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9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春秋战国时期齐鲁工匠精神的特征、内涵及成因 被引量:4
1
作者 朱令军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第1期79-86,共8页
齐鲁工匠精神成形于春秋战国时期,体现了齐文化、鲁文化和东夷文化的碰撞和交融,对齐鲁地区的工商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也是我国古代工匠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春秋战国时期呈现的特征、蕴含的内涵和形成的原因在政治、经济、科学... 齐鲁工匠精神成形于春秋战国时期,体现了齐文化、鲁文化和东夷文化的碰撞和交融,对齐鲁地区的工商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也是我国古代工匠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春秋战国时期呈现的特征、蕴含的内涵和形成的原因在政治、经济、科学和哲学等方面都具有丰富的阐释空间,能够为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发展提供更近根本的本土注解,为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提供更有特色的文化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文化 鲁文化 工匠精神 春秋战国时期
下载PDF
试探明清时期西北蒙古裔土司的基层社会组织及其家族婚姻——以永登鲁土司为中心 被引量:4
2
作者 胡小鹏 王瑛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22-27,共6页
西北土司制度起于元,完备于明清。分布于河湟流域的蒙古弘吉刺部宁濮郡王——岐王系家族入明后分化为众多的土司,延续着其部落式的统治。土司制度在维护中央对民族地区统治的同时,也维系了蒙元后裔的政治文化联系,使"土鞑"这... 西北土司制度起于元,完备于明清。分布于河湟流域的蒙古弘吉刺部宁濮郡王——岐王系家族入明后分化为众多的土司,延续着其部落式的统治。土司制度在维护中央对民族地区统治的同时,也维系了蒙元后裔的政治文化联系,使"土鞑"这一政治、文化群体长期存在,最终催生了新的民族共同体——土族。永登鲁土司家族的联姻既反映了明清时期西北民族地区基层社会政治网络建构的情况,也是"土鞑"这一共同体内部认同的真实写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司 土族 岐王 鲁土司 联姻
下载PDF
《琴操》纪事中的荆楚、齐鲁元素
3
作者 陶冉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4-38,I0002,共6页
唐宋类书征引的《琴操》文本勾连出当时传本曲名本事的主体面目。相应纪事虽未必征实,却在地域背景上流露对荆楚与齐鲁二地的偏重,分化出“不遇”和“行孝”两种主题系列曲目,且齐鲁元素更为醒目,与《琴操》的作者背景、目次结构、文本... 唐宋类书征引的《琴操》文本勾连出当时传本曲名本事的主体面目。相应纪事虽未必征实,却在地域背景上流露对荆楚与齐鲁二地的偏重,分化出“不遇”和“行孝”两种主题系列曲目,且齐鲁元素更为醒目,与《琴操》的作者背景、目次结构、文本互涉相并观,或可为蔡邕、桓谭两种作者说之外的孔衍说提供合理性的参考,同时为揭示《琴操》文本在编纂传播中的累积性、变化性提供一种新的理解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琴操》 荆楚 齐鲁 孔衍
下载PDF
韦庄七律的艺术特色及其渊源 被引量:3
4
作者 曹丽芳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58-62,共5页
韦庄七律总体的艺术特色是浅近流畅,以情韵见长。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风格多样,但以清新闲雅为主;其二,针对表现对象的日常化而采用浅显平易的结构模式;其三,以情韵见长,主要体现在对所写题材的把握以情感为主,较少理性的... 韦庄七律总体的艺术特色是浅近流畅,以情韵见长。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风格多样,但以清新闲雅为主;其二,针对表现对象的日常化而采用浅显平易的结构模式;其三,以情韵见长,主要体现在对所写题材的把握以情感为主,较少理性的思索;其四,韦庄七律的语言风格虽然浅近流畅,但很少散文化,不失清圆工丽。韦庄七律的艺术渊源可以追溯到杜甫。韦庄学杜有两条途径:一条是直追杜甫,在那些感慨国事、声气豪健、情感顿挫的诗篇中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到“老杜笔力”,这是韦庄人格精神上推崇杜甫的自觉实践;另一条是通过学习元稹、白居易来上追杜甫,这是其同时代人的共同风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韦庄 七律 艺术特色 渊源
下载PDF
齐、鲁体育文化之比较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蒋咸生 荆力军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2-54,共3页
