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荧光假单胞菌工程菌株的构建及对黄瓜枯萎病的防治效果 被引量:18
1
作者 岳东霞 张要武 +1 位作者 陈融 许长蔼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1-104,共4页
采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将含有2,4-DAPG基因的质粒pMON5122导入到野生型荧光假单胞菌株中,探索了不同热激时间、不同CaCl2浓度和荧光假单胞菌的不同生长时期对转化子形成的影响;研究了荧光假单胞菌工程菌株对黄瓜枯萎病的防治效果。结... 采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将含有2,4-DAPG基因的质粒pMON5122导入到野生型荧光假单胞菌株中,探索了不同热激时间、不同CaCl2浓度和荧光假单胞菌的不同生长时期对转化子形成的影响;研究了荧光假单胞菌工程菌株对黄瓜枯萎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荧光假单胞菌生长到OD约0.53时,用0.025mol/L CaCl2处理细胞,热激3~4min,转化频率最高;荧光假单胞工程菌株对黄瓜枯萎病的盆栽防治效果达到75.0%,并且能够提高黄瓜出苗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假单胞菌 工程菌株 黄瓜枯萎病 代谢产物 生物农药
下载PDF
荧光假单孢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ce 5963产脂肪酶条件的优化 被引量:7
2
作者 逄淑召 王群 +1 位作者 王智 郭慧云 《生物加工过程》 CAS CSCD 2004年第1期62-65,共4页
对荧光假单孢菌Pseudomonasfluorescence 5 96 3产脂肪酶条件进行了筛选。该菌株的最适产酶条件如下 (w/v) :1%淀粉作为碳源 ;2 %酵母抽提物作为氮源 ;0 0 3%Mg2 SO4·7H2 O ;0 2 %诱导物 ,水 1L ;pH 7 0 ;培养温度为 2 8℃。
关键词 荧光假单孢菌 脂肪酶 筛选 菌株 培养温度 诱导物 碳源 氮源
下载PDF
荧光假单胞菌产铁载体对油麦菜吸收砂基和水基中镉的影响 被引量:10
3
作者 晋银佳 刘文 +1 位作者 朱跃 王丰吉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15-420,共6页
选取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ce)作为代表微生物菌种,考察了菌体产铁载体的规律,并研究了添加菌体对水培油麦菜吸收砂基和水基中Cd^(2+)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根际微生物与重金属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为典型微生物在重金... 选取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ce)作为代表微生物菌种,考察了菌体产铁载体的规律,并研究了添加菌体对水培油麦菜吸收砂基和水基中Cd^(2+)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根际微生物与重金属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为典型微生物在重金属污染治理中的作用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基础。通过平板实验证实荧光假单胞菌菌体代谢能够产生铁载体,且产铁载体量随着菌体培养时间的增加而增大。铁载体能够与Cd^(2+)络合,将Cd^(2+)固定,使得油麦菜对Cd^(2+)的吸收减少。添加菌体后,采用砂基和水基方式培养的油麦菜中Cd的含量分别减少了27.23%~50.74%和10.57%~45.53%,表明菌体形成的根际微生物能抑制油麦菜对Cd的吸收。因此,微生物代谢产生的铁载体可在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中起到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假单胞菌 铁载体 油麦菜 土壤
原文传递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形成 被引量:9
4
作者 王忠 季文 张瑞琴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13年第1期37-39,I0001,共4页
目的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观察铜绿假单胞菌形成生物膜,进一步揭示了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过程。方法使用盖玻片生物膜培养法,培养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膜,在培养2、4、8、12、16、24、48和72h后取出盖玻片,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 目的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观察铜绿假单胞菌形成生物膜,进一步揭示了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过程。方法使用盖玻片生物膜培养法,培养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膜,在培养2、4、8、12、16、24、48和72h后取出盖玻片,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的刀豆蛋白A(FITC-ConA)和碘化吡啶(PI)双重免疫荧光技术染色,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观察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过程与特点。结果获得生物膜形成过程不同时间点的CLSM图像,观察到铜绿假单胞菌一般在24h后开始逐渐形成生物膜,在72h形成稳定的生物膜。结论双重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和CLSM是观察细菌生物膜形成过程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单胞菌 铜绿 生物膜 荧光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下载PDF
