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50篇文章
< 1 2 6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先秦秦汉时期淮河流域的历史地位 被引量:12
1
作者 李修松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3年第6期1-7,共7页
本文依次分析论述了淮河流域在我国原始社会、夏商周三代 (含春秋战国 )及秦汉时期的历史地位 ,认为 :旧石器时代 ,淮河流域是人类重要的发祥地 ;新石器时代 ,该流域是重要的文化交汇区 ,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催化”的作用。夏... 本文依次分析论述了淮河流域在我国原始社会、夏商周三代 (含春秋战国 )及秦汉时期的历史地位 ,认为 :旧石器时代 ,淮河流域是人类重要的发祥地 ;新石器时代 ,该流域是重要的文化交汇区 ,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催化”的作用。夏商周时期 ,淮河流域国族的向背直接关乎王朝的安危 ;春秋战国时期 ,该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加速 ,各大流派思想于此滋生并相互激荡。秦汉时期 ,淮河流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人才辈出 ,文化发达。无论是从政治、经济、军事还是从文化来分析 ,先秦秦汉时期 ,淮河流域在全国的地位都是十分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秦汉 淮河流域 历史地位
下载PDF
秦汉人世界意识中的“北海”和“西海” 被引量:9
2
作者 王子今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4-31,共8页
据秦汉文献记载,"北边"和"西边"地区称湖泊池沼为"海"。这一情形与中原人有关"四海"的观念存在某种内在关联,也反映了当时人的天下观和世界意识。有关"北海"和"西海"的历... 据秦汉文献记载,"北边"和"西边"地区称湖泊池沼为"海"。这一情形与中原人有关"四海"的观念存在某种内在关联,也反映了当时人的天下观和世界意识。有关"北海"和"西海"的历史文化信息,可以为历史自然地理、历史人文地理和生态环境史提供重要的史料。历史学、民族学、语言学、地理学乃至生态学研究者都应当关注相关问题的考察和研究,以拓展不同主题的学术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 四海 北海 西海 地理学 生态环境史
原文传递
山东邹城邾国故城遗址2015—2018年田野考古的主要收获 被引量:9
3
作者 王青 路国权 +1 位作者 郎剑锋 陈章龙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8-24,I0001-I0003,共10页
邾国故城遗址位于山东省邹城市南10公里的峄山南麓,是东周时期邾国的都城所在和秦汉以后邹县县治。2015—2018年,山东大学邾国故城遗址考古队对该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田野考古工作,主要包括城墙、宫殿区、仓储区和贵族墓葬的发掘解剖,及冶... 邾国故城遗址位于山东省邹城市南10公里的峄山南麓,是东周时期邾国的都城所在和秦汉以后邹县县治。2015—2018年,山东大学邾国故城遗址考古队对该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田野考古工作,主要包括城墙、宫殿区、仓储区和贵族墓葬的发掘解剖,及冶铸和制陶作坊区的调查等,出土了大批考古遗存,为研究邾国历史和山东南部地区东周秦汉文化面貌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邹城 邾国故城遗址 东周 秦汉 城市考古
原文传递
从户的相关立法谈秦汉政府对人口的控制 被引量:6
4
作者 王彦辉 薛洪波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2-58,共7页
秦汉时期对人口的控制主要是通过两种途径实现的:"户"是合法占有田宅的前提,"邑"是对合法居住空间的限定。在此基础上将户籍编制于乡里体系之中,通过立法限制人户的自由迁徙和流动,规范户的传承和财产转移。由此构... 秦汉时期对人口的控制主要是通过两种途径实现的:"户"是合法占有田宅的前提,"邑"是对合法居住空间的限定。在此基础上将户籍编制于乡里体系之中,通过立法限制人户的自由迁徙和流动,规范户的传承和财产转移。由此构建起来的以"户"为统治终端的乡里秩序,作为帝制国家实现人口控制的成功经验一直为后世所奉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 人口控制
