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代西北边疆厅的历史嬗变——以吐鲁番为例 被引量:9
1
作者 王启明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87-100,215,共15页
文章利用传统文献与档案资料,首先就吐鲁番直隶厅的设置时间(乾隆说、咸丰说与光绪说)进行了考辨,兼论作为行政区划厅的标准问题;其次论述了传统文献及“遗留性史料”档案记载中的“吐鲁番厅”为一种特殊形态的边疆直隶厅;最后论述了光... 文章利用传统文献与档案资料,首先就吐鲁番直隶厅的设置时间(乾隆说、咸丰说与光绪说)进行了考辨,兼论作为行政区划厅的标准问题;其次论述了传统文献及“遗留性史料”档案记载中的“吐鲁番厅”为一种特殊形态的边疆直隶厅;最后论述了光绪三年(1877)清军收复吐鲁番后,善后局与吐鲁番厅两个并行权力机构的情况及其关系问题。光绪七年(1881)善后局归并同知后,完全意义上的吐鲁番行政直隶厅得以出现。吐鲁番直隶厅的历史嬗变正是清朝治理西北边疆社会在民政领域由“因俗而治”到边疆与内地行政体制一体化的真实写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西北边疆 吐鲁番
原文传递
文明共生与族群秩序:清代对长城的废弃与坚守 被引量:6
2
作者 彭勇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68-176,共9页
长期以来,学术界和社会各界对清代是否修筑长城存在严重的误解,"清代不修长城""明代长城东起山海关"等观念很流行,对清代长城修筑的基本事实和评价也存在许多问题。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颇为复杂。如果我们把清代对... 长期以来,学术界和社会各界对清代是否修筑长城存在严重的误解,"清代不修长城""明代长城东起山海关"等观念很流行,对清代长城修筑的基本事实和评价也存在许多问题。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颇为复杂。如果我们把清代对长城的废弃与坚守置于传统中国的整体发展历程中,就会发现清朝统治者在致力于构建"大一统"王朝新型的民族关系和边疆秩序时,虽然不像明朝那样大规模地修筑"九边"长城,但也并没有完全放弃传统中国的长城防御策略,它既有对明代的长城进行修缮利用(如在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的修建或改建),也有部分的新修长城(如西北和西南地区)。究其原因,长城防御是传统中国在处理不同文明类型下族群关系的长期探索的结果和成功实践。清朝对长城的废弃和坚守,表明长城不仅是军事防御工事,也是一条族群秩序线,有助于文明共生,它也因此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和共有的文化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长城 边墙 边疆治理
原文传递
从随营贸易到条约体系——清代边疆秩序与归化城商人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田宓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5期74-79,共6页
探讨边疆秩序与归化城商人活动之间的关系,对理解清代的旅蒙贸易意义重大。一方面,从清初的朝贡贸易,到清末的条约体系,归化城商人的经营行为和商业活动,无不受到国家边疆策略的深刻影响。另一方面,归化城商人利用其主观能动性,面对时... 探讨边疆秩序与归化城商人活动之间的关系,对理解清代的旅蒙贸易意义重大。一方面,从清初的朝贡贸易,到清末的条约体系,归化城商人的经营行为和商业活动,无不受到国家边疆策略的深刻影响。另一方面,归化城商人利用其主观能动性,面对时势变化,变通应对,勉力经营,与国家力量博弈。旅蒙贸易发展的复杂情态,正是清代国家边疆秩序与归化城商人行为之间互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旅蒙贸易 边疆秩序 归化城商人
下载PDF
清末民国间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会学校述略 被引量:3
4
作者 徐永志 《民族教育研究》 2001年第2期56-61,共6页
清末民国间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会学校兴学的主要目的是扩大教会影响 ,但它在客观上也传播了近现代西方文化 ,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近现代教育的兴起。由于文化形态、宗教信仰不同等因素 ,其影响也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彰显出边疆少数民... 清末民国间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会学校兴学的主要目的是扩大教会影响 ,但它在客观上也传播了近现代西方文化 ,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近现代教育的兴起。由于文化形态、宗教信仰不同等因素 ,其影响也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彰显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变迁的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 民国 边疆 教会学校 宗教教育 少数民族教育 中国
