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松辽坳陷盆地水侵期湖底扇沉积特征及地球物理响应 被引量:45
1
作者 王建功 王天琦 +4 位作者 张顺 王占国 刘彩燕 韩小强 吴伟航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61-366,共6页
综合利用井筒资料、分析化验资料、岩心资料和薄片鉴定资料,研究了松辽盆地英台—他拉哈地区青一、二段湖底扇的沉积特征。结果表明,湖底扇由英台扇三角洲前缘相带的砂体整体滑塌并近距离搬运所形成,形成过程具多期次性。湖底扇具有敏... 综合利用井筒资料、分析化验资料、岩心资料和薄片鉴定资料,研究了松辽盆地英台—他拉哈地区青一、二段湖底扇的沉积特征。结果表明,湖底扇由英台扇三角洲前缘相带的砂体整体滑塌并近距离搬运所形成,形成过程具多期次性。湖底扇具有敏感的地震响应。充分利用三维地震资料,通过井震精细标定、地震动力学参数提取、等时切片、储层反演等综合手段,精细刻划了砂体的空间分布特征。综合分析认为,湖底扇在平面上叠加连片,空间上呈透镜体展布;湖底扇具有较大油气勘探潜力,勘探目标以岩性油藏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青山口组 湖底扇 沉积特征 地球物理响应 岩性油藏
下载PDF
松辽盆地南部白垩系青山口组页岩气储层评价及生储有利区预测 被引量:19
2
作者 赵佳楠 陈永进 姜文斌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6-36,6,共11页
以松辽盆地南部为研究区,以白垩系青山口组为研究目的层,采用烃源岩质量、储层特征和资源潜力分析的"三位一体"页岩气储层综合评价方法,分析青山口组页岩气形成条件,评价青山口组的有机质丰度、储层特征和产能,得出白垩系青... 以松辽盆地南部为研究区,以白垩系青山口组为研究目的层,采用烃源岩质量、储层特征和资源潜力分析的"三位一体"页岩气储层综合评价方法,分析青山口组页岩气形成条件,评价青山口组的有机质丰度、储层特征和产能,得出白垩系青山口组烃源岩质量好,储层优良,生气条件良好,具页岩气生储潜能.根据青山口组页岩气生储条件评价,预测松辽盆地南部青山口组页岩气生储有利区,认为青山口组一段页岩气生储最有利区位于长岭凹陷中偏南部,位于长岭凹陷中部、长岭凹陷中部以北部分地区和德惠凹陷中部的青山口组二+三段为页岩气成藏发育最有利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山口组 页岩气 烃源岩质量 储层特征 产能评价 生储有利区预测
下载PDF
腰英台油田中孔隙低渗透型储层测井评价 被引量:10
3
作者 张小莉 冯乔 +2 位作者 杨懿 王鹏 巨银娟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1-54,共4页
腰英台油田青山口组为中等—薄层状、致密、中孔隙低渗透储层,孔隙结构复杂。油藏圈闭幅度小,油水分异差,油水关系复杂。在测井响应中,相对低电阻率油水同层,相对高电阻率水层与一般电阻率意义上的油、水层共存,影响了对油、水层的识别... 腰英台油田青山口组为中等—薄层状、致密、中孔隙低渗透储层,孔隙结构复杂。油藏圈闭幅度小,油水分异差,油水关系复杂。在测井响应中,相对低电阻率油水同层,相对高电阻率水层与一般电阻率意义上的油、水层共存,影响了对油、水层的识别。对测井响应特征与岩性、粒度、孔隙度、孔隙结构之间关系的分析结果表明,岩性、粒度、孔隙度、孔隙结构、地层水矿化度等多因素共同作用,造成了储层测井响应特征的复杂性。在常规分析基础上,应用反映储层物性特征的组合参数与电阻率编制交会图,可以快速有效地识别油、水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英台油田 青山口储层 孔隙结构 束缚水饱和度 测井响应 交会图 储层识别
下载PDF
长岭凹陷腰英台地区青山口组沉积微相及其对有利储层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10
4
作者 陈亚青 侯伟 +2 位作者 樊太亮 王宏语 沈武显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6-20,25,共6页
通过沉积微相研究和数据统计,分析青山口组重点层位的沉积微相类型和分布特征,及其对储层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松辽盆地南部长岭凹陷腰英台地区青山口组发育湖泊相和三角洲相沉积.湖泊相由滨浅湖亚相组成,可识别泥滩、混合滩、砂质滩坝微... 通过沉积微相研究和数据统计,分析青山口组重点层位的沉积微相类型和分布特征,及其对储层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松辽盆地南部长岭凹陷腰英台地区青山口组发育湖泊相和三角洲相沉积.湖泊相由滨浅湖亚相组成,可识别泥滩、混合滩、砂质滩坝微相;该区三角洲相由三角洲平原亚相和三角洲前缘亚相组成,三角洲平原亚相可识别分流河道、分流间湾微相;三角洲前缘亚相可识别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间湾、河口坝、席状砂、远砂坝微相.不同类型的相、亚相和微相特征不仅控制该区岩相变化特征、砂体展布和砂体的储集性能,而且控制砂体的含油气性.河口坝、水下分流河道和滩坝砂体在储集性能和含油气性方面更具优越性,是勘探开发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岭凹陷 腰英台 青山口组 沉积微相 有利储层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下白垩统扶余油层源下致密油富集模式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小军 白雪峰 +9 位作者 李军辉 金之钧 王贵文 陈方举 郑强 侯艳平 杨庆杰 李杰 李君文 蔡俣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8-259,共12页
