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0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加强股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23
1
作者 王满宜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5期481-483,共3页
股骨近端骨折目前创伤骨科领域最具有挑战性的骨折之一。其中对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研究有待加强。术前影像学诊断应重视内侧弓的完整性和后侧皮质的粉碎程度,对骨折的稳定性做出准确性判断。目前对股骨转子间骨折以早期手术治疗为主,... 股骨近端骨折目前创伤骨科领域最具有挑战性的骨折之一。其中对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研究有待加强。术前影像学诊断应重视内侧弓的完整性和后侧皮质的粉碎程度,对骨折的稳定性做出准确性判断。目前对股骨转子间骨折以早期手术治疗为主,包括动力髋螺钉(dynamichipscrew,DHS)、Gamma钉、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femoralnail,PFN)。对于不稳定性转子间骨折尤其是反转子间骨折,应首选髓内钉中心位固定。导航系统的骨科辅助手术技术的应用,循证医学的临床研究将促进股骨近端骨折的诊疗水平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近端骨折 手术治疗 动力髋螺钉 GAMMA钉 髓内钉
原文传递
股骨近端骨折的分类与功能评价 被引量:40
2
作者 顾立强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5期558-563,共6页
股骨近端骨折主要包括股骨颈骨折、股骨转子间骨折和股骨头骨折。Garden股骨颈分类(1961)、Jensen改良的Evans股骨转子间骨折分类(Evans-Jensen分类,1975)、Pipkin股骨头骨折分类(1957)、AO综合分类(1990)等是应用较广的主要股骨近端骨... 股骨近端骨折主要包括股骨颈骨折、股骨转子间骨折和股骨头骨折。Garden股骨颈分类(1961)、Jensen改良的Evans股骨转子间骨折分类(Evans-Jensen分类,1975)、Pipkin股骨头骨折分类(1957)、AO综合分类(1990)等是应用较广的主要股骨近端骨折分类方法。AO股骨近端骨折分类共分为3型9组27个亚组,其中关节囊外转子部骨折为A型,关节囊内股骨颈骨折为B型,关节内股骨头骨折则归为C型。由于股骨近端骨折的复杂性,骨折分类时应重点区分稳定性骨折与不稳定性骨折。股骨近端骨折治疗后的功能评价,多选用选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1969)、Sanders髋关节创伤临床功能评分(198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近端骨折 功能评价 临床分型 诊断标准
原文传递
Early results of reverse less invasive stabilization system plating in treating elderly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s: a prospective study compared to proximal femoral nail 被引量:25
3
作者 YAO Chen ZHANG Chang-qing JIN Dong-xu CHEN Yun-feng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14期2150-2157,共8页
Background Intertrochanteric femur fracture is common in elderly population. Though multiple treatment options are available, the choice of implant remains controversial. The reverse less invasive stabilization system... Background Intertrochanteric femur fracture is common in elderly population. Though multiple treatment options are available, the choice of implant remains controversial. The reverse less invasive stabilization system (LISS) plating was introduced for treatment of a patient with ipsilateral intertrochanteric and midshaft femoral fractures.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compare such technique to intramedullary nailing (proximal femoral nail, PFN) for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s.Methods Fifty-six patients with an age of at least sixty-five years and an AO/OTA type-A1 or A2 fractures were included and divided into LISS and PFN treatment group. Background parameters, fracture and surgery details were documented. Follow-up time was at least 12 months. Radiology, complication, Harris Hip Score and Rapid Disability Rating Score (RDRS) were recorded to evaluate fixation status and hip function for each patient during follow-up.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surgical time ((48.0±8.6) minutes, vs.(51.8±10.8) minutes, P=0.3836) and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149.1±45.1) ml vs. (176.4±25.4) ml, P=0.0712). The LISS group had less postoperative haemoglobin (Hb) reduction ((10.2±4.5) g/L Hb, vs. (15.1-5.9) g/L Hb, P=0.0475). There was no complication observed in PFN group. All 31A1 type fracture in LISS group showed 100% maintenance of reduction. One nonunion with locking screw breakage and 2 varus union were found in the LISS group. Postoperative hip function was similar between the two groups.Conclusions Though reverse LISS plating may not be recommended as a routine fixation method for elderly unstable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s compared to PFN, it may possibly be reserved for rapid fixation and damage control in polytrauma patients and ORIF of subtrochanteric and reverse oblique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ss invasive stabilization system intertrochanteric femur fracture proximal femoral nail OSTEOPOROSIS unstable fracture
