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放牧对内蒙古典型草原α、β和γ多样性的影响机制 被引量:43
1
作者 杨婧 褚鹏飞 +2 位作者 陈迪马 王明玖 白永飞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88-200,共13页
人类活动干扰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机制是近年来生态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该研究以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大型放牧控制实验为平台,系统地研究了不同降水(丰水年份和平水年份)和地形(平地和... 人类活动干扰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机制是近年来生态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该研究以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大型放牧控制实验为平台,系统地研究了不同降水(丰水年份和平水年份)和地形(平地和坡地)条件下,放牧对典型草原不同空间尺度植物多样性(α、β和γ多样性)的影响。研究发现:(1)降水和地形条件及其交互效应对植物多样性有明显的影响,丰水年份的α、β和γ多样性均高于平水年份;降水和地形条件存在交互效应,平水年份坡地系统的α多样性高于平地系统,丰水年份平地系统的α和γ多样性高于坡地系统,而地形对β多样性并没有显著影响;(2)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平地和坡地的α多样性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不同植物群落成员型(优势种、常见种和稀有种)对放牧的响应及其对α多样性的贡献不同,其中稀有种对α多样性的贡献最大,常见种次之,优势种最小;(3)γ多样性对放牧强度的响应受地形条件的影响,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平地γ多样性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而坡地γ多样性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4)平地β多样性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而坡地并没有明显的规律。该研究表明,植物多样性对放牧的响应受降水和地形因素的调控,平地对放牧的缓冲能力强于坡地,干旱会加剧过度放牧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稀有种对于草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维持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确定合理的放牧强度时,应结合降水和地形条件。在平水年份需加强平地系统植物多样性的保护,而在丰水年份需加强坡地系统植物多样性的保护,从而实现草地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多样性 Β多样性 γ多样性 放牧强度 地形 降水波动 典型草原
原文传递
强震前的“干热异常”与地温、降水波及应变弱停 被引量:21
2
作者 汤懋苍 惠小英 +1 位作者 郭维栋 李洁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9-104,共6页
对近30年出现在中国西部及邻区的14次MS≥6.9强震前1年多内的地温场和降水场进行了分析。发现有如下共同规律:①在震前1年左右东亚地区会出现干热异常(3.2 m地温升高,同时降水距平为负值),持续时间约为2-6个月,最大干热面积可达2-4&#... 对近30年出现在中国西部及邻区的14次MS≥6.9强震前1年多内的地温场和降水场进行了分析。发现有如下共同规律:①在震前1年左右东亚地区会出现干热异常(3.2 m地温升高,同时降水距平为负值),持续时间约为2-6个月,最大干热面积可达2-4×106km^2;②在震前0.5-1年左右我国的月降水距平%图和3.2 m地温距平的月际变温图上,可看到波长小于1 000 km的地温波和降水波,可称为"超低频应力密度波(应变波)",它是致使岩石破裂的力源;③在震前0-2个月应变波的波长会停止缩短,振幅变小,且波动方向可有一个近90°的旋转,是"应变弱停"的表现。以上可视为孕震三步曲。依据上述统计事实本文提出了强震成因的假设:地外核中有一股热力极不稳定的Benard上升流体对其上的壳幔层形成顶托,造成地温升高,对流热传导系数变小,形成干热异常;岩石圈中脆性层的应力不断增大,致使出现不稳定波(应变波);出现"应变弱停"时意味着强震即将爆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异常 地温波 降水波 应变弱停 强震 孕震
