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少花柊叶传粉生物学的研究 被引量:15
1
作者 段友爱 李庆军 《植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45-553,共9页
竹芋科Marantaceae植物所具有的雄蕊先熟(protandry)、次级花粉展示(secondary pollen presentation)以及不可逆转的爆发性花柱运动(explosive style movement)等特点,造就了其独特的传粉机制。本文对竹芋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少花柊叶Phryn... 竹芋科Marantaceae植物所具有的雄蕊先熟(protandry)、次级花粉展示(secondary pollen presentation)以及不可逆转的爆发性花柱运动(explosive style movement)等特点,造就了其独特的传粉机制。本文对竹芋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少花柊叶Phryniumoliganthum的花生物学特性、传粉操控实验和传粉者行为观察三个方面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以掌握该植物基本的开花行为及繁殖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少花柊叶自交亲和,但不存在自动自交机制,其传粉过程依赖于传粉者。传粉者为每天沿固定路线访花、被称为有序觅食者(trapliner)的独居蜂类(无垫蜂Amegilla spp.)。在传粉实验中,无论是人工授粉还是自然状态下坐果率都很低(<10%),这可能是由于资源限制以及严重的花序腐烂及虫食。少花柊叶每天开花数约11朵,但并不同步,而是在4h内逐次开放,这种开花格局连同传粉者在一天之内会重复同一线路的拜访特点,有利于少花柊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同株异花授粉的发生,增加异交的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物学 竹芋科 雄蕊先熟 次级花粉展示 花柱运动 有序觅食
下载PDF
短柄五加大、小孢子发生和雌、雄配子体发育的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王仲礼 刘林德 +1 位作者 田国伟 申家恒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77-183,共7页
短柄五加花药5枚,每个花药四个花粉囊。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时,胞质分裂为同时型,产生正四面体形的四分体。花药壁由表皮、药室内壁、中层和绒毡层四层细胞组成,其发育类型为双子叶型。腺质绒毡层,其细胞为二核。三细胞型花粉。... 短柄五加花药5枚,每个花药四个花粉囊。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时,胞质分裂为同时型,产生正四面体形的四分体。花药壁由表皮、药室内壁、中层和绒毡层四层细胞组成,其发育类型为双子叶型。腺质绒毡层,其细胞为二核。三细胞型花粉。子房5室,每室两个胚珠,上胚珠败育,下胚珠可育。下胚珠倒生,具单珠被,厚珠心。大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形成线性排列的四个大孢子,雌配子体发育属蓼型。开花当天,花粉散开,雌配子体尚未成熟,处于三个反足细胞退化的四细胞胚囊阶段。短柄五加为雄蕊先熟植物。记述了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柄五加 孢子发生 配子体发育
下载PDF
二化螟成虫雄性先羽化现象 被引量:10
3
作者 肖丹凤 胡阳 《昆虫知识》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36-739,共4页
二化螟Chilos uppressalis(Walker)是水稻一种重要的鳞翅目害虫,作者在室内人工饲养的过程中注意到二化螟的雄虫羽化较雌虫早,因此对二化螟的雄性先熟现象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发现雌雄二化螟从初孵幼虫到成虫羽化阶段的历期平均长度... 二化螟Chilos uppressalis(Walker)是水稻一种重要的鳞翅目害虫,作者在室内人工饲养的过程中注意到二化螟的雄虫羽化较雌虫早,因此对二化螟的雄性先熟现象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发现雌雄二化螟从初孵幼虫到成虫羽化阶段的历期平均长度存在显著差异,雄虫的历期为38.8d,而雌虫的历期为40.6d,即雄虫较雌虫要早1.8d羽化。本文对雄性先熟现象的生物学意义进行了简要讨论,同时,就利用性诱方法对二化螟进行监测和防治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化螟 未成熟历期 雄性先熟 羽化 性诱剂
原文传递
雄全同株植物簇花芹花期性别分配与开花式样 被引量:9
4
作者 张振春 谭敦炎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3-71,共9页
