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化境”说理论基点初探 被引量:4
1
作者 何加红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0年第1期93-96,共4页
本文旨在运用现代话语理论对钱钟书“化境”论所涉及的翻译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探讨 ,并结合利科的释义学理论 ,重点探讨了钱钟书先生译学观的理论实质及其合理性。
关键词 化境说 翻译理论 钱钟书 释义学理论
下载PDF
试析《哥儿》与《围城》的共同点——以对教育制度的批判为中心 被引量:4
2
作者 孙绍红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91-94,共4页
夏目漱石和钱钟书有许多相似之处 ,这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他们的作品。他们的名作《哥儿》与《围城》写于相似的时代背景下 ,主人公及其他人物形象都非常地相似。两部作品都对教育制度的腐朽与丑恶进行了批判 。
关键词 哥儿 围城 夏目漱石 钱钟书 教育制度的批判
下载PDF
钱钟书小说创作心态管窥 被引量:2
3
作者 伏涤修 《无锡轻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2期198-203,共6页
分析钱钟书小说的题旨、选材、艺术旨趣、为文风格等 ,探讨钱钟书小说创作的心态 ,发现钱钟书的小说具有深刻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人性批判精神 :“反知识分子”的外在表象只是他崇尚真学术、维护学术尊严的反向反应 ;他不“炫学”却自具... 分析钱钟书小说的题旨、选材、艺术旨趣、为文风格等 ,探讨钱钟书小说创作的心态 ,发现钱钟书的小说具有深刻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人性批判精神 :“反知识分子”的外在表象只是他崇尚真学术、维护学术尊严的反向反应 ;他不“炫学”却自具过人睿智与不羁才情 ;他的为文风格并不等同于他的为人作风 ,他的人生哲学不是悲观主义而是建筑在悲观主义基础上的深沉的乐观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判精神民 钱钟书 人文思想 艺术旨趣 创作心态 文学评论 小说创作
下载PDF
批判与超越——论钱钟书独立的文化意识 被引量:2
4
作者 赵红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2期60-63,共4页
钱钟书以偏锋的姿态对于时代的批判和文化的反思构成了 2 0世纪文化史上一道风景。他的独特的学术研究、独到的思想见解和独立的人格精神 ,证明了一个有良知、有真知的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中特殊的价值。
关键词 钱钟书 文化意识 独立性 独立人格 学术研究 文学研究
下载PDF
从中国诗论之传统与诗风之转变谈《槐聚诗存》之评赏 被引量:2
5
作者 叶嘉莹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7,共7页
从中国诗论之传统与诗风之转变来看,钱锺书《槐聚诗存》自有其特色。钱氏论诗虽有通观古今的眼光与识见,但他自己的诗作则因气禀所近,乃以一己之才情智力学识为诗,以使事用典及偶对之工巧取胜,精工锻炼虽然有余,而略欠博大浑涵发扬流畅... 从中国诗论之传统与诗风之转变来看,钱锺书《槐聚诗存》自有其特色。钱氏论诗虽有通观古今的眼光与识见,但他自己的诗作则因气禀所近,乃以一己之才情智力学识为诗,以使事用典及偶对之工巧取胜,精工锻炼虽然有余,而略欠博大浑涵发扬流畅之致,终不免落入宋诗之作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论传统 诗风转变 钱锺书 《槐聚诗存》
下载PDF
《围城》与《活动变人形》幽默讽刺风格比较 被引量:2
6
作者 牟文烨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6期71-73,共3页