下载PDF
陇中黄土高原自然植被下垫面陆面过程及其参数对降水波动的气候响应 被引量:21
3
作者 张强 李宏宇 +2 位作者 张立阳 岳平 史晋森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14-524,共11页
作为气候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区,黄土高原地区的陆面物理过程受气候波动影响十分明显.目前,虽然对黄土高原特定气候条件下的陆面物理过程有了一定认识,但对其随气候波动的动态变化规律认识却非常有限.本文利用黄土高原陆面过程观测试验在... 作为气候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区,黄土高原地区的陆面物理过程受气候波动影响十分明显.目前,虽然对黄土高原特定气候条件下的陆面物理过程有了一定认识,但对其随气候波动的动态变化规律认识却非常有限.本文利用黄土高原陆面过程观测试验在陇中黄土高原榆中SACOL站5年多的观测资料,系统分析了该地区自然植被下垫面陆面水分收支和能量平衡及地表反照率、土壤热传导率和粗糙度长度等陆面过程参数对气候波动的响应规律,发现陇中黄土高原自然植被下垫面的陆面过程特征及其参数对降水的气候波动十分敏感,不仅对降水量波动响应显著,而且与降水性质也密切相关.土壤湿度并不完全随年总降水量波动,而是随有效降水量增加而增大;陆面水分收支和土壤水分收支也随有效降水量波动变化明显;近地层垂直感热平流通量随年总降水量增加而减弱,地表能量不平衡差额却随年总降水量增加而增大.夏半年平均反照率随有效降水量增加而减小,但全年平均地表反照率却受冬季积雪时数影响十分明显,而且随积雪时数增加而增大;土壤热传导率和粗糙度长度均随年有效降水量增加而增加.并且,降水量越小,陆面过程参数对降水波动的响应就越敏感.不过,陆面过程参数基本在荒漠气候平均值和农田气候平均值之间波动,并没有突破气候约束,能够用拟合关系来表示它们对降水因子波动的响应规律,这种动态参数化关系可用来改善以往数值模拟或微气象分析时由于使用非动态陆面过程参数所带来的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波动 陇中黄土高原 陆面物理过程 气候响应
原文传递
我国105°E以东地区M_S≥5.7级地震的孕震3步曲 被引量:9
4
作者 汤懋苍 梅秀苹 郭维栋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141-1146,共6页
根据近30年来,我国105°E以东(包括大陆架)M_s≥5.7级地震的震前逐月地温和降水演变特征,可以归纳出震前地气系统演变的共同特征:(1)可将"干热面积"最大月定为孕震3步曲的第一步.未来震级与干热面积有好的相关,最干点的... 根据近30年来,我国105°E以东(包括大陆架)M_s≥5.7级地震的震前逐月地温和降水演变特征,可以归纳出震前地气系统演变的共同特征:(1)可将"干热面积"最大月定为孕震3步曲的第一步.未来震级与干热面积有好的相关,最干点的经纬度与震中经纬度有一定的相关;(2)从地温、降水应变波出现到"正多负少"规则恢复可以作为孕震第二步的开始;(3)降水经向波长开始明显变长(甚至变为无限长),可称为孕震第三步,此时距地震发生仅剩0~2个月的时间.外核对流上升体(孕震体)对壳幔层顶托作用的地震成因说,可以较好地解释上述观测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异常 地温波 降水波 应变弱停
下载PDF
降水约束条件下的粮食生产适应度评价——以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为例 被引量:5
5
作者 孙雪萍 苏筠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34-239,共6页
基于年际间降水波动性与粮食生产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粮食生产适应度评价的概念模型,并建立评价标准,将粮食生产适应度分为1~4级。以位于北方干旱半干旱雨养农业区的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为例,选取乌兰察布市1959—2009年逐年粮食产量... 基于年际间降水波动性与粮食生产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粮食生产适应度评价的概念模型,并建立评价标准,将粮食生产适应度分为1~4级。以位于北方干旱半干旱雨养农业区的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为例,选取乌兰察布市1959—2009年逐年粮食产量、播种面积数据,逐年逐日气温、降水量数据,结合数学统计分析揭示了区域粮食生产适应水平的变化趋势。