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纤维素酶的蛋白质工程 被引量:11
1
作者 张晓勇 陈秀霞 高向阳 《纤维素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2006年第2期55-58,64,共5页
概述了纤维素酶的6个家族的蛋白质工程研究进展,主要包括用基因定点突变技术对典型纤维素酶家族的三维构象、催化残基的确认。
关键词 纤维素酶 蛋白质工程 定点突变 三维构象
下载PDF
蛋白质结构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林亚静 刘志杰 龚为民 《生命科学》 CSCD 2007年第3期289-293,共5页
生物大分子的功能主要取决于它们的三维结构、运动及相互作用。对蛋白质结构的解析可以从根本上阐明蛋白质功能的分子机制和基础,同时也是研究蛋白质功能的一个重途径。本文简述了当前蛋白质结构研究的主要手段,如X射线晶体学、核磁共... 生物大分子的功能主要取决于它们的三维结构、运动及相互作用。对蛋白质结构的解析可以从根本上阐明蛋白质功能的分子机制和基础,同时也是研究蛋白质功能的一个重途径。本文简述了当前蛋白质结构研究的主要手段,如X射线晶体学、核磁共振波谱学和三维电镜重构方法学等及其优缺点和适用性,总结了目前蛋白质结构研究进展并对将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一些探讨。尽管上述三种主要的研究方法已经比较成熟,而且在适用对象和实验方法上有很好的相互补充,但还是有相当多的生物学问题在结构水平上得不到解释和支持。因此,本文对目前蛋白质结构研究的热点和难点——膜蛋白和蛋白质复合物的研究现状和方法做了简要的概述,希望能够引起广大同行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 三维结构 膜蛋白
下载PDF
膜蛋白结构研究方法新进展 被引量:4
3
作者 金聪 陈慰峰 《生命科学》 CSCD 2003年第5期312-316,共5页
膜蛋白是一类结构独特的蛋白质,执行很多基本的和重要的细胞生物学功能。了解膜蛋白在生物膜上的基本构象,对研究膜蛋白的精细拓扑结构、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膜蛋白的疏水特性使其需要与生物膜共同形成稳定的自然构象,至今在蛋白质... 膜蛋白是一类结构独特的蛋白质,执行很多基本的和重要的细胞生物学功能。了解膜蛋白在生物膜上的基本构象,对研究膜蛋白的精细拓扑结构、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膜蛋白的疏水特性使其需要与生物膜共同形成稳定的自然构象,至今在蛋白质组学的研究中对膜蛋白知之甚少。了解分子结构是了解生物大分子功能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本文对近来膜分子结构研究领域的进展作一简要概述。晶体学方法、单颗粒方法和原子力显微镜为膜蛋白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细节数据。固相核磁共振技术提供了跨膜α螺旋结构的方向约束数据和精确的分子间距离约束数据。直接位点标记的旋转电子顺磁共振可以得到更长的距离约束数据,但是目前的标记策略仍然具有局限性。位点特异的红外二色性分析可使得在脂双层中定向分析跨膜α螺旋束成为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蛋白 三维结构 方法 进展
下载PDF
蛋白质晶体学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被引量:6
4
作者 李兰芬 南洁 苏晓东 《生物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46-255,共10页
从50年前英国科学家解析出第一个蛋白质晶体结构以来,蛋白质晶体学历经数个里程碑式的发展,已经成为一门成熟的高科技学科,是结构生物学的主要研究手段。近年来结构生物学发展迅速并和其他学科相互渗透交叉,特别是受到结构基因组学等热... 从50年前英国科学家解析出第一个蛋白质晶体结构以来,蛋白质晶体学历经数个里程碑式的发展,已经成为一门成熟的高科技学科,是结构生物学的主要研究手段。近年来结构生物学发展迅速并和其他学科相互渗透交叉,特别是受到结构基因组学等热点学科的极大带动。作为结构生物学的基本手段和技术,蛋白质晶体学从解析简单的蛋白质三维结构延伸到解决各类生物大分子及复合物结构,并更加注重研究结构与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派生出诸如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等应用性很强的分支。生物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高通量技术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为蛋白质晶体学带来了全新的概念和更加广阔的前景。文章将主要介绍蛋白质晶体学技术的一些历史发展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射线晶体学 蛋白质三维结构 结构基因组学 高通量技术 同步辐射技术
下载PDF
嗜水气单胞菌粘附素和外膜蛋白A基因克隆与结构预测 被引量:5
5
作者 李雪 胡秀彩 +3 位作者 兰云 沈晓静 朱爱华 吕爱军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9-35,共7页
采用PCR方法扩增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外膜蛋白相关基因,即粘附素(Aha)、外膜蛋白A(OmpA)基因全长序列,进行DNA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Aha基因长1 314 bp,推导编码355 aa,5~24 aa区域为跨膜螺旋,26~355... 采用PCR方法扩增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外膜蛋白相关基因,即粘附素(Aha)、外膜蛋白A(OmpA)基因全长序列,进行DNA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Aha基因长1 314 bp,推导编码355 aa,5~24 aa区域为跨膜螺旋,26~355 aa区域为革兰氏阴性菌孔蛋白结构域(PF00267),Aha蛋白三级结构与模板(PDB:1PHO_A)相似性达28.21%;OmpA基因长1 102 bp,推导编码338 aa,含有OmpA跨膜结构域(PF01389)和OmpA结构域(PF00691),预测OmpA蛋白抗原表位位于64~69 aa、160~171 aa、244~249 aa、259~274 aa和295~301 aa区域,OmpA蛋白三级结构OmpA跨膜结构域和OmpA结构域与模板(PDB:1BXW_A,PDB:4ERH_A)相似性分别为27.45%和57.58%;进一步采用拉马钱德兰图(Ramachandran plot)检测分析,与Aha、OmpA基因蛋白三级结构预测结果一致。本研究有助于理解嗜水气单胞菌致病的分子机制,为鱼类疾病防治及疫苗应用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水气单胞菌 粘附素 外膜蛋白 序列分析 三级结构
