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7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中国语言研究传统与语篇语义学
被引量:
4
1
作者
姜望琪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97-102,共6页
文章讨论中国语言研究传统与Martin的语篇语义学的相同点。笔者首先简要论述了中国传统的语法概念,然后详细回顾了中国语言研究传统中的起承转合结构说和主题论的发展历程。最后,笔者介绍了Martin关于语篇结构和意义的理论,并讨论了该...
文章讨论中国语言研究传统与Martin的语篇语义学的相同点。笔者首先简要论述了中国传统的语法概念,然后详细回顾了中国语言研究传统中的起承转合结构说和主题论的发展历程。最后,笔者介绍了Martin关于语篇结构和意义的理论,并讨论了该理论与中国语言研究传统的具体相似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
语篇语义学
起承转合
主题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起、承、转、合”在对外汉语成段表达中的运用
被引量:
1
2
作者
解燕勤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年第2期110-112,共3页
作为我国古代诗学理论之一的"起承转合"理论,对留学生用汉语进行成段表达有明显的效果,特别是对留学生的汉语思维的培养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运用这一方法的过程中,抓好"承"的运用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可以较好地帮助...
作为我国古代诗学理论之一的"起承转合"理论,对留学生用汉语进行成段表达有明显的效果,特别是对留学生的汉语思维的培养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运用这一方法的过程中,抓好"承"的运用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可以较好地帮助学习者深入掌握汉语的特点。在成段表达训练中,教师要有前瞻意识,并制定科学的教学步骤和明确教学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承转合
对外汉语
成段表达
汉语教学
汉语写作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起承转合”译,“传神达意”宜
被引量:
2
3
作者
蔡华
《大连大学学报》
2012年第4期117-121,共5页
陶渊明诗文的朴真与恬淡通过其诗中的"神"字与"意"字跃然纸上。无论是陶渊明诗文中的"神"字,还是其中的"意"字,与译者而言,都是中古文化"神意"不可违的翻译对象。汪榕培教授运"...
陶渊明诗文的朴真与恬淡通过其诗中的"神"字与"意"字跃然纸上。无论是陶渊明诗文中的"神"字,还是其中的"意"字,与译者而言,都是中古文化"神意"不可违的翻译对象。汪榕培教授运"起承转合"之译笔,使陶渊明之"神"、"意"历久弥新,"传神与达意"比肩而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神”与“意”
“起承转合”译
“传神达意”宜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起承转合”与“正反合”的比较
4
作者
田义勇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63-71,共9页
“起承转合”是中国传统的章法学术语,而“正反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概念。前者是文法形式,后者是思想形式。两者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都试图不断地提高其普遍性的价值,但也都遭遇到不同的质疑和批判。对两者进行比较,进而发现其共同的问...
“起承转合”是中国传统的章法学术语,而“正反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概念。前者是文法形式,后者是思想形式。两者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都试图不断地提高其普遍性的价值,但也都遭遇到不同的质疑和批判。对两者进行比较,进而发现其共同的问题,从而在理论思考方面有所推进,这是非常必要的。无论是“起承转合”还是“正反合”,都是人类特定认识阶段的思想总结的产物。它们作为一种“形式”的局限性本源于人类自身的局限性,也因此,我们讲论“形式”的时候,总是遭遇有限性的问题。与此同时,它们之间也并没有向对方过渡或转化的态势,这种现象耐人寻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承转合
正反合
辩证法
比较
形式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英汉篇章修辞对比研究中的方法问题
被引量:
3
5
作者
杨玲
柯扬茜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116-120,共5页
对比修辞学领域内一个争议较大的问题是:英汉篇章修辞结构之间有没有本质差别?以Kaplan为代表的学者坚持汉语篇章受八股文或起-承-转-合结构的影响,是间接发展的,而其他研究者倾向于认为英汉篇章结构之间并无本质差别。本文通过对一些...
