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牦牛Q-Tc和Q-Tr值的探讨
1
作者 张才骏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1997年第4期6-7,共2页
对76头牦牛的Q-Tc和Q-Tr值研究表明,牦牛的Q-Tc值具有年龄差异,成年牦牛、2岁牦牛和1~3月龄牦牛的Q-Tc值(s)分别为0.312,0.327和0.345。成年牦牛和2岁牦牛的K常数应定为0.32s,1~... 对76头牦牛的Q-Tc和Q-Tr值研究表明,牦牛的Q-Tc值具有年龄差异,成年牦牛、2岁牦牛和1~3月龄牦牛的Q-Tc值(s)分别为0.312,0.327和0.345。成年牦牛和2岁牦牛的K常数应定为0.32s,1~3月龄牦牛应定为0.34(或0.35)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q-T间期 q-tc q-Tr K常数
下载PDF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Q-Tc间期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2
作者 陆华美 蔡菁 袁志萍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1年第19期57-61,共5页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心电图Q-Tc的变化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80例(肝硬化组)的临床资料。比较肝硬化组和30例慢性乙肝患者(对照组)一般资料。分析心电图Q-Tc间期的变化;分析Child-Pugh评分、...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心电图Q-Tc的变化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80例(肝硬化组)的临床资料。比较肝硬化组和30例慢性乙肝患者(对照组)一般资料。分析心电图Q-Tc间期的变化;分析Child-Pugh评分、分级与肝硬化程度的关系。结果肝硬化组患者的血清钠、血清钙、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血小板低于对照组,血清胆红素、谷草转氨酶高于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的心率高于对照组,Q-Tc间期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Q-Tc间期与Child-Pugh评分(r=0.38,P<0.01)呈正相关,而与血清白蛋白(r=-0.31,P=0.006)、血红蛋白(r=-0.29,P=0.010)呈负相关;Child-Pugh评分是影响肝硬化患者心电图Q-Tc间期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肝硬化患者存在Q-Tc延长,且和Child-Pugh评分相关。检测Q-Tc间期变化,对了解肝硬化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有临床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硬化 心电图 q-tc间期 CHILD-PUGH评分
下载PDF
肝硬化患者Q-T间期延长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3
作者 李莉 刘怀荣 +2 位作者 树俊莲 席晓萍 王岩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8期2717-2718,共2页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心电图 Q-T 间期(Q-Tc)延长与肝硬化的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相互关系。方法对126例肝硬化患者及126例健康对照的心电图 Q-Tc 进行比较;肝硬化患者按Child-Pugh 分级后,观察各级间心电图 Q-Tc、凝血酶原时间(PT)、血清白蛋...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心电图 Q-T 间期(Q-Tc)延长与肝硬化的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相互关系。方法对126例肝硬化患者及126例健康对照的心电图 Q-Tc 进行比较;肝硬化患者按Child-Pugh 分级后,观察各级间心电图 Q-Tc、凝血酶原时间(PT)、血清白蛋白(ALB)、血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γ谷氨酰转移酶(GGT)、碱性磷酸酶(ALP)、血清钾、血清钙等指标;观察20例肝硬化晚期行肝移植手术患者手术前后的心电图 Q-Tc 及上述生化指标。结果肝硬化患者的 Q-Tc 较健康对照明显延长(P<0.01);肝硬化患者各级间 Q-Tc 随 Child分级呈现逐渐增高趋势,A 级与 B、C 级 Q-Tc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B、C 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直线相关分析 Q-Tc 与 Child 积分呈正相关(r=0.56,P<0.05);20例术前 Q-T 延长的肝移植患者术后17例患者 Q-Tc 恢复正常,3例患者明显较术前缩短。结论肝硬化患者存在 Q-Tc 延长,且随着病情的严重程度增加,Q-Tc 异常率增高。肝移植后往往恢复正常。Q-Tc 延长在判定肝硬化患者病情程度及预后上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q-tc 肝功能
原文传递
14例急性心肌梗塞Q—TC间期分析
4
作者 黄宝晨 《承德医学院学报》 1990年第3期150-152,共3页
