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0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残留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与精神病性症状及认知功能的相关性 被引量:26
1
作者 李丹 徐彩娟 +4 位作者 周燕玲 李冠男 崔洪梅 孙彬 宁玉萍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33-335,346,共4页
目的:探讨残留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与精神病性症状及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对连续入组的181例残留型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评定患者目前精神状况,个人与社会表... 目的:探讨残留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与精神病性症状及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对连续入组的181例残留型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评定患者目前精神状况,个人与社会表现量表(Personal and Social Performance Scale,PSP)评定患者目前社会功能,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成套测验共识版[Measurement and Treatment Research to Improve Cognition in Schizophrenia)MATRICSConsensus Cognitive Battery,MCCB]评定患者目前认知功能。结果:残留型精神分裂症患者总病程越长,精神病性症状越严重,社会功能越差;认知功能中的信息处理速度越快,注意警觉性越高患者的社会功能越好。结论:残留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病性症状及认知功能对其社会功能均有极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留型精神分裂症 社会功能 精神病性症状 认知功能
原文传递
抑郁症患者精神病性症状与童年期虐待及心理弹性水平的关联研究 被引量:26
2
作者 杜洋 季益富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05-509,共5页
目的探讨童年期虐待和心理弹性水平与抑郁症患者精神病性症状的关系。方法根据是否存在精神病性症状,将160例抑郁症患者,分成伴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组(PMD组,80例)和不伴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组(NMD组,80例),两组患者均完成一般资料调查表... 目的探讨童年期虐待和心理弹性水平与抑郁症患者精神病性症状的关系。方法根据是否存在精神病性症状,将160例抑郁症患者,分成伴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组(PMD组,80例)和不伴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组(NMD组,80例),两组患者均完成一般资料调查表、儿童期虐待问卷(childhood trauma questionnaire,CTQ)和心理弹性量表(Conne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的评定。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探究抑郁患者精神病性症状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在情感虐待[(17.80±2.78)分,(10.14±1.46)分],躯体虐待[(16.98±3.21)分,(8.31±1.24)分],性虐待[(8.74±1.87)分,(7.85±1.71)分],情感忽视[(21.46±1.95)分,(15.71±2.12)分]和童年虐待总分[(81.98±9.88)分,(54.10±4.36)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68.88,70.91,2.91,45.93,77.28,均P<0.01);在坚韧性(F=4.47,P<0.01),力量性(F=5.59,P<0.01),乐观性(F=2.35,P=0.033)和心理弹性总分(F=7.23,P<0.01)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发病年龄是抑郁症患者精神病性症状的危险因素[B=2.57,P=0.024,OR(95%CI)=13.07(1.01~169.54)],无童年期虐待[B=-1.95,P=0.003,OR(95%CI)=0.14(0.04~0.52)]、高心理弹性[B=-2.54,P<0.01,OR(95%CI)=0.08(0.02~0.27)]、轻中度抑郁[B=-1.33,P=0.013,OR(95%CI)=0.27(0.09~0.76)]是抑郁症患者精神病性症状的保护因素。结论心理弹性可能是抑郁症患者精神病性症状的保护因素,童年期虐待可能是抑郁症患者精神病性症状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伴精神病性症状 童年期虐待 心理弹性
原文传递
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与家庭负担的相关性及社区康复干预效果研究 被引量:25
3
作者 刘丽芳 吴霜 +3 位作者 刘玲 张倬秋 李水英 邓红 《精神医学杂志》 2015年第1期20-22,共3页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社区康复患者精神症状与家庭负担的相关性以及康复干预的效果。方法将101例精神分裂症社区康复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56例和对照组45例,两组均开放兴趣小组,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开展个案管理及社区团体训练。干预前和干预6...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社区康复患者精神症状与家庭负担的相关性以及康复干预的效果。方法将101例精神分裂症社区康复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56例和对照组45例,两组均开放兴趣小组,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开展个案管理及社区团体训练。干预前和干预6个月后采用阳性和阴性综合征量表(PANSS)、家庭负担量表(FBS)对两组患者精神症状与家庭负担进行评定。结果 FBS总分与PANSS总分及一般病理分呈正相关(P<0.05);干预后两组PANSS总分及各因子分均较干预前下降(P<0.05),FBS总分及除躯体健康外其他各因子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干预后研究组PANSS总分及各因子分低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FBS总分及家庭娱乐活动、家庭关系因子分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与家庭负担密切相关。开展社区精神康复有利于改善患者精神症状,减轻家庭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社区精神康复 精神症状 家庭负担
