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青少年偶像崇拜之心理机制探究 |
岳晓东
严飞
|
《中国德育》
|
2006 |
29
|
|
2
|
道德伪善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
刘毅
孙桂芳
倪彦伟
|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4 |
7
|
|
3
|
摆脱不掉的命运枷锁——《宠儿》与《最蓝的眼睛》中三代黑人的心理历程 |
杨新立
|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 |
3
|
|
4
|
作为“中间地带”的社交媒介:罕见病患者在网络空间的体验与连接 |
蒋锐
王佳丽
|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4
|
|
5
|
从精神分析理论的角度探讨嫉妒产生原因 |
李曙亮
|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
2004 |
3
|
|
6
|
精神分析理论下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偏差与应对 |
王薇
|
《黑河学院学报》
|
2024 |
0 |
|
7
|
“罪”与“罚”——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看麦克白的心理 |
陈莉
肖佳
|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
2010 |
4
|
|
8
|
从视觉角度看超现实主义——用弗洛伊的潜意识理论解析达利作品 |
付馨慧
|
《科技信息》
|
2011 |
3
|
|
9
|
自恋与现代性:作为一个起点的“冯小青研究” |
孙飞宇
|
《社会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3
|
|
10
|
针刺治神的医学心理学理论探析 |
来奕恬
周竞颖
任玲
张国山
邱冉冉
|
《光明中医》
|
2023 |
2
|
|
11
|
《再别康桥》的精神分析学解读——兼谈本诗解读中的几个问题 |
管冠生
|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7 |
2
|
|
12
|
基于精神分析理论对我国幼儿性教育问题的思考 |
廖珩
夏茂林
|
《科教文汇》
|
2016 |
2
|
|
13
|
从多元文化视角看西方主流咨询理论的局限性 |
杨安博
尤苗
余昕昊
谢东
|
《医学与哲学》
|
2019 |
0 |
|
14
|
沈从文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接受和创化 |
王玉林
|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9 |
1
|
|
15
|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沈从文小说研究关键词 |
潘浩
|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22 |
1
|
|
16
|
郭沫若《残春》的精神分析学细读——兼谈对精神分析批评方法的理解 |
管冠生
|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8 |
1
|
|
17
|
基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小说人物形象悲剧——《夜色温柔》主人公迪克的人生选择 |
吕雪芬
|
《哈尔滨学院学报》
|
2023 |
0 |
|
18
|
《驴得水》:被阉割的女性意识 |
孙琦
|
《韶关学院学报》
|
2017 |
1
|
|
19
|
精神分析理论下的《所罗门之歌》 |
周燕
|
《巢湖学院学报》
|
2015 |
1
|
|
20
|
戴西·菲伊:受害者抑或加害者——《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女主人公形象再探 |
李光毅
|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7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