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O微创内固定系统(LISS)治疗下肢骨折的技术及初步报告 被引量:44
1
作者 顾立强 王大平 +2 位作者 相大勇 曾国庆 裴国献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4期361-364,共4页
目的报告应用AO微创内固定系统(LISS)治疗下肢股骨远侧骨折与胫骨近侧骨折的短期疗效,结合文献综述,介绍LISS的相关技术。方法5例男性,29~78岁,其中股骨髁上骨折1例,全髋关节翻修术股骨干远段骨质疏松性骨折1例,胫骨平台及上段骨折2例... 目的报告应用AO微创内固定系统(LISS)治疗下肢股骨远侧骨折与胫骨近侧骨折的短期疗效,结合文献综述,介绍LISS的相关技术。方法5例男性,29~78岁,其中股骨髁上骨折1例,全髋关节翻修术股骨干远段骨质疏松性骨折1例,胫骨平台及上段骨折2例,胫骨近侧干骺端骨折1例,分别应用股骨远侧LISS或胫骨近侧LISS行内固定治疗。结果3例实施微创内固定,2例扩大切口处理合并损伤或植骨。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观察1~3月,4例膝关节屈伸范围达120°;1例为60°,术后2个月膝周围出现异位骨化。结论LISS对单处股骨远侧或胫骨近侧骨折是一种有效的微创内固定治疗方法,也适用于骨质疏松性股骨干远段骨折的治疗,但复杂性膝关节周围骨折或必须植骨者则需扩大切口,仍有关节僵硬、异位骨化的并发症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O微创内固定系统 下肢骨折 微创外科 内固定 手术方法
原文传递
应用微创内固定系统治疗胫骨近端骨折 被引量:41
2
作者 罗从风 姜锐 曾炳芳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12期1124-1127,共4页
目的总结应用微创内固定系统(LISS)治疗胫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经验,讨论应用指征及手术技巧。方法分析2003年11月~2004年6月间应用LISS治疗的22例高能量胫骨近端骨折,其中男16例,女6例,平均年龄41.8岁(22~69岁)。按AO分型:41-A型7例,41-C... 目的总结应用微创内固定系统(LISS)治疗胫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经验,讨论应用指征及手术技巧。方法分析2003年11月~2004年6月间应用LISS治疗的22例高能量胫骨近端骨折,其中男16例,女6例,平均年龄41.8岁(22~69岁)。按AO分型:41-A型7例,41-C型15例。其中9例合并其它骨折,5例为开放性骨折(GustiloⅢA3例,ⅢB2例)。结果平均随访15个月(12~17个月)。22例完全愈合;2例发生浅表感染,经保守治疗痊愈;患者完全负重时间15.2周(12~18周);X线愈合时间14.5周11~17周)。1例术后6个月随访出现关节面复位丢失,无固定失效及力线不正;关节活动度平(均为2°(0°~15°~98.6°(60°~120°;按照Johner-Wruhs胫骨骨折临床疗效评价法,术后6个月功能优))13例,良7例,中2例,差0例,优良率为90.9%。结论LISS治疗胫骨近端骨折,特别是干骺端粉碎的骨折具有较好的力学稳定性,骨折愈合率高,软组织损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但作为新型的固定系统其有特殊的手术技巧及指征,临床应用时应充分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近端 骨折 做创内固定系统 内固定
原文传递
AO微创内固定系统治疗胫骨近端骨折 被引量:30
3
作者 黄长明 王建雄 +1 位作者 沈瑞群 胡喜春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5年第12期814-816,共3页
目的报告AO微创内固定系统(lessinvasivestabilizationsystem,LISS)治疗胫骨近端骨折短期疗效,结合文献,着重探讨LISS手术相关问题。方法本组4例,左侧2例,右侧2例。骨折AO分型:A型1例,为A3型;B型1例,为B3型;C型2例,其中C21例,C31例。开... 目的报告AO微创内固定系统(lessinvasivestabilizationsystem,LISS)治疗胫骨近端骨折短期疗效,结合文献,着重探讨LISS手术相关问题。方法本组4例,左侧2例,右侧2例。骨折AO分型:A型1例,为A3型;B型1例,为B3型;C型2例,其中C21例,C31例。开放性骨折1例,闭合性骨折3例。受伤至手术时间5~30d。均应用胫骨近端LISS内固定治疗。结果本组4例均得到随访,切口均一期愈合,X线平片复查示骨折对位、对线良好。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9个月,膝关节功能按Merchan等评分标准评定。本组优3例,可1例。结论LISS对胫骨近端骨折是一种有效的微创内固定治疗方法,术中不需植骨,术后并发症少。效果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内固定系统 骨折 胫骨近端
下载PDF
人工补片用于胫骨假体近端重建髌韧带附丽的生物力学特点和组织学表现 被引量:16
4
作者 徐海荣 牛晓辉 +3 位作者 张清 郝林 丁易 李远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CAS 2012年第6期627-630,共4页
