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5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对“朴”的诉求看梭罗与陶渊明的“隐逸” 被引量:8
1
作者 李洁 《兰州学刊》 2007年第12期134-136,92,共4页
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与陶渊明分别为美、中两国文学史中以"隐逸"著称的创作者和思想家,他们都选择"隐逸"的生活方式来进行个人对于人生和时事的人文关怀。文章试从两者对"朴"的诉求的一致性分析入... 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与陶渊明分别为美、中两国文学史中以"隐逸"著称的创作者和思想家,他们都选择"隐逸"的生活方式来进行个人对于人生和时事的人文关怀。文章试从两者对"朴"的诉求的一致性分析入手,结合他们的生平和作品,比较论述他们"隐逸"情怀的异同,探寻中美异质文化思想会通中所具有的精神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梭罗 陶渊明 隐逸 人性
下载PDF
隐士的定义、名称及分类 被引量:5
2
作者 肖玉峰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6期86-89,共4页
从事中国隐逸文化研究者历来代不乏人,有关隐士的定义、名称及分类的言论也很不少。然而,基于笔者个人对中国隐逸思想的理解,对前人的相关言论总感到不慊于心,因而在此提出一些个人新见以供学界参考。
关键词 隐士 隐逸文化 隐逸思想
下载PDF
漫游的诗人与日常的真理--从《隐士》探讨华兹华斯的“现代哲理诗”理念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婷 《外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5-117,共13页
未完成的《隐士》是否表明华兹华斯的“现代哲理诗”计划失败?1797至1815年的《隐士》创作手稿显示出“漫游诗人”华兹华斯意图以“日常的真理”疗治18、19世纪英国人累于“褊狭之役”的心灵。诗人抵制煽情文风,教导人们以明智超越悲苦... 未完成的《隐士》是否表明华兹华斯的“现代哲理诗”计划失败?1797至1815年的《隐士》创作手稿显示出“漫游诗人”华兹华斯意图以“日常的真理”疗治18、19世纪英国人累于“褊狭之役”的心灵。诗人抵制煽情文风,教导人们以明智超越悲苦;他突破体系哲学和信仰,展示漫游于天地人间的心灵如何感受“一体生命”的爱和喜悦;他洞悉心物分离之苦的源头——对私己情感或思想的固持,推崇扎根于大地的生活和行走。华兹华斯的“现代哲理诗”虽未完成,但其理念具有远见卓识:哲理诗不以玄言论道,它应启发心灵与广博的自然、人类和社会联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兹华斯 《隐士》 现代哲理诗 体系哲学 日常的真理
原文传递
舰船电力系统转换供电重合闸的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黄滨 张晓锋 邓大新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18-321,共4页
针对影响舰船电力系统供电连续性的转换供电重合闸问题进行了研究 ,依据舰船电力系统典型支路中电源 (同步发电机 )及负载 (以感应电动机为主 )的运行状况 ,建立同步发电机 -感应电动机系统的运行 -故障 -重合闸数学模型 .在此基础上进... 针对影响舰船电力系统供电连续性的转换供电重合闸问题进行了研究 ,依据舰船电力系统典型支路中电源 (同步发电机 )及负载 (以感应电动机为主 )的运行状况 ,建立同步发电机 -感应电动机系统的运行 -故障 -重合闸数学模型 .在此基础上进行计算机仿真和实机试验 ,并对感应电动机转换供电重合闸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舰船电力系统 供电连续性 感应电动机 重合闸
下载PDF
小电流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选线的方案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田宏杰 汪华 《机电工程技术》 2009年第1期92-94,112,共4页
小电流接地故障是供配电系统中的常见故障,会对供电系统安全可靠运行构成严重威胁。该文基于目前比较趋于完善的小电流选线技术,对现有选线装置采用的选线方法进行了分析,与目前在实际运用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方法,同时提出了接... 小电流接地故障是供配电系统中的常见故障,会对供电系统安全可靠运行构成严重威胁。该文基于目前比较趋于完善的小电流选线技术,对现有选线装置采用的选线方法进行了分析,与目前在实际运用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方法,同时提出了接地故障处理的方法与现有选线装置逻辑相结合,即按照选线—跳闸—重合—隔离故障的方法处理小电流接地故障。通过比较分析,认为该方法可以减小故障对系统的危害,并可以减少因故障造成停电的后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相接地故障 故障选线 重合闸 供电可靠性