下载PDF
伴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患者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4
4
作者 李秀英 陈宏 辛建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32-735,共4页
目的:探讨伴有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的临床特征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根据是否存在精神病性症状,将374例重度抑郁发作患者分成伴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组( PMD)和不伴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组( NMD),两组患者均完成社会人口学调... 目的:探讨伴有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的临床特征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根据是否存在精神病性症状,将374例重度抑郁发作患者分成伴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组( PMD)和不伴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组( NMD),两组患者均完成社会人口学调查表(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家族史、疾病初发年龄、发作次数、住院次数等)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的评定。结果PMD组总阳性家族史( PMD组47/79,NMD组104/268, P<0.01)、精神病性障碍阳性家族史( PMD组19/79,NMD组26/268, P<0.01)、住院次数[PMD 组(2.52±1.29)次,NMD 组(1.39±1.31)次, P<0.01]、HAMD总分[PMD总分(47.85±8.69)分,NMD总分(43.44±8.51)分, P<0.01]及焦虑/躯体化[PMD组(11.40±3.28)分,NMD组(9.19±3.54)分, P<0.01]、认知障碍因子[PMD组(12.24±3.77)分, NMD组(9.45±3.68)分, P<0.01]显著高于 NMD组;发病年龄[PMD 组(30.09±5.17)岁,NMD 组(35.95±9.06)岁, P<0.01]、本次病程[PMD组(1.58±0.76)月,NMD组(3.02±2.87)月, P<0.01]、日夜变化因子分[PMD组(0.76±0.46)分,NMD组(1.01±0.51)分, P<0.01]显著小于NMD组。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具有精神障碍阳性家族史(β=3.278)、发病年龄早(β=-2.524)、认知障碍(β=3.836)的重度抑郁症患者,伴发精神病性症状的风险性大(均P<0.05)。结论 PMD与NMD相比,具有较多的精神疾病阳性家族史、精神病性障碍阳性家族史、临床症状重、发病年龄早、住院次数多等特点;具有精神障碍阳性家族史、发病年龄早、认知障碍严重的重度抑郁症患者,伴发精神病性症状的可能性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精神病性症状 临床特征
原文传递
心理剧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作用 被引量:17
5
作者 胡立红 李娇 +3 位作者 时德菊 姚云 杨文珍 王敏 《齐鲁护理杂志》 2010年第9期14-16,共3页
目的:探讨心理剧治疗对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疗效。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8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4例和对照组42例,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和护理,且对治疗组进行心理剧治疗。对完成研究的治疗组40例和对照... 目的:探讨心理剧治疗对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疗效。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8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4例和对照组42例,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和护理,且对治疗组进行心理剧治疗。对完成研究的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进行精神病患者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PI)和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的测试,并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逐步回归分析和协方差分析。结果:①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发现治疗因素对社会功能评定量表各因子均存在主效应(F=28.057~59.419,P<0.01),对BPRS无主效应(F=1.445,P>0.05);时间因素对社会功能评定量表各因子和BPRS均存在主效应(F=260.298~1178.336,P<0.01);治疗因素和时间因素对社会功能评定量表各因子和BPRS均存在交互作用(F=5.435~146.604,P<0.05)。②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心理剧治疗、治疗前社会功能分数、总治疗时间、治疗后BPRS分数和性别对社会功能各因子分数增加值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Beta值=0.205~0.784、-0.141~-0.461,P<0.05);治疗前BPRS分数、性别和心理剧治疗对BPRS分数减少值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Beta值=-0.269、0.244、0.685,P<0.01)。③经协方差分析控制治疗前社会功能、BPRS分数、总治疗时间和性别的影响后,治疗组的日常生活能力、动性和交往及社会技能增加值高于对照组(P<0.01);排除治疗前BPRS分数和性别的影响后,治疗组的BPRS减少值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理剧治疗能够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和精神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剧治疗 精神分裂症 社会功能 精神症状
下载PDF
