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59—2005年我国冬季和夏季区域气温与日照、云量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范娟 朱泽伟 +2 位作者 蔡佳熙 金培 邢天放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11-216,共6页
基于1959—2005年全国824站日平均气温和日照时数以及NCEP/NCAR总云量逐日资料,利用REOF方法,将我国冬、夏季平均气温分别分为4个和6个区。冬季4区为青藏高原以东、东北和内蒙古东部、青藏高原大部、新疆;夏季6区为西北东部和华北、长... 基于1959—2005年全国824站日平均气温和日照时数以及NCEP/NCAR总云量逐日资料,利用REOF方法,将我国冬、夏季平均气温分别分为4个和6个区。冬季4区为青藏高原以东、东北和内蒙古东部、青藏高原大部、新疆;夏季6区为西北东部和华北、长江黄河流域一带、西南南部和华南、东北和内蒙古东部、新疆中北部、南疆西部。除了夏季II区(长江黄河流域一带),冬季和夏季各区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且冬季的上升趋势更显著。消除总云量的影响后,除了冬季II区(东北和内蒙古东部),冬季和夏季平均气温与日照时数均呈正相关关系,但与冬季相比,夏季的正相关关系更显著;消除日照的影响后,在夏季I区(西北东部和华北大部)和VI区(南疆西部)以及冬季II区(东北和内蒙古东部),平均气温与总云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气温 日照时数 总云量 reof方法 相关分析
下载PDF
1961—2010年广东省高温天气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20
2
作者 许薇 汤强 陈欢欢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3年第6期68-74,共7页
利用广东省27个地面观测站1961—2010年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以及日最低气温等资料,采用线性倾向、Morlet小波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EOF及REOF等方法,分析了广东省高温天气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广东省多年平均高温日数由... 利用广东省27个地面观测站1961—2010年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以及日最低气温等资料,采用线性倾向、Morlet小波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EOF及REOF等方法,分析了广东省高温天气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广东省多年平均高温日数由北向南递减,并且递减趋势明显;近50 a广东省各地区的高温日数基本为上升趋势,中部高温日数的上升幅度最为明显;从全省平均情况看,高温日数长期演变为显著的上升趋势,20世纪90年代末之前处于偏少期,90年代末期以后进入偏多期,2005年后高温日数上升趋势较为显著;高温日数在1998年出现了突变现象;高温日数存在20—23 a的振荡周期,但这种周期性变化并不显著;广东省高温日数的标准化距平场可分为中部、北部和南部3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 reof方法 突变
下载PDF
中国北方荒漠区降水空间结构型及变异性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徐利岗 梁川 +1 位作者 周宏飞 吴洪相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433-1441,共9页
依据中国北方荒漠区35个站点1951—2005年降水资料,运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REOF)、主成分分析、分形理论及地统计学等方法探讨了北方荒漠区降水空间结构型及空间变异性。结果表明,降水空间分布以"相间复杂"型和"... 依据中国北方荒漠区35个站点1951—2005年降水资料,运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REOF)、主成分分析、分形理论及地统计学等方法探讨了北方荒漠区降水空间结构型及空间变异性。结果表明,降水空间分布以"相间复杂"型和"东西相反"型为主(对总体方差贡献分别为35.8%和20.4%);降水趋势自西向东逐渐减弱,有西部增加、中部地区小幅增大而东部地区趋于干旱的可能。新疆地区对全区降水波动方差贡献率达70.4%。新疆地区及青海-河西-河套地区变异函数曲线符合球状模型,内蒙古高原中东部地区符合指数模型;随机因素引起的空间异质性占0.01%~1.62%。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青海-河西-河套地区变异性最强,新疆地区次之,内蒙古高原中东部地区最弱,90年代以后新疆地区最强,内蒙古高原中东部地区次之,青海-河西-河套地区最弱。新疆地区、青海-河西-河套地区及内蒙古高原中东部地区降水分别在南北方向、东西方向及东北-西南方向异质性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北方荒漠区 降水 空间结构型 空间变异性 EOF/reof KRIGING
原文传递
1961—2013年青海省雷暴变化特征分析及趋势预测 被引量:5
4
作者 康晓燕 周万福 +2 位作者 金惠瑛 王黎俊 马玉岩 《中国农学通报》 2016年第5期144-151,共8页
为深入了解青海省雷暴天气的气候变化特征以及该区域灾害性天气的预测提供参考依据,选用1961—2013年青海省45个台站4—9月的雷暴观测资料,通过趋势系数和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解等,得到青海省植被生长季4—9月雷暴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再... 为深入了解青海省雷暴天气的气候变化特征以及该区域灾害性天气的预测提供参考依据,选用1961—2013年青海省45个台站4—9月的雷暴观测资料,通过趋势系数和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解等,得到青海省植被生长季4—9月雷暴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再利用R/S分析法计算Hurst指数以预测未来雷暴日数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青海省4—9月累计雷暴日数平均为38天,7月雷暴日数最多,全省及大部台站的雷暴日数均呈现极显著减少趋势,M-K检验表明,5月和6月雷暴日数存在突变,突变从1998年开始。青海省雷暴日数呈现出南高北低,并且由东南向西北减少;雷暴日数的3个主要空间分布类型分别为东北区、南部区和中部区。Hurst指数预示,4—9月青海全省以及东北区和南部区的雷暴未来还将维持下降趋势,且持续性强度很高,而中部区将保持一种较稳定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 趋势系数 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解(reof) 突变 R/S分析法
下载PDF
基于索周法的辽宁省干旱周期演变特征研究
5
作者 邓增宣 付玉娟 张婉婷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73-77,共5页
为探究辽宁省不同气候特征区域年、季干旱周期性规律,基于辽宁省22个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1961~2020年逐日降水数据,首先采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对研究区进行降水分区,再计算不同时间尺度的标准化降水指数,利用索周法分析各分区不同尺度标... 为探究辽宁省不同气候特征区域年、季干旱周期性规律,基于辽宁省22个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1961~2020年逐日降水数据,首先采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对研究区进行降水分区,再计算不同时间尺度的标准化降水指数,利用索周法分析各分区不同尺度标准化降水指数周期特征,并与Morlet小波周期分析的结果进行对比。研究表明,索周法可以很好地应用于干旱周期分析。年尺度上,Ⅰ、Ⅱ区存在7年左右的显著周期规律,Ⅲ区周期规律以5年为主。季尺度上,Ⅰ、Ⅱ区各季节的周期规律以4~7年为主,而Ⅲ区周期尺度稍长,各季节主要表现为6~9年,各分区不同时间尺度周期演变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周期 reof SPI指数 索周法 MORLET小波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