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6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观物理模拟水驱油实验及残余油分布分形特征研究 被引量:37
1
作者 李中锋 何顺利 +1 位作者 杨文新 门成全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67-71,76,共6页
研究制作了能真实反映岩石孔隙结构的微观仿真孔隙模型,应用微观渗流物理实验模拟技术和图像分析技术,开展了微观模型水驱油物理模拟实验,对水驱油过程及微观物理模型中残余油的形成和分布进行了观察,模拟了不同驱替速度、孔隙结构、粘... 研究制作了能真实反映岩石孔隙结构的微观仿真孔隙模型,应用微观渗流物理实验模拟技术和图像分析技术,开展了微观模型水驱油物理模拟实验,对水驱油过程及微观物理模型中残余油的形成和分布进行了观察,模拟了不同驱替速度、孔隙结构、粘度比等条件下的水驱过程。应用分形几何学的基本理论,给出了数盒子法和R/S分析法定量研究微观残余油分形特征的关系式,结合水驱油残余油分布图像,建立了用分形维数定量表征残余油及空间分布的测定方法。研究结果表明,随驱替速度增大,形成的残余油量减少;随原油粘度增大,形成的残余油量增多。容量维数表征了残余油的多少,它与残余油饱和度、孔隙结构有关;分形维数则表征了残余油空间分布的非均质性,分形维数越大,残余油空间分布的非均质性越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观孔隙模型 水驱油 残余油 驱替速度 分形特征 容量维数 分形维数
下载PDF
坝陵河大桥隧道锚围岩力学特性原位试验研究 被引量:24
2
作者 赵海斌 于新华 +1 位作者 彭运动 蒋中明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80-684,共5页
为全面认识坝陵河悬索桥西岸隧道锚的受力变形特性及安全稳定性,在分析研究锚碇区地层岩性特点基础上,利用相似性原理设计了与锚碇系统实际受力状态相适应的隧道锚原位模型试验系统,研究了原位试验加载及测试方法.试验成果表明,锚塞体... 为全面认识坝陵河悬索桥西岸隧道锚的受力变形特性及安全稳定性,在分析研究锚碇区地层岩性特点基础上,利用相似性原理设计了与锚碇系统实际受力状态相适应的隧道锚原位模型试验系统,研究了原位试验加载及测试方法.试验成果表明,锚塞体混凝土和岩体在不同岩体条件下呈现出不同的变形特点:当岩体质量较好时,变形基本呈线性变化;当锚塞体周围岩体质量较差时,岩体的非线性变形特征明显.锚塞体与岩体之间的剪切残余变形表明锚塞体和岩体接触面在设计荷载作用下将产生较大的相对滑动.完整性较差岩体中的锚塞体变形远大于完整性较好情况下的锚塞体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锚 锚塞体 原位模型试验 残余变形 相对位移 坝陵河大桥
下载PDF
低周往复荷载下空心矩形墩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18
3
作者 罗征 李建中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83-188,共6页
为了研究空心矩形薄壁墩柱的抗震性能,对五根钢筋混凝土空心墩柱进行了低周往复加载的拟静力试验。从构件与截面两个层面评价了墩柱试件的整体抗震性能,并分析了配筋率、剪跨比对桥墩承载能力、延性、耗能等抗震性能的影响,最后用试验... 为了研究空心矩形薄壁墩柱的抗震性能,对五根钢筋混凝土空心墩柱进行了低周往复加载的拟静力试验。从构件与截面两个层面评价了墩柱试件的整体抗震性能,并分析了配筋率、剪跨比对桥墩承载能力、延性、耗能等抗震性能的影响,最后用试验数据对日本规范中残余位移的计算公式进行了修正。研究发现:钢筋混凝土空心矩形薄壁墩抗震性能良好,提高配箍率、降低剪跨比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墩柱延性变形能力。研究结果对空心矩形薄壁墩柱的抗震设计有参考意义,对其理论研究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心墩 拟静力试验 抗震性能 残余位移
下载PDF
自复位防屈曲支撑钢框架减振效果分析 被引量:18
4
作者 刘璐 吴斌 《建筑结构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3-101,共9页
