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第四纪沉积物光释光测年中等效剂量测定方法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0
1
作者 陈杰 卢演俦 +4 位作者 魏兰英 赵华 尹功明 孙瑛杰 胡碧茹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443-452,共10页
准确地测定碎屑矿物沉积后吸收的等效剂量是第四纪沉积物释光测年中最关键的一环。用光释光测年技术对几个全新世坡积物、古土壤和黄土等样品中的石英、长石等碎屑矿物进行了测定等效剂量的对比研究。初步结果表明,对于光释光测年,所... 准确地测定碎屑矿物沉积后吸收的等效剂量是第四纪沉积物释光测年中最关键的一环。用光释光测年技术对几个全新世坡积物、古土壤和黄土等样品中的石英、长石等碎屑矿物进行了测定等效剂量的对比研究。初步结果表明,对于光释光测年,所有样品用再生释光法和澳大利亚滑移法获得的结果均与14 C 测年结果或已知年龄相吻合; 部分晒退法只有在光晒退时间适度,且释光强度与剂量呈线性响应时可获得可靠结果,但误差较大;附加剂量法和残留释光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测定的等效剂量通常偏大。实验还表明,可用绿光释光和红外释光两种不同的光释光测年技术对同一样品测年值进行自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纪 沉积物 光释光测年 等效剂量测定
下载PDF
第四纪沉积物ESR年代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26
2
作者 刘春茹 尹功明 +2 位作者 高璐 韩非 张会平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90-498,共9页
在缺少第四纪火山活动的区域,沉积物成为第四纪地质构造和地貌、环境演化等方面研究的主要年代学测量对象。对于老于200ka的沉积物,电子自旋共振(ESR)是潜在的测量方法之一。ESR信号中心会在光晒退或热事件的作用下衰减或"回零&qu... 在缺少第四纪火山活动的区域,沉积物成为第四纪地质构造和地貌、环境演化等方面研究的主要年代学测量对象。对于老于200ka的沉积物,电子自旋共振(ESR)是潜在的测量方法之一。ESR信号中心会在光晒退或热事件的作用下衰减或"回零"。对于第四纪沉积物而言,在最后一次埋藏事件发生之前,只存在阳光晒退作用,因此了解各ESR信号中心的光晒退特征是准确测量其年代的关键问题。文中简单介绍了ESR测年方法的理论基础,以及剂量率(D)和等效剂量(ED)的测量方法,总结了各ESR信号中心的光晒退特征,回顾了它们在地质年代学中的应用。对各信号中心的光晒退特征和应用的对比表明,石英Ti心ESR信号比较适合第四纪沉积物年代学测量,是第四纪沉积物年代学研究的又一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纪 沉积物 ESR年代学 Ti心
下载PDF
新疆地区沙漠形成与演化的古环境证据 被引量:22
3
作者 朱秉启 于静洁 +2 位作者 秦晓光 刘子亭 熊黑钢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61-679,共19页
通过回顾新疆沙漠形成演化过程的研究与进展,指出新疆构造地貌特征使塔里木和准噶尔两大盆地区域受行星系西风、海陆季风或地形山谷风等的焚风效应的影响,第四纪以来的气候环境格局总体表现为持续的干旱化过程并伴随次级规模的波动过程... 通过回顾新疆沙漠形成演化过程的研究与进展,指出新疆构造地貌特征使塔里木和准噶尔两大盆地区域受行星系西风、海陆季风或地形山谷风等的焚风效应的影响,第四纪以来的气候环境格局总体表现为持续的干旱化过程并伴随次级规模的波动过程;盆地及其边缘风成沉积的形成,是对青藏高原隆升引起的全球气候环境变化尤其是亚洲内陆干旱化的响应。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形成时代上,由于研究方法、对象和信息载体的不同,目前存在较多争议;来自沙漠边缘及腹地的古风成沉积及其年代学证据指示塔里木盆地边缘或腹地在第三纪时即已存在干旱性的气候和地表的风营力过程;但在沉积规模和连续性上,它们的存在是否代表大范围沙丘地乃至古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出现以及其后是否与现今规模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有继承关系,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解释。来自沙漠外围昆仑山北坡和天山北坡的风成黄土沉积表明现代规模的塔克拉玛干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都是在中更新世以后形成的,并在末次冰期时经历了显著的气候变化,但不同区域有不同的干湿波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 古气候 第四纪 风成沉积 新疆
