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隋唐五代江南造船业的发展
1
作者 张剑光 陈巧凤 《职教通讯(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91-95,共5页
唐前期的江南以造战舰而出名,这些战舰技术含量高,载重量大,而民间造船业也很活跃。中唐以后,江南战事增多,更是促使了战舰制造业的大发展。此外各州还建造了不少内河和沿海的运粮船、商业用船以及各种小型的日常生活用船。江南造船业... 唐前期的江南以造战舰而出名,这些战舰技术含量高,载重量大,而民间造船业也很活跃。中唐以后,江南战事增多,更是促使了战舰制造业的大发展。此外各州还建造了不少内河和沿海的运粮船、商业用船以及各种小型的日常生活用船。江南造船业的兴旺发达,与优越的自然地理位置、特殊的政治军事环境和充足的木材供应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隋唐五代 江南地区 造船业 战舰 木材供应
下载PDF
清代近代化前的江南纺织技艺与文化——基于《清诗铎》的案例研究
2
作者 任春光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1-116,共6页
《清诗铎》卷七收录了清代包括桑蚕、棉业以及相关的技术工艺和社会风俗等诸多纺织诗歌,一定程度上映射了清代近代化前江南地区纺织业的发展状况。文章首次以《清诗铎》卷七所载的纺织诗歌为研究视角,对其纺织技术和文化内容进行整理与... 《清诗铎》卷七收录了清代包括桑蚕、棉业以及相关的技术工艺和社会风俗等诸多纺织诗歌,一定程度上映射了清代近代化前江南地区纺织业的发展状况。文章首次以《清诗铎》卷七所载的纺织诗歌为研究视角,对其纺织技术和文化内容进行整理与分析,认为清代近代化前中国的纺织行业远远落后于工业化的西方,学界所谓的清代是中国纺织技术高峰的观点显然是有误的,甚至连明代都不如。落后的原因早在明代就已注定,明代被迫选择丝织行业作为资本主义萌芽决定中国不可能走向近代,因为丝织在封建社会的中国是不可能成为大众消费品的,这就预示了工业革命中的技术革命和消费能力增长的共生关系不可能形成。因此,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是不可能正常成长的,也不可能在封闭的体系内爆发工业革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诗铎》 清代 江南 纺织技艺 纺织文化
原文传递
社会史视野下的评弹文化变迁 被引量:9
3
作者 申浩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3-78,共6页
评弹是一种流行于江浙一带由评话和弹词结合而成的曲艺。从社会史的视野看,评弹生长于苏州,与传统时代的江南社会生活密切关联。晚清以后上海开埠,评弹逐渐进入上海,伴随着上海城市的转型,评弹也开始了其近代转型,由古代评弹向近代都市... 评弹是一种流行于江浙一带由评话和弹词结合而成的曲艺。从社会史的视野看,评弹生长于苏州,与传统时代的江南社会生活密切关联。晚清以后上海开埠,评弹逐渐进入上海,伴随着上海城市的转型,评弹也开始了其近代转型,由古代评弹向近代都市评弹转变。从苏州到上海,评弹的演出空间在江南的内部发生了迁移,这种迁移是有深刻意义的,它是近世江南社会变迁在文化上的反映和结果,成为传统文化向近代都市文化转换的见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史 江南文化 上海文化 地域文化 评弹
下载PDF
论“士匠结合”的明清江南私家园林叠石 被引量:3
4
作者 刘仁芳 沈永宝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101-108,共8页
明清江南私家园林叠石文化达到了中国古典园林叠石文化的最高境界,是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精髓。思想派"士人"在叠石意境层面,通过著作、绘画创作来注重文人画意、文人画理和文人画境;技术派"匠人"在叠石实践层面取... 明清江南私家园林叠石文化达到了中国古典园林叠石文化的最高境界,是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精髓。思想派"士人"在叠石意境层面,通过著作、绘画创作来注重文人画意、文人画理和文人画境;技术派"匠人"在叠石实践层面取法山水画,不断提高自身叠石技巧。思想派"士人"与技术派"匠人"有机结合,创造了独树一帜的江南私家园林叠石文化。"士匠结合"不断发展,形成专业化、系统化的队伍,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类似现代设计团队的职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士人思想 匠人技术 江南私家园林 叠石文化
下载PDF
论明清江南文人室内设计思想的著作概况、历史价值与现代启示 被引量:2
5
作者 詹和平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3-58,221,共6页
明清时期,生活在江南地区的文人,由于在仕途上难以施展抱负,遂将人生价值的实现转向个人生活环境的艺术化创造,并对日常生活事物给予空前的关注。他们不仅参与各种事物的设计,还创作大量与此相关的著作。这些著作常以小品的面貌呈现出来... 明清时期,生活在江南地区的文人,由于在仕途上难以施展抱负,遂将人生价值的实现转向个人生活环境的艺术化创造,并对日常生活事物给予空前的关注。他们不仅参与各种事物的设计,还创作大量与此相关的著作。这些著作常以小品的面貌呈现出来,门类众多,内容丰富,所蕴含的室内设计思想,包括设计之人、设计之物、设计之道、设计之技等四个层面。其历史价值表现在,文人通过著书立说,构建了一套室内设计思想体系,其目的是维系文人身份、矫正社会风气,对当时宫廷、民间设计也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它对当今复兴与发展文人设计传统,建构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室内设计体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文人 室内设计思想 历史价值
下载PDF
