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3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及演变测度 被引量:731
1
作者 王军 朱杰 罗茜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26-42,共17页
研究目标:科学建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指标体系,深入剖析数字经济发展时空演变特征。研究方法:基于2013~2018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熵值法赋予权重,并采取描述性统计、泰尔指数、自然间断点分级法... 研究目标:科学建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指标体系,深入剖析数字经济发展时空演变特征。研究方法:基于2013~2018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熵值法赋予权重,并采取描述性统计、泰尔指数、自然间断点分级法、莫兰指数等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逐年递增,但四大区域和五大经济带之间存在显著的异质性,其中差距来源于区域间和区域内两大方面,且东部区域的贡献最大;空间上呈现"东—中—西"及"沿海—内陆"依次递减之势,大部分地区处于低水平区且长期无跃迁保持稳态,数字经济发展的不充分与不平衡问题依然严峻。研究创新:测算了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并对总体、四大区域及五大经济带做时空测度。研究价值:丰富和完善中国数字经济指标体系的建构与测度,为中国数字经济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区域差异 泰尔指数 经济发展
原文传递
中国县域城镇化的空间特征与形成机理 被引量:440
2
作者 刘彦随 杨忍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011-1020,共10页
本文综合运用样带、地统计、地理探测器等多种研究方法,分析了1990年以来中国县域城镇化的时空特征及形成机理。研究表明:①中国县域城镇化水平时空动态的差异特征显著,北方边境县域高城镇化和东部沿海县域高城镇化形成的"人字形&q... 本文综合运用样带、地统计、地理探测器等多种研究方法,分析了1990年以来中国县域城镇化的时空特征及形成机理。研究表明:①中国县域城镇化水平时空动态的差异特征显著,北方边境县域高城镇化和东部沿海县域高城镇化形成的"人字形"空间形态逐渐凸显;以武汉都市圈为中心的两湖地区、成渝地区、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县域城镇化水平提升较快,西南地区、青藏高原地区保持较低的城镇化水平;②2000年以来中国县域城镇化水平及其变化速度的区域差异逐渐缩小,陇海兰新线、长江沿线、北方边境、106国道、东部沿海样带县域城镇化差异明显;县域经济发展阶段、固定资产投资、离中心城市距离、二三产业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口密度是影响县域城镇化空间分异的主要因素,同时粮食生产主导定位、非农业人口统计口径、城镇设置标准等因素也影响县域城镇化水平及发展过程。未来城镇化发展应遵循地域差异,凸显主导功能,推进优化与重点发展区的集约型城镇化、耕地与粮食主产区的分流型城镇化、生态与水源保护区的迁移型城镇化,以及园区与城镇近郊区的融入型城镇化,实现城乡土地资源集约利用,促进城镇化进程中人—地—业耦合与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城镇化 乡村发展 区域差异 样带 形成机理 中国
原文传递
中国能源效率的地区差异与节能潜力分析 被引量:345
3
作者 史丹 《中国工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49-58,共10页
能源效率的区域差别与国际差别有着根本的不同,前者是当前的技术经济水平下通过采取措施可能实现的节能潜力。以国内最高能源效率为比较标准计算中国的节能潜力不仅比以国际先进水平为标准更符合实际,而且还可以做到能源资源公平合理地... 能源效率的区域差别与国际差别有着根本的不同,前者是当前的技术经济水平下通过采取措施可能实现的节能潜力。以国内最高能源效率为比较标准计算中国的节能潜力不仅比以国际先进水平为标准更符合实际,而且还可以做到能源资源公平合理地配置。中国能源效率较高的省市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能源效率最低的地区主要是煤炭资源比较丰富、以煤炭消费为主的内陆省区。提高中国的能源效率需要改变目前地区自我平衡的能源配置方式,使能源流向效率高的地区。各地区在制定节能措施时既要考虑影响能源效率的一般性因素,也要考虑本地区的特殊因素,另外,中国也不能不分地区地实行同一节能降耗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效率 地区差异 节能潜力 效率趋同
原文传递
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分解及影响因素——基于1995~2009年省际面板数据的研究 被引量:191
4
作者 杨骞 刘华军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6-49,148,共15页
分别以碳排放强度和人均碳排放作为碳排放指标,对1995~2009年中国碳排放的区域差异进行结构分解,并实证研究不同碳排放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中国碳排放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碳排放强度的区域差异大于人均碳排放的区域差异。三区域... 分别以碳排放强度和人均碳排放作为碳排放指标,对1995~2009年中国碳排放的区域差异进行结构分解,并实证研究不同碳排放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中国碳排放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碳排放强度的区域差异大于人均碳排放的区域差异。三区域划分标准下,碳排放总体差异主要源于区域内差异;八区域划分标准下,碳排放总体差异主要源于区域间差异。能源强度、能源结构、人均GDP、产业结构是造成碳排放水平差异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排放 区域差异 泰尔指数 STIRPAT模型