原文传递
第四纪洞庭盆地安乡凹陷及西缘构造-沉积特征与环境演化 被引量:22
4
作者 柏道远 李长安 +2 位作者 马铁球 王先辉 陈渡平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0年第2期120-129,共10页
通过地表观察和钻孔资料,对洞庭盆地安乡凹陷及其西缘第四纪构造沉积特征和环境演化进行了研究,为江汉—洞庭盆地第四纪地质研究补充了新的资料。凹陷总体呈南北向,周边为正断裂。凹陷内第四系厚一般为100-220 m,最厚达300 m,自下而上... 通过地表观察和钻孔资料,对洞庭盆地安乡凹陷及其西缘第四纪构造沉积特征和环境演化进行了研究,为江汉—洞庭盆地第四纪地质研究补充了新的资料。凹陷总体呈南北向,周边为正断裂。凹陷内第四系厚一般为100-220 m,最厚达300 m,自下而上依次为早更新世华田组、汨罗组,中更新世洞庭湖组,晚更新世坡头组和全新世湖冲积。第四系以砾石层、砂层为主,次为(含)粉砂质黏土、黏土,岩性、岩相横向变化大。安乡凹陷西缘(即太阳山隆起东缘),呈自西向东缓倾的丘岗地貌。区内主要发育中更新世白沙井组,其中南部下部以砂、砾石层为主,上部为黏土;北部以粉砂质黏土沉积为主,下部可发育砂层。根据地貌、沉积及控凹断裂特征,重塑安乡凹陷及其西缘第四纪构造活动与环境演化过程: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早期,凹陷西边的北北东向周家店断裂伸展活动,安乡凹陷不均匀沉降,总体具河流和过流性湖泊环境并接受沅水沉积;同期凹陷西缘构造抬升,处于剥蚀的山地环境。中更新世中期断陷活动向西扩展,凹陷区为过流性湖泊环境;凹陷西缘地区转为河流(南部)和湖泊(北部)环境并接受沉积。中更新世晚期安乡凹陷及其西缘整体抬升并遭受剥蚀,凹陷西缘同时具有自西向东的掀斜。晚更新世安乡凹陷拗陷沉降,具河流和湖泊环境;同期凹陷西缘遭受剥蚀。晚更新世末受区域海平面下降影响,安乡凹陷遭受剥蚀。全新世安乡凹陷拗陷沉降,具泛滥平原之河流、湖泊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纪 安乡凹陷 沉降 抬升 沉积 剥蚀 洞庭盆地
下载PDF
柴达木台南地区第四系细粒沉积岩相与沉积模式研究 被引量:21
5
作者 谢宗奎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45-250,共6页
柴达木盆地台南地区第四系涩北组为坳陷湖盆中央低缓穹窿状继承性发育地貌环境下的湖泊沉积,沉积地层为弱固结粉细砂岩、泥岩。应用高压氮气特殊取心资料进行岩相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台南涩北组细粒级岩相可划分为7种类型,垂向上有5种组... 柴达木盆地台南地区第四系涩北组为坳陷湖盆中央低缓穹窿状继承性发育地貌环境下的湖泊沉积,沉积地层为弱固结粉细砂岩、泥岩。应用高压氮气特殊取心资料进行岩相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台南涩北组细粒级岩相可划分为7种类型,垂向上有5种组合,进而可划出砂坝、滩砂、泥坪3种水体能量不同的沉积微相。这3种微相有序分布,砂坝在中央低缓穹窿高部位处、枯水面附近集中发育;滩砂于翼部、枯水面以下集中发育;砂坝常镶嵌在滩砂中;泥坪集中于向斜部位,且在湖平面相对上升期全区分布。这3种微相易于区分储层与非储层,并能突出储层非均质性,砂坝物性明显好于滩砂,滩砂非均质性强于砂坝,泥坪既是生物气的物质来源,又形成天然气的渗流屏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 第四系 细粒沉积 岩相 沉积微相 储层
下载PDF
东海陆缘(闽北段)晚第四纪沉积的硅藻学研究 被引量:16
6
作者 王开发 支崇远 +1 位作者 郑玉龙 王洪根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35-143,共9页
