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及ADC值在乳腺癌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9
1
作者 韩贺山 汤易 崔宁宁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9年第4期579-583,共5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常规T_2WI、动态增强扫描序列成像对乳腺病变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8年5月期间78例乳腺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比较T_2WI、TIC类型、ADC值、rADC值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1)T_2WI高信...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常规T_2WI、动态增强扫描序列成像对乳腺病变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8年5月期间78例乳腺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比较T_2WI、TIC类型、ADC值、rADC值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1)T_2WI高信号组在良恶性病灶存在统计学差异(χ~2=5.981,P<0.05);2)恶性病灶以TIC III型曲线表现为主(75.4%),在良、恶性病灶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χ~2=31.52,P<0.05);3)相同b值条件下,恶性病灶ADC和rADC值显著低于良性病灶(t=9.838/7.262,P<0.05);4)rADC值对乳腺恶性的病灶总体灵敏度为86.89%(53/61),特异性为75.0%(18/24),rADC值对恶性病灶诊断价值最高。结论磁共振多序列成像能够提供丰富的乳腺病变诊断信息,弥散加权成像(ADC及rADC值)在鉴别乳腺良恶性病灶方面有较高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磁共振成像 表观弥散系数 相对表观弥散系数
下载PDF
早期高压氧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缺血半暗带和神经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0
2
作者 田家林 邵彬 +1 位作者 龚琴 王琴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CAS 2013年第2期87-89,121,共4页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早期高压氧治疗(hyperbaric oxygen,HBO)对缺血半暗带(ischemic penumbra,IP)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按照磁共振灌注加权像(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PWI)/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早期高压氧治疗(hyperbaric oxygen,HBO)对缺血半暗带(ischemic penumbra,IP)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按照磁共振灌注加权像(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PWI)/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即PWI/DWI不匹配原理,入选40例具有IP的AC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观察组同时给予高压氧治疗2个疗程。根据DWI异常信号的高低在患侧选取病灶的中心区、病灶的边缘区、病灶的中心区与边缘区中点、病灶的外周区共4个点,测量治疗前后4点的相对表观弥散系数(relative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rADC)。同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估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的缺损程度。结果治疗后,观察组除梗死中心区以外,其余3个点的rADC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期高压氧治疗,能够有效挽救ACI的IP并改善神经功能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高压氧 缺血半暗带 相对表观弥散系数
下载PDF
宫颈癌的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特点初步研究 被引量:17
3
作者 王琨华 郭启勇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2年第2期77-80,共4页
目的探讨宫颈癌的扩散加权成像特点,研究表观扩散系数(ADC)及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ADC)在宫颈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24例宫颈癌(高分化8例,中分化10例,低分化6例)和19例对照者行1.5TMRI检查并进行ADC值的测定(b值为800s/mm2)。闭孔内... 目的探讨宫颈癌的扩散加权成像特点,研究表观扩散系数(ADC)及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ADC)在宫颈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24例宫颈癌(高分化8例,中分化10例,低分化6例)和19例对照者行1.5TMRI检查并进行ADC值的测定(b值为800s/mm2)。闭孔内肌作参比部位,测量宫颈癌及正常宫颈的rADC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宫颈癌平均ADC、rADC值分别为(1.04±0.21)×10-3mm2/s、0.81±0.23,显著低于正常宫颈组织。高分化宫颈癌ADC、rADC值((1.24±0.25)×10-3mm2/s、1.01±0.26)显著高于低分化((0.84±0.05)×10-3mm2/s、0.62±0.05)和中分化宫颈癌((1.01±0.06)×10-3mm2/s、0.75±0.12)。低分化和中分化宫颈癌ADC、rADC值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ADC有潜力鉴别宫颈癌与正常宫颈结构,以闭孔内肌作参比部位,所获得的ADC、rADC值可以反映宫颈癌的扩散特征,有潜力反映宫颈癌的病理分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宫颈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 相对表观扩散系数