对比修辞学领域内一个争议较大的问题是:英汉篇章修辞结构之间有没有本质差别?以Kaplan为代表的学者坚持汉语篇章受八股文或起-承-转-合结构的影响,是间接发展的,而其他研究者倾向于认为英汉篇章结构之间并无本质差别。本文通过对一些主要研究进行分析发现,许多研究存在方法上的缺陷,如过于依赖中国学生的英语作文,分析样本过小等,从而影响了结果的可信度。因此,作在建议未来的对比修辞研究应多注意方法上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语
汉语
篇章结构
修辞学
对比研究
八股文
起-承-转-合结构
间接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Problem-Solution in English vs. Qi-cheng-zhuan-he in Chinese:Are They Compatible Discourse Patterns?
被引量:
1
6
作者
杨玉晨
杨忠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10年第5期65-79,125,共16页
本文旨在探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验证英语最小语篇模式"问题-解决"是否适用于汉语语篇的分析,尤其是否可以用来解释以典型的汉语修辞模式"起-承-转-合"为语篇建构格局的篇章。二、对比研究上述两种英汉基本语篇模...
本文旨在探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验证英语最小语篇模式"问题-解决"是否适用于汉语语篇的分析,尤其是否可以用来解释以典型的汉语修辞模式"起-承-转-合"为语篇建构格局的篇章。二、对比研究上述两种英汉基本语篇模式的语步,揭示它们的相似性与差异。通过抽样文本分析发现,英语的"问题-解决"语篇模式同样适用于汉语语篇的分析,但"问题"语步时有不出现的情况,语篇结构呈因-果型;而在英语语篇中,"问题"是不可或缺的语步,语篇的组建与信息的组合呈对立型。尽管英汉基本语篇模式存在某种差异,但作者认为,"问题-解决"与"起-承-转-合"可以被看作是同一语篇模式的两个变体。中国传统修辞模式并不是造成中国学生使用"螺旋式"或"间接法"构思谋篇的全部动因,而社会和教育等因素可能是值得我们探索的重要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trastive
study
minimum
discourse
pattern
Problem-Solution
qi
-
cheng
-
zhuan
-
he
原文传递
“起承转合”思维模式对英国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学术英语论文写作的影响
7
作者
冯兰
《重庆与世界(学术版)》
2015年第7X期114-118,共5页
近年来,在英国就读的中国留学生陡然增多,语言学者们也开始关注英文学术论文写作过程中的诸多问题。中国写作的传统思维方式"起承转合"对中国留学生影响深远。本研究旨在探讨学术论文写作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期望的差异,以及从...
近年来,在英国就读的中国留学生陡然增多,语言学者们也开始关注英文学术论文写作过程中的诸多问题。中国写作的传统思维方式"起承转合"对中国留学生影响深远。本研究旨在探讨学术论文写作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期望的差异,以及从学生的角度来发掘导致此差异真正的原因。通过质的分析研究方法,发现英国教师对中国留学生学术论文的评语可以归为以下8类:缺乏批判性、没有作者的个人观点、无标注的文献来源或剽窃、未经证实的论点、不规范的文献引用方式、论点与论证无相关性、不正确的学术文体、不清晰的陈述与结构不连贯。语言培训者应了解学生所需要的不仅仅是教师对他们的学术论文写作的期望,而更重要的是通过何种途径来达到目标。因此,在开始大学课程之前进行一段时间的英语语言课程学习是非常必要的,通过系统的辅导,学生能掌握学术论文写作的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承转合
学术论文
中国留学生
英国高等院校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语言研究传统与语篇语义学
被引量:
4
1
作者
姜望琪
机构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出处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97-102,共6页
文摘
文章讨论中国语言研究传统与Martin的语篇语义学的相同点。笔者首先简要论述了中国传统的语法概念,然后详细回顾了中国语言研究传统中的起承转合结构说和主题论的发展历程。最后,笔者介绍了Martin关于语篇结构和意义的理论,并讨论了该理论与中国语言研究传统的具体相似之处。
关键词
中国传统
语篇语义学
起承转合
主题论
Keywords
Chinese
tradition
discourse
semantics
qi
cheng
zhuan
he
t
he
ory
of
t
he
sis
分类号
H0 [语言文字—语言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起、承、转、合”在对外汉语成段表达中的运用