对东海陆缘 (闽北段 )晚第四纪沉积 4口钻井岩心进行系统的硅藻分析研究 ,获得丰富的硅藻化石 ,共发现硅藻 117种和变种 ,分属于 33个属。根据剖面硅藻组合特征变化 ,结合最优分割法和对应序分法的计算机运算结果 ,可以详细划分为 12个... 对东海陆缘 (闽北段 )晚第四纪沉积 4口钻井岩心进行系统的硅藻分析研究 ,获得丰富的硅藻化石 ,共发现硅藻 117种和变种 ,分属于 33个属。根据剖面硅藻组合特征变化 ,结合最优分割法和对应序分法的计算机运算结果 ,可以详细划分为 12个硅藻带 ,自下而上为 :1.Cascinodiscusargus—Cos.wittiomus—Cyclotellastriata硅藻带 ,2 .Cos.blandus—Cyclotellastriata硅藻带 ,3.Cos.excentricus—Trbliepteychuscocconiformis硅藻带 ,4.Gomphonema—Cos.blandus—Actnolychusralfsii硅藻带 ,5 .Cos.—Cyclotellastriata—Actinocyclusralfsii硅藻带 ,6 .Cos.—Actinolychusralfsii硅藻带 ,7.贫乏硅藻带 ,8.Cos.lineatus—Cos.rothii—Actinolyclusralfsii硅藻带 ,9.Gomphonema—Cyclotellastriata—Cocconeisplacentulavareuglypta硅藻带 ,10 .Cos.rothii—Cyclotellastriata—Actinolychusralfsi,11.Cymbel laaffinis—Cyclotellastriata—Gomphonema硅藻带 ,12 .Coscinodiscuswittinus—Cyclotellastriata—Epithemiahynd manii硅藻带 ,建立了该区晚第四纪硅藻组合序列 ,并探讨其相应的古环境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陆缘 晚第四纪 沉积硅藻 硅藻化石 古环境 最优分割法 对应序分法
下载PDF
以地貌单元为依据的工程地质分区研究——以武汉市都市发展区城市地质研究为例 被引量:18
7
作者 李长安 张玉芬 +1 位作者 庞设典 官善友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45-652,共8页
第四纪时期的构造运动和气候变化等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地貌单元即是阶段性地质演化的宏观体现。不同地貌单元的构成土体具有特定的岩性、成因、结构、构造等组合及水文地质特征。通过对武汉市地貌、第四纪地质特征(地层、成因、岩性... 第四纪时期的构造运动和气候变化等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地貌单元即是阶段性地质演化的宏观体现。不同地貌单元的构成土体具有特定的岩性、成因、结构、构造等组合及水文地质特征。通过对武汉市地貌、第四纪地质特征(地层、成因、岩性等)及土体工程地质性质等综合调查,发现地貌单元对工程地质条件具有明显的宏观控制意义。进而提出一级地貌分区即地貌区可作为工程地质分区的依据,二级地貌分区即地貌成因类型单元可作为工程地质亚区的划分依据。据此原则,将武汉都市发展区划分出4个工程地质区和14个工程地质亚区。并根据不同地貌单元的第四纪沉积物岩性、成因及沉积环境对各个工程地质区和亚区的工程地质特性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汉市都市发展区 地貌单元 第四纪沉积物 工程地质分区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第四纪沉积年代学研究 被引量:15
8
作者 冯炎基 李平日 +1 位作者 谭惠忠 方国祥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247-255,共9页
根据珠江三角洲366个绝对年代数据,结合岩相、古生物、化学、矿物等的研究,认为珠江三角洲形成可用绝对年代大致划分出5个堆积阶段。并讨论了某些沉积物样品年代偏差问题。
关键词 珠江 三角洲 第四纪 沉积 年代学
下载PDF
趋磁细菌——生物地球化学作用的范例 被引量:10
9
作者 贾蓉芬 彭先芝 +1 位作者 高梅影 戴顺英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37-545,共9页
趋磁细菌 (MB)属变形菌纲 ,为简单的原核细胞。它的最大特征是体内长有磁小体(MSs) ,沿地磁线运动。MSs由膜及其内部的无机矿物或铁素 (含铁蛋白质 )组成 ,无机矿物有铁的氧化物系列或铁的硫化物系列 ,它们是MB的代谢产物 ,也是最早发... 趋磁细菌 (MB)属变形菌纲 ,为简单的原核细胞。它的最大特征是体内长有磁小体(MSs) ,沿地磁线运动。MSs由膜及其内部的无机矿物或铁素 (含铁蛋白质 )组成 ,无机矿物有铁的氧化物系列或铁的硫化物系列 ,它们是MB的代谢产物 ,也是最早发现的有机界面生物矿化作用的范例。文章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 ,选择源于黄土剖面S0 ,S1 和S5 古土壤层中的MB为研究重点 ,对它们进行了形态与生理生化特征的观察与检测 ,生命元素和生命小分子脂肪酸的色质谱与能谱测定 ,并在没有添加营养和铁源的条件下 ,开展了MSs的生长特点及它对环境磁性影响的模拟实验。黄土中的MB以杆状为主 ,杆状的长与宽之比随温度的降低而变大。MSs中的矿物为铁的氧化物系列 ,在较低温度并有一定温度差 ( 8~ 1 8℃ )的情况下生长较好。菌体老化后菌膜发生自溶 ,MSs脱落到体外 ,可能成为沉积物中细粒磁性物质的重要组分。因此它们在古地磁与古气候记录上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不同级别生物分子的了解与测试 ,MSs的矿物成分与形成机理研究 ,以及MSs中磁铁矿的铁和氧同位素测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地球化学作用 趋磁细菌 磁小体 第四纪 沉积物 有机质 磁化率