基于地球化学、地震、测井和钻井等资料,对松辽盆地北部下白垩统泉头组扶余油层地质特征、致密油富集主控因素及富集模式等进行系统分析。研究表明:①泉头组上覆上白垩统青山口组优质烃源岩,环凹鼻状构造发育,沉积砂体大面积连续分布,... 基于地球化学、地震、测井和钻井等资料,对松辽盆地北部下白垩统泉头组扶余油层地质特征、致密油富集主控因素及富集模式等进行系统分析。研究表明:①泉头组上覆上白垩统青山口组优质烃源岩,环凹鼻状构造发育,沉积砂体大面积连续分布,储层整体致密;②优质烃源岩、储层、断裂、超压和构造等多要素配置联合控制扶余油层致密油富集。源储匹配关系控制致密油分布格局;源储压差为致密油富集提供充注动力;断砂输导体系决定油气运移和富集;正向构造是致密油富集的有利场所,断垒带是向斜区致密油勘探重点突破区带;③基于源储关系、输导方式、富集动力等要素建立扶余油层致密油3种富集模式,一是源储对接油气垂向或侧向直排式:“源储紧邻、超压驱动、油气垂向倒灌或源储侧向对接运聚”;二是源储分离断裂输导式:“源储分离、超压驱动、断裂输导,油气通过断层向下运移到砂体富集”;三是源储分离断砂匹配式:“源储分离、超压驱动、断裂输导、砂体调整、油气下排后通过砂体侧向运移富集”;④油源条件、充注动力、断裂分布、砂体以及储层物性等方面的差异性造成扶余油层致密油的差异富集,齐家—古龙凹陷扶余油层具有较好富集条件,勘探程度低,是未来致密油探索重要新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北部 白垩系泉头组 青山口组 上生下储 扶余油层 致密油 主控因素 富集模式
下载PDF
双城凹陷断裂特征及其对油气运聚的控制 被引量:7
6
作者 陈少平 熊才华 +1 位作者 林水清 叶娅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6-20,共5页
双城凹陷断裂极为发育,均为正断层,断裂以南北向和北北东向为主,在剖面上断裂的形成明显具有分期性。断裂对油气运聚、成藏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基底大断裂F1对压力起到了分割面的作用,控制了油气运移的方向,断裂为油气运移提供了通道... 双城凹陷断裂极为发育,均为正断层,断裂以南北向和北北东向为主,在剖面上断裂的形成明显具有分期性。断裂对油气运聚、成藏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基底大断裂F1对压力起到了分割面的作用,控制了油气运移的方向,断裂为油气运移提供了通道作用,断裂的封闭性为油气的聚集成藏提供了遮挡条件。通过断裂特征及其对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分析表明,双西陡坡带为油气运移的指向区;结合对该区的沉积、构造等条件的分析认为双西斜坡为油气勘探的有利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城凹陷 油气勘探 断裂特征 油气运移 油气聚集 青山口组 扶扬油层
下载PDF
Shale oil enrichment evaluation and production law in Gulong Sag,Songliao Basin,NE China 被引量:2
7
作者 SUN Longde CUI Baowen +9 位作者 ZHU Rukai WANG Rui FENG Zihui LI Binhui ZHANG Jingya GAO Bo WANG Qingzhen ZENG Huasen LIAO Yuanhui JIANG Hangl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SCIE 2023年第3期505-519,共15页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drilling,tests and simulation experiments,the shales of the Cretaceous Qingshankou Formation in the Gulong Sag of the Songliao Basin are discussed with respect to hydrocarbon generation evoluti...