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74篇文章
< 1 2 9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地区工业化进程的综合评价和特征分析 被引量:380
1
作者 陈佳贵 黄群慧 +1 位作者 钟宏武 晓鸥(校对) 《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15,共12页
本文旨在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工业结构、就业结构、空间结构等多方面对我国大陆所有省级区域的工业化水平进行评价。基于经典工业化理论选定了地区工业化综合评价体系的构成指标和相应的标志值,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个指标的权... 本文旨在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工业结构、就业结构、空间结构等多方面对我国大陆所有省级区域的工业化水平进行评价。基于经典工业化理论选定了地区工业化综合评价体系的构成指标和相应的标志值,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个指标的权重,采用最新的第一次经济普查数据测算出各地区工业化水平,并用主成分分析对评价结果予以检验。本文的基本结论是:2004年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地区结构是一个典型的金字塔型,有向橄榄型结构演变的趋势;1995—2004年的10年中,绝大部分地区处于加速工业化阶段,但先进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的工业化差距在不断拉大;2000年以后,工业结构升级代替产业结构调整成为大部分地区工业化的主要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区工业化 指标体系 综合评价
原文传递
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 被引量:118
2
作者 刘求实 沈红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60-64,共5页
本文探讨了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建立的指导原则和方法,分析了区域社会大系统的运行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 区域经济 可持续发展 指标体系 长白山
下载PDF
荒漠化地区生态安全评价——以首都圈怀来县为例 被引量:51
3
作者 陈浩 周金星 +2 位作者 陆中臣 尤联元 卢金发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8-62,共5页
以怀来县为例,对生态脆弱的荒漠化地区的安全状况进行研究,提出了荒漠化地区生态安全评价的具体指标体系和构建原则,并采用数量化原理与方法,对各指标进行了具体量级划分,采用关联度分析方法,对指标的权重进行了确定,并提出了衡量生态... 以怀来县为例,对生态脆弱的荒漠化地区的安全状况进行研究,提出了荒漠化地区生态安全评价的具体指标体系和构建原则,并采用数量化原理与方法,对各指标进行了具体量级划分,采用关联度分析方法,对指标的权重进行了确定,并提出了衡量生态安全程度的数量化指标生态安全系数及其计算方法。影响荒漠化地区生态安全程度的具体因素包括土壤、植被、水分和风力,根据指标因子主导性和可替代性原则,本研究提出替代性指标土壤有机质含量、植被盖度、降雨量和土壤粘粒含量为生态安全评价的具体指标,并对各个因子对生态安全影响程度进行了计算。根据生态安全系数将怀来县空间的生态安全状况落实到土地利用单元地快,采用GIS平台得到了怀来县的生态安全评价图。本研究成果可直接为目前国家重点环北京防沙治沙应急工程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其研究方法可为区域生态安全评价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评价 荒漠化地区 指标体系
下载PDF
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综述 被引量:44
4
作者 乔家君 许萍 王宜晓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2年第4期71-75,共5页
在比较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相关成果的基础上 ,指出各指标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提出运用系统论的思维方式来探究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整体结构、动态过程、有机协调等 ,其定量研究要从系统功能的层面来设定其指标体系 ,其方法应采... 在比较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相关成果的基础上 ,指出各指标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提出运用系统论的思维方式来探究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整体结构、动态过程、有机协调等 ,其定量研究要从系统功能的层面来设定其指标体系 ,其方法应采用从点位角度出发的相对分析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 可持续发展 指标体系
下载PDF
区域主导产业及其评价方法 被引量:32
5
作者 张大松 赵英才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94-98,共5页
界定了主导产业的内涵 ,阐述了区域主导产业的性质 ,构造了区域主导产业的评价指标体系 ,提出了区域主导产业的评价方法。
关键词 区域 主导产业 指标体系 行政经济区 评价方法 产业结构 产业发展
下载PDF
区域承灾体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被引量:44
6
作者 樊运晓 罗云 陈庆寿 《现代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1期113-116,共4页
灾害所造成的后果是由致灾环境的危险性和承灾体的脆弱性决定的。承灾体的脆弱性对区域减灾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而承灾体脆弱性指标体系的建立则成为区域脆弱性评价的关键。文章确定了承灾体脆弱性评估指标体系的功能及建立原则 ,在前... 灾害所造成的后果是由致灾环境的危险性和承灾体的脆弱性决定的。承灾体的脆弱性对区域减灾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而承灾体脆弱性指标体系的建立则成为区域脆弱性评价的关键。文章确定了承灾体脆弱性评估指标体系的功能及建立原则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综合反推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承灾体 脆弱性评估 评价指标 反推法 信息量法 灾后损失
下载PDF
区域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被引量:48
7
作者 蒙吉军 赵春红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983-990,共8页