簇花芹(Soranthusmeyeri)是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中常见的、具雄全同株性系统的伞形科多年生早春短命植物。该文对簇花芹花期性比(两性花数/总花数)与植株大小的关系及其开花式样进行了研究,重点对花期大小依赖的性别资源分配进行了讨论。... 簇花芹(Soranthusmeyeri)是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中常见的、具雄全同株性系统的伞形科多年生早春短命植物。该文对簇花芹花期性比(两性花数/总花数)与植株大小的关系及其开花式样进行了研究,重点对花期大小依赖的性别资源分配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2006–2008年簇花芹群体水平的性比分别为0.69±0.03、0.62±0.03和0.69±0.02,彼此间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其性比是相对稳定的,可能受遗传因素的控制。雄花生物量与花粉量均比两性花的小,说明产生雄花比产生两性花所需资源少。一级复伞形花序比二级复伞形花序具有较多的两性花,说明前者易从植株上获得资源用于增加雌性适合度;而后者产生较多的雄花以避免在雌性功能上资源投入的浪费,增大花展示以吸引更多传粉者来增加花粉输出总量,提高其整体适合度。植株水平的性比与地上营养器官的生物量间呈正相关关系,说明较大个体对雌性功能的投资较大,雌性繁殖成功受资源限制。复伞形花序内各伞形花序几乎同时向心开放,且所有两性花及花序均为雄性先熟,雌雄阶段完全分离,但一级复伞形花序比二级复伞形花序早开放约5天,彼此开花重叠期约为1天。这些特征对于一级复伞形花序进行异株异花授粉以及植株内不同级别花序间的同株异花传粉、避免雌雄功能间的干扰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雄全同株 短命植物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雄性先熟 资源分配 性比 簇花芹
原文传递
构树花部结构与传粉机制 被引量:7
5
作者 刘虹 王阳 廖一颖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9年第1期31-34,共4页
对桑科植物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雌、雄花的花部结构特征和传粉机制进行了研究,统计了构树的坐果率和结实率,并对构树雄蕊先熟的现象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构树先花后叶,雄花先雌花开放;雄花柔荑花序,花小而多,每朵小花具有4个... 对桑科植物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雌、雄花的花部结构特征和传粉机制进行了研究,统计了构树的坐果率和结实率,并对构树雄蕊先熟的现象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构树先花后叶,雄花先雌花开放;雄花柔荑花序,花小而多,每朵小花具有4个爆破性的花药,雄花发育初期雄蕊内折于花被中,花粉成熟时花丝平展,展开时强大的张力使花粉囊破裂,花粉弹出,雄花结构符合风媒传粉的特征.单个雄花序的花粉量约为6×108粒,小花朵数约217朵;雌花聚合成球状,花柱长丝状,柔软弯曲,表面具微绒毛,变态花萼2枚,具毛;构树坐果率高达100%,结实率为81.89%,果实为聚花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树 雄花 传粉机制 雄蕊先熟
下载PDF
雌雄异型异熟青钱柳幼龄林开花习性及交配系统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毛霞 刘晶晶 +2 位作者 李晓春 秦健 洑香香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7-55,共9页
青钱柳为典型的雌雄异型异熟树种,包括雌花先熟个体(雌先型,PG)和雄花先熟个体(雄先型,PA)两种交配型。同一交配型内雌雄花期错开而交配型间雌雄花同步的开花生物学特性可能对青钱柳种子产量和质量有重要影响。为了解青钱柳群体... 青钱柳为典型的雌雄异型异熟树种,包括雌花先熟个体(雌先型,PG)和雄花先熟个体(雄先型,PA)两种交配型。同一交配型内雌雄花期错开而交配型间雌雄花同步的开花生物学特性可能对青钱柳种子产量和质量有重要影响。为了解青钱柳群体的交配系统,对江苏溧阳陶峰和安徽红琊山林场的7年生青钱柳人工林群体进行了连续2a花期物候学观测,包括林分中交配型的比例、不同交配型的雌雄开花顺序、开花持续时间及花期相遇特点。结果表明:受环境条件的影响,青钱柳花期为4月下旬至5月下旬,有一定波动;雌、雄花期持续时间分别为9~19d(最长21d)和2~9d。在人工林幼龄群体中,开花植株有2类共5种表现型,其中两性植株包括雌先型(PG)、雄先型(PA)和同步型(SC),单性植株包括雌株(F)和雄株(M);观察发现幼林群体中雌株居多,两性植株比例较小。2015年溧阳陶峰青钱柳人工林中开花率达到73.2%,两性植株占28.8%,PA和PG比例1:1.2;而红琊山林场的开花率仅为38.6%,其中16.7%为两性植株,PG比例较高。连续2a的定株观察还表明:开花表现型的变化主要为单性植株转变为两性植株;PA和PG表达稳定,极少发生逆转;两性植株中,有52.2%的植株上雌、雄花期完全错开,而47.8%的植株上雌、雄花花期有部分(少量全部)重叠。相关分析表明,开花状况与母树胸高断面积显著相关,显著性大小顺序为雌先型〉雄先型〉雄株〉雌株〉未开花植株。多重比较表明:两性植株的平均胸高断面积与单性植株、未开花植株差异显著;开花植株中雌先型、雄先型和雄株平均胸高断面积差异不显著,但三者与雌株存在显著差异。由此推测青钱柳开花与否和开花表现型明显受植株营养积累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钱柳 雌雄异型异熟 雌先型 雄先型 开花物候
原文传递
雌雄异型异熟植物的开花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6
7