原文传递
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行外周神经阻滞麻醉在老年股骨近端骨折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27
4
作者 彭春潮 吴婧文 +3 位作者 光文辉 王云 张智卿 易正辉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2期4771-4774,共4页
目的分析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用于老年股骨近端骨折患者外周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30例通过外周神经阻滞麻醉行股骨近端骨折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罗哌卡因行外周神经阻滞麻醉,观察组采用右美... 目的分析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用于老年股骨近端骨折患者外周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30例通过外周神经阻滞麻醉行股骨近端骨折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罗哌卡因行外周神经阻滞麻醉,观察组采用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行外周神经阻滞麻醉。评估两组麻醉起效和维持时间;监测阻滞前、后血流动力学情况;记录术后疼痛、镇静程度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神经阻滞起效时间较短、麻醉维持时间较长且术后疼痛感较低(P<0.05)。神经阻滞麻醉后,对照组平均动脉压(MAP)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而血氧饱和度(SpO 2)显著低于观察组(P<0.05)。两组术后镇静程度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行外周阻滞麻醉能显著缩短老年患者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并延长术后麻醉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神经阻滞麻醉 股骨近端骨折 右美托咪定 罗哌卡因
下载PDF
DHS与PFN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 被引量:18
5
作者 吴亚鹏 张琼 +2 位作者 李开南 王达义 温国宏 《实用骨科杂志》 2007年第3期136-138,共3页
目的比较老年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采用动力髋螺钉和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的手术疗效。方法62例不稳定型老年转子间骨折患者中,30例采用动力髋螺钉固定,32例采用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并对手术资料、术后并发症及髋关节功能进行临床随访分析... 目的比较老年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采用动力髋螺钉和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的手术疗效。方法62例不稳定型老年转子间骨折患者中,30例采用动力髋螺钉固定,32例采用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并对手术资料、术后并发症及髋关节功能进行临床随访分析。结果与DHS组相比,PFN组手术时间短,切口小,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少,骨折临床愈合时间短,且可早期下床负重而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论PFN技术创伤小、操作简单、固定牢靠、并发症少,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的理想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髋螺钉 股骨近端髓内钉 治疗 老年 转子间骨折
下载PDF
股骨上段解剖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8
6
作者 梁捷予 李康华 +4 位作者 廖前德 雷光华 胡懿郃 朱勇 贺爱兰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811-814,共4页
目的:测量成年国人的股骨上段的部分解剖参数,为股骨转子下骨折内固定器械的研制提供帮助。方法:选择56对股骨标本,直接测量股骨头直径、股骨头纵向长度、135°头颈轴长度、135°头颈轴上缘长度、135°头颈轴下缘长度、股... 目的:测量成年国人的股骨上段的部分解剖参数,为股骨转子下骨折内固定器械的研制提供帮助。方法:选择56对股骨标本,直接测量股骨头直径、股骨头纵向长度、135°头颈轴长度、135°头颈轴上缘长度、135°头颈轴下缘长度、股骨颈前后径、股骨颈纵径、颈干角、大转子与股骨外侧皮质向上延长线夹角、小转子水平股骨干横径、小转子水平股骨干前后径、小转子下5 cm处股骨干横径、小转子下5 cm处股骨干前后径,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股骨头直径为(46.69±3.73)mm;股骨头纵向长度为(39.22±4.17)mm;135°头颈轴长度为(95.45±8.16)mm;135°头颈轴上缘长度为(84.02±7.11)mm;135°头颈轴下缘长度为(99.95±9.34)mm;股骨颈前后径为(26.27±3.15)mm;股骨颈纵径为(32.24±3.31)mm;颈干角为126.21°±7.13°;大转子与股骨外侧皮质向上延长线夹角(大转子夹角)为16.38°±4.04°;小转子水平股骨干横径为(31.05±3.57)mm;小转子水平股骨干前后径为(27.63±2.96)mm;小转子下5 cm股骨干横径为(26.36±3.22)mm;小转子下5 cm股骨干前后径为(25.59±2.75)mm;颈干角和大转子夹角呈正相关(r=0.396,P=0.003)。结论:股骨转子下骨折内固定物的设计需符合国人股骨上段的解剖特点,并要充分考虑大转子夹角的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上段 解剖 骨折 内固定
下载PDF
动力髋和股骨近端髓内钉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14
7
作者 陈穗生 皮佑辉 +1 位作者 夏暴权 罗晓嘉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48-451,共4页
