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的统一潮流控制器桥臂电容电压平衡控制策略 被引量:16
1
作者 崔福博 郭剑波 +2 位作者 荆平 周飞 宋洁莹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939-1945,共7页
建立了基于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modular multilevel converter,MMC)拓扑的统一潮流控制器(unified power flow controller,UPFC)的详细数学模型,讨论了串联式接入系统和并联式接入系统对MMC内部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串联式接入更易出现... 建立了基于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modular multilevel converter,MMC)拓扑的统一潮流控制器(unified power flow controller,UPFC)的详细数学模型,讨论了串联式接入系统和并联式接入系统对MMC内部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串联式接入更易出现上下桥臂电容电压不平衡现象;探讨了低频环流的本质,揭示了单相系统功率与环流的关系,得到通过控制桥臂电容电压可抑制低频环流的结论。以理想工况下桥臂电容电压为控制目标,设计了基于基频和负序二倍频旋转坐标系的电压平衡控制器,该控制器可同时适用于并联侧和串联侧。RTDS仿真结果证明在最近电平逼近调制下所提控制策略可有效控制桥臂电压平衡,并能抑制负序二倍频环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 统一潮流控制器 电压平衡控制策略 环流抑制
下载PDF
DSF-家族群体感应信号生物合成途径与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
作者 宋凯 周莲 何亚文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239-1248,共10页
群体感应是微生物间相互交流的一种重要机制。Diffusible Signaling Factor (DSF)-家族群体感应信号分子存在于多种革兰氏阴性菌中,调控细菌的致病性和适应性。本文首先介绍DSF-家族群体感应信号的结构多样性与保守性、生物合成途径和... 群体感应是微生物间相互交流的一种重要机制。Diffusible Signaling Factor (DSF)-家族群体感应信号分子存在于多种革兰氏阴性菌中,调控细菌的致病性和适应性。本文首先介绍DSF-家族群体感应信号的结构多样性与保守性、生物合成途径和两类调控机制。DSF家族群体感应信号属于一类长链不饱和脂肪酸,碳水化合物和支链氨基酸是主要合成前体;合成途径主要包括脂肪酸合成循环和兼具脱水酶和硫酯酶活性的RpfF;在黄单胞菌和伯克氏菌中分别存在2种蛋白-蛋白互作机制调控DSF生物合成。随后,综述最新相关研究结果,提出顺式-2-十二碳烯酸(BDSF)可能是野油菜黄单胞菌侵染大白菜过程中所依赖的"活体"群体感应信号。最后,讨论和展望本领域下一步值得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单胞菌 群体感应 DSF-家族信号 RpfF rpfc
原文传递
云南高原粳稻白叶枯病菌的抗药性室内鉴定及其rpfC基因序列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杨雅云 张恩来 +9 位作者 阿新祥 汤翠凤 张斐斐 陈丹 董超 吴坤 徐福荣 周英 祁春学 戴陆园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65-674,共10页
为了探索云南省高原粳稻上十种不同致病型的白叶枯病菌对噻枯唑、叶枯灵和新植霉素三种农药的抗药性及其机制,分别用含有不同浓度农药的 NA 培养基进行白叶枯病菌的室内抗药性筛选,并设计与菌株抗药性密切相关的 rpfC 基因特异引物,对... 为了探索云南省高原粳稻上十种不同致病型的白叶枯病菌对噻枯唑、叶枯灵和新植霉素三种农药的抗药性及其机制,分别用含有不同浓度农药的 NA 培养基进行白叶枯病菌的室内抗药性筛选,并设计与菌株抗药性密切相关的 rpfC 基因特异引物,对抗药性不同的菌株进行扩增、测序、基因和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结果表明,噻枯唑对参试的所有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为40~180 mg/L,而叶枯灵为10~100 mg/L,没有发现对新植霉素产生抗性的菌株;病原菌的致病型与对农药的敏感性相关,致病性强的菌株,其抗药性较强.将致病型和抗药性不同的10个菌株的 rpfC 基因序列与 GenBank 中登录号为 X97865.1的基因序列比对,序列同源性为92%~98%,而 RpfC 蛋白序列同源性差异较大(8.3%至99%).致病性和抗药性最强的Ⅵ型菌株2001-31的 RpfC 蛋白序列的六个功能域完整,致病性和抗药性最弱的0型菌株 DH-L-1的 RpfC 蛋白序列的信号接收区域 REC 已经消失.7个致病性和抗药性中等的菌株中,Ⅳ型菌株⑤较为特殊,其 RpfC 蛋白序列已经不能形成功能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高原粳稻 白叶枯病菌 致病型 抗药性 rpfc 基因分析
下载PDF
PLSB转发机制及其环路抑制策略研究
4
