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少年偶像崇拜之心理机制探究 被引量:29
1
作者 岳晓东 严飞 《中国德育》 2006年第12期11-16,共6页
青少年偶像崇拜是偶像崇拜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青少年在个体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行为,也是青少年走向成年的一种过渡性行为,本质上反映了青少年自我确认中对理想人物的社会认同和情感依恋。运用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和认知... 青少年偶像崇拜是偶像崇拜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青少年在个体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行为,也是青少年走向成年的一种过渡性行为,本质上反映了青少年自我确认中对理想人物的社会认同和情感依恋。运用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和认知发展理论等三大心理学流派的相关理论,可以比较系统地探究青少年偶像崇拜背后的心理形成机制,梳理青少年偶像崇拜心理成因的脉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偶像崇拜 心理机制 精神分析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
原文传递
道德伪善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7
2
作者 刘毅 孙桂芳 倪彦伟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2期18-24,共7页
道德伪善是个体并非出自真实的行善动机而又害怕付出"代价"的一种行为倾向,也是现代道德心理学中重要的研究领域。道德伪善理论包括:精神分析理论、价值定向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知失调理论以及双加工理论。影响道德伪善的... 道德伪善是个体并非出自真实的行善动机而又害怕付出"代价"的一种行为倾向,也是现代道德心理学中重要的研究领域。道德伪善理论包括:精神分析理论、价值定向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知失调理论以及双加工理论。影响道德伪善的因素有:个体因素、情境因素和社会文化特征。道德伪善的研究有助于人们对道德的"双重标准"、知行脱离的行为进行反思。未来需要从各个方面对道德伪善进行研究,特别是本土化和跨文化的研究。文章对道德伪善的相关知识进行了总结梳理,以期为未来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伪善 行为矛盾 精神分析理论 认知失调理论
下载PDF
摆脱不掉的命运枷锁——《宠儿》与《最蓝的眼睛》中三代黑人的心理历程 被引量:3
3
作者 杨新立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31-34,共4页
以精神分析的相关理论对托妮.莫里森的《宠儿》与《最蓝的眼睛》中三代黑人进行连贯分析后指出,他们在白人社会饱受创伤,心灵扭曲变态的共同命运反映了美国黑人在白人主流社会中普遍的心理历程;不健康的心理也使上代人不能给予自己后代... 以精神分析的相关理论对托妮.莫里森的《宠儿》与《最蓝的眼睛》中三代黑人进行连贯分析后指出,他们在白人社会饱受创伤,心灵扭曲变态的共同命运反映了美国黑人在白人主流社会中普遍的心理历程;不健康的心理也使上代人不能给予自己后代以良好的家庭影响,这暗示了相同悲剧将会不断上演的可能性。他们共同的命运揭露了美国白人社会民主与人权的虚伪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析理论 黑人 《宠儿》 《最蓝的眼睛》 托妮·莫里森
下载PDF
作为“中间地带”的社交媒介:罕见病患者在网络空间的体验与连接 被引量:4
4
作者 蒋锐 王佳丽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07-126,共20页
本文采用深度访谈与非参与式观察的研究方法,以精神分析理论的“中间地带”为抓手,经由罕见病患者群体来讨论社交媒介在生命体验中的意义表现与内在逻辑。研究发现,社交媒介是一个在内在感受与外在现实之间缓冲与包容的“中间地带”,它... 本文采用深度访谈与非参与式观察的研究方法,以精神分析理论的“中间地带”为抓手,经由罕见病患者群体来讨论社交媒介在生命体验中的意义表现与内在逻辑。研究发现,社交媒介是一个在内在感受与外在现实之间缓冲与包容的“中间地带”,它在一定程度上鼓励着罕见病患者全面接纳自身经验,以完成自我的确定与发展。此外,“中间地带”的体验通过个体程度不同的“自愿性分离”“内外部协商”等来实现,并伴随着象征性的文化生活与幻想对个体经验的拓展,映射并维系着患者的个人价值与尊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罕见病患者 社交媒介 精神分析理论 “中间地带”
原文传递
从精神分析理论的角度探讨嫉妒产生原因 被引量:3
5
作者 李曙亮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4年第5期398-400,共3页
目的 本文欲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去探讨嫉妒产生的根源。方法 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原理,作者寻找嫉妒产生的可能原因。结果 作者发现,很多迹象表明嫉妒的产生与人们潜意识中的恋母情结(男性)或者恋父情结(女性)有关。结论 从精神分... 目的 本文欲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去探讨嫉妒产生的根源。方法 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原理,作者寻找嫉妒产生的可能原因。结果 作者发现,很多迹象表明嫉妒的产生与人们潜意识中的恋母情结(男性)或者恋父情结(女性)有关。结论 从精神分析理论的角度来讲,嫉妒产生的根源正是人们潜意识中存在的恋母(恋父)情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析理论 嫉妒 产生原因 潜意识 弗洛伊德
