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家认同的研究现状及其研究趋势 被引量:18
1
作者 于海涛 金盛华 《心理研究》 2013年第4期3-9,共7页
国家认同和群际和谐近年成为社会认同的研究热点。文章在辨析社会认同与国家认同关系的基础上,介绍了多民族国家民众在国家认同与个体差异、族群认同、宗教认同及国家符号等方面的研究。启动范式以及IAT和GNAT等内隐社会认知技术成为国... 国家认同和群际和谐近年成为社会认同的研究热点。文章在辨析社会认同与国家认同关系的基础上,介绍了多民族国家民众在国家认同与个体差异、族群认同、宗教认同及国家符号等方面的研究。启动范式以及IAT和GNAT等内隐社会认知技术成为国家认同的主要研究方法。未来的研究趋势将主要是:在整合框架下探讨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扩展宗教认同的研究领域,阐释个体差异对国家认同的影响和改进国家符号研究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认同 族群认同 宗教认同 国家符号
下载PDF
宗教信仰、政治身份与企业投资偏好 被引量:17
2
作者 雷光勇 刘茉 曹雅丽 《财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0-120,共11页
文章运用企业家宗教信仰的直接调查数据,考察了企业家的个人宗教信仰对企业投资活动的影响。研究发现,相对于研发型投资,有宗教信仰的企业家偏好于风险相对较小的关系型投资;不同类型的宗教信仰对企业投资偏好具有不同的影响,笃信东方... 文章运用企业家宗教信仰的直接调查数据,考察了企业家的个人宗教信仰对企业投资活动的影响。研究发现,相对于研发型投资,有宗教信仰的企业家偏好于风险相对较小的关系型投资;不同类型的宗教信仰对企业投资偏好具有不同的影响,笃信东方宗教的企业家相对于笃信西方宗教的企业家更加偏好于关系型投资;企业家的宗教信仰对投资偏好的影响因企业家是否具有政治身份而有所不同,相对于有政治身份的企业家,没有政治身份的企业家的宗教信仰会更加显著地正向影响关系型投资,表明政治身份可能会弱化宗教信仰在关系型投资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信仰 政治身份 投资偏好 身心解脱
原文传递
宗教认同和民族认同对民族交往态度的影响——基于藏族、回族和东乡族大学生的数据分析 被引量:16
3
作者 万明钢 高承海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07-113,共7页
采用问卷法,对524名藏族、回族和东乡族大学生的宗教认同、民族认同和与汉族大学生的交往态度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民族认同对交往态度无显著影响,但是宗教认同有显著的消极影响;2.民族认同、宗教认同和交往态度具有社会情景性,随着... 采用问卷法,对524名藏族、回族和东乡族大学生的宗教认同、民族认同和与汉族大学生的交往态度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民族认同对交往态度无显著影响,但是宗教认同有显著的消极影响;2.民族认同、宗教认同和交往态度具有社会情景性,随着民族间的接触,民族认同和宗教认同有减弱趋势,但是交往态度呈现积极的上升趋势。3.民族认同、宗教认同和交往态度存在显著的民族差异。研究认为,创造各民族接触、交流的条件与机会,增进相互了解,降低宗教的敏感性,是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重要措施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认同 民族认同 民族交往态度
下载PDF
《八月之光》:宗教多重性与民族身份认同 被引量:13
4
作者 王立新 王钢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15,共7页
《八月之光》是福克纳小说中最具挑战性的一部力作。小说主要以人物的记忆为核心来呈现个体身份认同和寻求社会归属等重大人生问题,并在种族主义、暴力和性等多视角上揭示出了作家的宗教多重性思想。从美国文学传统的角度来看,小说在美... 《八月之光》是福克纳小说中最具挑战性的一部力作。小说主要以人物的记忆为核心来呈现个体身份认同和寻求社会归属等重大人生问题,并在种族主义、暴力和性等多视角上揭示出了作家的宗教多重性思想。从美国文学传统的角度来看,小说在美利坚国家民族身份认同的宏大叙述主题上也占据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月之光》 记忆 宗教多样性 民族身份认同
原文传递
人力资本投资:宗教信仰重要吗? 被引量:10
5
