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秦巴山区近15年植被NPP时空演变特征及自然与人为因子解析 被引量:43
1
作者 李金珂 杨玉婷 +2 位作者 张会茹 黄铝文 高义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2期8504-8515,共12页
植被NPP作为衡量陆地生态系统的关键指标和地表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合理地评价生态系统变化及其可持续性。基于MOD17A3数据,借助GIS空间分析、相关性分析及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探讨了2000—2014年秦巴山区NPP时空格局及演变特征... 植被NPP作为衡量陆地生态系统的关键指标和地表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合理地评价生态系统变化及其可持续性。基于MOD17A3数据,借助GIS空间分析、相关性分析及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探讨了2000—2014年秦巴山区NPP时空格局及演变特征,并对影响NPP的自然和人为因子进行量化研究。结果表明:(1)秦巴山区近15年NPP总量整体呈波动增加趋势,增速0.65TgC a^-1,单位面积NPP均值为493.09gC m^-2 a^-1,呈“西高东低”空间特征,地域差异明显;(2)不同植被类型的NPP总量存在差异,阔叶林和栽培植被是对秦巴山区生态系统最具贡献的植被类型;(3)NPP随高程、坡度均呈阶段性变化特征,其中坡度影响NPP变化的幅度弱于高程,NPP与降雨、气温、实际蒸散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4)自然因子对NPP贡献率存在显著差异(P<0.01),依次排序为:实际蒸散量>降雨>气温>高程>坡度,且研究区NPP受多种自然因子的交互影响;(5)人为因子对NPP的影响表现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造成NPP总量的损益,可分为还林还草的积极效应及城市发展和人类破坏等的消极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PP 时空演变 自然与人为因子 地理探测器 秦巴山区
下载PDF
山地农业资源分异规律与优化利用模式研究——以陕西秦巴山地为例 被引量:10
2
作者 刘彦随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27-31,共5页
山地自然环境的带层性差异奠定了孕育农业资源的异质性基础 ,从而决定了山地农业资源利用的地域特殊性及其开发利用的模式多样性。本文以陕西秦巴山地为例 ,从分析土地类型地带性分异规律入手 ,揭示了山地农业资源生成、演化及其分异的... 山地自然环境的带层性差异奠定了孕育农业资源的异质性基础 ,从而决定了山地农业资源利用的地域特殊性及其开发利用的模式多样性。本文以陕西秦巴山地为例 ,从分析土地类型地带性分异规律入手 ,揭示了山地农业资源生成、演化及其分异的时空规律 ,据此并依据生态经济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准则 ,提出陕西秦巴山地农业资源优化利用的空间层次模式和产业经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资源 分异规律 优化利用模式 陕西秦巴山地
下载PDF
陕南秦巴山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持续发展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李乃英 郭彩玲 +1 位作者 惠振德 马占元 《资源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1-34,共4页
根据历史文献与作者对陕南秦巴山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实地考察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认为:本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优势:一是矿产资源丰富、种类齐全,质量优良;二是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潜力大;三是资源开发、用水用电优越。据此,全区已建... 根据历史文献与作者对陕南秦巴山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实地考察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认为:本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优势:一是矿产资源丰富、种类齐全,质量优良;二是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潜力大;三是资源开发、用水用电优越。据此,全区已建成了大、中、小工矿企业85家,乡镇及个体厂矿100余家,开发利用矿产40余种,其经济效益逐年增加。