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drilling,tests and simulation experiments,the shales of the Cretaceous Qingshankou Formation in the Gulong Sag of the Songliao Basin are discussed with respect to hydrocarbon generation evolution,shale oil occurrence,and pore/fracture evolution mechanism.In conjunction with a substantial amount of oil testing and production data,the Gulong shale oil enrichment layers are evaluated and the production behaviors and decline law are analyzed.The results are drawn in four aspects.First,the Gulong shales are in the stage of extensive hydrocarbon expulsion when R_(0) is 1.0%-1.2%,with the peak hydrocarbon expulsion efficiency of 49.5%approximately.In the low-medium maturity stage,shale oil migrates from kerogen to rocks and organic pores/fractures.In the medium-high maturity stage,shale oil transforms from adsorbed state to free state.Second,the clay mineral intergranular pores/fractures,dissolution pores,and organic pores make up the majority of the pore structure.During the transformation,clay minerals undergo significant intergranular pore/fracture development between the minerals such as illite and illite/smectite mixed layer.A network of pores/fractures is formed by organic matter cracking.Third,free hydrocarbon content,effective porosity,total porosity,and brittle mineral content are the core indicators for the evaluation of shale oil enrichment layers.Class-I layers are defined as free hydrocarbon content equal or greater than 6.0 mg/g,effective porosity equal or greater than 3.5%,total porosity equal or greater than 8.0%,and brittle mineral content equal or greater than 50%.It is believed that the favourable oil layers are Q2-Q3 and Q8-Q9.Fourth,the horizontal wells in the core area of the light oil zone exhibit a high cumulative production in the first year,and present a hyperbolic production decline pattern,with the decline index of 0.85-0.95,the first-year decline rate of 14.5%-26.5%,and the single-well estimated ultimate recovery(EUR)greater than 2.0×10^(4)t.In practical explo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ngliao Basin Gulong shale oil Cretaceous qingshankou Formation hydrocarbon generation and expulsion reservoir pore type pore/fracture formation mechanism enrichment layer evaluation production decline law
下载PDF
Enrichment model and major controlling factors of below-source tight oil in Lower Cretaceous Fuyu reservoirs in northern Songliao Basin,NE China
8
作者 WANG Xiaojun BAI Xuefeng +9 位作者 LI Junhui JIN Zhijun WANG Guiwen CHEN Fangju ZHENG Qiang HOU Yanping YANG Qingjie LI Jie LI Junwen CAI Yu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SCIE 2024年第2期279-291,共13页