自复位防屈曲支撑构件在拟静力试验中表现出良好的复位性能及耗能能力。但是,自复位防屈曲支撑钢框架中支撑与主体结构的刚度关系,以及结构中的复位系统与耗能系统的关系如何合理设置,都需要借助结构试验或参数分析来解决。根据我国现... 自复位防屈曲支撑构件在拟静力试验中表现出良好的复位性能及耗能能力。但是,自复位防屈曲支撑钢框架中支撑与主体结构的刚度关系,以及结构中的复位系统与耗能系统的关系如何合理设置,都需要借助结构试验或参数分析来解决。根据我国现行规范设计了钢框架结构,在构件试验研究及理论分析基础上给出了自复位防屈曲支撑钢框架结构的三线性恢复力模型,并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结构模型。根据此模型对防屈曲支撑钢框架和自复位防屈曲支撑钢框架结构进行了抗震性能对比。通过自复位防屈曲支撑动力位移反应分析,研究了支撑与结构刚度比αB/M,结构耗能系统与复位系统的屈服力比β及其刚度比αc三个重要参数。结果表明:自复位防屈曲支撑钢框架结构最大位移及残余位移角均小于防屈曲支撑钢框架结构的。结构刚度比αB/M越大越有利于减少残余变形;屈服力比β越大结构位移响应越小;刚度比αc越大结构位移响应越小。在初始设计时,建议钢框架结构的αB/M取为3;β取0.5~0.9;αc取为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复位防屈曲支撑框架结构 刚度比 耗能系统 复位系统 有限元分析 残余变形 抗震性能
原文传递
基于规范谱拟合的人工地震动持时对RC框架结构抗倒塌能力影响 被引量:18
5
作者 韩建平 孙小云 周颖 《建筑结构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21-126,共6页
现行抗震设计规范中关于地震动持时的规定不明确,而持时对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的非线性地震响应及抗倒塌能力评估影响较大。基于规范反应谱拟合地震动持时分别为20、40、60 s的人工地震波各10条,利用Open Sees分析软件建立了一钢筋混... 现行抗震设计规范中关于地震动持时的规定不明确,而持时对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的非线性地震响应及抗倒塌能力评估影响较大。基于规范反应谱拟合地震动持时分别为20、40、60 s的人工地震波各10条,利用Open Sees分析软件建立了一钢筋混凝土框架-填充墙结构教学楼的三维空间模型,以这些人工地震动为输入进行增量动力分析,得到对应于不同持时记录的结构平均增量动力分析曲线,进而分析其最大顶点位移、最大残余顶点位移和最大残余层间位移角与各地震动记录有效持时之间的相关性,给出了结构在不同持时记录以其基本周期对应的谱加速度Sa(T1)表示的抗倒塌能力,及其与有效持时的关系和不同持时与不同Sa(T1)相应的倒塌概率。分析结果表明:当地震动强度水平相同时,较长持时的地震动记录可使结构产生较大的层间位移角和较高的倒塌概率,并且随着有效持时的增加,结构的抗倒塌能力呈降低趋势,而位移需求并不能完全说明持时对结构倒塌发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C框架-填充墙结构 有效持时 人工地震动 残余位移 最大层间位移角 抗倒塌能力
原文传递
基于OpenSees的钢筋混凝土桥墩抗震数值分析模型 被引量:15
6
作者 孙治国 华承俊 +1 位作者 靳建楠 王东升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66-276,共11页
地震荷载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桥墩易发生严重破坏,模拟桥墩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非线性滞回反应是桥梁抗震研究的重要内容。以8个发生弯曲破坏的钢筋混凝土桥墩抗震拟静力试验结果为依据,基于Open Sees中的非线性梁柱单元、零长度转动弹簧单... 地震荷载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桥墩易发生严重破坏,模拟桥墩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非线性滞回反应是桥梁抗震研究的重要内容。以8个发生弯曲破坏的钢筋混凝土桥墩抗震拟静力试验结果为依据,基于Open Sees中的非线性梁柱单元、零长度转动弹簧单元和零长度剪切弹簧单元,建立了考虑弯曲、粘结滑移和剪切变形的桥墩抗震数值分析模型。将模拟得到的试件滞回曲线,墩顶弯曲、粘结滑移和剪切变形等成分、初始刚度和残余位移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所建模型对各桥墩的滞回曲线、各变形成分、初始刚度和残余位移有较好的模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桥墩 数值模型 OPENSEES 弯曲变形 粘结滑移变形 剪切变形 残余位移
