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陆相水驱油藏断层分割与剩余油富集研究 被引量:14
1
作者 王延忠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78-80,84,共4页
中国东部老区的陆相水驱油藏目前已全面进入高含水、高采出程度开发阶段,因此,认识剩余油分布,成为老油田开发调整及提高采收率的重要内容。文章重点论述了断层分割控油模式及对剩余油富集的控制机理,依据断层发育部位和力学机制不同建... 中国东部老区的陆相水驱油藏目前已全面进入高含水、高采出程度开发阶段,因此,认识剩余油分布,成为老油田开发调整及提高采收率的重要内容。文章重点论述了断层分割控油模式及对剩余油富集的控制机理,依据断层发育部位和力学机制不同建立了4种断层分割控油方式;利用物理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断层分割控油机理,建立断层分割控油的定量预测模型。研究表明,高含水复杂非均质油藏的剩余油分布主要受断层、储层非均质性及注采方式等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 剩余油 富集区 分割控油 物理模拟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微型无人机和鸟体撞击飞机风挡玻璃对比实验 被引量:7
2
作者 郭亚周 刘小川 +2 位作者 郭军 王亚锋 王计真 《实验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67-173,共7页
微型无人机呈现爆炸式增长,对民航飞机造成了极大的安全威胁。为探索微型无人机与鸟体对飞机结构碰撞损伤的差异性,本文开展市场上常见的消费级微小型无人机和等重鸟体对飞机风挡撞击的对比性实验。实验采用空气炮法,利用高速摄像观察... 微型无人机呈现爆炸式增长,对民航飞机造成了极大的安全威胁。为探索微型无人机与鸟体对飞机结构碰撞损伤的差异性,本文开展市场上常见的消费级微小型无人机和等重鸟体对飞机风挡撞击的对比性实验。实验采用空气炮法,利用高速摄像观察两者撞击过程并测算撞击速度,对比实验后风挡损伤面积。研究结果表明,等质量鸟体和微型无人机在同等冲击速度下,由于无人机和鸟体组织构成不同,微型无人机的穿透力大于鸟体穿透力,速度衰减小于鸟体速度衰减,对风挡造成的损伤面积小于鸟体的损伤面积。所以微型无人机更容易穿透风挡对舱内人员和内部设施造成损伤,具备更大的破坏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无人机 鸟体 飞机风挡 撞击实验 剩余速度 损伤面积
原文传递
页岩气剩余储量评价及提高储量动用对策——以川南长宁页岩气田五峰组—龙马溪组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赵圣贤 夏自强 +5 位作者 郑马嘉 张德良 刘绍军 刘永旸 张鉴 刘东晨 《天然气地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401-1411,共11页
剩余储量评价对气田开发效果评价及进一步提高气田储量动用尤为重要,为此以四川盆地南部长宁页岩气田为研究对象,通过有机地球化学测试、三轴岩石力学实验、数值模拟等方法,从储层展布、剩余储量评价、提高储量动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分... 剩余储量评价对气田开发效果评价及进一步提高气田储量动用尤为重要,为此以四川盆地南部长宁页岩气田为研究对象,通过有机地球化学测试、三轴岩石力学实验、数值模拟等方法,从储层展布、剩余储量评价、提高储量动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平台井控储量采出程度为45%~70%,井均剩余储量为(0.5~1.5)×10^(8)m^(3),局部区域存在挖潜潜力;长宁页岩气田存在3种未动用储量类型:井网部署空白区、压裂未充分改造区和纵向未动用区;在单井剩余储量>1.0×10^(8)m^(3)的区域内,按照地质—工程—开发耦合选井原则,开展重复压裂井优选;优选网状缝发育区且先期部署井间距大于500 m的区域,结合地面井场条件开展同层加密井的部署和实施;储层、岩石力学及数模分析认为,⑤小层为上部气层最优靶体、与下部气层①小层靶体垂向距离>20 m,优选网状天然裂缝发育区、压力系数>1.2、上部气层I类储层连续厚度>10 m的有利区进行错层立体开发,预期可提高平台储量动用率30%。相关认识可为页岩气区块的井网部署策略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剩余储量 重复压裂 井间加密 立体开发 长宁页岩气田
原文传递
海上油田高速开发模式下剩余油分布特征及挖潜实践——以珠江口盆地惠州2A油田为例
4
作者 侯博恒 谢明英 +2 位作者 涂志勇 陈一鸣 柴愈坤 《中外能源》 CAS 2023年第3期46-50,共5页
