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研发投入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7
1
作者 陈海声 卢丹 《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0-23,共4页
以2003~2007年度披露的R&D投入相关信息来研究R&D投入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R&D投入对下年的经营业绩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R&D投入与企业下年的经营业绩不相关;(2... 以2003~2007年度披露的R&D投入相关信息来研究R&D投入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R&D投入对下年的经营业绩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R&D投入与企业下年的经营业绩不相关;(2)国有和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R&D投入与企业未来发展能力均不相关;(3)在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中,R&D投入与托宾Q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而在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中,R&D投入与托宾Q显著正相关,R&D投入对企业价值的提升有显著正向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D投入 企业价值 产权性质 企业业绩 发展能力
下载PDF
我国创新能力积累的主要途径:R&D,技术引进,还是FDI? 被引量:66
2
作者 刘小鲁 《经济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88-96,共9页
本文使用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分析了我国创新能力积累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比较了技术引进、R&D和FDI在提高我国创新能力上的效果。结果表明,R&D、引进国外技术和FDI对我国创新能力的积累均有显著的正效应,并且R&D对创新能力积累... 本文使用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分析了我国创新能力积累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比较了技术引进、R&D和FDI在提高我国创新能力上的效果。结果表明,R&D、引进国外技术和FDI对我国创新能力的积累均有显著的正效应,并且R&D对创新能力积累的影响程度最高,而国内企业之间的技术转移对提升创新能力没有显著影响。对所有制结构的分析则表明,国有经济比重对R&D支出向创新能力的转化起负面影响,而与引进国外技术支出和FDI向创新能力的转化呈现出正相关关系。在创新能力积累的地区差异上,东部地区依靠引进国外技术和FDI所能实现的创新能力转化效果并不显著,而西部地区由于技术水平薄弱,R&D对创新能力的积累作用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D 技术引进 FDI 创新能力
原文传递
服务业FDI、吸收能力与国际R&D溢出效应——一项跨国经验研究 被引量:30
3
作者 黄繁华 王晶晶 《国际贸易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5-104,共10页
本文运用41个国家2005-2011年的面板数据,基于东道国吸收能力的视角,测算并考察了服务业FDI的R&D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服务业FDI的R&D溢出会对东道国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主要体现在对技术效率的改善上... 本文运用41个国家2005-2011年的面板数据,基于东道国吸收能力的视角,测算并考察了服务业FDI的R&D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服务业FDI的R&D溢出会对东道国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主要体现在对技术效率的改善上。国内R&D投入对东道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并不显著。第二,东道国吸收能力中,人力资本以及制度因素能够显著促进服务业FDI的R&D溢出,但金融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却阻碍了东道国这一途径的技术吸收。第三,分样本研究中,OECD国家服务业FDI的R&D溢出效应显著,而非OECD国家这一效应并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务业FDI r&D溢出 吸收能力
原文传递
基于吸收能力的研发模式选择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27
4
作者 吴晓波 陈颖 《科学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722-1730,共9页
研发模式的选择是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吸收能力则是技术创新的基础,为获取最佳的企业创新绩效以及长远的发展,企业有理由对这两者进行匹配,即在资源有限的情境下在不同吸收能力状况中优先选择某种研发模式。在先前研究的基... 研发模式的选择是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吸收能力则是技术创新的基础,为获取最佳的企业创新绩效以及长远的发展,企业有理由对这两者进行匹配,即在资源有限的情境下在不同吸收能力状况中优先选择某种研发模式。在先前研究的基础上将研发模式划分为内部研发和外部研发,用层次回归模型实证进行了分析,继而计算得到不同吸收能力情境下两种研发模式的创新绩效边际收益。研究发现,企业在低吸收能力下内部研发创新绩效边际收益大于外部研发,而在高吸收能力下内部研发创新绩效边际收益低于外部研发,据此提出了在不同吸收能力的情境下企业进行研发的最优资源分配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发模式 吸收能力 创新绩效
