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麦DH群体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20
1
作者 李俊周 刘艳阳 +1 位作者 何宁 崔党群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6-19,共4页
为了研究小麦数量性状的遗传规律,利用郑州8761×川育35050杂交组合的F1花药培养获得的DH群体对小麦株高、穗下节长、穗长等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株高、穗下节长、穗长、单株穗数、结实小穗数、不育小穗数、总小穗数、穗... 为了研究小麦数量性状的遗传规律,利用郑州8761×川育35050杂交组合的F1花药培养获得的DH群体对小麦株高、穗下节长、穗长等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株高、穗下节长、穗长、单株穗数、结实小穗数、不育小穗数、总小穗数、穗粒数这8个性状的遗传力分别为92%、83%、79%、30%、48%、48%、53%和47%;控制各性状的最少基因对数分别约为5、6、10、12、11、11、11和9对。各性状的偏度系数和峰度系数的估算结果表明,控制株高、穗下节长、穗长、结实小穗数、总小穗数和穗粒数的基因间无互作,控制单株穗数和不育小穗数的基因间存在互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DH群体 数量性状 遗传分析
下载PDF
籼粳交加倍单倍体后代性状遗传的研究 被引量:19
2
作者 陈英 何平 +1 位作者 陆朝福 徐云碧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451-457,共7页
对一个典型的籼/粳组合、窄叶青8号/京系17的F_1花药进行培养,所获二倍体花粉植株除约20%自然结实率为0外,其余植株的结实率在1%至正常结实之间,65%株系在75%以上,并稳定地传至自交后代。对130多个加倍单倍体(DH)多种性状的遗传进... 对一个典型的籼/粳组合、窄叶青8号/京系17的F_1花药进行培养,所获二倍体花粉植株除约20%自然结实率为0外,其余植株的结实率在1%至正常结实之间,65%株系在75%以上,并稳定地传至自交后代。对130多个加倍单倍体(DH)多种性状的遗传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花药培养可以克服籼/粳后代包括育性在内的各种性状长期分离不易稳定的严重障碍。生育期、株高、每穗粒数及千粒重等数量性状均为连续分布,呈正态曲线,为多基因控制。涉及籼与粳分类的一些性状,如叶毛、稃毛、酚反应、落粒性等的遗传,有的为一对主基因控制,有的为多基因决定。根据程氏形态指数对各个DH系的籼、粳属性进行分类,可以看到除籼型与粳型株系各占14%外,其余为各种偏籼和偏粳类型,形态指数也基本上呈正态分布。两个亲本均为早、中熟品种,但光温反应有所不同。DH群体对光温反应是多种多样的,既有不感光也不感温类型,也有对光温反应均较强类型等。各种性状都出现超亲分离,表明亚种间杂种的性状遗传存在大量多基因累加和互补作用。同时对籼/粳杂种不育的原因与产生的机理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粳杂交 花药培养 水稻 加倍单倍体 遗传分析
下载PDF
小麦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23
3
作者 海燕 何宁 +4 位作者 康明辉 张丹 赵永英 黄冰艳 王白霞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8年第6期168-171,共4页
为研究小麦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规律,利用小麦花药培养技术,构建了小麦杂交组合"豫麦57×花培3号"的DH群体。应用该群体研究了株高、穗下节长、穗长、单株穗数、结实小穗数、不育小穗数、总小穗数、千粒重8个数量性状的遗... 为研究小麦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规律,利用小麦花药培养技术,构建了小麦杂交组合"豫麦57×花培3号"的DH群体。应用该群体研究了株高、穗下节长、穗长、单株穗数、结实小穗数、不育小穗数、总小穗数、千粒重8个数量性状的遗传力,分别为83%、87.62%,98.3%、31.69%、33.31%、57.4%、43.12%、72.9%。通过各性状偏度和峰度系数的估算,分析了影响各性状的基因数目及基因作用方式。结果表明,控制株高、穗下节长、穗数、不育小穗数和千粒重的基因间无互作,控制穗长的基因间存在互补作用,控制结实小穗数和总小穗数的基因间可能存在重叠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农艺性状 DH群体 数量性状 遗传分析
下载PDF
玉米种子休眠性的数量遗传分析 被引量:18
4
作者 兰海 高世斌 +4 位作者 樊庆琦 曹墨菊 唐祈林 潘光堂 荣廷昭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586-1588,共3页
