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宫颈锥切术后病变残留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6
1
作者 郑鹏涛 张琳 +2 位作者 闫璐 何向群 黄向华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31-134,共4页
目的:探讨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病变(HSIL)与微小浸润癌患者行宫颈锥切术后病变残留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10年1月至2017年6月因宫颈HSIL或微小浸润癌行宫颈锥切术,术后再行子宫切除术患者12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 目的:探讨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病变(HSIL)与微小浸润癌患者行宫颈锥切术后病变残留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10年1月至2017年6月因宫颈HSIL或微小浸润癌行宫颈锥切术,术后再行子宫切除术患者12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年龄、绝经状态、产次、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种类、锥切方式、病变级别、病变是否累及腺体、病变范围、切缘状态等因素与宫颈锥切术后病变残留的相关性。结果:122例患者中30.3%(37/122)在切除的子宫标本中发现病变残留。单因素分析显示:多重HR-HPV感染(χ~2=10.669,P=0.001)、微小浸润癌(χ~2=6.052,P=0.014)、切缘阳性(χ~2=15.006,P=0.000)与锥切术后病变残留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多重HR-HPV感染(OR=4.282,95%CI 1.674~10.949,P=0.002)和切缘阳性(OR=4.505,95%CI 1.823~11.138,P=0.001)是宫颈锥切术后病变残留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多重HR-HPV感染和切缘阳性患者宫颈锥切术后病变残留风险高,应加强管理,密切随访,以早期发现病变残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病变 宫颈锥切术 病变残留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 切缘阳性
下载PDF
CT对肝癌TACE术后疗效及其残灶活性的评估作用分析 被引量:25
2
作者 孙伟 李忱瑞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5年第5期77-79,106,共4页
目的探讨CT对肝癌TACE术后疗效以及残灶活性的评估作用,为今后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以提高对肝癌TACE术后疗效方面的诊断水平。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68例经临床确诊并行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治疗的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行肝癌TACE治疗后1-3... 目的探讨CT对肝癌TACE术后疗效以及残灶活性的评估作用,为今后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以提高对肝癌TACE术后疗效方面的诊断水平。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68例经临床确诊并行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治疗的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行肝癌TACE治疗后1-3月对其进行CT、DSA复查,探讨CT对肝癌TACE术后疗效以及残灶活性的诊断价值。结果 CT检查结果与DSA检查结果相比,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CT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与DSA检查相比,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T对评估肝癌TACE术后疗效方面及残灶活性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其影像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对TACE治疗后肿瘤残存的检测敏感性、准备率比较高,能够为预测治疗效果及判断生存预后等方面提供较多的信息,为患者的后续治疗提供依据,具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 计算 机断层成像 肝癌 残存病灶
下载PDF
宫颈环形电切术治疗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 被引量:23
3
作者 王则绯 暴蕾 谭宏伟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9年第21期43-47,共5页
目的探讨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治疗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的临床效果及其对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接受宫颈LEEP治疗的有生育需求的308例HSIL患者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并采用随机抽签方式从因其他原因就诊且无宫颈LEEP手术史... 目的探讨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治疗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的临床效果及其对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接受宫颈LEEP治疗的有生育需求的308例HSIL患者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并采用随机抽签方式从因其他原因就诊且无宫颈LEEP手术史的女性患者中抽取100例作为对照组。