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9篇文章
< 1 2 3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湖北省三生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38
1
作者 崔家兴 顾江 +1 位作者 孙建伟 罗静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67-73,共7页
研究目的:对三生空间结构和格局的多维多尺度计量与演化特征分析有助于识别国土空间功能类型的空间分异规律。研究方法:选取长江经济带中部典型省域湖北省作为案例地区,采用格网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和三角图分析法剖析三生空间分布格... 研究目的:对三生空间结构和格局的多维多尺度计量与演化特征分析有助于识别国土空间功能类型的空间分异规律。研究方法:选取长江经济带中部典型省域湖北省作为案例地区,采用格网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和三角图分析法剖析三生空间分布格局和演化特征。研究结果:(1)湖北省三生空间格局与功能演化呈现明显的地域差异,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扩张明显,生态空间明显萎缩;(2)三类空间在多个尺度上都表现出较强的空间自相关特性,空间聚集特征明显,在研究期内空间自相关指数有所下降,表明空间破碎度上升;(3)三生空间结构变动特征表现为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比例提高、生态空间比例明显降低,但重点开发区、农业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变动幅度逐次下降。研究结论:应在主体功能区规划政策基础上,加强空间管制措施,促进三生空间融合,并加强生态空间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三生空间 演化特征 空间自相关 三角图 湖北省
下载PDF
中国粮食生产发展特征及土地资源承载力空间格局现状 被引量:99
2
作者 刘东 封志明 +1 位作者 杨艳昭 游珍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6,F0004,共7页
首先分析了1949-2008年中国粮食生产发展过程特点,随后以粮食为判据,基于人口与粮食关系,建立土地资源承载力模型和土地资源承载指数模型,从分县尺度对中国土地资源承载力空间格局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49-2008年中国粮食生产呈... 首先分析了1949-2008年中国粮食生产发展过程特点,随后以粮食为判据,基于人口与粮食关系,建立土地资源承载力模型和土地资源承载指数模型,从分县尺度对中国土地资源承载力空间格局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49-2008年中国粮食生产呈台阶式上升特征,且伴随周期性波动,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人口增幅小于粮食产量增幅,人均粮食占有量从建国初期的不足209kg,增长至21世纪初期的400kg,呈稳步提升态势;2007年我国分县土地资源承载力主要以人口超载、粮食短缺为主要特征。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河西走廊、河套地区及四川盆地等主要粮食生产区表现为粮食盈余,而人口压力较大的东南沿海以及粮食生产水平较低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则表现为人口超载。国家尺度上,中国粮食尚处于盈余状态,因此粮食短缺地区需通过贸易、调配来满足超载人口的粮食需求。东、中部城市密集地区人粮关系尤为紧张,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这些地区人粮矛盾会进一步加剧,粮食贸易和调配趋势也会越来越明显。该研究可为国家粮食安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 生产 中国 土地资源承载力 人口 空间格局
下载PDF
21世纪初我国粮食供需的新空间格局 被引量:83
3
作者 殷培红 方修琦 +1 位作者 马玉玲 田青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25-631,共7页
利用2000—2003年县级统计数据,揭示21世纪初我国粮食供需的空间格局。我国粮食供需平衡以东西分异规律为主,其次是南北分异。地势第二级阶梯以东,主要余粮区分布最广,北方明显多于南方;胡焕庸线以西,常年缺粮区为主;两线之间,潜在缺粮... 利用2000—2003年县级统计数据,揭示21世纪初我国粮食供需的空间格局。我国粮食供需平衡以东西分异规律为主,其次是南北分异。地势第二级阶梯以东,主要余粮区分布最广,北方明显多于南方;胡焕庸线以西,常年缺粮区为主;两线之间,潜在缺粮区居多。东北地区、华北平原生产全国近70%的余粮。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既是我国温饱水平缺粮总数最多的地区,也是第三大余粮生产区。地势第二级阶梯上的农牧交错带,温饱水平缺粮总量列第二位,是我国粮食安全最脆弱的地区。上述地区主要位于环境变化敏感地带,粮食安全自然风险最大。因此,加强环境变化对粮食供需平衡的影响研究,对深入认识我国粮食供需平衡的稳定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生产 空间格局 区域差异 粮食供需平衡 中国
下载PDF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耕地利用与粮食生产安全格局变动研究 被引量:74
4
作者 邹健 龙花楼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366-1377,共12页