从人文地理学的视角对齐鲁两地域的体育文化进行研究,探讨齐鲁体育文化如何从地域文化上升为主流文化的影响因子,齐国体育文化和鲁国体育文化如何整合和分异,齐鲁体育文化区域的地理特征等,对于区域性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对于实现东方... 从人文地理学的视角对齐鲁两地域的体育文化进行研究,探讨齐鲁体育文化如何从地域文化上升为主流文化的影响因子,齐国体育文化和鲁国体育文化如何整合和分异,齐鲁体育文化区域的地理特征等,对于区域性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对于实现东方体育文化和西方体育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不仅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文化 齐国 鲁国
下载PDF
西周初年诸侯国民族政策个案分析——以齐国和鲁国为例
6
作者 赵英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0-54,共5页
民族问题是西周初年周王朝和各主要诸侯国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周王朝为处理民族问题,既提出了一般性原则和方针;又针对各诸侯国的实际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做法和措施。各诸侯国在其统治地域内结合本国实际情况制定了具体的民族政策,由于各... 民族问题是西周初年周王朝和各主要诸侯国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周王朝为处理民族问题,既提出了一般性原则和方针;又针对各诸侯国的实际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做法和措施。各诸侯国在其统治地域内结合本国实际情况制定了具体的民族政策,由于各国情况各异,在实施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结果,并影响到各国后来的发展趋势。以齐国和鲁国最为典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周 齐国 鲁国 民族政策
下载PDF
学与术:两汉经学演进历程的一个视角
7
作者 龙延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2期68-70,共3页
两汉经学是中国学术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有齐学、鲁学之争 ,今古文之争 ,还有谶纬之学与经学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文章从政治与学术的关系视角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认为学术虽有自己的内在理路 ,但总的来说 ,是学随术转。
关键词 五经 齐学 鲁学 今文 古文
下载PDF
叔孙通与汉初儒学 被引量:1
8
作者 胡岳潭 《贵州文史丛刊》 2006年第3期6-9,共4页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是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处于支配地位的统治之学。但是,儒学并非是从创立之初就受到统治者的信赖而一举跻身庙堂的。汉朝是儒学“佩印绶带”的分水岭。汉以前,在一连串跻身庙堂的努力归于失败后,儒...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是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处于支配地位的统治之学。但是,儒学并非是从创立之初就受到统治者的信赖而一举跻身庙堂的。汉朝是儒学“佩印绶带”的分水岭。汉以前,在一连串跻身庙堂的努力归于失败后,儒学开始自我反省。汉朝初年,儒学内部分化为齐学和鲁学,以崇尚权变为特征的齐学充分发挥“通变”思想,使儒学逐步适应了汉初政治形势的需要。叔孙通为人机警,善于认清形势,能适时地采取适当的行动,通过自己主观的努力以具体的事功让汉初统治者认识到儒学的价值,从而使儒学开始正式的登堂入室。叔孙通是汉初儒学的第一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叔孙通 齐学 鲁学
下载PDF
《古论》、《齐论》与《鲁论》考述 被引量:2
9
作者 唐明贵 《阴山学刊》 2006年第1期50-54,共5页
汉初,《论语》出现了不同的传本,最著名的就是《古论语》《、齐论语》和《鲁论语》。三《论》在出现的先后次序上是《齐论》《、鲁论》的出现要晚于《古论》。在内容、篇次、文字的异同上:《鲁论》与《古论》除篇次不同外,篇目、内容大... 汉初,《论语》出现了不同的传本,最著名的就是《古论语》《、齐论语》和《鲁论语》。三《论》在出现的先后次序上是《齐论》《、鲁论》的出现要晚于《古论》。在内容、篇次、文字的异同上:《鲁论》与《古论》除篇次不同外,篇目、内容大体相同;《齐论》比《鲁论》和《古论》多“问王”“、知道”二篇,其他20篇中“细章文句”也多于《鲁论》和《古论》;在都有的20篇中,《齐论》《、鲁论》的篇次相同。在源流上,三《论》同源而异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论》 《齐论》 《鲁论》
下载PDF
《诗品》陆机诗“气少于公干”疏证 被引量:1
10
作者 蔡彦峰 《许昌学院学报》 CAS 2007年第6期50-54,共5页
《诗品》论陆机诗"气少于公干",这句话包含了钟嵘以气论诗的渊源与发展、陆机"气少"的原因及在诗歌中的具体表现等重要内涵,这一点现在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对陆机诗"气少"的原因进行分析,有利于我们深... 《诗品》论陆机诗"气少于公干",这句话包含了钟嵘以气论诗的渊源与发展、陆机"气少"的原因及在诗歌中的具体表现等重要内涵,这一点现在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对陆机诗"气少"的原因进行分析,有利于我们深入了解陆机诗歌艺术特点的形成,并进一步揭示钟嵘《诗品》丰富的诗学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论 文气说 陆机 玄学 诗歌艺术