2组患者均接受定期随访。统计观察组术后病灶完全切除、病灶残留和复发情况,对比2组自然妊娠情况、妊娠期间不良妊娠事件发生情况、分娩方式和分娩结局。结果308例HSIL患者中,284例病灶完全切除,病灶残留率3.90%,切缘阳性率16.56%,复发率3.57%。切缘阴性与切缘阳性患者的病灶残留及复发率间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首次成功妊娠率95.80%、初产率91.63%与对照组的92.00%、86.96%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人工流产、胚胎停止发育和其他原因所致流产、胎膜早破、早产和低体质量儿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剖宫产患者占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LEEP术后至成功妊娠时间间隔对早产影响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为0.83,在早产中具有较好预测价值,灵敏度83.40%,特异度为67.70%,最佳切割值为13.70。LEEP术后至初次成功妊娠间隔≥13.70个月孕妇的早产发生率显著低于<13.70个月孕妇(P<0.05)。结论HSIL患者在宫颈LEEP治疗后存在病灶残留及复发情况,尤其是切缘阳性患者中,而宫颈LEEP操作对有生育需求女性的生育功能及妊娠结局无明显影响,但术后至妊娠时间间隔短会增大早产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环形电切术 鳞状上皮内瘤变 病灶残留 复发 妊娠结局
下载PDF
HPV检测在宫颈上皮内瘤变术后复发预测上的意义探究 被引量:20
4
作者 李晖 王仙荣 《中国性科学》 2016年第1期53-56,共4页
目的:探讨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宫颈锥切术治疗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清除情况,以评价HR-HPV检测在病变残留预测、复发中的意义。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接受不同术式宫颈锥切术90例HR-HPV阳性患者,在患者术后2年... 目的:探讨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宫颈锥切术治疗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清除情况,以评价HR-HPV检测在病变残留预测、复发中的意义。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接受不同术式宫颈锥切术90例HR-HPV阳性患者,在患者术后2年内对患者进行HR-HVP检测,对患者HR-HVP检测结果在预测病变残留、复发中的临床价值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前感染率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6月HPV感染率显著低于术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PV检测结果为阴性的患者病变进展较少。术后持续感染患者宫颈病变进展率显著高于HPV转阴者(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患者术后HR-HVP检测结果持续为阳性提示患者手术存在病变残留或存在复发可能,需在CIN患者术后对患者进行严密随访,以保证在发现病变残留或患者复发后得到及时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上皮内瘤变 病变残留 宫颈锥切术
下载PDF
宫颈锥切术后切缘状态及病变残留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4
5
作者 王静 陈少科 +2 位作者 陈复刚 德丽娜尔.乌尔肯别克 马彩玲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34-236,共3页
目的探讨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病变(HSIL)与微小浸润癌(MIC)ⅠA1期患者行宫颈锥切术后切缘状态及病变残留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宫颈锥切术后病理结果为HSIL及MICⅠA1期的199例患者的临... 目的探讨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病变(HSIL)与微小浸润癌(MIC)ⅠA1期患者行宫颈锥切术后切缘状态及病变残留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宫颈锥切术后病理结果为HSIL及MICⅠA1期的19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患者年龄、生育情况、绝经状态、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种类、锥切方式、病变级别、病变是否累及腺体、病变范围(累及象限)等因素与宫颈锥切术后切缘阳性的相关性。其中65例患者锥切术后行子宫切除术,采用同样的统计学方法分析以上因素及切缘状态与宫颈锥切术后病变残留的相关性。结果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多重HR-HPV感染及病变级别与切缘阳性有相关性,是独立危险因素;绝经状态、多重HRHPV感染、切缘状态及病变级别与病变残留有相关性,是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多重HR-HPV感染及病变级别是切缘阳性的危险因素;绝经状态、多重HR-HPV感染、病变级别及切缘阳性是病变残留的危险因素。宫颈锥切手术中应加强对此类患者的管理,术前充分评估,术后密切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病变 宫颈锥切术 切缘阳性 病变残留
原文传递
早期乳腺癌麦默通微创旋切活检术后病灶残留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6
作者 王平虎 陈杏初 +2 位作者 肖立新 王卓路 曹琳 《重庆医学》 CAS 2020年第11期1782-1785,共4页