Based on the geochemical,seismic,logging and drilling data,the Fuyu reservoirs of the Lower Cretaceous Quantou Formation in northern Songliao Basin are systematically studied in terms of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the geochemical,seismic,logging and drilling data,the Fuyu reservoirs of the Lower Cretaceous Quantou Formation in northern Songliao Basin are systematically studied in terms of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the tight oil enrichment model and its major controlling factors.First,the Quantou Formation is overlaid by high-quality source rocks of the Upper Cretaceous Qingshankou Formation,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ose structure around sag and the broad and continuous distribution of sand bodies.The reservoirs are tight on the whole.Second,the configuration of multiple elements,such as high-quality source rocks,reservoir rocks,fault,overpressure and structure,controls the tight oil enrichment in the Fuyu reservoirs.The source-reservoir combination controls the tight oil distribution pattern.The pressure difference between source and reservoir drives the charging of tight oil.The fault-sandbody transport system determines the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oil and gas.The positive structure is the favorable place for tight oil enrichment,and the fault-horst zone is the key part of syncline area for tight oil exploration.Third,based on the source-reservoir relationship,transport mode,accumulation dynamics and other elements,three tight oil enrichment models are recognized in the Fuyu reservoirs:(1)vertical or lateral migration of hydrocarbon from source rocks to adjacent reservoir rocks,that is,driven by overpressure,hydrocarbon generated is migrated vertically or laterally to and accumulates in the adjacent reservoir rocks;(2)transport of hydrocarbon through faults between separated source and reservoirs,that is,driven by overpressure,hydrocarbon migrates downward through faults to the sandbodies that are separated from the source rocks;and(3)migration of hydrocarbon through faults and sandbodies between separated source and reservoirs,that is,driven by overpressure,hydrocarbon migrates downwards through faults to the reservoir rocks that are separated from the source rocks,and then migrates laterally through 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ern Songliao Basin Cretaceous Quantou Formation qingshankou Formation upper generation and lower storage Fuyu reservoir tight oil main control factor enrichment model
下载PDF
松辽盆地南部大安地区青山口组一段页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 被引量:1
9
作者 张玥 汤济广 +2 位作者 胡美玲 秦德超 冯涛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8-66,共9页