但由于人们认识及工作中的失误,现存在的主要问题是:①粗放式开发、采富弃贫,回收率低。②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低、资源浪费严重,③生态环境问题日趋突出。针对以上问题,进而探讨了矿业持续发展方略,同时提出了依靠科技振兴矿业;建立集约型生态经济矿区;强化“废物”资源化系统工程建设;依法治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产资源 开发利用 持续发展 陕西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脱贫山区乡村韧性演变及影响因素--以陕南秦巴山区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白玉玲 陈佳 +2 位作者 尹莎 李润阳 杨新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8798-8811,共14页
探究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韧性动态演变及影响因素,对于脱贫山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与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陕南秦巴山区受脆弱生态环境以及薄弱经济基础的双重胁迫,脱贫乡村发展与农户生计仍面临不确定性风险。以陕南秦巴山区2... 探究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韧性动态演变及影响因素,对于脱贫山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与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陕南秦巴山区受脆弱生态环境以及薄弱经济基础的双重胁迫,脱贫乡村发展与农户生计仍面临不确定性风险。以陕南秦巴山区28个县区为例,将乡村韧性分解为经济、社会、生态以及制度四个维度,构建乡村韧性指标体系并对其进行量化,运用GIS技术和地理探测器探究乡村韧性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陕南秦巴山区2010—2021年乡村韧性整体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社会韧性与经济韧性变化较小,制度韧性逐年上升,生态韧性逐年下降。(2)近10年土地资源利用、文化教育等是乡村韧性分异的主导因子,且制约因子由生态维度转向社会维度,乡村基础教育与农业生产效率影响程度不断加深,土地利用与人口结构的作用不断减弱。(3)依据研究区乡村振兴背景下面临的现实问题,针对各县区乡村韧性提升的短板和关键影响因子,从产业、人才、组织、文化、生态五大振兴出发提出了脱贫山区韧性提升的建设路径及对策。乡村产业振兴方面应打造新兴产业集群,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乡村人才振兴方面应开展农户就业扶持活动,政策吸引人才返乡下乡;乡村文化振兴方面应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农民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乡村生态振兴方面应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盘活耕地资源促进绿色生产;乡村组织振兴方面应探索多元组织协作,全面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为未来脱贫山区韧性建设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韧性 陕南秦巴山区 地理探测器 变化斜率法
下载PDF
陕南秦巴山区植被生态功能的价值测评 被引量:158
5
作者 任志远 李晶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03-511,共9页
根据秦巴山区20世纪末植被类型及覆盖度的分布,在GIS支持下测定秦巴山区植被生产和生态调节的物质量。利用生态经济学方法,测定各类植被生态功能的价值,建立秦巴山区植被生态数据库及植被生态账户。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测评中,充分考虑了... 根据秦巴山区20世纪末植被类型及覆盖度的分布,在GIS支持下测定秦巴山区植被生产和生态调节的物质量。利用生态经济学方法,测定各类植被生态功能的价值,建立秦巴山区植被生态数据库及植被生态账户。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测评中,充分考虑了不同类型的覆盖度差异,并结合能量平衡、水量平衡和区域蒸散模式,测评结果表明:陕南秦巴山区植被生态系统有机质生产价值为199.6×108 元/a;植被保持土壤经济价值为22.64×108元/a;植被涵养水源的经济价值为22.66×108 元/a;植被固定CO2价值为352.24×108元/a;释放O2价值为374.19×108 元/a;陕南秦巴山区植被有机物生产、保持土壤、涵养水源、固定CO2和释放O2 5种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共968.33×108 元/a。其中温带落叶阔叶林贡献率最高占29.35%,亚热带竹林、亚高山灌丛、草甸草原、山麓果树生态服务价值比重均在1%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植被 生态功能 价值测评 GIS 陕南秦巴山区