针对海相砂岩油田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复杂、稳产难度大的问题,以珠江口盆地南海东部海域第一个投产油田惠州2A油田为例,总结海上油田高速开发模式下剩余油分布模式。受韵律特征、夹层、构造等地质油藏因素以及开发策略、钻完井技术等影... 针对海相砂岩油田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复杂、稳产难度大的问题,以珠江口盆地南海东部海域第一个投产油田惠州2A油田为例,总结海上油田高速开发模式下剩余油分布模式。受韵律特征、夹层、构造等地质油藏因素以及开发策略、钻完井技术等影响,惠州2A油田开发后期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正韵律储层层内低渗段、夹层遮挡区以及构造高部位。其中,正韵律层内低渗段为油田开发后期剩余油挖潜的主要方向,该类型剩余油因早期开发策略、渗透率极差等因素影响,开发效果较差;后期采用双分支水平井或鱼钩状水平井,增大单井泄油面积,提高低渗储层开发效果。对于夹层遮挡区剩余油,受夹层厚度、夹层遮挡范围等因素影响,采用短水平井开发效果较好。对于构造高部位剩余油,需根据局部构造大小、生产井井距等因素综合考虑挖潜策略。近5年来,惠州2A油田共实施5口调整井,且均在正韵律储层层内低渗段,单井平均日产油147m^(3)/d,油田含水率下降3%~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油 低渗 泄油面积 开发效果
下载PDF
杏四~六面积北区块一次加密井网层系互换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李雪松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11年第6期35-39,共5页
大庆油田长垣水驱已进入特高含水期开发阶段,剩余油分布高度零散,但水驱产量仍占主导地位,在目前水驱开发井网密度较大的情况下,仅依靠常规的调整挖潜措施改善开发效果的难度较大。通过对大庆油田杏四~六面积北块一次加密井网开发现状... 大庆油田长垣水驱已进入特高含水期开发阶段,剩余油分布高度零散,但水驱产量仍占主导地位,在目前水驱开发井网密度较大的情况下,仅依靠常规的调整挖潜措施改善开发效果的难度较大。通过对大庆油田杏四~六面积北块一次加密井网开发现状、存在问题及油层动用状况进行深入分析,搞清了区块各类油层目前剩余油的分布状况,确定了一次加密井网两套层系(萨尔图、葡Ⅰ4及以下)互换进行二次开发的可行性,为下步调整挖潜提供了有利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系互换 补孔 剩余油 杏北地区
下载PDF
超精铣削转鼓六面体反射镜面的金刚石铣刀头 被引量:3
6
作者 陈定一 孙楠 邬弘毅 《制造技术与机床》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07-111,共5页
简要介绍超精铣削转鼓六面体反射镜面的金刚石铣刀头的结构、几何参数和主要工艺。通过详细计算和比较阐明了具有凸圆弧前刀面的金刚石铣刀头能铣削粗糙度Ra值达到几个纳米,反射镜面的波纹度P-V值达亚微米级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超精铣削 转鼓六面体 金刚石铣刀头 表面粗糙度 波纹度 残余面积 曲率半径
下载PDF
论防空识别区的性质——“灰色地带”的成因与特点 被引量:1
7
作者 罗国强 田园馨 《太平洋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4-31,共8页
防空识别区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是沿海国为维护国家安全而在领海以外水域上方划定的一定空域,其虽然是对空域的划定但却以领海基线为起点。囿于经济驱动的不足以及安全利益的弱化,该制度始终未能通过国际条约或者国际习惯确立其法律地位... 防空识别区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是沿海国为维护国家安全而在领海以外水域上方划定的一定空域,其虽然是对空域的划定但却以领海基线为起点。囿于经济驱动的不足以及安全利益的弱化,该制度始终未能通过国际条约或者国际习惯确立其法律地位,这就使得防空识别区作为国家主权权利的拓展无法得到国际法的有效保障,而成为国家权利的"灰色地带"。防空识别区具有剩余性、技术性、辅助性和沿海性等特点。根据对等原则,任何已经建立防空识别区的国家都不应当对我国的防空识别区制度提出质疑。深入理解防空识别区的这些性质和特点对于我国防空识别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空识别区 “灰色地带” 剩余性 技术性 辅助性 沿海性
下载PDF
Establishment of mixed plantations of 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 and Populus×xiaozhuanica may not be appropriate:evidence from litter decomposition 被引量:1