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是评价页岩储层储集性能、资源丰度和“甜点”的重要因素。针对松辽盆地南部大安地区青一段页岩微观孔隙结构特征不明确的问题,利用氩离子剖光—扫描电镜、高压压汞、恒速压汞、CT扫描和核磁共振等测试方法,联合... 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是评价页岩储层储集性能、资源丰度和“甜点”的重要因素。针对松辽盆地南部大安地区青一段页岩微观孔隙结构特征不明确的问题,利用氩离子剖光—扫描电镜、高压压汞、恒速压汞、CT扫描和核磁共振等测试方法,联合表征研究区青一段页岩储层储集空间类型、孔喉半径分布、连通性及流体可动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大安地区青一段页岩储层属于黏土质页岩相及混合质页岩相,平均孔隙度为5.95%,平均渗透率为0.0416 mD,属于特低孔超低渗、超低孔超低渗致密型及超致密型储集空间。划分出8种储集空间类型,微裂缝、喉道连通了储集空间,改善了储层物性,储层可动流体百分比为27%~47%。结合储层含油性特征,预测研究区I类有利储层面积约为300 km 2,Ⅱ类有利储层面积约为650 km 2,具有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研究成果可为研究区页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评价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储层 青山口组 微观孔隙结构 储集空间 松辽盆地 大安地区
下载PDF
腰英台油田青山口组储层裂缝特征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时林 秦章晋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1-56,共6页
腰英台油田位于松辽盆地南部中央拗陷区,其中的1号区块~301号区块的上白垩统青山口组砂岩为裂缝性低渗储集层,裂缝较为发育。通过对岩芯的系统观测、薄片裂缝观察、测井资料解释、碳氧同位素测试等手段对裂缝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 腰英台油田位于松辽盆地南部中央拗陷区,其中的1号区块~301号区块的上白垩统青山口组砂岩为裂缝性低渗储集层,裂缝较为发育。通过对岩芯的系统观测、薄片裂缝观察、测井资料解释、碳氧同位素测试等手段对裂缝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腰英台油田青山口组裂缝发育,其中发育程度最高的为青山口组一段II砂组;裂缝长度的主要分布在5~15 cm,宽度主要分布在0.1~1.0 mm,密度平均0.41条/米,大部分裂缝都被全充填,充填物以方解石为主,裂缝倾角主要分布于75?~90?,裂缝方位主要共有4组,分别是NWW(280?)向、NNW(345?)向、NNE(18?)向和NEE(76?)向;微裂缝以宽度小于0.5 mm为主,被方解石或者有机质充填或者半充填,裂缝性质以剪切缝为主,部分发育张性缝;裂缝发育期次主要分为两期,分别为嫩江末期和明水末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英台油田 青山口组 裂缝特征 储集层 测井
下载PDF
松辽盆地南部海坨子—大布苏地区青山口组沉积微相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永旺 曾溅辉 +3 位作者 邓宏文 高霞 陈冬 张亚平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4-112,共9页
根据岩芯和钻测井资料,以地质相、测井相分析为基础,对松辽盆地南部海坨子—大布苏地区青山口组进行了详细的沉积相研究,在研究层段识别出了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分流河道间、三角洲前缘分支河道、河口坝、席状砂、滑塌浊积扇等亚相和... 根据岩芯和钻测井资料,以地质相、测井相分析为基础,对松辽盆地南部海坨子—大布苏地区青山口组进行了详细的沉积相研究,在研究层段识别出了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分流河道间、三角洲前缘分支河道、河口坝、席状砂、滑塌浊积扇等亚相和微相。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应用高分辨层序地层学理论与研究方法,对青山口组地层开展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的划分与对比工作,建立了研究区的层序地层格架,并按识别出的5个中期旋回,详细分析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特征。强调这5个中期旋回中上升半旋回低水位期浊积扇和下降半旋回高水位期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河口坝、远砂坝沉积是研究区青山口组有利的储集岩相带,其中浊积扇沉积是该区形成岩性油气藏的有利储集体。根据生油岩及储油岩叠置组合关系,指出海坨子地区东南部浊积扇发育区是青山口组有利油气聚集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 沉积微相 青山口组 白垩系 海坨子-大布苏地区 松辽盆地 吉林省