原文传递
研发国际化与企业创新绩效——吸收能力和地理多样性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21
5
作者 何爱 钟景雯 《南方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92-112,共21页
新兴经济体企业的国际化行为已经成为国际商务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但如中国这样的新兴经济体的跨国企业是否能够通过研发国际化行为提升母公司的创新绩效,现有文献对该问题尚缺乏足够的研究。文章基于2011-2017年间沪深两市310家信息技... 新兴经济体企业的国际化行为已经成为国际商务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但如中国这样的新兴经济体的跨国企业是否能够通过研发国际化行为提升母公司的创新绩效,现有文献对该问题尚缺乏足够的研究。文章基于2011-2017年间沪深两市310家信息技术业上市跨国企业的年度观察数据,采用泊松面板固定效应模型考察了企业研发国际化与母公司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并首次从逆向知识转移的视角,探讨了吸收能力和地理多样性对研发国际化和创新绩效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实证结果表明:中国企业的研发国际化显著促进母公司创新绩效的提升;以研发投入强度衡量的企业吸收能力显著正向调节研发国际化和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而以布劳异质性指数测量的地理多样性则显著负向调节研发国际化和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结果对中国企业国际化行为具有重要启示。该研究发现意味着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应该加大海外研发投资力度以提升母公司创新绩效,且为更好地实现外部知识的逆向转移,应同时提高企业总体研发投入强度。但作为新兴经济体企业,不宜在地理分布上实行快速扩张,否则较高的沟通和协调成本将弱化逆向知识转移的程度,而不利于母公司创新绩效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发国际化 创新绩效 吸收能力 地理多样性 逆向知识转移
下载PDF
合作研发中的双边道德风险和利益分配 被引量:19
6
作者 孟卫东 代建生 《系统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64-471,共8页
针对合作研发中研发能力和谈判能力对利益分配和研发模式的影响,运用纳什谈判解,构建了存在双边道德风险的合作研发联合生产模型.研究表明:合作研发实现的净收益随参与方研发能力的增强而增大分析了合作双方研发能力和谈判能力对最优线... 针对合作研发中研发能力和谈判能力对利益分配和研发模式的影响,运用纳什谈判解,构建了存在双边道德风险的合作研发联合生产模型.研究表明:合作研发实现的净收益随参与方研发能力的增强而增大分析了合作双方研发能力和谈判能力对最优线性分配比例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一方所得分配比例随自身研发能力的增强而增大,随对方研发能力的增强而减小,但与双方的谈判能力无关.考察了研发模式的选择与研发能力的关系:只有当合作研发能实现正的合作净剩余时,企业才会采用合作研发的模式;当研发能力差距悬殊时,实力较弱一方应将研发业务外包给实力较强一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作研发 双边道德风险 谈判力 研发能力 利益分配
下载PDF
FDI渠道的R&D溢出、吸收能力与中国技术进步——基于一个扩展的LP方法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4
7
作者 李平 宋丽丽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5-31,共7页
使用技术差距为新的权重对国际R&D溢出测算的LP方法进行了改进,并将改进前后两种方法测得的1985-2007年间通过FDI渠道溢出到我国的国际R&D存量对我国技术进步的影响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改进前的测算方法对国际R&D溢出对我国... 使用技术差距为新的权重对国际R&D溢出测算的LP方法进行了改进,并将改进前后两种方法测得的1985-2007年间通过FDI渠道溢出到我国的国际R&D存量对我国技术进步的影响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改进前的测算方法对国际R&D溢出对我国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略有低估;加入人力资本和国内研发投入与国际R&D溢出交互项的回归结果显示改进后的测算方法比原方法更为精确有效。从回归的结果还可以得出:国内R&D投入是我国技术进步的主要来源,但FDI带来的国际R&D溢出对我国的技术进步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我国的人力资本还未达到有效吸收国外研发溢出的水平,研发投入水平也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国际研发溢出对我国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DI r&D溢出 测算权重 吸收能力
下载PDF
R&D人员年龄与专利产出能力的关系研究——以上海市三个行业736名R&D人员为例 被引量:11
8
作者 杨孝梅 陈德智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68-170,177,共4页
选取上海市三个专利产出较多行业的736名R&D人员为样本,调查到他们在2003—2007年5年内以第一发明人申请的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总数,并将其定义为这些R&D人员在2008年的专利产出能力,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及回归分析研究了R&am... 选取上海市三个专利产出较多行业的736名R&D人员为样本,调查到他们在2003—2007年5年内以第一发明人申请的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总数,并将其定义为这些R&D人员在2008年的专利产出能力,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及回归分析研究了R&D人员的专利产出能力与年龄的分布关系,发现中国的R&D人员的专利产出能力与年龄的分布服从倒U型的单峰曲线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以专利作为产出指标来衡量R&D人员的创造力与年龄的关系和国外学者以其他指标所作的研究结果有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D人员 年龄 专利产出能力 电子通信 机械动力 生物医药