下载PDF
正常子宫内膜和子宫内膜癌的扩散加权成像特点 被引量:12
4
作者 王琨华 郭启勇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2年第3期440-444,共5页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不同周期及病理状态下的扩散加权成像的特点,研究表观扩散系数(ADC)及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ADC)在子宫内膜癌的鉴别诊断应用价值。方法对29例子宫内膜癌,9例子宫内膜良性病变者和26例正常对照者行1.5T MRI检...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不同周期及病理状态下的扩散加权成像的特点,研究表观扩散系数(ADC)及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ADC)在子宫内膜癌的鉴别诊断应用价值。方法对29例子宫内膜癌,9例子宫内膜良性病变者和26例正常对照者行1.5T MRI检查并进行ADC值的测定(b值为800s/mm2)。闭孔内肌作参比部位,测量正常子宫内膜及内膜癌的rADC值,将不同组别ADC、rADC值相比较,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子宫内膜癌ADC、rADC值分别为〔(0.96±0.22)×10-3 mm2/s、0.72±0.22〕,显著低于正常子宫内膜的ADC、rADC值〔(1.39±0.27)×10-3 mm2/s、1.02±0.22〕和子宫内膜良性病变ADC、rADC值〔(1.33±0.18)×10-3 mm2/s、1.02±0.28〕。萎缩期子宫内膜ADC、rADC值〔(1.62±0.37)×10-3 mm2/s、1.16±0.27〕显著高于增生期〔(1.29±0.14)×10-3 mm2/s、0.98±0.19〕和分泌期内膜〔(1.27±0.12)×10-3 mm2/s、0.94±0.12〕。结论 ADC有潜力鉴别子宫良性病变与子宫内膜癌,以闭孔内肌作为参比部位,所获得的rADC值可以很好的反映子宫内膜癌及正常子宫的扩散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 子宫内膜癌 表观扩散系数 相对表观扩散系数
下载PDF
MRI表观扩散系数值与相对表观扩散系数值对宫颈癌患者盆腔转移性淋巴结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1
5
作者 左志超 张卫 +6 位作者 邓文娟 董梦莹 金观桥 苏丹柯 罗宁斌 赖少侣 李强 《广西医学》 CAS 2017年第5期606-609,共4页
目的探讨MRI扩散加权成像(DWI)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和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 ADC)值对宫颈癌患者盆腔转移性淋巴结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44例宫颈癌伴盆腔淋巴结肿大(短径≥0.5 cm)的初诊患者,均行常规MRI及DWI检查,测量肿大淋巴结以及宫... 目的探讨MRI扩散加权成像(DWI)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和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 ADC)值对宫颈癌患者盆腔转移性淋巴结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44例宫颈癌伴盆腔淋巴结肿大(短径≥0.5 cm)的初诊患者,均行常规MRI及DWI检查,测量肿大淋巴结以及宫颈癌原发灶的ADC值,并计算出相应的r ADC值(淋巴结ADC/癌灶ADC),参照术后病理结果,比较转移性、非转移性淋巴结的ADC值及r ADC值。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ADC值以及r ADC值对宫颈癌患者盆腔转移性淋巴结的诊断效能。结果 44例宫颈癌患者,转移性淋巴结63枚、非转移性淋巴结35枚,转移性淋巴结ADC值、r ADC值均低于非转移性淋巴结(P<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ADC值曲线下面积为0.812,诊断阈值为0.997×10-3mm2/s,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4.13%、71.43%;r ADC值曲线下面积为0.695,诊断阈值为1.169,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63.49%、77.14%。结论 ADC值和r ADC值均对宫颈癌患者盆腔转移性淋巴结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r ADC值的诊断效能并未优于ADC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淋巴结 转移 盆腔 扩散加权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 相对表观扩散系 磁共振成像 诊断
下载PDF
核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定量参数在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6
6