原文传递
大豆分离蛋白-维生素D3复合物的结构及性质 被引量:3
6
作者 石佳卉 张安琪 +3 位作者 陈爽 邵志远 王喜波 江连洲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49-55,共7页
采用表面疏水性、粒径、ζ-电位、浊度等指标,以及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傅里叶红外光谱等方法分析研究维生素D_(3)(VD_(3))与大豆分离蛋白(SPI)复合物的结构及性质。结果表明:SPI与VD_(3)形成复合物后其表面疏水性显著下降(P<0.... 采用表面疏水性、粒径、ζ-电位、浊度等指标,以及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傅里叶红外光谱等方法分析研究维生素D_(3)(VD_(3))与大豆分离蛋白(SPI)复合物的结构及性质。结果表明:SPI与VD_(3)形成复合物后其表面疏水性显著下降(P<0.05),且VD_(3)的添加量与SPI的表面疏水性成反比。VD_(3)的加入使复合物的粒径明显减小,ζ-电位的绝对值增大,溶液液滴粒径分布更加均匀,溶液的稳定性更强。随着VD_(3)含量的增加,复合物的浊度略有增大。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光谱分析发现复合物最大发射波长和最大吸收波长分别较SPI对照红移了3.6 nm和8 nm,表明VD_(3)改变了SPI的空间结构,使其芳香氨基酸残基所处的微环境向极性增强的方向变化。傅里叶红外光谱显示VD_(3)引起SPI的二级结构改变,其中α-螺旋和β-折叠含量减少,β-转角和无规则卷曲含量增多。研究结果为营养强化VD_(3)技术以及拓宽大豆蛋白的应用领域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分离蛋白 维生素D3 表面疏水性 结构 性质
下载PDF
基于信息技术的蛋白质识别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陈益强 高文 +2 位作者 付岩 李德泉 陈翔 《生命科学》 CSCD 2003年第2期70-78,共9页
随着质谱技术和NMR等仪器测定技术的飞速发展,利用大规模质谱技术可以得到海量蛋白质的质谱数据。同时,利用NMR技术也可获得蛋白质的精确三维结构数据。这些数据以及面向这些数据的分析方法使得蛋白质组研究迅速发展,其基础理论和技术方... 随着质谱技术和NMR等仪器测定技术的飞速发展,利用大规模质谱技术可以得到海量蛋白质的质谱数据。同时,利用NMR技术也可获得蛋白质的精确三维结构数据。这些数据以及面向这些数据的分析方法使得蛋白质组研究迅速发展,其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都在不断地进步和完善。利用信息工程技术辅助生物学家开展面向质谱技术的高通量蛋白识别,面向NMR的蛋白质三维结构识别,以及功能发现研究,已经成为蛋白质组中的生命科学与信息科学交叉研究的热点和挑战问题。本文侧重从信息技术的角度对上述问题进行综述,并提出我们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 质谱 三维结构 信息技术
下载PDF
Offlattice Model in the Prediction of Protein 3D Structure 被引量:1
8
作者 SHI Feng LI Nana NIU Xiaohui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s》 CAS 2007年第2期235-238,共4页
3-dimension HPNX offiattice model is developed from the 2-dimension HP offiattice model. In the HP model, 20 types of amino acid monomers are divided into two classes, H (non-polar monomer) and P (polar monomer). ... 3-dimension HPNX offiattice model is developed from the 2-dimension HP offiattice model. In the HP model, 20 types of amino acid monomers are divided into two classes, H (non-polar monomer) and P (polar monomer). In the HPNX model, polar monomers are split into positively charged (P), negatively charged (N) and neutral (X) monomers. A new evolutionary algorithm is applied to study long chains of the HPNX offiattice protein model. This method successfully predict the structures of several proteins in the 3-dimension space that are similar to the structures gotten by X-Ray Crystallography and NMR and published in the PDB(Protein Data Ban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fflattice protein folding 3D structure
下载PDF
A Case Study of 3D Protein Structure Prediction with Genetic Algorithm and Tabu Search 被引量:1
9
作者 WANG Ting1,2, ZHANG Xiaolong1, 3 1.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65, Hubei, China 2. College of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Chongqing 400065, China 3.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Bioelectronics,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6, China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s》 CAS 2011年第2期125-129,共5页