下载PDF
Frontier Stories: Periphery as Center in Qing History 被引量:4
5
作者 Mark Elliott 《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 2014年第3期336-360,共25页
Since at least the 1960s, the importance of the tremendous territorial expansion under Qing role to the modem history of China has been generally acknowledged. Indeed, one can say that the frontier story is one of the... Since at least the 1960s, the importance of the tremendous territorial expansion under Qing role to the modem history of China has been generally acknowledged. Indeed, one can say that the frontier story is one of the things that makes the Qing "Qing." However, only in the last twenty years has the study of what is now termed the "borderlands" come into its own as a sub-field. This essay begins by describing some key concepts and terms in the study of the Qing frontier, including the Manchu wordjecen. It then raises the problem of narrative fiameworks, asking how we might best contextualize the growth of the empire, before going on to explore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discursive shift represented by the "New Qing History" and the extensive research on Qing borderlands associated therewith. A poem by the Mongol poet Na-xun Lan-bao provides the focus for a concluding discussion of a distinctive Qing frontier sensi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rontier BORDERLANDS New qing History Lattimore Inner Asia
原文传递
顶翎与治边:清朝对哈萨克的顶翎政策(1765-1849) 被引量:5
6
作者 英卡尔·巴合朱力 《清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01-114,共14页
清朝对哈萨克黑骨阶层授予顶翎,不仅是清哈政治关系史中极其重要的一环,更是清朝西北边疆治理颇具特色的一面。本文以相关满文档案为基础,论述清中期清朝对哈萨克黑骨阶层授予顶翎政策的由来、具体实施及效益,力图呈现清朝对哈萨克授予... 清朝对哈萨克黑骨阶层授予顶翎,不仅是清哈政治关系史中极其重要的一环,更是清朝西北边疆治理颇具特色的一面。本文以相关满文档案为基础,论述清中期清朝对哈萨克黑骨阶层授予顶翎政策的由来、具体实施及效益,力图呈现清朝对哈萨克授予顶翎的政治行为如何成为一项服务西北边疆治理重要策略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萨克 顶戴花翎 清代 西北边疆
原文传递
边政、市场与盐政——清前期鄂尔多斯、阿拉善食盐内输管理比较研究
7
作者 李璐男 《中国经济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35,共12页
清前期的边政、市场与盐政互相交织,互相影响。鄂尔多斯和阿拉善虽都属蒙古部族,但因两者所处边地局势不同,其对口内食盐市场和盐政的影响各异,清廷对其食盐内输的管理政策也有所不同。早在顺治年间,清廷即允许鄂尔多斯所产食盐在口内流... 清前期的边政、市场与盐政互相交织,互相影响。鄂尔多斯和阿拉善虽都属蒙古部族,但因两者所处边地局势不同,其对口内食盐市场和盐政的影响各异,清廷对其食盐内输的管理政策也有所不同。早在顺治年间,清廷即允许鄂尔多斯所产食盐在口内流通,康熙年间甚至在不顾及口内盐政运作的情况下,允许鄂尔多斯扩大口内食盐市场。而因漠西蒙古地区局势不稳,直到平定准噶尔后清廷才允许阿拉善食盐进入口内。随着北部边疆局势逐渐稳定,为解决因乾隆二十二年(1757)解池减产引发的河东盐政危机,清廷同意河东借行蒙盐。阿拉善借机与清廷合作,迅速扩大其在口内的食盐市场,迫使此后清廷多次调整相应的食盐管理政策;而鄂尔多斯不予借盐,其口内食盐市场维持原状,相关管理亦保持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朝 边政 盐政 内输 市场
原文传递
清朝满蒙联姻制度与北部边疆的稳定--以赛音诺颜部为例
8