本文对14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梗塞部位和非梗塞部位相关导联的心电图Q—Tc间期(k值),进行测量统计,并讨论了Q—Tc间期与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表明,当梗塞部位Q—Tc≤0.48s时,易发生恶性心律失常。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塞 心电描记术 q-tc间期 心律失常
下载PDF
新生儿低血钙与Q—Tc间期的观察(附57例报告)
5
作者 王薇 刘淑清 +2 位作者 梁玉华 马学路 刘瑞霞 《天津医药》 CAS 1992年第10期594-596,共3页
本文对57例新生儿进行了心电图检查及血钙测定。结果表明:当心电图Q-Tc间期>0.45秒时有87%的病例血钙<1.88mmol/L,血钙值与Q-Tc间期呈负相关。新生儿低血钙与胎龄、体重有关,早产儿、低体重儿血钙平均值1.73mmol/L,足月儿血钙平... 本文对57例新生儿进行了心电图检查及血钙测定。结果表明:当心电图Q-Tc间期>0.45秒时有87%的病例血钙<1.88mmol/L,血钙值与Q-Tc间期呈负相关。新生儿低血钙与胎龄、体重有关,早产儿、低体重儿血钙平均值1.73mmol/L,足月儿血钙平均值1.95mmol/L,两组有显著性差异。有原发疾病的新生儿合并低血钙的发生率为63%,其中重症疾患的早产儿并发低血钙的发生率比足月儿高。提示对于早产儿、低体重儿尤其伴有重症疾患的应早制做心电图检查,有利于发现低血钙并进行早期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q-tc间期 低钙血症
下载PDF
老年急性心肌梗塞患者Q-Tc间期延长的意义
6
作者 王峥嵘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05年第A06期11-12,共2页
目的探讨Q-Tc间期的延长对老年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预后评估的意义。方法将78例老年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与56例无急性心肌梗塞的冠心病(CHD)患者作对照分析,并根据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是否发生室速、室颤或心脏猝死, 将其分为严重心律失常... 目的探讨Q-Tc间期的延长对老年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预后评估的意义。方法将78例老年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与56例无急性心肌梗塞的冠心病(CHD)患者作对照分析,并根据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是否发生室速、室颤或心脏猝死, 将其分为严重心律失常组和无严重心律失常组,观察Q-Tc间期。结果急性心肌梗塞组的Q-Tc值为0.47±0.04s,无心肌梗塞的冠心病组的Q-Tc值为0.42±0.03s,两组间差异显著(p<0.01)。严重心律失常组的Q-Tc间期和无严重心律失常组的Q-Tc间期分别为0.49±0.03s及0.46±0.04s,两组差异显著(p<0.01)。结论老年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合并Q-Tc间期延长者预后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塞 q-tc间期 预后 老年人
下载PDF
肝硬化患者心电图Q-Tc间期延长的临床意义
7
作者 郑盛 刘海 王玉波 《肝脏》 2009年第2期111-112,115,共3页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Q-Tc间期变化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检测125例肝硬化患者与50例非肝硬化患者心电图Q-Tc、凝血酶原时间(PT)、血清白蛋白(Alb)、血清总胆红素(TBil)、血清钾、血清钙、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Q-Tc间期变化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检测125例肝硬化患者与50例非肝硬化患者心电图Q-Tc、凝血酶原时间(PT)、血清白蛋白(Alb)、血清总胆红素(TBil)、血清钾、血清钙、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和碱性磷酸酶(ALP)等指标,组间比较Q-Tc的变化及肝功能、不同Child分级间Q-Tc异常率,采用单因素直线相关回归分析探讨Q-Tc与各项相关指标的关系。结果肝硬化组Q-Tc为(440±15)ms,非肝硬化组为(405±13)ms,两组比较P<0.001;以Q-Tc≥440ms为异常,肝硬化组异常率为37.90%(47/125),非肝硬化组为12.00%(6/50),两组比较P<0.001。肝硬化组中ChildC级的Q-Tc异常率为72.50%(25/34),B级为41.50%(19/45),A级为28.37%(13/46);A级与C级比较P<0.01。单因素直线相关回归分析结果显示,Q-Tc与Child积分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31(P<0.01);与腹水程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24(P<0.05);与血清总胆红素(TBil)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23(P<0.05)。结论肝硬化存在Q-Tc异常延长,病因是多因素性的,随肝硬化病情加重,Q-Tc异常率升高。Q-Tc延长是引起室性心律失常的常见诱因,可能也是肝硬化患者出现猝死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心电图 q-tc间期
下载PDF
克山病患者与健康人Q—Tc间期对比分析
8
作者 王春田 《承德医学院学报》 1992年第3期162-164,共3页
对100名克山病患者与125名病区健康人的Q—Tc间期加以测定,并进行统计分析,显示二者间具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并对Q—Tc与心律失常、心肌受累、预后和其应用价值的关系等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克山病 心电描记术 qtc间期