下载PDF
秦汉时期的历史特征与历史地位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子今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42-48,共7页
"秦汉"往往连说,与"汉承秦制"有关。就秦汉政制对后世的影响,政论家与史论家有对于"秦汉之典"与"秦汉之规摹"的分析。而"秦汉之所赐",即秦汉历史创造对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贡献,有学... "秦汉"往往连说,与"汉承秦制"有关。就秦汉政制对后世的影响,政论家与史论家有对于"秦汉之典"与"秦汉之规摹"的分析。而"秦汉之所赐",即秦汉历史创造对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贡献,有学者以为"中国成为一统国,自秦启之,而汉承之"。鲁迅言秦汉时代精神所谓"豁达闳大之风",所谓"气魄深沈雄大",均切实准确。所谓"闳大"和"雄大",其实既可以看作对秦汉时期社会文化风格的总结,也可以看作对当时我们民族性格与民族精神的表述。而进取意识、务实态度、开放胸怀,也是这一时期社会文化的基本风格。历代史家对于秦汉历史地位之重要,均曾予以重视。当前的秦汉史研究,在具体的历史细节说明之外,对历史大趋势的走向应予认真考察。在对当时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具体问题更细致地研究之外,就社会结构、阶级关系、民族动态、文化格局等宏观问题,也应当进行认真地探索和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 汉承秦制 秦汉之典 大一统 时代精神
下载PDF
先秦秦汉的教民思想与实践述论 被引量:3
6
作者 周军伟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88-91,共4页
先秦秦汉时期一些有远见的思想家、政治家都重视对民众的教育。他们认为,通过教育提高民众的道德素质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同时也可为国家培养人才,改善吏治。先秦儒家最重视教育,并创立私学,对平民进行教育;汉代的地方官则通过官府的力量... 先秦秦汉时期一些有远见的思想家、政治家都重视对民众的教育。他们认为,通过教育提高民众的道德素质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同时也可为国家培养人才,改善吏治。先秦儒家最重视教育,并创立私学,对平民进行教育;汉代的地方官则通过官府的力量办学,使不少民众受到教育。先秦秦汉时期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秦汉 教育思想
下载PDF
秦汉“酒徒”散论 被引量:5
7
作者 王子今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13,共9页
"酒徒"称谓可能最初出现于战国阶段,而秦汉时期以"酒徒"自称者曾经有突出的历史表现。如《史记》卷九七《郦生陆贾列传》记述"高阳酒徒"郦食其故事最为著名。《汉书》记述郦食其自称"狂生"。所... "酒徒"称谓可能最初出现于战国阶段,而秦汉时期以"酒徒"自称者曾经有突出的历史表现。如《史记》卷九七《郦生陆贾列传》记述"高阳酒徒"郦食其故事最为著名。《汉书》记述郦食其自称"狂生"。所谓"狂生",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视作《史记》"酒徒"的一种解说。司马迁笔下记录的酒宴场面,可见反映"酒徒"生活的具体情状。秦汉时期"酒徒"的社会形象,似乎并不光彩。《论衡》说"酒徒非圣人",《潜夫论》亦批评"酒徒无行之人"。《后汉书》卷六五《皇甫规传》可见"宿猾、酒徒、戏客"并列,"酒徒"身份与"不义""不轨"行为相联系。孔融有关"郦生以高阳酒徒,著功于汉"的说法,则提示了汉末又一次面临乱世时,开明士人对"酒徒"评价的微妙变化。而魏晋之际名士好酒风习一时盛行,或许也可以理解为这样的历史文化脉流的延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 酒徒 酒史 酒文化
下载PDF
论秦汉时期的书法教育形式 被引量:4
8
作者 何鑫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5期30-33,共4页
