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防治慢性咳喘穴位处方探析 被引量:114
1
作者 文碧玲 周华 +7 位作者 刘保延 孙国杰 刘炜宏 彭锦 胡镜清 何丽云 房繄恭 訾明杰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647-652,共6页
基于清代张璐《张氏医通》白芥子涂法治疗冷哮,对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防治慢性咳喘的现代文献进行回顾性研究。借鉴循证医学的思维和方法,根据中医针灸学科特点,分析夏季三伏贴敷治疗咳喘病的常用腧穴和穴位处方选穴规律。结果显示冬... 基于清代张璐《张氏医通》白芥子涂法治疗冷哮,对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防治慢性咳喘的现代文献进行回顾性研究。借鉴循证医学的思维和方法,根据中医针灸学科特点,分析夏季三伏贴敷治疗咳喘病的常用腧穴和穴位处方选穴规律。结果显示冬病夏治穴位贴敷位居前10位的常用腧穴是肺俞、定喘、心俞、膈俞、膻中、肾俞、膏肓、大椎、脾俞、天突,多属于足太阳膀胱经、任督脉和经外奇穴。提示穴位贴敷处方的核心穴位是肺俞、定喘、心俞、膈俞、膻中,配穴可以根据辨证、疾病分期、辨病或对症加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病夏治 穴位贴敷 咳嗽 哮喘 穴位处方 综述文献
原文传递
经穴—脑相关假说指导下经穴特异性、针刺得气、配伍规律脑功能界定 被引量:92
2
作者 赖新生 黄泳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777-780,共4页
将脑功能成像技术(PET、SPECT、fMRI)运用于经穴特异性研究,提出"经穴-脑相关假说",基于人的活体状态、脑的功能活动、客观的图像和数据分析,以期①建立"经穴脑功能界定模型",以解决经穴的定义问题,即凡是符合该模... 将脑功能成像技术(PET、SPECT、fMRI)运用于经穴特异性研究,提出"经穴-脑相关假说",基于人的活体状态、脑的功能活动、客观的图像和数据分析,以期①建立"经穴脑功能界定模型",以解决经穴的定义问题,即凡是符合该模型的基本要素的"点",即可定义为"经穴",从而区分经穴和非穴;②建立"经穴得气脑功能界定模型",以明确经穴得气的脑功能反应的实质,即凡是符合该模型的基本要素的"得气",即可定义为"得气",从而区分得气和非得气;③研究经穴循经取穴的穴位配伍特点和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络研究 穴位特异性 得气
下载PDF
人体穴位伏安特性研究 被引量:48
3
作者 沈雪勇 魏建子 +5 位作者 张一和 丁光宏 王彩虹 张海蒙 周钰 王霆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67-271,共5页
目的研究人体穴位伏安特性的基本特征及随生理、病理变化出现的改变,探讨其生物物理学基础。方法对本研究组近10年来有关穴位伏安特性研究工作进行整理分析。结果人体穴位伏安特性曲线具有非线性、惯性两大特征。与对照点比较,穴位低电... 目的研究人体穴位伏安特性的基本特征及随生理、病理变化出现的改变,探讨其生物物理学基础。方法对本研究组近10年来有关穴位伏安特性研究工作进行整理分析。结果人体穴位伏安特性曲线具有非线性、惯性两大特征。与对照点比较,穴位低电阻特征并非普遍存在,而低惯性特征则较具普遍性。穴位伏安面积不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而大部分穴位的惯性面积则具显著的昼夜节律性,其峰值相位和体温节律的谷值相位相应。心脏病患者和胃病患者穴位伏安特性发生了显著变化,这种变化具有一定的穴位特异性,病变缓解后穴位伏安特性也恢复正常。尸体穴位伏安面积和惯性面积均明显小于正常人,正常人穴位所具有的非线性和惯性特征在尸体上消失。结论人体穴位具有非线性、惯性两大特征,穴位非线性特征反映了人体作为高等生物所具有的生理与行为的复杂性,而惯性特征则与穴位能量代谢有关。穴位惯性面积比伏安面积更能敏感地反映人体生理病理变化,应是今后穴位电学特性研究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位研究 穴位生理 穴位特异性 生物物理学
下载PDF
穴位的解剖学特征及其分类 被引量:48
4
作者 楼新法 蒋松鹤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19-323,共5页
目的:探讨穴位的实质,并进行解剖学分类。方法:在前期大量穴位解剖研究的基础上,选用经红色乳胶灌注固定成人标本男女各1例,对全身穴位定位后进行层次解剖和断层解剖观察,重点观测穴位的已知结构配布的特异性并据此进行分类。结果:①穴... 目的:探讨穴位的实质,并进行解剖学分类。方法:在前期大量穴位解剖研究的基础上,选用经红色乳胶灌注固定成人标本男女各1例,对全身穴位定位后进行层次解剖和断层解剖观察,重点观测穴位的已知结构配布的特异性并据此进行分类。结果:①穴位的配布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神经血管束或含血管神经的筋膜结缔组织富集部,具有气血输注之功能,为穴之内核;二是骨、肌或筋膜围成的孔隙或隧道,为穴之外壳。人体不同功能状况会影响"穴壳"开合,对"穴核"起节制、调节作用,以调节气血运行。②穴位依据解剖学特征可分为孔隙型、隧道型和终末型穴三类。孔隙型、隧道型穴多见于十二经穴,由"穴核"和"穴壳"构成;终末型穴包括任脉、督脉诸穴和耳穴,脑脊神经终末及其伴行血管终末交汇于浅筋膜,是经络气血输注体表的部位。结论:穴位是神经血管束或含血管神经的筋膜结缔组织穿经骨、肌或筋膜围成的孔道和脑脊神经终末及其伴行血管终末在身体中轴的浅出交汇部位,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体表路径中的节点和终末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位研究 解剖 经络实质
原文传递
针刺大陵穴对大脑皮质的影响--MRI研究 被引量:43
5
作者 陈鹏 赵百孝 +5 位作者 秦伟 陈红燕 田捷 樊永平 周冰 刘姗姗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429-432,共4页