下载PDF
浅析齐文化与鲁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被引量:2
11
作者 林荣芳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36-40,共5页
齐、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来源。齐文化是一种兼收并蓄的文化,提倡实用功利,实现富国强兵;鲁文化是一种唯我独尊的文化,提倡崇德恪礼,认为仁者无敌。尽管齐、鲁文化之间存在各种差异,随着秦汉以后国家的大一统,齐、鲁文化逐渐融... 齐、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来源。齐文化是一种兼收并蓄的文化,提倡实用功利,实现富国强兵;鲁文化是一种唯我独尊的文化,提倡崇德恪礼,认为仁者无敌。尽管齐、鲁文化之间存在各种差异,随着秦汉以后国家的大一统,齐、鲁文化逐渐融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社会发展。对于齐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为促进我国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法治文明的现代化提供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文化 鲁文化 差异 融合
下载PDF
《汉书》颜师古注引《别录》《七略》佚文笺释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广龙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3期22-26,共5页
颜师古注《汉书》,征引古籍达百余部,而簿录类唯有《别录》和《七略》,且二书早已亡佚不存。本文仅对《汉书》颜注所引《别录》、《七略》之佚文加以笺释,从而完善清季以来诸家《别录》、《七略》辑本,以见古本。
关键词 《汉书》 颜师古注 《别录》 《七略》
下载PDF
论莫言小说中的齐鲁文化因素及其价值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洪岳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5期55-62,共8页
莫言的小说创作起源于他骚动不安的灵魂,更与他童年和青少年时代生息其间的山东高密息息相关。这种关系体现在文化范型上,即齐文化和鲁文化(儒家文化)及其相互渗透的关联上。齐文化的自由洒脱与鲁文化的道德固守,两者相辅相成,构成了莫... 莫言的小说创作起源于他骚动不安的灵魂,更与他童年和青少年时代生息其间的山东高密息息相关。这种关系体现在文化范型上,即齐文化和鲁文化(儒家文化)及其相互渗透的关联上。齐文化的自由洒脱与鲁文化的道德固守,两者相辅相成,构成了莫言小说的一种内在精神张力和叙事结构,也是莫言对以齐文化和鲁文化为基本结构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小说叙事的艺术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言小说 齐文化 鲁文化 儒家文化 小说叙述
下载PDF
道:中国文化的字徽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法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19-123,共5页
道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概念 ,它起源于原始仪式 ,理性化于先秦 ,关联到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通过与无、气、理的关联 ,与心、路、言的关联而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特质。
关键词
下载PDF
Remarks on two theorems of Qi-Keng Lu
15
作者 CHEUNG Wing-Sum WONG Bun 《Science China Mathematics》 SCIE 2008年第4期773-776,共4页
Two alternate arguments in the framework of intrinsic metrics and measures respectively of part of the proof of a famous theorem due to Qi-Keng Lu on Bergman metric with constant negative holomorphic sectional curvatu... Two alternate arguments in the framework of intrinsic metrics and measures respectively of part of the proof of a famous theorem due to Qi-Keng Lu on Bergman metric with constant negative holomorphic sectional curvature are presented.A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u constant and the holo- morphic sectional curvature of the Bergman metric is given.Some recent progress of the Yau’s porblem on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domain of holomorphy on which the Bergman metric is K(?)hler-Einstein is describ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rgman metric holomorphic sectional curvature intrinsic metrics and measures qi-Keng lu theorem 32F45 32Q05 32W20