放松训练联合心理护理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不良情绪及睡眠质量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15
6
作者 李秀灼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22年第9期1763-1766,共4页
目的:探讨放松训练联合心理干预改善精神分裂症(SCH)患者不良情绪及睡眠质量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厦门市仙岳医院收治入院的SCH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投掷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 目的:探讨放松训练联合心理干预改善精神分裂症(SCH)患者不良情绪及睡眠质量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厦门市仙岳医院收治入院的SCH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投掷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放松训练和心理护理,比较2组患者护理前后抑郁焦虑情况、睡眠质量、精神病症状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后,2组患者SDS评分、SAS评分、PSQI评分及BPR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患者均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6.00%,对照组为82.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放松训练联合心理干预能够改善SCH患者睡眠质量以及不良情绪,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松训练 心理护理 精神分裂症 睡眠质量 不良情绪 精神病症状
下载PDF
帕罗西汀联合氨磺必利治疗伴精神病症状抑郁发作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13
7
作者 杨薇 陈怡兰 +1 位作者 陈雪 张礼会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5年第4期515-516,共2页
目的:探讨帕罗西汀联合氨磺必利治疗伴精神病症状抑郁发作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玉溪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伴精神病症状抑郁发作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采用帕罗西汀联合氨磺必利治疗,对照组单用帕罗西汀... 目的:探讨帕罗西汀联合氨磺必利治疗伴精神病症状抑郁发作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玉溪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伴精神病症状抑郁发作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采用帕罗西汀联合氨磺必利治疗,对照组单用帕罗西汀治疗,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减分率评定治疗后第1周、第2周、第4周、第8周的疗效;并使用症状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有效率为64.0%,观察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HAM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伴精神病症状的抑郁发作采用两种方法治疗均有良好疗效,两组第1周、2周、4周、8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帕罗西汀联合氨磺必利治疗伴精神病症状抑郁发作是一种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罗西汀 氨磺必利 精神病症状 抑郁症
下载PDF
伏立康唑引起精神症状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8
作者 汪向海 金艺凤 邢敏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1期44-47,共4页
目的:对伏立康唑使用引起精神症状不良反应的可能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收集2014年1~11月在我院呼吸内科使用伏立康唑治疗的患者(排除使用伏立康唑治疗前有各类精神疾病、代谢性脑病病例)病例,使用伏立康唑静脉制剂200 mg,每12 h... 目的:对伏立康唑使用引起精神症状不良反应的可能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收集2014年1~11月在我院呼吸内科使用伏立康唑治疗的患者(排除使用伏立康唑治疗前有各类精神疾病、代谢性脑病病例)病例,使用伏立康唑静脉制剂200 mg,每12 h一次静滴,所有患者都首日剂量加倍;并根据是否出现精神症状分为不良反应组及对照组,通过比较两组各基础指标的差异,运用Logsi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使用伏立康唑引起精神症状不良反应的可能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病例113例,其中出现精神症状不良反应者11例。精神症状不良反应组血清谷丙转氨酶水平(115±10.45)U/L和血清谷草转氨酶水平(65.82±6.01)U/L分别高于对照组的(25.86±8.86)U/L、(24.4±8.68)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中,血清谷丙转氨酶水平和血清谷草转氨酶水平异常均为精神症状不良反应发生的危险因素[OR_(谷丙)=1.546(1.127,2.634),OR_(谷草)=1.052(1.012,1.094)]。结论: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血清谷草转氨酶异常的患者使用伏立康唑出现精神症状不良反应的可能性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立康唑 精神症状 不良反应
下载PDF
76例苯丙胺类兴奋剂所致精神病性障碍复吸患者临床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王文甫 梅秀森 +6 位作者 陈银萍 朱司琦 裴渝 王小平 陈敏 曹利洪 周燕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 CAS 2017年第1期18-21,共4页