运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多世代联合分析的方法,对普通玉米自交系R08与A318杂交组合的P1、P2、F1、F2:3、B1:2和B2:2 6个世代群体的种子休眠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它们的遗传符合1对负向完全显性主基因+加... 运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多世代联合分析的方法,对普通玉米自交系R08与A318杂交组合的P1、P2、F1、F2:3、B1:2和B2:2 6个世代群体的种子休眠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它们的遗传符合1对负向完全显性主基因+加性一显性多基因模型。在R2:3、B1:2和B2:2三个家系世代,主基因方差分别为0.9260、1.4176和0.5863;多基因方差分别为0.1184、0.1022和0.4623。主基因加性效应值为1.2172,显性效应值为-1.2172;多基因加性效应值为1.5028,显性效应值为1.4334。主基因遗传率在R2:3、B1:2和B2:2三个分离家系群体中为44.8%~79.65%,多基因遗传率为5.74%~35.33%。其中,主基因遗传率在B1:2世代中最大,为79.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种子 休眠性 主基因+多基因 数量遗传分析
下载PDF
玉米丝裂病发生的数量遗传分析 被引量:19
5
作者 魏昕 李丽华 +5 位作者 王娟 樊庆琦 兰海 吴元奇 荣廷昭 潘光堂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2235-2240,共6页
【目的】分析玉米丝裂病发生的遗传机制,为选育抗丝裂病品种和高效改良感病材料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方法】运用六世代平均值分析法和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多世代联合分析的方法,对普通玉米自交系R08与975-12杂... 【目的】分析玉米丝裂病发生的遗传机制,为选育抗丝裂病品种和高效改良感病材料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方法】运用六世代平均值分析法和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多世代联合分析的方法,对普通玉米自交系R08与975-12杂交组合的P1、P2、F1、F2:3、B1:2和B2:26个世代群体的种子丝裂病进行分析。【结果】玉米丝裂病的遗传符合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在F2:3、B1:2和B2:23个家系世代,主基因方差分别为201.45,31.99和31.99;多基因方差依次为11.04、81.14和0.00。主基因加性效应值为11.31;多基因加性效应值为-4.47,显性效应值为10.85。主基因遗传率在F2:3和B1:2两个分离家系群体中为81.31%和21.56%,多基因遗传率为4.46%与54.68%。B2:2家系中未检测出多基因的存在。【结论】玉米丝裂病主要由加性主基因控制,在抗病育种中可在早代高强度选择,对感病自交系可采取回交转育的方法进行改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丝裂病 主基因+多基因 数量遗传分析
下载PDF
甜荞株高和茎粗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18
6
作者 李英双 胡丹 +7 位作者 聂蛟 黄科慧 张玉珂 张园莉 佘恒志 方小梅 阮仁武 易泽林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185-1195,共11页
甜荞极易倒伏,而株高和茎粗是影响甜荞倒伏的重要性状。以高秆健壮品种酉荞2号和矮秆纤细品种乌克兰大粒荞为亲本配制正、反交组合,P_1、P_2、F_1、B_1、B_2和F_2群体株高和茎粗的遗传分析表明,株高和茎粗的最适遗传模型均为2对加性-显... 甜荞极易倒伏,而株高和茎粗是影响甜荞倒伏的重要性状。以高秆健壮品种酉荞2号和矮秆纤细品种乌克兰大粒荞为亲本配制正、反交组合,P_1、P_2、F_1、B_1、B_2和F_2群体株高和茎粗的遗传分析表明,株高和茎粗的最适遗传模型均为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株高正交组合中2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均为-1.39,显性效应分别为-6.59和-7.91,B_1、B_2和F_2群体主基因遗传率分别是45.73%、63.49%和81.12%,多基因遗传率分别是27.41%、0.95%和0;反交组合中2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值均为-1.63,显性效应分别为-7.03和-4.19,B_1、B_2和F_2群体中主基因遗传率是41.51%、66.18%和81.81%,多基因遗传率分别是11.19%、0和0。