被引量:
1
2
作者
解燕勤
机构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初教系
出处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年第2期110-112,共3页
文摘
作为我国古代诗学理论之一的"起承转合"理论,对留学生用汉语进行成段表达有明显的效果,特别是对留学生的汉语思维的培养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运用这一方法的过程中,抓好"承"的运用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可以较好地帮助学习者深入掌握汉语的特点。在成段表达训练中,教师要有前瞻意识,并制定科学的教学步骤和明确教学的重点。
关键词
起承转合
对外汉语
成段表达
汉语教学
汉语写作
Keywords
qi
cheng
zhuan
he
Chinese
for
overseas
whole
passage
expression
Chinese
teaching
Chinese
composition
分类号
H195 [语言文字—汉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起承转合”译,“传神达意”宜
被引量:
2
3
作者
蔡华
机构
大连大学英语学院
出处
《大连大学学报》
2012年第4期117-121,共5页
文摘
陶渊明诗文的朴真与恬淡通过其诗中的"神"字与"意"字跃然纸上。无论是陶渊明诗文中的"神"字,还是其中的"意"字,与译者而言,都是中古文化"神意"不可违的翻译对象。汪榕培教授运"起承转合"之译笔,使陶渊明之"神"、"意"历久弥新,"传神与达意"比肩而至。
关键词
陶渊明“神”与“意”
“起承转合”译
“传神达意”宜
Keywords
Spirit
&
Idea
in
Tao
Yuanming'
s
poetry
Translational
media
of
qi
cheng
zhuan
he
Translational
consolidation
of
vividness
&
expressiveness
分类号
H313 [语言文字—英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起承转合”与“正反合”的比较
4
作者
田义勇
机构
浙大城市学院人文学院
出处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63-71,共9页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古代形式批评理论类编与研究”(16JJD750013)。
文摘
“起承转合”是中国传统的章法学术语,而“正反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概念。前者是文法形式,后者是思想形式。两者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都试图不断地提高其普遍性的价值,但也都遭遇到不同的质疑和批判。对两者进行比较,进而发现其共同的问题,从而在理论思考方面有所推进,这是非常必要的。无论是“起承转合”还是“正反合”,都是人类特定认识阶段的思想总结的产物。它们作为一种“形式”的局限性本源于人类自身的局限性,也因此,我们讲论“形式”的时候,总是遭遇有限性的问题。与此同时,它们之间也并没有向对方过渡或转化的态势,这种现象耐人寻味。
关键词
起承转合
正反合
辩证法
比较
形式
Keywords
“
qi
-
cheng
-
zhuan
-
he
”
“T
he
sis-Antit
he
sis-Synt
he
sis”
Dialectics
comparison
form
分类号
I207.21 [文学—中国文学]
B516.35 [哲学宗教—外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英汉篇章修辞对比研究中的方法问题
被引量:
3
5
作者
杨玲
柯扬茜
机构
安徽大学外语学院
出处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116-120,共5页
文摘
对比修辞学领域内一个争议较大的问题是:英汉篇章修辞结构之间有没有本质差别?以Kaplan为代表的学者坚持汉语篇章受八股文或起-承-转-合结构的影响,是间接发展的,而其他研究者倾向于认为英汉篇章结构之间并无本质差别。本文通过对一些主要研究进行分析发现,许多研究存在方法上的缺陷,如过于依赖中国学生的英语作文,分析样本过小等,从而影响了结果的可信度。因此,作在建议未来的对比修辞研究应多注意方法上的问题。
关键词
英语
汉语
篇章结构
修辞学
对比研究
八股文
起-承-转-合结构
间接论
Keywords
contrastive
r
he
toric
r
he
torical
pattern
t
he
eight-legged
essay
t
he
qi
-
cheng
-
zhuan
-
he
structure
分类号
H15 [语言文字—汉语]
H31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Problem-Solution in English vs. Qi-cheng-zhuan-he in Chinese:Are They Compatible Discourse Patterns?