作者 黄恩善 李瑞雄 +2 位作者 王盛集 杨维珍 莫志英 《广西医学》 CAS 2019年第23期2981-2983,2988,共4页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定量参数表观扩散系数(ADC)、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ADC)和ADC差值在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70例乳腺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共73个病变,其中良性病变34个,恶性病变3...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定量参数表观扩散系数(ADC)、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ADC)和ADC差值在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70例乳腺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共73个病变,其中良性病变34个,恶性病变39个。比较良性及恶性病灶的ADC、rADC及ADC差值。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3种DWI参数单独及联合应用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效能。结果乳腺良性病灶的ADC、rADC大于恶性病灶,而ADC差值小于恶性病灶(均P<0.05)。ADC、rADC、ADC差值及三者联合诊断乳腺恶性病灶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1、0.827、0.805、0.844;rADC值诊断准确率高于ADC及ADC差值,而三者联合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及阴性预测值均高于单一参数。结论DWI定量参数ADC、rADC及ADC差值对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有一定的价值,其中rADC值的诊断准确率更高,而三者联合应用可以更好地提高DWI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病变 扩散加权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 相对表观扩散系数 表观扩散系数差值 鉴别诊断 良性病灶 恶性病灶
下载PDF
MR-DWI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7
7
作者 周翔 王之 彭屹峰 《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918-925,共8页
目的 :探讨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MR)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的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与相对表观弥散系数(relative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r ADC)值在鉴别甲状腺良... 目的 :探讨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MR)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的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与相对表观弥散系数(relative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r ADC)值在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中的价值。方法:60例甲状腺结节(共86个结节)患者手术前采用Excite HD Twinspeed 1.5T Signa MR超导仪进行MR常规成像和DWI,弥散梯度因子(b值)分别取300、400和500 s/mm2。根据手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分为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组,比较同一b值时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间ADC值和r ADC值的差异,并绘制不同b值下ADC值和r ADC值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vi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结果 :86个甲状腺结节中,良性结节为61个、恶性结节为25个。当b值分别300、400和500 s/mm2时,随着b值的增高,同一类型病变的ADC值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同一b值下,甲状腺恶性结节的ADC值和r ADC值均低于甲状腺良性结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当b值为500 s/mm2时,选取1.600×10-3 mm2/s为ADC阈值,诊断甲状腺恶性结节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5.2%和80.0%;选取0.940为r ADC阈值,诊断甲状腺恶性结节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2.7%和98.0%,诊断效能最佳。当b值为300、400和500 s/mm2时,同一b值下r ADC值的ROC曲线下面积大于ADC值的ROC曲线下面积(P=0.003)。结论 :当b值为300、400和500 s/mm2时,在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方面r ADC值比ADC值有更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磁共振成像 弥散加权成像 表观弥散系数 相对表观弥散系数
原文传递
高血压与肾透明细胞癌的相关性研究
8
作者 王长军 刘玉红 +2 位作者 周文文 王玉 郭凌飞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2期193-197,共5页
目的:探讨高血压与肾透明细胞癌(ccRCC)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经病理证实的ccRCC患者164例,其中高血压病程≥3年者定为高血压组(57例),从未诊断高血压者定为非高血压组(107例),另收集58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测量并计算肿瘤、对侧健康... 目的:探讨高血压与肾透明细胞癌(ccRCC)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经病理证实的ccRCC患者164例,其中高血压病程≥3年者定为高血压组(57例),从未诊断高血压者定为非高血压组(107例),另收集58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测量并计算肿瘤、对侧健康肾脏和对照组肾脏的ADC值及相对ADC(rADC),利用SPSS24.0软件分析相关数据。结果:高血压组肿瘤ADC值为(1.683±0.435)×10^(-3) mm^(2)/s,对侧健康肾脏ADC值为2.047(0.373)×10^(-3) mm^(2)/s,rADC值为0.83±0.20;非高血压组肿瘤ADC值为(1.863±0.401)×10^(-3) mm^(2)/s,对侧健康肾脏ADC值为2.011(0.290)×10^(-3) mm^(2)/s,rADC值为0.95±0.20。高血压组与非高血压组肿瘤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2组对侧健康肾脏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6),2组r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高血压与ccRCC的ADC值降低有相关性,其可能使得肿瘤的恶性程度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肾透明细胞癌 表观扩散系数 相对表观扩散系数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相对表观弥散系数鉴别兔良、恶性淋巴结 被引量:6