下载PDF
从魏晋隐士看中国古代隐士文化 被引量:2
6
作者 李红艳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6-14,共9页
中国古代多元文化并存,尽管有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文化,仍不乏非主流文化的流行。魏晋时期就是非主流的隐士文化发展的繁荣时期。通过魏晋时期的隐士及其文化创造,我们可知:隐士与隐士文化的产生原因种种,既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 中国古代多元文化并存,尽管有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文化,仍不乏非主流文化的流行。魏晋时期就是非主流的隐士文化发展的繁荣时期。通过魏晋时期的隐士及其文化创造,我们可知:隐士与隐士文化的产生原因种种,既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它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主流文化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并对主流文化产生积极的补充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 隐士 隐士文化
下载PDF
中国传统隐逸文化的旅游开发 被引量:2
7
作者 乔亮 《新余高专学报》 2007年第4期34-36,共3页
隐逸文化沉淀着大量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成为一种具有很高旅游价值的文化旅游资源。充分认识隐逸文化的内涵,发展隐逸文化旅游,有助于进一步开拓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内容、提升旅游品位。发展隐逸文化旅游应突出个性原则、主题原则、... 隐逸文化沉淀着大量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成为一种具有很高旅游价值的文化旅游资源。充分认识隐逸文化的内涵,发展隐逸文化旅游,有助于进一步开拓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内容、提升旅游品位。发展隐逸文化旅游应突出个性原则、主题原则、文化原则。提出了若干发展隐逸文化旅游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逸 隐逸文化 旅游 开发
下载PDF
七贤之游与魏晋隐士及其他 被引量:4
8
作者 张玉清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257-264,共8页
孙登、王烈是魏晋时期著名的隐士,七贤是魏晋名士文化中的著名代表人物,他们为了逃避惨烈的朝廷党争,不约而同地选择离开是非丛生的京城而隐居簇竹野水间,以此宣示对礼教的叛逆、对世俗的鄙薄和对养生的追求。本文以史料钩沉的方法,探... 孙登、王烈是魏晋时期著名的隐士,七贤是魏晋名士文化中的著名代表人物,他们为了逃避惨烈的朝廷党争,不约而同地选择离开是非丛生的京城而隐居簇竹野水间,以此宣示对礼教的叛逆、对世俗的鄙薄和对养生的追求。本文以史料钩沉的方法,探究了孙登、王烈等隐士的行迹,认为孙登、王烈等隐士主要活动于苏门山、抱犊山、宜阳山、汲郡北山等地;而竹林七贤则追踪孙登、王烈的修炼行迹,遍游太行山的南段和东坡,由此开启了一种不同于传统的另类名士加隐士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士 竹林七贤 游历 魏晋时期
下载PDF
隐逸:五四时期文学的一种转向 被引量:3
9
作者 席建彬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2期107-109,共3页
伴随着五四的落潮,困倦、彷徨成为时代的普遍精神征候,理想破灭之后的一代知识分子发生了分化。以周作人为代表的一批文人逐渐离开了主流文学阵营,表现出逃离意识形态的“出世”姿态,在文学上向隐逸文学传统靠拢,给二三十年代的现代文... 伴随着五四的落潮,困倦、彷徨成为时代的普遍精神征候,理想破灭之后的一代知识分子发生了分化。以周作人为代表的一批文人逐渐离开了主流文学阵营,表现出逃离意识形态的“出世”姿态,在文学上向隐逸文学传统靠拢,给二三十年代的现代文学染上了浓郁的隐逸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逸 五四时期文学 文人 转向
下载PDF
范晔首撰《逸民列传》原因论析
10
作者 侯光耀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87-98,共12页