区域生态风险评价包含多种风险源、多种风险受体和多种评价终点,评价指标的选取较为复杂,成为区域环境管理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大量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表明,区域生态风险评价包括3个关键环节:1)风险概率评价,用风险概率指数来度... 区域生态风险评价包含多种风险源、多种风险受体和多种评价终点,评价指标的选取较为复杂,成为区域环境管理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大量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表明,区域生态风险评价包括3个关键环节:1)风险概率评价,用风险概率指数来度量;2)生态系统在区域中的生态地位和价值评价,用生态指数来度量;3)各生态系统遭受风险时的脆弱程度评价,用脆弱度指数来度量.区域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主观性强和可比性差,鉴于此,应遵循客观性、整体性、层次性和可比性原则分层次构建指标体系,其中,构建受体生态地位和价值的评价指标体系最为复杂,可通过建立必选指标和可选指标来完善,以增强区域之间生态风险评价结果的可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 生态风险评价 指标体系 研究进展
原文传递
基于DPSIR概念框架的区域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新思路 被引量:43
8
作者 韦杰 贺秀斌 +1 位作者 汪涌 花利忠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7年第4期66-69,共4页
定量评价区域水土保持效益并得到综合质量指数,便于区域水土保持效益的纵向或横向比较,进而为水土保持技术的提升和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科学决策服务。DPSIR(driving force-pressure-state-impact-response)概念框架有助于全面分析水土... 定量评价区域水土保持效益并得到综合质量指数,便于区域水土保持效益的纵向或横向比较,进而为水土保持技术的提升和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科学决策服务。DPSIR(driving force-pressure-state-impact-response)概念框架有助于全面分析水土保持的"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和"响应",有助于理解水土保持社会、经济和环境各因素的作用过程以及彼此之间的因果关系。在介绍DPSIR概念框架的基础上,根据区域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主导原则,初步提出水土保持效益评价的DPSIR框架,进而提出水土保持效益评价从基础数据到综合指数集成的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效益 区域 DPSIR概念框架 指标体系
下载PDF
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0
9
作者 李植斌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74-78,共5页
本文研究了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原则、结构、功能,对资源环境、经济、社会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系统分析,还探讨了可持续发展评价的内容、过程和方法。
关键词 区域 可持续发展 指标体系 评价方法 预警
下载PDF
区域创新系统内涵、研究框架探讨 被引量:25
10
作者 任胜钢 关涛 《软科学》 CSSCI 2006年第4期90-94,共5页
基于目前国内外文献中区域创新系统定义和内涵的不统一,分别从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入手,深入探讨了区域创新系统的理论内涵,并对相关研究领域的概念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提出了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框架。
关键词 区域 创新 系统 区域创新系统
下载PDF
区域协调发展系统与规划理念分析 被引量:25
11
作者 吴超 魏清泉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2003年第6期6-10,共5页
文章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对区域协调发展系统的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指出区域协调发展系统作为一个复杂巨系统,具有动态演化性、共生性、开放性、人的参与性和空间层次性等5个主要特征,探讨了区域协调发展的系统研究方法。并在此基础上... 文章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对区域协调发展系统的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指出区域协调发展系统作为一个复杂巨系统,具有动态演化性、共生性、开放性、人的参与性和空间层次性等5个主要特征,探讨了区域协调发展的系统研究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对区域协调发展的规划理念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 协调发展 系统论 规划
下载PDF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中国西南岩溶区的水资源承载力——以贵州省毕节地区为例 被引量:37
12
作者 何仁伟 刘邵权 刘运伟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376-1382,共7页
对中国西南岩溶区水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反馈关系进行分析,选取贵州省毕节地区做为研究对象,建立毕节地区水资源承载力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动态模拟和综合调试,生成5种有效方案:传统发展型方案(方案1)、节水发展型方案(方案2)、开源... 对中国西南岩溶区水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反馈关系进行分析,选取贵州省毕节地区做为研究对象,建立毕节地区水资源承载力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动态模拟和综合调试,生成5种有效方案:传统发展型方案(方案1)、节水发展型方案(方案2)、开源与环保发展型方案(方案3)、GDP快速增长型方案(方案4)和协调发展型方案(方案5)。综合分析得出方案5是调控优化方案。对方案5对应的SD模型发展趋势做分析,为毕节地区及西南岩溶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岩溶区 毕节地区 系统动力学 水资源承载力
下载PDF
论我国区际生态补偿制度之构建 被引量:26
13
作者 秦鹏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51-53,共3页
区域之间通过固有的地域联系发生环境关系而产生区际问题,要解决区际问题,应当建立区际生态补偿制度,设立区际生态补偿基金,明确补偿主体、资金来源及其管理分配方式。区际生态补偿制度蕴涵了公平的法律理念和良好的制度价值。
关键词 区域 区际 生态补偿 制度
下载PDF
Effects of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on cognitive function and cholinergic activity in the rat hippocampus after vascular dementia 被引量:36
14