利用农业统计数据,分析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时空动态格局,构建"粮耕弹性系数"来反映耕地资源变化与粮食生产的互动关系。揭示出:①耕地投入的增加和质量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耕地资源... 利用农业统计数据,分析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时空动态格局,构建"粮耕弹性系数"来反映耕地资源变化与粮食生产的互动关系。揭示出:①耕地投入的增加和质量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耕地资源严重流失给粮食生产安全带来的压力;②自改革开放以来,全国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呈现由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普遍性提升局面,并随着经济发展程度及其增长速率由东南沿海向内陆递减,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提升速率也呈现由东南沿海向内陆梯级递减态势,同时这种提升态势将随着时间和经济发展而出现由沿海地区向内地的推移;③耕地集约利用程度的不断提升,并不一定会带来粮食产量的持续稳定增长。耕地集约利用增长的边际效用递减特性,使得在经济较发达的情况下,粮食生产安全的保障已逐步由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提升转向了耕地面积的保护,由此导致耕地资源的数量成为了左右粮食生产安全的关键,这也为当今制定严格的耕地保护目标和战略提供了现实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质量 土地集约利用 粮耕弹性系数 粮食生产 安全格局
原文传递
五十年代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地域格局变化趋势及原因初探 被引量:52
5
作者 鲁奇 吕鸣伦 《地理译报》 CSCD 1997年第1期31-36,共6页
九十年代以来,我国传统的“南粮北调”格局愈益明显地被“北粮南调”格局所取代。对有关统计资料的分析表明,这一调运格局变化乃是生产地域重心由南向北逐渐推移的结果。粮食生产重心渐趋北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粮食需求压力、生... 九十年代以来,我国传统的“南粮北调”格局愈益明显地被“北粮南调”格局所取代。对有关统计资料的分析表明,这一调运格局变化乃是生产地域重心由南向北逐渐推移的结果。粮食生产重心渐趋北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粮食需求压力、生产知识和技术进步、经济体制变革是最基本的动力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生产 地域格局 变化趋势
原文传递
中国种植业碳生产率空间关联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56
6
作者 伍国勇 孙小钧 +1 位作者 于福波 杨丽莎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6-57,共12页
农业碳排放已经成为我国农业低碳、循环经济发展的掣肘,探究种植业碳生产率现状及其内生增长动力,以期为我国农业继续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目标提供指引。基于2001—2017年我国大陆31省面板数据,测算了我国种植业碳生产率,并分析其动态演化... 农业碳排放已经成为我国农业低碳、循环经济发展的掣肘,探究种植业碳生产率现状及其内生增长动力,以期为我国农业继续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目标提供指引。基于2001—2017年我国大陆31省面板数据,测算了我国种植业碳生产率,并分析其动态演化过程;运用ESDA方法分析了种植业碳生产率的空间态势,进一步引入时空跃迁测度法分析其跃迁过程;借助SEM模型探究了种植业碳生产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2017年我国种植业碳生产率高达6.98万元/t,较之于2001年的2.58万元/t增长了170.54%,尽管其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区域差异依然存在。整体表现为: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全国层面>中部地区;在研究后期,东部、中部地区的种植业碳生产率开始下降。②2001—2017年我国种植业碳生产率总体呈高-高、低-低集聚态势分布,且该趋势不断加强,表明存在较强的空间相关性。时空跃迁测度分析表明,我国种植业碳生产率跃迁类型主要为类型Ⅳ,类型Ⅲ分布最少,表明其总体稳态与局部极不稳态特征并存。③研究期内农业产业结构、农村受教育水平、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农村电力基础设施对提高种植业碳生产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农业机械化水平与种植业碳生产率呈“U”型关系;农作物受灾程度和家庭农地经营规模则显著抑制了种植业碳生产率的上升。未来继续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促进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提高碳生产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业 碳排放 碳生产率 空间格局 空间计量
下载PDF
水平井与直井交错井网优化方法 被引量:52
7
作者 赵春森 肖丹凤 +2 位作者 宋文玲 冯凤萍 单春龙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9-122,共4页