下载PDF
粘弹性聚合物溶液对残余油膜的作用机理 被引量:10
7
作者 刘春泽 程林松 夏惠芬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85-88,共4页
针对水驱后残余油膜的存在形式,及油藏孔隙内聚合物溶液粘弹特性,选取具有相继收敛和扩张特性的波纹管模型和广泛用于数值计算粘弹性流体的上随体Maxwell本构方程,建立了由连续性方程、运动方程和上随体Maxwell 本构方程、流函数、涡量... 针对水驱后残余油膜的存在形式,及油藏孔隙内聚合物溶液粘弹特性,选取具有相继收敛和扩张特性的波纹管模型和广泛用于数值计算粘弹性流体的上随体Maxwell本构方程,建立了由连续性方程、运动方程和上随体Maxwell 本构方程、流函数、涡量函数及边界条件组成的较完整的数学模型。通过有效的数值求解,从力学的角度提出聚合物驱在理论上提高驱油效率的机理是:(1)粘弹性聚合物溶液产生的第一法向应力和剪切应力对油膜的携带作用大于相同粘度的牛顿流体产生的剪切应力对油膜的携带作用,从而可携带部分残余油膜流动;(2)粘弹性聚合物溶液与牛顿流体相比,相同流函数值的流线位置发生改变,其波及范围大于相同粘度的牛顿流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 粘弹性 残余油膜 驱油机理
下载PDF
新型SCEB力学性能及其在双柱式桥梁结构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8
作者 董慧慧 白玉磊 +1 位作者 韩强 杜修力 《中国公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96-204,共9页
基于结构"保险丝"概念和减小残余位移的目的,提出采用自复位耗能支撑(SCEB)应用于双柱式桥梁结构的设计理念。首先提出一种新型SCEB-自复位防屈曲支撑,阐明其工作机理并通过试验验证了其力学性能;然后基于新型SCEB的力学性能... 基于结构"保险丝"概念和减小残余位移的目的,提出采用自复位耗能支撑(SCEB)应用于双柱式桥梁结构的设计理念。首先提出一种新型SCEB-自复位防屈曲支撑,阐明其工作机理并通过试验验证了其力学性能;然后基于新型SCEB的力学性能,建立附加SCEB双柱式桥墩结构的恢复力模型,并给出双柱式桥墩结构中新型SCEB的设计方法,通过合理设计SCEB使其先于桥墩屈服并耗能,可减小主体结构墩身的地震损伤,并且能够有效控制桥梁结构震后的残余位移;最后基于OpenSees软件平台,验证SCEB应用于双柱式桥梁结构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对附加新型SCEB的双柱式桥梁结构进行抗震性能分析。新型SCEB试验结果验证了合理的设计能够实现新型支撑具有稳定的耗能能力和良好的自复位功能,其力-位移滞回曲线呈明显的旗帜形特征;数值模拟结果不仅验证了附有"保险丝"构件的新型耗能桥梁结构的抗震性能优于传统横系梁桥梁结构,还验证了SCEB作为"保险丝"附加在桥梁结构中的有效性;附加新型SCEB的双柱式桥梁结构与附加传统BRB双柱式桥梁结构相比,在提高桥梁结构横向刚度的同时,对桥墩主体结构具有更好的保护作用和耗能能力,特别是能够减小甚至消除桥梁结构的残余位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工程 附加自复位耗能支撑的桥梁结构 拟静力试验 抗震性能 残余位移 结构保险丝
原文传递
近场具有脉冲地层运动的单自由度双线性结构残余位移比谱 被引量:13
9
作者 李芳宝 朱晞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9-55,共7页
遭受近场具有脉冲地层运动的桥梁由于非线性变形桥墩会产生残余位移,给桥梁震后的维修和重建带来困难。运用BISPEC程序,选择45条近场具有脉冲地震记录,进行不同基本周期、延性系数、双线性因子的单自由度双线性结构的时程响应及残余位... 遭受近场具有脉冲地层运动的桥梁由于非线性变形桥墩会产生残余位移,给桥梁震后的维修和重建带来困难。运用BISPEC程序,选择45条近场具有脉冲地震记录,进行不同基本周期、延性系数、双线性因子的单自由度双线性结构的时程响应及残余位移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震动作用下,单自由度双线性结构的残余位移的离散性很大;场地类型、结构周期和位移延性对残余位移比的影响不大,双线性因子对残余位移比的影响很大;双线性因子大于0.1时残余位移比很小,双线性因子从0.1变到-0.1时残余位移比迅速增加,双线性因子小于-0.05后,残余位移比接近1。针对单自由度双线性结构的设计,提出近场具有脉冲地层运动的残余位移比谱。应用该谱的工程实例分析结果与非线性时程响应的分析结果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余位移 近场脉冲 单自由度双线性结构 抗震设计 桥梁
