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略论道德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主要特征 被引量:7
1
作者 杨义芹 《理论与现代化》 CSSCI 2014年第5期10-14,共5页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目标和要求,道德治理能力的提高意在其中。道德治理可以从目的论角度和手段论角度两个方面来理解,承担"扬善"和"抑恶"两个方面的社会职能。当前社...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目标和要求,道德治理能力的提高意在其中。道德治理可以从目的论角度和手段论角度两个方面来理解,承担"扬善"和"抑恶"两个方面的社会职能。当前社会治理的主要功能是"抑恶",但从根本和长远来看,道德治理意在"扬善",完善人的自我发展。借鉴现代社会治理的特点和要求来分析,道德治理能力现代化应体现在:道德治理的主体多元,道德规范的法律化、制度化,道德治理理念的现代化,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道德治理的灵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治理 扬善 抑恶 核心价值
下载PDF
论法治的现实人根源 被引量:1
2
作者 陈福胜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4期40-52,67,共14页
作为良法善治的法治既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又应是人们的基本生活方式。法治意蕴的起源伴随人类演化史,法治的根源是现实人及其群体扬善抑恶自我规治的外化。现实人的生成要素可分为交互作用的基因性、文化性、意志性和环境性四个方面... 作为良法善治的法治既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又应是人们的基本生活方式。法治意蕴的起源伴随人类演化史,法治的根源是现实人及其群体扬善抑恶自我规治的外化。现实人的生成要素可分为交互作用的基因性、文化性、意志性和环境性四个方面,从马克思主义现实人个体性和社会性辩证关系理论出发,生成现实人的每项要素及其整体在经由现实人发挥积极作用时都有扬善抑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法治具有深层的现实人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 现实人 生成要素 扬善抑恶
下载PDF
血社火文化内涵探析
3
作者 贾丹林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62-64,120,共4页
血社火目前仅存于我国陕西省,以宝鸡市赤沙镇最为典型,它作为一种独特的社火类型受到广泛的关注。血社火有其悠久的历史渊源和独特之处,它不同于其他社火的喜庆吉祥,而是以血腥残忍引人瞩目,给观者以震惊、恐怖的审美感受,令人瞠目。作... 血社火目前仅存于我国陕西省,以宝鸡市赤沙镇最为典型,它作为一种独特的社火类型受到广泛的关注。血社火有其悠久的历史渊源和独特之处,它不同于其他社火的喜庆吉祥,而是以血腥残忍引人瞩目,给观者以震惊、恐怖的审美感受,令人瞠目。作为一种民俗活动样式,其所包涵的文化特点,给读者认识血社火提供了一个分析视角。从文化根源来看,血社火不仅是对周礼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巫术传统在现代社会的变形与再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社火 惩恶扬善 周礼文化 巫术信仰
下载PDF
论当前高校道德教育存在的困境与对策
4
作者 陈少霞 《嘉应学院学报》 2021年第5期75-79,共5页
从分析当前高校道德教育所面临困境入手,阐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作用,述评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研究成果。由此挖掘出导致道德教育困境的三个关键症结:未能紧扣"长善救失"的教学宗旨;忽略在"... 从分析当前高校道德教育所面临困境入手,阐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作用,述评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研究成果。由此挖掘出导致道德教育困境的三个关键症结:未能紧扣"长善救失"的教学宗旨;忽略在"孝敬"这一根本上"培德";缺乏系统性的教学理路与用典内容的研究。针对所发现的症结,分别从教育宗旨、着力点、教学次第、用典原则与内容体系等方面,讨论如何对治这些症结,提出了相应对策。进而构建出高校道德教育的优化理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高校思政课 长善救失
下载PDF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儒家哲学基础探析 被引量:4
5
作者 徐瑜霞 《齐鲁学刊》 CSSCI 2022年第4期70-81,共12页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中国贡献的一种新型文明方案,既是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全新发展,也源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滋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与儒家哲学深度结合在一起的,从儒家哲学的文化特性、思维方式、理想追求等...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中国贡献的一种新型文明方案,既是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全新发展,也源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滋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与儒家哲学深度结合在一起的,从儒家哲学的文化特性、思维方式、理想追求等方面论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平等协作的政治观、合作共赢的经济观、包容互鉴的文化观、和谐共生的生态观、共建共享的安全观的传统哲学基础,可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构建奠定传统文化方面的学理支撑与战略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儒家哲学 天下为公 义利相兼 和而不同 天人合一 亲仁善邻
下载PDF