荧光假单孢杆菌防治小麦全蚀病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魏国荣 黄丽丽 +2 位作者 高小宁 乔宏萍 康振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B08期5-7,共3页
应用从小麦根部分离到的荧光假单孢杆菌株hw-5,以不同的浓度采用种子包衣、菌悬液浸种和土壤浇灌3种方法处理种子,研究该菌株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这3种方法处理过的小麦种子,在苗期均对小麦全蚀病表现出一定的抗性。
关键词 荧光假单孢杆菌 种子包衣 菌悬液浸种 土壤浇灌法
下载PDF
细菌分离物不同比例混合对镰刀菌的拮抗作用 被引量:6
6
作者 毛忠顺 马青云 +2 位作者 黄琼 王云月 朱有勇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1期20-22,共3页
YZS-B15(枯草芽孢杆菌)和YZS-Ph02(荧光假单胞菌)对尖孢镰刀菌和茄孢镰刀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在室内将两种菌株分别涂布于PDA培养基,组合菌按以下比例涂布(YZS-B15∶YZS-Ph02)为1∶9,2∶8,3∶7,4∶6,5∶5,6∶4,7∶3,8∶2,9∶1,分别测... YZS-B15(枯草芽孢杆菌)和YZS-Ph02(荧光假单胞菌)对尖孢镰刀菌和茄孢镰刀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在室内将两种菌株分别涂布于PDA培养基,组合菌按以下比例涂布(YZS-B15∶YZS-Ph02)为1∶9,2∶8,3∶7,4∶6,5∶5,6∶4,7∶3,8∶2,9∶1,分别测定其对镰刀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组合菌对其镰刀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并且优于其中任何一种单剂对镰刀菌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草芽孢杆菌 荧光假单胞杆菌 拮抗作用 镰刀菌
下载PDF
Survival of Pseudomonas fluorescence X16(luxAB)Strain in Soils Accumulated with Mixed Rare Earth Elements 被引量:4
7
作者 唐欣昀 孙亦阳 +2 位作者 温崇庆 甘旭华 张自立 《Journal of Rare Earths》 SCIE EI CAS CSCD 2004年第6期904-908,共5页
Rare earth elements(REE)are applied as micro-fertilizer in large scale in China and there is growing concern about the environmental effects of REE accumulation in soils. Accumulation of REE was simulated in lab by ad... Rare earth elements(REE)are applied as micro-fertilizer in large scale in China and there is growing concern about the environmental effects of REE accumulation in soils. Accumulation of REE was simulated in lab by adding REE to three soils and the survival of Pseudomonas fluorescence X16 strain marked with luxAB gene in soils was detected. Curvilinear regression method was applied to analyze the survival pattern. The stimulation values, EC_(50) and NOEC values for X16 strain were calculated to compare the toxic intensity of REE in different soils. The stimulation(peak)values in red soil, yellow fluovo-aquic soil and yellow cinnamon soil, are 11.55~18.08,(0~2.13), 2.37~4.62 mg·kg^(-1) , respectively. EC_(50) values are 13.47~39.12, 6.59~56.18, 372~1034 (mg·kg^(-1)), respectively.NOEC values are 5.62 ~21.41, 0.00~4.53, 133.3~327.1 mg·kg^(-1), respectively. Tangents values of regression equation of the survival of X16 strain in red soil are the maximum ones indicating that REE accumulation in red soil has stronger inhibitory effects than in other two soils. The soil order, reflecting toxic intensity of REE is as follows: red soil>yellow fluovic-aquic soil>yellow cinnamon soi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dotogy simulated accumulation pseudomonas fluorescence lux gene marker ecotoxicity evaluation rare earths