9
作者 陈杰 邢伟 +2 位作者 生晶 田建明 陈明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819-1822,共4页
目的通过动物模型评价相对表观弥散系数(rADC)在良、恶性淋巴结鉴别中的价值。方法 2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只,分别建立炎性淋巴结模型(良性组,共10个淋巴结)及VX2转移淋巴结模型(恶性组,共16个淋巴结)。对所有实验兔均行... 目的通过动物模型评价相对表观弥散系数(rADC)在良、恶性淋巴结鉴别中的价值。方法 2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只,分别建立炎性淋巴结模型(良性组,共10个淋巴结)及VX2转移淋巴结模型(恶性组,共16个淋巴结)。对所有实验兔均行常规MRI及弥散加权成像(DWI)。由2名医师以3种不同大小的感兴趣区(RO)I测量肌肉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评价肌肉作为rADC值的参照脏器的可重复性。测量良性淋巴结、恶性淋巴结及淋巴结对侧股四头肌的ADC值,计算良性淋巴结/肌肉及恶性淋巴结/肌肉的rADC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5个体素大小的ROI下测量肌肉的ADC值具有较好的可重复性。良、恶性组淋巴结的ADC值及r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利用ADC值鉴别良、恶性淋巴结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2,敏感度为86.67%,特异度为80.00%,准确率为84.00%;利用rADC值进行鉴别的AUC为0.97,敏感度为93.33%,特异度为90.00%,准确率为92.00%。结论当ROI大小选择合适时,肌肉作为rADC值的参照脏器显示出较好的可重复性。较之ADC值,利用rADC值可更准确地鉴别良、恶性淋巴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散磁共振成像 淋巴结 肿瘤转移 相对表观弥散系数 可重复性
下载PDF
ADC值及rADC值定量分析在弥漫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与急性胰腺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10
作者 朱学峰 栾亨健 +4 位作者 孙兆晨 张楠 辛昊天 隋超凡 郭凌飞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23年第2期167-171,共5页
目的:探讨弥漫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与急性胰腺炎(AP)的ADC值、相对ADC(rADC值)在AIP与AP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经临床确诊的MRI资料完整的弥漫型AIP患者14例(AIP组),纳入符合要求的AP患者30例(AP组)及胰腺正常者32例(正常胰腺... 目的:探讨弥漫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与急性胰腺炎(AP)的ADC值、相对ADC(rADC值)在AIP与AP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经临床确诊的MRI资料完整的弥漫型AIP患者14例(AIP组),纳入符合要求的AP患者30例(AP组)及胰腺正常者32例(正常胰腺组),比较3组的ADC值及rADC值。结果:AIP组ADC值明显低于AP组和正常胰腺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IP组rADC值明显低于AP组和正常胰腺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DC值鉴别诊断AIP与AP的AUC为0.793,临界值为1008.89×10^(-6) mm^(2)/s,对应的敏感度为57.0%,特异度为93.0%;rADC值鉴别诊断AIP与AP的AUC为0.758,临界值为0.865,对应敏感度为92.9%,特异度为50.0%。结论:弥漫型AIP与AP患者胰腺的ADC值及rADC值存在差异。当患者症状不典型时,该差异可作为两者鉴别的影像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 磁共振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 相对表观扩散系数
下载PDF
表观扩散系数及其离散系数在诊断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柳丽 何悦明 杨振涛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2年第6期1010-1014,共5页
目的探讨表观扩散系数(ADC)及其离散系数(CV)在鉴别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中的应用。方法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6例Ⅰa期子宫内膜腺癌及33例子宫内膜良性病变患者的磁共振影像资料,分别由2位医师测量病灶的ADC均值、标准差及闭孔内肌对应的ADC... 目的探讨表观扩散系数(ADC)及其离散系数(CV)在鉴别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中的应用。方法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6例Ⅰa期子宫内膜腺癌及33例子宫内膜良性病变患者的磁共振影像资料,分别由2位医师测量病灶的ADC均值、标准差及闭孔内肌对应的ADC值,计算平均表观扩散系数(mADC)、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ADC)(以闭孔内肌为参照部位)及离散系数。