下载PDF
海坛岛风沙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分布特征 被引量:13
10
作者 陈方 李祖光 +1 位作者 汪榕光 张文开 《台湾海峡》 CAS CSCD 1993年第4期385-392,共8页
本文对海坛岛风沙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海坛岛风沙沉积物主要是由海岸带基岩和第四纪松散堆积物及闽江南下沿岸流所携带的泥沙,在海洋动力作用下堆积于海滩上,而后在强劲的NNE 向向岸盛行风作用下,海滩沙向陆搬... 本文对海坛岛风沙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海坛岛风沙沉积物主要是由海岸带基岩和第四纪松散堆积物及闽江南下沿岸流所携带的泥沙,在海洋动力作用下堆积于海滩上,而后在强劲的NNE 向向岸盛行风作用下,海滩沙向陆搬运堆积而成的。风成沙的主要粒级为中沙,平均粒径为1.73Φ;分选较好,标准差的平均值为0.68;偏度多近于对称,偏态平均值为—0.02;峰态窄,峰态平均值为1.21。其搬运方式单一,以跳跃为主,跳跃总体含量的平均值为85.58%。由于岸线方向、发育阶段、原始地形、植被条件等的差异及人类活动程度、改造利用方式的不同,风成沙的粒度特征在不同岸段和不同相带内均有一定差异。它们均是海岸风沙沉积不同发育阶段及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特定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沙 海坛岛 表层沉积物 粒度分布
下载PDF
第四纪沉积物天然热释光测量勘查深部油气藏的方法原理及应用 被引量:9
11
作者 王南萍 王平 +1 位作者 程业勋 章晔 《现代地质》 CAS CSCD 1996年第4期543-549,共7页
第四纪沉积物的天然热释光中储存有自沉积以来的累积辐射剂量。油气藏上方天然辐射场和土壤样品中矿物组合的不均一性综合形成了土壤样品的天然热释光异常。根据样品的热释光强度和发光曲线的差异。
关键词 第四纪 沉积物 天然热释光 油气藏 地质勘探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晚新生代沉积物有机碳、总氮和碳酸盐组成及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8
12
作者 杨守业 李从先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49-256,共8页
长江三角洲地区埋深达320m的PD钻孔揭示了上新世以来河湖相、滨海相和三角洲相的沉积环境特征。钻孔沉积物中有机碳、总氮和碳酸盐组成变化较大,但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上新世东部地区气候较暖湿,古湖泊发育,化学风化强烈,有机质保存率较... 长江三角洲地区埋深达320m的PD钻孔揭示了上新世以来河湖相、滨海相和三角洲相的沉积环境特征。钻孔沉积物中有机碳、总氮和碳酸盐组成变化较大,但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上新世东部地区气候较暖湿,古湖泊发育,化学风化强烈,有机质保存率较低;早更新世气候波动较大,相对温湿气候下高等植被发育;中、晚更新世长江流域气候逐渐变冷干,晚第四纪气候变化较显著,流域植被类型发生明显变化;全新世气候转暖,有机质保存率高。有机碳、总氮和碳酸盐组成揭示的古气候变化与孢粉、沉积地层等资料相当吻合,与相邻内陆地区的第四纪古环境研究认识也具有明显的可比性。本研究也揭示,运用有机碳、总氮和碳酸盐组成重建我国东部地区第四纪古环境和季风演化史具有相当的难度,必须充分考虑沉积地层不连续性、粒度、有机质来源、埋藏成岩环境以及陆海相互作用等多因素的复杂影响,同时需要结合有机碳同位素等分析来深化古环境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 碳酸盐 第四纪 古环境 沉积物 长江三角洲
下载PDF
萨拉乌苏河地区若干第四纪沉积与环境问题初探 被引量:8
13
作者 贾铁飞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 CAS 1996年第4期66-70,共5页