下载PDF
中国南北过渡带研究的十大科学问题 被引量:84
6
作者 张百平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05-311,共7页
秦岭-淮河一线在60 a前被科学地确定为中国南北分界线。此后中国地学科学家一直在探索分界线的具体位置和划分指标改进问题;随着数据的积累和认识的加深,还发现了一些新的科学问题。2017年启动的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中国南... 秦岭-淮河一线在60 a前被科学地确定为中国南北分界线。此后中国地学科学家一直在探索分界线的具体位置和划分指标改进问题;随着数据的积累和认识的加深,还发现了一些新的科学问题。2017年启动的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中国南北过渡带综合科学考察"将秦岭-大巴山定义为中国南北过渡带的主体,拟全面系统地调查和研究其自然地理要素与资源问题,从而实现中国南北分界线研究的全面深化和突破。秦岭-大巴山具有多维地带性结构,表现出高度的过渡性、复杂性、多样性和敏感性。目前面临和需要研究的主要科学问题包括:①南北分界线与南北过渡带的关系?②暖温带与亚热带划分指标如何改进?③植被-土壤在南北方向上的渐变序列及其形成机理?④全球变化与地区关键生物气候指标空间变动的关系?⑤秦巴山地的多维地带性结构如何分解与综合?⑥秦巴山区生物多样性、特有性的格局与机理?⑦秦巴山地东西向廊道效应?⑧秦巴山地的区域环境效应及对国家生态安全的意义?⑨秦巴山地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特殊意义?⑩西秦岭的地理结构与华夏文明起源的关系?这些问题既是过去研究工作和认识的总结,也是未来一段时间内需要关注和研究的重点。希望这样的归纳和梳理对于中国南北过渡带和南北分界线的科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启发和促进作用,为中国自然地理学理论发展、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研究,甚至为华夏文明起源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过渡带 秦岭-大巴山 多维地带性 大尺度生态廊道
原文传递
基于多尺度秦巴山区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关系的表达 被引量:60
7
作者 余玉洋 李晶 +2 位作者 周自翔 马新萍 张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6期5465-5477,共13页
秦巴山区是中国南北过渡带,具有明显的多维地带性结构和复杂的地貌特征,从大、中、小不同的空间尺度上研究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关系,为区域间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提供基础性参考。从全域、综合分区、典型样区、样点间隔4个尺度分析... 秦巴山区是中国南北过渡带,具有明显的多维地带性结构和复杂的地貌特征,从大、中、小不同的空间尺度上研究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关系,为区域间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提供基础性参考。从全域、综合分区、典型样区、样点间隔4个尺度分析秦巴山区2005—2015年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粮食生产、土壤保持、生境质量、水资源供给5种生态系统服务之间权衡协同关系。结果表明:①从全域尺度:水资源供给分别与生境质量、土壤保持、NPP、粮食生产呈现协同关系;NPP分别与生境质量、土壤保持同呈现协同关系;生境质量与土壤保持是协同的关系;粮食生产分别与生境质量、土壤保持呈现权衡的关系。②从综合分区尺度:依据地貌和气候类型划分的综合分区,会出现特定的区域内生态系统服务关系的异同,加上影响生态系统服务的机制不同,促使生态系统服务间的关系在综合分区的体现也有所差别。③典型样区尺度:山地的南北坡在气候类型、植被类型、地貌特征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性,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态系统服务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变。④样点间隔尺度:成对服务间的权衡/协同关系与样点间隔尺度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不同的间隔尺度权衡/协同关系的发展趋势存在差异性。该研究可以协助决策者在适当的空间尺度制定相应生态管理策略,促进生态-经济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多维地带性 多尺度表达 权衡与协同 秦巴山区