下载PDF
政府科技补贴能通过企业科技创新改善产能过剩吗?——基于新能源产业与汽车产业对比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孙璞 尹小平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01-106,共6页
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产能过剩都会带来国民经济的生产危机。文章以汽车产业作为传统产业的代表、以新能源产业作为新兴产业的代表,将研究重点聚焦于政府科技补贴对产能过剩的改善作用,并分析企业研发的中介效应,结果显示:新能源产业的... 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产能过剩都会带来国民经济的生产危机。文章以汽车产业作为传统产业的代表、以新能源产业作为新兴产业的代表,将研究重点聚焦于政府科技补贴对产能过剩的改善作用,并分析企业研发的中介效应,结果显示:新能源产业的研发投入强度中介作用明显;汽车产业因其异质性而使研发投入强度的作用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补贴 研发强度 产能利用率 产能过剩
下载PDF
企业研发经费对专利能力影响的分类研究——基于2010年创新型企业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0
10
作者 顾国爱 魏法杰 单伟 《科学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181-1186,共6页
运用2010年创新型企业的调查数据分析了不同规模、不同地区的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投资要素和筹资渠道对专利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投资要素方面,人才是提高专利能力最重要的投资要素,其次是设备,而投资原材料并没有显著影响,并且各... 运用2010年创新型企业的调查数据分析了不同规模、不同地区的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投资要素和筹资渠道对专利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投资要素方面,人才是提高专利能力最重要的投资要素,其次是设备,而投资原材料并没有显著影响,并且各要素对发明专利的影响大于对整体专利的影响。随企业规模扩大,影响企业专利能力的投资要素的种类越多,影响程度越大。在科教资源相对缺乏的省市,人才投资发挥的作用越大;在科教资源丰富的城市,设备投资最重要。在筹资渠道方面,政府资金和企业自筹资金对专利和发明专利的研发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并且企业自筹资金对专利整体的影响更大,政府资金对发明专利的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发经费 专利能力 创新型企业
原文传递
基于吸收能力的企业合作研发的动态模型 被引量:4
11
作者 惠静薇 汪应洛 《运筹与管理》 CSCD 2006年第5期12-16,共5页
竞争还是合作,是企业研发投资时所面临的选择,本文应用最优控制论建立了一个考虑吸收能力的企业合作研发的动态模型,分析了双寡头垄断企业在竞争和合作两种情况下的均衡研发投资,并与D’aspremont&J’aquemin的静态模型的结果进行... 竞争还是合作,是企业研发投资时所面临的选择,本文应用最优控制论建立了一个考虑吸收能力的企业合作研发的动态模型,分析了双寡头垄断企业在竞争和合作两种情况下的均衡研发投资,并与D’aspremont&J’aquemin的静态模型的结果进行了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作研发 动态模型 最优控制论 吸收能力
下载PDF
进口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基于双要素吸收能力的检验 被引量:9
12
作者 谢子远 项燕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3-22,共10页
国际R&D通过进口贸易的传导机制对我国产生技术溢出效应,而这种溢出效应的发生又依赖于国内的技术吸收能力,这一结论已得到很多研究的证实。但现有研究多仅用人力资本反映国内技术吸收能力,而忽略了国内研发支出这一重要因素对技术... 国际R&D通过进口贸易的传导机制对我国产生技术溢出效应,而这种溢出效应的发生又依赖于国内的技术吸收能力,这一结论已得到很多研究的证实。但现有研究多仅用人力资本反映国内技术吸收能力,而忽略了国内研发支出这一重要因素对技术吸收能力的影响。用人力资本和研发支出两个因素反映技术吸收能力,实证检验了通过进口贸易导入的国际R&D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发现国际R&D显著提高了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但在这一过程中,人力资本与国内研发支出交互作用下的技术吸收能力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人力资本水平与研发支出的共同提高是促进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最佳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口贸易 国际rD 全要素生产率 吸收能力
原文传递
中国吸收发达国家R&D跨国外溢的国际化渠道比较 被引量:9
13
作者 姚利民 王若君 《国际贸易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03-113,共11页