目的分析早期乳腺癌麦默通微创旋切活检术后病灶残留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行麦默通微创旋切活检术切除肿块后病理确诊为早期乳腺癌的143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乳腺癌根治性手术术后是否有病灶残留,分为完全切除组(57例)与未完全切除... 目的分析早期乳腺癌麦默通微创旋切活检术后病灶残留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行麦默通微创旋切活检术切除肿块后病理确诊为早期乳腺癌的143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乳腺癌根治性手术术后是否有病灶残留,分为完全切除组(57例)与未完全切除组(86例),对可能影响乳腺癌病灶残留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乳腺癌病灶残留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回声模式、临床分期、Ki-67表达及HOXB9表达密切相关(P<0.05),回声模式、Ki-67表达及HOXB9表达是乳腺癌病灶残留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早期乳腺癌麦默通微创旋切活检术后病灶残留率偏高,目前技术水平还无法替代传统保乳术,今后可通过严格控制手术适应证的方式来减少甚至避免病灶残留,以提高患者远期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麦默通 病灶残留 影响因素
下载PDF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提高鼻咽癌局部控制的有效方法 被引量:10
7
作者 肖建平 徐国镇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29-131,共3页
放射治疗是鼻咽癌首选和主要的治疗方法,其控制率与放疗剂量呈正相关。鼻咽癌放疗后局部复发是失败原因之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tereotactic radiotherapy,SRT)具有高精度、高剂量体积适形于靶区、高治疗增益比以及靶周正常组织照射少... 放射治疗是鼻咽癌首选和主要的治疗方法,其控制率与放疗剂量呈正相关。鼻咽癌放疗后局部复发是失败原因之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tereotactic radiotherapy,SRT)具有高精度、高剂量体积适形于靶区、高治疗增益比以及靶周正常组织照射少的特点,适合作为鼻咽癌残留病灶推量照射。尽管各家报道的SRT推量分割方案不一,但结果均显示对有病灶残存的患者给予高剂量照射能提高局部控制率。肿瘤侵及颈鞘血管、海绵窦以及瘤体大伴有坏死是推量照射的禁忌证;老年患者和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鼻咽部严重感染者是推量照射的相对禁忌证。对紧邻血管神经的靶区采用SRT比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SRS)更有利降低晚期损伤。采用SRT作为鼻咽癌残留病灶推量照射有肯定的临床价值。选择合适病例、个体化的剂量分割方案、综合把握肿瘤消退和正常组织修复的平衡关系,能使患者获得满意的疗效和较高的生存质量并能提高晚期患者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肿瘤 残留病灶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推量照射
下载PDF
子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行LEEP术临床结局及术后病灶残留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孙云云 葛小花 程典平 《河北医药》 CAS 2022年第16期2458-2460,2465,共4页
目的分析子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SIL)行子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临床结局及术后病灶残留的危险因素。方法择取2019年6月至2021年8月共纳入患者100例,病理结果为子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患者,均接受LEEP术治疗,术后随访2年,探讨... 目的分析子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SIL)行子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临床结局及术后病灶残留的危险因素。方法择取2019年6月至2021年8月共纳入患者100例,病理结果为子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患者,均接受LEEP术治疗,术后随访2年,探讨术后结局及复发/病灶残留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00例患者,6例术后病变残留占6%,10例复发占10%;产次与宫颈LEEP术后残留/复发相关(P<0.05);而年龄、绝经、月经、以及孕次患者与其无关(P>0.05);病理因素分析中,患者LEEP术后病变残留/复发,与HR-HPV、病理、腺体受累、受累象限、及病理特征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复发/病灶残留危险因素,包括多重HR-HPV、腺体受累、多象限受累、切缘阳性、以及HPV持续感染(P<0.05)。结论临床子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患者,选择子宫颈环型电切除治疗,术后有一定复发、或病灶残留可能,危险因素包括多重HR-HPV、腺体受累、多象限受累等因素,需要加强患者术后随访、及管理针对性,减少出现术后复发/病灶残留的几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 子宫颈环形电切术 病灶残留 HPV持续感染
下载PDF
Fractionated stereotactic radiotherapy with vagina carotica protection technique for local residual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after primary radiotherapy 被引量:8
9
作者 LIU Feng XIAO Jian-ping XU Ying-jie ZHANG Ye XU Guo-zhen GAO Li YI Jun-lin LUO Jing-wei HUANG Xiao-dong HUAN Fu-kui FANG Hao WAN Bao LI Ye-xiong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14期2525-2529,共5页
