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施肥处理对红壤水稻土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35
1
作者 李辉信 袁颖红 +2 位作者 黄欠如 胡锋 潘根兴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22-429,共8页
通过23年的长期田间定位试验观测,研究了施肥对红壤水稻土不同发生层团聚体组成、有机碳含量及有机碳库分布的影响.试验设不施肥(CK)、无机肥(NPK)、有机肥(猪粪+紫云英)(OM)和无机肥与有机肥配施(NPKM)等4个处理.结果表明,... 通过23年的长期田间定位试验观测,研究了施肥对红壤水稻土不同发生层团聚体组成、有机碳含量及有机碳库分布的影响.试验设不施肥(CK)、无机肥(NPK)、有机肥(猪粪+紫云英)(OM)和无机肥与有机肥配施(NPKM)等4个处理.结果表明,>3 mm团聚体含量随土层深度呈增加趋势,而其他粒径的团聚体含量则呈下降趋势.施肥处理有利于1~3 mm和0.25~1 mm团聚体含量增加.各处理中,各层同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从高到低的顺序为:A>P>W1、W2.不同粒径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有明显差异,除<0.05 mm团聚体外,粒径愈细,有机碳含量愈高.1~3 mm和0.25~1 mm团聚体含量与全土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不同施肥处理有机碳储量表现出NPKM>OM>NPK>CK的趋势.同施肥处理同发生层不同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储量从高到低的顺序为:>3 mm、1~3 mm、0.25~1 mm、0.05~0.25 mm和<0.05 mm,且差异显著.施肥处理增加的新碳主要向1~3 mm、0.25~1 mm团聚体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 红壤水稻土 土壤团聚体 土壤有机碳
下载PDF
不同施肥处理对红壤水稻土团聚体有机碳、氮分布和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被引量:129
2
作者 陈晓芬 李忠佩 +1 位作者 刘明 江春玉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50-960,共11页
【目的】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红壤水稻土水稳性团聚体组成、不同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氮含量与分布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的影响,为揭示施肥对土壤肥力形成演变的影响机制提供重要理论依据。【方法】依托鹰潭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 【目的】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红壤水稻土水稳性团聚体组成、不同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氮含量与分布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的影响,为揭示施肥对土壤肥力形成演变的影响机制提供重要理论依据。【方法】依托鹰潭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已进行了20年的长期定位试验,试验包括9个处理:对照(不施肥,CK)、有机质循环(C)、化学氮肥(N)、氮肥+有机质循环(NC)、化学氮磷肥(NP)、化学氮磷钾肥(NPK)、化学氮磷钾肥+有机质循环(NPKC)、化学氮磷肥(NK)和化学氮磷钾肥+1/2秸秆回田(NPKS)。采集各小区耕层土壤,利用湿筛法得到不同粒级水稳性团聚体,测定团聚体中有机碳、氮含量及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结果】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2 mm团聚体含量影响最大,与对照相比,施用有机肥的处理(NC、NPKC、C)该粒级团聚体含量分别提高了37.0%、22.6%和33.2%。各施肥处理下,有机碳、氮在1—2 mm团聚体中含量最高,在0.053—0.25 mm团聚体中含量最低,>0.25 mm大团聚体比<0.25 mm微团聚体含有更多的有机碳、氮。有机肥的施用显著提高了各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氮的含量,NC处理各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氮含量均最高,与对照相比,各粒级有机碳提高了17.0%—34.6%,全氮提高了25.8%—48.3%。0.25—1 mm和>2 mm粒级团聚体对全土有机碳和全氮的贡献率最大,前者贡献率分别为22.1%—30.3%和23.3%—33.7%,后者贡献率分别为24.7%—37.3%和25.5%—38.0%。不同施肥处理间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也有显著差异,与对照相比,NC、NPKC和C处理微生物量碳提高了122.1%、127.0%、94.0%,微生物量氮提高了92.0%、43.1%、91.1%。>2 mm团聚体含量与全土有机碳、全氮、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含量及水稻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0.053 mm团聚体则与之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结论】水稳性大团聚体是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 红壤水稻土 水稳性团聚体 有机碳 全氮 微生物生物量
下载PDF
不同施肥处理对红壤性水稻土微团聚体有机碳汇的影响 被引量:73
3
作者 袁颖红 李辉信 +2 位作者 黄欠如 胡锋 潘根兴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2961-2966,共6页
