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智的直觉”与“理性的直觉”——牟宗三、冯契关于智慧的直觉之比较
1
作者 康俊辉 《孔子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6-155,160,共11页
康德认为人只有感触的直觉而能获得知识,但并无关于智慧的直觉,故不能把握智慧。牟宗三与冯契则认为人具有关于智慧的直觉,能把握智慧。牟宗三由先验论的、价值的立场肯断道德意识,由之开出迥异于感触直觉的智的直觉,以摄物归心的方式... 康德认为人只有感触的直觉而能获得知识,但并无关于智慧的直觉,故不能把握智慧。牟宗三与冯契则认为人具有关于智慧的直觉,能把握智慧。牟宗三由先验论的、价值的立场肯断道德意识,由之开出迥异于感触直觉的智的直觉,以摄物归心的方式把握存在,获得智慧。牟宗三这一思路缺乏客观实在的基础,其哲思与牟宗三消化康德哲学、恢复儒家心性论的哲学关怀是有内在联系的。冯契以实践唯物主义的立场,基于感触直觉与理性直觉的互动统一,在现象与自在之物的统一互动及天人交互作用中认识存在的统一原理与发展原理,即智慧,这与冯契融汇中西马及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哲学关怀是内在关联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 智的直觉 理性的直觉
原文传递
浅析笛卡尔的“理性直观” 被引量:2
2
作者 韩英丽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78-81,共4页
由于对确定的知识的追求,自古希腊以来,直观问题就为哲学家所重视,直到笛卡尔提出“理性直观”,对直观问题的理解才基本达到了成熟。笛卡尔认为人类能够通过理性清晰明白的直观到简单概念,并以此作为逻辑起点获得更多的确定。笛卡尔的... 由于对确定的知识的追求,自古希腊以来,直观问题就为哲学家所重视,直到笛卡尔提出“理性直观”,对直观问题的理解才基本达到了成熟。笛卡尔认为人类能够通过理性清晰明白的直观到简单概念,并以此作为逻辑起点获得更多的确定。笛卡尔的理性直观对唯理论和经验论乃至后来整个哲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持续的影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笛卡尔 直观 理性直观
下载PDF
从“星系”到“宇宙”——谢林哲学中的历史概念及其转变
3
作者 王丁 《求是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6-54,共9页
德国古典哲学的体系建构总是与“历史”联系在一起。笼统来看,体系的建构方式与历史的言说方式总是相互关联在一起,但在德国古典哲学的具体发展中,尤其以谢林和黑格尔为代表的体系建构主义者,则对于历史有着不同的构造方式,尤其是谢林... 德国古典哲学的体系建构总是与“历史”联系在一起。笼统来看,体系的建构方式与历史的言说方式总是相互关联在一起,但在德国古典哲学的具体发展中,尤其以谢林和黑格尔为代表的体系建构主义者,则对于历史有着不同的构造方式,尤其是谢林的历史哲学的演变并不完全为人所知。总的来看,在其早期的“同一哲学”中,谢林通过以开普勒的星系模型为蓝本,建构了一种思辨同一性的体系,在其中,先验哲学和自然哲学就如椭圆轨道的两个焦点一样构成了这个体系的两个极点,而历史哲学本身仅仅属于先验哲学这个极点。在这个体系里,历史本身由于体系结构被“去历史化”了。这种“去历史化”的代价是自由无法得到真正言说,这就导致了谢林在晚期向言说“宇宙”的历史性哲学的过渡,而这一过渡的内在要求正是自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系 建构 理智直观 自由 谢林
下载PDF
转识成智与理性直觉——冯契智慧学说述评 被引量:1
4
作者 赵卫东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5-18,共4页
 金岳霖对知识论的态度与元学的态度、名言之域与非名言之域的区分,把知识与智慧割裂开来,为了避免金岳霖在理论上的弊端,冯契提出了以"转识成智"为核心的智慧学说。他通过理性的直觉、辩证的综合与德性的自证,从理论上实现...  金岳霖对知识论的态度与元学的态度、名言之域与非名言之域的区分,把知识与智慧割裂开来,为了避免金岳霖在理论上的弊端,冯契提出了以"转识成智"为核心的智慧学说。他通过理性的直觉、辩证的综合与德性的自证,从理论上实现了由知识到智慧的超越。但由于其立足于实证主义的立场,从经验角度来处理知识与智慧的关系,从而也导致了诸多理论上的弊端,使其由知识到智慧的超越缺乏必然性与普遍性的理论保证,未能真正打通由知识通往智慧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契 智慧学说 述评 知识论 理性直觉 德性 “转识成智” 元学
下载PDF
理性的直觉:符号活动的主体性问题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张杰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42-148,共7页
科学研究通常强调研究的客观性,排斥任何主观性的干扰,而符号学研究则不可能不考虑人的主观作用。虽然社会发展与文艺创作均具有一定的客观规律,但任何规律似乎又无法摆脱人的主观性。究竟应该如何避免研究的主观性或曰主体性所造成的... 科学研究通常强调研究的客观性,排斥任何主观性的干扰,而符号学研究则不可能不考虑人的主观作用。虽然社会发展与文艺创作均具有一定的客观规律,但任何规律似乎又无法摆脱人的主观性。究竟应该如何避免研究的主观性或曰主体性所造成的片面性,尽可能保证科学研究的客观性呢?精神文化符号学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老庄哲学,在人的主体有无之境的不断转化中,寻求客观性,努力避免因人类理性思维的“自负”所造成的归纳和推理的片面性,消除因已有知识所形成的具体概念和形象的约束,避免由此可能产生的“遮蔽”现象,从而进入“理性的直觉”状态,重归人的自然存在模式,为符号学研究探索一条建立在理性基础之上的直觉把握符号意义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符号学 主体性 理性的直觉 老子 庄子