下载PDF
2000—2015年秦巴山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及其趋动因子 被引量:51
8
作者 王耀斌 赵永华 +1 位作者 韩磊 奥勇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2373-2381,共9页
基于2000—2015年MOD17A3数据及各驱动因素数据,辅以地统计学理论,利用趋势分析、Hurst指数及相关分析等方法,剖析秦巴山区近16年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时空变化特征,研究气候变化、土壤类型、地形因子、植被类型及人类活动等对植被NPP... 基于2000—2015年MOD17A3数据及各驱动因素数据,辅以地统计学理论,利用趋势分析、Hurst指数及相关分析等方法,剖析秦巴山区近16年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时空变化特征,研究气候变化、土壤类型、地形因子、植被类型及人类活动等对植被NPP的影响.结果表明:秦巴山区植被NPP空间上呈西南高、东北低的分布格局;时间上,近16年呈西北增、东北减的变化特征,在未来呈北部持续性、南部反持续性的发展态势.秦巴山区植被NPP与降雨量和气温呈正相关;暗棕壤、黄壤、紫色土和水稻土4种土壤类型的NPP均值明显高于其他土壤类型;不同植被类型的NPP存在空间分布和变化趋势的差异;NPP的高值主要分布在坡度25°~50°、海拔500~1000 m以及大于2500 m的区域内;人类活动对NPP具有双重扰动性,表现为正向促进,反向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巴山区 净初级生产力 MOD17A3 HURST指数
原文传递
中国南北过渡带生态系统碳储量时空变化及动态模拟 被引量:44
9
作者 张平平 李艳红 +3 位作者 殷浩然 陈全通 董庆栋 朱连奇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83-1197,共15页
山地是全球变化的敏感地带,对生态安全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山地生态系统服务变化和生态环境承载力是地理学与生态学的研究热点。以中国南北过渡带的主体秦巴山地为研究对象,采用CA-Markov模型与InVEST模型模拟和预测(2000—2040年)不同... 山地是全球变化的敏感地带,对生态安全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山地生态系统服务变化和生态环境承载力是地理学与生态学的研究热点。以中国南北过渡带的主体秦巴山地为研究对象,采用CA-Markov模型与InVEST模型模拟和预测(2000—2040年)不同土地利用情景下秦巴山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运用热点分析(Getis-Ord Gi*)探讨秦巴山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空间分布差异。结果表明:(1)2000—2040年,研究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主要是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2)2000—2020年,碳储量增加1.12×10^(7) t;2020—2040年自然增长情景下,碳储量损失剧烈,减少50.24×10^(7) t;生态保护情景下,碳损失幅度明显变弱,减少29.52×10^(7) t,说明采取生态环境保护政策,能够有效控制碳储量减少。(3)土地利用/土地覆被与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变化呈现显著的一致性,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决定了生态系统碳储量的质量和空间分布格局。(4)随着海拔抬升,碳储量呈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随着坡度升高,碳储量呈现出“W”型变化趋势。(5)热点分析结果显示,2000—2020年间,碳储量热点区和冷点区零散分布在研究区内;2040年自然增长情景下,碳储量冷热点分布范围有逐渐变大的趋势;2040年生态保护情景较2020年,秦巴山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冷热点分布范围整体变化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LC 生态系统碳储量 情景模拟 热点分析 秦巴山地
原文传递
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旅游扶贫开发模式研究——以四川秦巴山区为例 被引量:42
10
作者 唐勇 张命军 +1 位作者 秦宏瑶 梅燕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CSSCI 2013年第10期1114-1117,共4页