作者 刘晶晶 毛霞 +1 位作者 李晓春 洑香香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47-154,共8页
雌雄异型异熟是植物从雌雄同花向雌雄异株进化过程中的一种过渡类型,目前发现存在于13个科20个属植物中。其群体中包括雌先型和雄先型两种交配类型,两种交配类型植株的同步性和互不干扰性可有效地避免自交。一般认为雌雄异型异熟植株的... 雌雄异型异熟是植物从雌雄同花向雌雄异株进化过程中的一种过渡类型,目前发现存在于13个科20个属植物中。其群体中包括雌先型和雄先型两种交配类型,两种交配类型植株的同步性和互不干扰性可有效地避免自交。一般认为雌雄异型异熟植株的交配类型是固定不变的,但也在一些植物中发现了彼此间的转化;植株内雌雄花开放时间有的完全错开,有的部分重叠。经典遗传学认为交配类型受1对显/隐性的等位基因控制,且当群体达到平衡时两种交配类型的比例可达平衡状态(1∶1),这在胡桃属和山核桃属上得到了验证,但在其他同类植物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还是空白。雌雄异型异熟植物的性别决定为饰变型,其性别分化不仅受性别决定基因的遗传控制,而且还受植物激素的诱导调控,但不同植物上激素诱导性别分化的作用存在差异。解剖学研究表明同一交配类型上的雌雄花发育和成熟时间均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雌雄异型异熟 交配类型 雌先型 雄先型 性别决定 激素调控
原文传递
湖南沅江鼎城段河蚬的性别组成与精子形态特征
8
作者 王旭 皮杰 +4 位作者 刘林崴 唐杨欣 刘新华 向建国 李德亮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87-396,共10页
本研究以湖南沅江鼎城段河蚬(Corbicula fluminea)为研究对象,在进一步验证该群体性别组成的基础上,分析壳长组成与性别比例之间关系,探讨该群体雄性、雌性和雌雄同体之间关系;同时以单鞭毛精子为参照,分析比较双鞭毛精子的形态特征,以... 本研究以湖南沅江鼎城段河蚬(Corbicula fluminea)为研究对象,在进一步验证该群体性别组成的基础上,分析壳长组成与性别比例之间关系,探讨该群体雄性、雌性和雌雄同体之间关系;同时以单鞭毛精子为参照,分析比较双鞭毛精子的形态特征,以期为我国河蚬的性别发生及生殖适应策略研究提供基础资料。结果显示:沅江鼎城段河蚬(n=770)雄性、雌性和雌雄同体最小性成熟壳长分别为2.92mm、5.66mm和5.30mm。697只性成熟河蚬中雄性、雌性和雌雄同体的比例近似1︰1︰6。雌雄同体的平均壳长[(22.55±0.33)mm,n=517]显著大于雄性[(20.44±1.03)mm,n=95]和雌性[(19.79±0.99)mm,n=85](P<0.05),但雄性与雌性的平均壳长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河蚬可以产生单鞭毛和双鞭毛两种类型的精子,单鞭毛精子头长范围4.93~21.79μm,平均值(14.27±0.82)μm(n=30),双鞭毛精子头长范围10.29~22.04μm,平均值(15.62±0.62)μm(n=26)。单、双鞭毛精子头长差异不显著(P>0.05)。双鞭毛精子(n=26)长尾的平均长度[(38.07±1.44)μm]显著大于其短尾[(31.08±1.60)μm]和单鞭毛精子(n=30)尾部长度[(30.15±1.75)μm](P<0.01),但其短尾与单鞭毛精子的尾部平均长度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湖南沅江鼎城段河蚬为雄性先熟,且可能存在雄性和(或)雌性向雌雄同体转换现象。河蚬具有单鞭毛型和双鞭毛型2种类型的精子,且双鞭毛精子的2个尾部不等长。同域共存河蚬的单鞭毛与双鞭毛精子在运动及受精能力方面的差异值得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蚬 雌雄同体 精子形态 雄性先熟 性转换
原文传递
绿药淫羊藿的花特征与传粉生物学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Yi-Fan Qian Wen Du +2 位作者 Lan-Ying Chen Qiu-Mei Quan Yun-Xiang Li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SCIE CSCD 2023年第4期106-119,共14页
植物花部特征的表达和进化是对生长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生长环境的不同虽然会导致花部特征出现显著的差异,但是并不影响花在植物繁殖方面发挥的作用。淫羊藿属(Epimedium)植物具有雌雄异位和雌雄异熟机制,能有效地避免自交现象的发生,... 植物花部特征的表达和进化是对生长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生长环境的不同虽然会导致花部特征出现显著的差异,但是并不影响花在植物繁殖方面发挥的作用。淫羊藿属(Epimedium)植物具有雌雄异位和雌雄异熟机制,能有效地避免自交现象的发生,而恶劣的生长环境是否会使自交不亲和性发生改变?本文以生长于夜雨频发和潮湿环境中的绿药淫羊藿(Epimedium chlorandrum)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观察绿药淫羊藿的花部特征和访花者,测定花粉数、胚珠数、花粉活力、柱头可授性、花蜜量和糖浓度以及人工授粉实验等方法,探究绿药淫羊藿的花部特征对其生长环境的适应性,以及花在传粉和繁殖中发挥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绿药淫羊藿的花朵向地生长,内萼片和高度弯曲的距共同形成了一把保护伞,保护花药和柱头免受雨水的冲刷,同时防止花蜜被雨水稀释;绿药淫羊藿的访花者共有6种,以花蜜为食的三条熊蜂(Bombus trifasciatus)是唯一的有效传粉者,其传粉效率与花蜜的含糖量呈正相关关系;绿药淫羊藿的每朵花能够分泌花蜜约17.06±0.57μL,花蜜含糖量约为29.19±0.22 g/100 mL;花粉胚珠比约为7701.30±116.85,表明绿药淫羊藿的繁育系统为专性异交类型;人工异交授粉和人工自交授粉处理均能结出可育种子,表明绿药淫羊藿是自交亲和的。综上所述,绿药淫羊藿受到夜雨频发和传粉者短缺的生长环境限制,自交亲和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花粉短缺的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雨 花特征 距状花瓣 三条熊蜂(Bombus trifasciatus) 自交亲和性 雄蕊先熟 花蜜