在田间定位试验区 ,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表层红壤性水稻土微团聚体组成以及土壤有机碳在各级微团聚体中分布和赋存的影响。结果表明 ,红壤性水稻土中 0 .0 2~ 0 .0 5 mm微团聚体所占比例最大 ,达 4 0 % ;其次是 0 .0 0 2~ 0 .0 2 mm... 在田间定位试验区 ,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表层红壤性水稻土微团聚体组成以及土壤有机碳在各级微团聚体中分布和赋存的影响。结果表明 ,红壤性水稻土中 0 .0 2~ 0 .0 5 mm微团聚体所占比例最大 ,达 4 0 % ;其次是 0 .0 0 2~ 0 .0 2 mm和 0 .0 5~0 .1mm的微团聚体 ;>0 .2 mm微团聚体占的比例最小。长期施用无机肥 (NPK)、有机肥 (猪粪 +紫云英绿肥 ) (OM)、无机肥与有机肥配施 (NPKM) ,能显著增加 0 .0 0 2~ 0 .0 2 mm微团聚体的含量而降低 <0 .0 0 2 m m微团聚体的含量。土壤有机碳含量与0 .0 0 2~ 0 .0 2 mm微团聚体含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而与 <0 .0 0 2 mm微团聚体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各级微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从高到低顺序为 :>0 .2 mm,0 .1~ 0 .2 mm,<0 .0 0 2 m m,0 .0 5~ 0 .1m m,0 .0 0 2~ 0 .0 2 mm,0 .0 2~ 0 .0 5 m m。 OM、NPKM处理能显著增加 >0 .0 0 2 mm各级微团聚体有机碳的赋存量 ,新增加的有机碳主要向微团聚体 0 .1~ 0 .0 5 m m,0 .0 5~ 0 .0 2 mm和 0 .0 2~ 0 .0 0 2 mm富集 ,它们是土壤有机碳的主要载体。 3种施肥处理对提高土壤有机碳赋存效果高低顺序为 :NPKM>OM>NP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团聚体 有机碳 有机碳固定 红壤性水稻土
下载PDF
长期冬种绿肥改变红壤稻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特性 被引量:80
4
作者 高嵩涓 曹卫东 +5 位作者 白金顺 高菊生 黄晶 曾闹华 常单娜 志水胜好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02-910,共9页
以进行了31年的双季稻-冬绿肥长期定位试验的红壤性水稻土为对象,研究了长期冬种绿肥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特性的季节变化,为阐释冬绿肥措施在稻田生态系统土壤碳氮转化中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基础。试验包括双季稻-紫云英(RRV)、双季稻... 以进行了31年的双季稻-冬绿肥长期定位试验的红壤性水稻土为对象,研究了长期冬种绿肥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特性的季节变化,为阐释冬绿肥措施在稻田生态系统土壤碳氮转化中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基础。试验包括双季稻-紫云英(RRV)、双季稻-冬油菜(RRP)、双季稻-黑麦草(RRG)及双季稻-冬闲(RRF)4个处理,在典型时期(绿肥盛花期、绿肥翻压后、早稻成熟期、晚稻收获后)采集土壤样品,分析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微生物商等方面的变化。结果表明,3种冬绿肥均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微生物生物量氮(SMBN)和微生物商,在土壤性质相对稳定的晚稻收获后均显著高于对照处理,全年平均值也多显著高于对照处理。豆科绿肥紫云英对SMBC和SMBN的提高作用最显著,晚稻收获后相对冬闲分别提高了21.12%和98.45%,全年平均值分别提高了15.92%和36.49%。取样时期对SMBC、SMBN和微生物商有较大的影响,但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即绿肥翻压前后无明显变化,早稻成熟期降至最低,至晚稻收获后再次上升。SMBC/SMBN比值在不同绿肥处理间差异不大,但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早稻成熟期较高而晚稻收获后降低。因此,南方稻田冬种绿肥后土壤微生物特性明显改善,冬种绿肥是提升稻田土壤肥力的高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肥 红壤稻田 微生物生物量碳 微生物生物量氮 微生物商
下载PDF
长期无机有机肥配施对红壤性水稻土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69
5
作者 陆海飞 郑金伟 +7 位作者 余喜初 周惠民 郑聚锋 张旭辉 刘晓雨 程琨 李恋卿 潘根兴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32-643,共12页
【目的】长期有机与无机肥配合施用是促进农田生产力和土壤有机碳固定的重要技术途径。本文以江西省红壤研究所长期不同施肥试验田的表土(0—15 cm)为对象,探讨不同施肥措施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在水稻收获后... 【目的】长期有机与无机肥配合施用是促进农田生产力和土壤有机碳固定的重要技术途径。本文以江西省红壤研究所长期不同施肥试验田的表土(0—15 cm)为对象,探讨不同施肥措施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在水稻收获后,采集表土壤样品,提取土壤总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结合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的方法研究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多样性,并结合克隆测序研究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组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 PCR)的方法研究土壤微生物的丰度。