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冀东地区冰雹云多普勒雷达参数特征分析 被引量:31
1
作者 王莎 沙勇 +2 位作者 宋金妹 裴宇杰 吴林林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13-722,共10页
利用2008-2015年冀东地区发生的36个冰雹个例,通过秦皇岛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反演出冰雹发生时雷达的各种参数,提取各种参数与冰雹发生时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冰雹发生时,基于风暴的最大基本反射率因子、风暴顶高、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平... 利用2008-2015年冀东地区发生的36个冰雹个例,通过秦皇岛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反演出冰雹发生时雷达的各种参数,提取各种参数与冰雹发生时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冰雹发生时,基于风暴的最大基本反射率因子、风暴顶高、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平均值分别为62 dBz,9.9 km,51.6 kg·m^-2,0℃层以上平均风暴厚度为5.8 km,0℃层和-20℃层之间厚度平均值为3.1 km,风暴最大基本反射率因子所在高度为4.6 km,风暴平均移动速度为9 m·s^-1。不同尺寸的冰雹雷达参数变化不大。在冰雹发生过程中,两个体扫间风暴的最大基本反射率因子平均最大跃变为7 dBz,风暴顶高平均最大跃变为6.7 km,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平均最大跃变为17 kg·m^-2,这种跃变的出现比冰雹发生时刻平均提前39、30和25 min,可以作为冰雹发生前的重要判断依据。此外还对WSR-88D冰雹算法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该算法的命中率较高,虚警率也较高,算法对冰雹的预报提前量平均为43 min左右,冰雹尺寸的预报结果偏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 雷达参数 冰雹指数 0℃层高度
下载PDF
双偏振雷达在江苏“7.6”降雹过程中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17
2
作者 曹舒娅 孙伟 +2 位作者 韦芬芬 沈沛丰 何琰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49-557,共9页
针对2019年7月6日发生在江苏徐州、宿迁、淮安、南京以及常州一线的一次大范围冰雹天气过程,利用再分析资料分析天气背景、不稳定机制和抬升条件。通过徐州和南京S波段双偏振雷达偏振参量及宿迁和淮安的双多普勒天气雷达风场反演技术对... 针对2019年7月6日发生在江苏徐州、宿迁、淮安、南京以及常州一线的一次大范围冰雹天气过程,利用再分析资料分析天气背景、不稳定机制和抬升条件。通过徐州和南京S波段双偏振雷达偏振参量及宿迁和淮安的双多普勒天气雷达风场反演技术对冰雹云的热动力结构和微物理特征开展了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大范围冰雹天气发生在高空冷涡南落、横槽南摆,低层暖湿气流北抬,上下层强烈不稳定的环流背景下,地面低压缓慢东移南压,提供了辐合抬升条件。此次降雹天气过程中,雷达回波图上显示有典型的冰雹云特征——三体散射长钉、回波穹隆结构、强度超过50 dBZ,中层径向辐合,风暴顶辐散等特征。双偏振雷达各偏振参量也表现出冰雹云的特点,出现冰雹的地区展现水平反射率因子Z_(H)大、差分反射率因子Z_(DR)小、相关系数CC小的特征,Z_(DR)值为-1.0~0.5 dB,CC值小于0.85;超级单体在近地层还出现表征入流区的CC谷、Z_(DR)柱、差分相移率K DP柱等特征。Z_(DR)柱、K DP柱和CC谷等双偏振参量特征在强对流短时临近预报和冰雹识别方面具有很强的应用潜力。双雷达风场反演表明此次过程降雹集中时段,冰雹云的穹隆空间结构,降雹时刻存在的明显下沉气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偏振雷达 冰雹 风场反演 粒子相态 雷达参量
下载PDF
雷暴单体合并进行中雷达回波参数演变及闪电活动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17
3
作者 易笑园 孙晓磊 +2 位作者 张义军 郭玲 王艳春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81-995,共15页