康德“促进至善是人之道德义务”命题的义理基础与实践指向 被引量:3
6
作者 朱毅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9,共9页
康德至善论中有一个颇具争议的核心观点,即每个人都负有“促进至善”的道德义务。而为何“促进至善”是人的道德义务,他并未清晰地阐明。对此,许多批评者不仅明确质疑“促进至善”是人的道德义务,而且质疑它在康德伦理学中的实践意义。... 康德至善论中有一个颇具争议的核心观点,即每个人都负有“促进至善”的道德义务。而为何“促进至善”是人的道德义务,他并未清晰地阐明。对此,许多批评者不仅明确质疑“促进至善”是人的道德义务,而且质疑它在康德伦理学中的实践意义。通过深入分析至善与道德法则紧密的义理关联,可以发现,康德之所以将“促进至善”设定为人的道德义务,根本原因在于至善是人的理性道德意识潜在映射的一个理想的道德世界,后者构成人的道德实践必须预设的一个背景性条件。基于此,康德认为,当至善以道德法则为基础,就能够且应当完成对纯粹意志的完整规定,而一旦至善获得规定意志的合法权利,也就存在着“促进至善”的道德义务。这项义务的特殊性在于,“促进至善”本质上是一个与“义务的后果”相关的实践命题,充分发挥着对其他义务的范导性作用,即通过“一个目的之整体的理念”,使所有道德性的义务能被系统化为一个统一整体,共同致力于理想道德世界的创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促进至善 道德义务 意志的规定根据 道德世界
下载PDF
从道德评价角度认识“道德绑架”
7
作者 黄菊枝 《怀化学院学报》 2019年第12期38-42,共5页
社会舆论中部分劝善抑恶的言论之所以变成被人诟病的“道德绑架”,是因为“道德绑架”是不恰当的道德评价。从道德评价角度来看,“道德绑架”有以下偏差:被道德评价的行为必须是受自由意志支配的,而且该行为本身具有道德意义,否则,对此... 社会舆论中部分劝善抑恶的言论之所以变成被人诟病的“道德绑架”,是因为“道德绑架”是不恰当的道德评价。从道德评价角度来看,“道德绑架”有以下偏差:被道德评价的行为必须是受自由意志支配的,而且该行为本身具有道德意义,否则,对此行为的道德评价就是道德绑架;如果道德评价违反了善恶标准的时代性(或历史性)、阶级性(或阶层性)原则,它就是道德绑架;割裂了被评价行为整体性的道德评价是道德绑架。道德绑架的实际后果主要取决于被绑架者的内心信念,道德绑架应该被理性对待,不让“被道德绑架”成为缺德者的挡箭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绑架 道德评价 社会舆论 扬善抑恶
下载PDF
“擅智”与“善智”:人工智能时代中国国家治理的双重任务 被引量:13
8
作者 梅立润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83-92,共10页
谋求实现优良的国家治理是一种共通性的政治理想,技术变革是影响国家治理优良性的重要因素。当前人类社会正在进行以人工智能应用为核心标识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人工智能时代即将甚至已经来临。时代场景的变换为中国国家治理创设了新的任... 谋求实现优良的国家治理是一种共通性的政治理想,技术变革是影响国家治理优良性的重要因素。当前人类社会正在进行以人工智能应用为核心标识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人工智能时代即将甚至已经来临。时代场景的变换为中国国家治理创设了新的任务,一方面,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要求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执政施政集体与时俱进利用人工智能增强国家治理能力,即“擅智任务”,主要包括利用人工智能增强国家的信息能力、政策能力、组织能力;另一方面,国家还存在“善智任务”,即促使人工智能成为“良善的技术”,主要包括减少人工智能造成的就业冲击和控制人工智能的技术霸权风险。国家要注重在“擅智”与“善智”之间均衡着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国家治理 技术霸权“擅智”“善智”
下载PDF
道德绑架及其合理性刍议 被引量:1
9
作者 邢盈盈 《怀化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89-92,共4页
道德绑架是指"绑架者"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苛求"被绑架者"践行某种崇高道德要求的一种社会道德现象。它具有道德性与不道德性、客观性与主观性、自主性与盲从性、主动性与被动性及宽容性与苛求性并存等特征,这决定了... 道德绑架是指"绑架者"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苛求"被绑架者"践行某种崇高道德要求的一种社会道德现象。它具有道德性与不道德性、客观性与主观性、自主性与盲从性、主动性与被动性及宽容性与苛求性并存等特征,这决定了其"扬善"的有限性。归根到底,道德绑架是道德评价形式的一种自发呈现,它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人们对道德的渴求与期待。因此,正确看待道德绑架,引导并发挥其应有的"道德取向",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题中之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绑架 扬善 道德评价 道德建设
下载PDF
非法占有问题的伦理认知
10
作者 李建华 屈煜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0-101,159,共13页
在涉财犯罪的刑法讨论中,更多关注于占有这一类罪的保护法益和逻辑基点,虽然厘清了基本概念、积聚了广泛共识,却也存在理论不能一致、实务不便释疑的不足。对涉财犯罪人际关系的实质内容即非法占有的讨论,必须基于刑法所具有的惩恶的伦... 在涉财犯罪的刑法讨论中,更多关注于占有这一类罪的保护法益和逻辑基点,虽然厘清了基本概念、积聚了广泛共识,却也存在理论不能一致、实务不便释疑的不足。对涉财犯罪人际关系的实质内容即非法占有的讨论,必须基于刑法所具有的惩恶的伦理本质、主体自治的伦理基础、利益平衡的伦理目标等基本理念。防止损害是刑法干预的正当性原则,这意味着只有从双方性的伦理基点和失衡性的反伦理特性两个层面,才能对非法占有的伦理认知运用于刑法讨论之中。关系双方的确立、原占有状态和占有移转是非法占有的基本构造,相对方以其单方强制造成原占有人的净利益受损是非法占有的刑法界定。取用之争、原占有状态的认定、利益平衡的考量、双方的主体确定、交付意思五个方面展现了非法占有在刑法适用中的解释功能,这就要求非法占有在刑法中的有效运用中,急要调整刑种结构,理顺双方化的刑法逻辑,树立谦抑的刑法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法占有 利益平衡 惩恶扬善 伦理认知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