原文传递
心叶凹唇姜的开花格局和雄性先熟机制 被引量:4
10
作者 杨淑霞 高江云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49-459,共11页
心叶凹唇姜(Boesenbergia longiflora)是分布于亚洲热带的一种姜科植物,在我国滇南地区成片生长于石灰山贫瘠的岩石缝隙和路边林下的冲积土壤上。心叶凹唇姜的花寿命为两天,第1天为严格的雄性阶段,第2天为严格的雌性阶段,是典型的花内... 心叶凹唇姜(Boesenbergia longiflora)是分布于亚洲热带的一种姜科植物,在我国滇南地区成片生长于石灰山贫瘠的岩石缝隙和路边林下的冲积土壤上。心叶凹唇姜的花寿命为两天,第1天为严格的雄性阶段,第2天为严格的雌性阶段,是典型的花内雄性先熟,一朵花的雌、雄性阶段没有重叠,因而完全避免了自花授粉的发生。对这两种生境(石灰山贫瘠的岩石缝隙和路边林下)下的心叶凹唇姜的4个野外种群(在云南省普洱市的翠云乡彩虹洞、南岛河、澜沧县惠民乡和西双版纳州绿石林森林公园)和栽培植株的开花格局进行调查后发现,大多数个体在同一时间内只有一个花序开花,并且每隔一天才开一朵花,只有10%左右的植株同时具有雄性阶段和雌性阶段的花,这样的开花格局有效地降低了同株异花授粉发生的可能。心叶凹唇姜的平均花粉-胚珠比(Pollen-ovuleratio)为291,应该是以异交为主的混合交配系统。其自然种群存在着花粉限制,彩虹洞、南岛河和绿石林3个不同种群的平均结籽率都不到60%,这可能与其较小的花展示有关。心叶凹唇姜为泛化传粉植物,不同种群的有效传粉昆虫种类各不相同。在两种不同的生境条件下,心叶凹唇姜花的大小和开花格局都没有显著的差异,大多数个体同时只具有一种性阶段的花,说明心叶凹唇姜这种独特的开花格局是长期进化的结果。心叶凹唇姜通过隔一天开一朵花的开花格局,配合雄性先熟机制,有效地降低了自交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雄性先熟 开花格局 花生物学 心叶凹唇姜 姜科
下载PDF
花特征对一种雄先熟植物同株异花自交和繁殖成功的影响
11
作者 Meng Hou Zhi-Gang Zhao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SCIE CSCD 2023年第5期73-85,共13页
通过调节传粉者行为,花显示大小和花序内的花蜜梯度可以改变雄先熟植物同株异花自交的发生,进而影响植物繁殖成功。然而,对此进行验证的研究仍然较少。本研究通过测定自交率、结子数和果实内包含的雄性父本的数量,研究了花显示大小和花... 通过调节传粉者行为,花显示大小和花序内的花蜜梯度可以改变雄先熟植物同株异花自交的发生,进而影响植物繁殖成功。然而,对此进行验证的研究仍然较少。本研究通过测定自交率、结子数和果实内包含的雄性父本的数量,研究了花显示大小和花蜜梯度及其交互作用对雄先熟植物露蕊乌头(Aconitum gymnandrum)的繁殖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植株水平上,不管结子数还是自交率均随主花序和侧花序花显示大小的增加而增加,随着花蜜梯度下降加剧而降低。主花序花显示大小对自交率和结子数的影响受到花蜜梯度和侧枝花显示大小的调节。此外,大的主花序花降低了果实中的父本数目。在花水平上,自交率和结子数在不同花部位间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底部花比顶部花具有更低的自交率和更高的结子数。花特征对自交率和结子率的影响在不同花部位之间也存在差异。尽管人工授粉显示自交对繁殖的影响很小,但自然种群中自交率和种子数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同株异花自交引起的繁殖代价和繁殖收益之间的权衡可能决定了花特征的进化。不同部位花之间在自交率和繁殖成功上的差异可能改变了二者之间的权衡关系,进而使得花特征的进化复杂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株异花自交 雄先熟 花蜜梯度 花显示 种子数量 雄性父本数目 露蕊乌头(Aconitum gymnandrum)
原文传递
温度对不同发育时期落叶松尺蠖(Erannis ankeraria)的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周卓 段景攀 +3 位作者 韩丽 王青华 张永安 段立清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2194-2200,共7页