雷暴单体合并是促使对流系统成长、增强、持久的重要因素,合并与灾害性天气有着密切的关系。针对23次合并样本(其中有闪电活动的样本10例),利用多普勒雷达和Safir3000闪电定位系统的探测数据,基于雷达回波参数的构建与计算,分别以一次... 雷暴单体合并是促使对流系统成长、增强、持久的重要因素,合并与灾害性天气有着密切的关系。针对23次合并样本(其中有闪电活动的样本10例),利用多普勒雷达和Safir3000闪电定位系统的探测数据,基于雷达回波参数的构建与计算,分别以一次冰雹暴雨过程和一次强降水过程为例,对合并及雷暴系统的演变进行了物理过程分析,对所有样本特征进行了统计归纳。最后发现并验证了雷达回波参数FV40up-6(即6 km以上对流单体大于40 dBz体积的变率)常常在合并进行中出现突然减小现象,简称为"突降";同时揭示了合并进行中闪电活动的特征。具体结论如下:(1)就合并最初开始位置而言,高度在5 km之下的样本最多,比例达86%。从合并用时看(即RHI图中30 dBz回波开始衔接至最强回波合为一体为止),全都在6—36 min,其中用时在12 min以内的占56.5%;达到30 min的仅占16%。合并开始后,在97%的样本中,回波参数V40(即大于40 dBz的总体积)、V40up-6(即6 km以上大于40 dBz的总体积)出现增大;V40增幅为7%—590%,V40up-6增幅为3%—638%;V40up-6最大值出现时刻距合并开始时刻12—18 min的,占总样本的60.1%;24—36 min的,占总样本的34.8%。(2)在雷暴单体合并进行中有"突降"现象的,占总样本的87%;其中又有77%的"突降"出现在距合并开始后的6—18 min内。(3)在10个闪电活动样本中,有9个样本在合并开始后,闪电频数出现了"跃增",甚至出现峰值;全部样本中参与放电的主正电荷区高度随着"突降"均有下降,降幅在1—4 km,而此时的闪电频数几乎没有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单体合并 回波参数 演变 闪电活动 统计分析
下载PDF
星载SAR水下地形和水深遥感的最佳雷达系统参数模拟 被引量:13
4
作者 黄韦艮 傅斌 +3 位作者 周长宝 杨劲松 史爱琴 厉冬玲 《遥感学报》 EI CSCD 2000年第3期172-177,共6页
根据星载合成孔径雷达 (SAR)浅海水下地形和水深成像机理 ,建立了浅海水下地形和水深雷达后向散射截面仿真模型。该模型包括奈维 斯托克斯方程、谱作用量平衡方程和雷达后向散射模式。利用该模型仿真结果 ,探讨了不同波段 (P、L、C和X... 根据星载合成孔径雷达 (SAR)浅海水下地形和水深成像机理 ,建立了浅海水下地形和水深雷达后向散射截面仿真模型。该模型包括奈维 斯托克斯方程、谱作用量平衡方程和雷达后向散射模式。利用该模型仿真结果 ,探讨了不同波段 (P、L、C和X)、不同极化 (VV和HH)和不同入射角 (2 0°— 70°)的星载SAR测量浅海水下地形和水深的能力。研究结果表明 ,浅海水下地形和水深遥感的最佳波段为P波段 ,L波段次之 ,C波段比X波段要好一些。VV极化SAR的测量能力要强于HH极化。 2 0°— 40°是星载SAR测量浅海水下地形和水深的最佳入射角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仿真 水下地形 水深 遥感 SAR 海底地形测量
下载PDF
冰雹与对流性强降水天气的物理量和雷达参数对比分析 被引量:13
5
作者 陈金敏 刁秀广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451-2453,2481,共4页
利用2002~2006年济南雷达资料和探空资料对冰雹和强降水天气的物理量和雷达参数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SI愈小愈有利于降雹天气生成;K>35℃时产生强降水天气的概率明显增加,K<20℃时产生强降水天气的概率明显降低;CAPE值... 利用2002~2006年济南雷达资料和探空资料对冰雹和强降水天气的物理量和雷达参数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SI愈小愈有利于降雹天气生成;K>35℃时产生强降水天气的概率明显增加,K<20℃时产生强降水天气的概率明显降低;CAPE值大于1 500 J/kg时,产生冰雹天气的概率明显减小,而产生强降水天气的概率明显增加;风切变小于5 m/s时产生冰雹单体的概率较小,风切变大于20 m/s时产生冰雹天气的概率较大。冰雹单体雷达预报指标为:VIL值达到35 kg/m2(5月)、43 kg/m2(6、7月),单体高度大于9km,最大反射率因子大于60 dBz,强中心高度达到3.3 km(5月)、4.3 km(6月)、5.5 km(7月);强降水单体的VIL值一般在25 kg/m2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 对流性强降水 VIL 雷达参数
下载PDF