茎粗正交组合中2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均为0.03,显性效应分别为-0.50和-0.08,B_1、B_2和F_2群体中主基因遗传率分别是37.26%、48.80%和72.10%,多基因遗传率分别是11.18%、0和0;反交组合中2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均为-0.15,显性效应分别为-0.30和-0.16,B_1、B_2和F_2群体中主基因遗传率是76.22%、47.12%和82.51%,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0、14.53%和0。可见,株高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率在80%以上,可在低世代进行选择;茎粗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率在80%以下,采取合理的栽培措施可以提高荞麦抗倒伏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荞 株高 茎粗 数量性状 遗传分析
下载PDF
棉子品质性状的遗传研究 被引量:13
7
作者 王国印 李蒙恩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20-24,共5页
本研究采用6个陆地棉亲本的Griffing双列杂交设计模式Ⅱ对5个棉子品质性状进行了Hayman双列遗传模型分析.结果表明,种子蛋白质和油分百分含量、种子蛋白质和油分指数及仁指都适合“加性—显性”模型.种子蛋白质百分含量和指数以显性效... 本研究采用6个陆地棉亲本的Griffing双列杂交设计模式Ⅱ对5个棉子品质性状进行了Hayman双列遗传模型分析.结果表明,种子蛋白质和油分百分含量、种子蛋白质和油分指数及仁指都适合“加性—显性”模型.种子蛋白质百分含量和指数以显性效应为主且表现超显性;种子油分百分含量和指数以加性效性应为主且表现部分显性;仁指加性和显性效应都较重要,接近完全显性.在所研究的亲本中,不同性状的显、隐性基因频率,正负效应基因的比例,显、隐性基因的方向及狭义遗传力等都明显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棉子 品质 数量性状 遗传
下载PDF
牡丹杂交F_1代性状分离规律及混合遗传分析 被引量:15
8
作者 张琳 郭丽丽 +1 位作者 郭大龙 侯小改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1-60,共10页
【目的】了解牡丹主要表型性状的杂种优势和遗传特点,指导牡丹的育种实践。【方法】以牡丹品种‘凤丹’ב新日月锦’的F_1群体为材料,分别于2014年和2015年调查了F_1群体的株高、冠幅等20个表型性状,对这些表型性状进行了相关性... 【目的】了解牡丹主要表型性状的杂种优势和遗传特点,指导牡丹的育种实践。【方法】以牡丹品种‘凤丹’ב新日月锦’的F_1群体为材料,分别于2014年和2015年调查了F_1群体的株高、冠幅等20个表型性状,对这些表型性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和混合遗传分析。【结果】杂种优势分析结果显示,20个表型性状在F_1群体中分离广泛,变异系数变化范围为11. 03%~63. 49%。除花高、花瓣宽、花瓣长、果荚高外,其余16个性状的中亲优势均达极显著水平。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除花瓣长、果荚高外,其余18个性状间紧密相关。混合遗传分析结果显示:株高、冠幅、新枝数、果柄长、花径、开花时长、果荚直径和果荚高等8个性状均由微效多基因控制;新枝长度、花朵数、花高、花瓣数、花瓣宽、蓇葖果数和单果荚种子质量7个性状均受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控制;叶长由两对等加性主基因控制;花瓣长受两对等显性主基因控制;叶宽、单果荚种子数量均由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控制;单果荚质量受两对加性-显性主基因控制。【结论】牡丹杂交F_1代20个表型性状均存在杂种优势和超亲分离现象,且部分性状表现出主基因控制的遗传效应。研究为牡丹表型性状的QTL定位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 表型性状 杂种优势 主基因+多基因 数量性状 遗传分析
原文传递
甘蓝型油菜DH群体10个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10
9
作者 黄吉祥 汪义龙 +3 位作者 倪西源 任丽平 曹明富 赵坚义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17-423,共7页