8
作者 Huan-Huan Song Tao Yan De-Hui Zeng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SCIE CSCD 2019年第5期857-870,共14页
Aims Mongolian pine(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and Xiaozhuan poplar(Populus×xiaozhuanica)are two predominant afforestation tree species in the semi-arid sandy lands of northeast china,which are characterized ... Aims Mongolian pine(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and Xiaozhuan poplar(Populus×xiaozhuanica)are two predominant afforestation tree species in the semi-arid sandy lands of northeast china,which are characterized by poor soil nutrients.Plant litter decomposition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regulating nutrient cycling in terrestrial ecosystems.Admixture of broadleaf litter to conifer litter is expected to improve litter decomposition and soil fertility,and thus productivity.However,the effects on the decomposition of litter mixture of the above two tree species are not well understood.therefore,it is essential to assess the decomposition performance of litter mixture with the aim of improving forest nutrient management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mixed plantation.Appropriate forest manage-ment practice is critical for the sustainability of site productivity in plantation forests.Methods We conducted a field litterbag decomposition transplant experi-ment for single pine litter,single poplar litter and their mixture in a pine stand,a poplar stand and an adjacent grassland for 16 months in the Keerqin Sandy Lands,northeast china.Important Findings After 16 months of incubation,there remained significantly more litter mass of pine(73.8%)than of poplar(67.2%).the mass remaining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litter carbon(c):nitrogen(N),c:phosphorus(P)and lignin:N ratios,and negatively with litter N and P concentrations,which suggests that initial litter chemical properties were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litter decay.Generally,net N and P immobilizations were observed during decomposition.this indicates that litter decomposition in this area was N-limited as N was progressively immobilized,and then tended to induce P