湿地生态系统雷达遥感监测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6
作者 王莉雯 卫亚星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107-1117,共11页
湿地是地球上最具生产力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之一。湿地具有很高的资源价值、经济价值、环境效益和多种生态功能。湿地研究己成为当前地理科学、环境科学和生态科学等多学科交汇研究的一个热门领域。目前国内外在对湿地研究过程... 湿地是地球上最具生产力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之一。湿地具有很高的资源价值、经济价值、环境效益和多种生态功能。湿地研究己成为当前地理科学、环境科学和生态科学等多学科交汇研究的一个热门领域。目前国内外在对湿地研究过程中,采用遥感技术的关注焦点已逐渐从光学遥感转移到雷达遥感上。采用雷达遥感数据监测湿地的研究,经过了20—30年的研究历程,虽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面对复杂性较为突出的湿地生态系统来说,仍有诸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本文从雷达遥感系统的主要参数波长、极化、入射角,以及湿地雷达遥感监测的主要相关专题时相、环境影响和采用的分析技术方面,回顾了国内外主要地理科学文献上发表的相关研究成果,并总结分析了研究结论和研究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雷达遥感 雷达参数
原文传递
基于多源探测资料的“4.12”非典型冰雹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7
作者 孙伟 曹舒娅 沈建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18-232,共15页
针对2020年4月12日发生在江苏苏州的一次大范围雷暴大风、局部伴有冰雹的强对流天气过程,基于常州S波段双线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湖州和青浦的单偏振雷达以及再分析资料,详细分析了此次过程的天气背景,不稳定机制、抬升条件和雷达回波... 针对2020年4月12日发生在江苏苏州的一次大范围雷暴大风、局部伴有冰雹的强对流天气过程,基于常州S波段双线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湖州和青浦的单偏振雷达以及再分析资料,详细分析了此次过程的天气背景,不稳定机制、抬升条件和雷达回波及双偏振雷达参量演变特征,并结合双雷达风场反演技术分析超级单体的动力结构及云物理机制。结果表明此次过程发生在高空冷涡南掉、横槽南摆,上下层强烈不稳定的环流背景下,地面有辐合线提供了触发条件。苏南地面附近至600 hPa为θse随高度减小的对流不稳定层和0~6 km强烈的垂直风向切变分别为此次过程提供强热力和动力不稳定条件。此次降雹天气过程,雷达回波强度超过50 dBZ,有明显的三体散射、气旋式辐合、高层回波悬垂和强风暴顶辐散等特征;但是VIL和ET都很小,呈现非典型冰雹特征。双线偏振雷达各偏振参量(差分反射率ZDR、差分相移率KDP和相关系数CC)也都反映出冰雹云的典型特征:在ZH大、ZDR小、CC小的区域出现冰雹,ZDR值通常为-1.0~0.2 dB,CC值普遍小于0.85。上述双偏振参量特征在强对流短时临近预报和冰雹识别方面具有很强的应用潜力。利用双雷达风场反演技术对降雹时段研究,发现1~5 km各层高度的风垂直切变、辐合的存在,有利于超级单体的发展和加强。双雷达能较好地反演雷暴大风的三维风场精细结构,有助于加深对冰雹云结构的认识进而提高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预报预警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偏振雷达 冰雹 风场反演 风廓线雷达 雷达参量
下载PDF
基于大气层结和雷暴演变的闪电和降水关系 被引量:12
8
作者 王婷波 郑栋 +2 位作者 张义军 姚雯 张文娟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3-41,共9页
选取2006—2008年发生在北京及其周边地区的28次雷暴过程,基于大气不稳定度参数和雷达参量对雷暴过程进行分类,分析了不同分类条件下的总闪电活动(SAFIR3000三维闪电定位系统观测)和对流降水(雷达反演)的关系。结果表明:整体而言,总闪... 选取2006—2008年发生在北京及其周边地区的28次雷暴过程,基于大气不稳定度参数和雷达参量对雷暴过程进行分类,分析了不同分类条件下的总闪电活动(SAFIR3000三维闪电定位系统观测)和对流降水(雷达反演)的关系。结果表明:整体而言,总闪对应降水量的平均值为1.92×10~7kg·fl^(-1)。依据对流有效位能和抬升指数对雷暴进行分类的分析表明,较强的不稳定状态对应了较小的总闪对应降水量,同时总闪频次和对流降水量的相关性更好。基于雷达特征参数的分类分析表明,总闪对应降水量在对流运动较弱情况下最小,其次是对流运动较强的情况下,而对流运动适中时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电 降水 大气层结 雷达参量