土壤细菌定量和群落结构分析的分子标靶基因分别为16S rRNA基因V3区和V6区片段,土壤真菌定量和群落结构分析的标靶基因均为18S rRNA基因。DGGE分析采用8%的聚丙烯酰胺凝胶分离细菌和真菌,所用变性梯度分别为35%65%和20%40%。同时采用荧光微孔板检测技术测定土壤几丁质酶、α-葡萄糖苷酶、β-葡萄糖苷酶、纤维素酶、酸性磷酸单脂酶和木聚糖酶活性;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测定土壤过氧化物酶活性。【结果】PCR-DGGE分析表明,与不施肥对照(CK)相比,有机无机肥配施(NPKM),土壤细菌的香农指数和丰富度指数显著增大,而土壤真菌的香农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在不同施肥处理间无显著差异。DGGE图谱聚类分析显示,NPKM处理的土壤细菌和真菌的群落结构显著区别于其他3个处理。后续的切胶测序得出,土壤细菌分属于Chloroflexi(绿弯菌门),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和Firmicutes(厚壁菌门);NPKM处理下隶属于Clostridum(梭菌属)和Anaerolineaceae(厌氧绳菌科)的两类细菌显著增加。土壤真菌主要分属于Basidiomycota(担子菌门)和Ascomycota(子囊菌门),这些真菌条带在DGGE图谱上的分布不同处理间均无明显的规律性,因而不同处理间真菌的群落分布未出现较清晰的变化。q PCR的结果显示,土壤细菌和真菌拷贝数在不同处理间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群落结构 多样性 酶活性 红壤水稻土 长期施肥
下载PDF
长期不同施肥对红壤性水稻土产量及基础地力的影响 被引量:67
6
作者 鲁艳红 廖育林 +3 位作者 周兴 聂军 谢坚 杨曾平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97-606,共10页
利用长期定位施肥试验并结合盆栽试验,研究长期不同施肥模式对双季稻产量和土壤基础地力的影响,并分析水稻产量和肥料贡献率对土壤不同基础地力的响应。结果表明:长期施用氮磷钾肥(NPK)或氮磷钾肥配施稻草(NPKS)有利于双季稻产量的增加... 利用长期定位施肥试验并结合盆栽试验,研究长期不同施肥模式对双季稻产量和土壤基础地力的影响,并分析水稻产量和肥料贡献率对土壤不同基础地力的响应。结果表明:长期施用氮磷钾肥(NPK)或氮磷钾肥配施稻草(NPKS)有利于双季稻产量的增加。NPK处理的早稻产量、晚稻产量和年总产量分别较对照(CK)处理增产100.7%、67.0%和81.9%,NPKS处理分别增产113.8%、77.7%和93.7%。CK处理早稻基础地力产量随试验年限的增加呈极显著下降趋势(p<0.01),晚稻基础地力产量在试验的前9年随年限增加呈极显著下降(p<0.01),之后基本维持稳定。长期施用氮磷钾肥或氮磷钾肥配施稻草有利于土壤基础地力的提升。土壤基础地力产量和基础地力贡献率均表现为NPKS>NPK>CK。NPK和NPKS处理早稻基础地力产量分别较CK提高38.5%和68.1%,晚稻分别提高25.8%和49.0%。NPK和NPKS处理早稻基础地力贡献率分别较CK提高21.4%和54.9%,晚稻分别提高12.8%和22.8%。无论施肥或不施肥,早晚稻产量均随土壤基础地力产量提高而增加;肥料对早晚稻产量贡献率随基础地力产量提高而极显著降低。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钾是影响土壤基础地力的主要养分因子,土壤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对土壤基础地力也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红壤性水稻土 水稻产量 土壤基础地力
下载PDF
红壤性水稻土施肥的产量效应及与气候、地力的关系 被引量:62
7
作者 黄欠如 胡锋 +2 位作者 李辉信 赖涛 袁颖红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26-933,共8页
以23a红壤性水稻土化肥定位试验为对象,探讨了不同施肥措施下水稻产量变化及其与气候、地力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措施的产量效应均显著受气候的年成变化及其交互作用的影响,气候的季相变化因不同施肥措施而异,对CK、NK、NPKM... 以23a红壤性水稻土化肥定位试验为对象,探讨了不同施肥措施下水稻产量变化及其与气候、地力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措施的产量效应均显著受气候的年成变化及其交互作用的影响,气候的季相变化因不同施肥措施而异,对CK、NK、NPKM处理影响不大,而对N、NP、NPK处理有强烈的影响;红壤性水稻土基础地力贡献率较稳定,为46.3%,72.0%。随着施肥结构完善,对地力贡献的依赖性表现出NPKM〈NPK〈NK、NP〈N的趋势;各施肥管理水稻平均增产效果表现为NPKM〉NPK〉NK〉NP〉N。连续施用氮(N)肥,增产效果达持续显著水平的年限为17a,钾(K)肥的为98,而磷(P)肥不明显。N肥单施或与P肥、K肥配施,生产稳定性显著下降,且随时间的延长,增产效率均呈线性下降,其下降速率表现出NP〉N〉NK的趋势,至18~218后,产量水平相当或者低于无肥区(CK)。N肥与PK肥配施,可显著提高水稻生产的稳定性和产量,再配施有机肥,水稻增产效果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效应 地力贡献 施肥管理 红壤性水稻土
下载PDF
有机–无机肥配施比例对双季稻田土壤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66
8
作者 吕真真 吴向东 +3 位作者 侯红乾 冀建华 刘秀梅 刘益仁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904-913,共10页