根据萨拉乌苏河若干地段的第四纪沉积记录,讨论了萨拉乌苏河河谷的形成时代、古湖形成原因、全新世湖沼层的环境意义、晚更新世黄土与风成砂关系等问题,认为萨拉乌苏河地区所经历的河流—湖泊—湖沼—河流的演化过程,均受到第四纪环... 根据萨拉乌苏河若干地段的第四纪沉积记录,讨论了萨拉乌苏河河谷的形成时代、古湖形成原因、全新世湖沼层的环境意义、晚更新世黄土与风成砂关系等问题,认为萨拉乌苏河地区所经历的河流—湖泊—湖沼—河流的演化过程,均受到第四纪环境演变规律的控制,是自然环境变迁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萨拉乌苏河 第四纪 沉积 环境变迁 湖相沉积
下载PDF
遥感技术在新生代水文地质调查中的应用:以喀喇昆仑山温泉幅1∶25万区域水文地质调查为例 被引量:10
14
作者 安国英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445-1453,共9页
以ETM+遥感数据为主要遥感信息源,应用遥感技术对喀喇昆仑山温泉地区进行1∶25万图幅的水文地质调查。根据地质体的影像特征并与前人地质填图结果对比,建立了遥感解译标志。重点对新生代地层及与水文地质有关的要素等进行解译,编制1∶2... 以ETM+遥感数据为主要遥感信息源,应用遥感技术对喀喇昆仑山温泉地区进行1∶25万图幅的水文地质调查。根据地质体的影像特征并与前人地质填图结果对比,建立了遥感解译标志。重点对新生代地层及与水文地质有关的要素等进行解译,编制1∶25万新生代遥感解译图。根据遥感图像对研究区的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类型和分布范围、地貌特征及河流、湖泊、泉群、地下水溢出带、湿地等水文地质特征进行了研究。基于区内地下水形成环境的差异,地下水资源体系可以分为南部河谷冲积层地下水系统和北部内流湖盆地下水系统。总结地下水的分布特征认为,南部冲积层储水条件较为优越,且补给充分,其地下水与地表水构成一个统一的水资源系统;北部内流湖盆地区多为湖相沉积,受气象因素制约,山前巨大的冲洪积扇存在丰富的地下水外,地下水资源总体贫乏。遥感水文地质调查表明,遥感技术在高原区域填图与水文地质调查中具有高效率低成本的优点,可以在青藏高原水文地质调查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新生代地层 第四系沉积物 水文地质调查 喀喇昆仑山温泉地区
下载PDF
Near surface velocity and Q_s structure of the Quaternary sediment in Bohai basin,China 被引量:8
15
作者 Jiajun Chong Sidao Ni 《Earthquake Science》 CSCD 2009年第5期451-458,共8页
Heavily populated by Beijing and Tianjin cities, Bohai basin is a seismically active Cenozoic basin suffering from huge lost by devastating earthquakes, such as Tangshan earthquake. The attenuation (Qp and Qs) of th... Heavily populated by Beijing and Tianjin cities, Bohai basin is a seismically active Cenozoic basin suffering from huge lost by devastating earthquakes, such as Tangshan earthquake. The attenuation (Qp and Qs) of the surficial Quaternary sediment has not been studied at natural seismic frequency (1-10 Hz), which is crucial to earthquake hazards study. Borehole seismic records of micro earthquake provide us a good way to study the velocity and attenuation of the surficial structure (0-500 m). We found that there are two pulses well separated with simple waveforms on borehole seismic records from the 2006 Mw4.9 Wen'an earthquake sequence. Then we performed waveform modeling with generalized