下载PDF
化学酶法制备D-苯甘氨酸 被引量:3
8
作者 李隽 余江河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94-296,共3页
对化学酶法制备 D-苯甘氨酸工艺进行了研究。利用荧光假单胞菌 980 6作为酶源 ,将 DL-苯海因生物转化为 N-氨基甲酰 -D-苯甘氨酸 ,后者与亚硝酸钠反应生成 D-苯甘氨酸 ,收率为 4 7.5%
关键词 苯甘氨酸 化学酶法 荧光假单胞菌 苯海因
下载PDF
等离子体射流灭活液体中铜绿假单胞菌的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陈绪松 李栋 +4 位作者 刘志杰 刘定新 陈伟 郭莉 孔刚玉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65-871,共7页
【目的】测定等离子射流对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的灭活效果,探究低温等离子体射流的杀菌机理。【方法】采用平板计数法测定等离子体射流的杀菌效果,荧光显微镜、透射电镜观察等离子体作用后菌体结构的变化,蛋白浓度测定... 【目的】测定等离子射流对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的灭活效果,探究低温等离子体射流的杀菌机理。【方法】采用平板计数法测定等离子体射流的杀菌效果,荧光显微镜、透射电镜观察等离子体作用后菌体结构的变化,蛋白浓度测定和SDS-PAGE电泳检测菌液上清液中可溶性蛋白的泄漏量。【结果】等离子体射流处理铜绿假单胞菌菌液5 min,杀灭率可达到99.9%以上。透射电镜观察可见细菌菌体结构发生改变,细胞壁、细胞膜损伤破裂,细胞内容物泄露。进一步对处理铜绿假单胞菌上清液中的蛋白质含量变化进行检测,结果显示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上清液中蛋白质含量持续增加,在2 min时达到最大值。【结论】等离子体射流可以通过破坏细胞结构造成细胞质泄露,使其丧失正常的细胞功能,从而达到快速有效地杀灭铜绿假单胞菌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射流 铜绿假单胞菌 荧光显微镜 透射电镜
原文传递
Fe^0/荧光假单胞菌联合处理直接耐晒黑的脱色特性 被引量:3
10
作者 肖利平 郭燕 +2 位作者 邓志毅 江栋 刘永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504-2510,共7页
采用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简称pf菌)与Fe0微粒构建Fe0/pf菌联合体系,处理了含偶氮类染料-直接耐晒黑(C.I.Directblack19,简称DB19)废水.在中温((35±2)℃)条件下,比较了纯pf菌、纯Fe0微粒和Fe0/pf菌联合体系的脱色... 采用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简称pf菌)与Fe0微粒构建Fe0/pf菌联合体系,处理了含偶氮类染料-直接耐晒黑(C.I.Directblack19,简称DB19)废水.在中温((35±2)℃)条件下,比较了纯pf菌、纯Fe0微粒和Fe0/pf菌联合体系的脱色能力,并探讨了联合体系中供氧条件、初始pH值、Fe0投加量和染料初始浓度等因素对DB19脱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微需氧、菌接种量为5%(体积比)的条件下,染料初始浓度为100mg·L-1、初始pH=7.0、Fe0投加量为500mg·L-1时,联合体系内脱氢酶活性最高,处理约30h后可实现90%以上的脱色率;与纯pf菌比较,Fe0/pf菌联合体系达到该脱色率的时间可提前约40h.UV-vis和FT-IR光谱分析表明,联合体系中DB19染料的脱色过程是通过偶氮键断裂来实现的,而且部分含苯环或萘环结构的中间产物也可被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零价铁 荧光假单胞菌 直接耐晒黑19 偶氮染料 废水处理
原文传递
从胆汁培养中获得1株荧光假单胞菌的鉴定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宋旭霞 韩秀霞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CAS 2003年第1期37-38,共2页
①目的 鉴定分析从胆汁标本中获得的 1株假单胞菌是否是荧光假单胞菌。②方法 采用细菌学鉴定法 ,包括细菌培养、形态染色、生化反应、荧光素试验 ,同时应用ATBExpression细菌自动鉴定仪进行细菌鉴定。③结果 荧光假单胞菌生物学性... ①目的 鉴定分析从胆汁标本中获得的 1株假单胞菌是否是荧光假单胞菌。②方法 采用细菌学鉴定法 ,包括细菌培养、形态染色、生化反应、荧光素试验 ,同时应用ATBExpression细菌自动鉴定仪进行细菌鉴定。③结果 荧光假单胞菌生物学性状及生化反应特性与文献报道的结果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单胞菌 荧光 胆汁 细菌学技术
下载PDF
青枯菌侵染对烟草叶片H_2O_2代谢、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及其与抗病性的关系 被引量:32
12
