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17例主动脉缩窄合并室间隔缺损一期矫治手术的疗效 被引量:14
1
作者 葛同开 陈寄梅 +6 位作者 庄建 岑坚正 丁以群 温树生 许刚 张重 李晓华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2015年第3期138-141,共4页
目的 探讨一期矫治主动脉缩窄合并室间隔缺损的术后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行一期手术矫治主动脉缩窄合并室间隔缺损的婴幼儿,排除合并其他复杂心内畸形病例,共117例纳入研究.采用左胸后外侧联合胸骨正中切口... 目的 探讨一期矫治主动脉缩窄合并室间隔缺损的术后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行一期手术矫治主动脉缩窄合并室间隔缺损的婴幼儿,排除合并其他复杂心内畸形病例,共117例纳入研究.采用左胸后外侧联合胸骨正中切口和胸骨正中切口两种径路手术.患儿(婴)均由门诊收住院后随意分到不同手术组,该组外科医师据个人经验及喜好选择手术方式.按照手术径路分为两组.左胸后外侧联合胸骨正中切口(双切口)组54例,男38例(78.3%),女16例(21.7%);出生后30~225天,中位时间60天;体质量3.5~5.1 kg,中位值4.0 kg.胸骨正中切口径路(正中切口)组63例,男46例(76.2%),女17例(23.8%);出生后30~210天,中位时间90天;体质量3.6~5.2 kg,中位值4.2kg.随访截至2013年12月.结果 全组术后住院期间死亡9例(7.6%),双切口组与正中切口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134).随着整体治疗水平的提高,住院病死率由2008年的23.5%下降到2013年的0.术后双切口组生存率96.2%,高于正中切口组88.9%,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5).术后主要并发症包括术后吻合口再狭窄、主动脉瓣下狭窄和左支气管受压发生梗阻.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示与术后死亡相关的因素为术中体外循环时间(HR=1.022,95%置信区间1.002~1.641,P=0.027)和术前主动脉弓发育不良(HR=3.765,95%置信区间1.193~ 11.878,P=0.024).结论 术前主动脉弓发育不良和体外循环时间是主动脉缩窄合并室间隔缺损一期矫治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需密切关注术后吻合口再狭窄、主动脉瓣下狭窄、左支气管受压发生梗阻对患儿(婴)远期生存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缩窄 室间隔缺损 主动脉瓣上狭窄 吻合口再狭窄
原文传递
扩大端侧吻合一期矫治208例小儿主动脉缩窄合并室间隔缺损的疗效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湘 邵奕嘉 +4 位作者 马力 邹明晖 陈伟丹 崔彦芹 陈欣欣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2021年第6期523-528,共6页
目的总结本中心近年来以扩大端侧吻合法一期矫治小儿主动脉缩窄合并室间隔缺损的手术疗效及经验。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7年10月在本院行一期手术治疗的主动脉缩窄合并室间隔缺损的患儿,共208例,其中男性137例,女性71例,中位年龄54(5~7... 目的总结本中心近年来以扩大端侧吻合法一期矫治小儿主动脉缩窄合并室间隔缺损的手术疗效及经验。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7年10月在本院行一期手术治疗的主动脉缩窄合并室间隔缺损的患儿,共208例,其中男性137例,女性71例,中位年龄54(5~730)天,中位体质量4.0(1.8~9.9)kg。胸骨正中单一切口下,以扩大端侧吻合矫治主动脉缩窄,同期修补室间隔缺损。所有手术由同一组外科医师完成。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分析。结果术后早期死亡6例(2.9%),晚期死亡3例(1.4%);再缩窄16例(7.7%),再手术19例(9.1%)。脑钠肽在术前即存在明显升高,但术后未发生明显变化;主动脉缩窄段压差在术后明显下降,经皮血氧饱和度在术后明显上升。C反应蛋白、乳酸和肌酐水平在术后明显上升。术前合并高血压104例(53.0%),术后血压降至正常30例(28.8%),术后血压继续升高35例(33.7%)。术后吻合口压差较高是术后再缩窄的高危因素。结论胸骨正中单一切口下,扩大端侧吻合法一期矫治主动脉缩窄合并室间隔缺损,死亡率和再缩窄率低,取得良好的近中期疗效。术后吻合口压差较高是主动脉缩窄复发的高危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缩窄合并室间隔缺损 扩大端侧吻合 一期手术 再缩窄
下载PDF
儿童主动脉缩窄术后再缩窄内外科治疗的单中心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蒋琪 胡仁杰 +5 位作者 董卫 郭颖 张文 胡杰 朱奕帆 张海波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472-1477,共6页
目的探讨儿童主动脉缩窄术后再缩窄的内外科再干预结果。方法2009—2019年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共收治48例主动脉术后再缩窄患者,男35例、女13例。其中,外科补片修补22例,内科球囊扩张25例,内科支架置入1例。回顾性分析患儿再干预前资料、... 目的探讨儿童主动脉缩窄术后再缩窄的内外科再干预结果。方法2009—2019年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共收治48例主动脉术后再缩窄患者,男35例、女13例。其中,外科补片修补22例,内科球囊扩张25例,内科支架置入1例。回顾性分析患儿再干预前资料、再干预过程以及随访资料。外科补片修补与球囊扩张的再干预后残余缩窄或再缩窄情况通过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结果中位再干预年龄为15.0个月(3.0个月至15.1岁);中位再干预体重为9.8(3.0~58.0)kg。再干预时与初次手术的中位时间间隔为12.5个月(2.0个月至7.8年)。手术再干预后出现1例(2.1%)院内死亡、1例(2.1%)心律失常以及1例(2.1%)远期死亡。球囊扩张后出现1例(2.1%)局限性夹层,无早远期死亡发生。再干预后1年、2年、5年免于残余缩窄或再缩窄的概率总体为66.7%、61.3%、56.9%,手术组为90.0%、81.8%、70.1%,球囊扩张组为52.0%、48.0%、48.0%。手术组再干预后残余缩窄或再缩窄的概率显著低于球囊扩张组(χ^(2)=4.400,P=0.036)。结论主动脉再缩窄的内外科治疗均较为安全且早期效果满意。再干预后残余缩窄或再缩窄不少见,与内科球囊扩张相比,外科手术解除梗阻更有效且更持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缩窄 再缩窄 先天性心脏病 球囊扩张 再手术 再梗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