落叶松尺蠖(Erannis ankeraria)是落叶松重要害虫之一。为探明温度变化对落叶松尺蠖的影响,本研究以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为寄主植物,采用水培枝条饲养法,分别设置15、19、23、25、27、29和31℃7个温度,饲养观察不... 落叶松尺蠖(Erannis ankeraria)是落叶松重要害虫之一。为探明温度变化对落叶松尺蠖的影响,本研究以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为寄主植物,采用水培枝条饲养法,分别设置15、19、23、25、27、29和31℃7个温度,饲养观察不同温度下落叶松尺蠖卵、幼虫、蛹发育历期及存活情况。结果表明,温度对落叶松尺蠖各虫态发育历期、存活率、蛹重、产卵量和产卵节律有显著影响。落叶松尺蠖只有在15~19℃范围内可完成从卵到成虫的个体发育史,23℃以上成虫不能羽化,25℃以上幼虫化蛹率降低,29℃时卵的孵化率和幼虫存活率下降。落叶松尺蠖越冬卵及幼虫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9.7和4.3℃,有效积温分别为104.2和459.8日·度。落叶松尺蠖属于喜低温型昆虫,高温抑制其生长发育,高温降低幼虫化蛹率及成虫羽化率,蛹期对温度的升高最敏感。温度升高导致雄虫比雌虫更早羽化,降低雌雄成虫相遇的机会,从而影响到后代繁衍。由此可推测,全球气温变暖,落叶松尺蠖为了生存会向北转移,因而温暖地区的落叶松受其危害程度会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尺蠖 气候变化 繁殖力 存活率 有效积温 雄性先熟
原文传递
Field observations of Ostrinia nubilalis eclosion and post-eclosion activity of females around their natal plants
13
作者 Yang Hu David A. Andow 《Insect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6期712-718,共7页
The early part of the post-eclosion, pre-mating period were examined under field conditions for Ostrinia nubilalis. Post-eclosion behavior of 25 and 21 females during the first and second flight periods were observed ... The early part of the post-eclosion, pre-mating period were examined under field conditions for Ostrinia nubilalis. Post-eclosion behavior of 25 and 21 females during the first and second flight periods were observed until they left their natal site. Summer generation larvae were reared under field conditions and the timing of adult eclosion was observed. Eclosion occurred at two times during the day, peaking before dawn and before dusk; 46% of females and 56% of males eclosed during the morning period and the rest eclosed during the evening period. After eclosion, females spent 30-60 min expanding their wings. Their typical behavior was to remain calmly on their natal site. None of the females exhibited calling behavior before leaving. All females left their natal sites sometime before dawn. The probability of leaving increased with time. Leaving rates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females of the first and second flight. These field observations indicate that females have several possibilities for pre-mating movement, which might allow females to move out from their natal field before mating. In addition, we also discuss the influence of pre-mating movements in relation to the rate of Bacillus thuringiensis (Bt) resistance evolu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havior dispersal Ostrinia nubilalis pre-calling period protandry transgenic maize
原文传递
Specialized or opportunistic how does the high mountain endemic butterfly Erebia nivalis survive in its extreme habitats?
14
作者 Stefan Ehl Vivian Dalstein +2 位作者 Fabienne Tull Patrick Gros Thomas Schmitt 《Insect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1期161-171,共11页