秦代不仅在战国官学已经衰败的基础上既废官学又禁私学,还实行了吏师制度,所以秦代并没有建立完整的学校教育体制。但从史料分析,可以断定秦代学室教育应属专门培养文书吏员的中等职业教育,书法是主要教学内容。而且在封闭的教育组织形... 秦代不仅在战国官学已经衰败的基础上既废官学又禁私学,还实行了吏师制度,所以秦代并没有建立完整的学校教育体制。但从史料分析,可以断定秦代学室教育应属专门培养文书吏员的中等职业教育,书法是主要教学内容。而且在封闭的教育组织形态下,对百工进行的职业技能教育当中,也包括书法教育。汉代是我国书法教育由不自觉转变为自觉的重要时期。汉代书法教育包括以鸿都门学为代表的专业高等教育及家学庭训等多种形式,为书法流派教育的形成提供了现实基础。社会性质、政治制度及教育政策无时无刻地决定着书法教育形式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 书法教育 组织形式
下载PDF
2009年千河下游东周、秦汉遗址调查简报 被引量:4
9
作者 王文武 吕赵立 +4 位作者 侯贝贝 史文婷 赵斌 郭峰 游富祥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4-31,共18页
千河发源于陇山,是渭河左岸较大的一条支流,其下游河道宽阔,两岸一、二级台地较为平坦,古遗址众多。2008年下半年,中国国家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联合启动"陕西关中地区秦汉离宫别馆调查研究"项目,... 千河发源于陇山,是渭河左岸较大的一条支流,其下游河道宽阔,两岸一、二级台地较为平坦,古遗址众多。2008年下半年,中国国家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联合启动"陕西关中地区秦汉离宫别馆调查研究"项目,对千河下游地区进行了全覆盖式调查,发现东周、秦汉时期遗址40余处。这些遗址的遗物以砖瓦等建筑材料为主,且多发现有夯土基址,说明千河下游在东周至秦汉时期集中分布着性质单一且文化内涵上具有明显特征的一些遗址,这些遗址很可能是当时离宫别馆一类的建筑遗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河 东周 秦汉 离宫别馆 千渭之会
下载PDF
秦汉简牍法律文献所见“毋害”考
10
作者 李明晓 李野 《中国文字研究》 2024年第1期81-88,共8页
秦汉简牍法律文献中所见“毋害”一词,是对官吏的评价用语。“害”为“造成危害”,“毋害”作为评价官员品性的用词,是由“没有瑕疵”引申而来的“严谨、认真”之义,强调官员提拔、任用的个人品行,将其作为察举官吏的标准之一。在秦汉... 秦汉简牍法律文献中所见“毋害”一词,是对官吏的评价用语。“害”为“造成危害”,“毋害”作为评价官员品性的用词,是由“没有瑕疵”引申而来的“严谨、认真”之义,强调官员提拔、任用的个人品行,将其作为察举官吏的标准之一。在秦汉律令文献中,“毋害”与“不害”在表达危害程度上有所差别。“毋害”强调从未发生具有危害性的事情;“不害”强调已经发生的事情不具有严重危害性,即危害程度较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 简牍法律文献 毋害 不害
下载PDF
秦汉·天谴观念的兴亡——漫步地震五千年(5)
11
作者 冯锐 《地震科学进展》 2024年第3期237-248,共12页
天谴观是在远古“天人合一”哲学思想上发展起来的,视灾异为上天对施政失道的谴责警告。这种观念的内涵是不断变化的,它没有探讨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仅在客观上起到调节社会矛盾的作用。早期为君臣提供了谏言善治的机会,君王则以控制信息... 天谴观是在远古“天人合一”哲学思想上发展起来的,视灾异为上天对施政失道的谴责警告。这种观念的内涵是不断变化的,它没有探讨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仅在客观上起到调节社会矛盾的作用。早期为君臣提供了谏言善治的机会,君王则以控制信息、自省罪己来处置。中期演变成查撤高官、官场倾轧的手段。清朝则将地震的发生与文字狱结合起来,变成维护统治、镇压百姓的工具,最后随着封建社会一起走向灭亡。坚持科学与民主,是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 天谴观 科学与民主
下载PDF
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葡萄文化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习刚 《许昌学院学报》 CAS 2007年第4期24-28,共5页