目的研究人工补片重建胫骨近端肿瘤切除后髌韧带附丽的生物力学特点和组织学表现。方法在胫骨近端肿瘤行瘤段截除术后,将髌韧带断端缝合于人工补片上,以重建髌韧带附丽。从因肿瘤复发而行截肢的标本中分离获得髌韧带-补片复合体标本5枚... 目的研究人工补片重建胫骨近端肿瘤切除后髌韧带附丽的生物力学特点和组织学表现。方法在胫骨近端肿瘤行瘤段截除术后,将髌韧带断端缝合于人工补片上,以重建髌韧带附丽。从因肿瘤复发而行截肢的标本中分离获得髌韧带-补片复合体标本5枚,对照组从因股骨近端肿瘤行截肢的标本中获取正常髌韧带-胫骨标本5枚(髌韧带附丽无病变)。将标本的两端分别固定在生物力学测试仪上,进行拉力测试。测量髌韧带-补片复合体的最大抗拉载负荷,记录分离的部位及分离时的位移。对标本进行HE染色,分析其组织学特征。结果髌韧带-补片复合体的最大抗拉载荷为(226.2±42.2)N,正常髌韧带-胫骨为(341.0±33.8)N,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其位移分别为24.4mm和21.8mm,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髌韧带-补片复合体的分离部位均为髌韧带与补片连接部,而髌韧带-胫骨分离部位有3枚在髌韧带本身,2枚在髌韧带与胫骨连接部。组织病理学显示机体组织能够很好地长入补片。结论人工补片重建髌韧带附丽的方法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特点和组织学表现,值得在临床上进行进一步应用和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近端 骨肿瘤 髌韧带 重建 人工补片
原文传递
微创内固定系统治疗膝关节周围骨折的并发症 被引量:14
5
作者 何锦泉 庞贵根 +2 位作者 马宝通 陈新 曾宪铁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02-105,共4页
[目的]分析使用微创内固定系统(less invasive stabilization system,LISS)治疗膝关节周围骨折时的并发症。[方法]自2005年7月-2007年10月,应用LISS治疗89例患者共91侧骨折,其中股骨远端骨折45侧;胫骨近端骨折46侧。[结果]术后随... [目的]分析使用微创内固定系统(less invasive stabilization system,LISS)治疗膝关节周围骨折时的并发症。[方法]自2005年7月-2007年10月,应用LISS治疗89例患者共91侧骨折,其中股骨远端骨折45侧;胫骨近端骨折46侧。[结果]术后随访时间为13—29个月,平均14.4个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16周(11—25周)。膝关节功能为优45侧,良35侧,可11侧,优良率为87.9%。10侧肢体(11%)出现钢板刺激症状,其中有2侧出现迟发的皮肤软组织全层裂开。7例(8%)骨折对位不良。2例(2%)骨折术后复位丢失。1例(1%)骨折延迟愈合。1例(1%)内固定失败。2例(2%)出现医源性神经损伤,腓浅神经与腓深神经损伤各1例。9例(10%)共14枚螺钉出现“冷焊接现象”(cold—welding)致内固定取出困难。[结论]LISS是一种治疗膝关节周围骨折有效而可靠的方法,但在临床应用中要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及操作规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内固定系统 胫骨近端 股骨远端 骨折 并发症
原文传递
闭合复位钢板内固定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下肢复杂骨折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4
6
作者 吕志强 李兴华 《中国医药导刊》 2016年第4期345-346,共2页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钢板内固定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下肢复杂骨折的疗效。方法:下肢复杂骨折患者120例随机分成两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采用闭合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切口...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钢板内固定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下肢复杂骨折的疗效。方法:下肢复杂骨折患者120例随机分成两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采用闭合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失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两组患者治疗的优良率和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下肢功能恢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切口长度、失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围手术期并发症总发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闭合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下肢复杂骨折具有创伤小、下肢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复杂骨折 闭合复位钢板内固定 下肢功能 失血量 胫骨近端