This paper describes a case study of 3D protein structure prediction of six sequences from protein data bank (PDB) by genetic algorithm and tabu search (GATS), where off-lattice AB model is considered as a simplif... This paper describes a case study of 3D protein structure prediction of six sequences from protein data bank (PDB) by genetic algorithm and tabu search (GATS), where off-lattice AB model is considered as a simplified model of protein structure. The lowest-energy values required for forming the native conformation of proteins are searched by GATS, and then the coarse structures (i.e., simplified structure) of the proteins are obtained according to the multiple angle parameters corresponding to the lowest energies. All the coarse structures form single hydrophobic cores surrounded by hydrophilic residues, which stay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actual characteristic of protein structure. It demonstrates that this approach can predict the 3D protein structure eff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 protein structure off-lattice AB model genetic algorithm and tabu search (GATS)
原文传递
The LBFGS quasi-Newtonian method for molecular modeling prion AGAAAAGA amyloid fibrils 被引量:1
10
作者 Jiapu Zhang Yating Hou +2 位作者 Yiju Wang Changyu Wang Xiangsun Zhang 《Natural Science》 2012年第12期1097-1108,共12页
Experimental X-ray crystallography, NMR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dual polarization interferometry, etc. are indeed very powerful tools to determine the 3-Dimensional structure of a protein (including... Experimental X-ray crystallography, NMR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dual polarization interferometry, etc. are indeed very powerful tools to determine the 3-Dimensional structure of a protein (including the membrane protein);theoretical mathematical and physical computational approaches can also allow us to obtain a description of the protein 3D structure at a submicroscopic level for some unstable, noncrystalline and insoluble proteins. X-ray crystallography finds the X-ray final structure of a protein, which usually need refinements using theoretical protocols in order to produce a better structure. This means theoretical methods are also important in determinations of protein structures. Optimization is always needed in the computer-aided drug design, structure-based drug design, molecular dynamics, and quantum and molecular mechanics. This paper introduces some optimization algorithms used in these research fields and presents a new theoretical computational method—an improved LBFGS Quasi-Newtonian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method—to produce 3D structures of prion AGAAAAGA amyloid fibrils (which are unstable, noncrystalline and insoluble), from the potential energy minimization point of view. Because the NMR or X-ray structure of the hydrophobic region AGAAAAGA of prion proteins has not yet been determined, the model constructed by this paper can be used as a reference for experimental studies on this region, and may be useful in furthering the goals of medicinal chemistry in this fie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otein 3D structure COMPUTATIONAL Approaches Optimization METHOD Molecular Modelling PRION AGAAAAGA AMYLOID FIBRILS
下载PDF
How Many 3D Structures Do We Need to Train a Predictor?
