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开垦和封育年限对退化沙质草地土壤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76
1
作者 文海燕 赵哈林 傅华 《草业学报》 CSCD 2005年第1期31-37,共7页
在内蒙古科尔沁沙地选择不同开垦和封育年限的退化沙质草地,测其土壤理化和生物学性质。结果表明:1)随开垦年限的增加,土壤性状发生了一系列演变,耕作层(0~15cm)<0.1mm细颗粒组分逐渐下降,2.0~0.1mm之间的中粗沙和细沙含量逐渐升高... 在内蒙古科尔沁沙地选择不同开垦和封育年限的退化沙质草地,测其土壤理化和生物学性质。结果表明:1)随开垦年限的增加,土壤性状发生了一系列演变,耕作层(0~15cm)<0.1mm细颗粒组分逐渐下降,2.0~0.1mm之间的中粗沙和细沙含量逐渐升高,土壤容重增大,总孔隙度下降,土壤全量养分和酶活性也依次下降;2)封育7、11年后,土壤各性状有较大的改善,耕层土壤<0.1mm细颗粒组分较放牧草地提高了26.5%和80.3%,有机碳分别增加了73.8%和98.0%;3)犁底层(15~30cm)土壤各性状变化无明显规律;4)随着开垦后连年春翻耕作,整个土壤耕层逐渐流沙化,在开垦5年后,土壤耕作层已经损失了大量的碳和氮,采取围封措施后,植被得到恢复进而减少了风蚀,土壤性状得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垦 围封 土壤性状 退化沙质草地
下载PDF
农垦对温带草地生态系统CO_2、CH_4、N_2O通量的影响 被引量:24
2
作者 李明峰 董云社 +1 位作者 齐玉春 耿元波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1960-1965,共6页
2001年6~9月,利用静态暗箱法对内蒙古锡林河流域草甸草原及其开垦后的农田(春小麦)和休耕地的CO2、CH4和N2O的通量进行了野外实地观测。结果显示,草甸草原开垦为耕地对温带草地生态系统CO2、CH4和N2O源汇状况影响显著。从CO2排放量的... 2001年6~9月,利用静态暗箱法对内蒙古锡林河流域草甸草原及其开垦后的农田(春小麦)和休耕地的CO2、CH4和N2O的通量进行了野外实地观测。结果显示,草甸草原开垦为耕地对温带草地生态系统CO2、CH4和N2O源汇状况影响显著。从CO2排放量的平均值来看, 农田(545.8 mg穖-2穐-1)>草甸(301.9 mg穖-2穐-1)>休耕地(74.4 mg穖-2穐-1),其中草甸开垦为农田使CO2的排放增加了81%;在春小麦的生长期内,麦田的CO2排放量是草甸草原的2倍多,小麦死亡和收割后CO2排放锐减,可见农垦明显促进了CO2的排放。另外干旱使得草甸草原、农田和休耕地的CO2排放量表现出减少趋势。草甸开垦为农田后CH4吸收特征表现明显,但干旱减弱了其吸收趋势。就N2O而言,草地开垦后春小麦的种植总体上并未增加N2O的排放,只是改变了其排放特征;除小麦苗期外,N2O的排放都高于草甸草原;极端干旱还导致土壤对大气N2O的吸收。另外,农田的CH4吸收与N2O排放之间还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甸草原 农田 春小麦 草地生态系统 温带 开垦 干旱 CO2排放量 CH4 通量
下载PDF
新疆煤矿土地复垦为草地的适宜性评价方法与应用 被引量:25
3
作者 张紫昭 郭瑞清 +2 位作者 周天生 朱建华 鲜全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78-286,共9页
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是土地复垦工作的基础,其评价结果直接决定将来土地复垦的方向和类型。该文以新疆15个煤矿为研究背景,选取了土地待复垦单元土地损毁后的地面坡度、损毁土地深度或压占区堆积物平整量、土地损毁后复垦土源保证率、土... 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是土地复垦工作的基础,其评价结果直接决定将来土地复垦的方向和类型。该文以新疆15个煤矿为研究背景,选取了土地待复垦单元土地损毁后的地面坡度、损毁土地深度或压占区堆积物平整量、土地损毁后复垦土源保证率、土壤中黏粒含量、土壤有机质含量、覆土厚度和土地复垦单元可用于灌溉的地表径流量等7个因素作为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因子,构建了适合新疆煤矿土地复垦为草地的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以15个煤矿的76个待土地复垦单元作为学习样本,首先采用Q型聚类分析方法将76个样本划为4类,将分类结果与以往结合规范分类结果进行对比,其结果唯一,符合实际且更加精确;然后采用判别分析方法对76个样本进行训练,建立了相应的评价模型,采用回代估计方法对样本逐一进行检验,正确率达到98.7%。将该评价模型应用到新疆尼勒克科尔克煤矿和新疆皮里青煤矿,对2个煤矿的11个待土地复垦单元其复垦为草地的适宜性进行评价,评价分类结果与神经网络模型、因子和聚类联合分析的分类结果一致,分类结果符合规范分类结果范围且更加精确和符合实际。该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可为新疆煤矿土地复垦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复垦 聚类分析 煤矿 草地 适宜性评价 分类指标体系 判别模型