limitation.thus,we strongly recommend prohibiting litter harvesting by local residents to maintain soil fertility in this nutrient-poor area.Our results do not support the home-field advantage hypothesis,as illustrated by the fact that,in most cases,mass loss of litter from native habitat was comparable to 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tter mass remaining nutrient immobilization litter mixture additive effect home-field advantage nutrient-poor area
原文传递
基于主区形态分析的专题地图自动布局研究
9
作者 武丽丽 华一新 +2 位作者 江南 王驹 韩彧 《测绘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39-141,共3页
随着专题地图的广泛应用,地图的自动布局与快速输出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作者通过分析总结专题地图的布局原则,归纳了常见的地图布局方式,设计了适用于专题地图快速输出的自动布局过程。本文重点阐述了主区形态分析的过程与方法,包括边... 随着专题地图的广泛应用,地图的自动布局与快速输出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作者通过分析总结专题地图的布局原则,归纳了常见的地图布局方式,设计了适用于专题地图快速输出的自动布局过程。本文重点阐述了主区形态分析的过程与方法,包括边界数据的压缩、边界最小外接矩形的计算等。通过反复实验,证明该主区形态分析方法科学有效,得出的布局方式基本合理,有利于专题地图快速输出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题地图 主区 形态分析 输出 自动布局 剩余面积
原文传递
博格达北麓晚第四纪地壳缩短速率
10
作者 吴国栋 吴传勇 +2 位作者 沈军 戴训也 陈建波 《内陆地震》 2016年第2期116-121,共6页
博格达推覆构造,由南向北发育3~4排活动断裂,活动性逐渐向北迁移,最新活动主要集中在前缘的阜康断裂及北三台断裂上。阜康断裂上盘在二工河一带为单斜岩层,具有断弯褶皱的特征,通过测量阶地拔河高度、阶地基座岩层的产状以及阶地年代数... 博格达推覆构造,由南向北发育3~4排活动断裂,活动性逐渐向北迁移,最新活动主要集中在前缘的阜康断裂及北三台断裂上。阜康断裂上盘在二工河一带为单斜岩层,具有断弯褶皱的特征,通过测量阶地拔河高度、阶地基座岩层的产状以及阶地年代数据,应用断弯褶皱变形的关系式得到了断层沿断层面滑动速率为0.8 mm/a;北三台断裂发育在断层扩展褶皱北三台背斜北翼,利用阶地剩余面积及褶皱滑脱面埋深,计算得到北三台背斜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缩短速率在0.5~0.9mm/a之间。综合得到博格达北麓晚第四纪地壳缩短速率为1.3~1.7 mm/a,考虑到埋藏地貌面的变形量,估计博格达北麓晚第四纪以来南北向总的地壳缩短速率在1.5~2.0 mm/a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格达北麓 地壳缩短速率 断弯褶皱 断层扩展褶皱 剩余面积
下载PDF
注水油藏大尺度未波及剩余油的三大富集区 被引量:76
11
作者 俞启泰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45-50,共6页
我国油田水驱油效率与采收率的差距很大 ,以河流相储层为例 ,对应含水率 1 .0和 0 .98的平均驱油效率为 0 .6664和 0 .50 4 5,而平均采收率仅 0 .3 0 2 ,说明由于我国油田大都是陆相沉积 ,非均质性强 ,使注入水的波及状况仍较差。利用... 我国油田水驱油效率与采收率的差距很大 ,以河流相储层为例 ,对应含水率 1 .0和 0 .98的平均驱油效率为 0 .6664和 0 .50 4 5,而平均采收率仅 0 .3 0 2 ,说明由于我国油田大都是陆相沉积 ,非均质性强 ,使注入水的波及状况仍较差。利用抽象地质模型及相应的典型油层参数加油藏数值模拟加油藏工程加数理统计的研究方法 ,研究出了“注水多层油藏小层层内与平面波及评价系统”,利用这个系统的计算 ,确定出了注水多层油藏“大尺度”未波及剩余油的三大富集区 :1注水高粘正韵律油层顶部未波及剩余油 ;2边角影响未波及剩余油 ;3层系内由于各小层物性差异开采不均衡形成的未波及剩余油。概述了目前确定未波及剩余油的方法及其开采方法 ,指出这项研究的难度很大 ,是当前油田开发的核心技术之一 ,可以称得上是世界级的世纪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水油藏 未波及剩余油 富集区 油田注水 水驱