比较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mADC、rADC及CV值的差异。结果1)子宫内膜良性病变的mADC值为(1.13±0.21)×10^(-3) mm^(2),rADC值为0.87±0.17,CV值为0.14±0.04;Ⅰa期子宫内膜腺癌的mADC值为(0.76±0.11)×10^(-3) mm^(2),rADC值为0.59±0.10,CV值为0.20±0.04;宫腔内恶性病变的mADC、rADC值明显低于良性病变,CV值则高于良性病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mADC、rADC、CV诊断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3,0.92、0.89(P<0.001),三者曲线下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ADC值的约登指数(YI)最大为0.83,对应诊断阈值为≤0.70,鉴别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最高,分别为91.70%,90.90%,91.30%。结论DWI的量化指标mADC、rADC及CV值均可作为有效的定量参数鉴别子宫内膜的良恶性病变,rADC值的诊断效能优于mADC及CV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 平均表观扩散系数 相对表观扩散系数 离散系数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应用相对表观扩散系数评估膀胱癌侵袭性及增殖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丁升 吴梦琳 +4 位作者 郭琪 李雪 李江 武鑫宏 张雪宁 《临床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27-1230,共4页
目的探讨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ADC)值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膀胱癌肌层侵袭性的诊断价值,并评估两者与肿瘤增殖性指标(Ki-67)表达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方法106例经病理证实的尿路上皮癌患者,术前行常规MRI及DWI检查。测量病灶ADC值,并以... 目的探讨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ADC)值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膀胱癌肌层侵袭性的诊断价值,并评估两者与肿瘤增殖性指标(Ki-67)表达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方法106例经病理证实的尿路上皮癌患者,术前行常规MRI及DWI检查。测量病灶ADC值,并以闭孔内肌及臀大肌作参照,分别计算rADC1及rADC2。比较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IBC)组和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组的rADC值与ADC值的差异;并评估两者与Ki-67表达水平之间的相关性。结果MIBC组的ADC值、rADC1及rADC2分别为(0.97±0.22)×10^(-3)mm^(2)/s、(0.58±0.14)×10^(-3)mm^(2)/s、(0.64±0.15)×10^(-3)mm^(2)/s,显著低于NMIBC组ADC值、rADC1、rADC2[分别为(1.23±0.25)×10^(-3)mm^(2)/s、(0.81±0.16)×10^(-3)mm^(2)/s、(0.87±0.19)×10^(-3)mm^(2)/s],P值均<0.001。ADC值为1.165×10^(-3)mm^(2)/s时,敏感性为81.3%,特异性为74.6%;rADC1为0.767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6.1%、83.5%;rADC2为0.851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4.7%、78.4%。rADC值和ADC值均对膀胱癌肌层侵犯有诊断价值,且rADC值的诊断效能优于ADC值。rADC值及ADC值均与Ki-67表达均呈负相关(r1=-0.509、r2=-0.467、r=-0.339,P值均<0.001),且rADC值与Ki-67指标之间相关性更高。结论rADC值有助于评估膀胱癌侵袭性,并一定程度上反映肿瘤细胞增殖性,为患者术前肿瘤分期提供一定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癌 相对表观扩散系数 KI-67
原文传递
急性脑梗死病人溶栓前后缺血半暗带相对弥散系数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4
13
作者 罗赛华 肖绍文 +3 位作者 郭赛群 阮玉山 梁仔 邱兵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77-80,共4页
目的探索急性脑梗死(ACI)病人溶栓前后缺血半暗带(IP)相对表观弥散系数(rADC)的变化及意义。方法按照PWI/DWI错配原理入选具有IP的ACI病人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各30例,分别给予动脉介入溶栓及静脉溶栓。根据DWI异常信号的高低选... 目的探索急性脑梗死(ACI)病人溶栓前后缺血半暗带(IP)相对表观弥散系数(rADC)的变化及意义。方法按照PWI/DWI错配原理入选具有IP的ACI病人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各30例,分别给予动脉介入溶栓及静脉溶栓。根据DWI异常信号的高低选取梗死核心区、核心区边缘、梗死核心区与边缘之间、梗死区外周4个点,并测量手术前后4点的rADC。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并将术后NIHSS评分及住院时间与rADC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术前两组病人以上4点的rADC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rADC从梗死核心区到梗死区外周呈单调递增。除梗死核心区外,术后实验组其余3点的rADC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实验组的NIHSS评分及住院时间均少或短于对照组(P=0.016,P=0.000)。术后rADC与NIHSS评分及住院时间均呈显著负相关性(均P=0.000)。结论 IP区的rADC越高代表脑细胞生命力越强,rADC可量化评价溶栓的疗效且表明动脉介入溶栓效果优于静脉溶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缺血半暗带 介入溶栓术 相对弥散系数