作者 柯玉琴 潘廷国 方树民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2期36-39,共4页
对青枯病菌抗性的不同2个烟草品种接种青枯菌后,随接种时间的延长,病株叶片中过氧化氢(H_2O_2)、超氧物阴离子自由基(O_2^-)、丙二醛(MDA)累积明显高于健株,感病品种“红花大金元”累积幅度大于抗病品种“岩烟97”,抗病、感病品种间差... 对青枯病菌抗性的不同2个烟草品种接种青枯菌后,随接种时间的延长,病株叶片中过氧化氢(H_2O_2)、超氧物阴离子自由基(O_2^-)、丙二醛(MDA)累积明显高于健株,感病品种“红花大金元”累积幅度大于抗病品种“岩烟97”,抗病、感病品种间差异达到显著、极显著水平;病菌感染初期叶片超氧物歧化酶(SOD)活性下降,随后升高,抗病品种活性高于感病品种;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先上升而后下降,感病品种降幅高于抗病品种;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先下降而后上升,感病品种升幅大于抗病品种;病株叶绿素可变荧光(Fv)、光系统Ⅱ原初光能转换效率(Fv/Fm)及光系统Ⅱ的潜在活性(Fv/Fo)均受到抑制,感病品种受抑制程度大于抗病品种,这表明烟草品种对青枯菌的抗性与H_2O_2代谢以及叶绿素荧光参数有着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病过程 青枯菌侵染 烟草叶片 H2O2代谢 叶绿素荧光参数 抗病性
下载PDF
食品中椰毒假单胞菌酵米亚种实时荧光PCR检测的研究 被引量:13
13
作者 林捷 方陈玉 +3 位作者 陆晶芳 尹丹韩 赵奇琦 王加胜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20年第11期3538-3544,共7页
目的建立食品中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方法根据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16S^23S rRNA基因片段序列,用Oligo7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和一个TaqMan探针,摸索最佳退火温度,最佳引物和探针浓度,建立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 目的建立食品中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方法根据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16S^23S rRNA基因片段序列,用Oligo7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和一个TaqMan探针,摸索最佳退火温度,最佳引物和探针浓度,建立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通过对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以及22种其他标准菌株进行实时荧光PCR检测,验证本法的特异性和抗干扰性。同时从菌液浓度和DNA浓度水平上进行研究,确定该检测方法的灵敏度。结果用该方法检测23种菌,除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外,其他22种细菌均为阴性。抗干扰性试验显示杂菌对检测结果不影响,本法抗干扰能力强。通过灵敏度试验的研究,确定本法检测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的菌液灵敏度为1×10^2 CFU/mL,DNA灵敏度为250 fg/μL。结论本试验设计的引物和探针具有较强特异性、抗干扰性以及灵敏度,该方法具有很好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 实时荧光PCR TAQMAN探针
下载PDF
ETA基因作为荧光定量PCR靶基因设计TaqMan探针快速检测铜绿假单胞菌的研究 被引量:12
14
作者 肖性龙 张经纬 +4 位作者 龚俊 潘艳萍 余以刚 杨晓泉 吴晖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81-585,共5页
铜绿假单胞菌是临床上常见致病菌,传统的检测方法有各种弊端。本研究对该细菌的ETA基因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加以分析,选取相对保守且高度特异的DNA序列,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和一个TaqMan探针,建立FQ-PCR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检... 铜绿假单胞菌是临床上常见致病菌,传统的检测方法有各种弊端。本研究对该细菌的ETA基因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加以分析,选取相对保守且高度特异的DNA序列,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和一个TaqMan探针,建立FQ-PCR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检测PA的方法。通过对梯度浓度的铜绿假单胞菌基因组DNA样品进行FQ-PCR检测和对多种细菌的DNA进行扩增,来检测其灵敏度和验证引物和探针的特异性。试验结果表明,对比现有的检测方法,以ETA基因为靶基因,基于TaqMan探针的快速FQ-PCR检测技术有更高的灵敏度和更好的特异性等优点,具有很好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外毒素A 荧光定量PCR TAQMAN探针 检测
下载PDF
食品中铜绿假单胞菌实时荧光PCR检测的研究 被引量:12
15
作者 杨滴 刘彦泓 +1 位作者 刘岑杰 夏元凤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1期154-157,共4页