11
作者 Pantelis G. Bagos Georgios N. Tsaousis Stavros J. Hamodrakas 《Genomics, Proteomics & Bioinformatics》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3期128-137,共10页
It has been shown that the progress in the determination of membrane protein structure grows exponentially, with approximately the same growth rate as that of the water-soluble proteins.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ef... It has been shown that the progress in the determination of membrane protein structure grows exponentially, with approximately the same growth rate as that of the water-soluble proteins.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this, on the performance of prediction algorithms for both α-helical and β-barrel membrane proteins, we conducted a prospective study based on historical records. We trained separate hidden Markov models with different sized training sets and evaluated their performance on topology prediction for the two classes of transmembrane proteins. We show that the existing top-scoring algorithms for predicting the transmembrane segments of α-helical membrane proteins perform slightly better than that of β-barrel outer membrane proteins in all measures of accuracy. With the same rationale, a metaoanalysis of the performance of the secondary structure prediction algorithms indicates that existing algorithmic techniques cannot be further improved by just adding more non-homologous sequences to the training sets. The upper limit for secondary structure prediction is estimated to be no more than 70% and 80% of correctly predicted residues for single sequence based methods and multiple sequence based ones, respectively. Therefore, we should concentrate our efforts on utilizing new techniqu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ven better scoring predict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mbrane protein secondary structure prediction alpha-helical BETA-BARREL 3D structure
原文传递
嗜水气单胞菌转录调控蛋白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雪 胡秀彩 +3 位作者 兰云 沈晓静 吕爱军 朱爱华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68-172,共5页
根据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转录调控蛋白(AhyR)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采用PCR方法克隆嗜水气单胞菌Zf1菌株AhyR基因,测序目的基因大小为1 063 bp。对AhyR基因编码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推导其开放阅读框(ORF)编码260 ... 根据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转录调控蛋白(AhyR)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采用PCR方法克隆嗜水气单胞菌Zf1菌株AhyR基因,测序目的基因大小为1 063 bp。对AhyR基因编码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推导其开放阅读框(ORF)编码260 aa,含有自体诱导物结合域(18-168 aa)、LuxR型螺旋-转角-螺旋(HTH)DNA结合结构域(176-241 aa),以及13个磷酸化位点(15S、30T、62S、144S、145S、156S、161Y、173S、184T、188T、200S、227S、231Y)。AhyR蛋白三级结构与模板(PDB:3SZT_A)相似性达28.40%,结果显示LuxR型螺旋-转角-螺旋结构域主要以α螺旋分布在C端外侧,这与拉马钱德兰图(Ramach andran plot)检测分析AhyR蛋白空间结构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水气单胞菌 转录调控蛋白 序列分析 三级结构