下载PDF
MRI扩散加权成像鉴别兔良恶性淋巴结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杜亚楠 俞胜男 +3 位作者 陈蕾 丁玖乐 田小娟 邢伟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9年第6期1035-1039,共5页
目的探讨DWI鉴别良恶性淋巴结的价值。方法32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6只),分别建立良性(16个淋巴结)和恶性淋巴结(16个淋巴结)模型。对所有实验兔均行MRI检查。在淋巴结最大层面上选取感兴趣区,获得淋巴结表观扩散系数(A... 目的探讨DWI鉴别良恶性淋巴结的价值。方法32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6只),分别建立良性(16个淋巴结)和恶性淋巴结(16个淋巴结)模型。对所有实验兔均行MRI检查。在淋巴结最大层面上选取感兴趣区,获得淋巴结表观扩散系数(ADClymphnode);同时测量同层肌肉的ADC值(ADCmuscle),计算相对ADC(rADC=ADClymphnode/ADCmuscle)。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别比较良、恶性淋巴结ADC值与rADC值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ADC及rADC定性诊断淋巴结的效能。结果良、恶性淋巴结在DWI均表现为相对高信号。良、恶性淋巴结ADC值分别为(0.92±0.13)×10^-3mm^2/s^-1和(0.76±0.08)×10^-3mm^2/s^-1;良、恶性淋巴结rADC值分别为0.71±0.05和0.63±0.05,良、恶性组淋巴结的ADC值及r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利用ADC值鉴别良、恶性淋巴结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3(最佳阈值为0.84×10^-3mm^2/s^-1),利用rADC值进行鉴别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8(最佳阈值为0.66),二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WI对定性淋巴结病变有一定的价值,且rADC未能改善淋巴结的定性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结 磁共振成像 表观弥散系数 相对表观弥散系数
下载PDF
Consistency between magnetic resonance diffusion-weighted images and pathological findings in a hyper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rabbit model
15
作者 Mingwu Lou Zengyan Li Weidong Hu Yi Fan Xiurong Wang Guangfu Yang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10期732-738,共7页
BACKGROUND: Because magnetic resonance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is sensitive to water molecule movement, it has particular advantages for early diagnosis of cerebral infarction. Howev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p... BACKGROUND: Because magnetic resonance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is sensitive to water molecule movement, it has particular advantages for early diagnosis of cerebral infarction. Howev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changes with ischemia time, particularly relative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nd tissue pathological changes remains controversial.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changes and pathologic changes in hyper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DESIGN, TIME AND SETTING: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animal experiment of neuroimaging. The study was performed at the Laboratory of Radiology Department, Longgang Central Hospital of Shenzhen from October 2007 to October 2008. MATERIALS: Magnetic resonance scanner was purchased from Philips Medical Systems, Best, the Netherlands. METHODS: A total of 42 healthy, adult, New Zealand rabbit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into sham-operation, ischemia 0.5-, 1-, 2-, 3-, 4-, and 6-hour groups, with six animals in each group. Local cerebral ischemia model was established by righ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and cranial MRI scanning and pathologic observation were performed, respectively, at 0.5, 1,2, 3, 4, and 6 hours following ischemia. Th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f