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普若岗日冰原及其小冰期以来的冰川变化 被引量:50
1
作者 蒲健辰 姚檀栋 +2 位作者 王宁练 丁良福 张其花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87-92,共6页
普若岗日是藏北高原最大的由数个冰帽型冰川组合成的大冰原 .冰川覆盖面积 42 2 5 8km2 ,冰储量为 5 2 5 15 3km3 .冰川雪线海拔 5 6 2 0~ 5 86 0m .冰原呈辐射状向周围微切割的宽浅山谷溢出 5 0多条长短不等的冰舌 ,最大的可伸至山... 普若岗日是藏北高原最大的由数个冰帽型冰川组合成的大冰原 .冰川覆盖面积 42 2 5 8km2 ,冰储量为 5 2 5 15 3km3 .冰川雪线海拔 5 6 2 0~ 5 86 0m .冰原呈辐射状向周围微切割的宽浅山谷溢出 5 0多条长短不等的冰舌 ,最大的可伸至山麓地带 ,形成宽尾状冰舌 .在一些下伸较低的冰舌段 ,形成有许多冰塔林 ,以雄伟壮观的连座冰塔林和雏形冰塔林为主 .在东南部一些冰舌段雏形冰塔林的上部 ,分布着奇特的新月型雪冰丘和链状排列有序的雪冰丘 .小冰期以来 ,普若岗日的冰川呈退缩趋势 .环绕冰舌分布的冰碛序列 ,在北部和东南部普遍可区分出 3道 .对比研究认为 ,分别属于小冰期 3次寒冷期冰进的遗迹 .而西部小冰期冰川作用的范围较小 .按小冰期最盛时的规模量测当时的冰川面积 ,和现在相比该时段内冰川面积减少了 2 4 2 0km2 ,当时冰川面积比现在大 5 7% .由此引起的冰川资源的减少为 3 6 5 83km3 ,相当于 36 5 83× 10 8m3 的水量 .在普若岗日西侧 ,小冰期后期至 2 0世纪 70年代 ,冰川退缩了 2 0m ;70年代至 90年代末 ,冰川退缩了 40~ 5 0m ;平均 1 5~ 1 9m·a-1;1999年 9月至2 0 0 0年 10月 ,退缩 4~ 5m .明显反映出逐渐加剧的变化趋势 .和其它地区相比较 ,普若岗日冰原变化比较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 分布特征 小冰期 普若岗日冰原 冰川作用
下载PDF
TanDEM-X双站InSAR地形提取及精度评估 被引量:16
2
作者 孙亚飞 江利明 +2 位作者 柳林 孙永玲 汪汉胜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0-105,共6页
在介绍TanDEM-X/TerraSAR-X SAR数据获取模式和零秒时间基线等双站干涉测量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TanDEM-X双站SAR数据的高精度地形提取方法,并利用ICEsat激光测高数据进行了精度评估。该方法采用引入外部DEM进行相位差分的策略,... 在介绍TanDEM-X/TerraSAR-X SAR数据获取模式和零秒时间基线等双站干涉测量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TanDEM-X双站SAR数据的高精度地形提取方法,并利用ICEsat激光测高数据进行了精度评估。该方法采用引入外部DEM进行相位差分的策略,减少相位残差,提高相位解缠精度与效率。另外,在双站模拟相位和地理编码过程中考虑到双站几何结构和零时间多谱勒时间参数,采用ICESat高程数据进行绝对相位偏移校正。以复杂地形环境下的普若岗日冰原为例,获取了空间分辨率10m、高程精度0.8m的DEM结果,精度可满足国家1∶10 000地形制图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nDEM-X 双站SAR干涉测量 数字高程模型 普若岗日冰原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现代最大冰原区第四纪冰川作用 被引量:7
3
作者 易朝路 李孝泽 屈建军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91-497,共7页
普若岗日冰原是青藏高原最大的冰原,总面积达400km2.野外观察表明,从现代冰舌前端开始向山外有5套终碛垄和侧碛垄系列,分别称之为冰碛垄Ⅰ、Ⅱ、Ⅲ、Ⅳ和Ⅴ.根据地貌位置、地层关系、相对风化程度、风的改造程度和覆盖在有冰川漂砾的戈... 普若岗日冰原是青藏高原最大的冰原,总面积达400km2.野外观察表明,从现代冰舌前端开始向山外有5套终碛垄和侧碛垄系列,分别称之为冰碛垄Ⅰ、Ⅱ、Ⅲ、Ⅳ和Ⅴ.根据地貌位置、地层关系、相对风化程度、风的改造程度和覆盖在有冰川漂砾的戈壁上的沙子的电子自旋共振(ESR)年代,并与中国西部山地第四纪冰川数值年代比较,这些冰碛垄分别形成于现代冰川、小冰期、新冰期、末次冰期晚阶段和早阶段.冰碛垄V中的花岗岩漂砾散布于距山前6km以内的山麓平原,说明在第四纪晚期冰原西坡的古冰川虽到达山麓平原,但未能与邻近山地古冰川相连形成统一大冰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普若岗日冰原 第四纪 冰川作用 5套终碛垄 相对年代
下载PDF
青藏高原普若岗日冰原80m深冰层温度变化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蒲健辰 姚檀栋 +3 位作者 王宁练 段克勤 朱国才 杨梅学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82-286,共5页