[目的]对动力髋和股骨近端髓内钉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系统评价。[方法]在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Science Direct以及CNKI、CBM、中国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数据库等网站进行检索。文献检索起止时间为2000年... [目的]对动力髋和股骨近端髓内钉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系统评价。[方法]在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Science Direct以及CNKI、CBM、中国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数据库等网站进行检索。文献检索起止时间为2000年1月~2010年9月。再对入选文献的参考文献进行手工检索。系统收集动力髋和股骨近端髓内钉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相关文献,并按临床科研方法的国际通用原则进行阅读和评价。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软件Revman 4.2进行Meta-分析,以获得动力髋和股骨近端髓内钉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指标的相关证据。[结果]共检索到183篇原始文献,有7篇符合最终的入选标准,总计随访患者919例。分析研究表明,股骨近端髓内钉平均手术时间短但术中接受X线的次数多于动力髋。股骨近端髓内钉组术后内固定移位发生多于动力髋。[结论]两种手术治疗术中失血量并无统计学差异,股骨近端髓内钉平均手术时间短但术中接受X线的次数多于动力髋;而术后切口感染率、再次手术率两者并无统计学差异,股骨近端髓内钉组术后内固定移位发生多于动力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髋 股骨近端髓内钉 骨折固定术 股骨粗隆间骨折 系统评价
原文传递
微创内固定系统治疗膝关节周围骨折的并发症 被引量:14
8
作者 何锦泉 庞贵根 +2 位作者 马宝通 陈新 曾宪铁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02-105,共4页
[目的]分析使用微创内固定系统(less invasive stabilization system,LISS)治疗膝关节周围骨折时的并发症。[方法]自2005年7月-2007年10月,应用LISS治疗89例患者共91侧骨折,其中股骨远端骨折45侧;胫骨近端骨折46侧。[结果]术后随... [目的]分析使用微创内固定系统(less invasive stabilization system,LISS)治疗膝关节周围骨折时的并发症。[方法]自2005年7月-2007年10月,应用LISS治疗89例患者共91侧骨折,其中股骨远端骨折45侧;胫骨近端骨折46侧。[结果]术后随访时间为13—29个月,平均14.4个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16周(11—25周)。膝关节功能为优45侧,良35侧,可11侧,优良率为87.9%。10侧肢体(11%)出现钢板刺激症状,其中有2侧出现迟发的皮肤软组织全层裂开。7例(8%)骨折对位不良。2例(2%)骨折术后复位丢失。1例(1%)骨折延迟愈合。1例(1%)内固定失败。2例(2%)出现医源性神经损伤,腓浅神经与腓深神经损伤各1例。9例(10%)共14枚螺钉出现“冷焊接现象”(cold—welding)致内固定取出困难。[结论]LISS是一种治疗膝关节周围骨折有效而可靠的方法,但在临床应用中要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及操作规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内固定系统 胫骨近端 股骨远端 骨折 并发症
原文传递
综合预防条件下股骨近端骨折患者PFNA内固定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特点 被引量:13
9
作者 刘旭 杨太明 +3 位作者 王冰 杨春 高先亭 朱裕成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9年第10期1026-1028,共3页
目的探讨综合预防条件下股骨近端骨折患者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特点。方法纳入自2016-12-2018-12行PFNA内固定治疗的83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或股骨粗隆下骨折,围手术期进行血栓基础预防、物理预防、药... 目的探讨综合预防条件下股骨近端骨折患者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特点。方法纳入自2016-12-2018-12行PFNA内固定治疗的83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或股骨粗隆下骨折,围手术期进行血栓基础预防、物理预防、药物预防。于入院后、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术后第5天、术后第7天进行双下肢深静脉血栓筛查。结果术前发现3例(3.6%)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为股静脉血栓(伤后第1天发现1例,伤后第16天发现1例),1例为肌间静脉血栓(伤后第2天)。术后发现3例(3.6%)下肢深静脉血栓,其中术后第1天发现2例(1例为股静脉血栓,1例为肌间静脉血栓),术后第3天发现1例(肌间静脉血栓)。术后第5天及第7天均未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结论综合预防条件下股骨近端骨折患者PFNA内固定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较低,血栓发生的高峰期为伤后2 d及术后3 d以内,但伤后与术后早期积极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仍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近端骨折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内固定 围手术期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原文传递
股骨近端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骨组织形态计量学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孙月华 郝永强 +1 位作者 廖文胜 戴尅戎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12期1158-1161,共4页