Background Local failure of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NPC) after radiotherapy (RT) remains one of the major treatment failures. This study aimed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complications of fractionated ... Background Local failure of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NPC) after radiotherapy (RT) remains one of the major treatment failures. This study aimed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complications of fractionated stereotactic radiotherapy (FSRT) with vagina carotica protection technique for local residual of NPC patients after the primary RT. Methods From August 2006 to August 2010, FSRT with vagina carotica protection technique was applied to 36 patients in our department, the patients aged between 13 and 76 years with a median of 41.3 years, 25 of them were male and 11 were female. According to 2002 Union for International Cancer Control (UICC) Staging System, the stages before primary radiotherapy were: Ila 2, lib 5, III 18, IVa 7, IVb 4. In the first course of radiotherapy, 9 patients received conventional RT, 27 patients received intensity modulated radiotherapy (IMRT) and 20 out of the 36 patients received concurrent chemoradiotherapy. The total dose in the first course of RT was 69.96-76.90 Gy (median, 72.58 Gy). The intervals between the primary RT and FSRT ranged from 12 to 147 days (median, 39.8 days). Target volumes ranged from 1.46 to 32.98 cm3 (median, 14.94 cm3). The total FSRT doses were 10.0-24.0 Gy (median, 16.5 Gy) with 2.0-5.0 Gy per fraction. The most common regimen was 15 Gy in 5 fractions of 3 Gy, the irradiation dose to vagina carotica was less than 2 Gy per fraction. Results The median follow-up time was 34 months (range, 12-59 months). The 3-year local control rate was 100%; the 3-year overall survival rate was 94.4%; the 3-year disease-free survival rate was 77.8%. In this study, we had one case of cranial nerve injury, two cases of temporal lobe necrosis, and no nasopharyngeal massive hemorrhage was observed. Conclusion FSRT with vagina carotica protection technique is an effective and safe RT regimen for local residual of NPC with reduction of radiation-related neurovascular les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sophaJTngeal carcinoma residual lesions stereotactic radiotherapy boost irradiation
原文传递
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宫颈锥切术后病灶残留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8
10
作者 叶国柳 王才智 +2 位作者 杨康 李曼 王梦格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6期722-725,共4页
目的:了解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宫颈锥切术后病灶残留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探讨宫颈锥切术后需要补充手术的必要性。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因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Ⅱ~Ⅲ)行宫颈锥切术,术后1个月即入院再次行全子宫切除手术的200... 目的:了解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宫颈锥切术后病灶残留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探讨宫颈锥切术后需要补充手术的必要性。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因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Ⅱ~Ⅲ)行宫颈锥切术,术后1个月即入院再次行全子宫切除手术的200例病人,通过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探讨年龄、孕产史、HR-HPV基因型、CIN分级、锥切方式、切缘状态与病灶残留之间的相关性。结果:200例病人中,98例(49.0%)子宫切除标本中有残留病变,年龄、产次、锥切方式与术后病灶残留之间无相关性;CIN分级、术前HPV-16或HPV-18阳性、切缘状态与病灶残留呈正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CIN分级、切缘阳性和16/18型HPV检测结果均为病变残留的高危因素。结论:CIN分级、切缘阳性和术前HPV-16或HPV-18基因型阳性是高级别CIN行锥切术后病灶残留的可靠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上皮内瘤变 锥切术 人乳头瘤病毒 残留病变