原文传递
数字经济对中国城市绿色发展的影响作用研究 被引量:185
5
作者 魏丽莉 侯宇琦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60-79,共20页
研究目标:检验数字经济对地区绿色发展水平的影响及其作用差异。研究方法:运用效率分析、熵值法测度2011~2018年全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水平,并采取面板模型探讨数字经济发展对地区绿色发展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 研究目标:检验数字经济对地区绿色发展水平的影响及其作用差异。研究方法:运用效率分析、熵值法测度2011~2018年全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水平,并采取面板模型探讨数字经济发展对地区绿色发展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研究期间我国各地级市的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水平区域差异较大,数字经济对城市绿色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但该作用存在时滞性和异质性。研究创新:基于上市公司企业数据库,筛选建立全国数字经济企业数据集与城市层面匹配数据,从微观视角对地区的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研究价值:从数字经济发展角度,为我国绿色发展转型路径的政策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绿色发展 区域差异 全要素生产率
原文传递
我国碳生产率区域差异性研究 被引量:180
6
作者 潘家华 张丽峰 《中国工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7-57,共11页
本文利用聚类分析、泰尔指数、脱钩指数等方法分析了区域碳生产率的差异性及影响因素,提出了减排对策。主要结论是:多数省份碳生产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东、中、西部碳生产率呈现递减格局,但增长速度并未与之一致,中部增长最快,西部最慢;... 本文利用聚类分析、泰尔指数、脱钩指数等方法分析了区域碳生产率的差异性及影响因素,提出了减排对策。主要结论是:多数省份碳生产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东、中、西部碳生产率呈现递减格局,但增长速度并未与之一致,中部增长最快,西部最慢;总的碳生产率泰尔指数表明碳生产率存在明显区域差异;三大区域泰尔指数表明:东部内部差异在不断缩小,中部内部差异先大后小,而西部内部差异却呈现扩大趋势;碳生产率总体差异主要来自于地区内差异,地区内差异又主要来自于东部地区内差异,但地区间差异贡献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脱钩指数呈现不同的状态,碳生产率也表现不同的变化特征,即使在相同脱钩状态下,东、中、西部碳生产率存在差异,东部碳生产率高于中西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生产率 区域差异 泰尔指数 脱钩指数
原文传递
中国省际数字经济规模测算、非均衡性与地区差异研究 被引量:175
7
作者 韩兆安 赵景峰 吴海珍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64-180,F0003,共18页
研究目标:测算中国省际数字经济规模,并分析其特征、非均衡性和地区差异。研究方法: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Kernel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研究发现:中国省际数字经济规模整体呈上升趋势,横向比较来看,省际数字经济主要集中在数字经... 研究目标:测算中国省际数字经济规模,并分析其特征、非均衡性和地区差异。研究方法: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Kernel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研究发现:中国省际数字经济规模整体呈上升趋势,横向比较来看,省际数字经济主要集中在数字经济生产阶段,数字经济生产增加值占数字经济总增加值的比重超过50%;纵向比较来看,广东省、江苏省、北京市、四川省和上海市的数字经济规模常年保持领先地位。观测期内,省际数字经济非均衡性波动上升,且有一定的两极分化趋势,东部和中部地区两极分化趋势尤为明显。省际数字经济存在显著地区差异,区域间差异是地区差异的主要来源,平均贡献率达60.01%;中部地区的差异主要来自组内,东部和西部地区的差异则主要来自组间。研究创新:基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构建数字经济测算框架并完成中国省际数字经济规模测算,进而采用Kernel密度估计和Dagum基尼系数对中国及三大区域数字经济的非均衡性和地区差异进行分析。研究价值:明确了中国省际数字经济发展现状、特征及地区差异,对数字经济政策制定、数字经济区域协同发展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规模测算 非均衡性 地区差异
原文传递
近20年来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区域差异及其演化 被引量:166
8
作者 王志宝 孙铁山 李国平 《人口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6-77,共12页