将旅游产业发展融入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是新时期中国扶贫开发体制的系统创新与重要举措。四川秦巴山区是推进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旅游扶贫攻坚的关键区域,其实践经验为相关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契机。前期关于旅游扶贫模式的理论研究... 将旅游产业发展融入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是新时期中国扶贫开发体制的系统创新与重要举措。四川秦巴山区是推进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旅游扶贫攻坚的关键区域,其实践经验为相关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契机。前期关于旅游扶贫模式的理论研究有待深入,这为本课题提供了思考空间,在比较典型区域旅游扶贫发展模式的适用条件、影响因素与实施对策的基础上,构建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旅游扶贫系统集成开发模式。研究结论为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旅游扶贫产品开发、线路设计等后续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扶贫 连片特困地区 系统集成 秦巴山区
下载PDF
秦巴山地垂直带谱结构的空间分异与暖温带—亚热带界线问题 被引量:34
11
作者 赵芳 张百平 +3 位作者 朱连奇 姚永慧 崔耀平 刘俊杰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89-901,共13页
秦巴山地垂直带谱结构的空间分异对于揭示秦巴山地地域结构复杂性和过渡性、探索中国复杂的生态地理格局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文献中搜集了秦巴山地33个山地垂直带谱,建立了秦巴山地数字垂直带谱体系,从纬向、经向和坡向3个维度分析... 秦巴山地垂直带谱结构的空间分异对于揭示秦巴山地地域结构复杂性和过渡性、探索中国复杂的生态地理格局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文献中搜集了秦巴山地33个山地垂直带谱,建立了秦巴山地数字垂直带谱体系,从纬向、经向和坡向3个维度分析了山地垂直带谱的结构、特征、数量、高度以及分布模式。结果表明:①纬向上从南向北基带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逐渐转变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垂直带结构由复杂逐渐变得简单;优势带由山地针阔混交林和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转变为山地落叶阔叶林带;②经向上山地垂直带结构呈现复杂—简单—复杂的特征;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和山地落叶阔叶林带的海拔呈现了二次曲线分布模式;山地针阔混交林带的海拔则呈现显著的线性降低趋势;③坡向方面,秦岭北坡和南坡基带均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但南坡含有常绿成分;大巴山北坡为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大巴山南坡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秦岭和大巴山北坡优势带类似,均为山地针阔混交林带或山地落叶阔叶林带,但大巴山南坡具有独特的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优势带,这表明了大巴山比秦岭更适合作为暖温带和北亚热带的分界线,但是未来还需使用土壤和气候指标进行系统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巴山地 山地垂直带谱 纬度 经度 二次曲线
原文传递
陕南秦巴山区地质灾害发育及空间分布规律 被引量:34
12
作者 强菲 赵法锁 段钊 《灾害学》 CSCD 2015年第2期193-198,共6页
为进一步研究陕南秦巴山区地质灾害发育及空间分布规律,对区内地质灾害的数量、规模、物质组成等进行概率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该区地质灾害以堆积层滑坡为主,岩质崩塌次之;滑坡规模以小型、浅层和等长式为主,崩塌以小型、等长式为主。地... 为进一步研究陕南秦巴山区地质灾害发育及空间分布规律,对区内地质灾害的数量、规模、物质组成等进行概率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该区地质灾害以堆积层滑坡为主,岩质崩塌次之;滑坡规模以小型、浅层和等长式为主,崩塌以小型、等长式为主。地质灾害空间点密度呈"四高两低"分布,崩塌呈"三高四低"分布,泥石流呈"三高两低"分布。地质灾害、断裂、河流及道路的空间分布具有分形特征。滑坡(崩塌)面积与体积(长、宽)之间具有幂律相依性,面积与体积符合对数正态分布。结论为陕南秦巴山区移民搬迁安置选址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南 秦巴山区 地质灾害 发育 空间分布