下载PDF
配置竖向无粘结预应力筋的RC桥墩残余变形研究 被引量:13
10
作者 司炳君 牛敬涵 +1 位作者 孙治国 王东升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5-85,共11页
为进一步讨论采用竖向无粘结预应力筋减少钢筋混凝土(Reinforced Concrete,RC)桥墩震后残余位移的可行性,建立了竖向配置预应力筋的RC桥墩动力分析模型,结合拟静力和振动台试验结果,对数值分析模型的准确性进行了验证。在此基础上讨论... 为进一步讨论采用竖向无粘结预应力筋减少钢筋混凝土(Reinforced Concrete,RC)桥墩震后残余位移的可行性,建立了竖向配置预应力筋的RC桥墩动力分析模型,结合拟静力和振动台试验结果,对数值分析模型的准确性进行了验证。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无粘结预应力筋对RC桥墩震后残余位移的影响。结果表明,RC桥墩中配置竖向无粘结预应力筋能够明显减小桥墩震后残余位移;随预应力筋配筋率的增加,墩顶残余位移值明显减少;预应力筋初始应力和预应力筋位置对桥墩震后残余位移影响不大。近断层地震动是引起桥墩震后残余位移过大的主因,远场地震动下,桥墩震后残余位移与墩顶最大位移的比值在10%内;而近断层地震动下,桥墩震后残余位移与墩顶最大位移的比值可达30%以上。预应力筋最大应力值随墩顶最大变形基本呈线性增加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抗震 RC桥墩 无粘结预应力筋 时程分析 残余位移
下载PDF
内置碟簧自复位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拟静力试验及损伤分析 被引量:13
11
作者 徐龙河 陈曦 肖水晶 《建筑结构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56-64,共9页
为了减小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在地震后的损伤和残余变形,提出了内置碟簧自复位钢筋混凝土剪力墙(self-centering RC shear wall with disc spring devices, SCSW-DSD),通过在墙脚两侧安装碟簧装置为墙体提供恢复力并保护墙脚处混凝土。对1... 为了减小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在地震后的损伤和残余变形,提出了内置碟簧自复位钢筋混凝土剪力墙(self-centering RC shear wall with disc spring devices, SCSW-DSD),通过在墙脚两侧安装碟簧装置为墙体提供恢复力并保护墙脚处混凝土。对1片SCSW-DSD和1片普通混凝土剪力墙进行了拟静力加载试验,对比分析了两者的滞回性能、水平刚度退化、残余位移及损伤演化过程。结果表明:相比普通混凝土剪力墙,SCSW-DSD的水平荷载-位移曲线无下降段,承载力略降低,但SCSW-DSD最大加载位移角达到了3%,最大加载位移提高了44.4%,具有较好的变形能力;在相同加载位移下,SCSW-DSD的残余位移均较普通混凝土剪力墙的小,最大残余位移角减小约65.8%,具有良好的自复位性能;SCSW-DSD裂缝发展较慢且数量较少,其约束边缘纵筋应变小于0.007,水平分布钢筋应变小于0.001,均较普通混凝土剪力墙的小,表明SCSW-DSD损伤程度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复位剪力墙 碟簧装置 拟静力试验 滞回性能 残余位移 损伤演化
原文传递
圆钢管再生混凝土构件抗侧向冲击性能试验 被引量:11
12
作者 杨有福 张智成 《中国公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31-38,共8页