文章借助各省区人口老龄化的演变过程及其与本地区经济的发展相关程度变化,来判别中国是否出现"未富先老"、"城乡倒置"或"人口红利"消失阻滞经济发展以及区域差异化演变等问题。通过一系列的数据分析发现... 文章借助各省区人口老龄化的演变过程及其与本地区经济的发展相关程度变化,来判别中国是否出现"未富先老"、"城乡倒置"或"人口红利"消失阻滞经济发展以及区域差异化演变等问题。通过一系列的数据分析发现:(1)中国各省区的人口老龄化演变阶段差异很大,但基本没有出现"未富先老",人口老龄化并没有妨碍经济发展,这既与经济转型、开放经济等有关,也符合全球人口老龄化演化的一般规律;(2)勾画中国各省区人口老龄化演变特征,可将其划分成四类不同的人口老龄化类型,其演变历程的地域推移与地域集聚现象十分明显。就目前的演变过程来看,中国人口老龄化与地区经济发展有明显相关性,经济发展成为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推动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 老年人口 区域差异
原文传递
京津冀与长江三角洲的局部收缩:格局、类型与影响因素识别 被引量:161
9
作者 吴康 龙瀛 杨宇 《现代城市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26-35,共10页
文章基于2000年和2010年两次人口普查的短表和长表数据,分别从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就业人口等指标构建了测度指数对京津冀和长三角两个城市群区域的收缩状况进行了考察,并结合国内外经验和研究区实际,识别分析了影响收缩的五个方面因... 文章基于2000年和2010年两次人口普查的短表和长表数据,分别从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就业人口等指标构建了测度指数对京津冀和长三角两个城市群区域的收缩状况进行了考察,并结合国内外经验和研究区实际,识别分析了影响收缩的五个方面因素。结果表明:(1)京津冀和长三角分别有1/5和近1/2的市县区呈现局部收缩,且这种收缩还在加剧:(2)京津翼的收缩区集中在承德和张家口并遍布翼中南平原,长三角的收缩区呈现空间集聚和连绵状,集中于苏北、浙西南和除合肥、芜湖以外的安徽大部:(3)收缩类型大致可分为:欠发达外围收缩、特大城市中心城区收缩、工矿业收缩、行政区划调整收缩及县域、乡村、小城镇收缩五类;(4)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差异以及行政等级不同引起的人口流出是导致局部收缩的主要原因,郊区化、去工业化或产业转型、人口结构变化等西方城市常见的收缩表现仅在少数大城市中心城区或部分老工矿城镇有所体现;(5)影响我国城市区域收缩的因素和作用机制非常复杂,且具有突出的区域异质性,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深入仔细研究的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收缩城市 城市群:区域差异 京津冀 长三角
下载PDF
中国大陆降水日变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152
10
作者 宇如聪 李建 +1 位作者 陈昊明 原韦华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48-968,共21页
文章概述了中国大陆降水日变化的最新研究成果,给出了中国大陆降水日变化的整体图像,指出目前数值模式模拟降水日变化的局限性,为及时了解和掌握降水日变化研究进展、开展相关科学研究和进行降水预报服务提供了有价值的科学依据和参考... 文章概述了中国大陆降水日变化的最新研究成果,给出了中国大陆降水日变化的整体图像,指出目前数值模式模拟降水日变化的局限性,为及时了解和掌握降水日变化研究进展、开展相关科学研究和进行降水预报服务提供了有价值的科学依据和参考。现有研究表明:(1)中国大陆夏季降水日变化的区域特征明显。在夏季,东南和东北地区的降水日峰值主要集中在下午;西南地区多在午夜达到降水峰值;长江中上游地区的降水多出现在清晨;中东部地区清晨、午后双峰并存;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是下午和午夜峰值并存。(2)降水日变化存在季节差异和季节内演变。冷季降水日峰值时刻的区域差异较暖季明显减小,在冷季南方大部分地区都表现为清晨峰值;中东部地区暖季降水日变化随季风雨带的南北进退表现出清晰的季节内演变,季风活跃(间断)期的日降水峰值多发生在清晨(下午)。(3)持续性降水和局地短时降水的云结构特性以及降水日峰值出现时间存在显著差异。持续性降水以层状云特性为主,地表降水和降水廓线的峰值大多位于午夜后至清晨;短时降水以对流降水为主,峰值时间则多出现在下午至午夜前。(4)降水日变化涉及不同尺度的山-谷风、海-陆风和大气环流的综合影响,涉及复杂的云雨形成和演变过程,对流层低层环流日变化对降水日变化的区域差异亦有重要影响。(5)目前数值模式对中国降水日变化的模拟能力有限,且模拟结果具有很强的模式依赖性,仅仅提高模式水平分辨率并不能总是达到改善模拟结果的目的,关键是要减少存在于降水相关的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中的不确定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日变化 区域差异 降水持续性 数值模拟
下载PDF
中国城镇化进程与区域生态效率关系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50
11
作者 罗能生 李佳佳 罗富政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53-60,共8页
随着中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如何以最小的生态损耗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利用中国1999-2011年省际面板数据,基于超效率DEA,在测度区域生态效率的基础上... 随着中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如何以最小的生态损耗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利用中国1999-2011年省际面板数据,基于超效率DEA,在测度区域生态效率的基础上,通过对IPAT模型扩展建立了面板数据计量模型,研究了我国区域生态效率与城镇化水平的关系。研究表明,城镇化水平与区域生态效率呈非对称U型关系,且东、中、西区域差异明显,东部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效率较高,部分省份已进入U型曲线的上升阶段,中西部还处于U型曲线的下降阶段,即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区域生态效率不断下降,西部地区更为突出。而产业结构、环境政策和技术水平都从不同方面影响城镇化的生态效率。因此,必须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环境政策、提高技术水平,进而提高城镇化的生态效率,推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的新型城镇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水平 生态效率 超效率DEA 区域差异