《后汉书》之所以首次出现《逸民列传》,与范晔对逸民的特殊兴趣有关。范晔身处两个时代的转折点,既不能遽然忘却逝去时代的辉煌,又身陷现实政治纷争的漩涡中,对过往的眷恋与对当下的忧惧心理,构成其书写成因。门阀贵族以“坐而获逸”... 《后汉书》之所以首次出现《逸民列传》,与范晔对逸民的特殊兴趣有关。范晔身处两个时代的转折点,既不能遽然忘却逝去时代的辉煌,又身陷现实政治纷争的漩涡中,对过往的眷恋与对当下的忧惧心理,构成其书写成因。门阀贵族以“坐而获逸”的方式将隐逸风尚推向高潮,“逸”也随之进入名士品评的范畴,“栖逸”演化为普遍的门阀习气,这也是促使范晔将目光投向汉末逸民群体的另一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阀 范晔 栖逸 逸民
下载PDF
生与死、出与处的双重突围——陶渊明生命观及其诗文生命主题之探微 被引量:3
11
作者 何晓敏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24-28,共5页
陶渊明的生命观凝聚着他对生命本体与生命价值的理解与感悟,展现了他在生与死、出与处的矛盾冲突中徘徊、挣扎直到突围的生命历程。本文重点阐述了陶渊明的生命本体观,生命价值观,探讨了陶渊明由仕入隐、最终走进超凡脱俗的生命境界的... 陶渊明的生命观凝聚着他对生命本体与生命价值的理解与感悟,展现了他在生与死、出与处的矛盾冲突中徘徊、挣扎直到突围的生命历程。本文重点阐述了陶渊明的生命本体观,生命价值观,探讨了陶渊明由仕入隐、最终走进超凡脱俗的生命境界的心理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 生命观 生命本体观 生命价值观 仕宦 隐逸 生命境界
下载PDF
试论唐代咏茶诗审美情趣 被引量:4
12
作者 程荣 《武夷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42-46,共5页
茶诗在唐代开始兴起,诗人以茶雅志,表现超尘绝俗的隐逸情怀;以茶悟道,追求"全性保真"之"道";以茶合德,营构清雅、简淡、高远的诗境。唐代茶诗奠定了中国茶文化基本的生命情调和审美情趣,反映中国人独特的生活之美... 茶诗在唐代开始兴起,诗人以茶雅志,表现超尘绝俗的隐逸情怀;以茶悟道,追求"全性保真"之"道";以茶合德,营构清雅、简淡、高远的诗境。唐代茶诗奠定了中国茶文化基本的生命情调和审美情趣,反映中国人独特的生活之美、生命之乐,传达出中国文人清高而又自适的人格气质,并昭示了古代文人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哲学思想,对于民族精神的塑造、社会的谐调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咏茶诗 隐逸 茶道 诗境 审美情趣
下载PDF
论陈献章及其门人的隐士传统 被引量:1
13
作者 董铁柱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2期77-80,共4页
明代广东儒学在陈献章的影响下,出现了一股隐士风潮。这与陈献章哲学思想中对于"静"和"自得"的推崇有关。隐逸对于陈献章来说是一个为学的必要阶段,只有通过隐逸达到不以功业为挂碍的境界,才可以自在地出仕或不仕... 明代广东儒学在陈献章的影响下,出现了一股隐士风潮。这与陈献章哲学思想中对于"静"和"自得"的推崇有关。隐逸对于陈献章来说是一个为学的必要阶段,只有通过隐逸达到不以功业为挂碍的境界,才可以自在地出仕或不仕。陈献章门下几位隐士的表现,体现了其为学之道的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献章 广东儒学 隐士 处士 理学
下载PDF
先秦隐逸思想与士人心态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斯怀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01-105,共5页
先秦时,隐逸思想已大量存在,并表现出复杂的内涵。先秦隐逸思想既带有深刻的审时态度,体现出士人在出处方面灵活、开放的心态,又含有藉隐逸以避祸存身、或持守道德人格、或追求个体自由等内涵。而且,先秦隐逸思想已逐渐分疏为以儒、道... 先秦时,隐逸思想已大量存在,并表现出复杂的内涵。先秦隐逸思想既带有深刻的审时态度,体现出士人在出处方面灵活、开放的心态,又含有藉隐逸以避祸存身、或持守道德人格、或追求个体自由等内涵。而且,先秦隐逸思想已逐渐分疏为以儒、道两家为主的两种路径:前者对"时"的态度相对乐观,其隐逸思想主要在言论层面且带有权宜性,侧重于隐逸以持守道德人格;后者把握到"时"的无望,将隐逸落实到现实人生,侧重于隐逸以追求个体自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隐逸 士人 心态
下载PDF
古代隐士的称谓分类及其身份特质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胡翼鹏 《唐都学刊》 2007年第3期60-65,共6页