下载PDF
左心交感神经切除术治疗先天性长Q-T间期综合征疗效分析
9
作者 孙华群 袁晓虹 +1 位作者 方永生 郑新权 《心电学杂志》 2007年第3期144-145,共2页
目的观察左心交感神经切除术对先天性长Q-T间期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对4例先天性长Q-T间期综合征患者行左心交感神经切除术,观察手术前后心电图及临床症状的变化。结果4例手术均成功,术后Q-TC间期(0.562±0.052s)较术前(0.578±0.... 目的观察左心交感神经切除术对先天性长Q-T间期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对4例先天性长Q-T间期综合征患者行左心交感神经切除术,观察手术前后心电图及临床症状的变化。结果4例手术均成功,术后Q-TC间期(0.562±0.052s)较术前(0.578±0.039s)略缩短,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室性心律失常明显减少,T波由切迹、双峰变为光滑。随访24~30个月仅1例晕厥复发。结论左心交感神经切除术治疗药物不能控制的先天性长Q-T间期综合征患者是有效的,但发病机制不同者疗效不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T间期综合征 左心交感神经切除术 q-tc间期 T波 室性心律失常
下载PDF
糖尿病心脏植物神经病变与Q-Tc间期延长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5
10
作者 向明珠 陈小惠 胡轶智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149-151,共3页
对61例糖尿病作心血管植物神经功能试验与心电图Q-Tc间期测定。结果表明伴心脏植物神经功能异常者,卧、坐、立位时的Q-Tc间期均较功能正常的患者及健康对照者明显延长。若以Q-Tc间期>440ms为延长,则乏氏动作时,心血管植物神经功能重... 对61例糖尿病作心血管植物神经功能试验与心电图Q-Tc间期测定。结果表明伴心脏植物神经功能异常者,卧、坐、立位时的Q-Tc间期均较功能正常的患者及健康对照者明显延长。若以Q-Tc间期>440ms为延长,则乏氏动作时,心血管植物神经功能重度异常组的阳性率(57%)为功能正常组(26%)及轻度异常组(25%)的2倍多;乏氏动作后重度异常组的阳性率为43%。活动使迷走-交感神经对心肌产生不均衡的影响,导致复极异常。不同体位和乏氏动作前后的Q-Tc间期,可作为预测糖尿病高危患者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心血管 植物神经功能 系统
原文传递
Niagara瀑布样T波改变1例 被引量:3
11
作者 高国亮 严国平 《现代电生理学杂志》 2018年第3期144-146,共3页
Niagara瀑布样T波多由交感神经兴奋过度引起,常见于脑血管意外,随着对这种特征性波形认识的深入了解,在其他疾病中也发现了这种波形。本文报道1例以纳差为主诉的Niagara瀑布样T波。
关键词 NIAGARA瀑布样T波 心电描记术 q-tc间期延长
下载PDF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化学消融后急性期Tp-Te间期和Tp-Te/Q-T的变化
12
作者 何玮 陈长曦 +4 位作者 孙丽卿 周浩 李晟 计光 黄伟剑 《心电与循环》 2015年第3期181-183,共3页
目的探讨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化学消融后急性期Tp-Te间期和Tp-Te/Q-T的变化。方法 1 3例(男性3例,女性10例)HOCM患者行经皮酒精室间隔消融术治疗,分别于术前和术后行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检测。结果室间隔厚度和左心室质量指数消融... 目的探讨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化学消融后急性期Tp-Te间期和Tp-Te/Q-T的变化。方法 1 3例(男性3例,女性10例)HOCM患者行经皮酒精室间隔消融术治疗,分别于术前和术后行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检测。结果室间隔厚度和左心室质量指数消融术后较术前明显降低[分别为(18.08±2.02)mm、(20.77±2.39)mm;(186.56±58.30)g/m^2、(208.79±72.76)g/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p-Te间期、Tp-Te/Q-T和Tp-Te/Q-Tc在消融术后24h及3~5d较术前降低[Tp-Te间期术前(136.15±7.12)ms,术后24h(129.23±9.76)ms,术后3~5d(128.08±10.11)ms;Tp-Te/Q-T术前0.32±0.03,术后24h 0.29±0.03,术后3~5d 0.29±0.03;Tp-Te/Q-Tc术前0.30±0.03,术后24h 0.27±0.02,术后3~5d 0.27±0.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HOCM室间隔消融术后急性期Tp-Te间期、Tp-Te/Q-T和Tp-Te/Q-Tc明显缩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TP-TE间期 Tp-Te/q-T Tp-Te/q-tc 化学消融
下载PDF
急性脑卒中Tp-e及Q-TC间期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3