【目的】利用江西省稻田土壤质量演变定位监测试验为平台,系统分析长期不同施肥措施下土壤质量状况,明确提升红壤性双季稻田土壤质量的优化施肥措施。【方法】长期定位试验设置8个处理,分别为不施肥处理(CK),施磷钾肥处理(PK),施氮磷肥... 【目的】利用江西省稻田土壤质量演变定位监测试验为平台,系统分析长期不同施肥措施下土壤质量状况,明确提升红壤性双季稻田土壤质量的优化施肥措施。【方法】长期定位试验设置8个处理,分别为不施肥处理(CK),施磷钾肥处理(PK),施氮磷肥处理(NP),施氮钾肥处理(NK),施氮磷钾肥处理(NPK),施70%化肥+30%有机肥处理(70F+30M),施50%化肥+50%有机肥处理(50F+50M),施30%化肥+70%有机肥处理(30F+70M),于2012年晚稻收获后测定2个土壤物理性质指标(容重和总孔隙度)、7个基础化学性质指标(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和p H值)及3个生物学性质指标(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分析长期不同施肥对各土壤性质的影响,并运用主成分分析对各处理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分,最后将综合得分进行聚类分析,以评价长期不同施肥措施对红壤性双季稻田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经28年连续不同施肥处理后,各土壤性质在处理间均产生显著差异,但各土壤性质在处理间的变化趋势并不完全一致。化肥配施有机肥处理较化肥处理土壤容重降低12.7%~20.6%,土壤孔隙度增加2.3%~17.4%,有机质增加22.5%~41.8%,全氮和碱解氮分别提高9.8%~20.9%和11.1%~30.3%,全磷和有效磷分别提高11.1%~71.7%和1.31~1.75倍,p H值提高0.19~0.48个单位;主成分分析方法将原12个土壤性质指标降维、提取出2个主成分,反映了原信息量的87.4%,有机质、容重、真菌、全氮、有效磷、放线菌、总孔隙度、细菌、全磷和碱解氮在第一主成分上有较高载荷值,p H值和速效钾在第二主成分上有较高载荷;各施肥处理下土壤质量综合水平高低排序为:30%F+70M>50F+50M>70F+30M>NPK>NP>NK>PK>CK;聚类分析方法将长期不同施肥制度下稻田土壤质量划分为一级(30F+70M),二级(50F+50M、70F+30M),三级(NPK、NP),四级(NK、PK、CK)4个等级。【结论】与单施化肥相比,有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红壤性水稻土 土壤质量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下载PDF
钾肥用量及基追肥比例对烤烟干物质累积和钾素吸收动态的影响 被引量:57
9
作者 钟晓兰 张德远 +1 位作者 周生路 何宽信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51-255,共5页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钾肥用量及基追肥比例对种植于红壤性水稻土上的烤烟干物质积累和钾素吸收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烤烟干物质累积高峰出现在烟株移栽后50~60d,栽后30d内以及80d后累积较少.烤烟干物质累积总量随钾肥用量增加...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钾肥用量及基追肥比例对种植于红壤性水稻土上的烤烟干物质积累和钾素吸收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烤烟干物质累积高峰出现在烟株移栽后50~60d,栽后30d内以及80d后累积较少.烤烟干物质累积总量随钾肥用量增加和追肥比例提高而增加.烟株含钾量在移栽后30~50d最高,随后迅速降低,至成熟期仅为最高含钾量的一半.315kg·hm^-2施钾处理在各生育期烟株平均含钾量均显著高于225kg·hm^-2施钾处理.烟叶成熟时,225kg·hm^-2施钾处理出现干物质累积负增长和钾素损失现象,而315kg·hm^-2处理干物质累积和吸钾总量均呈持续增加趋势.成熟时基追肥比例为3:7处理的烟株含钾量明显高于基追肥比例为5:5和7:3的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性水稻土 钾肥用量 基追肥比例 干物质累积 钾素吸收 烤烟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红壤水稻土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氮分布与储量的影响 被引量:54
10
作者 向艳文 郑圣先 +3 位作者 廖育林 鲁艳红 谢坚 聂军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2415-2424,共10页
【目的】研究长期施用化肥以及化肥与稻草配合施用对红壤水稻土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氮分布与储量的影响。【方法】试验土壤采自湖南省望城无机有机肥长期定位试验田小区,各施肥处理为:CK(不施肥)、NP(施氮磷肥)、NPK(施氮磷钾肥)、NP+... 【目的】研究长期施用化肥以及化肥与稻草配合施用对红壤水稻土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氮分布与储量的影响。【方法】试验土壤采自湖南省望城无机有机肥长期定位试验田小区,各施肥处理为:CK(不施肥)、NP(施氮磷肥)、NPK(施氮磷钾肥)、NP+RS(施氮磷肥和稻草)和NPK+RS(施氮磷钾肥和稻草)。【结果】氮磷钾长期平衡施用和化肥与稻草长期配合施用有利于2~5mm和0.5~2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增加。与CK处理相比,化肥与稻草长期配合施用处理能提高2~5mm和0.5~2mm水稳性团聚体内的有机碳含量和全氮、可矿化氮含量,同时也显著提高了二者在较大粒径(2~5mm,0.5~2mm)水稳性团聚体内有机碳、全氮和可矿化氮储量。与CK处理相比,NPK长期平衡施用的处理,也能提高大粒径水稳性团聚体(2~5mm,0.5~2mm)内的有机碳、全氮、可矿化氮的含量和储量,但提高的幅度小于化肥与稻草长期配合施用的处理。【结论】水稳性大团聚体对土壤有机碳、氮具有强富集和物理保护作用;化肥和稻草长期配合施用能显著提高大团聚体内有机碳、氮的含量和储量,是改善土壤团粒结构,提升红壤水稻土肥力的有效措施。2~5mm和0.5~2mm粒径团聚体是红壤水稻土有机碳、全氮和可矿化氮的主要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红壤水稻土 水稳性团聚体 有机碳 全氮 可矿化氮
下载PDF
红壤稻田长期施用猪粪的生态效益及承载力评估 被引量:53
11
作者 柳开楼 李大明 +5 位作者 黄庆海 余喜初 叶会财 徐小林 胡惠文 王赛莲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03-313,共11页