目的:探讨苯丙胺类兴奋剂所致精神病性障碍复吸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近一年半内单用苯丙胺类兴奋剂所致精神病性障碍复吸住院的76例患者的复吸原因、首次与复吸滥用毒品后出现精神病性障碍时间、首次住院及复吸住院精神症状及其变化... 目的:探讨苯丙胺类兴奋剂所致精神病性障碍复吸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近一年半内单用苯丙胺类兴奋剂所致精神病性障碍复吸住院的76例患者的复吸原因、首次与复吸滥用毒品后出现精神病性障碍时间、首次住院及复吸住院精神症状及其变化、抗精神病药物使用情况及疗效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复吸原因中以朋友压力为主,其次为心瘾;症状中以易激惹为多见。自知力均有不同程度改变。对每例复吸患者住院病历记录精神症状与首次住院精神症状进行相符评定,高度相符者61例,基本相符者15例。对本组患者两次住院的所有精神症状进行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复吸后出现精神症状时间平均(1.26±3.08)月,明显短于开始使用毒品后出现精神症状时间(30.90±20.26)月。差异具有显著性(T=12.72,P<0.01)。在治疗中,抗精神病药物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利培酮,其次是富马酸喹硫平、奥氮平,大多数常规加用情感稳定剂丙戊酸钠或碳酸锂。疗效都比较满意。结论:苯丙胺类兴奋剂致精神病性障碍复吸原因以朋友压力、心瘾为主,复吸后出现精神病性症状快,其症状与首次住院类同,治疗效果都比较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丙胺类兴奋剂 精神病性症状 复吸 临床特点
原文传递
家属资源中心、电话随访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改善作用的动态分析 被引量:10
10
作者 谭文艳 林海程 +5 位作者 许明智 张献强 黄晓清 陈淑德 高云 全东明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6期1867-1870,1874,共5页
目的探讨家属资源中心和电话随访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改善作用的动态变化。方法收集、分析接受家属资源中心和电话随访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各69例、57例,对患者每3个月评估一次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每6... 目的探讨家属资源中心和电话随访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改善作用的动态变化。方法收集、分析接受家属资源中心和电话随访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各69例、57例,对患者每3个月评估一次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每6个月评估一次个人与社会表现量表(PSP)和WHO生存质量量表简版(WHO-QOL-BREF)。结果两服务组随时间变化,PANSS、PSP、WHOQOL-BREF均呈现好的趋势。两组阳性症状得分变化与时间无交互效应(P>0.05),阴性症状和一般精神病理学症状得分变化与时间有交互效应(P<0.05),PSP和WHOQOL-BREF得分变化与服务时间无交互效应(P>0.05)。家属资源中心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好于电话随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家属资源中心和电话随访服务均能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家属和专业人员的全程介入,更有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家属资源中心 电话随访 精神症状 社会功能 生活质量
下载PDF
个案管理对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0
11
作者 姚琳 顾春红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0年第28期100-104,共5页
目的探讨个案管理对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0月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南汇精神卫生中心接受治疗的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患者87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区组法将其分为研究组(43例)和对照... 目的探讨个案管理对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0月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南汇精神卫生中心接受治疗的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患者87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区组法将其分为研究组(43例)和对照组(44例)。研究组实施个案管理方案,对照组进行普通门诊随访方案。分别于入组时,治疗3、6、12个月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17)、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进行评估比较。结果最终完成79例(研究组41例,对照组38例)。BPRS、HAMD评分组间比较、时间点比较及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治疗3、6、12个月BPRS、HAMD评分均较入组时降低,且治疗6、12个月低于治疗3个月,治疗12个月低于治疗6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治疗3、6、12个月BPRS评分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治疗6、12个月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FAD评分组间、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交互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3、6、12个月FAD评分均较入组时降低,且治疗6、12个月低于治疗3个月,治疗12个月低于治疗6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治疗6、12个月FAD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ITAQ评分时间点比较及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3、6、12个月ITAQ评分均较入组时升高,且治疗6、12个月高于治疗3个月,治疗12个月高于治疗6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ITAQ评分组间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12个月内服药依从性、复发及重新就业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均P<0.05)。结论个案管理与普通门诊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精神病性症状 个案管理 社会功能