下载PDF
旋转铰链型膝关节置换术在膝部骨肿瘤中应用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王永贵 刘江涛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3年第7期85-87,90,共4页
目的探讨旋转铰链型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在膝部骨肿瘤中应用的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7月~2012年6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襄阳医院行手术治疗的膝部良恶性骨肿瘤患者32例,其中股骨远端18例,胫骨近端14例,分别是骨肉瘤17例,骨巨细胞瘤12例,骨巨... 目的探讨旋转铰链型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在膝部骨肿瘤中应用的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7月~2012年6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襄阳医院行手术治疗的膝部良恶性骨肿瘤患者32例,其中股骨远端18例,胫骨近端14例,分别是骨肉瘤17例,骨巨细胞瘤12例,骨巨细胞瘤合并动脉瘤样骨囊肿3例。骨肉瘤患者术前均接受1~2个疗程新辅助化疗,术后继续3~4个疗程正规化疗。观察术后Enneking肢体功能评分、影像学评价。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12~36个月(平均24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假体松动;1例术后出现肢端麻木;1例术后出现感染;股骨下端组Enneking肢体功能评分平均24.7分;胫骨上端组平均24.1分。结论旋转铰链型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膝部良恶性骨肿瘤较理想的保肢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肿瘤 股骨下端 胫骨上端 旋转铰链式膝关节
下载PDF
中国人正常胫骨近端后侧形态学测量 被引量:10
8
作者 孙辉 罗从风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35-338,F0003,共5页
目的运用CT及X线影像学检查对中国人正常胫骨近端后侧表面解剖形态进行测量和计算,确立中国人正常胫骨近端后侧解剖形态学结构特点。方法测量并计算150名成年健康中国人300侧正常胫骨近端CT扫描和X线摄片中的相关参数,探讨参数间的差异... 目的运用CT及X线影像学检查对中国人正常胫骨近端后侧表面解剖形态进行测量和计算,确立中国人正常胫骨近端后侧解剖形态学结构特点。方法测量并计算150名成年健康中国人300侧正常胫骨近端CT扫描和X线摄片中的相关参数,探讨参数间的差异和相关性。结果健康成年中国人的胫骨CT平台宽度为61.23~85.87 mm,平均宽度为(71.79±5.32)mm,与X线平台宽度[(73.75±5.20)mm]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胫骨近端后侧形态在水平面呈现两个弧形结构,后内侧圆弧圆心角大小为(118.79±16.15)°,后外侧圆弧圆心角大小为(107.44±21.37)°。在矢状面胫骨近端后侧皮质呈"Z"字形结构,内、外侧各有两个明显的转角,第1转角分别为(40.66±8.30)°和(42.97±7.43)°,第2转角分别为(44.71±6.62)°和(45.04±6.60)°。胫骨平台后侧圆弧的圆心角内、外侧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胫骨近端后侧皮质内、外侧第1、2转角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由于胫骨近端后内、后外侧形态结构存在差异,故无论在设计符合后侧结构的内固定置入物时,还是在临床手术中都要对胫骨近端后内和后外侧分别对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近端 胫骨平台骨折 影像学 坐标体系 形态测量
下载PDF
基于三维重建技术对国人胫骨近端截面的形态学测量 被引量:10
9
作者 李钰军 余斌 +3 位作者 罗彪 周然 胡岩君 王博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850-853,共4页