目的 :观察与分析股骨近端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骨组织形态计量学 (骨结构参数与骨转换参数 )参数的特征 ,进一步探明股骨近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机理 ,为临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实验组选择股骨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 14例 ,其中 ,男... 目的 :观察与分析股骨近端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骨组织形态计量学 (骨结构参数与骨转换参数 )参数的特征 ,进一步探明股骨近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机理 ,为临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实验组选择股骨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 14例 ,其中 ,男性 6例 ,年龄为 6 3~ 82岁 (平均 75 .0 1± 7.15岁 ) ;女性 8例 ,年龄为 5 6~ 91岁 (平均 6 9.85± 11.5 8岁 )。对照组选择青壮年暴力性骨折患者 11例 ,年龄 35~ 46岁 (平均 41.44± 3 .87岁 ) ,其中 ,男性 5例 ,女性 6例。每位患者均采用自制微创活检器于同一部位获取 2cm长的髂骨组织 ,进行骨组织形态计量学 (包括骨结构参数与骨转换参数 )观察与分析。结果 :实验组患者髂骨骨结构参数中骨小梁密度 (Tb .N)、骨小梁厚度 (Tb .Th)、结点末端比 (NTR)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而骨小梁间距 (Tb .Sp)则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骨转换参数中平均类骨质宽度 (Os .Th)、类骨质体积 (OV/BV)、平均骨壁厚度 (W .Th)均较对照组低 ,其中 ,两组相比较平均骨壁厚度 (W .Th)差异显著 (P<0 .0 5 ) ;骨吸收表面 (ES/BS)则高于对照组。结论 :股骨近端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由于骨转换出现特异性改变 ,骨形成与骨吸收失耦合 ,导致股骨近端骨显微结构发生明显退变 ,骨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近端 骨质疏松性骨折 骨组织形态计量学
下载PDF
股骨上段骨折风险的生物力学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朱文艺 王坤正 +1 位作者 曾红 申新国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07年第1期20-23,共4页
目的测定国人股骨上段骨密度、几何形态等,以探讨这些指标与生物力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利用双能X线吸收仪(DEXA)测定尸体骨30具(男16具,女14具)股骨上段的骨密度,同时测量股骨几何形态,设计人体侧方摔倒模型,测量股骨上段骨折时的载荷... 目的测定国人股骨上段骨密度、几何形态等,以探讨这些指标与生物力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利用双能X线吸收仪(DEXA)测定尸体骨30具(男16具,女14具)股骨上段的骨密度,同时测量股骨几何形态,设计人体侧方摔倒模型,测量股骨上段骨折时的载荷,分析骨折类型。结果女性所测参数几乎均低于男性。股骨颈骨密度与股骨上段载荷之间的相关性最佳(r2=0.807)股骨上段的几何形态与载荷之间的相关性较差,不能用来预测股骨上段骨折。股骨颈骨密度与股骨上段几何形态的相关性较好。结论股骨颈骨密度在预测股骨上段骨折风险中起重要作用;国人股骨上段骨折发生率低,这与股骨颈骨密度高、形体小有关;国人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应有别于国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上段载荷 骨密度(BMD) 股骨上段几何形态 双能X线吸收测定(DEXA) 股骨上段骨折
下载PDF
B超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对老年股骨近端骨折患者术后疼痛及并发症的影响 被引量:11
12
作者 苘莲萍 邱斐斐 陈小涛 《临床骨科杂志》 2018年第2期215-217,220,共4页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FICB)对老年股骨近端骨折患者术后疼痛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老年股骨近端骨折术后患者,随机分为阻滞组和静脉组,每组50例。静脉组给予静脉镇痛(0.02 mg/kg芬太尼+500 mg曲马多)治疗,阻滞组在...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FICB)对老年股骨近端骨折患者术后疼痛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老年股骨近端骨折术后患者,随机分为阻滞组和静脉组,每组50例。静脉组给予静脉镇痛(0.02 mg/kg芬太尼+500 mg曲马多)治疗,阻滞组在静脉组基础上给予B超引导下FICB(0.125%布比卡因+0.02 mg/kg芬太尼)治疗。结果阻滞组术后6、12、24 h的疼痛VAS评分明显低于静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阻滞组术后24 h血清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明显低于静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阻滞组并发症发生率及胃肠道蠕动恢复、下床活动、住院的时间明显少于静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结论 B超引导下FICB可有效缓解老年股骨近端骨折患者术后疼痛,减少高凝、炎性等应激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超引导 髂筋膜间隙阻滞 股骨近端骨折 手术后疼痛 老年人
下载PDF
股骨远近段骨折髓内钉置入失误分析及对策 被引量:10
13
作者 万玉春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7年第2期113-115,共3页
目的根据股骨远近段的解剖特点,分析股骨交锁髓内钉置入操作失误的原因及处理对策,以提高交锁髓内钉置入的成功率。方法自2002年1月~2006年3月,笔者观察210例股骨远近段骨折交锁髓内钉的置入过程,并对股骨远近端松质骨髓腔高度进行测... 目的根据股骨远近段的解剖特点,分析股骨交锁髓内钉置入操作失误的原因及处理对策,以提高交锁髓内钉置入的成功率。方法自2002年1月~2006年3月,笔者观察210例股骨远近段骨折交锁髓内钉的置入过程,并对股骨远近端松质骨髓腔高度进行测量。结果132例操作顺利,78例出现交锁髓内钉置入失误,采用自制髓腔轴线控制棒校正开口处骨道轴线,取得满意效果。结论开口处骨道轴线与髓腔轴线同轴是交锁髓内钉置入的关键,出现失误时不能使用暴力,需校正开口轴线,重新置入髓内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远近段 骨折 髓内钉 髓腔轴线
下载PDF
中医特色康复护理结合情志干预对股骨近端骨折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及负性心理的影响 被引量:9
14
作者 焦惠萍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2年第2期4-6,13,共4页