下载PDF
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结构与区域经济增长效率 被引量:148
12
作者 朱承亮 师萍 +1 位作者 岳宏志 韩先锋 《中国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10-119,共10页
对1998-2008年人力资本及其结构进行了度量分析。采用随机前沿分析(SFA)模型,对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结构与区域经济增长效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此期间人均受教育年限不断提高,人力资本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居民受教育程度不断... 对1998-2008年人力资本及其结构进行了度量分析。采用随机前沿分析(SFA)模型,对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结构与区域经济增长效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此期间人均受教育年限不断提高,人力资本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居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但区域差异明显;对人力资本存量的投资能促进经济增长效率的改善,但改善力度不大;人力资本及其结构对经济增长效率的当期作用不明显,存在滞后效应;在人力资本构成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效率改善具有较大促进作用;受产业结构、产业转移、劳动力流动等因素影响,人力资本结构的经济增长效应存在区域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结构 经济增长效率 随机前沿分析 区域差异
下载PDF
地区差异、企业投资与经济增长质量 被引量:146
13
作者 郝颖 辛清泉 刘星 《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01-114,189,共15页
本文从微观视角研究了企业投资活动对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并立足于地区差异,阐释了经济质量失衡的企业资源错配成因。研究表明:在经济规模较小的地区,企业固定资产与权证投资降低了经济增长质量;技术投资则提升了经济增长质量。相... 本文从微观视角研究了企业投资活动对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并立足于地区差异,阐释了经济质量失衡的企业资源错配成因。研究表明:在经济规模较小的地区,企业固定资产与权证投资降低了经济增长质量;技术投资则提升了经济增长质量。相较于中央企业与民营企业,地方国企的投资活动对经济增长质量的负面影响较大,尤其是在经济规模较小的地区。相反,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民营企业的投资活动更多与市场机制相匹配,对经济增长质量具有提升作用。进一步的检验表明,只有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技术投资对经济质量的提升效果才被显著释放。本文的研究发现不仅从企业投资的视角,解释了转型地区经济增长从"量"向"质"转化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而且为理解企业投资驱动经济增长的微观传导路径提供了制度性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投资 经济增长质量 地区差异 制度环境
原文传递
青海三江源地区近50年来的气温变化 被引量:137
14
作者 易湘生 尹衍雨 +1 位作者 李国胜 彭景涛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451-1465,共15页
利用青海三江源地区12个气象站1961-2010年月气温资料及滑动平均、线性倾向估计、样条函数插值、Mann-Kendal检验等方法对气温变化的分析结果表明:(1)青海三江源地区及3个源区年、四季平均气温出现多次冷暖波动过程,但在统计意义上均呈... 利用青海三江源地区12个气象站1961-2010年月气温资料及滑动平均、线性倾向估计、样条函数插值、Mann-Kendal检验等方法对气温变化的分析结果表明:(1)青海三江源地区及3个源区年、四季平均气温出现多次冷暖波动过程,但在统计意义上均呈显著增温趋势,2001年以后增温明显。其中,春、夏、秋季和全年平均气温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增温显著,而冬季在进入21世纪后增温极为显著。除春季外,青海三江源地区及3个源区年、四季气温标准值逐渐增加,并以冬季气温标准值增加最为显著;(2)青海三江源地区年平均气温倾向率为0.36oC10a-1,澜沧江源区与黄河源区增温幅度相同(0.37oC10a-1),而长江源区增温幅度相对较小(0.34oC10a-1),整个青海三江源地区显著增温区域出现在玉树南部及囊谦北部,并且冬季和秋季增温幅度要大于春季和夏季;(3)青海三江源地区、澜沧江源区和长江源区的年、夏、秋、冬季以及黄河源区夏、秋季平均气温均发生了突变。其中,年、夏季平均气温突变主要发生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秋季平均气温主要在90年代前期,而冬季平均气温主要发生21世纪初;(4)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不同地区海拔高度和下垫面的差异是导致青海三江源地区增温幅度较大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变化 区域差异 突变分析 三江源地区