下载PDF
甲状腺囊实性结节吸收后残留病灶超声表现 被引量:8
11
作者 贺瑜 王建华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913-1915,共3页
甲状腺囊实性结节是结节性甲状腺肿中较常见类型,研究显示其恶性率约为5.2%,故多数甲状腺囊实性结节为良性病变。甲状腺囊实性结节在吸收过程中可发生出血、坏死、钙化,最后形成瘢痕,其声像图表现为低回声,易造成误诊。本文回顾... 甲状腺囊实性结节是结节性甲状腺肿中较常见类型,研究显示其恶性率约为5.2%,故多数甲状腺囊实性结节为良性病变。甲状腺囊实性结节在吸收过程中可发生出血、坏死、钙化,最后形成瘢痕,其声像图表现为低回声,易造成误诊。本文回顾性分析34例甲状腺囊实性结节吸收后残留病灶的声像图特征,旨在提高该类低回声结节的诊断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囊实性结节 吸收 残留病灶 超声检查
下载PDF
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宫颈锥切术后切缘阳性患者病变残留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郭红 吴利英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2年第6期749-752,763,共5页
目的:分析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宫颈锥切术后切缘阳性患者病变残留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HSIL宫颈锥切术后切缘阳性患者248例为研究对象。术后随访12个月以上,按照病理复查结果是否发生病变残留分为病变残留组(72例)和无病变残留... 目的:分析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宫颈锥切术后切缘阳性患者病变残留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HSIL宫颈锥切术后切缘阳性患者248例为研究对象。术后随访12个月以上,按照病理复查结果是否发生病变残留分为病变残留组(72例)和无病变残留组(176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年龄、绝经状态、孕产次数、初次锥切方式、宫颈上皮内瘤变病理分级、宫颈管搔刮术(ECC)结果、手术切缘阳性部位(内口端、外口端和内外及基底端)、单个或多个象限累及情况、是否HPV持续感染等。分析HSIL宫颈锥切术后切缘阳性患者病变残留的危险因素。结果:病变残留组和无病变残留组患者年龄、产次、初次锥切方式、累及象限及人乳头瘤病毒(HPV)持续感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年龄>50岁、切缘阳性累及多个象限及HPV持续感染是HSIL宫颈锥切术后切缘阳性患者术后病变残留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年龄>50岁、切缘阳性累及多个象限和HPV持续感染是HSIL宫颈锥切术后切缘阳性患者病变残留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 切缘阳性 病变残留 危险因素 宫颈锥切术 HPV持续感染
下载PDF
MSCT、MRI多模态成像对PHC介入治疗后病灶残留的诊断价值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莉 陈为霞 +1 位作者 郑薇 杨斐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3年第7期122-124,共3页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PHC)介入治疗后病灶残留中MSCT、MRI多模态成像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1年4月期间本院接治的12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展开研究,术前DSA造影检出150个病灶,术后3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检测,对比MSCT、MRI多模态...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PHC)介入治疗后病灶残留中MSCT、MRI多模态成像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1年4月期间本院接治的12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展开研究,术前DSA造影检出150个病灶,术后3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检测,对比MSCT、MRI多模态成像对PHC介入治疗后病灶残留的诊断效能。结果(1)碘油沉积良好病灶45个,DWI呈均匀低信号表现,部分缺损病灶为105个,DWI病灶为均匀低信号表现,缺损区域呈高信号表现;(2)MRI多模态成像的肿瘤包膜检出率明显高于MSCT(P<0.05);(3)在术后3个月DSA共检出病灶残留110个,无病灶残留45个,MRI多模态成像检测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AUC值均明显大于MSCT(P<0.05);(4)术前瘤区的ADC值明显低于肿瘤坏死区与碘油沉积区,且碘油沉积区明显低于肿瘤坏死区(P<0.05)。结论应用MRI多模态成像能清晰显示患者的病灶残留情况,在PHC介入治疗后病灶残留评估中的诊断价值高于多层螺旋CT,具有一定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SCT MRI多模态成像 原发性肝癌 病灶残留 诊断效能