下载PDF
开垦对农牧交错带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草地土壤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20
4
作者 刘洪来 张卫华 王堃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72-277,共6页
该文以农牧交错带由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草地开垦的农田及其相应的草地类型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取样与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开垦对农牧交错带草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期为农牧交错带土地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草地开垦后... 该文以农牧交错带由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草地开垦的农田及其相应的草地类型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取样与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开垦对农牧交错带草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期为农牧交错带土地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草地开垦后,其土壤特性出现颗粒组成粗化,体积质量增加,土壤毛管持水力降低,土壤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全氮、有效磷、有效钾和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质量分数降低的现象;开垦导致了地带性草地土壤中有效铁、有效锰质量分数不能够满足农作物生长发育之需要。基于对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两类草地开垦后土壤性质变化的分析及对比,提出了在农牧交错带秋季收获时应该对作物进行高留茬处理并适当延后春季翻耕时间,以减少风蚀作用的负面影响;应该通过秸秆还田和增施有机肥等方法来改善土壤性质,建议研究区应严格贯彻执行禁止对地带性草地的开垦,对已开垦的地带性草地应尽快实施国家提出的退耕还草政策;对于非地带性草地开垦的农田,应注重科学管理,合理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垦 分带 土壤 草地 土壤性质 有效态微量元素
下载PDF
草原荒漠化的一个重要成因——以呼伦贝尔草原荒漠化加剧为例 被引量:5
5
作者 额尔敦布和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81-85,共5页
草原荒漠化的成因,除了自然原因外更有多种人为原因。近20年来,草原荒漠化十分严重,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其中草原开垦及其背后的人口过快增长是一个重要原因。草原减负,转移草原超载人口和调整养畜规模,这是从根本上治理草原荒漠化的... 草原荒漠化的成因,除了自然原因外更有多种人为原因。近20年来,草原荒漠化十分严重,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其中草原开垦及其背后的人口过快增长是一个重要原因。草原减负,转移草原超载人口和调整养畜规模,这是从根本上治理草原荒漠化的一个重要前提,也是最具长远战略意义而又能保障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开垦 草原荒漠化 经济利益驱动 牧区人口剧增 草原减负
下载PDF
草地开发与保护过程中土壤颗粒分形特征 被引量:8
6
作者 徐冰 赵淑银 +1 位作者 郭克贞 佟长福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43-146,共4页
为加强草地土壤修复状况的定量化表征,以毛鸟素沙区天然草地与人工灌溉饲草料地为研究对象,对开发与保护过程中土壤理化性状变化及其与颗粒分形维数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壤分形维数为2.35~2.54;人工草地沙粒含量、... 为加强草地土壤修复状况的定量化表征,以毛鸟素沙区天然草地与人工灌溉饲草料地为研究对象,对开发与保护过程中土壤理化性状变化及其与颗粒分形维数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壤分形维数为2.35~2.54;人工草地沙粒含量、分形维数大于天然草地.有机质含量小于天然草地。研究认为,土壤颗粒含量分形维数与粘粉粒、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与沙粒含量呈负相关关系,土壤颗粒分形维数能够定量表征土壤颗粒性状变化,可作为评价沙、退化草地土壤退化程度的定量综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发 保护 天然草地 人工灌溉草地 土壤颗粒 分形维数