目的探讨中医特色康复护理结合情志干预对股骨近端骨折(PFF)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1年8月我院收治的60例PFF患者,其中2019年1月—2020年4月30例患者为对照组,2020年5月—2021年8月30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 目的探讨中医特色康复护理结合情志干预对股骨近端骨折(PFF)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1年8月我院收治的60例PFF患者,其中2019年1月—2020年4月30例患者为对照组,2020年5月—2021年8月30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中医特色康复护理结合情志干预.两组均随访观察至术后3个月.比较两组髋关节功能、负性情绪、睡眠质量.结果两组入院时各项Harris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院后3个月疼痛、功能、下肢畸形、髋关节活动范围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两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观察组HAMA、HAMD、PS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特色康复护理结合情志干预能够促进PFF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改善负性心理及睡眠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近端骨折 中医特色康复护理 情志干预 髋关节功能 负性心理
原文传递
绝经后女性股骨近端骨密度与骨质疏松性骨折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唐正午 戴祝 +1 位作者 陈志伟 廖瑛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447-1449,1472,共4页
目的:研究绝经后女性股骨近端骨密度的变化规律与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性骨折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法国Medlink公司Osteocore 3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本地区417例绝经后女性股骨颈、大转子、粗隆间、全髋进行骨密度测定。结果骨折组各年... 目的:研究绝经后女性股骨近端骨密度的变化规律与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性骨折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法国Medlink公司Osteocore 3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本地区417例绝经后女性股骨颈、大转子、粗隆间、全髋进行骨密度测定。结果骨折组各年龄段、各部位的BMD均比非骨折组低( 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股骨近端骨量逐渐丢失,除了45~50组,其余各年龄段骨折组的患病率明显高于非骨折组( P<0.05),骨密度值越低,骨折危险性越大。结论绝经后女性股骨近端骨密度与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呈明显负相关性,应该注意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密度 股骨近端 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性骨折 绝经后女性
下载PDF
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王磊 余灿 《中国当代医药》 2012年第9期38-39,共2页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08年1月~2011年6月收治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64例,随机分为两组,采用股骨近端髓内固定治疗的患者32例为对照组,采用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08年1月~2011年6月收治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64例,随机分为两组,采用股骨近端髓内固定治疗的患者32例为对照组,采用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的患者32例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结果观察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负重时间均明显小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总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固定牢靠,临床疗效好且并发症较少,患者负重早利于进行早期的功能恢复性锻炼,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首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近端 锁定钢板 老年 股骨粗隆间骨折
下载PDF
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7
17
作者 宋永林 《河北医学》 CAS 2016年第2期275-278,共4页
目的:研究分析股骨近端锁定钢板(LPFP)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IF)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6月至2014年5月接受治疗的老年IF患者124例作为研究对象。64例接受LPFP术式,纳入观察组;另60例接受动力髋螺钉(DHS)术式,纳入对照组,... 目的:研究分析股骨近端锁定钢板(LPFP)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IF)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6月至2014年5月接受治疗的老年IF患者124例作为研究对象。64例接受LPFP术式,纳入观察组;另60例接受动力髋螺钉(DHS)术式,纳入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及住院相关指标,随访1年,对比两组手术疗效以及手术后的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术程、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术后负重的时间均分别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经手术治疗后的优良率是82.8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后总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5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PFP术式治疗老年IF,疗效较好,恢复快,且并发症较少,值得进行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近端 锁定钢板内固定 老年 股骨转子间骨折
下载PDF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骨水泥半髋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6
18