作者 阮荣平 刘力 郑风田 《经济学(季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329-1350,共22页
传统教育经济学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因素——宗教信仰。基于CGSS2010,文章发现相对于父母无宗教信仰者,父母有宗教信仰者的受教育程度更低。父母宗教信仰对子女教育的负向影响主要发生在小学、初中和高中,在大学阶段的教育决策中并不显著... 传统教育经济学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因素——宗教信仰。基于CGSS2010,文章发现相对于父母无宗教信仰者,父母有宗教信仰者的受教育程度更低。父母宗教信仰对子女教育的负向影响主要发生在小学、初中和高中,在大学阶段的教育决策中并不显著。在所有宗教信仰中,外来宗教的负向影响比本土宗教信仰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力资本 宗教信仰 身份认同
原文传递
宗教运动与社会动员:木嘎拉祜族神话、历史记忆与族群身份认同 被引量:8
6
作者 马健雄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90-98,共9页
清中期以来,汉族移民不断进入云南中南部澜沧江两岸山区,在清政府推行的“改土归流”压力下,拉祜族以“佛教”为旗号的宗教运动,将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秩序和文化意义进行重构,逐渐形成了一个地方生活中的诠释框架,通过神话及仪式,使自... 清中期以来,汉族移民不断进入云南中南部澜沧江两岸山区,在清政府推行的“改土归流”压力下,拉祜族以“佛教”为旗号的宗教运动,将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秩序和文化意义进行重构,逐渐形成了一个地方生活中的诠释框架,通过神话及仪式,使自己的族群身份认同及历史传统对现实的影响,在群体的历史记忆中表达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祜族 宗教运动 社会动员 身份认同
下载PDF
试析文化因素对中亚一体化的影响 被引量:9
7
作者 李超 曾向红 《俄罗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4-52,共29页
中亚一体化进程经过20年的实践,不仅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而且中亚国家间的合作逐渐被竞争与防范所代替,呈现出停滞的局面。宏观层面的宗教文化、中观层面的政治文化,以及微观层面的民众区域认同,有助于分析出现这种困境的原因。具体而言... 中亚一体化进程经过20年的实践,不仅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而且中亚国家间的合作逐渐被竞争与防范所代替,呈现出停滞的局面。宏观层面的宗教文化、中观层面的政治文化,以及微观层面的民众区域认同,有助于分析出现这种困境的原因。具体而言:中亚地区宗教文化的区域整合力不高,不能为区域一体化提供政治思想;中亚各国国内的政治文化阻碍了中亚国家间的相互依赖;中亚学者缺乏区域一体化理论研究,民众缺乏"中亚认同"。这些文化因素共同导致了中亚一体化陷入到停滞不前的困境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一体化 中亚宗教文化 中亚政治文化 中亚区域认同
原文传递
关系建构与信仰认同:城市回族社区转型的地理学阐释——基于西宁东关田野调查 被引量:7
8
作者 陈肖飞 艾少伟 《回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7-67,共11页
笔者以西宁东关回族社区为考察对象,在深入田野调查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考察对象进行深入剖析后发现,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城市回族社区的社会关系和信仰认同发生重大变化,并推动着传统回族社区的社会空间结构开始迅... 笔者以西宁东关回族社区为考察对象,在深入田野调查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考察对象进行深入剖析后发现,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城市回族社区的社会关系和信仰认同发生重大变化,并推动着传统回族社区的社会空间结构开始迅速瓦解和转型;西宁东关回族社区的空间关系逐渐由以原住回族居民内部关系为主的小尺度空间关系转变为来自不同地方回族的更大尺度的空间关系。回汉通婚所导致的宗教信仰代际传承的问题日益凸显,但宗教信仰和饮食习惯对于保持回族历史文化传统具有重要作用;西宁东关回族社区的"认同空间"结构,逐渐由原住回族居民主导的"单一认同空间"转变为由外来回族居民和本地回族居民共同主导的"多元认同空间",而宗教信仰和民族认同在城市回族社区转型过程中的变化具有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系建构 信仰认同 城市回族社区 地理学阐释 西宁东关