魏晋南北朝以前,与葡萄、葡萄酒相关的葡萄文化的发展,是中国古代葡萄种植、葡萄酒酿造及葡萄文化经西域传播的重要内容。魏晋南北朝以前,葡萄文化经西域由西向东、由北向南、由京畿向四周及由中原内地向西域、东亚传播、扩展。先秦时期... 魏晋南北朝以前,与葡萄、葡萄酒相关的葡萄文化的发展,是中国古代葡萄种植、葡萄酒酿造及葡萄文化经西域传播的重要内容。魏晋南北朝以前,葡萄文化经西域由西向东、由北向南、由京畿向四周及由中原内地向西域、东亚传播、扩展。先秦时期,"蒲陶"一词在西域传播;秦汉时期,葡萄文化已由西域传入中原内地,并在内地逐渐丰富起来,同时开始由中原返传入西域;魏晋南北朝时期,葡萄文化领域扩展,由内地向西域的传播内容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秦汉 魏晋南北朝 葡萄 葡萄酒 葡萄文化
下载PDF
战国秦汉即墨形势的海洋地理学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子今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6期5-9,共5页
即墨与临淄、平陆曾经并称"三齐"。战国秦汉人言齐地资源与经济实力,有"东有琅邪、即墨之饶"的说法。就此有"二地近海,财用之所出"的解释。即墨"实表东海",是依托海洋条件取得"三齐"... 即墨与临淄、平陆曾经并称"三齐"。战国秦汉人言齐地资源与经济实力,有"东有琅邪、即墨之饶"的说法。就此有"二地近海,财用之所出"的解释。即墨"实表东海",是依托海洋条件取得"三齐"形胜的地位的。即墨的优越地位和特殊形势,体现出齐人海洋开发的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 秦汉 即墨 海洋资源 开发
下载PDF
义兵论与秦汉军争的合法性阐释 被引量:3
14
作者 曹胜高 《古代文明》 CSSCI 2014年第2期102-111,114,共10页
由周秦义政论发展而来的义兵说,得到了包括兵家在内的诸子们的认同,成为对秦汉军事行为合法性进行阐释的理据。特别是《吕氏春秋》所倡导的义兵论,构成强秦统一六国的有力依据。刘邦为义帝发丧,成为楚汉之争的军事转折点。西汉在处理民... 由周秦义政论发展而来的义兵说,得到了包括兵家在内的诸子们的认同,成为对秦汉军事行为合法性进行阐释的理据。特别是《吕氏春秋》所倡导的义兵论,构成强秦统一六国的有力依据。刘邦为义帝发丧,成为楚汉之争的军事转折点。西汉在处理民族军争时,仍以"义"为基本策略,将华夷之防转化为华夷共存,形成了具有文明史意义的地缘政治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义兵论 秦汉 合法性 地缘政治
下载PDF
清代的碑、帖之争与书法谱系的变革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祥俊 《衡水学院学报》 2017年第2期82-90,128,共10页
碑、帖之争是清代书法发展的显明特征,帖指的是王羲之以来的书法传统,碑则分为先秦秦汉篆隶书碑刻和以魏碑为主的北朝楷书碑刻两大类,帖派书法的延续、先秦秦汉碑刻篆隶书法的复兴、北朝碑刻书法的兴盛,三者相互交织、递进,共同构成清... 碑、帖之争是清代书法发展的显明特征,帖指的是王羲之以来的书法传统,碑则分为先秦秦汉篆隶书碑刻和以魏碑为主的北朝楷书碑刻两大类,帖派书法的延续、先秦秦汉碑刻篆隶书法的复兴、北朝碑刻书法的兴盛,三者相互交织、递进,共同构成清代书法发展的演进趋势。碑、帖之争拓展和变革了中国书法的谱系,使清代书法呈现出诸体兼备的繁荣局面,但碑派书法的兴起在某种程度上弱化了以情感抒发为根本的书法艺术创作旨趣,使清代书法在艺术境界上缺乏真正的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帖派传统 先秦秦汉碑刻 北朝碑刻 书法谱系
下载PDF
秦汉时期的乡亭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信通 《安顺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22-26,共5页
乡亭起源于先秦,乡亭的最初职能主要表现为军事性。乡亭设置于大道边,大道中间建有亭门,夜间关闭,乡亭内部有一整套安全武装配备。秦统一六国后,乡亭的军事性和社会治安性明显加强。西汉时期,乡亭主要负责乡里社会治安,每亭约四到五人... 乡亭起源于先秦,乡亭的最初职能主要表现为军事性。乡亭设置于大道边,大道中间建有亭门,夜间关闭,乡亭内部有一整套安全武装配备。秦统一六国后,乡亭的军事性和社会治安性明显加强。西汉时期,乡亭主要负责乡里社会治安,每亭约四到五人分区域管理辖区内的民事、刑事案件。夜间也为官民提供食宿。从东汉初期开始,乡亭由主要负责乡里社会治安逐渐演变成为和西汉乡部一级一样的基层行政单位,同时,乡里社会治安主要由"循行"负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 乡亭 亭长 循行