下载PDF
秦巴地区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与成因 被引量:28
13
作者 韩金良 吴树仁 +4 位作者 李东林 谭成轩 张永双 孙炜峰 乔子江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01-108,共8页
秦巴地区是中国地质灾害的高发区和重灾区之一,其地质灾害的分布具有地域上的分异性:渭河盆地黄土滑坡较多;秦巴山区以小型浅层堆积层滑坡为主;汉江河谷分布一些膨胀土滑坡和岩质滑坡;大巴山以南中厚层岩质滑坡较多。秦巴地区的地质灾... 秦巴地区是中国地质灾害的高发区和重灾区之一,其地质灾害的分布具有地域上的分异性:渭河盆地黄土滑坡较多;秦巴山区以小型浅层堆积层滑坡为主;汉江河谷分布一些膨胀土滑坡和岩质滑坡;大巴山以南中厚层岩质滑坡较多。秦巴地区的地质灾害一般沿大的断裂带、交通线、大的河流分布,形成纵横东西南北的地质灾害链。秦巴地区地质灾害的发生受降雨、地形地貌、岩性与结构面、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是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相互作用、转化的结果,也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耦合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巴地区 地质灾害 分布规律 成因
下载PDF
陕西秦巴山区地域功能转型与高质量发展路径 被引量:23
14
作者 张玉 王介勇 刘彦随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464-2477,共14页
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地域功能转型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求。采用熵权-TOPSIS法和改进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分析了陕西秦巴山区地域功能转型格局演进阶段性及其空间差异性,探究了地域功能转型机制及其高质量发展路径。结果表明:... 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地域功能转型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求。采用熵权-TOPSIS法和改进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分析了陕西秦巴山区地域功能转型格局演进阶段性及其空间差异性,探究了地域功能转型机制及其高质量发展路径。结果表明: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以来,秦巴山区地域功能趋向优化,其中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功能提升快速,农业生产和生态服务功能经过短暂调整后逐步提升。地域各系统功能耦合协调度呈现从低水平平衡向高水平耦合的递进式演进规律,地域功能经过了由农业生产主导型向生态保护主导型,再向各功能均衡协调渐进转型的过程。不同县域单元地域功能耦合协调度差异明显,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特征,高值区集中在秦岭北麓地带和汉江沿岸。研究认为陕西秦岭山区实现高质量发展路径包括:创新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地区之间互动,提升地域功能协同度;构筑绿色发展体系,促进各系统功能互补,提升地域功能耦合度;探索高质量发展模式,补齐地区发展短板,积极融入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新格局;搭建科技创新智库平台,创建秦岭综合研究示范区,提升区域系统创新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域功能转型 人地系统 乡村地域系统 高质量发展 秦巴山区
原文传递
秦巴山区植被覆盖与土壤湿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被引量:23
15
作者 翟雅倩 张翀 +1 位作者 周旗 常宵移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967-977,共11页