采用拟三维思想,利用保角变换方法,推导出一排水平井的平面势分布,在此基础上利用势叠加原理给出了水平井与直井交错注采井网条件下的产量公式。理论分析表明,该公式更适合于面积井网条件下水平井产能的计算。利用推导的水平井产能公式... 采用拟三维思想,利用保角变换方法,推导出一排水平井的平面势分布,在此基础上利用势叠加原理给出了水平井与直井交错注采井网条件下的产量公式。理论分析表明,该公式更适合于面积井网条件下水平井产能的计算。利用推导的水平井产能公式,引入2个重要的无因次量(水平井无因次长度和井网形状因子)对交错注采井网进行优化分析,得到在不同的井网面积条件下的水平井无因次长度与井网最优形状因子的关系式。结果表明,井网最优形状因子仅取决于水平井的无因次长度,而油层厚度和井网面积对其影响很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不同条件下水平井井网的优化设计方法,为水平井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特别是开发方案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井 直井 交错井网 无因次产量 井网优化
下载PDF
水杉人工林树冠结构及生物生产力的研究 被引量:36
8
作者 方升佐 徐锡增 唐罗忠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1995年第3期225-230,共6页
研究了水杉人工林的树冠结构和林分生物生产力.结果表明,不同密度及林龄的林分树冠结构存在较大差异.随着树冠部位上升和林分密度增大,分枝角度逐渐减小;径阶大小与枝叶率成反比,与树冠重量成正比,径阶增大,树冠最大叶量层的位... 研究了水杉人工林的树冠结构和林分生物生产力.结果表明,不同密度及林龄的林分树冠结构存在较大差异.随着树冠部位上升和林分密度增大,分枝角度逐渐减小;径阶大小与枝叶率成反比,与树冠重量成正比,径阶增大,树冠最大叶量层的位置上移,有效光合面积相对减少.树冠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到林分的生物量生产、分配比例和经济生物量.林分干、枝、叶的干物质累积趋势可用Richard方程描述;林龄增大,分配到主干的生物量比例逐渐增加,分配到枝叶的比例逐渐减少;15年生时,作建筑材的经济生物量是625>2500>1250株·ha(-1)的林分,作造纸材的经济生物量为2500>625>1250株·ha(-1)的林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杉 人工林 树冠结构 生物生产力
下载PDF
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开采增产理论与技术体系展望 被引量:48
9
作者 吴能友 李彦龙 +3 位作者 万义钊 孙建业 黄丽 毛佩筱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00-115,共16页
从量级尺度大幅度提高产能是实现天然气水合物(以下简称水合物)产业化开采的关键,而水合物开采能否产业化又取决于原地可采储量能否支撑产业化开采所需要的基本开采周期,以及开采产能能否达到当前产业化开采的标准。为了给水合物开发技... 从量级尺度大幅度提高产能是实现天然气水合物(以下简称水合物)产业化开采的关键,而水合物开采能否产业化又取决于原地可采储量能否支撑产业化开采所需要的基本开采周期,以及开采产能能否达到当前产业化开采的标准。为了给水合物开发技术研究提供参考,从海域水合物增产理论与技术学科体系建设的角度,结合国内外水合物实验模拟和数值模拟研究成果,分析了潜在的水合物增产技术,提出了水合物开采增产的基本原理、评价方法及目前存在的技术瓶颈。研究结果表明:①复杂结构井、多井井网、新型开采方法、储层改造是实现天然气水合物增产的主要途径,其增产机理可归纳为扩大泄流面积、提高分解效率、改善渗流条件等三个方面;②复杂结构井和井网是提高水合物产能的根本,基于复杂结构井和井网系统辅助加热或进行储层改造,能从量级尺度提高水合物的产能;③制样技术、储层监测技术和力学场耦合技术是目前水合物增产基础研究的主要技术瓶颈,建议“十四五”期间国家水合物应用基础研究的重点应关注上述技术瓶颈。结论认为,以水平井或多分支井为代表的复杂结构井、以多井簇群井开采为代表的井网开采模式、以降压辅助热激发为主的开采新方法、以水力造缝为代表的储层改造技术的联合应用等,是实现水合物产能量级提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域天然气水合物 产业化开采 增产理论和技术 复杂结构井 井网 降压辅助热激发 水力造缝 储集层改造
下载PDF
世界稀土产业格局变化与中国稀土产业面临的问题 被引量:44
10
作者 郑国栋 王琨 +5 位作者 陈其慎 张艳飞 邢佳韵 龙涛 董延涛 倪晋鹏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65-272,共8页
稀土元素在永磁材料等新材料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被世界各主要国家列为战略资源。从资源、生产格局上看,近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稀土探矿热潮的出现以及中国稀土资源的大量开发,中国稀土资源优势地位正逐渐降低;美国等西方国家大力推动中... 稀土元素在永磁材料等新材料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被世界各主要国家列为战略资源。从资源、生产格局上看,近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稀土探矿热潮的出现以及中国稀土资源的大量开发,中国稀土资源优势地位正逐渐降低;美国等西方国家大力推动中国之外稀土矿山和冶炼分离项目的建设,全球稀土生产格局或将发生变化。从消费方面看,稀土消费可被归为永磁材料、催化剂等8种最终用途;永磁材料和催化剂占稀土消费量的60%,永磁材料占稀土消费价值的91%;中国、日本是全球最大的稀土消费国,美国和欧洲国家次之。稀土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成为了全球唯一具有稀土全产业链的国家,但在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缺乏稀土产品定价权、资源快速消耗、高端材料和应用技术受制于人等方面的问题。针对中国稀土产业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加强稀土产品研发和应用研究、构建稀土产业矿业航母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 资源格局 生产格局 消费结构 问题 建议