下载PDF
双线偏振雷达在广州“3.19”降雹过程中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10
9
作者 苏冉 廖菲 周芯玉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09-216,共8页
针对2016年3月19日发生在广州北部的从化和花都地区的一次冰雹过程,基于广州S波段双线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和花都风廓线雷达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详细分析此次过程的天气背景和雷达回波及雷达参量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在此次冰雹过程中,回... 针对2016年3月19日发生在广州北部的从化和花都地区的一次冰雹过程,基于广州S波段双线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和花都风廓线雷达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详细分析此次过程的天气背景和雷达回波及雷达参量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在此次冰雹过程中,回波强度普遍大于50 d Bz,回波顶高在10 km以上,有明显的三体散射、气旋式辐合、高层回波悬垂和强风暴顶辐散等特征。双线偏振雷达各偏振参量(反射率因子ZDR、单位差分传播相移KDP和相关系数ρHV)反映出冰雹云的典型特征:在基本反射率大、ZDR小、ρHV小的区域出现冰雹,ZDR值通常为-1.0~0.2,ρHV值普遍为0.7~0.9;ρHV和ZDR在低仰角的表现比高仰角更有效;KDP有一定指示意义,但判别效果不明显。采用的双线偏振雷达算法产品识别粒子相态结果容易出现空报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 双线偏振天气雷达 多普勒天气雷达 雷达参量
下载PDF
青藏高原那曲地区地闪与雷达参量关系 被引量:11
10
作者 孟青 樊鹏磊 +2 位作者 郑栋 张义军 姚雯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24-533,共10页
基于2014—2015年5—9月西藏那曲地区多普勒天气雷达数据,结合地闪观测数据,识别雷暴单体样本,统计分析了地闪位置附近的雷达回波分布特征,并研究了高原雷暴的雷达参量与地闪频次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那曲地区地闪发生位置附近的雷达... 基于2014—2015年5—9月西藏那曲地区多普勒天气雷达数据,结合地闪观测数据,识别雷暴单体样本,统计分析了地闪位置附近的雷达回波分布特征,并研究了高原雷暴的雷达参量与地闪频次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那曲地区地闪发生位置附近的雷达最大反射率因子呈正态分布,峰值分布区间集中于34~41 dBZ。发生地闪位置附近的20 dBZ回波顶主要集中于11~15 km高度,30 dBZ回波顶高分布的峰值区间则为8.5~12 km。分析表明:表征局地雷暴对流发展强度的雷达参量与地闪频次之间一对一的相关关系较差,但相关性随地闪频次增加而增强。基于雷达参量分段统计得到的对应分段平均地闪频次与雷达参量之间表现出较强相关关系,体现了宏观上闪电活动强度与雷暴发展强度之间的正向关系。其中,基于原始数值进行区间划分的强回波(组合反射率因子不小于30 dBZ)面积与平均地闪频次的线性相关系数达0.75,基于对数数值区间划分的7~11 km累积可降冰含量的对数值和地闪频次的线性相关系数达0.95。文中对比了多个雷达参量和地闪频次线性拟合与幂函数拟合结果,整体上幂函数拟合略好于线性拟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闪 雷达参量 相关关系
下载PDF
华南一次典型雷暴过程双偏振雷达参量与闪电活动关系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杜赛 刘显通 +3 位作者 孙皓霆 陈绍东 陈绿文 颜旭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27-438,共12页