原文传递
伊朗的宗教地缘战略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金良祥 《阿拉伯世界研究》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8-98,共11页
伊朗宗教地缘战略是指伊朗积极利用宗教纽带构建以伊朗为中心、涵盖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以及其他什叶派居住地区的势力范围的战略谋划。伊朗的宗教地缘战略建立在宗教认同的基础之上,而非伊斯兰革命的意识形态上,虽引起了国际社会的... 伊朗宗教地缘战略是指伊朗积极利用宗教纽带构建以伊朗为中心、涵盖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以及其他什叶派居住地区的势力范围的战略谋划。伊朗的宗教地缘战略建立在宗教认同的基础之上,而非伊斯兰革命的意识形态上,虽引起了国际社会的不安,但具有防御性和理性特点。鲁哈尼时期,伊朗将会对其宗教地缘战略有所克制,但不会放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朗宗教地缘战略 宗教认同 什叶派
下载PDF
民族认同、宗教认同、国家认同的互嵌和互惠——从达浦生阿訇生平看伊斯兰教中国化 被引量:3
10
作者 哈正利 杜鹏 《中国穆斯林》 CSSCI 2018年第1期39-42,共4页
本文以达浦生阿訇为例,具体分析了其生平实践中蕴含的民族认同、宗教认同、国家认同生成的社会框架,以及其个体实践中三种认同的互嵌与互惠。这展现了近代我国伊斯兰教中国化的特征,揭示了现代背景下伊斯兰教中国化道路成功的原因,彰显... 本文以达浦生阿訇为例,具体分析了其生平实践中蕴含的民族认同、宗教认同、国家认同生成的社会框架,以及其个体实践中三种认同的互嵌与互惠。这展现了近代我国伊斯兰教中国化的特征,揭示了现代背景下伊斯兰教中国化道路成功的原因,彰显出达浦生阿訇不愧为我国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认同 宗教认同 国家认同 伊斯兰教 中国化
原文传递
民族、宗教与国家:多元认同视野中的考察 被引量:2
11
作者 蔡志刚 于春洋 《新疆社会科学》 CSSCI 2013年第3期57-62,165,共6页
民族认同、宗教认同与国家认同既彼此联系又相互分立,承认三者之间的共存共生关系,要远比强调三者的对立冲突更具现实意义。作者认为应基于共存共生的客观事实,在尊重与包容的总原则下探索三者关系协调发展的路径,主要包括:确保国家认... 民族认同、宗教认同与国家认同既彼此联系又相互分立,承认三者之间的共存共生关系,要远比强调三者的对立冲突更具现实意义。作者认为应基于共存共生的客观事实,在尊重与包容的总原则下探索三者关系协调发展的路径,主要包括:确保国家认同之于社会个体成员诸多集体认同形式中居于最高层次,进行社会个体成员的国家公民身份建构,通过权利保障及利益分配来维系少数群体对国家的忠诚,加强不同民族及信教群体间的交流与沟通,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认同 宗教认同 国家认同 多民族国家 共存共生 公民身份
下载PDF
青海卡力岗回族宗教认同的调查与思考——以青海省化隆县德恒隆乡德一村为例 被引量:4
12
作者 马伟华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5-28,共4页
"卡力岗"回族的族群认同,是在伊斯兰教深刻影响下的带有浓厚伊斯兰文化色彩的认同,人们的日常生活无不打上了伊斯兰教的印记,伊斯兰教作为一种重要的族群认同标志已深深地植根于人们心中。"卡力岗"回族群众在大型... "卡力岗"回族的族群认同,是在伊斯兰教深刻影响下的带有浓厚伊斯兰文化色彩的认同,人们的日常生活无不打上了伊斯兰教的印记,伊斯兰教作为一种重要的族群认同标志已深深地植根于人们心中。"卡力岗"回族群众在大型宗教聚礼以及宗教节日中的一些具体礼仪活动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 卡力岗回族 宗教认同
下载PDF
宗教认同:华人华侨和谐共生的精神依托 被引量:3
13
作者 余晓慧 张禹东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15-20,共6页
