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宋史·道学传》在清代的论争及影响 被引量:6
1
作者 张涛 任利伟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9-83,共5页
清初学者围绕《宋史.道学传》进行的争论,实乃宗奉程朱理学与崇尚阳明心学之间的学术思想之争。乾嘉时期的相关讨论,既体现了汉学发展和繁盛的大势,又显露出汉学与宋学趋向合流的征兆。道咸以后,宋学欲借相关讨论来实现重振,却最终与汉... 清初学者围绕《宋史.道学传》进行的争论,实乃宗奉程朱理学与崇尚阳明心学之间的学术思想之争。乾嘉时期的相关讨论,既体现了汉学发展和繁盛的大势,又显露出汉学与宋学趋向合流的征兆。道咸以后,宋学欲借相关讨论来实现重振,却最终与汉学一样陷入困局。这些都折射出清代学术思想演变、发展的轨迹和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儒 宋史 道学传
下载PDF
论清人文体归类中的辨体理念及其渊源
2
作者 罗枫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2-50,共9页
“归类”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分类方式,在清代得到极大发展。这种分类方式兼顾文体的同与异,对厘清纷繁复杂的中国古代文体系统大有裨益。清人文体归类采用的标准反映出其辨体理念乃“以功能为主,内容和形式为辅,多种因素并存”。这种理... “归类”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分类方式,在清代得到极大发展。这种分类方式兼顾文体的同与异,对厘清纷繁复杂的中国古代文体系统大有裨益。清人文体归类采用的标准反映出其辨体理念乃“以功能为主,内容和形式为辅,多种因素并存”。这种理念体现出中国古代文体的实用价值取向相对审美价值取向有极大优势。而这种优势的建立源自古代中国的文学与文体观念:文学的本质是社会生活自身,文体是人们生活行为过程中“文字单元”类型化的结果。这样的文学观念造成古人对文体功用特性的过分关注,也使规定古人生活方式的“礼”浸染到庞大的文体系统。清人文体归类中的辨体理念,正是在这种文学与文化土壤中孕育而成。但深究其源,则与中国古人的整体性思维方式密切相关。同时,清人文体归类对文体审美与抒情特征的发掘,也使中国现代纯文学观念与体系形成的本土因素得以彰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人 文体归类 辨体理念 渊源 思维方式
下载PDF
清代学者对于西北史地之研究及其著述 被引量:4
3
作者 史念海 王双怀(整理) 《历史地理研究》 2020年第1期1-17,153,共18页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边疆问题日趋严重。史念海先生与他的老师顾颉刚先生十分重视对边疆史料特别是西北史料的搜集和整理,史先生写下了这篇文章,旨在揭示中国疆域沿革的历程,以激发国人的抗日热情。史先生认为:清代学者十分关注西北史...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边疆问题日趋严重。史念海先生与他的老师顾颉刚先生十分重视对边疆史料特别是西北史料的搜集和整理,史先生写下了这篇文章,旨在揭示中国疆域沿革的历程,以激发国人的抗日热情。史先生认为:清代学者十分关注西北史地问题,早在乾嘉时期,即有人致力于西北史地之研究;乾嘉之后,西北边疆多事,探讨西北史地的人日益增多。他们或整理史地文献,或撰写史地专著,或记述清廷在西北的武功,或记载中俄在西北的界务,产生了一批重要的著述。这些著述,大都仍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学者 西北史地 研究成果
下载PDF
从清儒的臧否中看《左传》杜注 被引量:2
4
作者 刘家和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0-43,共14页
晋代杜预所作的《春秋经传集解》 (后人简称之为“杜解”或“杜注”) ,是现存唯一完整的《左传》古注。清代学者们从义理和考证两个方面对《左传》杜注进行了臧否 ,其作品数量之多、涉及方面之广与考语分量之重 ,都超过了前代。清儒对... 晋代杜预所作的《春秋经传集解》 (后人简称之为“杜解”或“杜注”) ,是现存唯一完整的《左传》古注。清代学者们从义理和考证两个方面对《左传》杜注进行了臧否 ,其作品数量之多、涉及方面之广与考语分量之重 ,都超过了前代。清儒对于杜注既有所舍又有所取 ,在取舍中把注释《左传》的水平提高了一大步 ,尽管他们对杜注的某些批评今天已经被证伪。从这一意义上来说 ,清儒不仅是杜注的批评者 ,而且是杜注的继承者与发扬者。总之 ,在清儒的臧否中 ,《左传》杜注经受住了最严峻的考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传》 《春秋经传集解》杜解 杜注 杜预 注释 清代 义理 考证 继承 发展 学术价值 学术地位