为了给钢管混凝土拱桥的设计与施工提供参考,针对钢管混凝土拱桥中可以采用的钢管再生混凝土,考虑再生混凝土粗骨料取代率、落锤高度和轴压荷载等因素的影响,进行了侧向冲击荷载作用下两端嵌固圆钢管再生混凝土构件的试验研究。考察了... 为了给钢管混凝土拱桥的设计与施工提供参考,针对钢管混凝土拱桥中可以采用的钢管再生混凝土,考虑再生混凝土粗骨料取代率、落锤高度和轴压荷载等因素的影响,进行了侧向冲击荷载作用下两端嵌固圆钢管再生混凝土构件的试验研究。考察了再生混凝土粗骨料取代率、量纲一的初始动能和轴压比对圆钢管再生混凝土构件抗侧向冲击性能的影响,并比较其与圆钢管普通混凝土构件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侧向冲击荷载作用下圆钢管再生混凝土构件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试件的最终形状呈"V"字形,且跨中残余位移随量纲一的初始动能的增加而显著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工程 钢管再生混凝土 试验研究 冲击荷载 时程曲线 残余位移 抗冲击承载力
原文传递
外挂PC复合墙板的分层装配支撑钢框架足尺振动台试验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王伟 陈越时 +1 位作者 陈以一 侯和涛 《建筑结构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88-97,共10页
为真实反映地震作用下墙板与分层装配支撑钢框架的动力协同工作性能,设计了三层足尺分层装配支撑钢框架通过柔性减震连接件外挂PC复合墙板结构模型,通过振动台试验考察其动力损伤演化机制和变形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外挂PC复合墙板的分... 为真实反映地震作用下墙板与分层装配支撑钢框架的动力协同工作性能,设计了三层足尺分层装配支撑钢框架通过柔性减震连接件外挂PC复合墙板结构模型,通过振动台试验考察其动力损伤演化机制和变形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外挂PC复合墙板的分层装配支撑钢框架结构可以满足我国规范对于抗震安全性的要求,并且表现出损伤控制和低残余位移特性。多遇地震作用下结构和墙板完好无损;设防地震作用下结构无损,墙板微损;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损伤集中于柔性支撑,梁柱框架无损,墙板及连接无显著破坏;超大地震作用下梁翼缘局部进入塑性,墙板节点和墙板边缘及预埋件处有显著破坏但主体结构完好。采用柔性减震连接件外挂的PC复合墙板不会影响分层装配支撑钢框架的变形恢复能力,其相对于主体结构具有良好的变形适应性,提高了分层装配支撑钢框架的层间变形均匀性,在支撑松弛的情况下可以显著提高结构刚度,从而降低层间位移响应和扭转响应,并削弱了柔性支撑在动力作用下突然张紧产生的冲击效应。总体上,外挂PC复合墙板的分层装配支撑钢框架结构具有优良的抗震性能和震后可恢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层装配支撑钢框架 外挂墙板 柔性支撑 振动台试验 震后可恢复性 残余位移
原文传递
采用板式橡胶和铅芯橡胶支座的山区桥梁地震损伤评价 被引量:11
14
作者 石岩 王进 +2 位作者 王东升 沈永林 刘锡媛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37-241,共5页
针对山区桥梁的结构特点,构造了7组代表性的示例桥梁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基于纤维单元的桥梁模型进行非线性时程动力分析,考察了采用板式橡胶支座(RB)和铅芯橡胶支座(LRB)的山区桥梁在强震作用下的地震损伤情况。研究结果表明,虽然铅芯橡... 针对山区桥梁的结构特点,构造了7组代表性的示例桥梁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基于纤维单元的桥梁模型进行非线性时程动力分析,考察了采用板式橡胶支座(RB)和铅芯橡胶支座(LRB)的山区桥梁在强震作用下的地震损伤情况。研究结果表明,虽然铅芯橡胶支座桥梁在桥墩侧移角、曲率延性系数、混凝土最大压应变和钢筋最大拉应变等地震反应方面与板式橡胶支座桥相比略有增加或相近,但铅芯隔震橡胶支座桥梁可以有效地控制墩梁的相对残留位移,有利于震后修复和维持应急交通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隔震桥梁 地震损伤 板式橡胶支座 铅芯橡胶支座 残留位移
下载PDF