ray theory (GRT) to confirm that the two pulses are direct wave and surface reflected wave, and found that the average vp and Vs of the top 300 m in this region are about 1.8 km/s and 0.42 km/s, leading to high ve/vs ratio of 4.3. We also modeled surface refleeted wave with propagating matrix method to constrain Qs and the near surface velocity structure. Our modeling indicates that Qs is at least 30, or probably up to 100, much larger than the typically assumed extremely low Q(-10), but consistent with Qs modeling in Mississippi embayment. Also, the velocity gradient just beneath the free surface (0-50 m) is very large and velocity increases gradually at larger depth. Our modeling demonstrates the importance of borebole seismic records in resolving shallow velocity and attenuation structure, and hence may help in earthquake hazard simu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hai basin quaternary sediment near surface velocity QS borehole records
下载PDF
福建平潭岛晚第四纪沉积序列及MIS 5海侵旋回特征 被引量:9
16
作者 陈聪 万秋池 +3 位作者 郑卓 余风玲 A SWITZER 万一兴 《热带地理》 2016年第3期406-416,共11页
选择位于福建平潭岛北部芦洋埔海积平原的PT01钻孔,岩芯长度28.3 m,采用加速器碳同位素(AMS 14C)和光释光(OSL)测年建立地层年代框架,认为晚更新世富含有孔虫等海相生物化石的地层应归属于MIS 5高海面期,即MIS 5e的潮下带滨海相沉积。... 选择位于福建平潭岛北部芦洋埔海积平原的PT01钻孔,岩芯长度28.3 m,采用加速器碳同位素(AMS 14C)和光释光(OSL)测年建立地层年代框架,认为晚更新世富含有孔虫等海相生物化石的地层应归属于MIS 5高海面期,即MIS 5e的潮下带滨海相沉积。结合岩性特征、古生物化石、沉积物色度、粒度分析及其参数等指标,进行了沉积单元的划分,重建了MIS 6末期以来的沉积相变化过程,揭示出MIS 5期间的多次海平面波动变化,即MIS 5高海面期沉积环境仍存在滨海、潮坪、潟湖、风成砂等沉积相之间的转换,并可能存在短暂的陆相或风化过程。而该区整个末次冰期的沉积缺失或较薄,上部全新世沉积也不发育,厚度仅为3.79 m,以沼泽相―风成砂相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潭岛 晚第四纪 沉积环境 海侵旋回 MIS 5
下载PDF
湖南第四纪地层划分及其下限 被引量:9
17
作者 陈长明 谢丙庚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271-276,共6页
根据第四纪沉积物特征、孢粉组合、古脊椎动物、古地磁等有关资料,将湖南省区内第四系地层自老至新划分为:泪罗组、新开铺组、陈家咀组、白沙井组、马王堆组、白水江组、丁蜀组及水陆洲组等。原划为早更新世湖仙山组或伍家峪组均为上... 根据第四纪沉积物特征、孢粉组合、古脊椎动物、古地磁等有关资料,将湖南省区内第四系地层自老至新划分为:泪罗组、新开铺组、陈家咀组、白沙井组、马王堆组、白水江组、丁蜀组及水陆洲组等。原划为早更新世湖仙山组或伍家峪组均为上新世乃至中新世地层,并确定其第四纪下限为25MaB.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 第四纪 地层划分 沉积物
原文传递
苏州第四纪沉积物物理性质与地面沉降生命过程分析 被引量:8
18
作者 吴静红 周春慧 +4 位作者 姜洪涛 苏晶文 姜月华 刘春 施斌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745-1753,共9页