下载PDF
基于自然地理分区的1990-2010年中国粮食生产格局变化 被引量:43
11
作者 徐海亚 朱会义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82-590,共9页
1978年以来,在全球变化与工业化、城市化背景下,中国粮食生产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这一变化不仅影响到国家尺度上的粮食供销格局,也影响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农业生产的受灾风险,甚至区域生态安全。以往的研究大多在南北地区、三大... 1978年以来,在全球变化与工业化、城市化背景下,中国粮食生产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这一变化不仅影响到国家尺度上的粮食供销格局,也影响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农业生产的受灾风险,甚至区域生态安全。以往的研究大多在南北地区、三大地带、八大粮食产区等分区基础上考察这一变化,难以充分反映这一变化的自然地理特点。利用1990-2010年县域粮食产量数据和粮食生产集中度指标,通过考察不同雨量带、温度带和地貌类型区集中度指数的变化来揭示格局变化的自然地理特点。研究发现:1990-2010年间,中国各区粮食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但由于增长幅度不同,中国粮食生产中心由800mm以上雨量带向400~800mm雨量带偏移,由亚热带向中温带和暖温带转移,并逐渐向平原地区集中。结果表明,中国粮食生产格局变化不利于水热资源的高效利用,但却有利于发展机械耕作,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应对格局变化,中国粮食生产应进一步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生产格局 格局变化 自然地理分区 中国
原文传递
基于空间再生产视角的西方城市空间更新解析 被引量:43
12
作者 张京祥 陈浩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5,共5页
1970年代西方开启了向新自由主义的转型过程,城市空间的更新变迁都打上了资本积累、资本增殖的烙印。文章将西方的城市更新历程归纳为三个阶段,以空间再生产的视角揭示了城市更新的本质,指出1980年代以来鼓励公共—私人部门共同参与空... 1970年代西方开启了向新自由主义的转型过程,城市空间的更新变迁都打上了资本积累、资本增殖的烙印。文章将西方的城市更新历程归纳为三个阶段,以空间再生产的视角揭示了城市更新的本质,指出1980年代以来鼓励公共—私人部门共同参与空间再开发成为城市更新的基本特征。文章归纳了西方城市更新的三种模式,并对其经济社会绩效进行了评估,深度解读了其动力机制。最后,文章提出了对中国城市更新的基本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更新 空间再生产 运作模式 动力机制 西方城市
下载PDF
江苏省水稻生产30年地域格局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3
13
作者 佴军 张洪程 陆建飞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6期3446-3452,共7页
【目的】分析江苏省1980—2009年水稻生产地域格局的变化及影响因素,探究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对江苏省水稻生产地域格局变化的影响,为江苏省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方法】基于1980—2009年的统计数据,运用数理统... 【目的】分析江苏省1980—2009年水稻生产地域格局的变化及影响因素,探究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对江苏省水稻生产地域格局变化的影响,为江苏省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方法】基于1980—2009年的统计数据,运用数理统计和区域差异的研究方法,探讨江苏省近30年水稻生产地域格局变化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近30年江苏省水稻种植面积变化区域差异明显,苏南地区快速减少,苏中地区略有减少,苏北地区快速增加;水稻单产区域差异减小,苏南地区水稻单产优势逐步削弱,苏中地区成为当前江苏省水稻生产的单产优势地区,苏北地区与苏南地区、苏中地区的单产差距逐步缩小;苏南地区水稻总产在江苏省的比重不断下降,苏北地区在全省水稻生产中的比重明显上升。【结论】种植结构调整和耕地面积变化是江苏省水稻种植面积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其中种植结构调整是主导因素;水稻单产的区域变化是耕地质量变化、气象因子和社会因素等综合影响的结果;苏南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导致了该地区水稻种植面积的下降和单产优势的削弱,促使江苏省水稻生产的重心由苏南地区逐步转移到苏北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生产 地域格局 影响因素 江苏省
下载PDF
21世纪初中国主要余粮区的空间格局特征 被引量:39
14
作者 殷培红 方修琦 +1 位作者 田青 马玉玲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90-198,共9页