基于2017年5月8日华南地区一次典型飑线过程,分析了此次过程中闪电活动和-35~0℃温度层内双偏振雷达参量的分布特征以及双偏振雷达参量与闪电活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此次飑线过程中,双偏振雷达参量与闪电频次的趋势在时间变化上有较... 基于2017年5月8日华南地区一次典型飑线过程,分析了此次过程中闪电活动和-35~0℃温度层内双偏振雷达参量的分布特征以及双偏振雷达参量与闪电活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此次飑线过程中,双偏振雷达参量与闪电频次的趋势在时间变化上有较好的一致性,且随着闪电活动的发生及雷暴过程的增强,双偏振雷达参量中的冰水含量、雷达反射率因子、差分反射率、差分相移率等偏振参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闪电频次高峰时间段对应各个参量最大值时间段。双偏振雷达各个参量最大值与闪电活动的线性拟合关系均优于多项式拟合关系。定性地发现了双偏振雷达参量与闪电活动的关系,可为将来将双偏振雷达参量加入到闪电临近预警预报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偏振雷达 雷达参量 飑线 闪电活动 闪电临近预警
下载PDF
基于频谱分析模块的机载雷达信号参数流程化自动测量方法
12
作者 刘勇 郭凯 +1 位作者 刘雪莹 贺彬 《电子测量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84-190,共7页
针对部队外场飞机雷达维护工作需求,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频谱分析模块的机载雷达信号参数流程化自动测量方法。文中分析了典型雷达信号时域和频域的特征,研究了多项参数自动测量的原理和步骤,并开发了相应的测试软件用以执行相关算法和... 针对部队外场飞机雷达维护工作需求,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频谱分析模块的机载雷达信号参数流程化自动测量方法。文中分析了典型雷达信号时域和频域的特征,研究了多项参数自动测量的原理和步骤,并开发了相应的测试软件用以执行相关算法和实现流程化测量。此外,还设计了4种信号仿真实验来验证本文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无需借助传统通用仪器,仅基于频谱分析模块在不同工作模式下提供的数据序列,即可实现典型雷达信号多项参数一键式流程化测量,且测量结果精确有效,符合部队外场维护保障条件,因此具有较强的工程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频谱分析模块 雷达参数 自动测量
下载PDF
中国近海蒸发波导反演中最佳雷达参数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胡荣旭 吴振森 张金鹏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53-660,共8页
利用雷达海杂波反演大气波导折射率(Refractivity From Clutter,RFC)的技术可以实现海洋低空对流层近实时、区域性、非均匀折射率的探测反演,但其反演性能受雷达参数和折射率区域时空统计特性以及地(海)面的影响,为了使RFC技术在中国海... 利用雷达海杂波反演大气波导折射率(Refractivity From Clutter,RFC)的技术可以实现海洋低空对流层近实时、区域性、非均匀折射率的探测反演,但其反演性能受雷达参数和折射率区域时空统计特性以及地(海)面的影响,为了使RFC技术在中国海域蒸发波导反演中体现出较好的性能,使用粒子群优化算法和自适应目标函数,利用美国圣地亚哥空海作战系统中心高级折射效应预报系统提供的中国海域蒸发波导高度区域统计数据,依据考虑区域统计特性的均方根误差评判模型,研究了中国不同海域、不同月份,不同雷达频率天线高度组合情况下的蒸发波导RFC反演性能,分析得出适用于中国近海蒸发波导RFC反演的最佳雷达频率和天线架设高度范围,所得结果对我国周边海域监测以及海上无线电系统的设计与应用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发波导 雷达海杂波 雷达参数 反演性能
下载PDF
非均匀环境下利用雷达参数信息的STAP方法 被引量:3
14
作者 周宇 陈展野 +2 位作者 张林让 潘文奇 申东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05-910,916,共7页
