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反恐怖主义法》中安置教育的性质辨析与制度构建 被引量:15
1
作者 徐持 《法学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0-29,共10页
我国《反恐怖主义法》首次确立了基于恐怖活动和极端主义罪犯"社会危险性"的安置教育制度,这一刑后预防性监禁制度的确立是我国惩治恐怖主义犯罪的创举,也标志着我国保安处分体系的初步建立。构建我国涉恐罪犯安置教育制度应... 我国《反恐怖主义法》首次确立了基于恐怖活动和极端主义罪犯"社会危险性"的安置教育制度,这一刑后预防性监禁制度的确立是我国惩治恐怖主义犯罪的创举,也标志着我国保安处分体系的初步建立。构建我国涉恐罪犯安置教育制度应当遵循法治原则、惩防结合原则和教育矫治原则。在制度设计上应进一步明确其适用对象,建立包括评估主体、评估方法、评估要素和评估周期在内的社会危险性评估体系,完善安置教育的决定、实施、救济与监督的司法化程序和具体制度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置教育 反恐怖主义法 保安处分 社会危险性评估 刑后预防性监禁
原文传递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保障--基于刑事保障路径的考察 被引量:7
2
作者 马杰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4-52,共9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系统工程。国家实体统一稳定、经济发展均衡协调、政治权利平等保障、文化交流吸收融合、社会结构和谐互嵌等内容构成这一工程的基本板块,而刑事法治路径恰好可以为这方方面面的积极探索保驾护航,做好兜底...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系统工程。国家实体统一稳定、经济发展均衡协调、政治权利平等保障、文化交流吸收融合、社会结构和谐互嵌等内容构成这一工程的基本板块,而刑事法治路径恰好可以为这方方面面的积极探索保驾护航,做好兜底式的保障。具体就刑事保障路径而言:微观刑事政策要在宏观的“宽严相济”政策指导下作出回应,确立“总体安全、惩防并举、精准识别、综合施策”的理念目标。而对于分裂主义、极端主义等严重破坏共同体建设的犯罪则要通过刑法予以严厉打击;同时对于相关犯罪分子的改造要区别于普通罪犯,除了针对性改造之外,也要科学合理地运用安置教育制度,使其顺利回归共同体大家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刑事政策 总体安全 极端主义 安置教育
下载PDF
移民教育与社区文化重构——宁夏芦草洼吊庄移民的教育人类学透视 被引量:4
3
作者 马效义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2009年第4期21-24,共4页
移民吊庄是宁夏特有的社会现象,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今,先后经历了以扶贫为主的吊庄移民、以经济开发为主的经济开发区移民和正在进行中的以退耕还林为主的生态移民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移民必然引发文化变迁。社区文化经历着文化重构... 移民吊庄是宁夏特有的社会现象,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今,先后经历了以扶贫为主的吊庄移民、以经济开发为主的经济开发区移民和正在进行中的以退耕还林为主的生态移民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移民必然引发文化变迁。社区文化经历着文化重构的过程。移民教育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一方面,对移民的再社会化、加速社区文化整合有着积极的意义;另一方面,对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同川区教育发展的差距、促进当地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吊庄移民 芦草洼吊庄 移民教育 社区文化重构 教育人类学
下载PDF
恐怖活动罪犯与极端主义罪犯的社会危险性评估——基于再犯预防的视野 被引量:4
4
作者 黄彬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12-122,共11页
在我国立法上首次提出的"社会危险性评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以下简称《反恐法》)应对恐怖主义再犯预防与控制做出的新举措。社会危险性评估的结果是安置教育制度启动与解除的依据。但由于尚无实践先例可循,... 在我国立法上首次提出的"社会危险性评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以下简称《反恐法》)应对恐怖主义再犯预防与控制做出的新举措。社会危险性评估的结果是安置教育制度启动与解除的依据。但由于尚无实践先例可循,立法规定较为笼统。应根据恐怖活动罪犯与极端主义罪犯的特性,进一步整合评估对象的范围;形成多部门综合考量的评估组织,构建专业评估队伍;回溯评估对象经历,坚持定性评估与量化评估相结合,完善评估内容;针对恐怖主义类型罪犯设计专门评估量表,使社会危险性评估成为一个能够被信赖的科学评价程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恐怖主义法 社会危险性评估 安置教育 再犯预防