节段拼装桥墩拟静力试验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赵宁 魏红一 《上海公路》 2008年第4期24-28,42,共6页
采用拟静力试验方法比较承插式和节段式两种预制拼装桥墩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延性性能、耗能能力、残余变形和墩柱曲率分布的异同。试验结果表明:预应力筋提高了构件的自复位能力,而耗能能力降低;承插式构件破坏形... 采用拟静力试验方法比较承插式和节段式两种预制拼装桥墩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延性性能、耗能能力、残余变形和墩柱曲率分布的异同。试验结果表明:预应力筋提高了构件的自复位能力,而耗能能力降低;承插式构件破坏形态是弯曲为主的延性破坏,骨架曲线具有强度稳定段,水平抗力和耗能能力较优;节段式构件集中在节缝区域破坏,残余位移比承捅式构件小得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段拼装桥墩 拟静力试验 抗震性能 滞回曲线 残余位移
下载PDF
考虑P-△效应的桥梁结构震后概率残余位移分析 被引量:10
16
作者 余波 刘迪 杨绿峰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54-161,共8页
残余位移是评价桥梁结构震后可修复性和可用性的重要指标,而P-△效应对桥梁结构的残余位移影响显著。综合考虑P-△效应和地震动随机特性的影响,通过大量的非弹性动力时程分析,定量地分析桥梁结构震后残余位移的概率统计特征和经验预测... 残余位移是评价桥梁结构震后可修复性和可用性的重要指标,而P-△效应对桥梁结构的残余位移影响显著。综合考虑P-△效应和地震动随机特性的影响,通过大量的非弹性动力时程分析,定量地分析桥梁结构震后残余位移的概率统计特征和经验预测方程。首先根据动力平衡原理,建立考虑P-△效应的桥梁结构非弹性地震动力响应分析的运动控制微分方程,然后结合所筛选的69条强震记录,利用概率统计方法定量地分析P-△效应、屈服后刚度比、规一化屈服强度和自振周期等因素对震后残余位移的概率统计特征的影响,进而对残余位移与峰值位移之间的相关性进行讨论,并建立残余位移与峰值位移之间的经验预测方程。分析结果表明:P-△效应、屈服后刚度比和规一化屈服强度对残余位移的均值影响较大,而对残余位移的变异性影响相对较小;桥梁结构的震后残余位移可以描述为对数正态分布或威布尔分布随机变量;残余位移与峰值位移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且二者比值的均值(变异系数)随着自振周期和稳定系数的增大而增大(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余位移 峰值位移 P-Δ效应 屈服后刚度比 规一化屈服强度
下载PDF
自复位拉索减震装置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党新志 袁万城 +1 位作者 庞于涛 贺金海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537-1543,共7页
为了使减震结构体系能够同时获得良好的减震特性和震后自复位能力,提出采用钢螺旋弹簧装置与普通拉索减震支座组合成自复位拉索减震装置.重点阐述了组合装置的设计原理、构造特点及开发过程.通过对该装置系统各关键部分的试验研究,并根... 为了使减震结构体系能够同时获得良好的减震特性和震后自复位能力,提出采用钢螺旋弹簧装置与普通拉索减震支座组合成自复位拉索减震装置.重点阐述了组合装置的设计原理、构造特点及开发过程.通过对该装置系统各关键部分的试验研究,并根据试验结果模拟了其力学特性,建立了组合装置的恢复力模型.最后以实际工程为背景,建立了六塔斜拉桥结构中采用不同减震装置布置方案的模型.重点对比了不同减震模型的减震效果,以及塔梁处的残余位移大小问题.分析结果表明,这种组合减震装置不仅可以大大减轻地震对上部结构的影响,而且还具有很好的震后复位能力,因此具有较好的工程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复位 拉索减震支座 数值模拟 残余位移
下载PDF
三层足尺分层装配支撑钢框架结构的振动台试验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陈越时 王伟 陈以一 《建筑结构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22-29,共8页