下载PDF
陆相高含水油藏提高水驱采收率实践 被引量:53
12
作者 李阳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96-399,共4页
总结了以胜利油田为典型代表的我国东部高含水油田提高水驱采收率的技术实施经验,通过室内物理模拟水驱油实验和数学模拟计算,揭示了剩余油富集区的形成机理和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低级序断层、夹层和储层优势通道是高含水油田剩余... 总结了以胜利油田为典型代表的我国东部高含水油田提高水驱采收率的技术实施经验,通过室内物理模拟水驱油实验和数学模拟计算,揭示了剩余油富集区的形成机理和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低级序断层、夹层和储层优势通道是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富集的主要地质控制因素。利用低级序断层描述与预测、夹层描述与预测、河流相储层构型以及油藏综合地球物理等剩余油分布研究技术,在高含水砂岩油藏预测出了由低级序断层和夹层控制的剩余油富集区,辅以精细开发调整、复杂结构井等针对性的提高水驱采收率技术,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分析并指出了老油田提高水驱采收率研究所面临的挑战和技术攻关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 水驱油藏 河道砂 剩余油富集区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太阳湾油区长2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被引量:25
13
作者 谢青 王建民 时圣彪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1-67,共7页
储层非均质性是影响剩余油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太阳湾油区剩余油滞留现象严重。针对这一现象,结合该区实际地质情况,利用区内岩性、物性、电性及含油性等资料,定性评价该区长2储层非均质性及其成因,并分析非均质性对储层剩余油... 储层非均质性是影响剩余油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太阳湾油区剩余油滞留现象严重。针对这一现象,结合该区实际地质情况,利用区内岩性、物性、电性及含油性等资料,定性评价该区长2储层非均质性及其成因,并分析非均质性对储层剩余油分布的影响。采用实验、测井及标准对比等方法,将区域非均质性分为层内、层间、平面和微观非均质性4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研究区层内非均质性较强,主要受沉积构造、粒度韵律、渗透率非均质性及夹层分布等因素的控制;层间非均质性总体较强,各小层发育不均一,长23小层层间非均质性相对最强,长22和长21小层次之;平面非均质性受砂体及沉积微相展布影响较大;微观上孔隙结构复杂,各种成岩作用加剧了储层非均质性程度。通过对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可以为掌握研究区剩余油分布状况及后期勘探开发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非均质性 剩余油分布 长2储层 太阳湾油区
下载PDF
构造建模约束地震反演技术——以大庆萨尔图油田南八区为例 被引量:19
14
作者 李占东 李吉 +2 位作者 李阳 陈大有 赵伟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00-406,共7页
为了充分发挥储层预测多学科的综合能力,对构造建模约束地震反演的作用和构造建模在储层反演与地质建模的区别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实现构造建模约束地震反演的4个关键环节,即井-震联合小尺度构造解释、合理设计地质框架... 为了充分发挥储层预测多学科的综合能力,对构造建模约束地震反演的作用和构造建模在储层反演与地质建模的区别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实现构造建模约束地震反演的4个关键环节,即井-震联合小尺度构造解释、合理设计地质框架、不同尺度网格设计和曲线均一化处理。以大庆萨尔图油田南八区萨Ⅱ7-12沉积单元为例,通过与未进行构造约束的地震反演对比,总结出构造建模约束下地震反演的优势,主要体现在:①能够提高砂体识别的准确程度,尤其是定位河道砂边界位置效果显著,采用"井点定相、切片组形"的方法,完成了井震结合沉积微相的修正;②明确主力厚油层及主力砂体接触关系,增加断层附近预测的细节,尤其是断裂两侧砂体明朗化,有利于指导剩余油的挖潜。因此,构造建模约束地震反演技术能够降低反演的不确定性,对油田后续开发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砂 剩余油分布 地震反演 构造建模 储层预测 萨尔图油田 大庆