原文传递
松辽盆地青山口组古龙页岩轻质原油形成地质条件与资源潜力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博为 张居和 +3 位作者 冯子辉 曾花森 霍秋立 张琨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625-1639,共15页
页岩油形成地质条件与资源潜力是勘探开发的重要基础。以松辽盆地青山口组岩心实验数据为基础,对松辽盆地古龙页岩轻质原油形成地质条件与资源潜力的研究结果表明,古龙页岩轻质原油形成地质条件优越,分布面积广、厚度大,有机质丰度高、... 页岩油形成地质条件与资源潜力是勘探开发的重要基础。以松辽盆地青山口组岩心实验数据为基础,对松辽盆地古龙页岩轻质原油形成地质条件与资源潜力的研究结果表明,古龙页岩轻质原油形成地质条件优越,分布面积广、厚度大,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热演化程度高,奠定了古龙页岩轻质原油大规模发育的物质基础。古龙页岩轻质原油储层条件好,主要发育页岩、泥岩、粉砂质岩、灰质岩、白云质岩,其中,页岩和泥岩厚度占比达95%以上,页岩有效孔隙度高于其他岩性、水平渗透性好,是优势储集岩,孔缝组合构成轻质原油大规模聚集的储集空间及渗流网络,页岩脆性矿物含量中等、可压性好;古龙页岩轻质原油主要形成于中成岩晚期R_(o)在1.3%~1.6%的高成熟阶段,吸附油大量向游离油转化,具有饱和烃高、含蜡量高、密度低、芳香烃含量低、沥青质含量低的"两高三低"特征,以层状页岩、纹层状页岩含油性最好,成藏具有高地温梯度、高成熟度、高压力系数、高气油比的"四高"特点;利用热解游离烃及体积法计算古龙凹陷轻质原油带面积为1413 km^(2)、预测地质储量为12.68×10^(8)t,已成为近期古龙页岩油的勘探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青山口组 古龙页岩轻质原油 生烃条件 储集空间 形成演化模式 资源潜力
原文传递
松辽盆地南部青山口组物源及储层特征研究
13
作者 程子健 张立强 《甘肃科学学报》 2018年第3期30-38,共9页
松辽盆地南部经历断陷、坳陷阶段,最后发育成具有断坳双重结构的盆地,期间沉积了巨厚的沉积物。在综合利用岩心、测井以及大量分析化验等材料的基础上,以沉积学理论与方法为指导,结合地质统计学,对松辽盆地南部青山口组的物源体系及沉... 松辽盆地南部经历断陷、坳陷阶段,最后发育成具有断坳双重结构的盆地,期间沉积了巨厚的沉积物。在综合利用岩心、测井以及大量分析化验等材料的基础上,以沉积学理论与方法为指导,结合地质统计学,对松辽盆地南部青山口组的物源体系及沉积特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对储层定的特征和物性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研究区在青三段沉积时期存在两大物源体系,分别是西部的白城-镇赉物源体系和西南部的通榆-保康物源体系,其中通榆-保康物源体系又可进一步划分为通榆-物源体系和保康物源体系,且这2个物源体系均以改造后的沉积岩为主,含有微量的中酸性岩浆岩和变质岩。青三段沉积时期,2个物源体系均在物源区发育正常三角洲和浅水三角洲沉积,相比青二段,三角洲沉积规模继续缩小,形成研究区混源沉积特征。研究区内青山口组储层属于中低孔低渗储层,储集空间主要以原生孔隙和次生溶解孔隙为主。并认为研究区储层物性在一定的沉积环境下主要受成岩作用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青山口组 物源体系 综合物源分析 储层特征
下载PDF
古龙页岩油富集因素评价与生产规律研究 被引量:19
14
作者 孙龙德 崔宝文 +9 位作者 朱如凯 王瑞 冯子辉 李斌会 张婧雅 高波 王青振 曾花森 廖远慧 江航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41-454,共14页
基于大量钻井、分析测试、模拟实验,对松辽盆地古龙凹陷白垩系青山口组页岩(古龙页岩)的生烃演化、页岩油赋存状态、孔缝演化机制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大量试油试采资料,开展古龙页岩油富集层评价、生产特征与产量递减规律分析。研究表明... 基于大量钻井、分析测试、模拟实验,对松辽盆地古龙凹陷白垩系青山口组页岩(古龙页岩)的生烃演化、页岩油赋存状态、孔缝演化机制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大量试油试采资料,开展古龙页岩油富集层评价、生产特征与产量递减规律分析。研究表明:(1)古龙页岩在Ro值为1.0%~1.2%时进入大量排烃期,最大排烃效率为49.5%;中低演化阶段,页岩油的主要赋存空间从干酪根向岩石与有机孔缝转移;中高演化阶段,页岩油由吸附态向游离态转化。(2)孔隙类型主要为黏土矿物晶间孔缝、溶蚀孔和有机孔,黏土矿物转化过程中在伊利石、伊蒙混层矿物间形成大量晶间孔缝,有机质裂解作用形成网状孔缝。(3)游离烃含量、可动孔隙度、总孔隙度、脆性矿物含量是页岩油富集层分类评价的核心指标参数,Ⅰ类层标准为S_(1)≥6.0 mg/g,可动孔隙度大于等于3.5%,总孔隙度大于等于8.0%,脆性矿物含量大于等于50%,综合认为Q2—Q3、Q8—Q9油层最优。(4)轻质油带核心区水平井首年累产高,属于双曲递减模式,递减指数一般为0.85~0.95,首年递减率为14.5%~26.5%,单井预测可采储量(EUR)大于2.0×10^(4)t。在勘探生产实践过程中,仍需进一步持续攻关解决生排烃机制、地层条件下页岩孔隙度与含油气性测试方法与标准、富集区边界精细刻画、页岩力学性质和体积改造、提高采收率技术等难题,提高单井EUR,实现规模效益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古龙页岩油 白垩系青山口组 生排烃 储集层孔隙类型 孔缝形成机制 富集层评价 产量递减规律