下载PDF
精神分析理论下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偏差与应对
6
作者 王薇 《黑河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27-29,86,共4页
精神分析理论是深刻理解大学生心理问题和帮助大学生人格健康成长的有效工具。大学生在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容易形成消极的自我或混乱的自我,严重影响着学习和生活。传统精神分析理论和新精神分析理论对“自我”的概念有不同的认识,运... 精神分析理论是深刻理解大学生心理问题和帮助大学生人格健康成长的有效工具。大学生在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容易形成消极的自我或混乱的自我,严重影响着学习和生活。传统精神分析理论和新精神分析理论对“自我”的概念有不同的认识,运用精神分析理论探讨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偏差的成因及应对的方法,旨在帮助大学生塑造积极健康的人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自我意识 精神分析理论
下载PDF
“罪”与“罚”——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看麦克白的心理 被引量:4
7
作者 陈莉 肖佳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52-55,共4页
《麦克白》堪称是一部成功的心理剧,莎士比亚以巨匠的手笔成功地展现了麦克白这个弑君篡位的野心家的复杂心理。用弗洛伊德学说对麦克白的复杂心理进行分析,以期更清楚地了解这个野心家在制造罪恶的同时所受到的应有的惩罚。
关键词 麦克白 心理 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学说
下载PDF
从视觉角度看超现实主义——用弗洛伊的潜意识理论解析达利作品 被引量:3
8
作者 付馨慧 《科技信息》 2011年第11期I0257-I0257,I0418,共2页
超现实主义是盛行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文学艺术流派,其艺术创作的灵感和源泉多来自于潜意识的表现和象征。弗洛伊的的精神分析理论是超现实主义得以产生的重要理论依据。本文旨在从视觉的角度分析超现实主义,探究达利作品是如何通过独... 超现实主义是盛行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文学艺术流派,其艺术创作的灵感和源泉多来自于潜意识的表现和象征。弗洛伊的的精神分析理论是超现实主义得以产生的重要理论依据。本文旨在从视觉的角度分析超现实主义,探究达利作品是如何通过独特的潜意识符号来诠释自己梦境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现实主义 达利 潜意识符号 精神分析理论
下载PDF
自恋与现代性:作为一个起点的“冯小青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孙飞宇 《社会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30,共26页
在中国社会学的历史上,潘光旦先生的"冯小青研究"是运用西方精神分析理论来重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现象的名作。本文试图从潘先生早期思想出发,尤其是从潘先生在两个版本的"冯小青研究"之间所呈现出来的问题意识出发... 在中国社会学的历史上,潘光旦先生的"冯小青研究"是运用西方精神分析理论来重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现象的名作。本文试图从潘先生早期思想出发,尤其是从潘先生在两个版本的"冯小青研究"之间所呈现出来的问题意识出发,梳理潘先生在这份连续多年的经典研究中的基本思考线索。本文认为,"冯小青研究"代表了早期中国社会科学研究在思考框架及问题意识方面不同于传统中国文人思考的旨趣与思路,而以自恋为主题对于中国人及其现代性转变的思考,则开辟了一条少人问津的社会科学通路。最后,这一研究还表明了潘先生的典型研究态度,那就是以问题导向为研究旨趣,而非局限于某个具体的学科或者是"古今中西"之分的学术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小青 自恋 精神分析 社会学
原文传递
针刺治神的医学心理学理论探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来奕恬 周竞颖 +2 位作者 任玲 张国山 邱冉冉 《光明中医》 2023年第18期3490-3492,共3页