在西安与杭州两环境下,以小孢子培养产生的甘蓝型油菜SG-DH群体为材料,对油菜植株主要产量构成性状、生育特性和含油量以及蛋白质含量等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显示:各性状均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株高、第一分枝数、荚果长度、初花... 在西安与杭州两环境下,以小孢子培养产生的甘蓝型油菜SG-DH群体为材料,对油菜植株主要产量构成性状、生育特性和含油量以及蛋白质含量等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显示:各性状均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株高、第一分枝数、荚果长度、初花期与成熟期估计的基因对数与定位的QTL数相近,而千粒重与荚果粒数估计的基因对数少于检测到的QTL数;各性状的偏度和峰度的估算结果显示,株高、初花期、终花期基因间均表现为重叠作用。由各性状之间的偏相关分析得出:两环境中株高与荚果粒数、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3个生育期相互之间表现为极显著负相关;含油量与种子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数量性状 DH群体 遗传分析 QTL定位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DH群体若干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9
10
作者 赵卫国 王灏 +8 位作者 田建华 赵亚军 罗斌 王爱娜 李保军 赵小萍 关周博 李永红 栗茂腾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4年第15期86-91,共6页
为了研究甘蓝型油菜DH群体包括株高、分枝高度、一次有效分枝数、主花序长度,主花序角果数,生物产量,经济产量以及千粒重等数量性状间的遗传关系。通过对DH群体及亲本若干数量性状的表型分析、偏相关分析、遗传力和最少基因对数估计以... 为了研究甘蓝型油菜DH群体包括株高、分枝高度、一次有效分枝数、主花序长度,主花序角果数,生物产量,经济产量以及千粒重等数量性状间的遗传关系。通过对DH群体及亲本若干数量性状的表型分析、偏相关分析、遗传力和最少基因对数估计以及基因间互作方式分析。结果表明:分枝高度、主花序长度、主花序角果数和单株生物产量偏向于父本,而一次有效分枝数偏向于母本。株高、经济产量和千粒重则表现为超亲遗传。多数性状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但是分枝高度与一次有效分枝数,主花序长度与一次有效分枝数,主花序角果数与一次有效分枝数间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分枝高度遗传力最高为83.31%,千粒重遗传力最低为60.9%。对各性状遗传力以及偏度系数和峰度系数的估算表明,控制各性状的最少基因对数分别为13.8、12、23、12.5、24.7、20.9、11.1和13.8对。控制株高和分枝高度的基因间没有互作;控制一次有效分枝数基因间存在互补作用;控制主花序角果数、生物产量和千粒重基因间可能存在互补作用;控制主花序长度和经济产量的基因间可能存在重叠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DH群体 数量性状 遗传分析
下载PDF
玉米株高与穗位高的遗传效应分析 被引量:8
11
作者 许莹莹 马青美 +2 位作者 傅经效 裴玉贺 宋希云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年第3期171-175,187,共6页
为了解玉米茎秆抗倒伏相关性状的遗传规律,进而辅助抗倒伏育种,以株型较高的自交系K12和株型较矮的自交系Fc521为亲本,配制正反交组合,对6个世代(P1、P2、B1、B2、F1和F2)的株高和穗位高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株高在正交组合中的最适... 为了解玉米茎秆抗倒伏相关性状的遗传规律,进而辅助抗倒伏育种,以株型较高的自交系K12和株型较矮的自交系Fc521为亲本,配制正反交组合,对6个世代(P1、P2、B1、B2、F1和F2)的株高和穗位高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株高在正交组合中的最适遗传模型为E-1(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在反交组合中的最适模型为E-3(2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穗位高在正反交组合中的最适模型均为D-2(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在正反交组合中,主基因和多基因在株高和穗位高的遗传中都很重要,主要由多基因控制,株高在F2世代多基因遗传率最大,穗位高在B2世代多基因遗传率最大。在育种实践中,可以在遗传率相对较高的世代,通过轮回选择或聚合回交的方法累积增效基因。本研究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模型分析方法对玉米株高和穗位高进行遗传分析,有助于阐明玉米株高和穗位高的遗传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株高 穗位高 数量性状 遗传分析
下载PDF