针对非均匀杂波环境下空时自适应处理杂波抑制性能下降的问题,基于扁平椭球波函数的时限带限特性,给出一种利用雷达参数信息构造子空间的杂波抑制方法,降低了计算量与均匀样本数需求,提高了对非均匀杂波的抑制性能。其次,针对存在阵面... 针对非均匀杂波环境下空时自适应处理杂波抑制性能下降的问题,基于扁平椭球波函数的时限带限特性,给出一种利用雷达参数信息构造子空间的杂波抑制方法,降低了计算量与均匀样本数需求,提高了对非均匀杂波的抑制性能。其次,针对存在阵面偏航角误差时杂波秩无法准确估计造成基于扁平椭球波函数构造杂波子空间方法杂波抑制性能下降的问题,结合雷达参数信息及探测环境的几何构型提出一种杂波预处理方法以消除偏航角影响,从而提升其非均匀环境下的杂波抑制性能。仿真结果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载雷达 杂波子空间 杂波抑制 非均匀环境 扁平椭球波函数 雷达参数信息 空时自适应处理
下载PDF
顺轨干涉SAR浅海地形成像建模及其最优雷达观测参数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于祥祯 种劲松 洪文 《电子与信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2377-2382,共6页
该文基于浅海海流动力模型、波流交互模型、后向散射模型以及Doppler谱模型对顺轨干涉SAR浅海地形成像进行了建模。利用建立的成像模型,在准1维近似的条件下对不同雷达频率、入射角、顺轨基线长度以及极化方式等参数对顺轨干涉SAR浅海... 该文基于浅海海流动力模型、波流交互模型、后向散射模型以及Doppler谱模型对顺轨干涉SAR浅海地形成像进行了建模。利用建立的成像模型,在准1维近似的条件下对不同雷达频率、入射角、顺轨基线长度以及极化方式等参数对顺轨干涉SAR浅海地形成像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在成像延时低于海面去相关时间的前提下,高频率、大入射角以及长顺轨基线条件比较适合于顺轨干涉SAR浅海地形成像;而极化方式对顺轨干涉相位变化的影响不大,如果综合考虑信噪比等因素的影响,VV极化仍是顺轨干涉SAR浅海地形成像的首选极化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轨干涉SAR 浅海地形 雷达参数
下载PDF
青海省东北部冰雹云提前识别及预警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康晓燕 金惠瑛 +2 位作者 马玉岩 韩辉邦 张博越 《现代农业科技》 2015年第18期250-252,260,共4页
利用2008—2012年西宁雷达资料和探空资料对冰雹和强降水天气的物理量和雷达参数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较强的低空垂直风切变有利于降雹天气生成,较低的0℃层和-20℃层高度也是利于冰雹云形成的重要参数。2所有冰雹云的组合反... 利用2008—2012年西宁雷达资料和探空资料对冰雹和强降水天气的物理量和雷达参数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较强的低空垂直风切变有利于降雹天气生成,较低的0℃层和-20℃层高度也是利于冰雹云形成的重要参数。2所有冰雹云的组合反射率均≥55 d Bz,占75%在60~65 d Bz之间;降雹时回波顶高均在9 km以上,其中回波顶高≥11 km的冰雹云占90%;当冰雹天气出现时,大部分雹云的最大垂直液态含水量≥25 kg/m^2,其比例为80%,最高可达40 kg/m^2。3利用45 d Bz回波顶高可较好地识别冰雹云,当强回波高度达到8.0 km时预示有冰雹出现,其临界成功指数达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 探空资料 雷达参数 预警 青海省东北部
下载PDF
雷达资料在河南省夏季雷电临近预报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美荣 《河南科学》 2021年第8期1351-1356,共6页
利用河南省三维闪电探测系统资料、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和探空资料,选取河南省2018年6月—8月25次对流单体天气过程,对比分析了雷暴单体和非雷暴单体的雷达回波特征,统计了雷暴初始闪电的特征,总结了河南省雷暴单体初始闪电的临近预报指... 利用河南省三维闪电探测系统资料、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和探空资料,选取河南省2018年6月—8月25次对流单体天气过程,对比分析了雷暴单体和非雷暴单体的雷达回波特征,统计了雷暴初始闪电的特征,总结了河南省雷暴单体初始闪电的临近预报指标,并对初始地闪阶段雷达参量与雷暴未来电活动强度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选雷暴单体中,初始云闪提前于初始地闪的有12次,占比63.2%;初始地闪为负地闪的雷暴单体占比84.2%;比较适合河南省夏季雷电临近预报的雷达参量为30 dBZ回波顶高和7 km高度强回波面积,利用这两个参量可以使雷电临近预报临界成功指数达到95%,初始地闪预报时间提前约20 min;初步利用雷达参量与雷暴未来闪电数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初始地闪阶段40 dBZ回波顶高与最初半小时闪电数量的相关系数为0.82,说明初始地闪发生时的雷达参量可以较好地指示雷暴未来半小时电活动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电预警 初始闪电 雷暴单体 雷达参量