下载PDF
原发性肝癌患者双源CT全肝灌注成像特点及对TACE术后残余病灶的评估价值
14
作者 陈海琳 杨涛 周云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769-772,共4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PLC)病灶双源CT全肝灌注成像特点及其评估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残余病灶的价值。方法2021年1月~2023年8月我院收治的PLC患者94例,均接受TACE术治疗。使用双源CT机扫描和后处理工作站处理图像,记录感兴趣区血容...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PLC)病灶双源CT全肝灌注成像特点及其评估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残余病灶的价值。方法2021年1月~2023年8月我院收治的PLC患者94例,均接受TACE术治疗。使用双源CT机扫描和后处理工作站处理图像,记录感兴趣区血容量(BV)、开始增强时间(TTS)、血流量(BF)、肝动脉灌注量(ALP)、门静脉灌注量(PVP)和肝灌注指数(HPI)。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CT全肝灌注成像参数评估残余病灶的价值。结果术前,59例病灶ALP为均匀高灌注,35例出现不均匀高灌注,PVP均呈低灌注;术后一个月CT检查显示21例(22.3%)肿瘤病灶被完全栓塞,ALP显示为无血流灌注,73例病灶内出现碘油沉积或部分缺损,ALP呈高灌注;术后,21例病灶完全栓塞区BV、BF、ALP和HPI分别为(5.3±1.2)ml/100 ml、(42.7±7.6)ml/(100 ml·min^(-1))、(15.1±3.7)ml/(100 ml·min^(-1))和(19.5±2.1)%,显著低于术前【分别为(11.2±1.9)ml/100ml、(84.4±10.4)ml/(100 ml·min^(-1))、(38.9±5.7)ml/(100 ml·min^(-1))和(74.4±8.9)%,P<0.05】,而TTS和PVP分别为(11.9±2.1)s和(45.7±4.5)ml/(100 ml·min^(-1)),均显著大于术前【分别为(6.4±1.4)s和(12.2±2.1)ml/(100 ml·min^(-1)),P<0.05】;TACE术后病灶残余区ALP和HPI分别为(46.1±6.2)ml/(100 ml·min^(-1))和(81.0±5.9)%,显著大于术前【分别为(38.5±5.3)ml/(100 ml·min^(-1))和(75.3±5.6)%,P<0.05】,而PVP为(7.7±2.5)ml/(100 ml·min^(-1)),显著小于术前【(11.8±2.1)ml/(100 ml·min^(-1)),P<0.05】;经ROC曲线分析显示,多参数联合诊断TACE术后病灶残余区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40,其敏感性为87.7%,特异度为89.4%。结论PLC病灶CT全肝灌注成像呈高灌注,应用成像多参数联合判断TACE术后残余病灶具有很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双源CT全肝灌注成像 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残余病灶 疗效评估
下载PDF
宫颈HSIL患者初次锥切术后切缘阳性相关因素分析与补充手术必要性探讨 被引量:4
15
作者 周冬梅 林小翠 +1 位作者 赖贺 生秀杰 《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 2022年第6期65-70,共6页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igh-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s,HSIL)行初次宫颈锥切术后切缘阳性相关因素、切缘状态与病变残留、复发的关系,探讨宫颈HSIL锥切术后切缘阳性的高危因素及补充二次手术的必要...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igh-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s,HSIL)行初次宫颈锥切术后切缘阳性相关因素、切缘状态与病变残留、复发的关系,探讨宫颈HSIL锥切术后切缘阳性的高危因素及补充二次手术的必要性.方法收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妇科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因宫颈HSIL住院行宫颈锥切的患者共501例,统计分析:①首次锥切切缘阳性率及高危因素;②78例补充二次手术者初次锥切术后病灶残留率(术后病理为HSIL及以上)与切缘状态的关系;③(规范随访)113例初次锥切术后复发率与切缘状态的关系.结果①501例HSIL患者初次锥切后切缘阳性116例,切缘阳性率23.15%,多因素分析显示锥切方式为宫颈电环切除(loop electrosurgical excision procedure,LEEP)(P=0.003,OR=4.227,95%CI=1.631-10.955)、锥切高度≤1.6 cm(P=0.005,OR=2.674,95%CI=1.348-5.301)、病变累及点数(P<0.001,OR=1.206,95%CI=1.094-1.330)是宫颈锥切术后切缘阳性的高危因素;②78例二次手术(二次锥切或子宫切除)患者中,切缘阳性组与切缘阴性组病变复发率相比较(40%vs 13.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8).③113例初次锥切术后病变复发率在切缘阳性组与切缘阴性组两组之间(8%vs 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11).结论宫颈锥切方式为LEEP、锥切高度≤1.6 cm、病变累及点数为切缘阳性的高危因素;切缘阳性是病变残留的高危因素,但与病变复发无显著性相关,要认识到切缘阳性并不等同于病变残留,是否补充二次手术需结合个体化因素选择,避免诊疗过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 宫颈锥切术 切缘阳性 高危因素 病变残留 补充手术
原文传递
锥切术后高级别子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切缘阳性及二次手术病灶残留的相关因素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陈梽烈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0年第36期125-129,共5页