下载PDF
秦汉上计制度探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雅泽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0期124-127,共4页
上计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国家管理制度,对国家财政收支及官吏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秦汉时期的上计制度,沿袭战国时期的上计之制,并根据封建专制政体及封建经济发展的新情况而有所损益,完成了中国古代上计制度的早期创制,不仅对秦汉王朝... 上计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国家管理制度,对国家财政收支及官吏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秦汉时期的上计制度,沿袭战国时期的上计之制,并根据封建专制政体及封建经济发展的新情况而有所损益,完成了中国古代上计制度的早期创制,不仅对秦汉王朝的政治经济起到促进作用,而且为后世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建设提供了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计制度 秦汉 审计制度
下载PDF
秦汉出土文献中{歡}的记词用字考略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再兴 《龙岩学院学报》 2018年第1期1-7,共7页
秦汉出土文献中用来记录{歡}这个词的字比较丰富。汉代最主要的用字是"驩",东汉晚期"歡""懽"两字的使用次数提高,有代替"驩"的趋势。但是"歡""懽"两者的实际使用地位相当。
关键词 秦汉 出土文献 {歡} 用字 汉字
下载PDF
家国之间:秦汉时期的私家奴婢 被引量:2
19
作者 钟良灿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4-25,共12页
秦汉时期的私家奴婢,既是主家的财物,又是主家的“家人”。因其二重身份,私家奴婢既计入“财物簿”,又依主家著籍,计入主家总人口。私家奴婢承担国家算赋和一定的徭役任务,但作为主家财物,国家也有保护主家相关权利的义务。国家在承认... 秦汉时期的私家奴婢,既是主家的财物,又是主家的“家人”。因其二重身份,私家奴婢既计入“财物簿”,又依主家著籍,计入主家总人口。私家奴婢承担国家算赋和一定的徭役任务,但作为主家财物,国家也有保护主家相关权利的义务。国家在承认私家奴婢财物性质的同时,也将其作为“人”进行管理,从法律上保障其生命权及其他权益。秦汉时期奴婢虽属贱民,但与编户民之间尚未形成不可逾越的鸿沟;与唐代相比,其“物”的属性尚未固定下来,但总体趋势是逐渐强化。私家奴婢处于主家与国家之间,其编户化与反编户化,直接影响着秦汉国家控制下的编户齐民的数量和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 私家奴婢 家人 户籍 赋役
原文传递
论秦汉时期内蒙古地区的历史地位与多元文化
20
作者 王绍东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3-28,共6页
秦汉时期的内蒙古地区具有重要的政治、军事地位,这里既是北方游牧民族繁衍生息的乐园,也是中原王朝与匈奴军事争夺的焦点,还是秦汉王朝经济开发的新区。特殊的历史时代、地理位置与民族构成,形成了这一地区独具特色的多元的文化类型与... 秦汉时期的内蒙古地区具有重要的政治、军事地位,这里既是北方游牧民族繁衍生息的乐园,也是中原王朝与匈奴军事争夺的焦点,还是秦汉王朝经济开发的新区。特殊的历史时代、地理位置与民族构成,形成了这一地区独具特色的多元的文化类型与文化特点。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尚武文化、移民文化和商旅文化在这里同时存在、发展,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为开放的、充满活力与进取精神的秦汉文化丰富了内涵,提供了动力,也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的形成做出了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 内蒙古地区 多元文化 历史地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