下载PDF
直觉作为方法何以可能
6
作者 陈永杰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16-19,共4页
文章试图通过对哲学史上的直觉理论进行条分缕析地梳理,以达到对不同类型的直觉有清晰的认识的目的。虽然直觉具有非逻辑性和偶然性,但在智慧的获得过程中,理智的方法把握的只是具体知识,它不能证悟大道,惟有理性直觉才有如此的功能。
关键词 直觉 逻辑 感性直觉 理性直觉
下载PDF
直觉的考古 被引量:1
7
作者 张中 《美育学刊》 2014年第5期67-75,共9页
在古希腊,直觉就是直接地"看",就是驱除一切障碍。它既是对理性的反驳,也是对事物与世界的重新认识。"直觉"是新的"眼光",它来自神秘的"域外"。"直觉"不仅揭示了"如何看"... 在古希腊,直觉就是直接地"看",就是驱除一切障碍。它既是对理性的反驳,也是对事物与世界的重新认识。"直觉"是新的"眼光",它来自神秘的"域外"。"直觉"不仅揭示了"如何看",也表明了看之"何如"或"什么"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直觉"是超越性能力,亦即一种"域外之力"。它引领我们感知事物、通达真理,并生成创造力。"直觉"既是本能的,又是理性的;既是非理性的,又是理智的。作为一种能力或方法,直觉直接通达心灵和精神。如果说克罗齐与柏格森的"直觉"属于方法论或知识论的话,那么康德、胡塞尔、苏珊·朗格的"直觉"则是形而上的、本体界的直觉。这两种"直觉"有各自的意义、价值、适用领域和效力;然而却是可以并行不悖的。因之,我们可将这两种直觉均看作为宽泛的、方法论意义上的"直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觉 理性 克罗齐 柏格森 胡塞尔 理性直觉
下载PDF
“符号自我”:“理性的直觉”的认知模式探索 被引量:1
8
作者 陈中 姚婷婷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49-156,共8页
中西方符号学界对“符号自我”的认识有所不同,前者注重直觉中的自我,而后者侧重自我的理性分析。本文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能所观”,分析直觉感知所蕴含的理性特征,努力探索如何通过“实修”延长直觉的时间性,使得“符号自我”进入... 中西方符号学界对“符号自我”的认识有所不同,前者注重直觉中的自我,而后者侧重自我的理性分析。本文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能所观”,分析直觉感知所蕴含的理性特征,努力探索如何通过“实修”延长直觉的时间性,使得“符号自我”进入既无“向上还原”也无“向下还原”的“守中”状态,从而打通由“通”企及“道”的途径,以期构建精神文化符号学的“理性的直觉”的认知模式,实现释放符号意义、还符号及其意义以自由的学术理想与追求,并寻求人类合理的自我优先存在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符号自我 理性的直觉 能所观 精神文化符号学
下载PDF
从经验反省到理智直观——论笛卡尔普遍怀疑的方法论前提
9
作者 陈常燊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6期77-82,共6页
怀疑论是笛卡尔形而上学的起点。普遍怀疑基于良知为我们提供的健全理智,始于对经验常识的反省,实际上是理智的自我反省。普遍怀疑的前提是诉诸健全的良知,其中暗含了三重公共性的理论预设;普遍怀疑并不等于反对经验,而是重新审视经验;... 怀疑论是笛卡尔形而上学的起点。普遍怀疑基于良知为我们提供的健全理智,始于对经验常识的反省,实际上是理智的自我反省。普遍怀疑的前提是诉诸健全的良知,其中暗含了三重公共性的理论预设;普遍怀疑并不等于反对经验,而是重新审视经验;普遍怀疑的起点是对感官不可靠的论证;普遍怀疑中预设了八个不证自明的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而上学 方法论 普遍怀疑 常识 理智直观
下载PDF
论笛卡尔的知识“确定性”问题
10
作者 康萍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5期14-19,共6页
“确定性”是近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针对怀疑主义否定获得真理的可能性而提出的。作为近代彻底的认识论者,笛卡尔首次明确提出要研究“确定性”问题,企图建立起确定性的知识体系。基于普遍理性的存在,他运用理性直观和演绎方法... “确定性”是近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针对怀疑主义否定获得真理的可能性而提出的。作为近代彻底的认识论者,笛卡尔首次明确提出要研究“确定性”问题,企图建立起确定性的知识体系。基于普遍理性的存在,他运用理性直观和演绎方法实现了确定性;借助于普遍怀疑,笛卡尔把知识的一切不可靠性原则给予彻底否定,得到了第一个不可怀疑的确定性——“我思”;以“领会得清楚明白的观念都是真实的”为总则,证明了上帝的存在是“确定性”的最终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笛卡尔 确定性 理性直观 演绎 普遍怀疑