为探究分层装配支撑钢框架体系在真实地震动力作用下的响应与性能,以某3层足尺房屋钢框架结构为研究对象,输入不同水准下的3条地震波进行振动台试验,分析了结构动力分步损伤行为、主(余)震层间变形、残余位移响应及其柔性支撑的可修... 为探究分层装配支撑钢框架体系在真实地震动力作用下的响应与性能,以某3层足尺房屋钢框架结构为研究对象,输入不同水准下的3条地震波进行振动台试验,分析了结构动力分步损伤行为、主(余)震层间变形、残余位移响应及其柔性支撑的可修复性。研究结果表明,结构满足我国规范对于抗震安全性的要求。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损伤集中于柔性支撑而主框架基本保持弹性,表现出损伤控制的特征,且震后基本无残余位移。未对支撑进行修复的结构在余震作用下的位移响应有所放大,但对支撑进行简易修复之后,结构抗震性能基本完全恢复。在超大地震作用下,主框架作为第二道抗震防线发展局部塑性变形,但震后残余位移仍然很小。柔性支撑初始是否张紧对结构初始刚度和层间位移分布有较大影响。支撑在动力作用下的突然张紧对结构产生了冲击效应,而支撑的延性可有效缓解此效应的影响。研究总体表明分层装配支撑钢框架体系应用于低多层建筑时具有优良的抗震性能与震后可恢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层装配支撑钢框架 柔性支撑 振动台试验 震后可恢复性 残余位移
原文传递
单自由度体系的地震残余变形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欧阳承新 刘畅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43-146,共4页
结构在经受地震动作用后会发生变形和位移,其中在震动结束后不能恢复的这一部分,即为残余变形或永久变形。残余变形取决于结构本身的动力性能和输入地震波的特性以及场地条件等。残余变形能够提供震害评估的信息,同时也是震后加固修复... 结构在经受地震动作用后会发生变形和位移,其中在震动结束后不能恢复的这一部分,即为残余变形或永久变形。残余变形取决于结构本身的动力性能和输入地震波的特性以及场地条件等。残余变形能够提供震害评估的信息,同时也是震后加固修复的指标。对单自由度体系进行了研究,考察不同自振周期、阻尼比、延性水准、滞回特性以及输入地震动下的残余变形,得到其影响因素并分析其中机理,为以最大变形和累积耗能为依据的基于性能的抗震工程学提供了补充和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余变形 滞回性能 地震反应
下载PDF
地震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桥墩残余位移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王军文 李海洋 +1 位作者 闫聚考 石岩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3期130-134,共5页
为更深入了解地震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桥墩墩顶残余位移与最大位移关系,提出精度更高的残余位移估算方法。首先利用OpenSees地震仿真软件中的纤维梁柱单元建立了钢筋混凝土桥墩的动力计算模型,通过与已有钢筋混凝土桥墩振动台试验结果的对... 为更深入了解地震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桥墩墩顶残余位移与最大位移关系,提出精度更高的残余位移估算方法。首先利用OpenSees地震仿真软件中的纤维梁柱单元建立了钢筋混凝土桥墩的动力计算模型,通过与已有钢筋混凝土桥墩振动台试验结果的对比,验证了计算模型的可靠性;其次通过研究桥墩轴压比、长细比、纵筋配筋率、体积配箍率、纵筋强度硬化系数、纵筋与混凝土强度比等参数对钢筋混凝土桥墩墩顶残余位移延性指标的影响规律;最后通过回归分析建立了残余位移影响系数随以上参数变化的预测公式,并通过已有振动台试验数据验证了计算公式的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与日本规范相比,推荐公式对残余位移的估算值与试验值更接近,可用于基于性能抗震设计时初步估算地震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桥墩的残余位移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桥墩 地震 残余位移 数值模拟 计算方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