原文传递
齐鲁治国风格之比较
16
作者 余全有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44-47,共4页
西周初年,周王将其两个股肱之臣——周公旦和姜太公封于今山东境内。虽两国地域毗连,但因采取了不同的治国方略,使两国走上不同的历史发展轨道。在后来的春秋战国时期,两国的实力及在各诸侯国中的地位大为不同,齐国保持了强国地位,而鲁... 西周初年,周王将其两个股肱之臣——周公旦和姜太公封于今山东境内。虽两国地域毗连,但因采取了不同的治国方略,使两国走上不同的历史发展轨道。在后来的春秋战国时期,两国的实力及在各诸侯国中的地位大为不同,齐国保持了强国地位,而鲁国却一直未能称雄于诸侯。两国不同的治国、用人方式值得我们研究与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周 齐国 鲁国 治国风格 用人方式
下载PDF
齐鲁酒文化与苏轼命运的交融 被引量:1
17
作者 陆雪卉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7期10-32,65,共24页
齐鲁文化对苏轼的影响颇深,任官密州时期也多被学者视为成就苏轼豪放作品的转折点,但究竟是其中的哪些因素对之产生了影响却尚无定论。文章从齐鲁酒文化的角度出发,以此探讨它对苏轼的文学创作及思想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 苏轼 齐鲁 酒文化
下载PDF
与山东有关的四个名称之诠释:“夷”“齐”“鲁”与“齐鲁”
18
作者 刘天佐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137-142,156,共7页
“夷”“齐”“鲁”与“齐鲁”是山东的古称。研究者认为,“夷”取象于蹲踞,此说值得进一步探讨。对“齐”与“鲁”则有多种诠释,相比之下,“齐”为“弓矢说”最为有据;“鲁”为将鱼放在礼器中献祭神灵之意。“齐鲁”的内涵主要是指礼... “夷”“齐”“鲁”与“齐鲁”是山东的古称。研究者认为,“夷”取象于蹲踞,此说值得进一步探讨。对“齐”与“鲁”则有多种诠释,相比之下,“齐”为“弓矢说”最为有据;“鲁”为将鱼放在礼器中献祭神灵之意。“齐鲁”的内涵主要是指礼义之邦、儒学兴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鲁 诠释
下载PDF
齐长城与齐鲁商战
19
作者 王铁军 《泰山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12-15,共4页
 对于像齐长城这样较大的历史文化遗存,如果仅仅从军事的角度去加以认识和理解,往往会失之偏颇。造成这种偏颇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儒家思想观念对后世所造成的思维惯性。儒家经典《春秋》、《左传》中所详记的尽属政治史、军事...  对于像齐长城这样较大的历史文化遗存,如果仅仅从军事的角度去加以认识和理解,往往会失之偏颇。造成这种偏颇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儒家思想观念对后世所造成的思维惯性。儒家经典《春秋》、《左传》中所详记的尽属政治史、军事史以及伦理道德演化史,但客观的历史远比这些经籍所反映的内容更为全面、广阔,如《管子》所反映的经济方面的内容,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璀璨的经济成就,构成了齐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春秋》、《左传》和《管子》的比较研究可以发现:齐国在春秋时期的崛起,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经济上的胜利;修建齐长城不仅是政治斗争的需要,更是经济竞争的需要;齐长城不仅可以作为军事屏障,更是齐国从事商战的有力武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长城 商战 管子 齐国 鲁国
下载PDF
略论《七录》与《七志》“所宗有不同”、“其教有浅深”
20
作者 于峻嵘 刘丽媛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6期1-3,11,共4页
《七志》《七录》是两部极重要的目录书,于南朝时期问世。较前代,这两部目录中新增了对佛、道书籍的著录。《七录》的撰者阮孝绪说,《七录》与《七志》"所宗有不同"、"其教有浅深"。对此说法进行了分析验证,探究了... 《七志》《七录》是两部极重要的目录书,于南朝时期问世。较前代,这两部目录中新增了对佛、道书籍的著录。《七录》的撰者阮孝绪说,《七录》与《七志》"所宗有不同"、"其教有浅深"。对此说法进行了分析验证,探究了阮氏的目录学观念。指出其目录中给予佛、道类别地位的做法,推动了目录体例之趋于完备,表现出目录学者对于思想发展的尊崇。《七录》对后代目录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不但表现为其为确立正统地位的四部分类法创造了条件,也表现为其为当时长足发展的佛、道类书目的著录创造了条件。以书籍目录的方式来反映时代思想的繁盛多元,这是对时代思想进展的客观审视的体现,是目录文献为后世的思想研究提供的静态记载,是记录思想史发展的特殊体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阮孝绪 《七志》 王俭 《七录》 类例 佛道书目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