下载PDF
启示、困难与出路:胡塞尔科学观的方法论
11
作者 胡刘 祝莉萍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31-138,共8页
把“科学性”作为科学的理想内核以及把严格科学的哲学作为“科学性”得以实现的本体论保证,从而在纯粹意识领域内部,即“理性直观”的基础上实现科学与哲学的统一,构成了胡塞尔科学观的方法论基础。从实践论维度反思这一方法论,不难看... 把“科学性”作为科学的理想内核以及把严格科学的哲学作为“科学性”得以实现的本体论保证,从而在纯粹意识领域内部,即“理性直观”的基础上实现科学与哲学的统一,构成了胡塞尔科学观的方法论基础。从实践论维度反思这一方法论,不难看到其启示与困难并存,也不难发现它的出路在于用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取代“看”的“理性直观”,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取代神秘的现象学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塞尔 科学观 理性直观 方法论 实践论反思
下载PDF
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借鉴力”校本培养的思考
12
作者 张道元 《临沧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70-73,共4页
教师的借鉴力是一种反思自身得失、甄别、选择、内化某种理论或他人经验、方法的必备的能力,是一种可持续发展力。教师的借鉴力应是构成教师能力体系的要素之一,教师各种能力培养,理应首先注重培养借鉴力。借鉴力水平是制约其他能力发... 教师的借鉴力是一种反思自身得失、甄别、选择、内化某种理论或他人经验、方法的必备的能力,是一种可持续发展力。教师的借鉴力应是构成教师能力体系的要素之一,教师各种能力培养,理应首先注重培养借鉴力。借鉴力水平是制约其他能力发展速度和水平的关键因素。借鉴力必须靠校本培养,教师的职后培训工作应改变只注重向教师提供理论而不注重为教师创造消化吸收理论的条件的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借鉴力 校本培养 自主 理性的直觉
下载PDF
“茶道四境说”中的知与行
13
作者 王巍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21年第1期61-65,94,共6页
本文围绕中国传统茶道的“茶道四境说”进行分析,阐述其内在具有“天人合一”“自他合一”“情境合一”“身心合一”的内涵及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和对“道”的实践要求,并抽取出“止”“观”“修”做为实践中华茶道之方法,并从... 本文围绕中国传统茶道的“茶道四境说”进行分析,阐述其内在具有“天人合一”“自他合一”“情境合一”“身心合一”的内涵及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和对“道”的实践要求,并抽取出“止”“观”“修”做为实践中华茶道之方法,并从跨文化的视角出发,以“理性直观”的认知模式和“知行合一”的实践模式为基础,为新时代中华茶道文化的构建探索新路,助力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道四境说” 中国传统文化 理性直观 知行合一
下载PDF
儒家工夫中的理性与直觉——以李二曲的“静坐”与“澄原”工夫为例
14
作者 常新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14-19,共6页
理性直觉是儒家体道的不二法门,它基于天道与人心同一、人心能够体道的原则。儒家主张向内直觉体验。这种理性直觉与佛道强调空寂的直觉体验有着本质的区别。李二曲道德哲学所提出的"静坐"与"澄源"的工夫论主张&qu... 理性直觉是儒家体道的不二法门,它基于天道与人心同一、人心能够体道的原则。儒家主张向内直觉体验。这种理性直觉与佛道强调空寂的直觉体验有着本质的区别。李二曲道德哲学所提出的"静坐"与"澄源"的工夫论主张"动"、"静"相宜,强调道德主体通过静默返照的修养工夫使心体之本然朗现,进而达到天理流行、浑然与物同体的精神境界。这种理性的直觉同时使二曲的道德形而上与审美呈现出一体化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性直觉 道德形而上 审美境界
下载PDF
论《易传》的解释学:交感与会通——兼论《易传》解释学与西方解释学之异同 被引量:8
15
作者 林忠军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9-54,共6页
该文以现代西方哲学视角分析了《易传》交感与会通的解释学思想。指出:易文本与解释者同源同构同德是理解解释的原因,易文本与解释者交感是易学理解前提,"往"与"来"、"彰"与"微"、道与物之视... 该文以现代西方哲学视角分析了《易传》交感与会通的解释学思想。指出:易文本与解释者同源同构同德是理解解释的原因,易文本与解释者交感是易学理解前提,"往"与"来"、"彰"与"微"、道与物之视域融合是理解与解释实质,生命与易道互诠互显是理解与解释的终极目标。最后通过与西方解释学比较,提出了《易传》解释学特征是融创造与循环、理性与非理性、方法解释到哲学解释为一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传 交感 视域融合 生命与易道 创造与循环 理性与非理性 方法解释与哲学解释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