作者 李丹 董喜明 何文瑶 《光通信研究》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5-27,共3页
提供商链路状态桥(PLSB)技术是一种新的电信级以太网技术,可以解决提供商骨干网传输(PBT)中点到多点的传输问题,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文章首先介绍了PLSB的定义,然后描述了PLSB中分组的转发过程,分析了转发过程中生成环路的可能性,提出... 提供商链路状态桥(PLSB)技术是一种新的电信级以太网技术,可以解决提供商骨干网传输(PBT)中点到多点的传输问题,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文章首先介绍了PLSB的定义,然后描述了PLSB中分组的转发过程,分析了转发过程中生成环路的可能性,提出了反向路径转发检测(RPFC)策略。该策略简单而有效地抑制了路径树中的环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提供商链路状态桥 环路抑制 反向路径检测
下载PDF
紫荆花红色素稳定性的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王金亭 吴广庆 +2 位作者 鞠秀萍 高之清 徐林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80-283,共4页
采用分光光度法探讨了纯化的紫荆花红色素的稳定性和理化性质。结果表明,紫荆花红色素属花色苷类,最大吸收波长为526 nm,易溶于水等极性溶剂,不溶于石油醚等非极性溶剂。红色素水溶液颜色随pH变化而变化,在酸性条件下呈红色,pH>10时... 采用分光光度法探讨了纯化的紫荆花红色素的稳定性和理化性质。结果表明,紫荆花红色素属花色苷类,最大吸收波长为526 nm,易溶于水等极性溶剂,不溶于石油醚等非极性溶剂。红色素水溶液颜色随pH变化而变化,在酸性条件下呈红色,pH>10时呈褐色。色素耐光性、耐热性较好,苯甲酸钠、蔗糖、抗坏血酸、苹果酸、柠檬酸等添加剂对其影响较小,H2O2、Na2SO3对色素有一定的破坏作用。金属离子Na+、Mg2+、Zn2+、Al3+对色素稳定性无影响,Cu2+、Fe2+对色素影响较小,Fe3+可使紫荆花红色素变为褐色,因此应避免与Fe3+接触或共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荆红色素 理化特性 稳定性
下载PDF
两种形式的RPFC-Ⅰ纤维对氨气吸附的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黄做华 田振邦 +3 位作者 黄伟庆 张小转 沙保峰 赵亮 《河南化工》 CAS 2012年第13期27-30,共4页
考察了RPFC-Ⅰ纤维及无纺布对氨气的静态吸附性能及动态穿透吸附效果。研究表明,两种形式的RPFC-Ⅰ纤维对氨气均具有很好的静态吸附性能,且吸附容量均在90 mg/g左右;RPFC-Ⅰ纤维对氨气具有很好的动态穿透吸附性能,动态穿透吸附87.5 min... 考察了RPFC-Ⅰ纤维及无纺布对氨气的静态吸附性能及动态穿透吸附效果。研究表明,两种形式的RPFC-Ⅰ纤维对氨气均具有很好的静态吸附性能,且吸附容量均在90 mg/g左右;RPFC-Ⅰ纤维对氨气具有很好的动态穿透吸附性能,动态穿透吸附87.5 min后,去除率达到98.5%。对比说明RPFC-Ⅰ纤维本身性能几乎不受其使用形式的影响,对氨气都保持着很好的吸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pfc-Ⅰ纤维 氨气 静态吸附 动态穿透吸附
下载PDF
功能化纤维对氨气的循环吸附再生性能研究
7
作者 黄做华 田振邦 +6 位作者 黄伟庆 李龙 赵亮 段文杰 Alexandr Bildyukevich 王俊 李宾宾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523-1526,1532,共5页
采用吸附容量、交换容量、断裂强力、扫描电镜、红外光谱表征功能化纤维(RPFC-Ⅰ纤维),并系统考察RPFC-Ⅰ纤维的理化特性及其对氨气的循环吸附再生性能。结果表明,RPFC-Ⅰ纤维对氨气具有良好的循环吸附再生性能且内部分子结构非常稳定... 采用吸附容量、交换容量、断裂强力、扫描电镜、红外光谱表征功能化纤维(RPFC-Ⅰ纤维),并系统考察RPFC-Ⅰ纤维的理化特性及其对氨气的循环吸附再生性能。结果表明,RPFC-Ⅰ纤维对氨气具有良好的循环吸附再生性能且内部分子结构非常稳定。在循环吸附再生21次过程中,RPFC-Ⅰ纤维对氨气的吸附容量为90.2~96.3 mg/g、交换容量为6.75~6.90 mmol/g、断裂强力为0.053~0.063 N,均未发生明显变化。RPFC-Ⅰ纤维具有吸附容量高、耐酸腐蚀性好、净化性能稳定、材料再生条件温和、可循环再生使用等优点,未来市场应用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化纤维 rpfc-Ⅰ纤维 氨气 循环吸附再生性能
下载PDF
功能化纤维对氨气的吸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黄做华 黄伟庆 +3 位作者 陈继红 赵亮 赵可江 王俊 《河南科学》 2019年第10期1579-1583,共5页
主要研究了功能化纤维(RPFC-I)对氨气的吸附净化性能.结果表明,RPFC-I纤维对氨气具有良好的吸附净化性能、再生使用性能和吸附灵敏度,对氨气的最大吸附容量可达到93.52mg/g,再生后纤维交换容量为6.88mmol/g,略有增加.温度为(26±1)... 主要研究了功能化纤维(RPFC-I)对氨气的吸附净化性能.结果表明,RPFC-I纤维对氨气具有良好的吸附净化性能、再生使用性能和吸附灵敏度,对氨气的最大吸附容量可达到93.52mg/g,再生后纤维交换容量为6.88mmol/g,略有增加.温度为(26±1)℃时、相对湿度为54%~65%时,纤维对氨气的吸附净化效果最好.初始氨气质量浓度分别为31.0、60.0mg/m3时,经纤维吸附净化后分别降至0.1、1.5mg/m^3,去除率分别为99.7%、9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化纤维 氨气 rpfc-I 吸附性能 再生性能