【目的】有机粪肥还田是实现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大量研究证实,猪粪还田施用可以显著提高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但是,由于饲料添加剂含有较高的Cu、Zn、As等重金属元素,再加上养猪业中饲料添加剂的广泛应用,猪粪长期还田也... 【目的】有机粪肥还田是实现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大量研究证实,猪粪还田施用可以显著提高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但是,由于饲料添加剂含有较高的Cu、Zn、As等重金属元素,再加上养猪业中饲料添加剂的广泛应用,猪粪长期还田也可能导致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大量累积,从而威胁土壤质量和粮食安全。因此,利用长期定位探讨和综合评价长期施用猪粪下红壤稻田的生态效益就显得十分重要。【方法】以始于1981年的红壤性水稻土有机肥定位试验为载体,分析了长期施用猪粪30年间红壤稻田的水稻产量和土壤有机碳含量影响,以期明确猪粪对水稻产量的增产幅度和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潜力,同时分析不同猪粪施用年限(包括试验前、试验5年、16年、22年和30年)的土壤重金属Cu、Zn、Cr和As等含量变化,基于国家土壤质量二级标准(GB 15618—1995)的土壤重金属含量的临界值,利用本研究中土壤重金属的累积速率对红壤稻田施用猪粪的超标时间进行估算,并进一步探讨猪粪的安全用量。【结果】施用猪粪显著提高了水稻产量和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施化肥处理(NPK)相比,产量增加了10.3%—12.0%,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了18.8%—23.7%,但是猪粪施用对红壤稻田的酸化阻控作用较小。在试验30年后,分别在早稻和晚稻施用猪粪的处理(OM1和OM2)的土壤pH值与未施肥对照无显著差异。此外,施用猪粪的土壤Cu、Zn、Cr和As含量亦显著增加,与施用化肥处理相比,OM1和OM2的Cu、Zn、Cr和As含量分别增加了72.0%—82.6%、29.1%—55.2%、194.8%—262.6%和90.5%—192.7%,但是未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GB15618-1995)。按照现行猪粪施用量(22.5 t·hm-2·a-1)推算,土壤Cu、Zn、Cr和As含量确保安全水平的施用时间分别还有22、67、44和14年。若确保连续施用猪粪50年土壤Cu、Zn、Cr和As含量不超标,则红壤稻田每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性水稻土 猪粪 重金属 承载力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红壤性水稻土团聚体稳定性及固碳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45
12
作者 邸佳颖 刘小粉 +3 位作者 杜章留 肖小平 杨光立 任图生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129-1138,共10页
施用有机肥是提高土壤有机碳(SOC)含量、促进土壤团聚体形成和改善土壤结构的重要措施。本研究旨在探讨长期作物残留和投入有机物料对水稻土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分析不同粒级团聚体的固碳特征及其与团聚体形成的相关性,以及土... 施用有机肥是提高土壤有机碳(SOC)含量、促进土壤团聚体形成和改善土壤结构的重要措施。本研究旨在探讨长期作物残留和投入有机物料对水稻土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分析不同粒级团聚体的固碳特征及其与团聚体形成的相关性,以及土壤和不同粒级团聚体对累积碳投入的响应。长期定位施肥试验始于1986年,设不施肥(CK)、单施化肥(CF)、秸秆化肥混施(RS)、低量粪肥配施化肥(M1)和高量粪肥配施化肥(M2)5个处理。2009年采集0-10 cm土壤样品,测定总土以及大团聚体(LM,〉2 mm)、较大团聚体(SM,0.25-2 mm)、微团聚体(MA,0.25-0.053 mm)和黏粉粒(S&C,〈0.053 mm)的质量比例及其SOC浓度,并分析闭蓄于SM内部的颗粒有机物(POM)、微团聚体(MA-SM)和黏粉粒(S&C-SM)的质量含量和SOC浓度。结果表明,与CK和CF比较,有机肥混施化肥处理(RS、M1和M2)均显著提高了LM和SM的质量比例和平均当量直径(MWD),降低了S&C质量含量;两个粪肥配施化肥处理(M1和M2)的效果优于秸秆化肥混施(RS),但是M1和M2间差异不显著;单施化肥则降低了稳定性团聚体的比例。团聚体的SOC浓度没有随粒级增大而增加,各处理均为LM和SM结合的SOC浓度最高,其次为S&C,最小为MA。与CK比较,有机肥混施化肥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各粒级团聚体的SOC浓度。总土SOC的增加主要取决于SM的SOC含量,而MA-SM组分决定了SM固持SOC的能力。总土、LM和SM的SOC含量以及从SM分离出的POM、MA-SM和S&C-SM的SOC含量均与累积碳投入量呈显著正相关,但总土分离出的MA和S&C的SOC含量对累积碳投入量反应不敏感,表现出碳饱和迹象。因此,尽管长期大量施用有机物料促进了红壤性水稻土大团聚体的形成和团聚体稳定性,增加了其SOC的固持,但有机质可能不是该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形成的最主要黏结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团聚体分布 团聚体稳定性 土壤固碳 碳饱和 红壤性水稻土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红壤性水稻土团聚体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40
13
作者 李辉信 袁颖红 +3 位作者 黄欠如 胡锋 潘根兴 樊后保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59-266,共8页