隐士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隐士的称谓多种多样,按照其命名方式,大致可概括为五类:以“人”为描述中心的称谓;隐逸行动作为身份指示的称谓;隐士原型及其衍生的称谓;以隐士居处空间作为指代的称谓;来自经典隐士文本的称谓。这些... 隐士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隐士的称谓多种多样,按照其命名方式,大致可概括为五类:以“人”为描述中心的称谓;隐逸行动作为身份指示的称谓;隐士原型及其衍生的称谓;以隐士居处空间作为指代的称谓;来自经典隐士文本的称谓。这些称谓从不同角度揭示了隐士的身份特质,如隐居、不入仕途与道德高尚等。而且每一种称谓都反映了人们对隐士的认知程度,和对隐士的接受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士 称谓 社会身份 古代
下载PDF
在此岸与彼岸间徘徊——探王维“佛心儒性”的隐逸心理 被引量:3
16
作者 黄绮彦 《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2007年第6期20-22,共3页
王维借助他深刻的宗教体悟和诗家的灵性,描摹了一个又一个充满远韵的诗歌境界,可以说,如果没有佛教的影响,王维可能不是今天我们所认识到的王维。然而,王维也毕竟是士大夫阶层中的一员,儒家思想对他有着不可磨灭的印痕。本文试从儒家思... 王维借助他深刻的宗教体悟和诗家的灵性,描摹了一个又一个充满远韵的诗歌境界,可以说,如果没有佛教的影响,王维可能不是今天我们所认识到的王维。然而,王维也毕竟是士大夫阶层中的一员,儒家思想对他有着不可磨灭的印痕。本文试从儒家思想和佛教禅宗这两方面入手来探讨王维隐逸的心路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维 隐逸 儒家 佛教 禅宗
下载PDF
东晋南朝隐士隐居地的地理分布及其成因、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朱文镇 黄平芳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3-5,10,共4页
东晋南朝隐士辈出,他们多隐居在幽美的山林之中,在地理分布上呈现出了相对集中的特征。隐士隐居地分布的形成,是由隐士当时的特殊需求决定的。这种分布给当时社会文化及旅游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 东晋时期 隐士 隐居地 地理分布 社会文化 旅游 审美
下载PDF
隐士与明初政治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恩俊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118-120,共3页
从本质上讲,隐士的存在是一个政治问题。明初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及由此引起的士人与皇权的激烈冲突,是这一时期隐士数量较多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 隐士 明初 政治态度
下载PDF
“隐逸”的一种限度——试论20世纪20-30年代周作人的“隐逸”转向 被引量:2
19
作者 席建彬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年第1期7-10,41,共5页
20世纪20-30年代,随着“五四”的落潮,周作人的文学重心从社会性的人生关怀转向了个体性的人生关怀,表现了浓重的隐逸气。然而“隐逸”并不意味着作家就离弃了现实和“人的文学”观念,他的所谓“隐逸”其实是在既有“人的文学”观念框... 20世纪20-30年代,随着“五四”的落潮,周作人的文学重心从社会性的人生关怀转向了个体性的人生关怀,表现了浓重的隐逸气。然而“隐逸”并不意味着作家就离弃了现实和“人的文学”观念,他的所谓“隐逸”其实是在既有“人的文学”观念框架内作出的一种调整,思想的实质倾向了“理想生活,或人间上达的可能性”,仍沿续着“为人生”的文学轨道。这一变化的产生不仅和其“人的文学”观念的丰富性有关,还涉及到周作人现代和传统的二重人格以及这一时期社会境况变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30年代 隐逸 人的文学 为人生
下载PDF
试论孔子“儒家之隐”的文化义蕴 被引量:2
20
作者 赵彩花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47-50,共4页
孔子曾为"隐"、"隐居"正名,这件事在中国文化史上一直重障不显,致使人们认为他对"隐"的态度自相矛盾。孔子认为理想的隐者性格主要包括三点:无道则隐,行义达道和安贫乐道。他以自己的一生行事,陶铸了这... 孔子曾为"隐"、"隐居"正名,这件事在中国文化史上一直重障不显,致使人们认为他对"隐"的态度自相矛盾。孔子认为理想的隐者性格主要包括三点:无道则隐,行义达道和安贫乐道。他以自己的一生行事,陶铸了这种理想隐者的文化性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隐者 文化义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