下载PDF
晚清学人“国史”观念的演变与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刘雅军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2-20,共9页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剧烈的时代变局中,传统史学经历了个别史事丧失意义乃至整体遭遇否定的过程。同时,受西方史学观念影响,"国史"被赋予更重要的价值和责任。但是,清末的少数几种"新国史"均未完成。晚清学人既未...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剧烈的时代变局中,传统史学经历了个别史事丧失意义乃至整体遭遇否定的过程。同时,受西方史学观念影响,"国史"被赋予更重要的价值和责任。但是,清末的少数几种"新国史"均未完成。晚清学人既未能勾勒"国史"发展的整体脉络,也未能明确区分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和腐朽成分。面对强势的西方文化,一般国民缺乏清晰的"国史"认识以安定心志,全面反传统主义思潮得以产生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学人 “国史“观念
原文传递
从“士风”到“市风”:魏晋与明清士人“狂放”风貌比较
6
作者 张奎志 李国政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73-180,共8页
在中国文化史和美学史上,魏晋与明清的士人都有种“狂放”的风格。这两个时期士人的“狂”都是群体性的,并不属于单一的个体行为。但两个时期士人的“狂放”又各具风貌。魏晋士人的“狂”体现的是“士风”,展示的是一种士人的风采,具有... 在中国文化史和美学史上,魏晋与明清的士人都有种“狂放”的风格。这两个时期士人的“狂”都是群体性的,并不属于单一的个体行为。但两个时期士人的“狂放”又各具风貌。魏晋士人的“狂”体现的是“士风”,展示的是一种士人的风采,具有审美的特征。明清士人的“狂”则呈现两重性:一方面,继续延续着古代士人的风貌;另一方面,又带有鲜明的世俗色彩,呈现与商品社会相适应的市俗风貌。魏晋和明清士人的“狂放”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也反映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历史变革,体现了中国古代士人的心路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士人 明清士人 士风 市风 狂放
下载PDF
清代《诗经》三家新疏异同 被引量:1
7
作者 郭全芝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89-95,共7页
清人胡承珙、陈奂、马瑞辰等《诗经》学者,说《诗》旨在直接疏证《序》、《传》,以达到比汉唐注疏更为完善的境界。他们大抵认同《毛诗序》所揭示的诗旨篇义,并主要以《毛传》的解说为指归,在内容上则以训诂考据为特色。三人疏解同中有... 清人胡承珙、陈奂、马瑞辰等《诗经》学者,说《诗》旨在直接疏证《序》、《传》,以达到比汉唐注疏更为完善的境界。他们大抵认同《毛诗序》所揭示的诗旨篇义,并主要以《毛传》的解说为指归,在内容上则以训诂考据为特色。三人疏解同中有异。胡氏偏重于对经义的阐发;马氏喜欢就字说字,并往往揭示语源、辨析同义词、罗列多义词诸义项,有时所论已疏离经义而更偏向于语言学范畴;陈奂于经学最为看重的是训诂,训诂明而后义理,明是其认识,但并不积极追求义理之明。解说同一对象时,三家得出的具体结论也有差异。有时解说对象相同,方法相同,引证材料也大体相同,然而结论却完全不一样。清儒对于经典所蕴含的义理,往往各执一词,这说明仅仅依靠字词训诂名物考证就想得出令人信服的说法确有难度。其解说义理,又往往以《序》、《传》为指归,这样依据考证更显出方法上的局限性。对待前人方面,《诗经》新疏的撰者更多的是针对汉唐注疏的缺失,而对宋人《诗》说则态度复杂。大体说来,胡承珙与马瑞辰比较"宽容",引述和采用宋说的情况都有,而陈奂则对宋人带有不屑心理,往往置之于不列不论的地位。不过细检陈氏《诗毛氏传疏》,却能发现不少引宋论宋的材料,只是形式非常隐蔽。新疏三家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字词训诂上解决了很多疑难问题,其所用方法值得总结,他们所代表的三种不同的研究方向也值得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三家 《诗经》新疏 异同
下载PDF
钱宾四先生与《清儒学案》 被引量:2
8
作者 陈祖武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1-66,共6页