下载PDF
三水模型在腰英台油田储层测井解释中的应用 被引量:20
15
作者 张奉东 潘保芝 《世界地质》 CAS CSCD 2009年第2期226-232,共7页
腰英台油田青山口组储层岩性致密,低孔低渗,孔隙结构复杂,纵向和横向变化大。用传统测井解释模型往往造成解释级别较低,与测试结果吻合率不高等情况。本文对三水模型进行改进,并进行了数据处理和解释评价,利用岩芯分析资料分区块、分层... 腰英台油田青山口组储层岩性致密,低孔低渗,孔隙结构复杂,纵向和横向变化大。用传统测井解释模型往往造成解释级别较低,与测试结果吻合率不高等情况。本文对三水模型进行改进,并进行了数据处理和解释评价,利用岩芯分析资料分区块、分层段分别确定模型的参数,克服了三水模型参数多且不易确定的难点。在研究区致密含油层、低阻油层评价及油水界面划分上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提高了油气储层解释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水模型 腰英台油田 青山口储层 低孔低渗 低阻油层
下载PDF
松辽盆地泉头组及青山口组沉积演化与成藏响应 被引量:10
16
作者 张顺 付秀丽 张晨晨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10,164,共5页
通过对松辽盆地泉头组与青山口组沉积演化的研究,阐明生储盖组合特征及油气宏观分布规律。应用沉积地质学方法研究认为泉头组与青山口组属于拗陷期湖进-湖退旋回形成的一套大型河流、浅水三角洲与大型湖泊、三角洲沉积地层,青山口组一... 通过对松辽盆地泉头组与青山口组沉积演化的研究,阐明生储盖组合特征及油气宏观分布规律。应用沉积地质学方法研究认为泉头组与青山口组属于拗陷期湖进-湖退旋回形成的一套大型河流、浅水三角洲与大型湖泊、三角洲沉积地层,青山口组一段发育的油页岩及深湖相泥岩是重要的烃源岩和盖层,储集层主要是大型三角洲、浅水三角洲及河道砂体,形成高台子油层下生上储式及扶杨油层上生下储式含油组合;青山口组南北向长轴方向发育的大型三角洲砂体及短轴方向发育的浊积扇体是油气聚集的主要场所,形成构造及岩性油藏,中央坳陷区网状河与浅水三角洲相带发育岩性圈闭油藏为主。平面上油气藏受青山口组一段成熟烃源岩控制,主要分布在中央坳陷区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泉头组及青山口组 沉积演化 油气藏分布
下载PDF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and Macro Heterogeneity of Reservoir Beds in the Third Member of the Qingshankou Formation,Qian'an Area,Songliao Basin 被引量:4
17
作者 SHAN Xuanlong HU Jinxiang +1 位作者 Reinhard F. SACHSENHOFER SHI Tiaotiao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6期1033-1040,共8页
An analysis of drill cores and well logs shows that the main micro-facies of the third member sand bodies of the Qingshankou Formation in Qian'an are subaqueous distributary channel facies, sheet sand facies and suba... An analysis of drill cores and well logs shows that the main micro-facies of the third member sand bodies of the Qingshankou Formation in Qian'an are subaqueous distributary channel facies, sheet sand facies and subaqueous fan facies (olistostrome). Maps showing the distribution of these micro-facies together with inter-channel bay and prodelta mocro-facies are presented for different time-slices (lower, middle and upper parts of the Qingshankou Formation). These maps reveal the instability and change of sediment transport in the Baokang sedimentary system during the depositional period. Sediment transport was from the west in the early stage, from the south in