下载PDF
高频地波雷达波形参数设计 被引量:34
18
作者 杨子杰 柯亨玉 +2 位作者 文必洋 王淑融 田建生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528-531,共4页
根据线性调频中断连续波 (FMICW)雷达原理 ,针对高频地波雷达探测海洋表面动力学要素的要求 ,给出了雷达信号数据采集与处理过程 ;分析了被压地波脉冲中断的雷达回波信号可以进行连续采样的原理 ;设计了无距离混迭和 Doppler频率混迭的 ... 根据线性调频中断连续波 (FMICW)雷达原理 ,针对高频地波雷达探测海洋表面动力学要素的要求 ,给出了雷达信号数据采集与处理过程 ;分析了被压地波脉冲中断的雷达回波信号可以进行连续采样的原理 ;设计了无距离混迭和 Doppler频率混迭的 OSMAR2 0 0 0雷达工作参数 .该雷达主要技术指标为 :距离分辨率 2 .5 km ,最大探测距离 2 70 km ,时间分辨率 13m in,雷达工作比 0 .44 ,测速分辨率 2~ 3cm/ s.现场实验表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频地波雷达 调频中断连续波 波形参数设计 海洋表面动力学 海洋探测 无距离混迭
下载PDF
多雷达反演参量联合的短时强降水识别方法研究 被引量:15
19
作者 吴涛 万玉发 王珊珊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393-1406,共14页
借鉴美国ANC(NCAR Auto-Nowcast System)基于模糊逻辑原理的临近预报技术思路,采用SWAN(Severe Weather Automatic Nowcast System)系统中雷达基本产品及其反演产品,研发了多参量联合的短时强降水落区识别算法,重点研究因子选取、误差... 借鉴美国ANC(NCAR Auto-Nowcast System)基于模糊逻辑原理的临近预报技术思路,采用SWAN(Severe Weather Automatic Nowcast System)系统中雷达基本产品及其反演产品,研发了多参量联合的短时强降水落区识别算法,重点研究因子选取、误差分析及参数设置。基于历史资料分析结果筛选出1h定量降水预报QPF(Quantity Precipitation Forecast)、雨强RI(Rain Intensity)、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VIL(Vertically Integrated Liquid Water)、回波顶高ET(Echo Top)预报量作为识别因子,并设计出相应的隶属函数。结果表明,多因子联合识别短时强降水算法的CSI(Critical Success Index)指数为0.18,性能高于QPF判别法及仅使用单因子识别的模糊逻辑方法。强降水指数HRI(Heavy RainIndex)阈值设置测试表明,选择合适的HRI阈值有助于发挥算法性能,统计结果表明取0.5~0.6比较合理。同时,较高的空报率是影响算法性能的主要因素,包括地物杂波、因子场定常外推假设、不合适的Z-R关系、局地性强降水以及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雷达参量 模糊逻辑 短时强降水 识别技术
下载PDF
主动微波遥感土壤水分观测中的最优雷达参数选择 被引量:9
20
作者 杨虎 郭华东 +1 位作者 李新武 岳焕印 《高技术通讯》 EI CAS CSCD 2003年第9期21-24,共4页
用基于辐射传输方程的电磁波散射模型详尽研究了裸露地表条件地物后向散射特性,在三种常用雷达频段(1.25GHz,4.75GHz,9.25GHz)及入射角为0°~60°范围内分析了影响雷达后向散射系数对土壤水分敏感性的地表粗糙度因素,得到一组... 用基于辐射传输方程的电磁波散射模型详尽研究了裸露地表条件地物后向散射特性,在三种常用雷达频段(1.25GHz,4.75GHz,9.25GHz)及入射角为0°~60°范围内分析了影响雷达后向散射系数对土壤水分敏感性的地表粗糙度因素,得到一组用于地表土壤水分测量的最优雷达参数组合。在这样一组传感器参数条件下,雷达后向散射系数基本独立于地表粗糙度的变化,同时在可测量范围内保持对土壤水分一定程度的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微波 遥感 土壤水分 雷达参数 表面粗糙度 后向散射系数 角度响应 频率 电磁波散射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