原文传递
中国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分布动态、地区差异及收敛性 被引量:136
15
作者 辛冲冲 陈志勇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52-71,共20页
研究目标:探究2007~2016年中国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分布动态、地区差异及收敛性。研究方法:基于构建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计算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综合指数”来刻画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之后运用核密度估计... 研究目标:探究2007~2016年中国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分布动态、地区差异及收敛性。研究方法:基于构建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计算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综合指数”来刻画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之后运用核密度估计方法、Dagum基尼系数分析其分布动态与地区差异,继而利用变异系数与静态面板模型检验其σ收敛和β收敛特征。研究发现:全国整体与中部和西部区域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均呈现两极分化现象,梯度特征明显,而东部区域则由显著两极分化现象渐趋弱化为一极集聚现象。全国总体相对差异呈趋缓下降态势,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最大来源,区域内差异次之,超变密度最小。全国整体及三大区域不仅都存在σ收敛,也都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研究创新:刻画了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分布动态演进,测度了其地区差异及来源,揭示了收敛特征。研究价值:为加深认知中国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空间格局与地区差距提供了事实参考依据,也对如何推进区域间、区域内协调发展具有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 分布动态演进 地区差异 空间收敛
原文传递
经济增长与环境和社会健康成本 被引量:129
16
作者 杨继生 徐娟 吴相俊 《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7-29,共13页
本文构建了经济增长的环境和社会健康成本测度模型,借以分析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所引发的环境和社会健康问题。结果显示,样本期内中国环境污染成本约占实际GDP的8%—10%,而且经济发达地区明显高于欠发达地区。居民健康支出对经济增长的... 本文构建了经济增长的环境和社会健康成本测度模型,借以分析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所引发的环境和社会健康问题。结果显示,样本期内中国环境污染成本约占实际GDP的8%—10%,而且经济发达地区明显高于欠发达地区。居民健康支出对经济增长的长期弹性为1.66,显著大于1,表明经济增长对居民健康的替代效应远大于收入效应,在总体上降低了社会健康水平。尤其需要关注的是,社会意识和法制等社会环境因素对自然环境污染的遏制作用在2008年以后较之前显著弱化,显示了强化环保法制建设及社会意识培养的紧迫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增长 环境成本 健康成本 社会环境因素 地区差异
原文传递
中国数字乡村发展的水平测度、时空演变及推进路径 被引量:124
17
作者 朱红根 陈晖 《农业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1-33,共13页
数字乡村建设是促进中国乡村振兴的关键战略方向。本文基于2011—2019年30个省份面板数据构建了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水平指标体系,使用熵值法、泰尔指数、莫兰指数等研究方法对数字乡村发展的时间演变、区域差异及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探析... 数字乡村建设是促进中国乡村振兴的关键战略方向。本文基于2011—2019年30个省份面板数据构建了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水平指标体系,使用熵值法、泰尔指数、莫兰指数等研究方法对数字乡村发展的时间演变、区域差异及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探析。研究发现: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水平正逐步提升,但存在较大区域差异,基本呈“东—中—西”递减状态,且粮食生产环节较多得益于数字乡村发展红利;区域总体差异基本呈缩小趋势,四大区域的差异主要源于区域内,东部地区差异及贡献率最大,三大粮食功能区区域内差异也逐步降低;数字乡村发展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相关性,东部和中部省份多表现为HH型和LH型集聚,西部较多省份则为LL型集聚。据此,本文就数字乡村发展的推进路径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乡村 时间演变 区域差异 空间分布