作者 Xiao-Qiao Zhang Li Li +2 位作者 Jiang-Tao Huo Min Cheng Lin-Hong Li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8期1384-1389,共6页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 is a non-invasive treatment that can enhance the recovery of neurological function after stroke. Whether it can similarly promote the recovery of cognitive functio...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 is a non-invasive treatment that can enhance the recovery of neurological function after stroke. Whether it can similarly promote the recovery of cognitive function after vascular dementia remains unknown, In this study, a rat model for vascular dementia was established by the two-vessel occlusion method. Two days after injury, 30 pulses of rTMS were ad- ministered to each cerebral hemisphere at a frequency of 0.5 Hz and a magnetic field intensity of 1,33 T. The Morris water maze test was used to evaluate learning and memory function. The Karnovsky-Roots method was performed to determine the density of cholinergic neurons in the hippocampal CA1 region.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number of brain-derived neurotroph- ic factor (BDNF)-immunoreactive cells in the hippocampal CA1 region, rTMS treatment for 30 day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learning and memory function, increased acetylcholinesterase and choline acetyltransferase activity, increased the density of cholinergic neurons, and increased the number of BDNF-immunoreactive cells.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rTMS can ameliorate learning and memory deficiencies in rats with vascular dementia, The mechanism through which this occurs might be related to the promotion of BDNF expression and subsequent restoration of cholinergic system activity in hippocampal CA 1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rve regeneration cholinergic system neurotrophic factor hippocampal CA1 region learning and memory function repetitive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vascular dementia neural regeneration
下载PDF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调控研究 被引量:21
15
作者 申玉铭 杨燕风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8-15,共8页
任何社会经济活动都必须在一定区域进行,由于区域在空间上和时间上以及自然、经济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形成了区域经济活动的高度复杂性.继而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和矛盾.如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境恶化、... 任何社会经济活动都必须在一定区域进行,由于区域在空间上和时间上以及自然、经济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形成了区域经济活动的高度复杂性.继而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和矛盾.如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社会经济增长方式的高耗粗放等.不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就会阻碍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具体来讲就是影响区域的持续发展.因此.如何解决区域持续发展问题成为许多国家进行调控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内容,为了有效的解决区域持续发展问题、国家应对区域发展进行必要的调控.即由政府运用一定的手段.对区域发展进行适当的干预和调节.以缓解区域发展中出现的某些突出的矛盾.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区域持续发展。本文从理论上探讨了区域可持续系统调控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系统调控 区域持续发展 经济地理学
下载PDF
基于土地功能的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结构分类 被引量:34
16
作者 马雯秋 何新 +2 位作者 姜广辉 李雨凌 张瑞娟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69-277,共9页
科学合理的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功能结构分类是提升农村土地利用效率、实现用地结构优化配置的重要前提。该文在梳理农村居民点用地分类现状的基础上,从土地利用的功能角度出发,构建了涵盖农村居民点用地生产功能、生活功能、生态功能和... 科学合理的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功能结构分类是提升农村土地利用效率、实现用地结构优化配置的重要前提。该文在梳理农村居民点用地分类现状的基础上,从土地利用的功能角度出发,构建了涵盖农村居民点用地生产功能、生活功能、生态功能和潜在功能的分类体系,其中包含4个一级类、10个二级类和37个三级类;并以该分类方法为基础,通过实地调查典型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结构现状,从微观视角揭示内部用地结构。基于新的分类体系,大兴庄村用地类型可分为28种,农村居民点内部生产用地、生活用地和生态用地的比例分别为34.73%、53.53%和4.06%,可挖潜面积比例为占农村居民点总面积的13.09%。研究结果为中国农村居民点用地分类体系构建提供了基本思路和工作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农村 分类体系 农村居民点 多功能 内部结构