[目的]通过建立正常膝关节数字模型,测量胫骨近端不同截面线性参数,探讨性别及截骨厚度差异对胫骨假体基底部形态设计的影响。[方法]选取36例正常成人左侧膝关节,男女各半,年龄18~55岁,平均43岁;利用原始CT扫描图像资料重建膝关节,对... [目的]通过建立正常膝关节数字模型,测量胫骨近端不同截面线性参数,探讨性别及截骨厚度差异对胫骨假体基底部形态设计的影响。[方法]选取36例正常成人左侧膝关节,男女各半,年龄18~55岁,平均43岁;利用原始CT扫描图像资料重建膝关节,对胫骨近端进行模拟截骨,测量各截面内外侧前后径和横径。比较各测量值在性别间及截骨面间的差异。[结果]获取正常胫骨近端截面内外侧前后径、横径、前后径与横径的比值,内外侧前后径、横经、前后径与横径的比值在不同性别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内外侧前后径、前后径与横径的比值在不同截骨面高度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胫骨平台截面的几何形态不同于西方人,应用进口胫骨假体要考虑国人的特点;性别及胫骨截骨厚度会影响胫骨假体的设计和置换术中假体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膝关节置换术 胫骨近端截面 假体 性别
下载PDF
膝关节周围骨肉瘤保肢手术疗效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9
10
作者 谭平先 沈靖南 +4 位作者 王晋 黄纲 尹军强 邹昌业 谢显彪 《实用骨科杂志》 2018年第1期15-18,30,共5页
目的探讨膝关节周围骨肉瘤保肢手术的临床疗效及患者预后生存状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至2008年间保肢手术治疗的120例膝关节周围骨肉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5例,女45例;年龄5~48岁,平均18.9岁。股骨下端骨肉瘤78例,胫骨上端骨肉瘤42... 目的探讨膝关节周围骨肉瘤保肢手术的临床疗效及患者预后生存状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至2008年间保肢手术治疗的120例膝关节周围骨肉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5例,女45例;年龄5~48岁,平均18.9岁。股骨下端骨肉瘤78例,胫骨上端骨肉瘤42例,规范化疗85例,不规范化疗35例。应用统计学方法处理记录患者的资料,分析手术疗效及患者预后生存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44个月,平均56.8个月。120例患者5年总生存率61.8%,12例患者再次截肢,规范化疗患者5年总生存率71.6%,不规范化疗患者5年总生存率4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MSTS)肢体功能评分平均25.47分,股骨下端和胫骨上端骨肉瘤保肢术后膝关节活动度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膝关节伸直缺失胫骨上端较股骨下端肿瘤术后发生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结论保肢手术联合新辅助化疗是目前治疗膝关节周围骨肉瘤比较理想的选择,可以较好的保留部分关节功能和肢体外观,但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肿瘤局部复发和假体感染是导致再次截肢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肉瘤 保肢手术 股骨下端 胫骨上端 并发症 生存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对胫骨近端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8
11
作者 周俊 陈庆 +1 位作者 许文渊 姚雯雯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2年第4期47-49,54,共4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胫骨近端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数字放射摄影诊断可疑胫骨近端骨折病例的16层螺旋CT的横轴位、多平面重建、容积再现、最大密度投影,观察多层螺旋CT对胫骨近端隐匿性骨折的诊断率。结果所选病...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胫骨近端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数字放射摄影诊断可疑胫骨近端骨折病例的16层螺旋CT的横轴位、多平面重建、容积再现、最大密度投影,观察多层螺旋CT对胫骨近端隐匿性骨折的诊断率。结果所选病例数字放射摄影均未显示明确骨折线,16层螺旋CT诊断胫骨近端骨折17例,其中胫骨平台骨折13例、胫骨髁间棘骨折4例;排除骨折6例,阳性率达73.9%。结论多层螺旋CT对临床怀疑胫骨近端骨折而数字放射摄影不能确诊为骨折的病例能准确地作出诊断,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的估计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胫骨近端 隐匿性骨折
下载PDF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胫骨假体旋转对线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2
作者 吾米提·塔西 刘爱峰 +2 位作者 纪能能 曹东东 张宇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68-272,共5页