目的:探讨针刺大陵穴治疗精神性疾病的中枢神经系统机制。方法: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观察针刺大陵后脑功能区变化。纳入8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受试对象,每名受试者在大陵穴接受针刺刺激,刺激模式为"休息-刺激-休息-刺激-休息"... 目的:探讨针刺大陵穴治疗精神性疾病的中枢神经系统机制。方法: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观察针刺大陵后脑功能区变化。纳入8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受试对象,每名受试者在大陵穴接受针刺刺激,刺激模式为"休息-刺激-休息-刺激-休息",最终所获得的数据采用SPM2软件包分析其作用部位。结果:针刺大陵穴所获得的脑激活区主要位于额下回的Brodmann46/47/44/9区,额中回的Brodmann6区,颞上回的Brodmann22区,中央后回和顶下小叶的Brodmann40区。结论:额颞叶损伤、额叶功能低下或激活程度不够与精神性疾病的发病密切相关。针刺大陵穴对精神性疾病治疗作用的起效途径之一可能是通过激活中枢神经系统端脑额颞叶皮质完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位研究 大陵 磁共振成像 额叶/针灸效应 颞叶/针灸效应
下载PDF
经穴特异性研究的思考 被引量:27
6
作者 吴焕淦 姚伟 +3 位作者 周恩华 东贵荣 左传涛 刘慧荣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9-62,共4页
经穴特异性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密切关注,但缺乏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对于回答经穴特异性和影响效应产生的关键因素等科学问题,尚缺乏有说服力的结论性研究成果。经穴特异性研究,应围绕针灸有效病症的经穴展开,采... 经穴特异性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密切关注,但缺乏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对于回答经穴特异性和影响效应产生的关键因素等科学问题,尚缺乏有说服力的结论性研究成果。经穴特异性研究,应围绕针灸有效病症的经穴展开,采用多种现代科学技术,解决“针灸有效病症经穴的生物物理特性、病理反应、效应及其配伍规律”的关键科学问题,创立经穴特异性理论模型,以丰富和发展经穴特异性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位特异性 穴位研究
下载PDF
腧穴间协同作用与拮抗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23
7
作者 李学惠 王琴玉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387-388,共2页
目的:探讨腧穴间协同与拮抗作用。方法:回顾有关文献,从临床现察、理论探讨和实验研究几个方面,对腧穴间存在的协同作用与拮抗作用进行了分析。结果:腧穴作用的协同与拮抗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关键词 腧穴间 协同作用 拮抗作用 研究
下载PDF
腧穴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8
作者 朱江 付平 +2 位作者 梁军 程凯 王燕平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83-186,共4页
目的:介绍腧穴研究进展情况并进行评价。方法:对1998~2001年国内4种针灸杂志刊载的相关论文进行综述。结果:近4年我国腧穴研究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腧穴特异性研究、腧穴定位研究、单穴主治研究。结论:腧穴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在系统... 目的:介绍腧穴研究进展情况并进行评价。方法:对1998~2001年国内4种针灸杂志刊载的相关论文进行综述。结果:近4年我国腧穴研究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腧穴特异性研究、腧穴定位研究、单穴主治研究。结论:腧穴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在系统性、科学性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腧穴主治范围将得到进一步确定,腧穴机理研究将为针灸治病原理的揭示掀开崭新的一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位特异性 穴位研究 腧穴 研究进展
下载PDF
腧穴配伍拮抗作用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25
9
作者 钟峰 曾芳 +3 位作者 郑晖 任驰 金荣疆 李瑛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093-1096,共4页
腧穴的配伍是针灸处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针灸疗效的关键环节,其效应存在协同与拮抗两个方面。本文总结近年来腧穴拮抗作用研究的相关文献,分析认为近年来腧穴配伍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腧穴配伍能够产生拮抗作用,但相关研究较少,尚... 腧穴的配伍是针灸处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针灸疗效的关键环节,其效应存在协同与拮抗两个方面。本文总结近年来腧穴拮抗作用研究的相关文献,分析认为近年来腧穴配伍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腧穴配伍能够产生拮抗作用,但相关研究较少,尚未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在今后的研究中,应以经穴特异性为基础,采用多学科交叉研究手段探讨腧穴配伍的拮抗作用,对提高针灸临床疗效、阐释针灸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是针灸领域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位研究 穴位配伍 拮抗作用