下载PDF
帕罗西汀联合氨磺必利治疗有精神病症状的抑郁症临床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吕伟 李美花 《中国民康医学》 2013年第18期12-13,共2页
目的:观察氨磺必利联合帕罗西汀治疗伴精神病症状抑郁发作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8月一2012年12月我院就诊的有精神病症状的抑郁症患者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l例,分别采用帕罗西汀联合氨磺必利及单用帕罗西汀治疗,... 目的:观察氨磺必利联合帕罗西汀治疗伴精神病症状抑郁发作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8月一2012年12月我院就诊的有精神病症状的抑郁症患者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l例,分别采用帕罗西汀联合氨磺必利及单用帕罗西汀治疗,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减分率评定治疗后第1周、第2周、第4周、第8周的疗效。用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有效率85.4%,对照组有效率65.9%,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前HAMD评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伴精神病症状的抑郁发作采用两种方法治疗均有良好疗效,两组之间除第一周无显著差异外(P〉0.05),其余第2剧、第4周、第8周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帕罗西汀联合氨磺必利治疗伴精神病症状的抑郁发作是一种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I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罗西汀 氨磺必利 精神病症状 抑郁症
下载PDF
伴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障碍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9
13
作者 陈林 吉振鹏 +13 位作者 杨甫德 王刚 方贻儒 陆铮 杨海晨 胡建 陈致宇 黄颐 孙静 王小平 李惠春 张晋碚 李小钧 司天梅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17年第4期221-224,共4页
目的:探讨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障碍(BD)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0~2011年"中国BD患者诊断评估服务"项目的数据进行二次分析;对306例BD患者中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99例(32.4%)患者应用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 目的:探讨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障碍(BD)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0~2011年"中国BD患者诊断评估服务"项目的数据进行二次分析;对306例BD患者中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99例(32.4%)患者应用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中自杀模块分为自杀未遂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的人口学及临床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BD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结果:分别有36例(36.5%)及63例患者入自杀未遂组和对照组;自杀未遂组年龄明显高于对照组(t=-2.37,P=0.020);发作频繁(χ~2=8.526)、伴有不典型特征(χ~2=6.673)、有自杀观念(χ~2=6.314)、有季节性特征(χ~2=4.956)及有精神障碍家族史(χ~2=6.189)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及自杀观念与伴有精神病性症状BD患者的自杀未遂相关(OR=1.055,P=0.008,95%CI:1.014~1.098;OR=4.467,P=0.002,95%CI:1.750~11.403)。结论:年龄大及有自杀观念是伴有精神病性症状BD患者自杀未遂的主要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障碍 自杀未遂 精神病性症状 危险因素
下载PDF
男性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结构网络全局效率与精神症状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陈建淮 姚志剑 +4 位作者 秦姣龙 阎锐 汤浩 花玲玲 卢青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4-26,共3页
目的探讨男性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结构网络全局效率属性的改变及其与精神症状的相关性。方法对27例男性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组)、28例男性健康者(对照组)进行弥散张量成像扫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利用解... 目的探讨男性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结构网络全局效率属性的改变及其与精神症状的相关性。方法对27例男性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组)、28例男性健康者(对照组)进行弥散张量成像扫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利用解剖学自动标记模板(automatedanatomicallabeling,AAL)将整个大脑划分为90个区域,对大脑进行确定性纤维追踪(fiber assignment by continuoustracking,FACT),构建脑结构二值化网络。对所得两组脑网络的网络平均全局效率属性值和节点全局效率属性值进行双样本t检验,并对节点的全局效率属性值与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scale,PANSS)各项分值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患者组脑网络平均全局效率属性值下降(7.87±0.56,8.17±0.56,P=0.005),左侧眶部额上回(P=0.00025)、左侧顶上回(P=0.00011)、左侧楔叶(P=0.00012)、左侧壳核(P=0.00032)节点全局效率属性值下降,均通过FDR校正。患者组左侧壳核全局效率属性值与PANSS总分(r=-0.43,P=0.03)、阳性因子分(r=-0.41,P=0.03)、认知因子分(r=-0.40,P=0.04)呈负相关。结论男性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左额顶枕相关皮质以及皮质下相关结构的信息传输与整合效率的下降与其疾病的发生相关,同时皮质下结构工作效率的下降与精神分裂症患者阳性症状和认知功能损害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执型精神分裂症 弥散张量成像 脑结构网络 全局效率 精神症状