High mountain ecosystems are a challenge for the survival of animal and plant species, which have to evolve specific adaptations to cope with the prevailing extreme conditions. The strategies to survive may reach from... High mountain ecosystems are a challenge for the survival of animal and plant species, which have to evolve specific adaptations to cope with the prevailing extreme conditions. The strategies to survive may reach from opportunistic to highly adapted traits. One species successfully surviving under these conditions is the here studied butterfly Erebia nivalis. In a mark-release-recapture study performed in the Hohe Tauern National Park (Austria) from 22 July to 26 August 2013, we marked 1386 individuals and recaptured 342 of these. For each capture event, we recorded the exact point of capture and various other traits (wing conditions, behavior, nectar sources). The population showed a partial protandrous demography with the minority of males emerging prior to the females, but the majority being synchronized with them. Males and females differed significantly in their behavior with males being more flight active and females nectaring and resting more. Both sexes showed preferences for the same plant species as nectar sources, but this specialization apparently is the result of a rapid individual adaptation to the locally available flowers. Estimates of the realized dispersal distances predicted a comparatively high amount of long-distance flights, especially for females. Therefore, the adaptation of Erebia nivalis to the unpredictable high mountain conditions might be a mixture of opportunism and specialized trai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pine butterflies movement patterns nectar sources opportunistic behavior partial protandry population demography
原文传递
Effect of host-cocoon mass on adult size in the secondary hyperparasitoid wasp, Pteromalus semotus (Hymenoptera: Pteromalidae)
15
作者 Jeffrey A. Harvey Alex Gumovsky Rieta Gols 《Insect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3期383-390,共8页
Parasitoids have long proven to be model organisms in studying resourcerelated constraints on immature development. Here we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ost cocoon (= pupal) size in the gregarious endoparasitoi... Parasitoids have long proven to be model organisms in studying resourcerelated constraints on immature development. Here we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ost cocoon (= pupal) size in the gregarious endoparasitoid wasp, Cotesia glomerata, and development time and adult size in the solitary idiobiont hyperparasitoid, Pteromalus semotus.