目的:探讨锥切术后高级别子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切缘阳性及二次手术病灶残留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2月-2020年1月由于高级别子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接受宫颈锥切术治疗的80例患者的相关资料.根据切缘阴阳性分为切缘阴性组6... 目的:探讨锥切术后高级别子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切缘阳性及二次手术病灶残留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2月-2020年1月由于高级别子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接受宫颈锥切术治疗的80例患者的相关资料.根据切缘阴阳性分为切缘阴性组68例和切缘阳性组12例,对接受锥切术后切缘阳性与二次手术病灶残留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对切缘阳性患者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发现,导致切缘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有绝经、重度宫颈糜烂、累及腺体.多因素分析发现,初次锥切宽度≤1.5 cm、内外口切缘均阳性均是导致二次手术病灶残留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绝经、重度宫颈糜烂、累及腺体是高级别子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切缘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初次锥切宽度≤1.5 cm、内外口切缘均阳性是导致二次手术病灶残留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上应对锥切术后切缘阳性及二次手术病灶残留的患者行严密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切术 高级别子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 切缘阳性 二次手术 病灶残留 影响因素
下载PDF
CINⅡ~Ⅲ级患者宫颈锥切术后病变残留的高危因素探讨 被引量:5
17
作者 金屏 《中国性科学》 2020年第3期36-38,共3页
目的分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Ⅱ~Ⅲ级宫颈锥切术后病变残留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妇产科诊治的54例宫颈锥切术治疗的CINⅡ~Ⅲ级患者的资料,术后均证实有病变残留,设为A组;另回顾性分析同... 目的分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Ⅱ~Ⅲ级宫颈锥切术后病变残留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妇产科诊治的54例宫颈锥切术治疗的CINⅡ~Ⅲ级患者的资料,术后均证实有病变残留,设为A组;另回顾性分析同时间段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接收的63例宫颈锥切术治疗的CINⅡ~Ⅲ级患者的资料,术后均未发现病变残留,设为B组。分析CINⅡ~Ⅲ级患者宫颈锥切术后病变残留的高危因素。结果A组患者分级、锥切深度>10mm、产次>3次、腺体受累者构成比与B组患者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患者年龄>50岁、已绝经、LEEP术、人工流产>3次、HPV高危型感染、多象限受累、术者工龄<3年者构成比均高于B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均为CINⅡ~Ⅲ级患者宫颈锥切术后病变残留的独立危险因素(OR=4.297、2.457、3.330、4.272、4.938、6.373、2.651,P<0.05)。结论CINⅡ~Ⅲ级患者宫颈锥切术后病变残留的发生率较高,且高危因素较多,需要针对性解除和控制上述因素以降低此类情况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上皮内瘤变 宫颈锥切术 病变残留 高危因素
下载PDF
MRI在肝癌介入治疗后残留病灶及随访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8
作者 许兴钢 朱国方 王国伟 《健康研究》 CAS 2020年第1期77-80,F0003,共5页
目的探讨MRI在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治疗肝癌后残留病灶及随访评估中的应用。方法64例接受TACE的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患者均于术前、术后3个月行常规DSA、CT、MRI检... 目的探讨MRI在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治疗肝癌后残留病灶及随访评估中的应用。方法64例接受TACE的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患者均于术前、术后3个月行常规DSA、CT、MRI检查。比较MRI、CT对介入治疗后残留病灶及复发的诊断能力。结果64例患者TACE术前DSA检查结果共发现95个病灶,术后3个月随访DSA复查,62个为肿瘤残留或复发病灶,33个未见肿瘤残留或复发。MRI诊断的准确率、灵敏度分别为94.7%、91.9%,高于CT的86.3%、79.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93、4.16,P<0.05)。MRI对包膜的检出率(44.4%)高于CT的检出率(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55,P<0.05)。TACE术后碘油沉积良好区DWI呈均匀低或稍低信号,缺损区可呈高信号;复发病灶T2WI呈明显高信号。病灶的ADC值由高至低依次为肿瘤坏死区>碘油沉积区>术前瘤区、肿瘤复发区。结论MRI对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术后病灶残留或复发具有较高的检出率,且准确度和灵敏度优于CT,可为肿瘤疗效预测及随访期间复发早期评价提供更多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I 介入治疗 肝癌 残留病灶
下载PDF