华人华侨对中华民族传统宗教的认同其实就是一种文化认同,这种认同来自于宗教活动中所获得的"福报",集体归属感和心灵状况的改善。通过不同的宗教认同形式,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人们疏离飘荡的心灵得到了慰籍与安宁。... 华人华侨对中华民族传统宗教的认同其实就是一种文化认同,这种认同来自于宗教活动中所获得的"福报",集体归属感和心灵状况的改善。通过不同的宗教认同形式,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人们疏离飘荡的心灵得到了慰籍与安宁。由此,由宗教认同所衍生出的自我认同,身份认同,价值认同成为华人华侨和谐共生的精神寄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认同 华人华侨 传统文化
下载PDF
论孙恩、卢循起事中身份构建的转变
14
作者 董刚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8-202,共15页
东晋安帝时期,依靠天师道信仰驱动教众起事的孙恩集团一度成为晋末政争中迅速崛起的新势力。孙恩在起事之初,事实上即展现出宗教与世俗领袖的两种身份形象特质,唯后者未付诸更多实践。其继任者卢循则因应局势变动,屡次提出与桓玄、刘裕... 东晋安帝时期,依靠天师道信仰驱动教众起事的孙恩集团一度成为晋末政争中迅速崛起的新势力。孙恩在起事之初,事实上即展现出宗教与世俗领袖的两种身份形象特质,唯后者未付诸更多实践。其继任者卢循则因应局势变动,屡次提出与桓玄、刘裕等势力同为“建义之党”的新型政治话语,同时于内、外构建完整的“方伯”形象及其意识形态,使该集团从失败的泥潭中成功复起。同时,此种身份构建的转变还与卢循势力在岭南重建之主要兵源发生改变的史实密切相关。上述发现反映出孙恩、卢循起事中以往未被充分关注的现实主义倾向及其背后持续一贯的演进脉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恩卢循 叛乱 教主 方伯 身份构建
原文传递
从宗教诉求到族群认同:印度帕西人的起源及演变
15
作者 谢志斌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05-119,共15页
7世纪末8世纪初,波斯一部分琐罗亚斯德教徒因不愿改宗伊斯兰教而被迫背井离乡,在“宗教诉求”的驱动下形成团体,几经辗转,于8世纪中后期登陆印度。此后经过近三百年的努力,该群体通过建构他者认同和完善共生模式,顺利定居塞犍,成功建立... 7世纪末8世纪初,波斯一部分琐罗亚斯德教徒因不愿改宗伊斯兰教而被迫背井离乡,在“宗教诉求”的驱动下形成团体,几经辗转,于8世纪中后期登陆印度。此后经过近三百年的努力,该群体通过建构他者认同和完善共生模式,顺利定居塞犍,成功建立火庙,得以融入新环境,成为新的族群,被印度人以“波斯”谐音称为“帕西人”。10世纪末至16世纪中叶,帕西人在与不同族群、宗教团体的交往和冲突过程中强化了“族群认同”,在个人选择与社会确认的共同推动下成为一个稳固的族群,并以塞犍为中心不断向外迁徙,最终形成五个宗教片区和多个聚居中心。帕西族群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共生体在“自我归因”与“他人认定”的双重形塑下,实现从“宗教诉求”到“族群认同”的演变、提高群体共生度和社会适应度并借此进行互动的自组织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 帕西人 琐罗亚斯德教 他者认同 宗教诉求 族群认同
原文传递
南阳汉画所见汉代丧葬观念与宗教文化特征
16
作者 岳岭 金爱秀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第4期1-10,共10页
南阳汉画中有大量涉及宗教信仰的题材内容,是反映汉代宗教文化最直观、最全面的资料。南阳汉画本身就是具有宗教色彩的丧葬艺术表达形式,是汉代丧葬观念意识的生动体现。它以追求长生不老、得道成仙为目的,展示了汉代人为死后世界臆造... 南阳汉画中有大量涉及宗教信仰的题材内容,是反映汉代宗教文化最直观、最全面的资料。南阳汉画本身就是具有宗教色彩的丧葬艺术表达形式,是汉代丧葬观念意识的生动体现。它以追求长生不老、得道成仙为目的,展示了汉代人为死后世界臆造的一系列虚幻的宗教意象,是一种“天国的幻想”。其具备的多神崇拜和兼容并蓄的多元化特征,既反映了汉代宗教对原始宗教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又体现了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南阳汉画对于了解汉代宗教文化的时代特点和发展演变以及汉代人的思维方式、文化观念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阳汉画 民间信仰 丧葬文化 多元文化认同
