裸荒地、草地、灌木林和森林,通过调查取样和实验分析,探讨了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不同恢复阶段及同一恢复阶... 以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不同恢复阶段的典型植被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序列方法,选用立地条件基本一致、植被恢复阶段迥异的裸荒地、草地、灌木林和森林,通过调查取样和实验分析,探讨了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不同恢复阶段及同一恢复阶段不同土层土壤理化特征的时空变化;分析了不同植被恢复阶段的植被类型和土壤理化特性变化的内在联系及其互作效应。结果表明:随着植被恢复演替的进行,土壤黏粒含量总体增加,其中表层增加较多,亚表层、下层增加不明显;土壤容重逐渐减小,表层土壤容重小于亚表层与下层;土壤有机质逐渐增加,但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递减,表现出明显的表聚性;土壤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呈上升趋势,由于植物根系及枯落物数量的差异,各营养成分的垂直分布各异。这将丰富该地区植物生态学与恢复生态学的内容,为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理化特征 不同恢复阶段 紫色土 衡阳
下载PDF
桂林岩溶石山檵木群落不同恢复阶段地上生物量模型构建及分配格局 被引量:6
16
作者 张雅君 马姜明 +2 位作者 苏静 秦佳双 莫燕华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61-169,共9页
通过AIC、BIC准则结合R^2选择不同恢复阶段的最佳模型,用校正系数估计值的标准误差、平均系统误差和总相对误差值评价所建立模型的精确性,并用所构建的生物量模型对檵木群落不同恢复阶段群落地上生物量和檵木地上生物量的分配格局进行... 通过AIC、BIC准则结合R^2选择不同恢复阶段的最佳模型,用校正系数估计值的标准误差、平均系统误差和总相对误差值评价所建立模型的精确性,并用所构建的生物量模型对檵木群落不同恢复阶段群落地上生物量和檵木地上生物量的分配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运用5种模型进行回归分析,不同恢复阶段树干和地上生物量估测效果极佳,叶和枝生物量次之。选用模型Ⅳ:W=a+b (D^2H)建立乔灌阶段地上生物量的最优模型,选用模型Ⅲ:W=a×D^b×H^c建立灌木阶段和小乔林阶段地上生物量的最优模型。(2)利用建立的檵木群落不同恢复阶段立木生物量生长模型对檵木群落的植被生物量进行估算,不同恢复阶段干生物量和地上生物量大小排列顺序为小乔林阶段>乔灌阶段>灌木阶段;叶生物量和枝生物量大小排列顺序为乔灌阶段>小乔林阶段>灌木阶段。(3)檵木群落中作为建群种的檵木,其地上生物量大小排列顺序为乔灌阶段>小乔林阶段>灌木阶段,檵木生物量在檵木群落不同恢复阶段的群落生物量中所占比例在持续下降。这说明随着桂林岩溶石山檵木群落自然恢复演替的进行,生态系统运行的能量基础和营养物质来源随着群落向更高级的演替阶段发展,而檵木的建群种地位可能会被逐步替代而退居亚乔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檵木群落 地上生物量 估测模型 不同恢复阶段
下载PDF
新疆艾比湖精河入湖口退化湿地恢复过程中浮游植物群落的变化 被引量:5
17
作者 董正武 赵晓英 +1 位作者 陈丽华 任振华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95-400,共6页
精河入湖口湿地是新疆艾比湖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对艾比湖精河入湖口退化湿地不同恢复期的浮游植物群落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恢复早期和中期硅藻种类最多,绿藻在密度上占明显优势,恢复近期硅藻为... 精河入湖口湿地是新疆艾比湖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对艾比湖精河入湖口退化湿地不同恢复期的浮游植物群落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恢复早期和中期硅藻种类最多,绿藻在密度上占明显优势,恢复近期硅藻为主要优势类群.恢复早期及自然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较为稳定,中期和近期群落结构不够稳定,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艾比湖精河入湖口退化湿地各恢复时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尚不完善,仍需进一步改善.在季节变化上,浮游植物种类和密度以夏季最多,春季次之,秋季最低;春、秋季以硅藻为主要优势类群,夏季绿藻为主要优势类群,蓝藻在夏季密度高于其它各季节.对各恢复期浮游植物和环境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温度、盐度和总磷是影响浮游植物种类和数量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恢复期 浮游植物 群落组成 季节变化 湿地 艾比湖 精河入湖口
下载PDF
喀斯特峡谷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性质变化 被引量:4
18
作者 崔晓晓 王圳 +3 位作者 王纪杰 罗惠宁 俞元春 张金池 《福建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65-170,共6页
以典型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过程中不同恢复阶段(退耕地阶段、草本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为对象,研究了土壤养分、微生物量磷、碱性磷酸酶活性等土壤性质的变化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灌木地土壤有机质、全N、全P和水解性N均高于草地,... 以典型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过程中不同恢复阶段(退耕地阶段、草本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为对象,研究了土壤养分、微生物量磷、碱性磷酸酶活性等土壤性质的变化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灌木地土壤有机质、全N、全P和水解性N均高于草地,但低于退耕地;乔木地除10-20 cm有机质和0-10 cm速效K显著高于灌木地外,其它与灌木地无显著差异。土壤微生物量磷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从退耕地到草地降低,从草地到灌木升高。而灌木到乔木阶段,土壤微生物量磷表现为降低,碱性磷酸酶活性则趋于稳定。退耕地、乔木和灌木之间碱性磷酸酶活性无显著差异,但草地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低于其它3种类型样地。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量磷含量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量磷与有机质、全N、水解性N和速效K含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pH值呈显著负相关(P<0.05);碱性磷酸酶与土壤有机质、全N、水解性N、全P、速效K和微生物量磷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峡谷区 不同恢复阶段 土壤养分 微生物量磷 碱性磷酸酶活性
下载PDF
季风常绿阔叶林不同恢复阶段附生维管植物多样性及分布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帅锋 苏建荣 +3 位作者 刘万德 张志钧 刘庆云 李忠文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1-158,共8页
通过对云南普洱地区不同恢复阶段(恢复15年、30年和原始林群落)季风常绿阔叶林群落内附生维管植物的调查,分析了不同恢复阶段附生维管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多度、分布和相似性关系,并探讨附生维管植物与宿主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0.81 hm... 通过对云南普洱地区不同恢复阶段(恢复15年、30年和原始林群落)季风常绿阔叶林群落内附生维管植物的调查,分析了不同恢复阶段附生维管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多度、分布和相似性关系,并探讨附生维管植物与宿主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0.81 hm2的调查样地中,共发现附生维管植物3 116株(分属9科20属22种);(2)原始林中附生维管植物的物种丰富度(17种)要显著高于恢复30年(7种)和15年(5种)群落;(3)原始林与不同恢复阶段群落中附生维管植物的物种组成有显著不同,恢复15年群落中的附生植物主要由蕨类植物组成,兰科植物是原始林附生植物的主要物种组成,有些物种仅出现在原始林中,可以作为季风常绿阔叶林恢复程度的指示物种;(4)原始林附生维管植物的多度要显著高于恢复阶段;(5)3个群落类型中的附生维管植物在水平方向都为聚集分布,恢复15年群落主要分布在0 5 m,原始林中分布可达到20 m;(6)原始林中附生维管植物物种丰富度和多度与宿主的胸径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而2个恢复阶段森林中不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样性 分布 附生维管植物 不同恢复阶段 季风常绿阔叶林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