下载PDF
强非均质致密砂岩气藏剩余气分布定量描述与挖潜对策--以苏里格气田苏11区块北部老区为例 被引量:16
15
作者 祝金利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89-95,共7页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苏11区块北部老区经过十余年的开发,低产低压气井逐年增多、储量动用不均衡、剩余气分布复杂等问题越来越突显。为了改善其开发效果,在调研同类型气藏开发经验的基础上,应用复杂河流相砂岩储层精细刻画技术和地...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苏11区块北部老区经过十余年的开发,低产低压气井逐年增多、储量动用不均衡、剩余气分布复杂等问题越来越突显。为了改善其开发效果,在调研同类型气藏开发经验的基础上,应用复杂河流相砂岩储层精细刻画技术和地质建模、数模一体化剩余气评价技术,准确描述井间、层间剩余气的分布,然后在明确侧钻水平井、侧钻井和调层井选井选层技术界限的基础上,制订出具体的挖潜对策,指导了该区块现场挖潜工作。研究结果表明:①复杂河流相砂岩储层精细刻画技术可以实现单砂体级别的精细刻画,对优势储层进行定量描述,为河流相储层地质研究提供了模式指导;②“动态分析法+数值模拟法”天然气剩余储量评价技术精准描述了剩余气的平面和纵向分布特征,为下一步挖潜指明了方向;③苏11区块北部老区天然气剩余储量分布可划分为井网未控制型、层内非均质型及层间非均质型3种模式,针对井网未控制型优先考虑侧钻水平井挖潜,针对层内非均质型优先考虑侧钻井挖潜,针对层间非均质型则优先考虑部署调层井挖潜;④确定了侧钻水平井、侧钻井、调层井选区选井选层技术界限,在苏11区块北部老区已累计部署侧钻水平井5口、侧钻井8口、调层井79口;⑤截至目前,现场措施井有效率达100%,累计增产天然气1.01×108 m3。结论认为,基于该项研究成果所提出的致密砂岩气藏开发老区挖潜对策,取得了较好天然气增产效果,值得借鉴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气 储层精细刻画技术 剩余气评价技术 选区选井选层 技术界限 挖潜对策 鄂尔多斯盆地 苏里格气田
下载PDF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隔代监护的教育困境及解决路径 被引量:14
16
作者 陈智 朱成科 《江苏教育研究》 2013年第2期7-10,共4页
农村社会转型和农村大规模劳动力到城市就业直接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的产生。由于隔代监护人和父母的矛盾、农村留守儿童和隔代监护人及父母的矛盾、学校与家庭的矛盾,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心理、社会化、安全等方面面临一定的困境。帮... 农村社会转型和农村大规模劳动力到城市就业直接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的产生。由于隔代监护人和父母的矛盾、农村留守儿童和隔代监护人及父母的矛盾、学校与家庭的矛盾,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心理、社会化、安全等方面面临一定的困境。帮助农村留守儿童走出教育困境,可以选择以下路径:改变家庭教育观念,明确家庭教育责任;发挥学校教育优势,提供教育服务平台;加大扶持力度,建立社区保障体系;善于自我调节,形成健康心理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 隔代监护 教育困境 解决路径
下载PDF
基于AHP和灰色关联TOPSIS的残矿回采方案优选 被引量:13
17
作者 阳雨平 谢选杰 +2 位作者 郭民 林翔 邓星星 《矿冶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共5页
为了对残矿回采方案进行科学评判,以新疆某铁矿为工程背景,首次结合层次分析法和灰色关联逼近理想解法构建残矿回采方案优选模型。从安全、经济、技术3大因素综合考虑影响残矿回采的诸多不确定因素,通过层次分析法和MATLAB辅助计算确定... 为了对残矿回采方案进行科学评判,以新疆某铁矿为工程背景,首次结合层次分析法和灰色关联逼近理想解法构建残矿回采方案优选模型。从安全、经济、技术3大因素综合考虑影响残矿回采的诸多不确定因素,通过层次分析法和MATLAB辅助计算确定合理的指标权重向量,然后利用灰色关联TOPSIS确定3种待评方案(中深孔无底柱分段崩落采矿法,露天地下联合开采法,中深孔崩矿嗣后充填法)与灰色关联理想解的相对贴近度为0.3025,0.7975和0.4438,故露天地下联合开采法回收残矿是最优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矿回采 方案优选 安全指标 灰色关联逼近理想解法 采空区