作者 孙华群 《浙江医学》 CAS 2012年第20期1638-1639,1643,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T波峰末间期(Tp—e)及Q—Tc间期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急性脑卒中患者147例,按脑卒中类型分为脑梗死组(98例)、脑出血组(49例),同时选择65例无脑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的Tp—e、Tp—ec、Q—T...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T波峰末间期(Tp—e)及Q—Tc间期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急性脑卒中患者147例,按脑卒中类型分为脑梗死组(98例)、脑出血组(49例),同时选择65例无脑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的Tp—e、Tp—ec、Q—Tc间期。结果Tp—e、Tp—ec、Q—Tc间期脑出血组为(115.51±19.03)、(133.31±2691)、(418.82±44.60)ms,脑梗死组为(110.28±15.08)、(123.38±21.32)、(41785±24.93)ms,显著大于对照组(103.94±15.06)、(112.71±1690)、(398.23±4798)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脑出血组与脑梗死组比较Tp—e间期、Q—Tc间期略延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p—e。间期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右侧脑梗死者Tp—e、Tp—ec、Q—Tc间期为(109.30±16.88)、(12445±2284)、(417.43±27.11]ms.较左侧脑梗死者[(107.04±1332)、(117.11±19.23)、(412.99±29.47)]略延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脑卒中急性期Tp—e、Tp—ec、Q—T。间期明显延长,易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脑卒中急性期应加强心电图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卒中 T波峰末间期 q-tc间期 跨室壁复极离散度
下载PDF
室性心律失常与无室性心律失常者Q—Tc间期比较
14
作者 刘桂琴 修文福 《承德医学院学报》 1993年第3期195-196,共2页
对60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与30例无室性心律失常者(正常对照组),依据Baztt’s公式计算Q—Tc间期。其中,室性过早搏动(VPB)组48例和室性心动过速组(VT)12例与对照组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显著性。结果VPB组Q—Tc延长者为14.55%,VT组Q—Tc... 对60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与30例无室性心律失常者(正常对照组),依据Baztt’s公式计算Q—Tc间期。其中,室性过早搏动(VPB)组48例和室性心动过速组(VT)12例与对照组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显著性。结果VPB组Q—Tc延长者为14.55%,VT组Q—Tc延长者为25%,显示对照组与室性心律失常组(观察组)均有一定例数的Q—Tc延长,但未见直接引起室速,可能与Q—Tc轻度延长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tc 室性心律失常
下载PDF
Q-Tc间期延长评估急性心肌梗死预后
15
作者 郝建华 朱继先 张国华 《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 2002年第2期119-120,共2页
目的 观察Q Tc间期的延长值 ,评估急性心肌梗塞 (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 ,AMI)患者的预后。方法 将 6 5例AMI患者与 4 6例无心肌梗死的冠心病 (Coronaryheartdisease ,CHD)患者作对照分析 ,并根据AMI患者是否发生室速、室颤或心... 目的 观察Q Tc间期的延长值 ,评估急性心肌梗塞 (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 ,AMI)患者的预后。方法 将 6 5例AMI患者与 4 6例无心肌梗死的冠心病 (Coronaryheartdisease ,CHD)患者作对照分析 ,并根据AMI患者是否发生室速、室颤或心脏猝死 ,将其分成严重心律失常组及无严重心律失常组 ,观察Q Tc间期。结果 AMI组与CHD组的Q Tc间期分别为 0 .4 4± 0 .0 4s与 0 .4 2± 0 .0 3s,两者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5 ) ,Q Tc≥ 0 .4 4s的发生率分别为6 0 % (39/ 6 5 )与 30 % ,(14 / 4 6 ) ,两组差异非常显著 (P <0 .0 1)。严重心律失常组及无严重心律失常组的Q Tc间期分别为 0 .4 6± 0 .0 5s与 0 .4 3± 0 .0 4s ,两组差异显著 (P <0 .0 5 ) ;Q Tc≥ 0 .4 4s的发生率分别为 84 % (16 / 19)与 36 % (17/4 6 ) ,两组差异非常显著 (P <0 .0 1)。结论 AMI患者Q Tc明显延长时预后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q-tc间期 预后 AMI 心电图
下载PDF
普鲁卡因静脉复合麻醉与Q-Tc间期延长 被引量:3
16
作者 陈学秀 陈朴 程迪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1997年第2期99-100,共2页
观察普鲁卡因静脉复合麻醉期间出现的Q-Tc间期延长过程。认为Q-Tc间期时限延长的出现可作为判断普鲁卡因静脉复合麻醉中普鲁卡因血药浓度的参考指标;加大普鲁卡因剂量从而增加血药浓度,其心脏毒性必然相应增加。
关键词 普鲁卡因 全身麻醉 q-tc间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