作者 庞博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1期72-77,共6页
满蒙联姻作为清朝的一项国策被长期执行,这种姻亲关系对清代北部疆域乃至清廷统治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赛音诺颜部为清代喀尔喀蒙古四部之一,与清皇室有着极为紧密的姻亲关系,是喀尔喀蒙古中与清廷联系最为密切的一部。该部在清初平定... 满蒙联姻作为清朝的一项国策被长期执行,这种姻亲关系对清代北部疆域乃至清廷统治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赛音诺颜部为清代喀尔喀蒙古四部之一,与清皇室有着极为紧密的姻亲关系,是喀尔喀蒙古中与清廷联系最为密切的一部。该部在清初平定准噶尔叛乱、维护王朝统一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即使在清朝中后期,也是维护中央统治的中坚力量,是维护西北边疆稳定的有力支撑。目前所见满蒙联姻的研究,多集中于漠南蒙古乃至策凌本人,而对赛音诺颜部与清皇室联姻的整体情况研究基本没有。该文在广泛搜集材料的基础上,以时间线为顺序,以平准战争为着重点,拟通过赛音诺颜部与清皇室的联姻探讨清朝满蒙联姻制度在北部边境稳定中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朝 赛音诺颜部 满蒙联姻 额驸 平准战争 边疆稳定
下载PDF
边疆经略与直省支撑:陕西地区在清朝经略西藏中的地位和作用
9
作者 邓涛 姜晔 《中国藏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7-96,214,共11页
清朝加强对西藏地方的管理经历了若干阶段。西藏地方发生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使得清朝不得不从直省地区调拨人力和物力以经略西藏。尽管清代陕西地区与西藏并不接壤,但由于陕西是中国古代经略西北边疆的传统重地,加之陕西独特的地理位置... 清朝加强对西藏地方的管理经历了若干阶段。西藏地方发生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使得清朝不得不从直省地区调拨人力和物力以经略西藏。尽管清代陕西地区与西藏并不接壤,但由于陕西是中国古代经略西北边疆的传统重地,加之陕西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较好的自然条件,这使得陕西一度成为清朝经略西藏的中枢和前沿。清代时,驻扎西安的陕甘总督(川陕总督)曾经深度参与清朝经略西藏的进程,在清朝管理西藏、保障出入藏贸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西藏事务也是清前期陕甘总督辖区变化的主要原因。清代陕西地区在军事力量、后勤供应、交通保障等方面支撑着清朝统一和管理西藏,体现了陕西地区的重要战略地位,反映了直省地区特别是边缘直省在清朝治理边疆地区事务中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西藏 陕西 直省 边疆
原文传递
浅析清代云南边疆市镇的发展 被引量:3
10
作者 罗春梅 和晓蓉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92-96,共5页
清代是云南边疆地区市镇发展的高峰时期之一,也是云南边疆地区城市化的发端时期。原因主要是清政权加强了对云南的控制、人口的增加、农业的发展和资源的开发。然而,由于很多市镇正处于草创阶段,所以总体上城市化水平不高。很多市镇由... 清代是云南边疆地区市镇发展的高峰时期之一,也是云南边疆地区城市化的发端时期。原因主要是清政权加强了对云南的控制、人口的增加、农业的发展和资源的开发。然而,由于很多市镇正处于草创阶段,所以总体上城市化水平不高。很多市镇由于先天不足,很长时间里都受到发展瓶颈的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云南 边疆 市镇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清朝“华夷观”的理论重构与实践演绎
11
作者 马亚辉 《昆明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54-62,共9页
清朝为了稳固其统治,对“华夷观”进行了理论重构,认为“华夷一家”,而“华夷”的区分标准是居住地域不同。考查清朝官方文献中对“夷”字的使用情况,基本符合清朝的“华夷观”理论,但细研史料,发现清朝的“华夷观”理论与实践又存在磨... 清朝为了稳固其统治,对“华夷观”进行了理论重构,认为“华夷一家”,而“华夷”的区分标准是居住地域不同。考查清朝官方文献中对“夷”字的使用情况,基本符合清朝的“华夷观”理论,但细研史料,发现清朝的“华夷观”理论与实践又存在磨合现象,主要是清朝从维护国家统一和边疆安全视域做出的考量。总体来看,清朝对“华夷观”的重构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史上的一次理论设想与实践尝试,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清朝 华夷观 边疆治理
下载PDF
清代云贵地区灾荒赈济协同机制研究
12