旋转对线不良是目前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各种常用的胫骨假体旋转对线方法中,Insall线存在过度外旋倾向;Akagi线虽是目前认可度最高的解剖轴,但仍存在一定内旋倾向。胫骨后髁轴不适合对称型假体,而曲面重叠技术则不... 旋转对线不良是目前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各种常用的胫骨假体旋转对线方法中,Insall线存在过度外旋倾向;Akagi线虽是目前认可度最高的解剖轴,但仍存在一定内旋倾向。胫骨后髁轴不适合对称型假体,而曲面重叠技术则不适合解剖型假体。此外,参考任何固定解剖标志放置胫骨假体均不能保证伸膝位胫股假体的旋转一致性,而自我形合技术虽有利于胫股旋转同步,但其临床应用效果并不稳定。尽管如此,上述各种主流技术及其改良方法均可使多数患者获得良好的髌骨轨迹与临床效果。在“金标准”明确之前,骨科医师可按照自己最习惯的手术方式来确定胫骨假体旋转对线位置。随着对膝关节解剖、生物力学与运动学理解的加深,数字化辅助技术或许有望成为TKA胫骨旋转对线领域的突破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置换 膝关节 胫骨近端 旋转对线
原文传递
胫骨近端松质骨不同层面骨密度和生物力学特性研究
13
作者 权元元 王海程 +4 位作者 李彦霖 丁凯 张一凡 张建志 陈伟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11-718,共8页
目的探讨胫骨近端松质骨不同层面骨密度、生物力学特性以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5侧成年男性胫骨标本,采用定量CT扫描,根据测量的胫骨平台松质骨人工破坏层面,随机将15侧标本平均分为3组(n=5):A组(关节软骨下1.5 cm层面的松质骨)、B... 目的探讨胫骨近端松质骨不同层面骨密度、生物力学特性以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5侧成年男性胫骨标本,采用定量CT扫描,根据测量的胫骨平台松质骨人工破坏层面,随机将15侧标本平均分为3组(n=5):A组(关节软骨下1.5 cm层面的松质骨)、B组(关节软骨下3.0 cm层面的松质骨)和C组(软骨下骨0~3 cm区域的松质骨)。3组标本模拟站立位,连接至生物力学试验机,选取24个位点,施予600 N的垂直负荷,在松质骨破坏前、后分别记录应变值和标本整体位移值。分析A、B两组骨密度与位移值的相关性,比较3组标本松质骨破坏前、后应变值及标本整体形变值。结果A、B两组标本骨密度均与破坏前、后位移值呈负相关(P<0.05)。3组各自组内比较松质骨破坏前、后24个位点的应变值:A组8个位点松质骨破坏前、后应变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6个位点应变值增大,主要集中于前交叉韧带止点周围和内侧胫骨平台。B组有3个位点松质骨破坏前、后应变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位点应变值均增大,主要集中于破坏平面下方层面后方。C组有10个位点松质骨破坏前、后应变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5个位点应变值减小,集中于破坏平面上方;5个位点应变值增大,集中于破坏平面下方。A、B、C组标本整体形变值分别为(0.033±0.003)、(0.015±0.003)、(0.066±0.007)mm,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胫骨近端松质骨骨密度在评估骨强度方面具有一定价值。破坏胫骨近端松质骨显著改变了胫骨近端应变分布,胫骨近端松质骨对应力支撑和负荷传导具有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 生物力学 骨密度 胫骨近端 松质骨
原文传递
基于正常成年人CT胫骨近端影像三维重建的解剖形态学参数测量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王国栋 李冰言 +4 位作者 徐祥钧 张吉超 牟志芳 董美淇 董跃福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21年第5期546-550,共5页
目的建立数字化三维解剖模型对胫骨近端骨性解剖结构进行测量,获取当地人群胫骨近端解剖学形态参数,为地区性的胫骨近端植入物设计和个体化治疗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选择132例连云港地区膝关节软组织损伤但骨关节正常的患者,其中男性68例... 目的建立数字化三维解剖模型对胫骨近端骨性解剖结构进行测量,获取当地人群胫骨近端解剖学形态参数,为地区性的胫骨近端植入物设计和个体化治疗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选择132例连云港地区膝关节软组织损伤但骨关节正常的患者,其中男性68例,女性64例;年龄20~41岁,平均年龄34.7岁;身高158.3~182.1 cm,平均身高167.5 cm。行膝关节CT图像,获取正常胫骨近端骨性结构形态学影像,对每例通过Mimics软件进行胫骨三维重建并模拟截骨,测量胫骨平台的内外侧后倾角度反映胫骨截骨面形态的相关参数[胫骨平台宽(tML)、胫骨平台前侧宽(tAML)、胫骨平台后侧宽(tPML)、胫骨截骨面前后径(tAP)、胫骨内侧前后径(tMAP)和胫骨外侧前后径(t LAP)],并计算tML/tAP比值,比较各解剖形态参数差异并计算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切除面tMAP/t LAP比值。