《围城》是幽默大师钱钟书的经典之作,《活动变人形》是当代著名作家王蒙的优秀作品,这两部小说不仅在故事背景、人物、情节安排上有不谋而合的设置,更在幽默讽刺手法上有鲜明的可比性,即与心理描写相结合而形成的幽默讽刺;智慧化与日... 《围城》是幽默大师钱钟书的经典之作,《活动变人形》是当代著名作家王蒙的优秀作品,这两部小说不仅在故事背景、人物、情节安排上有不谋而合的设置,更在幽默讽刺手法上有鲜明的可比性,即与心理描写相结合而形成的幽默讽刺;智慧化与日常生活化的幽默讽刺;运用不同修辞手法的幽默讽刺。从中可看出钱钟书高超、娴熟的幽默讽刺技巧,以及王蒙对现代幽默讽刺手法的吸取和对当代幽默讽刺风格所作出的开拓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钟书 《围城》 王蒙 《活动变人形》 幽默讽刺
下载PDF
论《围城》的主题与副题 被引量:1
7
作者 张永辉 《保定学院学报》 2002年第1期46-49,共4页
一部作品的涵义有主题、副题之分。在比较了多种关于《围城》的观点后,认为它们只是对《围城》局部涵义的阐释。《围城》展示的是抗战初期一部分知识分子二元复合、多样统一的人性多极世界,其中暗含着对存在状况真面目的理解,也显示着... 一部作品的涵义有主题、副题之分。在比较了多种关于《围城》的观点后,认为它们只是对《围城》局部涵义的阐释。《围城》展示的是抗战初期一部分知识分子二元复合、多样统一的人性多极世界,其中暗含着对存在状况真面目的理解,也显示着对真善美这一终极价值意义的悲剧性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钟书 围城 方鸿渐 副题 主题
下载PDF
钱钟书论陆游诗
8
作者 许龙 《嘉应大学学报》 2002年第2期60-63,共4页
钱钟书从陆游爱国忧民和自然风物两方面诗歌的具体鉴赏出发 ,分辨出陆游爱国忧民的诗歌不同于其他诗人同类诗歌的别开生面之处 ,并从中透示出其内心深处涌动着一种极为强烈的自负执拗的心理情结。同时 ,钱钟书还剖析了陆游与杨万里在自... 钱钟书从陆游爱国忧民和自然风物两方面诗歌的具体鉴赏出发 ,分辨出陆游爱国忧民的诗歌不同于其他诗人同类诗歌的别开生面之处 ,并从中透示出其内心深处涌动着一种极为强烈的自负执拗的心理情结。同时 ,钱钟书还剖析了陆游与杨万里在自然风物诗歌上的审美差异 ,指出陆游诗歌意境重复、议论牛氐牿等创作上的局限 ,揭示出其标举的“工夫在诗外”之诗学观与实际创作中模仿、点化前人作品之间的矛盾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钟书 陆游 诗学 心理情结 矛盾性
下载PDF
“有我在而无我执”——钱锺书诗歌与“心”意象 被引量:1
9
作者 刘长华 《中国文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3-65,共13页
钱锺书诗歌大量使用“心”意象,它们大致从四个方面寄寓了诗人对于“心”的文化理解。一,“体”:“心外无物”与“吾心即宇宙”;二,“知”:“致知造艺,以至于天人感会,无不须施此心”——悟;三,“情”:“善养性者,不汨于情,亦不灭情”;... 钱锺书诗歌大量使用“心”意象,它们大致从四个方面寄寓了诗人对于“心”的文化理解。一,“体”:“心外无物”与“吾心即宇宙”;二,“知”:“致知造艺,以至于天人感会,无不须施此心”——悟;三,“情”:“善养性者,不汨于情,亦不灭情”;四,“意”:“本诸欲,信理之心始坚;依夫理,偿欲之心得放”。钱锺书的认识是基于对中国“心学”与西方“心理学”的融合贯通。从中寓含着借助“明”心“见”性以立人(自立),最终实现“有我在而无我执”的人格理想。这种人格理想的由来又与钱锺书对中外诗学中的相关见解密不可分,因而钱锺书是在践行由“艺”、由“学”而“人”或“艺”、“学”与“人”并行的人文建设路径,一定程度上暗合了格物致知的思想印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锺书诗歌 “心”意象 立人
原文传递
杨绛的散文艺术 被引量:11
10
作者 牛运清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27-131,共5页