sham-operation group was only exposed, but not occluded. Images at the above-mentioned time points were also collected. MAIN OUTCOME MEASURES: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nd relative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values of abnormal signal on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were calculated and compared with pathological changes in the ischemic region. RESULTS: No abnormal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signals or pathological changes were observed in the sham-operation group. Abnormal signal intensity on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was first observed in the 0.5-hour group.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nd relative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values decreased in all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rabbits and reached lowest levels 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per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relative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PATHOLOGY
下载PDF
超早期脑梗死相对表观弥散系数与脑电地形图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育臣 徐辰 +2 位作者 王宇 王建茹 董玉娟 《现代电生理学杂志》 2003年第1期21-23,33,共4页
目的:探讨超早期脑梗死相对表观弥散系数(rADC)与脑电地形图(BEAM)的相关性及意义。方法:计算rADC与BEAM各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并观察各参数间相关有无显著性。结果:病灶中心区及病灶周边区rADC,与BEAM相对数字图平均值中的δ、α_2等变... 目的:探讨超早期脑梗死相对表观弥散系数(rADC)与脑电地形图(BEAM)的相关性及意义。方法:计算rADC与BEAM各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并观察各参数间相关有无显著性。结果:病灶中心区及病灶周边区rADC,与BEAM相对数字图平均值中的δ、α_2等变量之间具有显著相关关系,说明在脑梗死超早期,梗死灶中心及周围rADC的改变,与脑电波频率的改变有密切关系,rADC值降低越明显则往往脑电图(EEG)频率越慢。结论:rADC与BEAM之δ、α_2等指标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BEAM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磁共振rADC的改变,在脑梗死超早期,可应用BEAM了解脑梗死缺血程度,估计治疗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早期脑梗死 相对表观弥散系数 脑电地形图 相关分析
下载PDF
相对表观扩散系数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荷霞 邢伟 《淮海医药》 CAS 2015年第6期519-521,共3页
目的探讨相对表观扩散系数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135例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病变(恶性组44例,良性组91例)术前均行常规MR及DWI检查(b=0,800 s/mm2)。在ADC图的病变及同侧乳腺远隔正常腺体内绘制感兴趣区,测量ADC值并计算r ... 目的探讨相对表观扩散系数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135例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病变(恶性组44例,良性组91例)术前均行常规MR及DWI检查(b=0,800 s/mm2)。在ADC图的病变及同侧乳腺远隔正常腺体内绘制感兴趣区,测量ADC值并计算r ADC值。采用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组间ADC值、r ADC值的差异,并作ROC曲线分析。结果良、恶性组的ADC值分别为(1.45±0.22)×10-3mm2/s、(1.03±0.19)×10-3mm2/s(t=-10.89,P<0.05),r ADC值分别为(0.72±0.08)×10-3mm2/s、(0.49±0.07)×10-3mm2/s(t=-15.35,P<0.05)。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ADC阈值为1.26×10-3mm2/s,r ADC阈值为0.62×10-3mm2/s,敏感度、特异度及AUC分别为82.4%、95.5%、0.944;84.6%、90.9%、0.961。结论 ADC、r ADC值可用于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r ADC值的诊断敏感度及准确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相对表观扩散系数 扩散加权成像
下载PDF
相对表观弥散系数与脑梗死颈总动脉溶栓预后
18
作者 李育臣 王健茹 +3 位作者 董玉娟 马晓辉 王宇 崔建岭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264-266,共3页