结果男性、女性胫骨平台内侧后倾角(MPTS)分别为(9.70±2.69)°和(8.74±2.52)°,胫骨外侧后倾角(LPTS)分别为(7.39±2.41)°和(7.33±2.45)°。男性、女性tML/tAP分别为1.56±0.07、1.56±0.08,tMAP/t LAP分别为1.09±0.01、1.10±0.02。男性、女性tML、tAML、tPML、tAP、tMAP和tLAP分别为(79.67±2.80) mm和(69.19±3.06) mm、(69.71±3.13) mm和(60.53±2.98) mm、(81.72±2.83) mm和(68.78±3.01) mm、(51.03±2.11) mm和(44.44±2.18) mm、(53.06±2.01) mm和(44.33±2.19) mm、(48.74±2.11) mm和(40.47±2.38) mm。胫骨近端模拟截骨中,男性截骨平面大于女性,tML/tAP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女性胫骨内外侧平台不对称性大于男性,tMAP/tLAP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男性胫骨平台MPTS、LPTS高于女性(P <0.05)。结论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可以对胫骨近端进行精确的形态学测量和模拟截骨,能够为TKA及假体设计提供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近端 全膝关节置换术 三维重建 模拟截骨 形态学测量
下载PDF
带锁髓内钉与锁定加压接骨板固定胫骨近端骨折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周星衡 王永清 +3 位作者 董黎敏 叶金铎 张庆杰 吴泽海 《实用骨科杂志》 2014年第11期995-998,共4页
目的评估带锁髓内钉(interlocking intramedullary nail,IIN)与锁定加压接骨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固定胫骨近端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指导。方法按胫骨近端不同位置模拟骨折将其分成A、B、C三组,... 目的评估带锁髓内钉(interlocking intramedullary nail,IIN)与锁定加压接骨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固定胫骨近端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指导。方法按胫骨近端不同位置模拟骨折将其分成A、B、C三组,使用两种不同内固定物分别对骨折模型进行固定并用有限元法分析胫骨骨折模型及内固定物在500N轴向压缩载荷下的位移和等效应力及分布情况。结果 3组模型中使用IIN固定的胫骨骨折模型及胫骨的最大轴向位移均比使用LCP的小;IIN及其固定的胫骨最大等效应力值均比LCP及固定的胫骨的小。且IIN应力分布较均匀,LCP应力集中在骨板与锁定连接处。结论 IIN抗压缩能力强且固定坚强可靠,应力分布较均匀,抗疲劳性好,其固定胫骨近端骨折稳定性优于LC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锁髓内钉 锁定加压接骨板 胫骨近端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3D打印多孔结构金属支撑假体治疗胫骨近端CampanacciⅠ、Ⅱ级骨巨细胞瘤的早期疗效评估 被引量:7
16
作者 虎鑫 何梅 +5 位作者 闵理 卢敏勋 张瑀琦 周勇 罗翼 屠重棋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20年第12期1023-1029,共7页
背景:胫骨近端骨巨细胞瘤多侵袭软骨下骨区域。目前瘤性骨缺损的重建方式主要为骨水泥填充联合自体骨植骨及接骨板螺钉内固定,该方案的局限性主要在于缺乏对软骨下骨区的保护和力学支持的不均衡。目的:介绍和评估3D打印多孔结构金属支... 背景:胫骨近端骨巨细胞瘤多侵袭软骨下骨区域。目前瘤性骨缺损的重建方式主要为骨水泥填充联合自体骨植骨及接骨板螺钉内固定,该方案的局限性主要在于缺乏对软骨下骨区的保护和力学支持的不均衡。目的:介绍和评估3D打印多孔结构金属支撑假体的设计细节,以及首次运用于胫骨近端骨巨细胞瘤手术的要点和早期疗效。方法: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5例CampanacciⅡ级,1例CampanacciⅠ级的胫骨近端骨巨细胞瘤患者接受3D打印多孔结构金属支撑假体重建。年龄26~48岁,平均(35.5±8.4)岁。术前影像学评估病变范围、受损软骨下骨的范围比例。术前、术后评价软骨下骨层厚度、膝关节疼痛、功能状况及活动度。术后评估宿主骨与自体植骨愈合情况、自体植骨及宿主骨在假体表面骨长入情况、肿瘤学预后及并发症。结果:患者随访12~42个月,平均(27.0±11.2)个月。术前胫骨平台软骨下骨受损范围比例平均61.0%±22.9%。末次随访时,软骨下骨层厚度较术前改善[(10.7±0.6)vs.(1.5±0.5)mm];膝关节VAS评分低于术前[0 vs.(5.7±1.2)分];膝关节屈曲范围较术前改善(121.7°±8.2°vs.105.8°±8.6°);1993年美国骨肿瘤协会(MSTS)下肢功能评分显著高于术前[(29.2±1.0)vs.(20.0±2.1)分]。所有患者软骨下植骨与宿主骨愈合,假体表面骨长入良好。所有患者均无局部复发或肺转移。结论:3D打印多孔结构金属支撑假体是胫骨近端瘤性骨缺损的精准重建方式,通过仔细的术前设计及术中操作,可达到良好生物整合下的生物力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近端 骨巨细胞瘤 3D打印 假体