原文传递
喹硫平与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疗效与认知功能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蒲强红 宴霜 伍朝君 《基层医学论坛》 2015年第7期865-866,共2页
目的对比喹硫平与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疗效与认知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将50例初诊或经典抗精神病药治疗疗效不显著或无法耐受不良反应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喹硫平(n=25)与利培酮(n=25)2组,进行为期3个月的治疗。治疗前后应用阳... 目的对比喹硫平与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疗效与认知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将50例初诊或经典抗精神病药治疗疗效不显著或无法耐受不良反应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喹硫平(n=25)与利培酮(n=25)2组,进行为期3个月的治疗。治疗前后应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ES)分别评估患者的临床疗效与认知功能。结果共39例临床稳定患者(PANSS量表≤60分或PANSS减分率≥50%)完成3个月的治疗(喹硫平组19例,利培酮组20例)。与基线比较,喹硫平与利培酮治疗3个月后MME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PANSS总分及各子项目得分较治疗前有显著降低(P<0.05),但2组间MMES与PANSS项目评分并无差异性。结论喹硫平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显著,均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但两者之间并无统计学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精神症状 认知障碍 喹硫平 利培酮
下载PDF
精神分裂症患者敌意归因偏向与共情能力及精神症状的关系 被引量:8
16
作者 陈学全 汪凯 +6 位作者 董毅 朱道民 万兴松 杜晓玮 刘巍 刘丹丹 孙娜娜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949-953,共5页
目的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敌意归因偏向和共情能力,探讨患者敌意归因偏向与共情能力及精神症状的关系。方法采用中文版模棱两可、目的和敌意问卷(AIHQ-C)和人际反应指征量表(IRI-C)对81例未用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敌意归因偏向和共情能力... 目的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敌意归因偏向和共情能力,探讨患者敌意归因偏向与共情能力及精神症状的关系。方法采用中文版模棱两可、目的和敌意问卷(AIHQ-C)和人际反应指征量表(IRI-C)对81例未用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敌意归因偏向和共情能力作评估,与100例正常者作比较,患者组同时作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结果患者组AIHQ-C的各项评分均高于正常组(P<0.01,P<0.05),患者组的IRI-C总分、想象力和共情性关心因子分均低于正常组(P<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患者组AIHQ-C评分与IRI-C总分、观点采择因子分及共情性关心因子分呈负相关(P<0.01,P<0.05),与PANSS评分呈正相关(P<0.01,P<0.05),IRI-C总分与阴性症状(r=-0.28,P=0.011)呈负相关,共情性关心因子分与PANSS总分(r=-0.22,P=0.045)和阴性症状分(r=-0.26,P=0.019)呈负相关。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明显的敌意归因偏向和共情能力的损害,这种归因偏差可能与患者的共情能力缺陷有关,并且对患者的精神症状严重程度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敌意 归因 共情 精神症状
下载PDF
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雌激素水平及其与精神症状及糖脂代谢的关系 被引量:8
17
作者 韩重阳 孙静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15年第1期27-29,共3页
目的:探讨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雌激素水平及其与精神症状及糖脂代谢的关系。方法:检测107例未服药或停药超过3个月且月经周期规律的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雌激素相关指标;根据雌激素水平分为低雌激素组(n=47)和正常雌激素组(n=60);以阳... 目的:探讨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雌激素水平及其与精神症状及糖脂代谢的关系。方法:检测107例未服药或停药超过3个月且月经周期规律的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雌激素相关指标;根据雌激素水平分为低雌激素组(n=47)和正常雌激素组(n=60);以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患者的精神症状;检测患者糖脂代谢相关指标(空腹血糖、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A、载脂蛋白B、脂蛋白α);由空腹血糖及三酰甘油水平计算简易指数(Ty G);分析雌激素水平与精神症状及糖脂代谢的相关性。结果:低雌激素组PANSS总分、一般病理分及空腹血糖水平明显高于正常雌激素组(P均<0.05);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雌激素水平与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A水平呈正相关(r=0.303,P=0.002;r=0.329,P=0.001);与Ty G指数呈负相关(r=-0.227,P<0.05)。结论:低雌激素水平可能是影响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及糖代谢异常的危险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女性 代谢指标 雌激素 精神症状