被引量:
1
6
作者
杨玉晨
杨忠
机构
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出处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10年第5期65-79,125,共16页
基金
the on-going national project (No: 10BYY006) on Contrastive Study of Minimum Discourse Pattern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the MOE project (No: 08JA740013) on Contrastive Study of Clause Relations and Discourse Pattern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文摘
本文旨在探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验证英语最小语篇模式"问题-解决"是否适用于汉语语篇的分析,尤其是否可以用来解释以典型的汉语修辞模式"起-承-转-合"为语篇建构格局的篇章。二、对比研究上述两种英汉基本语篇模式的语步,揭示它们的相似性与差异。通过抽样文本分析发现,英语的"问题-解决"语篇模式同样适用于汉语语篇的分析,但"问题"语步时有不出现的情况,语篇结构呈因-果型;而在英语语篇中,"问题"是不可或缺的语步,语篇的组建与信息的组合呈对立型。尽管英汉基本语篇模式存在某种差异,但作者认为,"问题-解决"与"起-承-转-合"可以被看作是同一语篇模式的两个变体。中国传统修辞模式并不是造成中国学生使用"螺旋式"或"间接法"构思谋篇的全部动因,而社会和教育等因素可能是值得我们探索的重要领域。
关键词
contrastive
study
minimum
discourse
pattern
Problem-Solution
qi
-
cheng
-
zhuan
-
he
Keywords
对比研究
最小语篇模式
问题-解决
起-承-转-合
分类号
H319 [语言文字—英语]
原文传递
题名
“起承转合”思维模式对英国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学术英语论文写作的影响
7
作者
冯兰
机构
重庆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出处
《重庆与世界(学术版)》
2015年第7X期114-118,共5页
文摘
近年来,在英国就读的中国留学生陡然增多,语言学者们也开始关注英文学术论文写作过程中的诸多问题。中国写作的传统思维方式"起承转合"对中国留学生影响深远。本研究旨在探讨学术论文写作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期望的差异,以及从学生的角度来发掘导致此差异真正的原因。通过质的分析研究方法,发现英国教师对中国留学生学术论文的评语可以归为以下8类:缺乏批判性、没有作者的个人观点、无标注的文献来源或剽窃、未经证实的论点、不规范的文献引用方式、论点与论证无相关性、不正确的学术文体、不清晰的陈述与结构不连贯。语言培训者应了解学生所需要的不仅仅是教师对他们的学术论文写作的期望,而更重要的是通过何种途径来达到目标。因此,在开始大学课程之前进行一段时间的英语语言课程学习是非常必要的,通过系统的辅导,学生能掌握学术论文写作的标准。
关键词
起承转合
学术论文
中国留学生
英国高等院校
Keywords
qi
-
cheng
-
zhuan
-
he
academic
writing
Chines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UK
universities
分类号
H315 [语言文字—英语]
G642.477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中国语言研究传统与语篇语义学
姜望琪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起、承、转、合”在对外汉语成段表达中的运用
解燕勤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起承转合”译,“传神达意”宜
蔡华
《大连大学学报》
2012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起承转合”与“正反合”的比较
田义勇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英汉篇章修辞对比研究中的方法问题
杨玲
柯扬茜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Problem-Solution in English vs. Qi-cheng-zhuan-he in Chinese:Are They Compatible Discourse Patterns?
杨玉晨
杨忠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10
1
原文传递
7
“起承转合”思维模式对英国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学术英语论文写作的影响
冯兰
《重庆与世界(学术版)》
2015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