下载PDF
河北坝上农牧交错带草地不同方式持续利用对土壤颗粒空间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白雅芳 商建英 +4 位作者 唐士明 王立萍 张玉娟 王堃 刘克思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30-536,共7页
为探究河北坝上农牧交错带典型草原不同方式持续利用对土壤颗粒空间分布状况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对河北坝上封育10年,中度放牧,重度放牧草地以及不同开垦年限的垦殖草地(持续利用5年,10年,15年)土壤进行分层(0-10cm,10-20cm,20-40cm,40... 为探究河北坝上农牧交错带典型草原不同方式持续利用对土壤颗粒空间分布状况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对河北坝上封育10年,中度放牧,重度放牧草地以及不同开垦年限的垦殖草地(持续利用5年,10年,15年)土壤进行分层(0-10cm,10-20cm,20-40cm,40-60cm)研究其土壤颗粒分布及变化。结果表明:随放牧强度的增加,土壤中2000-250μm,250-150μm,150-53μm颗粒含量均显著减少,而53-20μm,20-2μm,〈2μm颗粒含量均显著增加,即增加了重度放牧草地土壤风蚀退化的潜在危险性;对于垦殖草地,随着持续利用年限的增加,土壤中2000-250μm,250-150μm,150-53μm颗粒含量均显著增加,而53-20μm,20-2μm,〈2μm颗粒含量均显著减少,这表明随着垦殖年限的增加,土壤逐渐趋向沙化。因此,为保证草地的可持续性,放牧草地需要避免重度放牧而垦殖草地需要改变现有的耕作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牧草地 放牧强度 垦殖草地 垦殖年限 土壤粒径
下载PDF
晚清蒙古清丈增租下的利益博弈——以光绪年间“农安惨案”为中心 被引量:1
8
作者 付永正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29-140,216,共13页
光绪年间放垦迎来全面开放时期的前夕,蒙古王公、清廷、领荒佃户三股势力之间利益博弈尤为激烈的郭尔罗斯前旗,因增夺地租的社会矛盾最终引发一场暴力武装冲突,即“农安惨案”。该惨案是晚清蒙古地方全面放垦前各涉事利益群体围绕增夺... 光绪年间放垦迎来全面开放时期的前夕,蒙古王公、清廷、领荒佃户三股势力之间利益博弈尤为激烈的郭尔罗斯前旗,因增夺地租的社会矛盾最终引发一场暴力武装冲突,即“农安惨案”。该惨案是晚清蒙古地方全面放垦前各涉事利益群体围绕增夺地租进行利益博弈的典型事件。农安惨案的发生清廷负有责任,此外惨案发生前民间和平请愿聚会被当地“教匪”利用,演化成对抗清廷的武装斗争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时期 东蒙古地区 土地放垦 利益博弈
原文传递
复垦煤矸山重构土壤剖面养分状况研究
9
作者 于亚军 任珊珊 +1 位作者 毕斌 郭李凯 《湖北农业科学》 2016年第17期4402-4405,共4页
以山西省霍州曹村煤矿矸石山复垦6年果园(OP)和复垦6年草地(GL)为样地,分析了2种农林用地类型煤矸山复垦重构土壤100 cm土层养分剖面差异,以期为煤矸山重构土壤选择合适的植被类型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煤矸山复垦6年果园土壤养分含... 以山西省霍州曹村煤矿矸石山复垦6年果园(OP)和复垦6年草地(GL)为样地,分析了2种农林用地类型煤矸山复垦重构土壤100 cm土层养分剖面差异,以期为煤矸山重构土壤选择合适的植被类型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煤矸山复垦6年果园土壤养分含量明显优于复垦6年草地,其中养分改善程度较好的是土壤全钾、有效磷、全磷及有机质,较差的是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复垦6年果园土壤有机质和全量养分含量明显较常规果园低,但速效养分中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却优于或相当于常规果园;复垦6年草地除土壤速效钾含量高于常规草地外,其余土壤养分含量均明显低于常规草地。从两种复垦煤矸山100 cm土层养分含量的剖面差异来看,复垦6年果园土壤全钾和有效磷含量在土壤表层(0-20 cm)、中层(20-60 cm)和深层(60-100 cm)均高于复垦6年草地,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全磷的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表层或中层,但2种利用形式复垦地土壤全氮含量在100 cm土层中均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矸山 重构土壤 复垦 养分恢复 果园 草地