原文传递
基于文献的针灸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取穴规律研究 被引量:21
10
作者 田梦 娄天伟 +1 位作者 贾红玲 张永臣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6期538-541,544,共5页
[目的]探究现代针灸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选穴规律,以期为针灸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提供规范化腧穴处方。[方法]采用计算机技术,建立针灸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文献数据库,对近40年来针灸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文献进行收集、整理、数据统计分析等,... [目的]探究现代针灸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选穴规律,以期为针灸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提供规范化腧穴处方。[方法]采用计算机技术,建立针灸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文献数据库,对近40年来针灸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文献进行收集、整理、数据统计分析等,总结针灸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选穴规律、治疗方法以及补泻手法。[结果]统计发现,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常选经脉为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少阳胆经、手阳明大肠经、督脉等循行过肩的经脉,常用的腧穴为夹脊穴、悬钟、外关、手三里等。针灸疗法和疏密波型电针疗法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常用方法。[结论]督脉、足太阳膀胱经、手、足阳明经以及循行过肩的经脉受损是脊髓型颈椎病发病的病理基础,针灸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取穴应以上述经脉为主,从而使患者颈部气血循行通畅,缓解脊髓型颈椎病所引起的一系列症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脊髓型 数据统计 文献研究 经络 腧穴 针灸 电针
下载PDF
脑功能成像技术在穴位特异性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11
作者 苏世君 赵晓峰 王舒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997-1001,共5页
探讨脑功能成像技术在穴位特异性研究中的作用。检索利用脑功能成像技术研究穴位激活脑区方面的相关文献,对比分析其研究。结果发现:①针刺可改善脑血管病患者的脑血流低灌注状态,这可能是针刺治疗效应机制;②针刺治疗具有选择性调节作... 探讨脑功能成像技术在穴位特异性研究中的作用。检索利用脑功能成像技术研究穴位激活脑区方面的相关文献,对比分析其研究。结果发现:①针刺可改善脑血管病患者的脑血流低灌注状态,这可能是针刺治疗效应机制;②针刺治疗具有选择性调节作用,其效应与人体的状态和脑功能区的状态有关;③脑功能成像技术可以明确区分针刺的治疗作用和安慰作用;④穴位在激活脑区方面有一定的特异性,但不同实验所得结果不完全相同。脑功能成像技术可以用于研究经穴特异性,但诸多干扰因素影响实验的准确性,为了使实验设计更严谨,实验结果更具有说服力,今后的实验设计有待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功能成像 穴位特异性 穴位研究
原文传递
腧穴穴性理论探讨 被引量:13
12
作者 凌宗元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31-132,共2页
目的:针对近年一些针灸学文献频繁地使用类似中药功效的描述方法表述腧穴的治疗作用的现象,探讨腧穴穴性的基本概念。方法:通过对中药治病和针灸治病原理的对比分析,指出中药性能与腧穴性能存在本质的区别,中药是利用其偏性,以偏纠偏;... 目的:针对近年一些针灸学文献频繁地使用类似中药功效的描述方法表述腧穴的治疗作用的现象,探讨腧穴穴性的基本概念。方法:通过对中药治病和针灸治病原理的对比分析,指出中药性能与腧穴性能存在本质的区别,中药是利用其偏性,以偏纠偏;腧穴是利用其双向作用,以正其偏。结果:针灸对寒热虚实等证候的处理方法异于中药。中药功效描述法用于腧穴往往带片面性,容易以偏概全。结论:腧穴有它自身的特性和使用规律,腧穴的穴性即近治作用、远治作用和特殊作用,以及特定穴的作用规律。穴性的归纳应当是对这些性能进行补充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腧穴 穴性 理论探讨 中药功效 治疗作用 对比分析 治病原理 中药性能 双向作用 处理方法 寒热虚实 使用规律 特殊作用 针灸学 片面性 特定穴
下载PDF
胃脘下俞穴的古今研究 被引量:15
13
作者 高珊 李瑞 田环环 《上海针灸杂志》 2014年第12期1163-1166,共4页