下载PDF
反恐法中的安置教育制度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张桂霞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17年第5期34-40,共7页
我国《反恐怖主义法》基于恐怖活动罪犯和极端主义罪犯的未来再犯风险设置了安置教育制度,反映了反恐立法在面对安全利益和自由目标时所做出的适当让渡。当前安置教育立法规定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容易引发处分者的擅断,造成处分措施... 我国《反恐怖主义法》基于恐怖活动罪犯和极端主义罪犯的未来再犯风险设置了安置教育制度,反映了反恐立法在面对安全利益和自由目标时所做出的适当让渡。当前安置教育立法规定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容易引发处分者的擅断,造成处分措施被恣意滥用的情况。要想解决安置教育的适用问题,需将其刑事立法具体化,并辅之以科学的危险评估机制以及切实可行的执行制度,才能充分保障该项制度的贯彻实施,实现保障人权和防卫社会的双重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恐怖主义法 安置教育 刑事立法 社会危险性评估 危险管控机制
下载PDF
“预防性”:恐怖活动犯罪刑罚的一个转向 被引量:1
6
作者 苟震 黄晓丽 《河北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78-188,共11页
预防刑法理论突出刑法的预防功能,对世界各国刑罚立法及司法实践产生影响,并在恐怖活动犯罪刑罚领域造就"预防性"转向结果,这一转向的正当性应被肯定。我国恐怖活动犯罪刑罚配置存在缺憾,表现为保护功能的不足和改造功能缺失... 预防刑法理论突出刑法的预防功能,对世界各国刑罚立法及司法实践产生影响,并在恐怖活动犯罪刑罚领域造就"预防性"转向结果,这一转向的正当性应被肯定。我国恐怖活动犯罪刑罚配置存在缺憾,表现为保护功能的不足和改造功能缺失。对此有必要在预防刑法理论指导下,从制度设计、实践需求和外围保障三个层面推进刑罚的"预防性"转向,以实现保护社会公共法益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极端 预防刑法 特殊预防 安置教育 恐怖活动犯罪
原文传递
安置教育执行法律问题探析
7
作者 张帆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77-82,共6页
现行法没有明确规定安置教育对象徒刑执行期满后,押解移交安置教育对象的主体和安置教育的执行地。法律规定的缺失,导致司法实践中刑罚执行工作与安置教育工作衔接不畅,个别安置教育对象被刑罚执行机关超期羁押。建议在刑法典中明确建... 现行法没有明确规定安置教育对象徒刑执行期满后,押解移交安置教育对象的主体和安置教育的执行地。法律规定的缺失,导致司法实践中刑罚执行工作与安置教育工作衔接不畅,个别安置教育对象被刑罚执行机关超期羁押。建议在刑法典中明确建立双轨制的刑事制裁方法体系,专章规定保安处分,并在保安处分一章中明确安置教育的适用对象、适用条件、适用原则。同时,在刑事诉讼法中对押解移交安置教育对象的主体、安置教育执行地的确定规则等程序性事项作出明确规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置教育 保安处分 反恐怖主义法
下载PDF
论安置教育中涉恐青少年社会危险性评估
8
作者 付凤 李世英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20年第6期5-15,共11页
安置教育制度实施过程中,确立并增强社会危险性评估机制的可操作性是启动和终结安置教育的关键。社会危险性评估的实施具有维护国家安全和保障涉恐青少年基本权利的双重必要性。探究经济、宗教和族际等宏观因素以及个体、家庭、教育等... 安置教育制度实施过程中,确立并增强社会危险性评估机制的可操作性是启动和终结安置教育的关键。社会危险性评估的实施具有维护国家安全和保障涉恐青少年基本权利的双重必要性。探究经济、宗教和族际等宏观因素以及个体、家庭、教育等微观因素对我国涉恐青少年社会危险性的影响,是后续有针对性地防治青少年暴恐犯罪的依据与基础。针对社会危险性评估在主体、内容、对象以及方法层面的问题,应加强评估主体的专业化队伍建设、评估内容的全面立体化构建、评估对象的明确化界定以及评估方法的科学智能化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犯罪 安置教育 社会危险性评估 恐怖主义 犯罪预防
下载PDF
论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理性构建——基于对南京盘城街道社区的调研 被引量:2
9
作者 葛立刚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10年第5期48-54,共7页
社区矫正工作在我国起步较晚,实践中成绩与问题并存。南京作为我国社区矫正的首批试点城市之一,在长达七年的摸索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建立了比较成熟的社区矫正制度,但暴露出的问题也反映了社区矫正工作在国内普遍存在的积弊。使社... 社区矫正工作在我国起步较晚,实践中成绩与问题并存。南京作为我国社区矫正的首批试点城市之一,在长达七年的摸索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建立了比较成熟的社区矫正制度,但暴露出的问题也反映了社区矫正工作在国内普遍存在的积弊。使社区矫正制度在中国生根发芽,必须首先解决社区矫正适用范围、执法主体、矫正措施等制度性的问题;而从大的方面来看,社区矫正的构建,归根结底还在于对行刑个别化和行刑社会化原则的贯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矫正 刑罚 矫正对象 安置帮教