在23年的长期田间定位试验区,研究了长期施肥对红壤性水稻土团聚体活性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施肥(CK)、无机肥(NPK)、有机肥(猪粪+紫云英绿肥)(OM)和无机肥与有机肥配施(NPKM)处理中,土壤团聚体活性有机碳含... 在23年的长期田间定位试验区,研究了长期施肥对红壤性水稻土团聚体活性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施肥(CK)、无机肥(NPK)、有机肥(猪粪+紫云英绿肥)(OM)和无机肥与有机肥配施(NPKM)处理中,土壤团聚体活性有机碳含量均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长期施用肥料,特别是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会提高土壤团聚体活性有机碳含量,从而保持和提高土壤有机碳库质量。不同粒级土壤团聚体中活性有机碳含量和团聚体活性有机碳占团聚体有机碳比率有差异,潜在可矿化碳含量和潜在可矿化碳占团聚体有机碳比率从高到低的顺序为:0、25~1mm、1~3mm、〉3mm、0.05~0.25mm和〈0.05mm;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和可溶性有机碳占团聚体有机碳比率从高到低的顺序为:0.05~0.25mm、0.25~1mm、1~3mm、〉3mm和〈0.05mm。不同施肥处理A层土壤团聚体潜在可矿化碳、可溶性有机碳含量都与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都呈极显著相关;P层除1~3mm团聚体外都呈显著相关。土壤微团聚体(〈0.25mm)中有机碳的稳定性高于大团聚体(〉0.25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红壤性水稻土 团聚体 潜在可矿化碳 可溶性有机碳
下载PDF
不同施肥模式下稻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对土壤有机碳和磷素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33
14
作者 陈安磊 王凯荣 +1 位作者 谢小立 刘迎新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2733-2738,共6页
通过15年的红壤稻田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模式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MB-P)对土壤有机碳和磷素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红壤稻田有机碳源的长期投入和土壤有机碳的逐年升高使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维持在较高水平(>800 mg.kg-... 通过15年的红壤稻田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模式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MB-P)对土壤有机碳和磷素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红壤稻田有机碳源的长期投入和土壤有机碳的逐年升高使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维持在较高水平(>800 mg.kg-1),是稻田土壤MB-P(>16.0 mg.kg-1)提高的主要原因.长期不施磷肥条件下,土壤全磷含量与试验前相比显著降低(P<0.05),而土壤有机磷含量平均提高了29.3%;土壤亏损的磷形态主要是无机磷(Al-P、Fe-P、Ca-P和O-P),其中Al-P含量处于最低水平(平均0.5 mg.kg-1).另外,长期不施磷肥土壤的MB-P远高于Olsen法提取态磷(Olsen-P)(<7.0 mg.kg-1),而稻田土壤MB-P与Al-P呈显著相关(P<0.05),表明土壤微生物对稻田土壤Al-P、Fe-P、Ca-P和O-P的利用是促进其向有效磷方向转化的关键途径.磷肥配合有机养分循环利用不仅提高了土壤磷库的积累,而且通过土壤微生物的活化有效地提高了土壤磷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性水稻土 微生物生物量磷 土壤有机磷 土壤无机磷
下载PDF
Influence of soil type and genotype on Cd bioavailability and uptake by rice and implications for food safety 被引量:36
15
作者 Xinxin Ye Yibing Ma Bo Su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2年第9期1647-1654,共8页
Cadmium (Cd) entering the human body via the food chain is of increasing concern.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effects of soil type and genotype on variations in the Cd concentrations of different organs of nine rice... Cadmium (Cd) entering the human body via the food chain is of increasing concern.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effects of soil type and genotype on variations in the Cd concentrations of different organs of nine rice plants grown on two types of soils with two Cd levels. Cd concentrations in nine rice cultivars varied significantly with genotype and soil type (P 〈 0.01). The Cd concentration was higher in red paddy soil (RP) than in yellow clayey paddy soil (YP). The average Cd concentrations of different organs in three rice types were indica 〉 hybrid 〉 japonica for the Cd treatments and controls. The polished grain concentration in YP and RP soils had a range of 