中国经济的国际化发展已经进入了新阶段,国际化的目标将由生产能力培育转向创新能力培育,因此基于创新知识的跨国吸收与学习是中国产业国际化发展的新目标。论文分析了作为吸收与学习发达国家创新知识的国际化渠道的传递机理,利用1986-2... 中国经济的国际化发展已经进入了新阶段,国际化的目标将由生产能力培育转向创新能力培育,因此基于创新知识的跨国吸收与学习是中国产业国际化发展的新目标。论文分析了作为吸收与学习发达国家创新知识的国际化渠道的传递机理,利用1986-2007年主要发达国家和中国经济数据,测算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四种国际化渠道吸收外国R&D外溢量,实证比较了中国吸收学习发达国家R&D外溢的四种国际化渠道效果。研究显示:进口、出口、外资和对外直接投资四种国际化渠道都是国际R&D外溢的主要渠道;渠道规模决定了贸易的外溢效应大于投资的外溢效应;基于技术设备中间品进口促进出口的互动贸易模式决定了出口与进口作为吸收外溢的整体贸易渠道更符合实际。调整我国国际化鼓励政策,由经济增长促进目标转为吸收国际创新知识外溢和学习促进的目标,变被动吸收国际知识外溢为主动吸收与学习,这对于提高吸收国际R&D外溢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D 跨国外溢 国际化渠道 技术进步 吸收能力
原文传递
国际R&D对区域技术创新的非线性溢出效应——基于长三角数据的PSTR模型分析 被引量:8
14
作者 王欣 姚洪兴 《国际经贸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0-78,共19页
文章利用长三角25个城市2007~2014年的面板数据,以人力资本、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度、金融发展水平和技术研发强度等吸收能力变量分别作为转换变量,采用包含外生变量的面板平滑转换(PSTR)模型检验了基于OFDI、FDI和进口三种渠道的国... 文章利用长三角25个城市2007~2014年的面板数据,以人力资本、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度、金融发展水平和技术研发强度等吸收能力变量分别作为转换变量,采用包含外生变量的面板平滑转换(PSTR)模型检验了基于OFDI、FDI和进口三种渠道的国际R&D对区域技术创新的非线性动态溢出效应。结果显示:当所有的吸收能力变量跨越各自的门槛值使PSTR模型趋于高体制时,基于OFDI的国际R&D对区域技术创新均产生显著的正向溢出。对应于不同的吸收能力变量,当PSTR模型趋于高体制时,基于FDI和进口的国际R&D对区域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更明显。随着吸收能力变量水平的连续增加,基于三种渠道的国际R&D对区域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均在持续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r&D 区域技术创新 非线性溢出效应 吸收能力 PSTr模型
原文传递
FDI、研发投入与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绩效——基于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经验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白永亮 王瑶 《特区经济》 2013年第7期141-144,共4页
探究FDI、研发投入与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绩效的相互关系对指导我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构建三者之间的关系模型,运用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10年来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 探究FDI、研发投入与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绩效的相互关系对指导我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构建三者之间的关系模型,运用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10年来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FDI与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绩效存在较高相关性,而且FDI对创新绩效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研发投入对创新绩效的贡献尚未凸显。最后,针对以上实证结果,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并且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DI r&D投入 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绩效 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吸收能力
下载PDF
政府R&D投入、创新能力对长三角经济增长的影响 被引量:6
16
作者 孙东 周怡君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2013年第9期80-82,共3页
文章首先利用永续盘存法,计算了长三角各城市2002-2011年政府R&D存量、固定资产存量。其次,在对面板数据进行了单位根检验后,利用政府R&D存量、专利授权数,考查了政府R&D投入、创新能力对长三角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将固定资... 文章首先利用永续盘存法,计算了长三角各城市2002-2011年政府R&D存量、固定资产存量。其次,在对面板数据进行了单位根检验后,利用政府R&D存量、专利授权数,考查了政府R&D投入、创新能力对长三角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将固定资产存量、人力资本等因素纳入到实证模型中。研究结果表明,政府R&D存量、人力资本、固定资产存量等对经济增长作用显著,但专利授权数为代表的创新能力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显著,存在"专利悖论"。最后,提出了提高专利技术水平、加快科研成果转化等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rD投入 创新能力 长三角 经济增长
下载PDF
开源对软件厂商创新模式选择和R&D投入的影响 被引量:6
17