下载PDF
基于不同重构土壤材料配比的草木樨生物量差异分析 被引量:17
10
作者 况欣宇 曹银贵 +2 位作者 罗古拜 李树志 白中科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53-461,共9页
为揭示不同重构土壤材料对草木樨生物量影响的差异,探寻最适宜草木樨生长的重构土壤材料配比。以内蒙古胜利矿区的表土、煤矸石、粉煤灰及岩土剥离物为原料,在温室大棚内按照不同的配比进行分层和混合盆栽试验,并采用方差分析法对盆栽... 为揭示不同重构土壤材料对草木樨生物量影响的差异,探寻最适宜草木樨生长的重构土壤材料配比。以内蒙古胜利矿区的表土、煤矸石、粉煤灰及岩土剥离物为原料,在温室大棚内按照不同的配比进行分层和混合盆栽试验,并采用方差分析法对盆栽试验中的草木樨地上生物量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材料间不同的组合、不同的比例都会对草木樨生物量造成影响,且差异显著;表土、煤矸石及岩土剥离物以3∶3∶4的比例混合时,草木樨生物量较纯表土盆栽生物量提高近30%;煤矸石含量控制在20%~30%、粉煤灰含量控制在10%以下时,重构土壤条件对草木樨生物量促进作用明显。研究表明,煤矸石、岩土剥离物、粉煤灰等可作为表土替代材料,表土替代材料的不同配比会对草木樨生物量产生不同的影响,且当表土∶煤矸石∶岩土剥离物=3∶3∶4时,重构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复垦 土壤重构 生物量 表土替代物 草原矿区
下载PDF
内蒙古东部草原区矿山生态修复研究:关键技术与减碳路径 被引量:11
11
作者 阎仲康 曹银贵 +1 位作者 李志涛 刘孝阳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70-582,共13页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新阶段。内蒙古东部草原区位于我国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生态安全和如期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作用。但该区生态环境具有酷寒、半干旱、表...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新阶段。内蒙古东部草原区位于我国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生态安全和如期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作用。但该区生态环境具有酷寒、半干旱、表土稀缺等特征,同时矿产资源开采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制约了区域能源可持续开发与生态安全,针对内蒙古东部草原区开展矿山生态修复研究十分必要。本文梳理了国内外矿山生态修复的研究历程,总结了内蒙古东部草原区矿山生态修复已有研究,归纳了内蒙古东部草原区矿山生态修复的先进技术,分析了碳中和背景下内蒙古东部草原区矿山生态修复的路径与模式,初步明确了现今内蒙古东部草原区矿山生态修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对其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今后研究内蒙古东部草原区及国内外相似地区的矿山生态修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土地复垦 生态修复 草原矿区
下载PDF
内蒙古草原矿区重构土壤典型理化性质差异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严子循 吴大为 +1 位作者 吴静 曹银贵 《露天采矿技术》 CAS 2022年第4期34-40,共7页
目前,国内外研究表明,可将煤矸石作为充填基质进行土壤重构应用于矿区生态修复中,但受煤矸石材料配比等影响,土壤重构的效果也不同。为揭示不同重构土壤材料配比及不同熟化措施对重构土壤典型理化性质差异性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探寻最适... 目前,国内外研究表明,可将煤矸石作为充填基质进行土壤重构应用于矿区生态修复中,但受煤矸石材料配比等影响,土壤重构的效果也不同。为揭示不同重构土壤材料配比及不同熟化措施对重构土壤典型理化性质差异性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探寻最适宜的重构土壤材料配比;以内蒙古北电胜利矿区为研究区,对复垦地重构土壤进行了调查取样,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重构土壤典型理化性质进行差异性分析,并讨论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在该类典型草原表土稀缺矿区进行土壤重构,重构土壤配比,当岩土剥离物∶煤矸石∶粉煤灰的比值为3∶4∶3时,土壤持水能力较优;不同熟化措施对于重构土壤持水能力有改善和稳定作用,采取15 d翻耕1次,翻耕处理1年并植苜蓿,年底将苜蓿翻压至土里,再重新种植1年苜蓿的熟化方式效益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重构 土地复垦 土壤持水能力 水土保持 草原矿区