基于2001-2014年MODIS-NDVI和MODIS-LST数据,利用温度植被干旱指数对土壤湿度进行遥感反演,分析了秦巴山区植被覆盖与土壤湿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研究发现:(1)秦巴山区植被覆盖与土壤湿度均呈增加趋势;(2)植被覆盖整体水平较高... 基于2001-2014年MODIS-NDVI和MODIS-LST数据,利用温度植被干旱指数对土壤湿度进行遥感反演,分析了秦巴山区植被覆盖与土壤湿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研究发现:(1)秦巴山区植被覆盖与土壤湿度均呈增加趋势;(2)植被覆盖整体水平较高且表现出"四周低,中间高"的空间分布特征,土壤湿度整体表现出"北低南高"的空间分布特征,大体上二者呈现出空间分布正相关性;(3)植被改善趋势表现明显,显著改善区分布分散,无明显集中区域,退化区域主要集中于北部渭河沿岸及东部边缘少量地区;土壤湿度增长态势明显,增大区分布于除西北边缘及东北边缘外的几乎整个研究区中,减小区域面积小且大部分表现不显著;(4)秦巴山区植被覆盖与土壤湿度时空变化上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性,其中69.71%的区域表现出土壤湿度增大-植被覆盖改善的特征,分布于研究区除四周边缘地带外的大部分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巴山区 植被覆盖 土壤湿度 时空变化 相互关系
原文传递
基于GWR模型的陕西秦巴山区TRMM降水数据降尺度研究 被引量:16
16
作者 曾昭昭 王晓峰 任亮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6-36,共11页
应用TRMM降水数据,进行国内典型区域降尺度相关研究,可弥补应用气象站点数据研究带来的局限。以陕西秦巴山区为研究区,基于TRMM降水数据和NDVI数据,应用GWR模型和比例指数,获得GWR年、月降尺度数据并进行检验,最后分析地形对降尺度结果... 应用TRMM降水数据,进行国内典型区域降尺度相关研究,可弥补应用气象站点数据研究带来的局限。以陕西秦巴山区为研究区,基于TRMM降水数据和NDVI数据,应用GWR模型和比例指数,获得GWR年、月降尺度数据并进行检验,最后分析地形对降尺度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获得的1 km分辨率的GWR降尺度降水数据,具有较强的细节表现能力;降尺度数据与实测降水数据年尺度上相关系数为0.88,月为0.93,相关性较好;与TRMM原始数据对比,降尺度结果降水值略小,整体低估降水;区内秦岭山地GWR降尺度结果精度变化幅度最小,相似地形条件下,海拔越高,GWR降尺度结果表现越好;采用GWR模型进行秦巴山区TRMM降水数据的降尺度研究,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MM降水数据 NDVI GWR模型 降尺度 陕西秦巴山区
下载PDF
秦巴山地西部地区2015-2018年大气污染物变化特征及潜在来源分析 被引量:15
17
作者 折远洋 李忠勤 +3 位作者 王芳龙 周茜 张芳芳 杨磊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987-1997,共11页
为了研究我国南北过渡带西部地区大气污染物变化特征,选取了秦巴山地西部陇南市2015-2018年大气主要污染物监测资料和气象数据,分析了各污染物的浓度水平、变化特征及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并利用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分析了该地区污染物潜... 为了研究我国南北过渡带西部地区大气污染物变化特征,选取了秦巴山地西部陇南市2015-2018年大气主要污染物监测资料和气象数据,分析了各污染物的浓度水平、变化特征及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并利用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分析了该地区污染物潜在来源(WPSCF和WCWT).结果表明:4年来,秦巴山地西部地区空气环境质量较好,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4.24%,6项大气污染物SO2、NO2、CO、O3、PM2.5、PM10平均浓度分别为19.02、23.35、701.41、83.11、30.57、56.50μg·m^-3,均未超过国家二级标准.PM10是该地区首要污染物中天数最多的,达94 d.污染物SO2、NO2、CO、PM2.5和PM10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特征具有较好一致性,呈"U"型变化,O3呈单峰型,在夏季和午后浓度到达高值.颗粒污染物PM10、PM2.5与气态污染物SO2、NO2、CO均呈现较好正相关,气温、降水量和风速风向对污染物浓度有较大的影响.该地区冬季空气质量明显差于其他季节,颗粒物浓度主要受供暖期化石燃料燃烧和外来气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巴山地 大气污染物变化特征 来源分析 潜在源贡献因子法 浓度权重轨迹法
原文传递
秦巴山区植被土壤保持生态价值研究 被引量:14
18
作者 周自翔 任志远 李晶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44-148,共5页