0.055--0.23 mg/kg and 0.13-0.36 mg/kg in the Cd treatment, respectively. Two rice cultivars in YP soil and five rice cultivars in RP soil exceeded the concentration limits in the Chinese Food Hygiene Standard (0.2 mg/kg). The Cd concentrations in roots, stems, and leaves were all significantly and positively correlated to that in polished grain in a single test. The Cd concentrations in polished grain were positively and significantly (P 〈 0.01) correlated with the calculated transfer factors of stem to grain and leaf to grain Cd transfer.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variations of Cd concentration in grain were related to Cd uptake and the remobilization of Cd from stem and leaf to grain. Also, the cultivars with a strong tendency for Cd-accumulation should be avoided in paddy soil with low soil pH and low organic matter content to reduce the risks to human health from high Cd levels in ri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dmium red paddy soil yellow clayey paddy soil rice genotype health risk
原文传递
不同肥力红壤水稻土根际团聚体组成和碳氮分布动态 被引量:39
16
作者 江春玉 刘萍 +2 位作者 刘明 吴萌 李忠佩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38-149,共12页
研究水稻种植期间表层土壤团聚体数量及其有机碳、全氮含量的变化,对揭示人为耕作的影响、认知土壤肥力的演变规律具有重要意义。选择两种不同肥力的红壤性水稻土进行田间根袋试验,分别于水稻插秧前、分蘖期、孕穗期和成熟期采样,分析... 研究水稻种植期间表层土壤团聚体数量及其有机碳、全氮含量的变化,对揭示人为耕作的影响、认知土壤肥力的演变规律具有重要意义。选择两种不同肥力的红壤性水稻土进行田间根袋试验,分别于水稻插秧前、分蘖期、孕穗期和成熟期采样,分析了水稻生长过程中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团聚体组成、稳定性以及有机碳、全氮分布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低肥力土壤团聚体以>0.25 mm大团聚体为主(56.2%~64.0%),0.25~1 mm粒级团聚体含量最高;除1~2 mm粒级外,水稻生育期内根际土壤各粒级团聚体含量均有显著变化;取样时期、根际作用与取样时期的交互效应对0.25~1 mm和0.053~0.25 mm粒级含量有显著影响。高肥力土壤中以<0.25 mm微团聚体为主(59.8%~72.0%),0.053~0.25 mm粒级团聚体比例最高,取样时期显著影响>0.25 mm大团聚体含量,根际作用与取样时期的交互效应对>2 mm粒级含量有极显著影响。与非根际相比,根际土壤大团聚体的破坏率较低,平均重量直径(MWD)较高,种植水稻有助于提高根际土壤的稳定性。两种肥力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均表现为1~2 mm粒级最高,0.053~0.25 mm粒级最低,大团聚体中显著高于微团聚体。根际土壤中,水稻成熟期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与插秧前无显著差异,而分蘖期和孕穗期有明显波动;水稻的生长降低了大团聚体中的全氮含量,对高肥力土壤的影响更为显著。总体而言,低肥力土壤中,根际作用主要影响团聚体组成和稳定性,取样时期影响团聚体碳氮含量;高肥力土壤中,团聚体组成和碳氮分布受根际作用和取样时期的共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水稻土 团聚体 生育期 有机碳 全氮
下载PDF
我国南方红黄壤地区优质油菜营养特性与施肥研究Ⅱ.红壤区稻田双低油菜中双7号高产施肥 被引量:30
17
作者 郭庆元 李志玉 涂学文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51-55,共5页
江西红壤稻田三熟制条件下 ,双低油菜新品种中双 7号合理配施氮磷钾复混肥 (纯N 2 40kg/hm2 、P2 O56 0kg/hm2 、K2 O 90kg/hm2 和硼砂 15kg/hm2 ) ,有利于提高植株养分含量 ,保持养分平衡 ,增加生物学产量 ,菜籽产量达到 2 437.5kg/hm... 江西红壤稻田三熟制条件下 ,双低油菜新品种中双 7号合理配施氮磷钾复混肥 (纯N 2 40kg/hm2 、P2 O56 0kg/hm2 、K2 O 90kg/hm2 和硼砂 15kg/hm2 ) ,有利于提高植株养分含量 ,保持养分平衡 ,增加生物学产量 ,菜籽产量达到 2 437.5kg/hm2 ,与NK、NP和N等施肥处理比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稻田 双低油菜 施肥 营养特性 产量
下载PDF
施用氮肥对不同肥力红壤性水稻土硝化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33
18
作者 贾俊仙 李忠佩 +1 位作者 刘明 车玉萍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29-333,共5页