目的 了解超急性期脑梗死磁共振相对表观弥散系数 (rADC)的改变与颈总动脉溶栓预后的关系。方法 计算梗死中心、周边及外围区rADC ,结合颈总动脉溶栓结局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rADC均值梗死灶中心区 <周边区 <外围区 ,恶化组r... 目的 了解超急性期脑梗死磁共振相对表观弥散系数 (rADC)的改变与颈总动脉溶栓预后的关系。方法 计算梗死中心、周边及外围区rADC ,结合颈总动脉溶栓结局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rADC均值梗死灶中心区 <周边区 <外围区 ,恶化组rADC均值低于非恶化组 ;两组以各区rADC作为判别因子得判别式 :D =0 0 2 0X1 +0 0 1 5X2 +0 0 1 8X3- 3 41 5(X1 、X2 、X3分别为中心、周边、外围区rADC) ,Wilks′λ值为 0 799,X2 =8 843 ,P值 =0 0 31。结论 超急性期脑梗死颈总动脉溶栓近期结局与溶栓前rADC的水平有较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相对表观弥散系数 颈总动脉 溶栓治疗
下载PDF
相对表观扩散系数鉴别小肾癌与乏脂肪肾错构瘤的价值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孙军 邢伟 +3 位作者 陈杰 陈铜兵 李登发 俞逵伦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21-224,共4页
目的评价3.0 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与相对ADC(rADC)值在小肾癌与乏脂肪肾错构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3例小肾癌与11例乏脂肪肾错构瘤的常规MRI及DWI,测量小肾癌、乏脂肪肾错构瘤及... 目的评价3.0 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与相对ADC(rADC)值在小肾癌与乏脂肪肾错构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3例小肾癌与11例乏脂肪肾错构瘤的常规MRI及DWI,测量小肾癌、乏脂肪肾错构瘤及肿瘤对侧肾脏皮质的ADC值,计算小肾癌/肾皮质、乏脂肪肾错构瘤/肾皮质的rADC值,分别对两类肿瘤的ADC值与rADC值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诊断两者的敏感性与特异性。结果小肾癌的平均ADC值及rADC值均明显低于乏脂肪肾错构瘤(t=-4.509,P=0.000;t=-5.791,P=0.000)。利用ADC值鉴别小肾癌与乏脂肪肾错构瘤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02,最佳鉴别阈值为0.857×10-3mm2/s,敏感性为81.8%,特异性为76.9%;利用rADC值进行鉴别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65,最佳鉴别阈值为0.565,敏感性为90.9%,特异性为84.6%。结论 rADC值较ADC值能更准确地鉴别小肾癌与乏脂肪肾错构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相对表观扩散系数 肾脏肿瘤
原文传递
T_(2)WI联合DWI用于直肠癌的诊断、术前分期效能及rADC、ADC值与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 被引量:2
20
作者 郭婧 高洁 +2 位作者 郭世欣 勾少波 贺燕林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23年第1期31-36,共6页
目的探析T2加权成像(T_(2)WI)联合扩散加权成像(DWI)用于直肠诊断及术前分期的效能及其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ADC)、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与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疑似直肠癌患者212例,其中男性118例,女性94例;年龄42~83岁,平均年... 目的探析T2加权成像(T_(2)WI)联合扩散加权成像(DWI)用于直肠诊断及术前分期的效能及其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ADC)、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与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疑似直肠癌患者212例,其中男性118例,女性94例;年龄42~83岁,平均年龄60.93岁;病程3个月~10年,平均病程5.64年。均行T_(2)WI联合DWI检查,以患者最终病理诊断结果为标准,计算T_(2)WI联合DWI对直肠癌的诊断效能,进行T、N分期诊断;以最终病理诊断结果为依据,计算其T、N分期诊断效能,并进行一致性检验;观察不同临床特征的患者间rADC、ADC值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计算rADC、ADC值对直肠癌的诊断效能。结果术后病理诊断恶性172例,良性40例。T1期、T2期、T3期、T4期分别为8例、35例、31例、6例,N0期、N1期、N2期分别为37例、22例、21例。T_(2)WI联合DWI诊断直肠癌的准确度为92.45%,灵敏度为93.02%,特异度为90.00%;分期诊断中T1期、T2期、T3期、T4期诊断准确度为95.00%、93.75%、96.26%、95.00%,灵敏度为75.00%、94.12%、93.55%、71.43%,特异度为97.22%、95.65%、95.92%、97.26%。一致性检验显示T_(2)WI联合DWI与病理诊断结果的T分期诊断一致性较好(Kappa=0.863,P=0.000);N分期诊断中N0期、N1期、N2期诊断准确度分别为93.75%、90.00%、96.25%,灵敏度分别为94.59%、77.27%、95.24%,特异度分别为93.02%、94.83%、96.61%,一致性检验提示T_(2)WI联合DWI与病理诊断的N分期诊断一致性较好(Kappa=0.844,P=0.000);病变特征与rADC、ADC分析中,恶性病变rADC、ADC显著低于良性病变(0.84±0.09 vs 1.18±0.12、0.93±0.11 vs 1.39±0.11。P<0.05)。腺癌rADC、ADC显著高于黏液腺癌(0.89±0.11 vs 0.75±0.09、0.97±0.14 vs 0.83±0.11。P<0.05)。不同分化程度患者间rADC、ADC从高至低依次为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rADC:0.95±0.16 vs 0.82±0.10 vs 0.72±0.08;ADC:1.05±0.17 vs 0.911±0.14 vs 0.81±0.09。P<0.05)。ADC诊断直肠癌AUC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_(2)加权成像(T_(2)WI) 扩散加权成像(DWI) 直肠癌 术前分期 rADC ADC 诊断效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