利用2000 ̄2003年分县统计数据,以人均占有量为指标,重点研究21世纪初中国粮食主产区的空间格局及区域差异。研究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粮食生产重心进一步北移,同时出现“西扩”趋势。目前,20世纪90年代后期国家确立的粮... 利用2000 ̄2003年分县统计数据,以人均占有量为指标,重点研究21世纪初中国粮食主产区的空间格局及区域差异。研究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粮食生产重心进一步北移,同时出现“西扩”趋势。目前,20世纪90年代后期国家确立的粮食生产大县中近1/3人均粮食占有量已不足400kg,多分布在南方。全国3/4左右的余粮集中出产在东北地区、华北平原中南部地区、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2/3的余粮地区位于环境变化敏感地区,粮食产量波动大。这些地区的粮食丰歉直接影响到全国粮食市场价格的波动,中国粮食安全自然风险增大。加强上述地区的环境变化及粮食安全的自然风险研究,提高适应环境变化能力势在必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 余粮区 空间格局 区域差异 中国
下载PDF
水驱小油藏合理采液速度、合理井网密度及布井方式研究 被引量:30
15
作者 赵向宏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75-79,共5页
本文从油藏工程研究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具有充足水驱小油藏合理的采液速度等于油藏保持稳定压力开采时,边底水侵入速度的概念,并研究出合理采液速度的确定方法。根据其合理的采液速度确定合理的井网密度,并采取合理的布井方式。该方... 本文从油藏工程研究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具有充足水驱小油藏合理的采液速度等于油藏保持稳定压力开采时,边底水侵入速度的概念,并研究出合理采液速度的确定方法。根据其合理的采液速度确定合理的井网密度,并采取合理的布井方式。该方法的理论基础是物质平衡法,通过理论推导及油田实际开采证明,此结论是正确的,此方法简单、实用、操作性强,也是可取的,对指导具有充足水驱小油藏的合理开发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井 水压驱动 石油开采
下载PDF
煤系气开采模式探索及先导工程示范 被引量:32
16
作者 秦勇 吴建光 +4 位作者 李国璋 王应斌 申建 张兵 沈玉林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513-2522,共10页
煤系气赋存态多种多样,储层属性复杂多变,经济高效开采模式尚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分析了国内科技攻关和现场试验近期进展,初步总结关于煤系气开采模式现有认识,对比分析了不同模式的适用性和局限性,并以临兴区块示范工程为例分析归纳了... 煤系气赋存态多种多样,储层属性复杂多变,经济高效开采模式尚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分析了国内科技攻关和现场试验近期进展,初步总结关于煤系气开采模式现有认识,对比分析了不同模式的适用性和局限性,并以临兴区块示范工程为例分析归纳了产量曲线类型及其合采有效性特点,介绍了煤系气合采成功范例。以管柱结构设计和排采管控方式为主,考虑井型选择和压裂方式,将煤系气开采工艺初步归纳为分排、先分后合、合排3类模式。每类模式包括若干具体方式;这些模式和方式各有优缺点,分排及合排模式中的主要方式在应用中见到初步效果,先分后合模式目前尚处于设计乃至设想阶段。建议煤系气开采模式及其技术创新本着“因地制宜、取长补短、多措并举、有所侧重”的策略,根据气藏具体地质条件选用和发展适应性开采工艺。目前仅有的两个国家级示范专项工程推进了我国煤系气开采模式的创新,临汾示范区采用分区分采方式实现了煤系气开发规模快速扩展,临兴示范区探索“排气降压”诱控接续合排工艺初步实现了煤系多气经济高效合采。重点分析了临兴示范区煤系气开采工程示范效果,揭示了自然接续工艺下的煤系气生产规律,发现存在4种单井产量曲线类型,包括以解吸气多层合采为特征的I型曲线,以游离气-解吸气诱导控制接续合采的Ⅱ类、Ⅲ类曲线,以及单纯游离气产出的IV型曲线。工程示范结果展示,采用“排气降压”的诱控接续方式,可以在较为广泛的气藏条件下实现煤层气-煤系致密砂岩气、煤系致密砂岩气-页岩气的有效合采,是值得进一步探索和具有推广应用潜力的煤系气经济高效合采新模式。值得关注的是,具有工业价值的煤系多类型共生气藏均赋存在深部,而深部地层富水性往往微弱,使得“排水降压”传统模式难以奏效;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系气 开采模式 开采方式 产量曲线 排气降压 多气合采
下载PDF
数字经济赋能产业结构升级:需求牵引和供给优化 被引量:31
17
作者 纪园园 朱平芳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3-77,共15页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升级,数字经济迅速崛起,已经成为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和实现中国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推动力。基于数字经济的影响因素,运用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科学方法,可从四个维度构建衡量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升级,数字经济迅速崛起,已经成为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和实现中国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推动力。