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施用尿素、硫铵条件下不同肥力红壤性水稻土的硝化作用变化特征,以明确土壤肥力和施用氮肥对红壤性水稻土硝化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施氮条件下,不同肥力红壤性水稻土硝化作用表现为高肥力土壤<低肥力土壤... 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施用尿素、硫铵条件下不同肥力红壤性水稻土的硝化作用变化特征,以明确土壤肥力和施用氮肥对红壤性水稻土硝化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施氮条件下,不同肥力红壤性水稻土硝化作用表现为高肥力土壤<低肥力土壤。施用尿素条件下红壤性水稻土硝化作用显著增强,120和360mg·kg-1施氮量下,高肥力土壤平均硝化速率分别比不施氮对照升高了75.8%和357.1%,而低肥力土壤则分别升高了52.0%和146.9%,硝化作用强度表现为:高肥力土壤>低肥力土壤,360mg·kg-1施氮量>120mg·kg-1施氮量。施用硫铵条件下红壤性水稻土硝化作用强度降低,120和360mg·kg-1施氮量下,高肥力土壤平均硝化速率分别比对照降低了41.8%和74.7%,低肥力土壤则分别降低了3.1%和65.3%,硝化作用表现为:低肥力土壤>高肥力土壤,120mg·kg-1施氮量>360mg·kg-1施氮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施用 土壤肥力 红壤性水稻土 硝化作用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红壤性水稻土活性碳的影响 被引量:30
19
作者 袁颖红 李辉信 +3 位作者 黄欠如 胡锋 潘根兴 樊后保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54-559,共6页
在23年的长期田间定位试验区,研究了不同施肥对红壤性水稻土活性碳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施肥(CK)、无机肥(NPK)、有机肥(猪粪+紫云英绿肥)(OM)和无机肥与有机肥配施(NPKM)处理中,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潜在可矿化碳含量和可溶性有机碳... 在23年的长期田间定位试验区,研究了不同施肥对红壤性水稻土活性碳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施肥(CK)、无机肥(NPK)、有机肥(猪粪+紫云英绿肥)(OM)和无机肥与有机肥配施(NPKM)处理中,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潜在可矿化碳含量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不同施肥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潜在可矿化碳含量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从高到低顺序都为:NPKM>OM>NPK>CK,长期施用肥料,特别是施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能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潜在可矿化碳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从而保持和提高土壤碳库质量。同施肥处理A层的土壤活性碳占土壤有机碳的比率显著大于P层;同施肥处理同发生层各土壤活性碳占土壤有机碳比率从高到低的顺序为:潜在可矿化碳的比率(R2)>微生物量碳的比率(R1)>可溶性有机碳的比率(R3);同施肥处理同发生层土壤活性碳占土壤有机碳比率R1、R2、R3大小顺序都为:NPKM>OM>NPK>CK。除P层微生物量碳和可溶性有机碳之间外,土壤有机碳总量与各活性碳之间以及各类活性碳之间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红壤性水稻土 微生物量碳 潜在可矿化碳 可溶性碳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红壤性水稻土团聚体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29
20
作者 黄欠如 胡锋 +2 位作者 袁颖红 刘满强 李辉信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08-613,共6页
利用干筛法研究了红壤性水稻土连续施肥23年后,各粒径土壤团聚体含量及其特征值变化.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NPKM、OM)与CK相比,可提高粒径3~5 mm土壤团聚体含量25.4%~24.6%,并分别降低粒径0.05~0.25 mm、<0.05mm团聚体含量70.6%~71... 利用干筛法研究了红壤性水稻土连续施肥23年后,各粒径土壤团聚体含量及其特征值变化.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NPKM、OM)与CK相比,可提高粒径3~5 mm土壤团聚体含量25.4%~24.6%,并分别降低粒径0.05~0.25 mm、<0.05mm团聚体含量70.6%~71.1%和113.6%~121.7%,差异达显著水平;单施化肥处理(N、NP、NPK)与CK相比,各粒径土壤团聚体含量无明显差异,表明施肥对红壤性水稻土团聚体的影响主要受有机肥的控制.施用有机肥显著提高红壤性水稻土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而降低团聚体的分形维D值:水稻土团聚体的MWD、GMD与>3 mm团聚体含量和水稻年产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而团聚体分形维D值则与>3 mm团聚体含量和水稻年产量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因而土壤团聚体的MWD、GMD和分形维D值可较客观地反映土壤肥力的状态.不同施肥处理的水稻年产量与粒径3~5 mm团聚体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0.05~0.25 mm、<0.05 mm团聚体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表明红壤性水稻土团聚体干筛分析条件下,粒径3~5 mm、0.05~0.25 mm、<0.05 mm团聚体含量可作为红壤性水稻土土壤肥力表征的物理性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聚体特征 红壤性水稻土 长期施肥 干筛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