根据铜绿假单胞菌外毒素A基因片段序列,用Primer express 3.0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和一个Taq Man探针,建立铜绿假单胞菌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通过对梯度含量的铜绿假单胞菌标准菌液样品DNA和多种细菌的DNA进行实时荧光PCR检测,来检测其... 根据铜绿假单胞菌外毒素A基因片段序列,用Primer express 3.0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和一个Taq Man探针,建立铜绿假单胞菌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通过对梯度含量的铜绿假单胞菌标准菌液样品DNA和多种细菌的DNA进行实时荧光PCR检测,来检测其灵敏度和验证引物和探针的特异性。试验结果表明,只有铜绿假单胞菌产生扩增曲线,其他细菌无扩增,说明引物及Taq Man探针特异性较好,检测灵敏度为1×10~3 CFU/m L。该方法具有很好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实时PCR 检测
下载PDF
16S rDNA用作荧光定量PCR靶基因快速检测铜绿假单胞菌 被引量:9
16
作者 薛利军 王永智 +4 位作者 任浩 童一民 赵平 朱诗应 戚中田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89-794,共6页
对20余种细菌16SrDNAs进行多序列比对与进化树分析,设计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aeruginosa,PA)荧光定量PCR(fluorescencequantitativePCR,FQ-PCR)特异性引物。提取PA基因组DNA,以特异性引物扩增16SrDNA靶片段,并构建重组质粒pMDT-Pfr... 对20余种细菌16SrDNAs进行多序列比对与进化树分析,设计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aeruginosa,PA)荧光定量PCR(fluorescencequantitativePCR,FQ-PCR)特异性引物。提取PA基因组DNA,以特异性引物扩增16SrDNA靶片段,并构建重组质粒pMDT-Pfr。将梯度稀释的pMDT-Pfr质粒作为模板,用于建立定量标准曲线。以SYBRGreenI荧光染料建立20μL反应体系,对不同浓度的PADNA样品进行FQ-PCR检测。同时,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福氏志贺菌、变形杆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结核杆菌的基因组DNA作阴性对照,验证FQ-PCR方法检测PA的特异性。结果显示,设计的FQ-PCR引物的靶向序列,仅对PA16SrDNA有高度同源性;FQ-PCR方法检测PA,其灵敏度达3.6pg/μL的基因组DNA或(2.1×103±3.1×102)拷贝/μL的16SrDNA基因,并且具有很强的特异性;从细菌DNA提取到FQ-PCR检测,可在2h左右完成PA鉴定。较传统的培养鉴定法而言,以16SrDNA作为FQ-PCR靶基因快速检测PA,具有很好的研究价值与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16S RDNA 荧光定量PCR 检测
下载PDF
覆土层益生菌恶臭假单胞菌TK3对双孢蘑菇的促生作用 被引量:9
17
作者 王琳 魏启舜 +4 位作者 周影 赵荷娟 陈悦 李辉信 郭成宝 《食用菌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3-29,107,共8页
为研究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TK3对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的促生作用,用红色荧光蛋白rfp基因标记菌株TK3,获得的转化子TK3(rfp)在紫外光照射下发出红色荧光,且转入的rfp基因未对TK3细胞产生毒性。将TK3(rfp)与双孢蘑... 为研究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TK3对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的促生作用,用红色荧光蛋白rfp基因标记菌株TK3,获得的转化子TK3(rfp)在紫外光照射下发出红色荧光,且转入的rfp基因未对TK3细胞产生毒性。将TK3(rfp)与双孢蘑菇菌丝进行共培养,发现TK3(rfp)可促进双孢蘑菇菌丝的生长并促进菌丝扭结成团。在覆土层中喷施TK3(rfp)菌液,20d后覆土层中细菌总数和TK3(rfp)数量随着TK3(rfp)喷施量的增加而增加,说明TK3(rfp)能在覆土层中定殖,当喷施浓度为每克覆土107cfu时,与对照相比,双孢蘑菇子实体产量增加24.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臭假单胞菌 红色荧光蛋白 双孢蘑菇 覆土 促生
下载PDF
松材线虫携带的一株荧光假单胞细菌致萎毒素的初步分离 被引量:9
18
作者 赵博光 梁波 +1 位作者 徐梅 赵林果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5-78,共4页
用荧光染色显微生测法检测液体培养基的无细胞滤液毒性,研究从松材线虫虫体上分离鉴定的荧光假单胞GcM5-1A菌株在寄主体外培养的产毒现象。结果表明:GcM5-1A液体培养的无细胞滤液对黑松细胞的毒性随培养天数增加而增强,培养到第4天时,... 用荧光染色显微生测法检测液体培养基的无细胞滤液毒性,研究从松材线虫虫体上分离鉴定的荧光假单胞GcM5-1A菌株在寄主体外培养的产毒现象。结果表明:GcM5-1A液体培养的无细胞滤液对黑松细胞的毒性随培养天数增加而增强,培养到第4天时,无细胞滤液的毒性开始进入相对稳定期。因此,在进行该菌株毒素的分离鉴定工作中,可将4d作为其培养时间。使用DM-36透析膜对培养4d的GcM5-1A无细胞滤液透析后的毒性测定结果显示:其膜内和膜外组分生测毒性分别与对照培养基的无细胞滤液毒性之间的t检验差异显著,证明其透析膜内、膜外组分均有毒性。该结果表明:GcM5-1A菌株的毒素不是单一化合物,而是由比较多的物质组成,其中含有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多肽、酶等;也有小分子有机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素 荧光假单胞菌 松材线虫 透析 荧光显微生测法