黄瓜种子休眠性的数量遗传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唐慧珣 司龙亭 《园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49-554,共6页
采用发芽率作为种子休眠性的参考性状,对黄瓜种子休眠性进行遗传分析。运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多世代联合分析的方法对2个稳定的黄瓜高代自交系M6(P1)与M87(P2)杂交组合的P1、P2、F1、B1、B2和F2共6个世代群体的种... 采用发芽率作为种子休眠性的参考性状,对黄瓜种子休眠性进行遗传分析。运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多世代联合分析的方法对2个稳定的黄瓜高代自交系M6(P1)与M87(P2)杂交组合的P1、P2、F1、B1、B2和F2共6个世代群体的种子休眠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黄瓜种子休眠性的遗传符合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模型(D-0),在B1、B2和F2这3个家系世代,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35.75%、44.60%、64.29%,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13.89%、13.20%和3.38%。环境方差占表型方差的比例分别为50.36%、42.20%、32.33%。黄瓜种子休眠的遗传体系中主基因具有重要作用,环境方差占有较大比例,不适宜早代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 种子休眠 主基因+多基因 数量遗传分析
原文传递
小麦K35早熟特性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王羽 樊庆琦 +5 位作者 张利 隋新霞 李根英 楚秀生 张宪省 黄承彦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57-960,999,共5页
为探讨小麦早熟特性的遗传特点和规律,并为小麦育种提供具有早熟优良性状的亲本材料,运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多世代联合分析的方法,对早熟品种K35和晚熟品种Wesley杂交组合的P1、P2、F1、F2的早熟特性进行了分析。... 为探讨小麦早熟特性的遗传特点和规律,并为小麦育种提供具有早熟优良性状的亲本材料,运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多世代联合分析的方法,对早熟品种K35和晚熟品种Wesley杂交组合的P1、P2、F1、F2的早熟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早熟性状的遗传符合1对主基因+多基因的模型,且主基因的加性效应(d)和显性效应(h)均为负值;但根据F1代的表型分析,该性状有可能由不完全显性基因控制,因此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的作用可能是增效,且d大于h为正向部分显性。F2代主基因的遗传率为80.82%,多基因遗传率为0.38%,环境因素影响为18.8%。说明主基因对于该性状起主导作用,环境因素影响也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早熟性 主基因+多基因模型 加性效应 显性效应 数量遗传
下载PDF
茭白部分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柯卫东 黄新芳 +2 位作者 周国林 李双梅 叶元英 《长江蔬菜》 2000年第5期28-30,共3页
以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 2 0份茭白品种为试材 ,采用方差 -协方差方法对茭白的 10个农艺性状、2个营养品质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 ,估算了广义遗传力、表型变异系数、遗传变异系数、环境变异系数、遗传进度及相关遗传进度 。
关键词 茭白 数量性状 遗传分析 广义遗传力 变异系数
下载PDF
坛紫菜叶状体颜色与长度、宽度和厚度的相关性分析
15
作者 裘叶帆 丁洪昌 +1 位作者 唐隆晨 严兴洪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71-379,共9页