胃脘下俞穴是治疗糖尿病的经验效穴,属《国家标准·针灸经穴》中的经外奇穴,位于第8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1.5寸处。文章从胃脘下俞穴的解剖结构、功能特点、实验研究、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临证针灸选穴治疗糖尿病提供理论... 胃脘下俞穴是治疗糖尿病的经验效穴,属《国家标准·针灸经穴》中的经外奇穴,位于第8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1.5寸处。文章从胃脘下俞穴的解剖结构、功能特点、实验研究、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临证针灸选穴治疗糖尿病提供理论、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脘下俞 解剖 实验研究 临床应用 穴位研究
下载PDF
穴位标本断面图像配准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余安胜 张海东 +5 位作者 李凤梅 张建华 赵英侠 邵水金 严振国 鲍苏苏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89-91,共3页
目的:为揭示穴位的立体形态结构,提供穴位的相关精细形态图像资料。方法:采用人体定穴标本的断面切割方法,结合计算机图像的采集、处理和配准方法。结果:建立人体标定穴位后的逐层断面解剖图片库(1058张),研究了穴位断面的定轴配准的免... 目的:为揭示穴位的立体形态结构,提供穴位的相关精细形态图像资料。方法:采用人体定穴标本的断面切割方法,结合计算机图像的采集、处理和配准方法。结果:建立人体标定穴位后的逐层断面解剖图片库(1058张),研究了穴位断面的定轴配准的免配准、内轴中心配准、相邻图片配准和模式识别方法,为穴位断面标本图像处理提供了较详细的分析和处理方法。结论:为穴位的三维重构研究和其他相关的系统形态学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位标本 断面图像 配准方法 研究
下载PDF
针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5
作者 张蓝熙 田燕歌 +4 位作者 马锦地 吴明明 冀会鸽 陈龙飞 李建生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705-707,共3页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严重危害公众健康的重大疾病。近年来,针刺治疗COPD稳定期和急性加重期均取得了一定进展。文章基于近五年国内外相关文献,根据主要症状或主要辨证分型选取针刺治疗COPD的常用穴位有肺俞、足三里、膻中、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严重危害公众健康的重大疾病。近年来,针刺治疗COPD稳定期和急性加重期均取得了一定进展。文章基于近五年国内外相关文献,根据主要症状或主要辨证分型选取针刺治疗COPD的常用穴位有肺俞、足三里、膻中、肾俞、定喘、大椎、太渊等;针刺可改善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病死率,有待进一步研究;明显改善稳定期患者肺功能、生活质量,提高呼吸肌力量和运动能力等;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炎性反应或免疫调节有关。针对针刺治疗COPD的相文献数量较少、缺少统一的疗效评价标准、缺乏深入的机制探讨等问题提出几点建议,为下一步研究方向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针刺 研究进展 穴位 作用机制
原文传递
环跳穴进针角度和深度的三维可视化研究 被引量:14
16
作者 刘延祥 严振国 +3 位作者 郭义 庄天戈 邵水金 姜俊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897-900,共4页
目的:形象观察环跳穴的解剖结构和逼真模拟针刺过程,探讨穴位进针的安全性,提高临床针刺疗效。方法:在VOXEL-MAN平台中结合腧穴解剖学知识,利用计算机图形图像学技术对环跳穴相关肌肉组织进行交互式分割,对神经血管以数学建模的方式进... 目的:形象观察环跳穴的解剖结构和逼真模拟针刺过程,探讨穴位进针的安全性,提高临床针刺疗效。方法:在VOXEL-MAN平台中结合腧穴解剖学知识,利用计算机图形图像学技术对环跳穴相关肌肉组织进行交互式分割,对神经血管以数学建模的方式进行重建;以运行脚本的方式来获取环跳穴的三维进针动画。结果:完成环跳穴下解剖结构三维可视化,实现环跳穴在可视人体中的定位与表达,逼真模拟环跳穴的三维虚拟针刺过程,获得环跳穴的三维进针动画。结论:有助于立体显示环跳穴的解剖结构和逼真模拟针刺过程,有助于系统地观察到环跳穴周围各组织的空间位置关系,为探讨穴位进针的安全性、提高临床针刺疗效奠定较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位研究 环跳 可视化 数字化虚拟人 三维构建
原文传递
33个单穴主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2
17
作者 郑媛媛 马增斌 +8 位作者 马良宵 郭楠楠 李淳 王燕平 程凯 杨欢 刘婉宁 金侣位 朱江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417-422,共6页
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的方法,对单穴的主治作用进行科学的验证,为单穴主治作用的确定提供临床依据。在52项研究中,有40项研究结果显示针刺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11项研究显示2组疗效相当;1项研究显示针刺观察组疗效不如对照组。研究... 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的方法,对单穴的主治作用进行科学的验证,为单穴主治作用的确定提供临床依据。在52项研究中,有40项研究结果显示针刺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11项研究显示2组疗效相当;1项研究显示针刺观察组疗效不如对照组。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的观察周期内,针灸单穴治疗病症可以取得不同程度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取穴 选穴 穴位研究 @单穴
下载PDF
对国家标准《腧穴名称与定位》的商榷 被引量:10
18