下载PDF
基于LZ复杂性距离的蛋白质三维结构比较
13
作者 李斌 李义兵 何红波 《高技术通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742-748,共7页
基于LZ复杂性距离提出了一种非比对的蛋白质三维结构比较方法.该方法以蛋白质结构单元间的条件LZ复杂性为特征参数,根据条件LZ复杂性计算LZ复杂性距离来作为蛋白质三维结构(不)相似程度的定量刻画.该方法可在二次多项式的时间限度内... 基于LZ复杂性距离提出了一种非比对的蛋白质三维结构比较方法.该方法以蛋白质结构单元间的条件LZ复杂性为特征参数,根据条件LZ复杂性计算LZ复杂性距离来作为蛋白质三维结构(不)相似程度的定量刻画.该方法可在二次多项式的时间限度内计算完成.蛋白质的结构数据采用接触图的表示方式,以避免PDB格式数据中的非结构信息和不同坐标系对结构比较的影响.以真实的蛋白质三维结构数据所组成的5个数据集为实例,基于LZ复杂性距离对各数据集中的蛋白质单链进行了结构聚类.聚类的结果符合各蛋白质单链在传统的结构分类数据库中的分类,表明论文提出的方法能够有效地对蛋白质三维结构进行定量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信息学 蛋白质三维结构 结构比较 LZ复杂性距离 接触图
下载PDF
基于Bcl-2蛋白P2、P3活性区域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体外活性研究
14
作者 朱庆枫 丁晓勇 +2 位作者 何谷 张自阔 范举正 《华西药学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4期357-363,共7页
目的探索Bcl-2蛋白P2、P3活性区域的构效关系,并设计合成活性较好的抑制剂。方法基于对Bcl-2蛋白抑制剂、Bcl-2蛋白P2、P3活性区域的分析,利用Autodock 4.2软件设计对接,合成一系列新型Bcl-2小分子抑制剂;采用MTT法测定所合成的抑制剂... 目的探索Bcl-2蛋白P2、P3活性区域的构效关系,并设计合成活性较好的抑制剂。方法基于对Bcl-2蛋白抑制剂、Bcl-2蛋白P2、P3活性区域的分析,利用Autodock 4.2软件设计对接,合成一系列新型Bcl-2小分子抑制剂;采用MTT法测定所合成的抑制剂对人恶性黑色素瘤细胞A375、人肝癌细胞Hep G-2、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A549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合成了13个新型Bcl-2小分子抑制剂(D1~D13),其中,化合物D2、D6、D8的活性相对较好,对人恶性黑色素瘤细胞A375的抑制作用与阳性对照紫杉醇相当;化合物D1、D3、D4、D5也对A375细胞具一定的抑制活性。结论获得了P2、P3活性区域的构效关系,有助于Bcl-2蛋白抑制剂的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CL-2蛋白 抑制剂 P2 P3区域 构效关系 AUTODOCK 4.2软件 抗肿瘤 人恶性黑色素瘤细胞A375 人肝癌细胞HEPG-2 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A549 紫杉醇
原文传递
嗜水气单胞菌FNR的表达、纯化及酶活分析
15
作者 张凯 陈湖星 +3 位作者 余金辉 严佳丽 刘德立 熊丽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03-1007,共5页
铁氧还蛋白还原酶(Ferredoxin-NADP+reductases,FNR)是一种在生物体的多种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的黄素酶.为探讨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 s hydrophila)XS91-4-1中FNR的功能和结构,通过克隆其FNR基因,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ET42a-fnr,表达并分... 铁氧还蛋白还原酶(Ferredoxin-NADP+reductases,FNR)是一种在生物体的多种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的黄素酶.为探讨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 s hydrophila)XS91-4-1中FNR的功能和结构,通过克隆其FNR基因,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ET42a-fnr,表达并分离纯化了具有活性的GST-FNR融合蛋白,根据米曼氏动力学测定了纯化蛋白对NADPH及EDTA-Fe3+的酶活力,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XS91-4-1 FNR蛋白序列进行系统学分析,并初步预测了该蛋白三维结构.结果表明:重组质粒能够在宿主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BL21中获得高效可溶性表达,经镍柱亲和层析法可纯化出电泳均一的目的蛋白,蛋白浓度为67.3μg/mL;纯化蛋白对NADPH的比活力为1.78 U/mg,对EDTA-Fe3+的比活力为1.13 U/mg,比活力比粗酶分别提高了约29和22倍;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XS91-4-1 FNR分布在Bacterial-class FNR分支上且具有与此类FNR相似的结构特点.上述结果显示嗜水气单胞菌FNR具有与已报道的FNR相似的基本特性,并推测其可能属于Bacterial-class FN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水气单胞菌 铁氧还蛋白还原酶 可溶性表达 蛋白纯化 酶活 二三维结构