下载PDF
垦殖对川西北高寒草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杨泽鹏 胡玉福 +4 位作者 何剑锋 舒向阳 姜正博 李正青 阳帆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27-232,共6页
为了解垦殖对川西北高寒天然草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选择高寒草地垦殖年限为3a和10a的蔬菜地作为研究对象,以未开垦的天然草地作为对照,研究了不同垦殖年限下0—60cm土层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人... 为了解垦殖对川西北高寒天然草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选择高寒草地垦殖年限为3a和10a的蔬菜地作为研究对象,以未开垦的天然草地作为对照,研究了不同垦殖年限下0—60cm土层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人为垦殖导致天然高寒草地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理化性质显著下降,且随着垦殖年限的增加土壤质量进一步降低。垦殖10a后,0—60cm土层土壤容重、砂粒含量分别增加了21.1%和8.0%(p<0.05),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全氮、速效氮、粘粒含量分别下降了38.4%,44.1%,39%,46.7%和19.2%(p<0.05)。表层(0—20cm)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碳氮养分含量的降低最明显,随着土层的加深,土壤理化性质变化趋于减弱。0—20cm土层土壤大部分碳、氮养分的损失发生在垦殖前3a,而在底层(20—40cm和40—60cm)土壤垦殖前3a土壤碳、氮的变化未达差异水平,土壤碳、氮养分的损失主要发生在垦殖3~10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垦殖 川西北 高寒草地 碳氮养分
下载PDF
垦殖对川西北高寒草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吴同辉 胡玉福 +6 位作者 杨泽鹏 舒向阳 李杰 杨雨山 李智 余颖 何佳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14-819,842,共7页
【目的】探明垦殖对川西北高寒草地土壤酶活性、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进而揭示垦殖后耕地土壤的质量状况。【方法】测定了垦殖时间梯度为0~40 a的高寒土壤的4种土壤酶活性、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结果】... 【目的】探明垦殖对川西北高寒草地土壤酶活性、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进而揭示垦殖后耕地土壤的质量状况。【方法】测定了垦殖时间梯度为0~40 a的高寒土壤的4种土壤酶活性、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结果】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含量、土壤蔗糖酶(S-SC)活性和土壤淀粉酶(EC)活性随垦殖时间序列显著降低(P<0.05)。相反,土壤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土壤多酚氧化酶(PPO)活性显著增加(P<0.05)。3个取样深度中0~20 cm土层SOC含量、MBC含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变化最大。垦殖40 a后,表层土壤的SOC含量、MBC含量、S-SC活性和EC活性分别降低了74.11%、80.33%、57.01%、52.37%,而POD活性和PPO活性分别增加了275.62%和58.51%。随着垦殖年限增加,SOC含量、MBC含量、S-SC活性、EC活性、POD活性和PPO活性的升高或降低速率逐渐减缓。S-SC和EC活性与SOC和MBC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表明长期垦殖导致土壤易分解有机碳相对减少,微生物数量和活性下降。【结论】由于高寒地区自然环境条件脆弱,垦殖加剧了有机碳库减少,可能成为CO2的排放源。因此,减少垦殖对于稳定土壤有机碳和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垦殖 高寒草地 川西北 土壤酶活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