作者 聂选华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3-95,共13页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灾害群发期”,伴随着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朝廷的荒政制度、仓储制度的订立和社会治理体系的完善随之而起,与此同时,全社会灾荒赈济协同机制的构建也渐渐趋于规范化、体系化和制度化。边疆治理的本质是国家希望...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灾害群发期”,伴随着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朝廷的荒政制度、仓储制度的订立和社会治理体系的完善随之而起,与此同时,全社会灾荒赈济协同机制的构建也渐渐趋于规范化、体系化和制度化。边疆治理的本质是国家希望区域治理与基层治理平稳有序,这不仅符合国家经略边疆的方针和政策,而且契合国家的根本利益,朝廷出台灾荒赈济机制的目的也在于此。清代云贵地区赈灾机制的构建最大程度地满足了这一要求,因而推动了西南边疆地区社会公众的国家认同、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客观上提升了朝廷经略边疆的水平和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云贵地区 灾荒赈济 协同机制 边疆治理
原文传递
吴三桂与五世达赖喇嘛——清初西南边疆多元关系之一角 被引量:3
13
作者 罗布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1-39,共9页
在吴三桂入滇署理云贵军政事务之际,蒙藏联合势力的触角也伸向滇西北藏区,双方关系微妙。吴三桂出于战略考虑,对罕都所代表的蒙藏势力入滇采取认可态度,并主动与西藏达赖喇嘛结纳关系,书信礼物往来。罕都叛教问题的发生及其处理,暴露了... 在吴三桂入滇署理云贵军政事务之际,蒙藏联合势力的触角也伸向滇西北藏区,双方关系微妙。吴三桂出于战略考虑,对罕都所代表的蒙藏势力入滇采取认可态度,并主动与西藏达赖喇嘛结纳关系,书信礼物往来。罕都叛教问题的发生及其处理,暴露了蒙藏联合政权内部已经出现裂痕,必须予以妥善解决。吴三桂反清叛乱以及康熙皇帝要求五世达赖喇嘛派蒙藏军队协助剿吴,使西南地区多种势力之间及它们与清朝的关系变得异常复杂、微妙。在吴三桂与五世达赖喇嘛(格鲁派寺院集团)、蒙与藏、吴三桂与清廷、蒙藏联合政权与清廷等多重力量关系的博弈中,清朝的力量及其权威逐步得以在青藏高原地区稳固确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三桂 五世达赖喇嘛 和硕特蒙古 清朝 西南边疆
下载PDF
论清初西北边疆民族政策的指导思想 被引量:2
14
作者 牛海桢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4-79,共6页
清朝重新统一西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以后,出于稳定边疆形势、维护领土完整的施政目的,制定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文化政策。其中,大一统观念是清朝制定民族政策的思想基础,极力淡化华夷观念是清朝民族政策的指导方针,"德足绥怀,威足... 清朝重新统一西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以后,出于稳定边疆形势、维护领土完整的施政目的,制定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文化政策。其中,大一统观念是清朝制定民族政策的思想基础,极力淡化华夷观念是清朝民族政策的指导方针,"德足绥怀,威足临治"是清朝处理民族问题的总方针,因俗而治是清朝制定和实施边疆少数民族政策的基本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西北边疆 民族政策 大一统 华夷 因俗而治
下载PDF
清代北方边疆建置研究——以蒙古地区扎萨克制度为中心 被引量:3
15
作者 彭瑞轩 费驰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26-30,共5页
当前民族大融合的建置体系,得益于清朝在边疆地区设置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置,包括蒙古地区的扎萨克制度。清政府通过扎萨克制度将蒙古各部分为内扎萨克蒙古及外扎萨克蒙古等。扎萨克制度的实行,使清政府加强了对蒙古各部的有效统治,迎合... 当前民族大融合的建置体系,得益于清朝在边疆地区设置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置,包括蒙古地区的扎萨克制度。清政府通过扎萨克制度将蒙古各部分为内扎萨克蒙古及外扎萨克蒙古等。扎萨克制度的实行,使清政府加强了对蒙古各部的有效统治,迎合了清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使蒙古各部成为抵御沙俄入侵的屏障,维护了清朝北方边疆的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北方边疆 蒙古地区 扎萨克制度
下载PDF
经略边疆:清代治边之法的得失 被引量:2
16
作者 焦利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7-91,共5页
