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CD)超声在颅脑创伤(TBI)患者颅内压(ICP)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0年12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创伤外科收治的26例入院后早期行有创ICP监测的TBI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所有患者(260例次)的...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CD)超声在颅脑创伤(TBI)患者颅内压(ICP)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0年12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创伤外科收治的26例入院后早期行有创ICP监测的TBI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所有患者(260例次)的TCD参数,包括收缩期血流速度(FVs)、舒张期血流速度(FVd)、平均血流速度(FVm)、搏动指数(PI)及阻力指数(RI);收集同期有创监测参数,包括ICP、平均动脉压(MAP)。分别应用建模公式1[无创ICP_(1)(nICP_(1))=4.47×PI+12.68]、公式2[nICP_(2)=MAP×(1-FVd/FVm)-14]、公式3(nICP_(3)=10.93×PI-1.28)计算nICP。采用双变量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同期nICP与ICP的相关性,绘制nICP与ICP的Bland-Altman检验图比较一致性偏差,并绘制nICP预测ICP增高[ICP≥20 mm Hg(1 mm Hg=0.133 kPa)]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其预测效能。根据应用的有创监测技术分为液压组(159例次)和压电组(101例次),根据患者是否接受去骨瓣减压术分为去骨瓣减压组(201例次)和未去骨瓣减压组(59例次),并分别进行亚组分析。结果TCD各项参数中,PI与ICP呈正相关(r=0.74,P<0.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nICP_(1)、nICP_(2)、nICP_(3)与ICP均呈正相关(均P<0.001);Bland-Altman检验结果显示,nICP_(1)、nICP_(2)、nICP_(3)的偏差分别为(1.3±2.4)mm Hg、(-2.1±6.3)mm Hg、(-6.2±2.1)mm Hg;亚组分析中也得到类似结果。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nICP_(1)、nICP_(2)、nICP_(3)预测ICP增高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1、0.79、0.89(均P<0.001),其中nICP_(1)的准确性较高,灵敏度为94.44%,特异度为83.48%。结论根据TCD参数计算nICP可辅助动态评估TBI患者ICP的变化情况,其操作简便、准确性较高,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CD)超声在颅脑创伤(TBI)患者颅内压(ICP)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0年12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创伤外科收治的26例入院后早期行有创ICP监测的TBI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所有患者(260例次)的TCD参数,包括收缩期血流速度(FVs)、舒张期血流速度(FVd)、平均血流速度(FVm)、搏动指数(PI)及阻力指数(RI);收集同期有创监测参数,包括ICP、平均动脉压(MAP)。分别应用建模公式1[无创ICP_(1)(nICP_(1))=4.47×PI+12.68]、公式2[nICP_(2)=MAP×(1-FVd/FVm)-14]、公式3(nICP_(3)=10.93×PI-1.28)计算nICP。采用双变量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同期nICP与ICP的相关性,绘制nICP与ICP的Bland-Altman检验图比较一致性偏差,并绘制nICP预测ICP增高[ICP≥20 mm Hg(1 mm Hg=0.133 kPa)]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其预测效能。根据应用的有创监测技术分为液压组(159例次)和压电组(101例次),根据患者是否接受去骨瓣减压术分为去骨瓣减压组(201例次)和未去骨瓣减压组(59例次),并分别进行亚组分析。结果TCD各项参数中,PI与ICP呈正相关(r=0.74,P<0.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nICP_(1)、nICP_(2)、nICP_(3)与ICP均呈正相关(均P<0.001);Bland-Altman检验结果显示,nICP_(1)、nICP_(2)、nICP_(3)的偏差分别为(1.3±2.4)mm Hg、(-2.1±6.3)mm Hg、(-6.2±2.1)mm Hg;亚组分析中也得到类似结果。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nICP_(1)、nICP_(2)、nICP_(3)预测ICP增高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1、0.79、0.89(均P<0.001),其中nICP_(1)的准确性较高,灵敏度为94.44%,特异度为83.48%。结论根据TCD参数计算nICP可辅助动态评估TBI患者ICP的变化情况,其操作简便、准确性较高,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文摘目的探究丁苯酞注射液辅治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对脑血管储备功能(cerebrovascular reserve, CVR)、侧支代偿血管建立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2月-2019年1月收治的83例存在手术或溶栓治疗禁忌证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1例。入院后,两组均给予脑梗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注射液每日2次静脉滴注,两组疗程均为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BI),治疗后临床疗效,治疗前后CVR值和脉动指数(PI),治疗后侧支循环建立情况及治疗前后相关因子[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重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降低,而BI升高,且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BI改善程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10%高于对照组的63.41%(χ2=6.910,P=0.009)。治疗后,两组PI降低、CVR值升高,且观察组PI降低及CVR值升高程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后,观察组侧支循环建立率为61.90%高于对照组的39.02%(χ2=5.633,P=0.012);治疗后,两组血清VEGF、bFGF、BDNF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上述指标升高程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两组治疗期间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62,P=0.353)。结论丁苯酞注射液辅治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显著,可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CVR,增加侧支代偿血管建立,且治疗安全性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