作者 刘莹 廖貅武 李新明 《科研管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9-16,共8页
通过开放源代码,软件厂商可以借助外部创新力量提升产品质量,但开源同时也会导致部分用户的流失。本文通过构建两阶段的经济学模型,比较两种创新模式的均衡结果,得到了软件厂商的创新模式选择和相应的R&D投入策略。研究发现:(1)若... 通过开放源代码,软件厂商可以借助外部创新力量提升产品质量,但开源同时也会导致部分用户的流失。本文通过构建两阶段的经济学模型,比较两种创新模式的均衡结果,得到了软件厂商的创新模式选择和相应的R&D投入策略。研究发现:(1)若软件厂商对开源社区内开发者贡献的代码资源的吸收能力更强,那么当社区开发者贡献水平较高或者软件厂商R&D成本较低时,其最优选择为开源模式,否则为闭源模式;相反,若开源社区的吸收能力更强,则只有当软件厂商R&D成本较低时才应选择开源模式,否则应选择闭源模式;(2)开源后虽然可以获得外部创新力量,但软件厂商为了维持产品的质量优势,必须增加其R&D投入。本文对软件厂商的决策和相关政策的制定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源 创新模式 r&D投入 吸收能力
原文传递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溢出与公司股票收益率:基于吸收能力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魏先华 蒋艺萌 +1 位作者 张越艳 李显君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4期93-99,共7页
高新技术企业是中国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创新主体,其研发活动能够在创新系统中形成溢出效应并影响其它企业的创新活动。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估算高新技术企业对外部研发溢出的吸收能力,利用2009-2015年企业的财务数据和股票行情数据,... 高新技术企业是中国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创新主体,其研发活动能够在创新系统中形成溢出效应并影响其它企业的创新活动。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估算高新技术企业对外部研发溢出的吸收能力,利用2009-2015年企业的财务数据和股票行情数据,检验了企业对外部研发溢出的吸收能力对其长期股票收益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长期层面,企业对外部研发溢出的吸收对其股票收益率有正向滞后性影响。同时,在一定时期内,研发投入对企业吸收能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新技术企业 研发溢出 吸收能力 股票收益率
下载PDF
国外R&D对中国创新能力的溢出效应:基于地区层面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许泱 郭庆宾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26-30,76,共6页
与现有文献仅考察国外R&D对技术进步的溢出效应不同,本文基于我国1990—2008年省际层面的面板数据,首次考察了国外R&D对我国及东中西地区创新能力的溢出效应。研究发现,进口贸易渠道和FDI渠道的国外R&D对我国创新能力均产... 与现有文献仅考察国外R&D对技术进步的溢出效应不同,本文基于我国1990—2008年省际层面的面板数据,首次考察了国外R&D对我国及东中西地区创新能力的溢出效应。研究发现,进口贸易渠道和FDI渠道的国外R&D对我国创新能力均产生了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并且进口贸易渠道的R&D溢出对创新能力的溢出效应呈现出东部最强、中部次之、西部最弱的格局,而FDI渠道的R&D溢出对创新能力的溢出效应则呈现出西部最强,中部次之,东部最小的格局。文章最后基于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D溢出 创新能力 面板模型
下载PDF
自主研发、技术获取与区域创新能力——基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王鹏 高妍伶俐 《工业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79-86,共8页
本文运用2001-2010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相关数据,建立固定效应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自主研发、技术获取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经济基础、技术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积累的不同,我国大中型工业企... 本文运用2001-2010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相关数据,建立固定效应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自主研发、技术获取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经济基础、技术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积累的不同,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研发、技术获取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存在着地区效应,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研发吸收技术获取的能力也存在着区域差异性。同时,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研发和技术改造对全国创新能力有显著影响,但国外技术引进和购买国内技术对全国创新能力的提升作用不明显。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最后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主研发 技术获取 区域创新能力 大中型工业企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