钱宾四(穆)先生早年著《清儒学案》,因稿沉长江而失传,所幸有《清儒学案序目》将其大要先期刊出,因此,原稿虽失,精义尚存。研读《清儒学案序目》可知,钱先生以为,以学案体记清儒学术,有唐镜海(鉴)、徐菊人(世昌)二家在先,但一嫌陋狭,一... 钱宾四(穆)先生早年著《清儒学案》,因稿沉长江而失传,所幸有《清儒学案序目》将其大要先期刊出,因此,原稿虽失,精义尚存。研读《清儒学案序目》可知,钱先生以为,以学案体记清儒学术,有唐镜海(鉴)、徐菊人(世昌)二家在先,但一嫌陋狭,一嫌泛滥,均无法与《明儒学案》、《宋元学案》相提并论。清代学术有两个特点最宜注意。第一,“理学本包孕经学为再生”,清代并非“理学之衰世”。第二,清代理学“无主峰可指,难寻其脉络筋节”。故仍主张用学案体。他的《清儒学案》即围绕64位案主,分四阶段述一代理学之演进。第一阶段晚明诸遗老之精深笃实,远迈宋明;第二阶段顺康雍时理学成为压束社会之利器;第三阶段乾嘉诸儒沉浸经籍,“理学本包孕经学为再生”,与晚明诸遗老异曲同工;第四阶段为晚清70年,道成同光四朝,理学俨若复兴,然而,倏尔之间便成陈迹,其成就尚不及顺康雍时期,问题之症结乃在不能因应世变,转而益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宾四(穆) 《清儒学案》 《清儒学案序目》 清代理学
下载PDF
论明清之际启蒙学者对“家天下”的批判——中国政治文化研究之四 被引量:1
9
作者 朱义禄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8-14,47,共8页
在中国古代 ,君主专制的现实决定了“家天下”为君、臣、民共同认可的观念。作为中国政治文化的特征 ,历史上对它的指责代有其人 ,但进行全面而深刻的批判是明清之际启蒙学者。其中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人的主张最具代表性 ,他们... 在中国古代 ,君主专制的现实决定了“家天下”为君、臣、民共同认可的观念。作为中国政治文化的特征 ,历史上对它的指责代有其人 ,但进行全面而深刻的批判是明清之际启蒙学者。其中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人的主张最具代表性 ,他们的批判达到了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同时代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天下 公天下 君臣关系 明清之际启蒙学者
下载PDF
马其昶清史《儒林传》稿本初探 被引量:1
10
作者 阎昱昊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53-160,共8页
清代国史馆及民国清史馆在百余年间共纂有八个成体系的清史《儒林传》稿本,其中马其昶所负责的第七次稿的纂修情形一直以来并不被充分了解。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史馆档案中有两册署“马其昶”之名的《儒林传》稿本,是马氏的纂修成果遗存... 清代国史馆及民国清史馆在百余年间共纂有八个成体系的清史《儒林传》稿本,其中马其昶所负责的第七次稿的纂修情形一直以来并不被充分了解。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史馆档案中有两册署“马其昶”之名的《儒林传》稿本,是马氏的纂修成果遗存,揭示出清史《儒林传》第七次稿的具体面貌。该稿本是在缪荃孙第六次稿基础上调整修改而成的,内容颇值得关注,如《马宗梿传》《江永传》《戴震传》等传记,呈现出有别于第六次稿的历史书写,反映了马其昶编纂清史《儒林传》的思想宗旨及其对清代学术史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史《儒林传》 马其昶 清史馆 清代学术史
下载PDF
清代学人论《抱朴子》
11
作者 武锋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43-48,共6页
清代学人治学讲究实事求是、务求真解、学以致用,学风朴实。因此之故,清代学人对“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的《抱朴子外篇》普遍评价颇高,而对宣扬神仙学说、多显荒诞的《抱朴子内篇》评价很低。清代学人也注意到了《抱朴子》的文章风格... 清代学人治学讲究实事求是、务求真解、学以致用,学风朴实。因此之故,清代学人对“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的《抱朴子外篇》普遍评价颇高,而对宣扬神仙学说、多显荒诞的《抱朴子内篇》评价很低。清代学人也注意到了《抱朴子》的文章风格与文学观念。此外,清代学人的治学观点、治学方法以及儒学思想对他们评价《抱朴子》也产生了影响。从清代学人对《抱朴子》的评价上,可以看出考据的方法与思想和义理有一定歧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学人 乾嘉学风 《抱朴子》
下载PDF
明清时期玉溪士人的休闲观念与实践初探
12
作者 章辉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5期27-31,共5页