清代积累了不少治边经验,如以开放的心态治理边疆,改进和完善边疆行政管理体制,因俗而治、因地立法,从治国需要出发制定对待各种宗教的方针政策等等,这些经验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同时,清代闭关锁国、排斥对外交往、海权意识淡薄等僵化... 清代积累了不少治边经验,如以开放的心态治理边疆,改进和完善边疆行政管理体制,因俗而治、因地立法,从治国需要出发制定对待各种宗教的方针政策等等,这些经验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同时,清代闭关锁国、排斥对外交往、海权意识淡薄等僵化的治边思想,也留下不少失败的教训,值得加以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边疆治理 法律
下载PDF
清代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儒家文化认同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朱汉民 郎玉屏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7-24,共8页
清朝作为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用"华夷一家""天下一统"的政治思想取代传统"华夷之辨""以夷制夷"的治边思想,在西南边疆深入经营治理。面对中央王朝自上而下的治理和教化,西南边疆主动自下而... 清朝作为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用"华夷一家""天下一统"的政治思想取代传统"华夷之辨""以夷制夷"的治边思想,在西南边疆深入经营治理。面对中央王朝自上而下的治理和教化,西南边疆主动自下而上地回应与向化,并在与中央王朝的博弈与互动中形成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儒家文化的认同。研究旨在接续我国当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建,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历史镜鉴和学理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西南边疆 少数民族 儒家文化 认同
下载PDF
书院与清代边疆文化治理的走向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晨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83-187,共5页
高度官学化的书院向边疆地带的扩展,是清代朝廷地方治理与正统教化的重要方式之一。清廷基于各边疆地区的历史渊源与民族特色而采取了差别化的书院政策,体现出在政治认同前提下对边疆因俗而治的策略。在贵州苗疆和台湾,书院网络与地域... 高度官学化的书院向边疆地带的扩展,是清代朝廷地方治理与正统教化的重要方式之一。清廷基于各边疆地区的历史渊源与民族特色而采取了差别化的书院政策,体现出在政治认同前提下对边疆因俗而治的策略。在贵州苗疆和台湾,书院网络与地域开发大致同步,并在地方政府的推动下繁盛发展,收转移风俗与振兴文风之效。新疆和蒙古地区书院体系薄弱且具民族特色,盛京书院在满汉文化交错的环境中发展缓慢,此系清朝重武备、尚旧俗的具体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边疆书院 文化治理
原文传递
《恰克图条约》及其子约所涉北疆卡伦问题 被引量:2
19
作者 马长泉 张春梅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75-80,共6页
雍正五年时,中俄签订了《恰克图条约》及其子约等边界条约。这些条约主要划分了中俄北部边界,确立了贸易、边境管理、交往等原则。卡伦问题在条约中占据了较为重要的位置,既见证了中方卡伦制度在北疆的发展历程,证实了卡伦早于条约签订... 雍正五年时,中俄签订了《恰克图条约》及其子约等边界条约。这些条约主要划分了中俄北部边界,确立了贸易、边境管理、交往等原则。卡伦问题在条约中占据了较为重要的位置,既见证了中方卡伦制度在北疆的发展历程,证实了卡伦早于条约签订前已经存在的事实,也反映了中俄双方划界原则的变化与发展,从自然环境为主要标志物的作法,变成了卡伦、鄂博等人工标志的因素,条约受到了近代以来西方国家划界原则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恰克图条约 划界 卡伦问题
下载PDF
清朝道咸年间云南汉回关系与政府危机应对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罗群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2-102,M0004-M0005,共12页
清朝道咸年间(1821—1856),云南地区汉回冲突事件频发,而民间武装联盟的盛行,游勇盗匪的滋生,以及地方官员处理事件中的政策偏向,则推波助澜,使得冲突更为复杂尖锐。清政府屡派得力干员任督抚处理滇案。他们在处理汉回冲突事件时,希望... 清朝道咸年间(1821—1856),云南地区汉回冲突事件频发,而民间武装联盟的盛行,游勇盗匪的滋生,以及地方官员处理事件中的政策偏向,则推波助澜,使得冲突更为复杂尖锐。清政府屡派得力干员任督抚处理滇案。他们在处理汉回冲突事件时,希望借助边疆社会的各种组织资源,形成合力作用,增强应对危机的能力。从贺长龄的剿抚兼施到李星沅的"治回必先治匪,安回即以安民",再到林则徐的"但分良匪,不问汉回",政策设计上虽有宽严相济之称,亦起一时之效,但地方社会失序、地方政府与官员管理失位等深层次的边疆治理问题并未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朝 云南 汉回关系 边疆治理 危机应对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