基于数字经济的影响因素,运用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科学方法,可从四个维度构建衡量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采用2013—2019年省级相关经济变量的面板数据,探讨了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数字经济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2)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效应具有区域异质性,其对东部地区的影响效应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3)数字经济通过对生产端和需求端的双重赋能,提升了生产效率,转变了传统的消费模式,从而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研究结论为推进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为提高中国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经验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产业升级 生产效率 消费模式
原文传递
我国粮食生产重心变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8
18
作者 杨宗辉 李金锴 +1 位作者 韩晨雪 刘合光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6-43,共8页
粮食问题是关乎我国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粮食生产格局的变化对于粮食供需平衡及粮食安全问题有潜在的影响。基于1997—2016年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划的面板数据,运用重心模型分析了我国粮食生产重心的具体演变过程。研究发现,1997—2016... 粮食问题是关乎我国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粮食生产格局的变化对于粮食供需平衡及粮食安全问题有潜在的影响。基于1997—2016年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划的面板数据,运用重心模型分析了我国粮食生产重心的具体演变过程。研究发现,1997—2016年我国粮食生产重心向东北方向转移,总的转移距离为172.56 km,重心所在地大部分集中于河南省的中部地区。进一步运用固定效应模型估计了影响我国粮食生产重心变迁的因素,估计结果显示,人均耕地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化肥施用量、机械化、粮食作物播种比例、复种指数均对粮食生产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是驱使粮食生产重心北移的因素。基于此,建议从保护耕地数量与质量、加大农业生产投入与科技投入、探索多样化农业补贴形式、构建区域粮食供需协调机制等方面做好粮食安全保障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生产 生产格局 重心演变 固定效应模型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烤烟“种烤分离”生产模式研究与探讨 被引量:28
19
作者 郭全伟 侯跃亮 +7 位作者 王乐三 宗树林 刘起业 刘中庆 白化军 刘剑 杜玉海 宋春燕 《中国烟草科学》 CSCD 2007年第1期10-13,共4页
通过示范实施“种烤分离”这一新的烤烟生产模式,使烤烟种植与烘烤脱钩,大批劳力可以从烘烤的紧张劳动中解放出来,减轻了劳动强度,烘烤更专业化,烤后质量有保障;同时,在优惠政策的激励下,“种烤分离”调动了想种烟却苦于无烤房烟农的积... 通过示范实施“种烤分离”这一新的烤烟生产模式,使烤烟种植与烘烤脱钩,大批劳力可以从烘烤的紧张劳动中解放出来,减轻了劳动强度,烘烤更专业化,烤后质量有保障;同时,在优惠政策的激励下,“种烤分离”调动了想种烟却苦于无烤房烟农的积极性,是新形势下的一种有效的生产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烤分离 生产模式 烤烟
下载PDF
关于生态文明及其消费观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25
20
作者 廖福霖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16,27,共7页
生态文明不但是一种类的文明形态,而且是一种社会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和工业文明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本质区别;建设生态文明不是不要工业化,而是用生态文明的理念和方法指导工业化,加速发展生态生产力;生态文明观认为,消费问题也是资源问... 生态文明不但是一种类的文明形态,而且是一种社会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和工业文明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本质区别;建设生态文明不是不要工业化,而是用生态文明的理念和方法指导工业化,加速发展生态生产力;生态文明观认为,消费问题也是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工业文明消费文化是造成美国这次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人类必须确立生态文明消费观及其模式,主要有:"以人为本"消费观和全面发展消费模式;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消费观和绿色消费模式;和谐消费观和公平消费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生产方式 消费观 模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