地面沉降是苏州地区当前面临的最大地质灾害,影响了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在苏州盛泽200 m钻孔岩芯分析的基础上,对苏州沉降区第四纪地层进行了含水层组划分,共分成3个承压含水层组,并精细化地绘制出了钻孔岩芯柱状图;在大量土样土工试验和... 地面沉降是苏州地区当前面临的最大地质灾害,影响了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在苏州盛泽200 m钻孔岩芯分析的基础上,对苏州沉降区第四纪地层进行了含水层组划分,共分成3个承压含水层组,并精细化地绘制出了钻孔岩芯柱状图;在大量土样土工试验和宏-微观结构分析的基础上,掌握了200 m钻孔土样的物理性质和结构随深度的变化规律,详细分析了黏土层压缩变形、微观结构与地面沉降的关系;最后,根据各土层沉积物的平均孔隙比指标,提出了用孔隙比率指标Ecl和Esa来评价土层压缩潜力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深度的增加,土层含水率、孔隙比和压缩性变小,微观结构颗粒定向性越明显;第Ⅰ、Ⅱ承压含水层隔水顶板压缩潜力>第Ⅲ承压含水层隔水顶板>第Ⅲ承压含水层顶部及底部弱透水层;第Ⅱ承压含水砂层压缩潜力较大,而第Ⅲ承压含水砂层的固结压密已趋稳定。研究成果对于掌握苏州沉降区第四纪地层地面沉降的发生发展机理和生命过程的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纪沉积物 地面沉降 物理性质 生命过程 苏州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沉积物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7
19
作者 蓝先洪 《热带海洋》 CSCD 1991年第1期13-20,共8页
本文根据有机地球化学资料,首次研究和探讨了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沉积物中有机质丰度和可溶有机质的组成特征。现代沉积物有机质丰度,有机碳为0.58%,氯仿沥青“A”为210ppm,烃含量为33.8ppm;钻孔中有机碳为0.77%,氯仿沥青“A”为253ppm... 本文根据有机地球化学资料,首次研究和探讨了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沉积物中有机质丰度和可溶有机质的组成特征。现代沉积物有机质丰度,有机碳为0.58%,氯仿沥青“A”为210ppm,烃含量为33.8ppm;钻孔中有机碳为0.77%,氯仿沥青“A”为253ppm,烃含量为16.4ppm。从有机质组成、红外吸收光谱特征、δ^(13)C、干酪根H/C原子比,均表现为陆生植物为主,水生生物为铺,为腐殖型或腐泥—腐殖型的母质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有机地球化学 晚第四纪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平原区第四纪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被引量:6
20
作者 李文胜 窦磊 刘子宁 《华南地质与矿产》 CAS 2016年第1期68-77,共10页
在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基础上,根据珠江三角洲第四纪地质、基底地形、水系走向等方面的资料,在珠江三角洲布署了6条钻孔剖面,共44个第四纪地质钻探,对其晚更新世以来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 在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基础上,根据珠江三角洲第四纪地质、基底地形、水系走向等方面的资料,在珠江三角洲布署了6条钻孔剖面,共44个第四纪地质钻探,对其晚更新世以来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平原区重金属元素富集,特别是以Cd、Hg、Cu、Pb、Zn、Ni、As为代表的重金属元素较为富集,形成高背景区。不同区域富集元素类型及富集程度呈现较大差异,其中以西北江三角洲各元素最为富集,而潭江三角洲仅U、Al2O3富集,其Cl、Cd、Cu、Sb、Ca O等元素含量明显低于全区平均含量,东江三角洲Mo、S、Th、Tl、U等元素富集,Cd、Cl、Co、Cr、Hg、Mn、Ni、Sb、Sr、Ti、V、Mg O、Ca O、Na2O等元素含量明显低于全区平均含量。元素空间分布差异的控制因素是三角洲平原物质来源差异及沉积体系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 第四纪沉积物 元素地球化学 分布特征 物源 沉积环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