the middle stage and from the northwest in the late stage. Values of thickness,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of the sand bodies in the third member of the Qingshankou Formation show that they have low to medium porosity and low permeability, and are characterized by serious reservoir heterogeneity. The joints between micro-facies and subaqueous fan micro-facies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 highest heterogeneity, the sheet sand and distal sand bar subfacies come next, and the heterogeneity of the subaqueous distributary channel sand bodies is relatively wea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ngliao Basin qingshankou Formation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macro heterogeneity of reservoir beds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上白垩统青山口组一段页岩油战略调查成果综述 被引量:4
18
作者 杨建国 李士超 +4 位作者 姚玉来 肖飞 李昂 张丽艳 黄一鸣 《地质与资源》 CAS 2021年第3期232-238,264,共8页
松辽盆地北部上白垩统青山口组一段页岩油资源丰富,以往的勘探目的层主要是泥页岩裂缝、泥页岩中夹的薄砂条和介形虫层,受目的层分布范围限制,页岩油勘探效果一直不理想.本次调查以盆地内广泛发育的泥页岩储层为重点,创新了陆相盆地泥... 松辽盆地北部上白垩统青山口组一段页岩油资源丰富,以往的勘探目的层主要是泥页岩裂缝、泥页岩中夹的薄砂条和介形虫层,受目的层分布范围限制,页岩油勘探效果一直不理想.本次调查以盆地内广泛发育的泥页岩储层为重点,创新了陆相盆地泥页岩储层页岩油地质认识,形成了泥页岩储层页岩油勘查技术体系.部署实施的松页油1井、松页油2井和松页油3井的3口直井压后抽汲分别获得日产油3.22 m^(3)、4.93 m^(3)和3.46 m^(3)的工业油流;松页油1HF井压后自喷获得日产14.37 m^(3)高产工业油流,松页油2HF井压后抽汲获得10.06 m^(3)/d高产工业油流.实现了松辽盆地北部页岩油战略调查的重大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齐家凹陷 古龙凹陷 三肇凹陷 青山口组一段 泥页岩储层 页岩油
下载PDF
两江地区青山口组泥岩封盖能力及对油气控制作用 被引量:2
19
作者 白新华 付广 +1 位作者 陈章明 张云峰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28-31,共4页
基于两江地区青山口组泥岩盖层的宏观、微观封闭特征以及T2断层的封闭特征,对其封盖能力进行了综合研究;该区大部分地区具有好—中等的封盖层能力,并且其封闭能力形成时期早于其自身的排油期。封闭扶杨油层油的有效性好,有利于扶... 基于两江地区青山口组泥岩盖层的宏观、微观封闭特征以及T2断层的封闭特征,对其封盖能力进行了综合研究;该区大部分地区具有好—中等的封盖层能力,并且其封闭能力形成时期早于其自身的排油期。封闭扶杨油层油的有效性好,有利于扶杨油层油的大规模聚集与保存,是该区扶杨油层至今能找到一大批油田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岩 控制 封闭油气藏 油气勘探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英台~他拉哈地区青一段、青二段深水湖底扇的识别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彩燕 王建功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CAS CSCD 2011年第6期606-611,572-573,共6页
综合利用钻井资料和三维地震资料,通过精细井震标定、地震正演、地震属性分析、古地貌分析和相控储层预测技术,在松辽盆地英台~他拉哈地区青一段、青二段发现深水湖底扇群。湖底扇分布受控于西部坡折带,呈南北向展布,在空间上呈透镜状... 综合利用钻井资料和三维地震资料,通过精细井震标定、地震正演、地震属性分析、古地貌分析和相控储层预测技术,在松辽盆地英台~他拉哈地区青一段、青二段发现深水湖底扇群。湖底扇分布受控于西部坡折带,呈南北向展布,在空间上呈透镜状分布,扇体总面积约447 km2。深水湖底扇烃源岩条件优越,储盖关系良好,具有较大油气勘探潜力,是松辽盆地不可忽视的勘探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青山口组 湖底扇 地震响应 相控储层预测 石油地质意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