下载PDF
扶正解毒化瘀方对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exAB-OprM外排泵表达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王玉婷 徐红日 +5 位作者 赵世同 程淼 姚兴伟 常桂娇 陈师林 王成祥 《世界中医药》 CAS 2019年第4期859-863,共5页
目的:研究扶正解毒化瘀方对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exAB-OprM外排泵表达的影响。方法:针对筛选出的MexAB-OprM阳性的铜绿假单胞菌菌株,通过微量稀释法,测定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最小抑菌浓度和扶正解毒化瘀方水提物的最小杀菌浓度,从而确... 目的:研究扶正解毒化瘀方对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exAB-OprM外排泵表达的影响。方法:针对筛选出的MexAB-OprM阳性的铜绿假单胞菌菌株,通过微量稀释法,测定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最小抑菌浓度和扶正解毒化瘀方水提物的最小杀菌浓度,从而确定荧光定量PCR细菌样本时培养剂中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扶正解毒化瘀方水提物的浓度。绘制细菌生长曲线,确定细菌样本的培养时间。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药物干预前后mex B、oprM、mexR的表达量。结果:扶正解毒化瘀方水提物能降低MexAB-OprM外排泵阳性MDRPA菌株的mex B、oprM表达量(P <0. 05),同时能增加mexR的表达量(P <0. 05)。结论:扶正解毒化瘀方对MDRPA所致肺炎的作用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抑制MexAB-OprM外排泵的表达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正解毒化瘀方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 外排泵 MEXAB-OPRM 最小抑菌浓度 生长曲线 实时荧光定量PCR 作用机制
下载PDF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外排泵基因表达与耐药表型和耐药程度的关系 被引量:5
20
作者 吕锦 刘瑞康 +3 位作者 段晓晶 张路漫 郭晓琳 王金良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549-552,共4页
目的建立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Pa)的外排泵基因表达量,探讨不同类型外排泵基因表达与耐药表型和耐药程度的关系。方法收集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Pa共80株,分析其耐药表型;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不同类型外排泵基因... 目的建立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Pa)的外排泵基因表达量,探讨不同类型外排泵基因表达与耐药表型和耐药程度的关系。方法收集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Pa共80株,分析其耐药表型;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不同类型外排泵基因的表达量,用外排泵抑制剂CCCP及PAβN进行外排泵基因筛查,并比较其结果。结果 64株(80%)检出了不同类型外排泵基因,包括单独表达MexA 30株(37.5%),MexC 12株(15.0%),MexX 8株(10.0%),同时表达MexA和MexC者10株(12.5%),同时表达MexA和MexX者4株(5.0%)。外排泵抑制剂筛查试验总阳性率分别为CCCP抑制法73.8%,PAβN抑制法72.5%。MexA的表达主要增强对美罗培南、三代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的耐药,且随表达量的增加而增强。MexC型主要增强对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三代头孢菌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类的耐药性,且随表达量的增加而增强。MexX型外排泵的表达主要增强对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和氨曲南的耐药性。MexA和MexC型同时表达与MexA型一致,并增强了对氟喹诺酮类的耐药。MexA和MexX型同时表达与MexA型一致,并增强了对庆大霉素的耐药而降低了对氟喹诺酮类的耐药性。结论 Pa的外排泵基因的表达量与特定种类的药物耐药程度有关,外排泵基因的高表达参与并加剧了Pa的耐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耐药 外排泵 铜绿假单胞菌 实时荧光定量PCR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