杨绛是当今中国散文高手之一。《我们仨》等散文营造出堪称文学研究界"第一家庭"的温馨世界,可谓中国式的"追忆似水年华"。杨绛散文的主要成就在于以平实淡雅之笔描绘浮生众态。她心系梦萦的是家人、家事、琐事、... 杨绛是当今中国散文高手之一。《我们仨》等散文营造出堪称文学研究界"第一家庭"的温馨世界,可谓中国式的"追忆似水年华"。杨绛散文的主要成就在于以平实淡雅之笔描绘浮生众态。她心系梦萦的是家人、家事、琐事、身边事,表现的却是大智慧、大胸襟、大境界、大时代。胸有丘壑,笔有藏锋,平淡之中见神奇,于无声处见喜悲,这与当下流行的女性私人化写作大相径庭。如写其夫钱钟书的大智若愚、童心未泯;其女钱瑗的外秀内慧、勤奋敬业;杨绛"三伯伯"即三姑母杨荫榆曾因在"女师大学潮"中"镇压学生",多年来一直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但她却是在日寇攻陷苏州时因斥骂侵略者而遇害的爱国志士。杨绛的散文不仅淡雅、睿智,而且幽默诙谐,妙趣横生,且不乏老吏断狱般的老辣,其论辩性散文如同检察官读诉状,以事实为据,滴水不漏,一掴一掌血。另外,杨绛还将魔幻小说笔法引入散文,写梦游,写幻觉,虚实相生,平淡之外又现神奇。其"魔幻散文"在当今散文中独树一帜。杨绛是烤着生命之火为文,她既烤着自己的生命之火,亦烤着钱钟书的生命之火,还烤着爱女钱瑗的生命之火,用"我们仨"的生命之火烤出的散文极品,自然具有不同寻常艺术价值和珍贵的史料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文艺术 审美意义 杨绛 钱钟书 钱瑗 杨荫榆
下载PDF
钱谦益奉佛之前后因缘及其意义 被引量:10
11
作者 谢正光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3-30,共18页
钱钟书指斥钱谦益以明朝旧臣投靠清廷,借奉佛以“隐愧丧节”,论定牧斋昌言佞佛,非真奉佛,不过借佛门中人事以“浇块垒”、“自明衷曲”而已。此说并不周全,钱谦益生长于佛教气氛极浓厚之家庭,自其祖辈起,大都崇奉三宝,故钱谦益自童时即... 钱钟书指斥钱谦益以明朝旧臣投靠清廷,借奉佛以“隐愧丧节”,论定牧斋昌言佞佛,非真奉佛,不过借佛门中人事以“浇块垒”、“自明衷曲”而已。此说并不周全,钱谦益生长于佛教气氛极浓厚之家庭,自其祖辈起,大都崇奉三宝,故钱谦益自童时即习知奉佛,亦常理中事。另外,其常熟宗族中与钱谦益至亲之顾氏、瞿氏及严氏,皆礼佛虔敬之甚。因此可知钱谦益入清前即奉佛,他并非借奉佛而隐瞒投清之隐情。钱谦益对时政之评论,往往于偈佛护法之文字中发微,其要义有三:人主之奉佛与否,与国运之盛衰密不可分;士大夫之谋人军师国邑者,应效佛门僧徒谋浮屠塔庙之诚;为重臣者,宜以明初文臣宋濂之以佛法事太祖为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谦益 钱钟书 奉佛 因缘
原文传递
鲁迅、钱钟书翻译思想比较 被引量:9
12
作者 任淑坤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3年第4期135-137,共3页
对于翻译,鲁迅和钱钟书均有着独到的见解,其中亦有契合之处。他们对信、达、雅中的达与雅都持有异议;在归化与异化上虽有不同的取舍,但在以翻译为媒介的文化交流上看法却越于一致;对译中之讹的态度,更是发人深醒。他们的这些论述,对当... 对于翻译,鲁迅和钱钟书均有着独到的见解,其中亦有契合之处。他们对信、达、雅中的达与雅都持有异议;在归化与异化上虽有不同的取舍,但在以翻译为媒介的文化交流上看法却越于一致;对译中之讹的态度,更是发人深醒。他们的这些论述,对当今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研究仍然具有启发、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钱钟书 信达雅 归化与异化
下载PDF
让诗意进入翻译理论研究——从海德格尔的“非对象性的思”看钱钟书的“不隔”说 被引量:7
13
作者 蔡新乐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5期563-571,共9页
钱钟书的"不隔"说,与海德格尔的"非对象性的思"趋向一致。而后者突破了西方传统哲学对理性的强调,突出了直观的作用与价值,并将人引向与事物的一体化世界。在这一意义上,海氏的哲学可以显示出钱氏观念的跨文化意义... 钱钟书的"不隔"说,与海德格尔的"非对象性的思"趋向一致。而后者突破了西方传统哲学对理性的强调,突出了直观的作用与价值,并将人引向与事物的一体化世界。在这一意义上,海氏的哲学可以显示出钱氏观念的跨文化意义,尤其是在翻译理论领域的意义:突出直观意味着,人与人的"不隔",文化与文化的一体化;与此同时,语言已经减弱它作为跨文化媒体的居间分离作用,显现出某种程度的透明度,至少是在理想上。因此,通过"不隔",我们不仅可以将这一世界本能地联系在一起,而且还原它本来的面目———一体化的面目。这也才是语言的可译性的基础。没有这种一体化,翻译就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想象的。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在"不隔"中可以找到翻译的始基,它的原点,它的"原本"。因此,钱氏的"不隔"说不仅可以指向事物的真实,而且还标志着翻译的可行性,其理论意义是巨大的。在与西方哲学的新动态相互一致的情势下,"不隔"的形而上性格显现出了它应有的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理论 不隔 非对象性的思 钱钟书 海德格尔 现象学