下载PDF
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内翻伴膝外摆步态的疗效与不足 被引量:7
17
作者 王飞 陈竞清 +3 位作者 陈百成 高石军 邵德成 李彤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43-345,共3页
[目的]探讨外侧闭合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内翻伴膝外摆步态患者的临床效果及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随访2000~2004年因膝内翻伴膝外摆步态于本院行胫骨高位截骨手术的患者19例,年龄47~54岁,随访时间6个月~4a。术前及术后X线片测量... [目的]探讨外侧闭合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内翻伴膝外摆步态患者的临床效果及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随访2000~2004年因膝内翻伴膝外摆步态于本院行胫骨高位截骨手术的患者19例,年龄47~54岁,随访时间6个月~4a。术前及术后X线片测量股骨一胫骨角、胫骨平台后倾角和腓骨小头高度,HSS膝关节功能评分,关节后外侧稳定性测试,术后患者以五点问卷法评价术后关节稳定性的改善情况。[结果]股骨一胫骨角术前184.5°~197°,术后167°~176°;腓骨小头高度术前7.73~18.5mm,术后-3.5~10.7mm;胫骨后倾角术前2°~17°,术后-4°~13°;HSS评分术前48~68分,术后60~91分(P=0.00)。后外侧的稳定性测量术前Ⅰ度损伤16例,Ⅱ度损伤3例。术后Ⅰ度损伤9例,Ⅱ度损伤10例(P〈0.05)。术后患者关节稳定性的问卷4例明显提高,9例有提高,6例与术前相同。[结论]外侧闭合胫骨高位截骨治疗膝内翻合并膝外摆的近期效果良好,远期效果可能受到膝外摆步态、胫骨后倾角和腓骨小头高度改变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内翻 胫骨近端 截骨 关节不稳 膝外摆
下载PDF
中药复方护骨胶囊对去卵巢大鼠骨骼结构和骨重建状态的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林泽苗 钟佳贤 +3 位作者 贾欢欢 吴玉娥 陈珺 李青南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2016年第3期296-303,共8页
目的观察护骨胶囊(Hugu capsules,HG)对去卵巢大鼠骨结构和骨重建状态的影响。方法 3月龄SPF级雌性SD大鼠60只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去卵巢组,仙灵骨葆胶囊组和护骨胶囊低、中、高剂量组(Sham、OVX、Pos、HG-L、HG-M和HG-H)。... 目的观察护骨胶囊(Hugu capsules,HG)对去卵巢大鼠骨结构和骨重建状态的影响。方法 3月龄SPF级雌性SD大鼠60只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去卵巢组,仙灵骨葆胶囊组和护骨胶囊低、中、高剂量组(Sham、OVX、Pos、HG-L、HG-M和HG-H)。大鼠切除卵巢后,隔天开始给药,连续灌胃3个月,处死前进行两次荧光标记。取大鼠胫骨上段(proximal tibia,PTM)与中段(tibia shaft,TX)进行骨形态计量学分析。结果与Sham组比较:OVX组松质骨的骨小梁面积百分率(percent trabecular bone area,Tb.Ar)和骨小梁数量(trabecular number,Tb.N)分别降低66.68%和65.01%,骨小梁分离度(trabecular seperation,Tb.Sp)增加276.97%。单位骨小梁周长成骨细胞数(osteoblast number/unit trabecular perimeter,Ob.N)和成骨细胞周长百分率(percent osteoblast perimeter,Ob.Pm)分别增加357.53%和468.27%,单位骨小梁周长破骨细胞数(osteoclast number/unit trabecular perimeter,Oc.N)和破骨细胞周长百分率(percent osteoclast perimeter,Oc.Pm)分别增加213.95%和216.67%,骨形成率-体积(bone formation rate/volume,BFR/BV)增加39.12%,骨形成率-组织(bone formation rate/tissue,BFR/TV)降低55.56%,提示松质骨骨质疏松造模成功。皮质骨没有变化;与OVX组比:HG组大鼠松质骨的Tb.Ar、Tb.N和骨小梁宽度(trabecular width,Tb.Wi)增加,Tb.Sp、Oc.N、Oc.Pm降低,荧光周长百分率(percent fluorescence perimeter,L.Pm)、骨形成率-周长(bone formation rate/bone surface,BFR/BS)、BFR/BV和骨形成率-组织(bone formation rate/tissue,BFR/TV)增加。HG组大鼠皮质骨的T.Ar、Ct.Ar、骨外膜荧光标记周长百分率(percent periosteal fluorescence perimeter,P-L.Pm)和骨外膜骨形成率(periosteal bone formation rate/bone surface,P-BFR/BS)均增加。说明HG能增加松质骨骨量,改善骨结构,促进骨形成,抑制骨吸收,且增加皮质骨骨量,促进皮质骨骨外膜骨形成;与Pos组相比:HG-H组的松质骨Tb.N增加23.80%,Tb.Sp降低22.71%,HG-L和HG-M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骨胶囊 骨质疏松 松质骨 皮质骨