明清两代,士人的休闲意识浓厚,休闲观念独特。这种对休闲生活的认同意识造就了不少隐逸之士。士人休闲思想的美学意味主要表现在对"休闲人格美"的认同上,其内涵就是心不竞物、淡泊名利、悠游自适。士人的休闲文化活动高雅脱俗... 明清两代,士人的休闲意识浓厚,休闲观念独特。这种对休闲生活的认同意识造就了不少隐逸之士。士人休闲思想的美学意味主要表现在对"休闲人格美"的认同上,其内涵就是心不竞物、淡泊名利、悠游自适。士人的休闲文化活动高雅脱俗,除了旅游、赏景、看书、写诗之外,还有歌咏、下棋、书画、音乐等方式,均富于审美情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士人 休闲文化 人格美
下载PDF
从《孽海花》看晚清士人人格的双重性 被引量:1
13
作者 董伟岩 《昆明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86-89,共4页
《孽海花》中刻画的晚清士人形象,受中西文化的交融、碰撞和冲击,守旧与维新并存,表现出双重性:一方面,在科举取士制度的影响下,深谙四书五经的官僚们难以用其所学处理现实问题,在贪图享乐观念的驱动下,变得功利虚荣,甚至"卖直&qu... 《孽海花》中刻画的晚清士人形象,受中西文化的交融、碰撞和冲击,守旧与维新并存,表现出双重性:一方面,在科举取士制度的影响下,深谙四书五经的官僚们难以用其所学处理现实问题,在贪图享乐观念的驱动下,变得功利虚荣,甚至"卖直"邀官;另一方面,由于受"西学东渐"的影响,他们开始寻求变法维新,试图改变中国落后的面貌,希望国家强盛。晚清士人身上这种同时表现出的传统文化与西方潮流,使其有别于历史上的传统士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孽海花 晚清 士人 人格 双重性
下载PDF
《昭代经师手简》出版述论
14
作者 张祎昀 《中国出版史研究》 2022年第3期122-131,共10页
《昭代经师手简》是首部以珂罗版技术影印出版的清代学者书札真迹专集。《手简》所据书信为高邮王氏家藏,被王国维发现后,几经波折,最终由罗振玉在日本出版。《手简》之出版具有开创性意义,其受到罗、王传承乾嘉学术之理念的影响,在内... 《昭代经师手简》是首部以珂罗版技术影印出版的清代学者书札真迹专集。《手简》所据书信为高邮王氏家藏,被王国维发现后,几经波折,最终由罗振玉在日本出版。《手简》之出版具有开创性意义,其受到罗、王传承乾嘉学术之理念的影响,在内容上是信札出版专题化的代表,体现出不断增强的研究意识;在形式上采用珂罗版技术,达到了当时的最佳印刷质量。《手简》重视印刷质量、关注信札内容,影响深远,其后的清代学者信札出版在这两方面青出于蓝。《手简》也提出了突破藏家局限、推进学者信札出版专题化的愿望,对今后的出版工作更具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昭代经师手简》 出版史 罗振玉 清代学者信札
下载PDF
赵意空其人其学
15
作者 郝岳才 《史志学刊》 2017年第6期43-52,共10页
赵意空是科甲出身的清末县令,宦海沉浮八载,历任六县,辛亥革命中几乎殉清;他也是民国间山西诗、书、画、印、医、学等各界不可或缺的人物。对其一生,特别是清亡后寓晋26年间治学、教学,乃至悬壶济世等多角度的研究,不仅可以弥补晚清&qu... 赵意空是科甲出身的清末县令,宦海沉浮八载,历任六县,辛亥革命中几乎殉清;他也是民国间山西诗、书、画、印、医、学等各界不可或缺的人物。对其一生,特别是清亡后寓晋26年间治学、教学,乃至悬壶济世等多角度的研究,不仅可以弥补晚清"士大夫"阶层思想转型研究之不足,而且对于研究民国山西文化历史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遗民 民国学人 赵意空
下载PDF
厉鹗及其浙派与清中期江浙诗人集群研究
16
作者 王小恒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114-122,共9页
厉鹗及其浙派在清代诗史上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其诗史意义和价值有待学术界继续深入挖掘。同时,清代中期又是一个诗派、诗群迭出、诗学观念和诗学好尚异彩纷呈的诗歌发展阶段。通过深入考察此时期各诗派的存在状况及其交融渗透,厉鹗及其... 厉鹗及其浙派在清代诗史上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其诗史意义和价值有待学术界继续深入挖掘。同时,清代中期又是一个诗派、诗群迭出、诗学观念和诗学好尚异彩纷呈的诗歌发展阶段。通过深入考察此时期各诗派的存在状况及其交融渗透,厉鹗及其浙派在诗歌创作和诗学观念方面具有发先声和"主盟"的意义,而其独特的人格取向及诗学宗尚却使之与其他诗派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厉鹗 浙派 清中期浙派士人集群 诗史意义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