下载PDF
中国穆斯林在现代化过程中的优势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宇洁 《回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3-37,共5页
在世界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过程中,宗教信仰、民族归属、国家认同三者之间的巨大不相容性,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问题,成为许多国家现代化道路上的巨大障碍。尤其是对许多伊斯兰国家来说,如何处理这三者之间关系,并协调由此引发的伊斯兰... 在世界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过程中,宗教信仰、民族归属、国家认同三者之间的巨大不相容性,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问题,成为许多国家现代化道路上的巨大障碍。尤其是对许多伊斯兰国家来说,如何处理这三者之间关系,并协调由此引发的伊斯兰教与国家政治、伊斯兰教法与国家法律的矛盾和冲突,往往成为现代化道路上最大的难题。但是在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与中国社会的法律、政治、文化等等互相磨合、融通以至共存的过程中,这些难题已经基本得到了解决。因此,今天的中国穆斯林与所有中国人面临着共同的问题,那就是如何步入现代化。从这个角度来说,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穆斯林所背负的要比其他穆斯林更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穆斯林文化 宗教信仰 民族归属 国家认同
原文传递
从《十亿之夜》看后现代语境下身份认同的复杂性 被引量:1
18
作者 史月 《阿拉伯世界研究》 CSSCI 2010年第2期68-74,共7页
认同问题是当今世界的热点,而跨越不同国家和文化的女性写作所寻求的身份认同往往是多元认同的结合。本文力图通过对在阿拉伯国家甚至在西方世界都享有盛名的作家嘉黛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十亿之夜》的介绍,探讨后现代语境下身份认同的复... 认同问题是当今世界的热点,而跨越不同国家和文化的女性写作所寻求的身份认同往往是多元认同的结合。本文力图通过对在阿拉伯国家甚至在西方世界都享有盛名的作家嘉黛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十亿之夜》的介绍,探讨后现代语境下身份认同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嘉黛 《十亿之夜》 后现代语境 宗教认同 政治认同 性别认同 文化认同
下载PDF
宗教认同、族群认同与文化认同——从几个不同角度浅议临清回族人的音乐观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新磊 《艺术探索》 2009年第6期16-18,共3页
本文通过揭示宗教认同、族群认同、文化认同与临清回族人之间的关系,对临清回族人的音乐观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宗教认同 族群认同 文化认同 回族 音乐观
下载PDF
论宗教旅游场域的关系梯级 被引量:3
20
作者 孙浩然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102-108,共7页
宗教旅游场域中的主要行动者,如旅游者、经营者、宗教团体、政府机构、当地居民,从各自占据的位置和附着其上的资本出发,进行博弈、合作、竞争,形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神、自然与社会、自然与宗教、宗教与社会等错综复杂的多种交... 宗教旅游场域中的主要行动者,如旅游者、经营者、宗教团体、政府机构、当地居民,从各自占据的位置和附着其上的资本出发,进行博弈、合作、竞争,形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神、自然与社会、自然与宗教、宗教与社会等错综复杂的多种交互关系,并连同行动者及其行动策略本身,作为整体镶嵌在以人神互构为根本过程、圣俗交织为主要特色的社会空间中,呈现出过去、现在、未来的时空关系梯级以及我者、你者、他者的身份关系梯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旅游 场域 关系梯级 身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