下载PDF
关于《围城》主人公方鸿渐悲剧的分析 被引量:7
14
作者 王崇茂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38-40,共3页
《围城》中方鸿渐求学、觅职、恋爱,失业到婚变的失败经历说明方鸿渐已进入“神仙难,凡人更难”的人生因境。而从其家世、学历及人生际遇诸方面考察悲剧性格和命运的成因,我们更可以发现方鸿渐形象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之士阶层和中国... 《围城》中方鸿渐求学、觅职、恋爱,失业到婚变的失败经历说明方鸿渐已进入“神仙难,凡人更难”的人生因境。而从其家世、学历及人生际遇诸方面考察悲剧性格和命运的成因,我们更可以发现方鸿渐形象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之士阶层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方鸿渐的悲剧,表明了传统观念在现代浮躁的中西文化冲击下,已被逼入了危险的处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钟书 围城 方鸿渐 悲剧性格 传统文化
下载PDF
诗可以乐?——读钱锺书先生《诗可以怨》 被引量:5
15
作者 张柠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5-100,共6页
钱锺书先生认为,在诗的"兴观群怨"四大功能中,"怨"只是其中一项。"诗可以怨"变成文论史上的"套板",与"诗言志"中的"哀乐并举"观不吻合。其实,痛苦和快乐都能产生诗歌,比如... 钱锺书先生认为,在诗的"兴观群怨"四大功能中,"怨"只是其中一项。"诗可以怨"变成文论史上的"套板",与"诗言志"中的"哀乐并举"观不吻合。其实,痛苦和快乐都能产生诗歌,比如"离群"之怨与"嘉会"之乐,"怨"的心理内容与"圆"的美学形式,沧海明珠与蚌病成珠,重的风格与轻的风格,悲剧与喜剧,等等。"怨"的观念,跟人们以"衰变观"来对待历史的态度相关,其背后隐含着一种"精神返祖"的冲动。诗的"现实感"既是哀的,也是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锺书 诗可以怨 《七缀集》 谈艺录
下载PDF
历史不仅仅是历史——钱钟书历史修辞思想札论 被引量:5
16
作者 胡范铸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67-72,共6页
历史是“客观的记载”,但又不仅仅是“客观的记载”。历史叙述是一种言语行为,也是一种期待类型。由文体的名实不一、体用变化加以考察,今天我们所谓的历史叙述,其涵义和价值并不如“科学主义”历史观认为的那样简单划一与凝固不变。“... 历史是“客观的记载”,但又不仅仅是“客观的记载”。历史叙述是一种言语行为,也是一种期待类型。由文体的名实不一、体用变化加以考察,今天我们所谓的历史叙述,其涵义和价值并不如“科学主义”历史观认为的那样简单划一与凝固不变。“历史”叙述的概念是一个历时发展的过程,又是一个中外有别的概念,其中固然有所谓“历史叙述反历史性”,但更应该看到,历史叙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承担的“最后的裁判者”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叙述 钱钟书 历史修辞思想
下载PDF
“《易林》几与《三百篇》并为四言诗矩矱”——钱钟书论《易林》述评 被引量:4
17
作者 陈良运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64-71,共8页
