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心雕龙·铨赋》篇探微 被引量:1
1
作者 万奇 《语文学刊》 2017年第2期1-7,共7页
《铨赋》篇是系统、成熟的赋体专论。是"诠",还是"铨",笔者所见的版本并不相同。因"铨"字更为妥帖,本文用"铨"而弃"诠"。刘勰虽置"赋"于文体论中,但并不否认"赋用&qu... 《铨赋》篇是系统、成熟的赋体专论。是"诠",还是"铨",笔者所见的版本并不相同。因"铨"字更为妥帖,本文用"铨"而弃"诠"。刘勰虽置"赋"于文体论中,但并不否认"赋用"。其"赋"观是赋"体"兼"赋用"。刘勰所说的"登高之旨"不是"赋诗言志"的政事行为,是指诗赋写作之初的"睹物兴情"。亦即《明诗》篇所讲的"应物斯感"。他倡导"丽词雅义"的原因有三:一是体现宗"经"的指导思想。二是追求雅"丽"的审美理想。三是"洞见症结,针对当时以发药"。目前文章写作还存在格调不高、文字粗疏的弊端,刘勰的"丽词雅义"说不失为一剂救弊的良药。从这个意义上看,刘勰的赋学理论不单单是就赋而言,已经具有某种普适性的文章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铨赋》 赋体 赋用 登高之旨 丽词雅义
下载PDF
略论刘勰的文学史撰述策略——以《文心雕龙》之《辨骚》《诠赋》为中心 被引量:3
2
作者 张海明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10,共6页
《文心雕龙》不是近代意义上的文学史著述,却带有明显的文学史意味,其中《辨骚》、《诠赋》等篇尤具代表性。刘勰并非有意撰写文学史,而是在探求各体文学特征和写作规范的过程中不期然而然地走向分体文学史,在文体论和创作论的交汇中不... 《文心雕龙》不是近代意义上的文学史著述,却带有明显的文学史意味,其中《辨骚》、《诠赋》等篇尤具代表性。刘勰并非有意撰写文学史,而是在探求各体文学特征和写作规范的过程中不期然而然地走向分体文学史,在文体论和创作论的交汇中不期然而然地勾画出各体文学发展流变的历史脉络。这种异于近现代文学史写作的撰述策略使《文心雕龙》得以融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三者于一体,值得今人思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勰 《文心雕龙》 文学史 《辨骚》 《诠赋》
下载PDF
致事传家与燕私礼——叔■父器铭文所见西周制度 被引量:4
3
作者 冯时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2-119,共8页
西周青铜器铭文是研究其时历史与制度的直接史料。本文通过对出土于河北元氏西张村的西周中期叔趱父卣、尊及臣谏簋铭文的考释,揭示了西周致事制度与燕私礼。铭文记述作为邢侯臣僚的叔越父早年送其子倏于邢候处学-3政务,其后叔越父老... 西周青铜器铭文是研究其时历史与制度的直接史料。本文通过对出土于河北元氏西张村的西周中期叔趱父卣、尊及臣谏簋铭文的考释,揭示了西周致事制度与燕私礼。铭文记述作为邢侯臣僚的叔越父早年送其子倏于邢候处学-3政务,其后叔越父老而致事,倏则继承父职辅弼邢侯。叔越父于国致事,于家则传家,故专为英子倏作彝器以昭示,且以相应的饮酒礼仪加以体现,使我们首次通过铭文了解了西周的致事制度与燕私之礼。周人制度之完备,礼旨之深刻,仪节之绵密,于铭可见一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周 叔越(quan)父卣 臣谏簋 致事 燕私
原文传递
体国经野与空戏滑稽——北大藏西汉简《妄稽》为文人所作俗赋蠡测
4
作者 徐筱婷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3期1-7,共7页
2009年初北京大学受赠一批西汉时期竹简,竹简内容除了十七种抄写于西汉中期或是久已亡佚,或是独具特色之古书外,另有两篇赋体的文学作品,其中一篇定名作《妄稽》,形式以四言句式为主,内容则叙述当时一个士人家庭中发生的故事,通篇含有... 2009年初北京大学受赠一批西汉时期竹简,竹简内容除了十七种抄写于西汉中期或是久已亡佚,或是独具特色之古书外,另有两篇赋体的文学作品,其中一篇定名作《妄稽》,形式以四言句式为主,内容则叙述当时一个士人家庭中发生的故事,通篇含有浓厚的俗文学特征。而《文心雕龙·诠赋》以为赋体在汉初经陆贾、贾谊、枚乘、司马相如、王褒、扬雄、枚皋、东方朔等文人将其开端发展,继承扩大后,形成赋作有"夫京殿苑猎,述行序志,并体国经野,义尚光大"等雅正端肃之内容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大简 汉简 《妄稽》 文人赋 俗赋 诠赋
下载PDF
《全汉赋》“玉”研究
5
作者 靳希 张新科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35-141,共7页
汉赋中玉质玉饰、玉色玉纹、玉工雕琢、玉之美喻与其他众多美玉共同构成汉赋中的"玉"事象。汉赋中涉及的有关"玉"事象的篇章包括残篇多达88篇,涉及两汉汉赋作家数量达39人次。两汉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影响到... 汉赋中玉质玉饰、玉色玉纹、玉工雕琢、玉之美喻与其他众多美玉共同构成汉赋中的"玉"事象。汉赋中涉及的有关"玉"事象的篇章包括残篇多达88篇,涉及两汉汉赋作家数量达39人次。两汉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影响到了"玉"事象在汉赋中的数量。汉赋"玉"事象数量众多原因有三点:从社会背景角度来看,丝绸之路为中原带来大量"玉";从创作主体角度来看,"玉"是文化与权力的象征;从汉赋文体功能角度来看,"玉"是繁华与美刺的象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汉赋》 汉赋 事象
下载PDF
颜色词蕴含哲学文化义分析——以《全汉赋》为例
6
作者 潘晨婧 《泰山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94-98,共5页
颜色词具有丰富的内涵,绝不阈限于其表示色彩的属性。由于哲学思想、文化传统的不同,文人在文学创作中对于色彩的使用也体现出自己独特的特色。本文仅以《全汉赋》颜色词为基础,从颜色词所代表的五行、五方及四季作为切入点,深入探寻颜... 颜色词具有丰富的内涵,绝不阈限于其表示色彩的属性。由于哲学思想、文化传统的不同,文人在文学创作中对于色彩的使用也体现出自己独特的特色。本文仅以《全汉赋》颜色词为基础,从颜色词所代表的五行、五方及四季作为切入点,深入探寻颜色词背后丰富的哲学文化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汉赋》 颜色词 哲学文化义
下载PDF
《中国古代史》上册失误举隅
7
作者 李君娜 李耕拓 《当代教育》 2016年第3期18-21,共4页
晁福林先生主编的大学历史系教材《中国古代史》上册存在着少量失误,本文对此进行举例和辨正.
关键词 《中国古代史》上册 失误 刘辩 董卓之乱 孙权 乐府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