下载PDF
离子交换纤维RPFC-Ⅰ用于吸附氨气的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刘艾杉 田含怡 +1 位作者 黄做华 赵亮 《河南化工》 CAS 2006年第11期29-30,共2页
以腈纶纤维作为基体合成了离子交换纤维RPFC-Ⅰ,并考察了RPFC-Ⅰ对氨气的吸附净化性能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环境体系中氨气的浓度、吸收时间等条件对该纤维吸附氨气效果具有很大的影响。RPFC-Ⅰ纤维对氨气具有良好的吸附选择性和较... 以腈纶纤维作为基体合成了离子交换纤维RPFC-Ⅰ,并考察了RPFC-Ⅰ对氨气的吸附净化性能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环境体系中氨气的浓度、吸收时间等条件对该纤维吸附氨气效果具有很大的影响。RPFC-Ⅰ纤维对氨气具有良好的吸附选择性和较高的吸附容量,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有望成为良好的吸附净化氨气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交换纤维 rpfc-Ⅰ 合成 吸附 氨气
下载PDF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rpfC/rpfG的功能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吴凤 李娜娜 +5 位作者 吕委 牛祥娜 朱平川 何勇强 姜伟 唐纪良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2707-2715,共9页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Xamthomonas oryzae pv.oryzicola,Xoc)是水稻的重要病原菌之一,其引起的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对水稻粮食产量造成重大损失。本研究利用水稻细条病菌广西分离株GX01作为出发菌株,采用同源双交换的方法分别构建rpf C和rp...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Xamthomonas oryzae pv.oryzicola,Xoc)是水稻的重要病原菌之一,其引起的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对水稻粮食产量造成重大损失。本研究利用水稻细条病菌广西分离株GX01作为出发菌株,采用同源双交换的方法分别构建rpf C和rpf G的缺失突变体,并研究其生物学功能。结果表明,与野生型GX01相比,缺失突变体Δrpf C和Δrpf G的致病力和在非寄主烟草上的过敏反应严重下降,胞外多糖合成、游动性和渗透压耐受能力明显降低,生物膜形成和絮凝能力显著增加,而互补菌株能基本将表型补回至野生型水平,表明rpf C和rpf G是重要的致病相关基因。本实验为进一步研究rpf C/rpf G基因在水稻条斑病菌的调控机理提供了前期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 rpfc/rpfG 致病性
原文传递
两种形式RPFC-Ⅰ纤维对Pb(Ⅱ)的吸附研究
11
作者 林清 陈启石 +2 位作者 田振邦 王俊 张京京 《中原工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6期12-18,共7页
主要研究了Na-RPFC-Ⅰ纤维和H-RPFC-Ⅰ纤维对Pb(Ⅱ)的吸附性能。使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技术对吸附前后的H-RPFC-Ⅰ纤维和Na-RPFC-Ⅰ纤维进行表征,结果表明,RPFC-Ⅰ纤维对Pb(Ⅱ)的吸附是羧基和氨基共同作用的结果,羧基占主导地位... 主要研究了Na-RPFC-Ⅰ纤维和H-RPFC-Ⅰ纤维对Pb(Ⅱ)的吸附性能。使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技术对吸附前后的H-RPFC-Ⅰ纤维和Na-RPFC-Ⅰ纤维进行表征,结果表明,RPFC-Ⅰ纤维对Pb(Ⅱ)的吸附是羧基和氨基共同作用的结果,羧基占主导地位。通过实验研究了pH值和温度对两种纤维吸附Pb(Ⅱ)的影响;利用实验数据模拟了吸附动力学方程和吸附等温模型;探讨了Na-RPFC-Ⅰ纤维和H-RPFC-Ⅰ纤维的再生性能。结果表明,H-RPFC-Ⅰ纤维和Na-RPFC-Ⅰ纤维吸附Pb(Ⅱ)的最佳pH值分别为4.0~9.0和3.0~9.0,适宜温度范围分别为25~40℃和10~40℃;用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iur吸附等温线模型能够很好地描述RPFC-Ⅰ纤维吸附Pb(Ⅱ)的过程;此外,RPFC-Ⅰ纤维还具有良好的再生使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交换吸附 rpfc-Ⅰ纤维 含Pb(Ⅱ)废水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