下载PDF
论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理性构建——基于对南京盘城街道社区矫正司法实践情况的调研 被引量:1
10
作者 葛立刚 《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10年第6期119-125,共7页
社区矫正工作在我国起步较晚,实践中成绩与问题并存。南京作为我国社区矫正的首批试点城市之一,在长达7年的摸索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建立了比较成熟的社区矫正制度,但暴露出的问题也反映了社区矫正工作在国内普遍存在的积弊。要使社区... 社区矫正工作在我国起步较晚,实践中成绩与问题并存。南京作为我国社区矫正的首批试点城市之一,在长达7年的摸索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建立了比较成熟的社区矫正制度,但暴露出的问题也反映了社区矫正工作在国内普遍存在的积弊。要使社区矫正制度在中国生根发芽,必须首先解决社区矫正适用范围、执法主体、矫正措施等制度性的问题;而从大的方面来看,社区矫正的构建,归根结底还在于对行刑个别化和行刑社会化原则的贯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矫正 矫正对象 安置帮教
下载PDF
社会支持理论视角下加强社会力量参与安置帮教工作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晓梅 沈蒙婷 《天津法学》 2021年第2期61-66,共6页
目前我国北京、成都、苏州、沈阳、天津等地区都进行了社会力量参与安置帮教的有效实践,刑释人员的社会适应性大大提高。以社会支持理论为视角,当前社会力量参与刑释解矫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存在顶层设计不足、参与的社会力量单薄和刑释人... 目前我国北京、成都、苏州、沈阳、天津等地区都进行了社会力量参与安置帮教的有效实践,刑释人员的社会适应性大大提高。以社会支持理论为视角,当前社会力量参与刑释解矫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存在顶层设计不足、参与的社会力量单薄和刑释人员再社会化困难等困境。为促进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提出加强社会力量参与安置帮教的四项对策建议,即完善法律法规,促进刑事执行法典化;坚持政府主导,有效联结社会组织;提供政策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借鉴恢复性司法,发挥社会工作者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置帮教 社会力量参与 社会支持理论
下载PDF
恢复性司法介入刑释人员安置帮教问题研究——以“关系融入”为内容的探讨 被引量:7
12
作者 王鹏飞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3-109,共7页
我国的安置帮教工作存在重物质帮助而轻关系融入的缺陷,这直接导致刑释人员顺利融入社会的目标难以真正实现。就刑释人员个人需求而言,关系融入尤其是家庭关系的修复往往排在首要地位。刑释人员的关系融入应当以社会支持网络的重构为核... 我国的安置帮教工作存在重物质帮助而轻关系融入的缺陷,这直接导致刑释人员顺利融入社会的目标难以真正实现。就刑释人员个人需求而言,关系融入尤其是家庭关系的修复往往排在首要地位。刑释人员的关系融入应当以社会支持网络的重构为核心,在恢复性司法理念的指导下,分为内层、中层和外层交往圈之关系网恢复三种模式,并根据刑释人员个别化需求,以及恢复性对话参与主体召集的实际可能性,在自愿原则的前提下以多元化的对话平台之形式,有针对性地予以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释人员 安置帮教 关系融入 恢复性司法 社会支持网
下载PDF
上山下乡运动时期青海省安置知青人数及其特点分析
13
作者 赵文 《黑河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3-17,27,共6页
上山下乡运动时期青海省共安置下乡知青4.2万多名,这些知青大多是来自省内西宁等地的城镇知识青年,主要安置分布于省内河湟谷地等农业区。这一时期青海知青下乡人数的升降起伏与全国总体一致,但受自然条件、经济及人文社会条件等因素的... 上山下乡运动时期青海省共安置下乡知青4.2万多名,这些知青大多是来自省内西宁等地的城镇知识青年,主要安置分布于省内河湟谷地等农业区。这一时期青海知青下乡人数的升降起伏与全国总体一致,但受自然条件、经济及人文社会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也具有自身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山下乡运动 青海知青 知青安置特点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