下载PDF
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数值模拟的平面网格划分 被引量:12
18
作者 冯明生 袁士义 +2 位作者 许安著 别爱芳 赵丽敏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1-83,共3页
从数值模拟对高含水油田富集剩余油分布的描述出发,研究了平面网格对富集剩余油刻画精度的影响,提出了平面网格的划分原则,即整个数值模拟的模型最大平面网格尺寸不超过所关心最小富集剩余油面积的1/9。在这种网格尺寸下,有可能更好地... 从数值模拟对高含水油田富集剩余油分布的描述出发,研究了平面网格对富集剩余油刻画精度的影响,提出了平面网格的划分原则,即整个数值模拟的模型最大平面网格尺寸不超过所关心最小富集剩余油面积的1/9。在这种网格尺寸下,有可能更好地刻画剩余油分布面积大于所关心最小富集剩余油面积的富集剩余油,量化了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研究中数值模拟所必须到达的平面网格尺寸精细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油分布 平面网格 数值模拟 富集剩余油面积
下载PDF
应用地质-动态分析法预测剩余油分布--以华池油田华78区为例 被引量:10
19
作者 赵筱艳 杜春龙 +1 位作者 任战利 孙栋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22-626,共5页
目的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方法以华池油田华78区为例,在充分利用注水井的吸水剖面资料、油井的产液剖面资料、注水见效和措施增油等动态资料的基础上,运用物质平衡原理,从地质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角度来研究剩余油的分布规律;绘制小层剩... 目的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方法以华池油田华78区为例,在充分利用注水井的吸水剖面资料、油井的产液剖面资料、注水见效和措施增油等动态资料的基础上,运用物质平衡原理,从地质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角度来研究剩余油的分布规律;绘制小层剩余油饱和度图,分析小层水淹状况,定性-半定量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结果受地质因素和生产动态双重作用的控制和影响,油藏边部、井网未控制及不完善区,储层渗透率较低的区域,储量动用程度较差,剩余油富集。结论根据地质-动态分析法预测剩余油分布,结果可靠,与实际生产情况吻合较好,从而为下一步调整开发方案,提高采收率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动态分析法 剩余油 挖潜 华78区 华池油田
下载PDF
从附着水平高度评估牙周膜剩余面积 被引量:10
20
作者 吴仲恺 尹元正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2010年第2期178-182,共5页
目的:检测各牙位牙周膜面积及不同附着水平与剩余牙周膜面积间的变化规律,探讨牙周附着丧失与牙周支持能力及牙周病预后判定间存在的可能联系。方法:收集除第三磨牙外不同牙位的离体牙420颗,在釉牙骨质界根方牙面涂以成膜材料以模拟牙周... 目的:检测各牙位牙周膜面积及不同附着水平与剩余牙周膜面积间的变化规律,探讨牙周附着丧失与牙周支持能力及牙周病预后判定间存在的可能联系。方法:收集除第三磨牙外不同牙位的离体牙420颗,在釉牙骨质界根方牙面涂以成膜材料以模拟牙周膜,在模拟膜表面平行于釉牙骨质界处描记出不同附着水平的高度线,经扫描仪扫描剥离的模拟牙周膜,再经计算机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CS29.0和Scion Image4.0.3和SAS6.12软件包进行面积数据分析。结果:各牙位牙周膜面积对应不同附着水平间的数值变化规律满足一次函数的回归检验(P<0.001)。根据所得回归直线,当附着丧失超过5.37mm时,各牙位剩余牙周膜面积多降至原有面积的50%以下。结论:各牙位根面牙周膜面积随附着丧失增加而递减的变化规律与一次函数曲线最为拟合;多数牙位的附着水平在丧失超过5.37mm时,其剩余牙周膜面积已不足正常值的一半,不再具备提供额外牙周支持力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膜 剩余牙周膜面积 附着水平 釉牙骨质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