实验以坛紫菜野生型品系(W,♀)和红色突变体(R,♂)杂交产生的杂合丝状体为材料,构建由240个株系组成的双单倍体(Doubled haploid,DH)群体,随后对DH群体的叶状体颜色与长度、宽度、叶片厚度、原生质体大小和细胞壁厚度5个数量性状的相关... 实验以坛紫菜野生型品系(W,♀)和红色突变体(R,♂)杂交产生的杂合丝状体为材料,构建由240个株系组成的双单倍体(Doubled haploid,DH)群体,随后对DH群体的叶状体颜色与长度、宽度、叶片厚度、原生质体大小和细胞壁厚度5个数量性状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不同颜色组中(野生色组和红色组),5个性状的表型值均呈正态分布。各性状的变异系数为10.02%~43.73%,其中长度的变异系数最大。不同颜色组间,每个性状表型值呈极显著差异(P<0.01),相比野生色组,红色组的长度更长、宽度更窄、叶片更薄、原生质更小、细胞壁更薄。其中颜色与各性状的相关性程度:叶片厚度>细胞壁厚度>原生质体大小>长度>宽度。另外,各性状的遗传力均表现为长度>原生质体大小>叶片厚度>细胞壁厚度>宽度,且野生色组高于红色组。不同颜色组控制同一经济性状的基因对数不同,且控制长度性状的基因对数差异最大。本研究为开展坛紫菜复合经济性状新品种培育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坛紫菜 DH群体 数量性状 遗传分析
原文传递
高粱重组自交系含糖量及相关性状遗传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吕建澎 段霞飞 +3 位作者 孙琪玮 王东元 王玲 裴忠有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2238-2245,共8页
甜高粱(Sorghum bicolor (L.) Moench)茎秆多汁多糖、乙醇转化率高,是最具优势的生物质能源作物之一。本试验以‘忻粱52’(粒用高粱)בW452’(甜高粱)得到的292个F8代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采用主-多基因遗传分析法对高粱含糖量... 甜高粱(Sorghum bicolor (L.) Moench)茎秆多汁多糖、乙醇转化率高,是最具优势的生物质能源作物之一。本试验以‘忻粱52’(粒用高粱)בW452’(甜高粱)得到的292个F8代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采用主-多基因遗传分析法对高粱含糖量及相关性状进行遗传分析,为甜高粱育种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创造条件。研究结果表明:株高、茎秆鲜重、含糖量都符合数量性状遗传且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性;株高符合无主基因而仅有多基因存在的A_0模型,多基因的遗传率为55.05%;茎秆鲜重符合两对主基因控制的B_1模型,即加性-显性-上位性混合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60.94%;含糖量符合两对主基因控制的B_6模型,即等显性模型,不存在上位性效应,主基因遗传率为62.66%。株高、茎秆鲜重、含糖量性状具有较高的遗传力,对于甜高粱品种的筛选和新品种的培育具有深远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高粱 数量遗传分析 株高 茎秆鲜重 含糖量
原文传递
普通丝瓜果肉褐变程度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黄树苹 张敏 +4 位作者 谈杰 王春丽 陈霞 张洪源 谈太明 《中国农学通报》 2018年第19期50-56,共7页
果肉褐变是影响丝瓜品质的重要性状之一,对普通丝瓜果肉褐变程度进行遗传分析,为丝瓜的品质改良奠定基础。以易褐变自交系‘YX014’和耐褐变自交系‘LJ-01’配制成6个世代(P_1、P_2、F_1、F_2、B_1、B_2)为试验材料,应用数量性状主基因... 果肉褐变是影响丝瓜品质的重要性状之一,对普通丝瓜果肉褐变程度进行遗传分析,为丝瓜的品质改良奠定基础。以易褐变自交系‘YX014’和耐褐变自交系‘LJ-01’配制成6个世代(P_1、P_2、F_1、F_2、B_1、B_2)为试验材料,应用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丝瓜果肉褐变特性进行遗传模式分析。结果表明:普通丝瓜果肉褐变程度的最佳遗传模型为E-_1模型,即由_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B_1、B_2和F_2分离世代的主基因遗传率为81.20%、72.08%和0.52%,多基因遗传率均为0,环境方差占表型方差的比例分别是18.8%、27.92%和99.48%,表明丝瓜果肉褐变程度主要受2对主基因控制,以遗传效应为主,同时受环境影响较大,B_1、B_2世代主基因选择率高,应在早期世代进行选择。因此,在丝瓜褐变的群体改良中,可对低褐变单株进行定向选择或轮回选择,以提高育种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丝瓜 褐变 数量性状 主基因+多基因 遗传分析
下载PDF
玉米数量性状的遗传参数研究
18
作者 郑祖平 杜克柱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5年第4期359-362,共4页