太湖环境对江南文学家族演变及其创作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罗时进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76-182,共7页
江南地区自中古以来就渐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渊薮,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创作的辉煌源地。对于这一突出的文化和文学现象形成的原因,可以从多方面做出阐释。而要理解这一地区在中国文化和文学上何以形成巨大的创造力,是不能忽视江南的文化... 江南地区自中古以来就渐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渊薮,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创作的辉煌源地。对于这一突出的文化和文学现象形成的原因,可以从多方面做出阐释。而要理解这一地区在中国文化和文学上何以形成巨大的创造力,是不能忽视江南的文化地理环境这一重要因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 太湖流域 文学家族
下载PDF
江南民间竹编器物号字赏析
7
作者 杜晓波 《世界竹藤通讯》 2012年第3期40-41,共2页
本文介绍了江南民间竹编器物号字的特性和文化内涵,并根据不同类别竹器着重探讨了相关号字作品的思想特色和艺术手法,诠释了在文明演进中的重大文化价值,提出了竹类器物号字面临失传的问题和在当今竹产业发展实践中加以应用的思路。
关键词 竹编器物 号字 文学内涵 江南民间
下载PDF
“广东音乐”旋法特征探究 被引量:6
8
作者 李复斌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8-63,共6页
广东音乐以句首弱起、装饰音(帽头花)、音型与节奏的重复、音阶进行和模进为主要特征的创作手法。源于粤剧过场音乐和唱腔的广东音乐因时代的不同、社会背景的不同和社会需求的不同,曾吸收和融合了江南丝竹的元素和思维,并借鉴了西洋音... 广东音乐以句首弱起、装饰音(帽头花)、音型与节奏的重复、音阶进行和模进为主要特征的创作手法。源于粤剧过场音乐和唱腔的广东音乐因时代的不同、社会背景的不同和社会需求的不同,曾吸收和融合了江南丝竹的元素和思维,并借鉴了西洋音乐中的音调与技法,使之成为一种风格独特的地方乐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音乐 旋法特征 句首弱起 装饰音 江南丝竹
下载PDF
论江南丝竹的“再生性”特征 被引量:2
9
作者 杨凌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2-56,共5页
由声乐曲衍变成器乐曲是民族民间器乐曲发展的重要方面。文章试从江南丝竹具有的“再生性”特征入手,以其乐种的八大名曲及《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上海卷》中的丝竹曲目为研究对象,探讨其音乐的演变规律。
关键词 器乐曲 江南丝竹 再生性
下载PDF
江南红色丘陵区的水土流失及其治理途径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小林 《中国水土保持》 北大核心 1993年第9期9-12,共4页
长江中游地区水土流失日益加剧,尤以江南红色丘陵区最为严重,素有“江南红色沙漠”之称。产生流失的主要根源是对森林的过度采伐和不合理的农林耕作制度。其治理途径应是:以农村能源建设为出发点,以稳定粮食生产为基础,大力改造和开发... 长江中游地区水土流失日益加剧,尤以江南红色丘陵区最为严重,素有“江南红色沙漠”之称。产生流失的主要根源是对森林的过度采伐和不合理的农林耕作制度。其治理途径应是:以农村能源建设为出发点,以稳定粮食生产为基础,大力改造和开发利用现有林业用地、荒山荒坡和侵蚀劣地,增加林草植被,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红色丘陵区 水土流失 治理 长江中游地区
下载PDF
由冬至夏北半球副热带地区大气热源的季节转换特征及其可能机制 被引量:4
11
作者 黄青兰 刘伯奇 李菲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10-1026,共17页
本文基于多套卫星观测数据和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分析了由冬至夏北半球副热带地区大气热源的季节转换特征及其原因。结果表明,北半球副热带大陆东部以对流凝结潜热为主的夏季型大气热源首先于4月初在我国南方地区建立,该过程与江南... 本文基于多套卫星观测数据和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分析了由冬至夏北半球副热带地区大气热源的季节转换特征及其原因。结果表明,北半球副热带大陆东部以对流凝结潜热为主的夏季型大气热源首先于4月初在我国南方地区建立,该过程与江南雨季的形成发展联系紧密。2~3月,江南地区的大气热源以感热加热为主,这时降水以大尺度层云降水为主;而在4月初之后,江南地区降水以对流性降水为主,相应地对流凝结潜热成为大气热源的主要成分。动力和热力诊断分析说明,青藏高原南部热力状况的季节变化是导致4月初江南地区降水性质和大气热源首先发生季节转换的重要原因。2~3月,随着太阳辐射逐渐增强,青藏高原地面感热随之加强,此时对流层中部的纬向西风令江南地区的对流层中部暖平流加强,引起上升运动并加强局地大尺度层云降水,令土壤湿度加大,为随后局地对流性降水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之后,青藏高原地面感热在4~5月期间继续加强,这时高原南坡的"感热气泵"令其四周的低空水汽向北辐合,从而加强了江南地区的低空南风,使大量水汽自南海—西太平洋向北输送,令江南地区的对流性降水快速发展,地面感热迅速减小,对流凝结潜热进而成为江南地区大气热源的主要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热带大气热源 季节转换 江南春雨 青藏高原热力强迫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