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biology or ecology of this ecto-hyperparasitoid species, although it is one of the major secondary hyperparasitoids of C. glomerata. The size of the adult wasp covaried with the size of the host cocoon at parasitism. Moreover, female wasps were larger than male wasps for a given cocoon size. Adult wasps have remarkably long life-spans, 3 months on average. Longevity did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 with sex. We also examined how larvae of P. semotus exclude other potential competitors. P. semotus is protandrous, with females taking significantly longer to complete their development than males. In experiments where several eggs of P. semotus were placed on individual pupae of C. glomerata, newly hatched hyperparasitoid larvae moved rapidly over the surface of the host and destroyed the eggs of any conspecifics by biting them before they would initiate feeding on host tissues. Our results are discussed in relation to those with other studies with solitary ichneumonid idiobiont hyperparasitoids of C. glomera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tesia glomerata growth idiobiont LONGEVITY protandry trade-off
原文传递
黑龙江帽儿山地区春季黄喉鹀雄性早现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毅鸿 吴伟 +2 位作者 安玉鑫 郑雯 许青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79-684,共6页
雄性早现是指在两性繁殖生物中,雄性生物较雌性生物更早准备或进入繁殖状态的现象,雄性早现现象在鸟类迁徙中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当前对于雄性早现的形成原因共有7个假说,分为间接性选择假说类与直接性选择假说类两大类,对于在迁徙鸟类... 雄性早现是指在两性繁殖生物中,雄性生物较雌性生物更早准备或进入繁殖状态的现象,雄性早现现象在鸟类迁徙中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当前对于雄性早现的形成原因共有7个假说,分为间接性选择假说类与直接性选择假说类两大类,对于在迁徙鸟类中发生的雄性早现现象,当前普遍以间接性选择假说解释形成原因。本文以黑龙江省尚志市帽儿山林场春季迁徙的黄喉鹀为研究对象,基于帽儿山鸟类环志站1997—2018年环志数据,统计两种性别的环志日期,迁徙日期差异,并分别结合迁徙期气候因子进行相关性的分析,分析气候因素对不同性别的作用或影响差异;结果显示,雄性翅长和体重均大于同种雌性;迁徙前期雄性比例较高,后期雌性比例较高;黄喉鹀迁徙存在明显的雄性早现现象;雄性整体上由于迁来相对较早,因此受迁徙早期的气候变化影响较大,而雌性则与迁徙期内的气候变化相关;研究结果支持敏感性差异假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雄性早现 差异性迁徙 雄性比例 敏感性差异
下载PDF
候鸟迁徙过程中“雄性早现”的六种假说及未来研究热点
17
作者 惠鑫 马志军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46-452,共7页
"雄性早现" (protandry) 是指雄性相对于雌性更早进入繁殖状态或更早到达繁殖地的现象。该文针对候鸟的雄性比雌性在春季时更早到达繁殖地这一现象,介绍了雄性早现的 6 种假说,即等级优势 (rank advantage)假说、敏感性 (susc... "雄性早现" (protandry) 是指雄性相对于雌性更早进入繁殖状态或更早到达繁殖地的现象。该文针对候鸟的雄性比雌性在春季时更早到达繁殖地这一现象,介绍了雄性早现的 6 种假说,即等级优势 (rank advantage)假说、敏感性 (susceptibility) 假说、限制性 (constraint) 假说、交配机会 (mate opportunity) 假说、等待代价 (waiting cost) 假说和配偶选择 (mate choice) 假说,并通过近年来的研究证据阐述了上述假说对解释候鸟雄性早现的适用性。此外,对鸟类雄性早现未来研究中可能的热点问题做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雌性 雄性 雄性早现 候鸟 迁徙 到达日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