下载PDF
青少年抑郁症住院患者自杀行为发生率及其相关风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彭婉嫕 邓金平 +2 位作者 刘惟蜻 冀二妮 何红波 《中华精神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3-40,共8页
目的探究青少年抑郁症住院患者的自杀行为发生率及其相关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2年12月深圳市康宁医院收治的442例青少年抑郁症住院患者的病例资料,男64例,女358例,年龄10~17岁。以入院当天的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Int... 目的探究青少年抑郁症住院患者的自杀行为发生率及其相关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2年12月深圳市康宁医院收治的442例青少年抑郁症住院患者的病例资料,男64例,女358例,年龄10~17岁。以入院当天的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International Neuropsychiatric Interview,MINI)自杀模块评估结果为指标,根据既往1个月内是否有自杀行为分为自杀未遂组(n=140)和非自杀未遂组(n=302)。比较2组患者的社会人口特征、临床特征、内分泌指标及艾森克个性测验(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家庭环境量表简式中文版(The Chinese Version of Family Environment Scale Symptoms Questionnaire,FES-F)、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dolescent Self-rating Life Events Checklist,ASLEC)、童年期虐待问卷(Childhood Trauma Questionnaire,CTQ)、青少年多维焦虑量表(The Multidimensional Anxiety Scale for Children,MASC)、儿童抑郁量表(Child Depression Inventory,CDI)的评分。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近1个月内自杀行为的风险因素。结果青少年抑郁症住院患者入院前1个月内的自杀行为发生率为31.67%(140/442),既往总体自杀行为发生率为53.8%(238/442)。相比非自杀未遂组患者,自杀未遂组患者在精神病性症状、共病躯体疾病、既往有过自杀行为更常见,分别为46%(64/140)比26%(77/302)、34%(47/140)比21%(65/302)、81%(114/140)比32%(98/302)(χ^(2)=18.00、7.34、91.94,均P<0.05)。量表评分方面,自杀未遂组患者比非自杀未遂组患者,ASLEC中的健康适应因子得分更高[M(Q1,Q3)][6(4,9)比5(3,8)](χ^(2)=2.13,P<0.05);MASC中的躯体症状因子得分更高[26(19.25,31)比24(16,29)](χ^(2)=2.50,P<0.05);CDI中的负性情绪、低自尊、人际问题因子得分以及CDI总分评分也更高(χ^(2)=2.35、2.96、2.09、2.17;均P<0.05)。回归分析显示,精神病性症状(OR=1.85,95%CI:1.13~3.02)、共病躯体疾病(OR=1.85,95%CI:1.09~3.14)、既往有过自杀行为(OR=8.34,95%CI:5.0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青少年 自杀行为 发生率 风险因素 精神病性症状 共病躯体疾病
原文传递
临床药师对莫西沙星注射液致精神异常患者的药学监护 被引量:8
19
作者 葛云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6年第12期1715-1717,共3页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1例莫西沙星注射液致精神异常患者治疗中的作用及药学监护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药师参与1例老年患者使用莫西沙星治疗肺部感染后出现精神异常的治疗过程,结合相关资料,从临床药师的角度分析莫西沙星产生不良反...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1例莫西沙星注射液致精神异常患者治疗中的作用及药学监护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药师参与1例老年患者使用莫西沙星治疗肺部感染后出现精神异常的治疗过程,结合相关资料,从临床药师的角度分析莫西沙星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机制,协助医师调整治疗方案。结果:经临床药师积极用药干预及临床医师积极用药后,患者精神异常症状彻底消失,肺部感染得到控制,痊愈出院。结论:临床药师应加强特殊人群,尤其是老年人的的药学监护工作,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西沙星 精神症状 临床药师 药学监护
下载PDF
发作期与恢复期老年抑郁症的认知功能及精神行为症状特征 被引量:8
20
作者 张敏 钟笑梅 +8 位作者 陈贲 陈辛茹 彭琪 麦乃铿 张蔚茹 欧阳聪 吴玉洁 梁琬苑 宁玉萍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466-470,共5页
目的比较发作期老年抑郁症(late life depression,LLD)、恢复期LLD患者及对照组认知功能和精神行为症状的特点。方法纳入发作期LLD患者96例,恢复期LLD患者76例,正常对照125名,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 目的比较发作期老年抑郁症(late life depression,LLD)、恢复期LLD患者及对照组认知功能和精神行为症状的特点。方法纳入发作期LLD患者96例,恢复期LLD患者76例,正常对照125名,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记忆与执行筛查量表(memory and executive screening,MES)、阿尔茨海默病评定量表认知部分(Alzheimer disease assessment scale-cognitive subscale,ADAS-cog)进行认知功能评估,采用神经精神问卷(neuropsychiatric inventory,NPI)进行精神行为症状评估。结果 认知方面,发作期、恢复期LLD患者MMSE、MES、ADAS-cog评分均差于对照组(P<0.05),而发作期LLD与恢复期LLD患者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精神行为症状方面,发作期LLD组NPI总分,以及激越、抑郁、焦虑、淡漠、易激惹、睡眠行为障碍、食欲障碍得分均高于恢复期LLD组与对照组(P<0.05),恢复期LLD组则在NPI总分及抑郁、焦虑、淡漠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恢复期LLD患者持续存在认知功能损害,同时也残留抑郁、焦虑、淡漠等精神行为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抑郁症 认知功能 精神行为症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