当代学人尊之“文化昆仑”的钱钟书先生,对汉代焦延寿《易林》给予诗学意义上的极高评价:称与《诗经》“并为四言诗之矩(?)”。《管锥编》立《焦氏易林》专题,论述《乾》、《坤》……《未济》等三十林,涉及林辞数百篇.先生慧眼独具,... 当代学人尊之“文化昆仑”的钱钟书先生,对汉代焦延寿《易林》给予诗学意义上的极高评价:称与《诗经》“并为四言诗之矩(?)”。《管锥编》立《焦氏易林》专题,论述《乾》、《坤》……《未济》等三十林,涉及林辞数百篇.先生慧眼独具,对所论及篇、句的文学价值,从“造境寓意”、“拟象变象”、“词令之妙”等方面作细致分析,纵横比较、中外沟通,使《易林》的文学意义凸显于两汉文学背景之上,亦为中国文学史之奇葩。但钱先生以“文本自足”观认为不必为《易林》姓焦姓崔“判儿猫之是非”,本文对此提出异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延寿 易林 诗经 钱钟书
下载PDF
I.A.理查兹在清华大学及其对钱钟书的影响——从I.A.理查兹的第二次中国之行谈起 被引量:3
18
作者 容新芳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05-112,共8页
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I.A.理查兹是一位在中华民族留下深刻记忆的英国友好人士。从1927年到1979年,他六次来华访问和工作,共在华度过了近5年的时光。令人称道的是,从来没有与他有相同地位的西方学者像他那样如此频繁、如此长久地造访中... 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I.A.理查兹是一位在中华民族留下深刻记忆的英国友好人士。从1927年到1979年,他六次来华访问和工作,共在华度过了近5年的时光。令人称道的是,从来没有与他有相同地位的西方学者像他那样如此频繁、如此长久地造访中国。第二次中国之行时他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教学实践不但直接影响了诸如钱钟书、吴富恒,间接影响了王佐良和李赋宁这样的专家学者。正是这些同理查兹有着直接或间接师生关系、学贯中西的学者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现代学术史。他对中国学界的影响,特别是对钱钟书的影响最为直接和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A.理查兹 钱钟书 清华大学 交流 影响
原文传递
现代“会通”观与中国话语体系的建构——以钱钟书“打通”说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清良 谭立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4-40,共7页
近年来我国学者特别关注中国话语体系的建构问题,其实,中国现代学术在这方面已经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和认真总结。比如深入考察钱钟书的"打通"说、吴宓的"会通"说、张申府的"解析的辩证唯物... 近年来我国学者特别关注中国话语体系的建构问题,其实,中国现代学术在这方面已经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和认真总结。比如深入考察钱钟书的"打通"说、吴宓的"会通"说、张申府的"解析的辩证唯物论"等现代"会通"论及其与中西人文传统的内在关联,便可发现,像"打通""会通"这类传统话语在现代社会不仅没有消失,反倒获得了空前突显和扩展,并且与西方概念和话语实现了有效沟通与互释,已成功转化为既有中国特色又颇包容开放的现代学术话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钟书 吴宓 张申府 会通 中国话语
下载PDF
“人性”:钱钟书史论中的“历史美学”要素 被引量:4
20
作者 路新生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2-60,共9页
钱钟书并非专门史家,却有丰富而深刻的历史评论与史学评论,其中对于"人"和"人性"的关注为其史评一以贯之的中心命题。这些命题若以"历史美学"的视角重加考量,对于纠正当今史学界"见物不见人"... 钱钟书并非专门史家,却有丰富而深刻的历史评论与史学评论,其中对于"人"和"人性"的关注为其史评一以贯之的中心命题。这些命题若以"历史美学"的视角重加考量,对于纠正当今史学界"见物不见人"的痼疾将能够产生攻玉之石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性 钱钟书 史论 历史美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