原文传递
HCV非结构蛋白(NS2/NS3)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一级结构分析
16
作者 范涛 高建恩 +1 位作者 梁庆华 陶其敏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3期428-431,共4页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从HCV感染者血清中扩增编码HCV病毒蛋白酶的NS2-NS3cDNA片段,在其5′和3′端分别引入EcoRⅠ和XbaⅠ限制性内切酶位点,定向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cDNA3...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从HCV感染者血清中扩增编码HCV病毒蛋白酶的NS2-NS3cDNA片段,在其5′和3′端分别引入EcoRⅠ和XbaⅠ限制性内切酶位点,定向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cDNA3,构建重组载体pcDNA-NS23,重组表达载体经限制性内切酶消化鉴定.用SP6和T7通用引物对目的基因片断进行序列分析.序列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与HCV-J、HC-C2有高度的同源性,与HCV-1、HCV-J6、HCV-J8同源性差,提示所克隆的基因属HCVⅡ型.该区内重要的功能位点如Zn2+依赖性金属蛋白酶催化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病毒 非结构蛋白 一级结构 表达载体
下载PDF
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a novel histone demethylase PHF8 被引量:11
17
作者 Lin Yu Yang wang +8 位作者 Shuo Huang Jianjun Wang Zengqin Deng Qi Zhang Wei Wu Xingliang Zhang Zhao Liu Weimin Gong Zhongzhou Chen 《Cell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2期166-173,共8页
Dynamic regulation of histone methylation/demethyl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during development. Mutations and truncations in human plant homeodomain (PHD) finger protein 8 (PHF8) are associated with X-linked m... Dynamic regulation of histone methylation/demethyl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during development. Mutations and truncations in human plant homeodomain (PHD) finger protein 8 (PHF8) are associated with X-linked mental retardation and facial anomalies, such as a long face, broad nasal tip, cleft lip/cleft palate and large hands, yet its molecular function and structural basis remain unclear. Here, we report the crystal structures of the catalytic core of PHF8 with or without α-ketoglutarate (α-KG) at high resolution. Biochemical and structural studies reveal that PHF8 is a novel histone demethylase specific for di- and mono-methylated histone H3 lysine 9 (H3K9me2/1), but not for H3K9me3. Our analyses also reveal how human PHF8 discriminates between methylation states and achieves sequence specificity for methylated H3K9. The in vitro demethylation assay also showed that the F279S mutant observed in clinical patients possesses no demethylation activity, suggesting that loss of enzymatic activity is crucial for pathogenesis of PHF8 patients. Taken together, these results will shed light on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underlying PHF8-associated developmental and neurological disea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F8 (PHD finger protein 8) histone demethylase chromatin modification methylated H3K9 crystal structure X-linked mental retardation (XLMR) facial anomalies