玉米株高、穗长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在组配杂交组合时,二者应列为重点考虑性状。HZ47.7912,ES40具有较高的产量配合力效应,用它们测配,易筛选出高产组合。7912.HZ47.ES40和材11—8株高配合力效应... 玉米株高、穗长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在组配杂交组合时,二者应列为重点考虑性状。HZ47.7912,ES40具有较高的产量配合力效应,用它们测配,易筛选出高产组合。7912.HZ47.ES40和材11—8株高配合力效应值较大,其组合后代比较高大。而5003,32和30—221却有降低茎秆和穗位的作用。ES40,材11—8和S37的穗长配合力效应值高。易选配出长穗型组合。材11—8和7912的组合易抬高穗位。用3N—2.材H8。莫材—1和200B组配,可获得大粒型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数量性状 遗传力 遗传分析
下载PDF
不同红掌杂交组合F1代重要形态性状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陈艳艳 黄少华 +4 位作者 冷青云 常圣鑫 连子豪 尹俊梅 牛俊海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488-1494,共7页
为了探究红掌杂交后代重要性状的遗传规律,将红掌盆花品种‘粉冠军’‘紫公主’‘骄阳’分别与红掌切花品种‘卫城’‘欢呼’‘热情’配成了3组杂交组合,对F1代的株高、佛焰苞长、肉穗花序长等15个重要观赏性状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为了探究红掌杂交后代重要性状的遗传规律,将红掌盆花品种‘粉冠军’‘紫公主’‘骄阳’分别与红掌切花品种‘卫城’‘欢呼’‘热情’配成了3组杂交组合,对F1代的株高、佛焰苞长、肉穗花序长等15个重要观赏性状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F1代平均株高、佛焰苞长、佛焰苞宽、左耳心距、右耳心距、肉穗花序长、肉穗花序粗(顶端、中部和底部)、花梗长、花梗粗、叶柄长、叶柄粗、叶片长、叶片宽杂种优势指数分别为:139.35%、99.65%、107.05%、85.84%、97.55%、103.31%、104.15%、106.28%、107.63%、116.36%、110.36%、142.46%、109.76%、117.90%和128.10%,且有大量超亲个体出现,F1代整体表现出明显的偏切花遗传,杂种优势明显,但不同组合杂种优势略有不同;聚类分析将15个数量性状聚类分析为4大类:1)佛焰苞类,2)肉穗花序类,3)花梗和叶柄类,4)叶片类。相关性分析发现,各类组内性状相关性极显著,不同类组性状间相关性减弱或不相关。综上表明:红掌杂交F1代各表型性状分离广泛,具有丰富变异性,可根据育种目标对所需性状进行定向选择,有效地提高育种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掌 形态性状 数量性状 遗传分析
下载PDF
有棱丝瓜点状斑纹性状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20
作者 朱德宁 吴宇军 +1 位作者 曹翠文 李莲芳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3年第6期54-61,共8页
以2个有点、1个无点类型有棱丝瓜为材料,分别构建了2个六世代遗传群体(群体RL、群体LD),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有棱丝瓜点状斑纹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有棱丝瓜点状斑纹性状最佳模型是E1(MX2-ADI-ADI)模型,即符合... 以2个有点、1个无点类型有棱丝瓜为材料,分别构建了2个六世代遗传群体(群体RL、群体LD),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有棱丝瓜点状斑纹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有棱丝瓜点状斑纹性状最佳模型是E1(MX2-ADI-ADI)模型,即符合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遗传效应。遗传分析显示,F2群体的主基因遗传率较高,为99.3%,多基因遗传率为0,表明有棱丝瓜点状斑纹性状以主基因控制为主。另外,第1、第2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分别为-0.75、-0.75,显性效应值分别0.24、0.75。加性-加性互作效应值为1.75,显性-显性互作效应值为0.27,加性-显性互作效应值为-0.75,显性-加性互作效应值为0.76,表明第1主基因以加性效应为主,显性效应为辅,且加性为负向效应;第2主基因加性效应与显性效应相当,且分别为负向效应、正向效应。有棱丝瓜点状斑纹性状受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点状斑纹性状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不大。因此,点状斑纹可作为创新大肉类型有棱丝瓜外观品质性状早期选择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棱丝瓜 点状斑纹 数量性状 主基因+多基因 遗传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