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以通用土壤侵蚀方程(ULSE)及植被指数(C)为依据,按裸地侵蚀模数减植被覆盖侵蚀模数,测算了秦巴山区植被保土、保肥的物质量。以保土、保肥物质量为基础,按等效应原则测算了植被保土、保肥的价值量。结果显示:秦巴... 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以通用土壤侵蚀方程(ULSE)及植被指数(C)为依据,按裸地侵蚀模数减植被覆盖侵蚀模数,测算了秦巴山区植被保土、保肥的物质量。以保土、保肥物质量为基础,按等效应原则测算了植被保土、保肥的价值量。结果显示:秦巴山区植被因防止土壤侵蚀而减少废弃地的总价值为4.23×106元;全区植被保持营养物质的总价值为2.24×109元,其中,N为4.37×108元,P为1.86×108元,K为1.62×109元;陆地植被减轻泥沙淤积灾害方面的总价值为1.45×107元。秦巴山区植被防止土壤侵蚀的总生态经济价值为三者之和,共计2.26×109元,这是植被为本区提供的天然生态服务和自然资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 保土效益 物质量 价值量 秦巴山区
原文传递
秦巴山区马尾松林和油松林的空间分布及亚热带与暖温带界线划分 被引量:15
19
作者 姚永慧 寇志翔 +1 位作者 胡宇凡 张百平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298-2306,共9页
秦岭不仅是中国南北的地理分界线,也是中国亚热带和暖温带的气候分界线,在中国地理生态格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由于过渡带的复杂性、过渡性和异质性以及划分指标、研究目的的不同,学术界关于这一南北地理—生态分界线的具体位置... 秦岭不仅是中国南北的地理分界线,也是中国亚热带和暖温带的气候分界线,在中国地理生态格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由于过渡带的复杂性、过渡性和异质性以及划分指标、研究目的的不同,学术界关于这一南北地理—生态分界线的具体位置一直有争论。为了进一步揭示秦巴山区过渡带的特征,明确中国南北地理—生态分界线的位置,本文选择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和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林这两类分别代表中国南方亚热带针叶林和北方温带针叶林的植被,结合研究区SRTM地形数据、气温和降水数据等,以年降水、最冷月(1月)气温、最热月(7月)气温和年均温为气候指标,详细分析了这两类植被在秦巴山区的空间分布及二者分界线处的气候条件。结果表明:①马尾松林和油松林的分界线及相应位置的气候指标可以作为亚热带与暖温带界线划分的植被—气候指标之一。秦巴山区亚热带针叶林(马尾松林)与温带针叶林(油松林)的分界线位于伏牛山南坡至汉中盆地北缘一线(秦岭南坡)海拔1000~1200 m处;分界线处气候指标稳定:年降水750~1000 mm,年均温12~14℃,最冷月气温0~4℃,最热月气温22~26℃。②通过综合的植被—气候指标来划分秦巴山区亚热带和暖温带的界线,能更科学地确定气候带分界线的位置及过渡带的特征,更全面地反映地表植被—气候格局的变化。此外,秦巴山区亚热带与暖温带的界线应该是由亚热带与暖温带针叶林分界线、阔叶林分界线、灌丛分界线等组成的一个过渡带。本文的研究结果为亚热带与暖温带划分指标的选取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巴山地 南北过渡带 马尾松林 油松林 气候 亚热带 暖温带
原文传递
基于MODIS的秦巴山地气温估算与山体效应分析 被引量:14
20
作者 刘俊杰 潘自武 +3 位作者 秦奋 顾江岩 朱明阳 赵芳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35-748,共14页
秦巴山地作为横亘在中国南北过渡带的巨大山脉,其山体效应对中国中部植被和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山体内外同海拔的温差是表征山体效应大小较为理想的指标。本研究结合MODIS地表温度(LST)数据、STRM-1 DEM数据和秦巴山地... 秦巴山地作为横亘在中国南北过渡带的巨大山脉,其山体效应对中国中部植被和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山体内外同海拔的温差是表征山体效应大小较为理想的指标。本研究结合MODIS地表温度(LST)数据、STRM-1 DEM数据和秦巴山地的118个气象站点的观测数据,分别采用普通线性回归(OLS)和地理加权回归(GWR)两种分析方法对秦巴山地的气温进行估算,在此基础上将秦巴山地各月气温转换为同海拔(1500 m,秦巴山地平均海拔)气温,对比分析秦巴山地的山体效应。结果表明:①相比OLS分析,GWR分析方法的精度更高,各月回归模型的R2均在0.89以上,均方根误差(RMSE)在0.68~0.98℃之间。②利用GWR估算得到的同海拔气温,从东向西随海拔升高呈现了明显的升高的趋势,秦岭西部山地比东段升高约6℃和4.5℃;大巴山西部山地年均和7月份同海拔的气温较东段升高约8℃和5℃。③从南向北,以汉江为分界,秦岭与大巴山的同海拔的气温均呈现出由山体边缘向内部升高的趋势。④秦巴山地西部大起伏高山,秦岭大起伏高中山和大巴山大起伏中山,相比豫西汉中中山谷地,各月均同海拔气温分别升高了约3.85~9.28℃、1.49~3.34℃和0.43~3.05℃,平均温差约为3.50℃,说明秦巴山地大起伏中高山的山体效应十分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体效应 秦巴山地 MODIS地表温度 气温估算 地理回归加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