下载PDF
区域产业集群创新系统发展路径与机制研究 被引量:32
17
作者 姜江 胡振华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86-90,115,共6页
区域产业集群创新系统既是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组分,也是区域、国家和全球产业链与价值链的一个结点。基于Logistic模型的研究发现,产业集群创新系统存在演化周期现象,且是一个自组织系统,具有非连续性,遵循社会生态演化机理。运用结构... 区域产业集群创新系统既是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组分,也是区域、国家和全球产业链与价值链的一个结点。基于Logistic模型的研究发现,产业集群创新系统存在演化周期现象,且是一个自组织系统,具有非连续性,遵循社会生态演化机理。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分析发现,资金支撑仍是区域产业集群创新的重要问题,创新收益是驱动企业创新进而影响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且已显现出巨大推动力。区域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的发展路径,目前可供选择的主要有集结型优化路径、联盟型优化路径和配置型优化路径,涉及到企业选择、社会选择和政府选择等问题。由于三条路径各有优劣,需要建构一条开放式协同路径,并着重探索形成动力机制、互补机制、共担机制、协作机制和多元化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 产业集群创新系统 发展路径 发展机制 产业时空
原文传递
中部地区自主创新能力评价及提升路径分析 被引量:31
18
作者 王鹏 李健 张亮 《中国工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7-46,共10页
本文通过构建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中部地区2007—2009年各省自主创新能力现状进行分析,认为中部地区各省自主创新能力偏弱,提升中部地区自主创新能力应从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加大研发投入、推行产学研合作战略以及合理承接... 本文通过构建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中部地区2007—2009年各省自主创新能力现状进行分析,认为中部地区各省自主创新能力偏弱,提升中部地区自主创新能力应从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加大研发投入、推行产学研合作战略以及合理承接国际及东部产业转移等方面入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部地区 自主创新能力 评价体系
原文传递
我国区域生态补偿的基础理论与体制机制问题探讨 被引量:28
19
作者 丁四保 王晓云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10,共6页
"区域"一般都会倾向于发展而忽略保护,而忽略保护的一个原因是区域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害往往是外部性的,即作用于其他区域。如果没有区域间的生态补偿,任何区域都不会自觉地进行保护而自己承担保护的成本。但是实现区域之间... "区域"一般都会倾向于发展而忽略保护,而忽略保护的一个原因是区域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害往往是外部性的,即作用于其他区域。如果没有区域间的生态补偿,任何区域都不会自觉地进行保护而自己承担保护的成本。但是实现区域之间的补偿还会遇到区域制度的障碍,笔者讨论了障碍因素。要实现区域之间的补偿需通过区域外部作用的研究搞清区域的责任。区域外部作用受生态服务和环境影响。区域外部作用是通过大气、水来传递的,而大气承载的外部作用一般都成为公共物品,不会发生责任和补偿关系,因此笔者重点讨论了水———流域上的生态补偿机制,提出了区域之间的谈判条件、谈判机制和多种补偿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 生态补偿 外部作用 流域 体制机制
下载PDF
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当前我国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评估指标 被引量:31
20
作者 薛二勇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1-32,共12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的规定和要求,我国义务教育强化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责任制,均衡发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的规定和要求,我国义务教育强化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责任制,均衡发展主要为行政区县内不同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遵循简约、量化、可操作性原则,确定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假设指标,主要包括两类,即体现政府职责的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均衡指标,主要包括3个,为教育经费、教育设施、教师队伍;体现教育发展水平的义务教育质量均衡发展指标,主要包括2个,为学校管理、教育效果。调查研究发现,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均衡指标有效反映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落实情况,主要包括:Ⅰ.教育经费,特别是(1)生均教育经费支出,(2)生均专项经费支出,(3)师均工资性支出,(4)师均培训经费等;Ⅱ.教育设施,特别是(1)生均建筑面积,(2)生均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值,(3)生均信息技术设备值,(4)生均卫生健康设备值,(5)生均体育设施设备值,(6)学校网络建设等;Ⅲ.教师队伍,特别是(1)班师比,(2)专任教师合格率,(3)学校教师专业对口率,(4)学校教师中区级骨干和学科带头人数,(5)学校教师中市级骨干和学科带头人数等。义务教育质量均衡发展指标有效体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发展的水平,主要包括:Ⅰ.学校管理,为(1)学生每周平均在校学习活动小时数,(2)学校他评合格课比例,(3)学校他评优秀课比例,(4)学校学年班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次数,(5)家校交流机制的建设,(6)学校班均学科分组实验开课数,以及(7)学校中层以上干部年均听评课数等;Ⅱ.教育效果,为(1)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2)学生学业水平测试合格率,(3)学段巩固率,(4)学生就近入学率,(5)学生家长满意度,以及(6)学生犯罪率等。考虑到我国的地区差异与教育发展的现实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内 义务教育 均衡发展 指标体系 政策评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