原文传递
中国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24
18
作者 李波 张俊飚 李海鹏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8-13,共6页
农业生产所导致碳排放大幅增加以及引发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文中从化肥、农药生产和使用、农业机械使用、灌溉用能、秸秆焚烧等5个方面测算并分析我国碳排放结构特征及区域差异。结果表明:农业碳排放总量从1991-2008年均... 农业生产所导致碳排放大幅增加以及引发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文中从化肥、农药生产和使用、农业机械使用、灌溉用能、秸秆焚烧等5个方面测算并分析我国碳排放结构特征及区域差异。结果表明:农业碳排放总量从1991-2008年均增长率为2.59%,约占碳排放总量10.43%;秸秆焚烧排放占比例最高为90.60%;农药碳排放年均增长最快为4.71%。聚类发现,我国农业碳排放存在3类区域:主要集中在中东部地区的农业大省的高排放区、中西部地区的一般排放区、发达非农业城市以及落后的西部省份的低排区。农业碳排放强度与人均GDP的EKC检验发现,倒U型曲线关系明显,13省市超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899元的拐点。最后,据此提出促进我国农业减排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碳排放 结构特征 区域差异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原文传递
中国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分布动态、地区差异与收敛性研究 被引量:125
19
作者 张龙耀 邢朝辉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3-42,共20页
研究目标:揭示中国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分布动态、地区差异与收敛性。研究方法:基于2014~2018年县域层面数据,运用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探究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分布动态与地区差异,使用变异系数法与空间面板杜宾模型检验其... 研究目标:揭示中国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分布动态、地区差异与收敛性。研究方法:基于2014~2018年县域层面数据,运用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探究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分布动态与地区差异,使用变异系数法与空间面板杜宾模型检验其收敛特征。研究发现:农村整体和东、中与西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水平趋于明显上升,绝对差异大幅缩小,但后期存在微弱离散态势。全国相对差异总体呈下降趋势,区域内、区域间非均衡现象不同程度地减弱。农村整体及三大区域呈现明显的收敛趋势,经济、传统金融等因素在数字金融发展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研究创新:刻画了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空间动态分布特征并揭示了相关经济因素的影响。研究价值:为加深对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空间发展格局认知提供依据,为推进区域社会协调发展提供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分布动态 地区差异 空间收敛
原文传递
中国数字经济产出效率的地区差异及动态演变 被引量:124
20
作者 李研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0-77,共18页
研究目标:探究中国各省份及八大经济区数字经济产出效率的地区差异及动态演变。研究方法:DEA-Malmquist指数、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Moran指数、Markov链。研究发现:各省份及八大经济区数字经济产出效率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提升... 研究目标:探究中国各省份及八大经济区数字经济产出效率的地区差异及动态演变。研究方法:DEA-Malmquist指数、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Moran指数、Markov链。研究发现:各省份及八大经济区数字经济产出效率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提升,主要是由于技术进步导致;各区域数字经济产出效率差异存在扩大趋势,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2012年之前,超变密度占主导作用;2012年之后,区域间净差异占主导作用;长江中游、大西北地区数字经济产出效率变动较为频繁,其他地区数字经济产出效率在各年份均比较集中;各区域数字经济产出效率均不存在明显的空间相关性,但存在不同程度的向上或向下转移态势。研究创新:从行业视角对中国数字经济产出效率进行研究,运用Dagum基尼系数分析八大经济区数字经济产出效率的区域差异,进而运用Kernel密度估计、Moran指数和Markov链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对八大经济区数字经济产出效率演变趋势进行分析。研究价值:对明确中国数字经济产出效率的发展演变趋势,进而促进区域间协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产出效率 八大经济区 区域差异 演变趋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