下载PDF
用核磁共振方法研究金属离子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8
18
作者 张芳 林东海 《波谱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36-149,共14页
许多蛋白质含有金属离子,金属离子对蛋白质发挥生物学功能起着很大的作用.金属离子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以及参与蛋白质功能调节的方式各种各样:有些金属离子高度专一性地与蛋白质紧密结合,对蛋白质发挥生物学功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有些... 许多蛋白质含有金属离子,金属离子对蛋白质发挥生物学功能起着很大的作用.金属离子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以及参与蛋白质功能调节的方式各种各样:有些金属离子高度专一性地与蛋白质紧密结合,对蛋白质发挥生物学功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有些金属离子只是作为蛋白质发挥功能的辅助因子而瞬态地与蛋白质松散结合.本文简要介绍目前国际上用NMR方法研究抗磁金属离子和顺磁金属离子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进展,并具体介绍了NMR方法在钙调蛋白、锌指蛋白、朊病毒蛋白等金属离子蛋白研究上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NMR) 金属离子与蛋白质相互作用 化学位移扰动 骨架动力学 顺磁效应 三维结构
下载PDF
EMP3抑制肝癌细胞异质性细胞叠套结构的形成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揚易 王晨曦 +6 位作者 冯鹏飞 刘辰瑜 任禾 杨亚蓝 黄一诺 孙强 黄红艳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223-2234,共12页
异质性细胞叠套(heterotypic cell-in-cell,he CIC)结构是细胞间一种独特的相互作用方式,其中肿瘤细胞可内化免疫细胞形成he CIC结构,从而提升免疫细胞的杀伤效率。然而,调节he CIC结构形成的机制尚未阐明。本研究聚焦于上皮膜蛋白3(epi... 异质性细胞叠套(heterotypic cell-in-cell,he CIC)结构是细胞间一种独特的相互作用方式,其中肿瘤细胞可内化免疫细胞形成he CIC结构,从而提升免疫细胞的杀伤效率。然而,调节he CIC结构形成的机制尚未阐明。本研究聚焦于上皮膜蛋白3(epithelial membrane protein 3,EMP3),一种在肝癌患者组织表达增加并伴随不良预后的PMP-22/EMP/MP20蛋白家族成员,探讨了其在调节自然杀伤细胞-肝癌细胞形成he CIC结构中的作用。通过分析课题组前期分选出的具有不同he CIC形成能力的单克隆肝癌细胞株,发现he CIC形成能力高的细胞株中EMP3表达较低,而he CIC形成能力低的细胞株中EMP3表达较高。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敲低EMP3表达可以促进he CIC结构的形成,而EMP3的过度表达则显著抑制了这一过程。通过检测与he CIC结构形成相关的分子表达水平发现,EMP3通过调节肿瘤细胞的黏附能力和细胞骨架来抑制肝癌细胞he CIC结构的形成。本研究为靶向EMP3促进肝癌细胞he CIC结构介导的肿瘤免疫增强提供了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膜蛋白3 肝细胞癌 肿瘤免疫治疗 异质性细胞叠套结构
原文传递
G蛋白偶联受体的结构研究与药物研发 被引量:4
20
作者 杨振霖 吴蓓丽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4期1361-1373,共13页
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 coupled receptors,GPCRs)是人体内最大的膜受体蛋白家族,具有保守的7次跨膜螺旋结构.GPCR可识别细胞外的各种信号分子,如激素、神经递质、离子、光、气味分子等,与之结合后发生构象改变,随后与细胞内的效应蛋... 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 coupled receptors,GPCRs)是人体内最大的膜受体蛋白家族,具有保守的7次跨膜螺旋结构.GPCR可识别细胞外的各种信号分子,如激素、神经递质、离子、光、气味分子等,与之结合后发生构象改变,随后与细胞内的效应蛋白(包括G蛋白、GPCR激酶GRK和阻遏蛋白)相互作用,从而诱导各种细胞反应.作为分布最广泛的细胞表面蛋白,GPCR在所有重要的生理活动中发挥不可或缺的功能作用,是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炎症、代谢性疾病、癌症等多种疾病的重要药物靶点.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的药物中约34%以GPCR为作用靶点,2011~2015年间,GPCR药物的销售份额占据全球上市药物的27%.近年来,GPCR的结构生物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研究成果揭示了GPCR对配体识别和信号转导的分子机制,并为基于结构的药物研发提供了重要信息.本文详细介绍GPCR的结构研究与药物研发进展,并就GPCR结构和功能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蛋白偶联受体 药物靶标 三维结构 配体 基于结构的药物研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