作者 罗忠纯 刘凯 +3 位作者 蒋俊威 宋春林 钟浪 王红川 《华西医学》 CAS 2017年第5期712-716,共5页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骨水泥半髋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重点比较术后18个月内的功能。方法于2011年1月—2013年12月选取年龄≥75岁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内固定组(35例)行股骨近端防旋髓...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骨水泥半髋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重点比较术后18个月内的功能。方法于2011年1月—2013年12月选取年龄≥75岁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内固定组(35例)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关节置换组(25例)行骨水泥双动股骨头置换。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及术后功能,功能评价采用Harris评分。结果内固定组和关节置换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24.7±23.4)、(207.5±19.4)m L,手术时间分别为(41.7±8.1)、(64.2±7.3)min,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和出院3个月时两组Harri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置换组高于内固定组;出院6个月时两组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12和18个月时两组Harri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固定组高于关节置换组。结论使用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最终可获得更佳的功能,有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且内固定治疗操作更简便,不增加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半髋置换 股骨转子间骨折
原文传递
股骨近端钛丝固定加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 被引量:6
19
作者 李荣西 《临床骨科杂志》 2020年第6期851-853,共3页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钛丝固定加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股骨近端钛丝固定加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46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情况。采用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钛丝固定加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股骨近端钛丝固定加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46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情况。采用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手术时间50~75 min,术中出血量230~380 ml。术后均无假体脱位、松动及骨折不愈合等情况发生。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8个月。术后随访中1例死亡,1例患侧肢体瘫痪,1例再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剔除该3例后,43例末次随访时采用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优32例,良8例,可3例,优良率为93.02%。结论股骨近端钛丝固定加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近端 人工股骨头置换 股骨转子间骨折 老年人
下载PDF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近端、股骨远端骨折 被引量:5
20
作者 薛超 刘晖 +3 位作者 丁真奇 刘庆军 陈志达 吴进 《骨科》 CAS 2021年第2期149-154,共6页
目的探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近端、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我院骨科接受手术治疗的4例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近端及远端骨折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例,女1例,年龄... 目的探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近端、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我院骨科接受手术治疗的4例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近端及远端骨折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例,女1例,年龄为(33.5±9.3)岁(23~44岁),闭合性骨折3例,开放性骨折1例。3例病人存在合并损伤,其中颅脑损伤1例,胸腹部损伤1例,胫骨平台及骨盆骨折1例。入院后即确诊股骨近端骨折3例,延迟诊断1例,延迟时间为5 d。所有病例均采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观察病人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采用Friedman-Wyman功能评分评价病人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病人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3.5±16.2)个月(20~57个月),手术时间为(193.3±36.2)min(155~241 min),术中出血量为(484.3±77.4)mL(415~582 mL)。2例病人骨折顺利愈合,股骨近端骨折于术后4~5个月愈合,股骨干骨折于术后6~7个月愈合,股骨远端骨折于术后5~6个月愈合。1例病人术后出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骨折愈合后将股骨内固定物全部取出,但股骨干再次出现骨折,再次手术后骨折愈合;1例病人术后出现股骨干骨不连,再次手术后骨折愈合。末次随访时Friedman-Wyman功能评分优1例,良2例,差1例,优良率为75%。结论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近端、股骨远端骨折较为罕见,股骨近端骨折漏诊率或延迟诊断率高,需要详尽的术前检查。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可作为治疗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近端、股骨远端骨折的一种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近端骨折 股骨干骨折 股骨远端骨折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