此文主要从医学心理学角度出发,分别对针刺治疗前、治疗过程中和治疗结束后治神的内涵进行科学阐释,并对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这三大心理学流派与治神的密切关系作出论述。针刺治神,即医生清净心神快速进入诊... 此文主要从医学心理学角度出发,分别对针刺治疗前、治疗过程中和治疗结束后治神的内涵进行科学阐释,并对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这三大心理学流派与治神的密切关系作出论述。针刺治神,即医生清净心神快速进入诊治状态,调节患者的情绪,医患双方建立信任感之后,引导患者专注于自身,使用针刺治疗调动其全身气血改善症状,治疗结束后嘱咐患者顺四时养生,对生活保持积极的心态,同时自身加强锻炼,蓄积精力,推动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三大心理学流派的研究内容与治神具有较强的相似性,即对于人的心理意识、行为情绪进行研究。探究中医学“治神”与现代医学心理学的共同点,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疗法,对于临床疾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心理学 治神 针刺疗法 精神分析理论 行为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
下载PDF
《再别康桥》的精神分析学解读——兼谈本诗解读中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2
11
作者 管冠生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5期45-49,共5页
《再别康桥》并非徐志摩对离开康桥时真实场景的摹状与再现,而是对自身康桥体验的一次重新整合与创造书写。用诗歌的形式表现埋藏于人类内心深处的俄狄浦斯情结,表现这个注定要纠缠人类一生的悲剧性命运,既是《再别康桥》最动人的特质... 《再别康桥》并非徐志摩对离开康桥时真实场景的摹状与再现,而是对自身康桥体验的一次重新整合与创造书写。用诗歌的形式表现埋藏于人类内心深处的俄狄浦斯情结,表现这个注定要纠缠人类一生的悲剧性命运,既是《再别康桥》最动人的特质之所在,又使得它完全可以跻身世界文学名作之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别康桥》 精神分析 俄狄浦斯情结
下载PDF
基于精神分析理论对我国幼儿性教育问题的思考 被引量:2
12
作者 廖珩 夏茂林 《科教文汇》 2016年第22期111-112,共2页
幼儿遭受性侵的事件频繁发生,主要是因为幼儿性教育被误解及忽视。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幼儿存在性需要,且性需求是否被满足影响一生的发展。为此,必须正视幼儿性教育,提高其重要性,并创建具体的方法来保护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实施幼儿... 幼儿遭受性侵的事件频繁发生,主要是因为幼儿性教育被误解及忽视。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幼儿存在性需要,且性需求是否被满足影响一生的发展。为此,必须正视幼儿性教育,提高其重要性,并创建具体的方法来保护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实施幼儿性教育不单是家长和幼儿教师的责任,同时也需要整个成人群体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儿 性教育 精神分析理论
下载PDF
从多元文化视角看西方主流咨询理论的局限性
13
作者 杨安博 尤苗 +1 位作者 余昕昊 谢东 《医学与哲学》 2019年第21期56-58,共3页
从多元文化视角对精神分析、认知行为治疗和人本主义等西方主流咨询理论的局限进行分析,深入剖析这些理论为不同文化背景的来访者所做的调整,并提出咨询师在应用这些理论时应具备的多元文化理念。精神分析强调个体内部动力学,相对忽视... 从多元文化视角对精神分析、认知行为治疗和人本主义等西方主流咨询理论的局限进行分析,深入剖析这些理论为不同文化背景的来访者所做的调整,并提出咨询师在应用这些理论时应具备的多元文化理念。精神分析强调个体内部动力学,相对忽视其他族裔的代际作用等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应提高相应意识;认知行为治疗常过分强调个体因素,应注意到社会环境对信念形成的作用;人本主义假定的自我实现需求和集体主义文化存在冲突,此外应根据来访者的文化背景调整情感表达的强度。主流咨询理论在多元文化视角下将有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文化心理咨询 精神分析理论 认知行为理论 人本主义理论
下载PDF
沈从文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接受和创化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玉林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5期79-84,共6页
沈从文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有着密切的关联。他从湘西进入都市伊始,就对弗洛伊德为主体的现代心理学有着接触。精神分析学说成为了他观察人世的重要学说,也影响到了他对都市生活和乡村世界中人物爱欲与生活的表现。随着认识的深入... 沈从文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有着密切的关联。他从湘西进入都市伊始,就对弗洛伊德为主体的现代心理学有着接触。精神分析学说成为了他观察人世的重要学说,也影响到了他对都市生活和乡村世界中人物爱欲与生活的表现。随着认识的深入和实践的发展,他的创作最终摆脱了对精神分析学说的倚重和束缚,而更为优美、开阔和高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从文 精神分析学说 爱欲叙事
下载PDF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沈从文小说研究关键词 被引量:1
15
作者 潘浩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2年第3期48-53,共6页