20 0 0年 10月在普若岗日冰原海拔 6 0 0 0m处的 80m深冰芯孔中 ,利用热敏电阻温度计测量了冰层温度 .结果显示 ,所有温度曲线除 2m深度以上表层温度已受到低温冷波强烈干扰开始转型外 ,主要曲线均表现为暖季型 .最低冰温度 - 9.9℃ ,... 20 0 0年 10月在普若岗日冰原海拔 6 0 0 0m处的 80m深冰芯孔中 ,利用热敏电阻温度计测量了冰层温度 .结果显示 ,所有温度曲线除 2m深度以上表层温度已受到低温冷波强烈干扰开始转型外 ,主要曲线均表现为暖季型 .最低冰温度 - 9.9℃ ,出现在 12m深度处 .以 12m深度为界 ,上部冰层温度变幅大 ,下部冰温随深度增加基本呈直线型升高 ,温度梯度较上部小 .观测期间 ,4m之上冰温随时间逐渐降低 ,其降幅随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小 .最大日降低幅度在 0 5m处达 0 6 2℃ ,1m处为 0 35℃ ,2m处为 0 2 0℃ .据冰层温度状况和气候条件 ,普若岗日冰原应属极大陆型冰川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冰层温度 冰温变化 普若岗日冰原 热敏电阻温度计
下载PDF
从冰前风沙地貌初看普若岗日冰原的形成演变 被引量:7
5
作者 李孝泽 姚檀栋 +1 位作者 屈建军 张伟民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3-67,共5页
野外实地考察和室内样品分析表明 ,位于普若岗日冰原西侧冰川前缘带的大片风沙地貌 ,直接发育在冰碛之上 ,并以冰碛为主要物质来源 ,与冰川运动和冰原环境具有密切的联系 ,是相关冰川和冰原形成演化过程的良好反映与记录 .结合沙丘沉积... 野外实地考察和室内样品分析表明 ,位于普若岗日冰原西侧冰川前缘带的大片风沙地貌 ,直接发育在冰碛之上 ,并以冰碛为主要物质来源 ,与冰川运动和冰原环境具有密切的联系 ,是相关冰川和冰原形成演化过程的良好反映与记录 .结合沙丘沉积序列中的沉积构造测量、粒度分析及腐殖质夹层的14 C测年等结果 ,初步得出 :普若岗日冰原至少形成于 18kaBP ;冰原降水可能主要来自西风降水 ;18kaBP以来 ,冰原在总体上处于收缩过程 ,在约 10 8kaBP来 ,冰原西缘的零平衡线的年均水平退缩速率约为 0 88~ 1 0 2m·a-1,铅直升高速率约为 2 4~ 32mm·a-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若岗日冰原 冰川前缘 风沙地貌 形成演化
下载PDF
普若岗日冰原毗邻地区风沙地貌及其环境演变 被引量:5
6
作者 张伟民 姚檀栋 +2 位作者 李孝泽 屈建军 韩添丁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23-730,共8页
冰川作用形成的大面积的冰碛物沉积及寒冻风化是高寒区风沙沉积的主要物质来源 .风沙地貌的发育与高寒区环境密切相关 ,冻结作用使沙丘发育以加积作用为主 ,形成了高大的新月形沙丘 .沙丘的侵蚀与移动主要发生在暖季 ,新月形沙丘运动速... 冰川作用形成的大面积的冰碛物沉积及寒冻风化是高寒区风沙沉积的主要物质来源 .风沙地貌的发育与高寒区环境密切相关 ,冻结作用使沙丘发育以加积作用为主 ,形成了高大的新月形沙丘 .沙丘的侵蚀与移动主要发生在暖季 ,新月形沙丘运动速度相当缓慢 ,年平均水平移动量约 1 .8~ 0 .5cm·a- 1 ,加积速率约 0 .3~ 0 .0 8cm·a- 1 .普若岗日冰原毗邻地区的环境变化主要受温度条件制约 ,沙丘腐殖质层沉积年代与我国东部沙区古沙丘、敦德冰芯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可以认为西南季风的强度对本区具有重要的作用 .高原下垫面的变化造成太阳辐射差异 ,是引起西南季风强弱 ,造成高原腹地温度与降水随之变化的重要原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若岗日冰原 风沙地貌 高寒地区 沙丘 物源 冰川作用 风沙沉积 冰碛物 太阳辐射
下载PDF
普若岗日冰原西侧冰前风沙地貌的形成与我国冰川型沙漠的发现 被引量:5
7
作者 李孝泽 姚檀栋 +2 位作者 屈建军 张伟民 董光荣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703-708,共6页
在青藏高原中央、普若岗日冰原西侧流石坡地带山麓面上,分布有约100km2的由戈壁与沙丘组成的地貌,这是世界罕见的、也是我国发现的首例中纬度、高海拔地区冰前沙漠沉积。野外地貌、地层测量和室内样品的粒度、矿物、14C测年分析等结果表... 在青藏高原中央、普若岗日冰原西侧流石坡地带山麓面上,分布有约100km2的由戈壁与沙丘组成的地貌,这是世界罕见的、也是我国发现的首例中纬度、高海拔地区冰前沙漠沉积。野外地貌、地层测量和室内样品的粒度、矿物、14C测年分析等结果表明,其形成时代约为16kaBP以来;沉积特征在沙丘沉积序列中表现为风成砂夹零星腐殖质层,在戈壁中表现为砾石表面具次生方解石或碳酸钙沉淀层;演化模式为冷直线式;形成条件为以下伏冰碛物为主要砂源,以行星西风环流和高原冬季风引起的地面西风为主要动力,以持续的寒冷半干旱为气候背景;成因主要与冰原西缘冰川作用形成丰富的冰碛物砂源有关;因此,这类沙漠与一般冰缘沙漠以河湖相砂为源具有显著区别,可称为"冰川型沙漠"。由于其形成兼与冰原、气候和环流的变化密切相关,所以它是高原腹地全新世气候环境变化的重要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若岗日冰原 冰前风沙地貌 冰川型沙漠 冰川作用 冰碛物砂源 全新世环境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