下载PDF
中国汉族人与美国高加索白人膝关节几何形态的比较 被引量:6
19
作者 龚恒 黄斌 +2 位作者 付立功 刘华玮 陈连旭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3期5366-5370,共5页
背景:有研究显示中国人膝关节胫骨近端前后径和横径均小于美国高加索人,所以在膝关节形态学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常发生进口假体系统应用于国人后出现匹配度不高的现象。目的:测量中国人和美国人股骨远端、胫骨近端的几何形态学参数,... 背景:有研究显示中国人膝关节胫骨近端前后径和横径均小于美国高加索人,所以在膝关节形态学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常发生进口假体系统应用于国人后出现匹配度不高的现象。目的:测量中国人和美国人股骨远端、胫骨近端的几何形态学参数,比较其差异。方法:选择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骨科拟行前交叉韧带重建的中国汉族患者50例,以及美国匹兹堡大学运动医学中心拟行前交叉韧带重建的高加索白人后裔患者40例,对90例受试者膝关节进行CT扫描,使用AW Volume Share 5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利用Geomagic软件对胫骨近端和股骨远端的各项参数进行测量。结果与结论:①股骨近端测量参数中,中国人的外侧胫骨平台内外径小于美国人(P=0.027),外侧胫骨平台后倾角大于美国人(P<0.05);两组间胫骨平台内外径、内侧胫骨平台外径、内侧胫骨平台前后径、外侧胫骨平台前后径与内侧胫骨平台后倾角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股骨远端测量参数中,中国人的股骨远端横径、外侧髁内外径、内侧髁前后径、外侧髁前后径及髁间窝高度均小于美国人(P<0.05),股骨外翻角大于美国人(P<0.05);两组间内侧髁内外径、髁间窝宽度及滑车沟宽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结果表明,中国人与美国人在膝关节形态学的多个参数存在差异,有必要针对中国人设计更为个体化的膝关节假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 假体 植入物 全膝关节置换 股骨远端 胫骨近端 形态学 测量
下载PDF
外固定支架在胫骨近端骨折中的应用 被引量:6
20
作者 常晓 张保中 +4 位作者 张万利 张嘉 高鹏 邹雄飞 唐璜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17年第4期321-325,共5页
背景:目前,对于软组织条件允许的胫骨近端病例,多应用内固定治疗,如MIPPO,但费用高昂,而且由于胫骨近端软组织覆盖菲薄,易出现切口相关并发症。目的:使用外固定支架治疗胫骨近端骨折,分析其应用指征、手术要点以及长期随访的临床疗效。... 背景:目前,对于软组织条件允许的胫骨近端病例,多应用内固定治疗,如MIPPO,但费用高昂,而且由于胫骨近端软组织覆盖菲薄,易出现切口相关并发症。目的:使用外固定支架治疗胫骨近端骨折,分析其应用指征、手术要点以及长期随访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接受手术治疗的15例胫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3例,女2例,年龄16~57岁,平均39.3岁;其中闭合骨折13例,开放骨折2例。应用AO分型对骨折进行分型:A2型8例、A3型2例、B1型5例。手术在全麻或椎管内麻醉下进行,采用闭合复位或有限切开复位,然后使用外固定支架对骨折进行固定。术后1、2、3、4、6、12、24个月进行随访。评估项目包括受伤至手术间隔、手术时间、失血量、住院天数、部分与完全负重开始时间、完全X线骨折线完全融合时间以及并发症情况;使用下肢骨折Iowa量表对受伤的膝关节从功能、疼痛、步态、稳定性、活动范围进行评分。结果:15例患者随访17~28个月,平均21.5个月,临床疗效满意。术后未出现切口愈合相关并发症,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外固定架固定时间10~18周,平均13.7周。X线片上骨折线完全融合时间为18~25周,平均21.5周。1例并发针道感染患者,经扩创及保持针道引流通畅8周后去除外固定架,钉道愈合。无神经、血管损伤并发症。根据Iowa评分,功能为优8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87%。结论:使用外固定支架固定胫骨近端骨折,可以灵活穿针与构型,能够规避胫骨近端不规则的形态对内固定造成的困难,通过减少对皮肤和软组织的剥离来降低皮肤坏死和切口感染的发生;外固定支架便于对开放伤口的处理和照料,更适用于开放性骨折。术后骨折愈合率满意,功能理想,并发症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近端 骨折 外固定支架 并发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