CT引导下^(125)I粒子切缘置入对肝癌切除术患者残余病灶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4
19
作者 郭洁 康巍林 +1 位作者 张显利 陈思攀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20年第12期1491-1494,共4页
目的探讨CT引导下^(125)I粒子切缘置入对肝癌切除术患者残余病灶的临床效果及对复发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间陕西省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肝癌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 目的探讨CT引导下^(125)I粒子切缘置入对肝癌切除术患者残余病灶的临床效果及对复发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间陕西省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肝癌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肝癌切除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肝癌切除术基础上联合CT引导下^(125)I粒子切缘置入。比较两组患者的残余病灶情况与治疗效果,1年、2年的生存率与复发率,治疗前后肿瘤标志物水平和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7.2%,高于对照组的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2年生存率为83.3%,高于对照组的5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2年局部复发率为16.7%,低于对照组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IGFBP-2)、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和甲胎蛋白(AF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0d后,观察组患者的IGFBP-2、IGF-Ⅱ和AF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3.3%,低于对照组患者的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癌患者应用切除术后联合^(125)I粒子切缘置入治疗,能够减少残余病灶的进展,提高治疗效率,减少复发,提高患者生存率,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引导 ^(125)I粒子切缘置入 肝癌切除术 残余病灶
原文传递
Suidan术前评估模型在预测晚期上皮性卵巢癌肿瘤细胞减灭术效果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范艳 杨波 王丽华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年第7期496-501,共6页
目的探讨Suidan术前评估模型在预测晚期上皮性卵巢癌患者肿瘤细胞减灭术效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9年1月—2020年10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妇瘤科手术治疗的晚期上皮性卵巢癌患者152例。患者年龄18~85岁,中位年... 目的探讨Suidan术前评估模型在预测晚期上皮性卵巢癌患者肿瘤细胞减灭术效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9年1月—2020年10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妇瘤科手术治疗的晚期上皮性卵巢癌患者152例。患者年龄18~85岁,中位年龄55岁;依据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Ⅲ期117例,Ⅳ期35例;采用Suidan术前评估模型评分为0~9分。患者均行卵巢癌肿瘤细胞减灭术,按治疗方案及Suidan评分将患者分为3组:行初始型肿瘤细胞减灭术(PDS)且术前Suidan评分<3分为PDS-A组(42例),行PDS且术前Suidan评分≥3分为PDS-B组(46例),行中间型肿瘤细胞减灭术(IDS)且术前Suidan评分≥3分为NACT+IDS组(64例)。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以及不满意减瘤率、肉眼残留病灶率;比较不同Suidan评分,患者间不满意减瘤率、肉眼残留病灶率的差异;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Suidan术前评估模型对晚期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治疗后不满意减瘤、肉眼残留病灶的预测价值。结果3组患者年龄、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及FIGO分期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组患者不满意减瘤率、残留病灶率由高到低依次为PDS-B组[71.7%(33/46)、78.3%(36/46)]、NACT+IDS组[48.4%(31/64)、54.7%(35/64)]、PDS-A组[23.8%(10/42)、33.3%(14/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0.19、18.05,P值均<0.001)。行PDS患者不同Suidan评分时,患者不满意减瘤率、肉眼残留病灶率随着评分数值的增加逐渐升高。ROC曲线显示:Suidan术前评估模型预测晚期上皮性卵巢癌患者不满意减瘤曲线下面积(AUC)为0.761[95%可信区间(CI)0.657~0.864],约登指数为0.478时,最佳评分阈值为3分,灵敏度为76.7%,特异度为71.1%;预测晚期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手术残留病灶AUC为0.730(95%CI 0.624~0.836),约登指数为0.457时,最佳评分阈值为3分,灵敏度为72.0%,特异度为73.7%。结论Suidan术前评估模型对晚期上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肿瘤 Suidan术前评估模型 减瘤术 残留病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