作者 黄建军 程凯 +1 位作者 解秸萍 秦立新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688-690,共3页
对国家标准《腧穴名称与定位》(简称国标)中部分腧穴的定位进行了探讨。结合解剖学、古代文献记载及教学经验分析国标中臑会、承山、风市、中渎、头临泣、阴包、少商穴的定位,并提出相关的定位方法。
关键词 参考标准 针刺穴位 专业评审组织 穴位研究 术语
下载PDF
Overview of researches on central action mechanism of needling Zusanli(ST 36) 被引量:12
19
作者 刘灿 周芝根 +6 位作者 李波 杨茜芸 常小荣 周杰 陈勤 刘迈兰 杨燕萍 《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Science》 CSCD 2017年第3期191-198,共8页
The contents about the central action mechanisms of needling Zusanli(ST 36) were sorted by summarizing the relevant literatures published in the past 10 years, and it was found that: by comparing acupuncture at Zus... The contents about the central action mechanisms of needling Zusanli(ST 36) were sorted by summarizing the relevant literatures published in the past 10 years, and it was found that: by comparing acupuncture at Zusanli(ST 36), other acupoints or sham points, most studies showed that Zusanli(ST 36) had relatively 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in the brain function response; studies on the central action mechanisms of Zusanli(ST 36) were mainly focused on sequelae of cerebral apoplexy, pain,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s, weight loss and drug addiction withdrawal and so on; acupuncture manipulations, stimulation methods, individual differences, stimulation quantity, and stimulation duration, etc. could also induce different brain function responses; acupuncture at Zusanli(ST 36) had an after-working effect, also called long-term effect, but with poor repeatability. So, it was suggested that the future studies should focus on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clinical efficacies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including the compatibility effects of the acupoints, reproducibility of research results, sample size, acupuncture methods, long-term effects and disease enti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upuncture Therapy POINT Zusanli(ST 36) Central Mechanism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pecificity of acupoints research on acupoints
原文传递
斑马鱼体表类穴位与类经络结构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9
20
作者 晋志高 景向红 +2 位作者 李继伟 张璐 蒋瑾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17-119,共3页
目的:探讨斑马鱼是否存在类经络与类穴位结构。方法:将成年斑马鱼活体经10μmol/LDiA水溶液染色,麻醉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结果:DiA荧光标记物呈亮圆点状,若干标记物聚集在一起形成簇状,有规律地分布于身体各个部位。在躯体部,标记物... 目的:探讨斑马鱼是否存在类经络与类穴位结构。方法:将成年斑马鱼活体经10μmol/LDiA水溶液染色,麻醉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结果:DiA荧光标记物呈亮圆点状,若干标记物聚集在一起形成簇状,有规律地分布于身体各个部位。在躯体部,标记物从背部到腹部沿躯干纵轴形成4条线,背侧线、背外侧线、外侧线和腹侧线。在高倍镜下观察,又可依据其神经联系的不同将外侧线分为外侧上线和外侧下线,将腹侧线分为腹外侧线和腹侧线。结论:斑马鱼体表感觉器官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性,若干感觉器官聚集在一起形成簇,若干簇又有规律地沿躯体长轴排成线,类似于传统经络与穴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马鱼 经络研究 穴位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