国内的沈从文小说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重新起步后持续升温,到90年代中期形成了沈从文研究热。对沈从文小说中城市与乡村、苗族文化与汉族文化、传统与现代等二元对立模式的认同或消解,构成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沈从文小说研究的主要框... 国内的沈从文小说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重新起步后持续升温,到90年代中期形成了沈从文研究热。对沈从文小说中城市与乡村、苗族文化与汉族文化、传统与现代等二元对立模式的认同或消解,构成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沈从文小说研究的主要框架。在这一框架中,非理性、叙事模式、现代性、身份认同、民族想象、国家想象、精神分析、爱欲抒写成为进入新世纪以来沈从文小说研究中的主要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从文 湘西世界 叙事模式 精神分析理论 文化立场
下载PDF
郭沫若《残春》的精神分析学细读——兼谈对精神分析批评方法的理解 被引量:1
16
作者 管冠生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4期51-56,共6页
郭沫若对《残春》的解释并不全面。《残春》弥漫着性欲与暴力的氛围。白羊既是爱牟对妻子与家庭的忠贞的体现,更是古希腊的神话中潘神的象征,代表不可遏制、带来毁灭命运的原始欲望。白羊把贺君之趣事告诉爱牟,意在鼓动爱牟无顾忌地疏... 郭沫若对《残春》的解释并不全面。《残春》弥漫着性欲与暴力的氛围。白羊既是爱牟对妻子与家庭的忠贞的体现,更是古希腊的神话中潘神的象征,代表不可遏制、带来毁灭命运的原始欲望。白羊把贺君之趣事告诉爱牟,意在鼓动爱牟无顾忌地疏泄内心欲望,坚定其出轨之决心。梦中杀子真正的凶手是爱牟,他欲用一石二鸟的方式清除自己与S姑娘结合的障碍——自己的妻儿,同时又不付出任何代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利科的解释学或者巴特的含蓄意指一样,都是挖掘文本深层意义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残春 精神分析 白羊 爱牟
下载PDF
基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小说人物形象悲剧——《夜色温柔》主人公迪克的人生选择
17
作者 吕雪芬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108-112,共5页
《夜色温柔》是美国现代主义经典影片,主人公迪克是一个具有双重人格的悲剧性人物,他的人生悲剧不仅是爱情与性格的悲剧,还是整个时代的悲剧。整部影片反映了美国“爵士时代”背景下,人们追求物质享受,精神世界空虚迷茫,甚至连精神病医... 《夜色温柔》是美国现代主义经典影片,主人公迪克是一个具有双重人格的悲剧性人物,他的人生悲剧不仅是爱情与性格的悲剧,还是整个时代的悲剧。整部影片反映了美国“爵士时代”背景下,人们追求物质享受,精神世界空虚迷茫,甚至连精神病医生也难以摆脱精神疾病的困扰。文章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入手,以本我、自我、超我为切入点剖析《夜色温柔》迪克形象悲剧的人生选择,解读畸形婚姻关系及婚外情,探析主人公迪克悲剧人生的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 《夜色温柔》 悲剧性
下载PDF
《驴得水》:被阉割的女性意识 被引量:1
18
作者 孙琦 《韶关学院学报》 2017年第4期17-20,共4页
电影《驴得水》女主角张一曼心怀理想支援乡村文化建设,希望构建自己的乌托邦,但父权文化彻底摧毁了她的乌托邦,她的话语权被剥夺,形象被毁灭,生命被消亡,其他两位女性同样也是男权社会的塑造品。
关键词 《驴得水》 张一曼 精神分析 拉康
下载PDF
精神分析理论下的《所罗门之歌》 被引量:1
19
作者 周燕 《巢湖学院学报》 2015年第5期111-114,共4页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不仅是心理学的奠基石,而且对西方文学也有着重大深远的影响,把精神分析与文学结合起来有助于推动这两者在各自的领域里更好地发展。笔者借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从心理角度来解读《所罗门之歌》的人物形象,...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不仅是心理学的奠基石,而且对西方文学也有着重大深远的影响,把精神分析与文学结合起来有助于推动这两者在各自的领域里更好地发展。笔者借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从心理角度来解读《所罗门之歌》的人物形象,分析造成人物行为性格的源泉,剖析人物的自我、本我、超我的复杂多变的心理,展示人物的内心活动及作者的写作意图,更深刻地揭示作品的主题意蕴及心理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析理论 自我 本我 超我
下载PDF
戴西·菲伊:受害者抑或加害者——《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女主人公形象再探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光毅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31-33,共3页
本文结合女性主义批评与精神分析理论,深入剖析女主人公戴西的时代与家庭背景、人格与原始生命力,辩证论述了她不仅是父权社会受害者而且是盖茨比的加害者。
关键词 女性主义批评 精神分析 人格 受害者 加害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