气象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该区域降水在波动中有小幅降低,近30年年平均降水量比20世纪60年代减少约30 mm;同期气温升高约3.1℃,区域整体暖干旱化趋势明显。粮食生产状况统计结果显示:这一时段内粮食单产上升趋势明显、气象产量波动较大。基于适应度评价模型,该区粮食生产适应水平大致经历了由4级降至1级、至1995年后又升至3级的高→低→高的变化过程。在区域气候条件变化和技术经济进步的情况下,人们通过不断调整适应措施来应对变化,其间,适应水平呈现高低不同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波动性 粮食生产稳定性 适应度 气候暖干旱化
下载PDF
荒漠草原不同植被盖度区面积对降水的响应 被引量:4
6
作者 刘良旭 常学礼 +2 位作者 王玮 岳喜元 高羽翼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99-507,共9页
降水波动是气候变化的主要指标之一,其在半干旱荒漠草原区植被变化中起着主要的驱动作用。在考虑到年降水量与生长期降水量的前提下,本文通过地面植被盖度反射光谱模型构建和基于3S技术的区域植被盖度分布格局反演,分析了荒漠草原不同... 降水波动是气候变化的主要指标之一,其在半干旱荒漠草原区植被变化中起着主要的驱动作用。在考虑到年降水量与生长期降水量的前提下,本文通过地面植被盖度反射光谱模型构建和基于3S技术的区域植被盖度分布格局反演,分析了荒漠草原不同植被盖度分布面积对降水的响应。结果表明:在荒漠草原区,不同植被盖度的区域面积和年降水量、生长期降水量呈波动变化。年降水量和生长期降水量与不同植被盖度区域面积可以拟合成线性、幂函数、指数和对数函数曲线关系。植被盖度小于10%的区域面积随着降水量的增加而下降,植被盖度大于10%区域面积随着降水量的增加而增加,盖度10%是低盖度与高盖度间相互转化阈值。当植被盖度为【2%、2%~6%、10%~15%、15%~20%、20%~25%时,拟合的曲线关系能较好地表达不同植被盖度区域面积随降水量变化的趋势(p【0.01)。荒漠草原不同植被盖度区域面积的波动变化主要与多根葱、阿尔泰狗娃花、松叶猪尾菜和小画眉草等草本植物生长响应降水变化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盖度 降水波动 回归分析 荒漠草原
原文传递
水利工程和降水波动对洞庭湖水沙过程的定量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代稳 谭芬芳 +2 位作者 于亚文 王金凤 仝双梅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47-51,共5页
为进一步分析洞庭湖水沙变化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采用Mann-Kendall突变检测和滑动T检验方法,并结合洞庭湖水沙变化的阶段性特征,划分出基准期和变异期,通过双累积曲线法定量分析水利工程与降水波动对水沙变化的贡献率。结果表明,洞庭湖... 为进一步分析洞庭湖水沙变化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采用Mann-Kendall突变检测和滑动T检验方法,并结合洞庭湖水沙变化的阶段性特征,划分出基准期和变异期,通过双累积曲线法定量分析水利工程与降水波动对水沙变化的贡献率。结果表明,洞庭湖的水沙均呈减少趋势,水利工程是影响水沙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洞庭湖径流量在1977年发生突变,而输沙量在1980年发生突变;以1960~1966年为基准期,1967~1973、1974~1980、1981~2014年为变异期,对入湖年径流量变化影响,降水量贡献率分别为11.28%、6.83%、0.84%,水利工程贡献率分别为88.72%、93.17%、99.16%;而对入湖年输沙量变化影响,降水量贡献率分别为7.30%、12.49%、0.46%,水利工程贡献率分别为92.70%、87.51%、99.54%。四水流域与荆江三口流域的水利工程项目的运行均是入湖径流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荆江三口流域的水利工程运行是导致入湖输沙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利工程 降水波动 水文过程 贡献率 洞庭湖
下载PDF
科尔沁沙地湖泊消涨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9
8
作者 常学礼 赵学勇 +1 位作者 王玮 刘良旭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1期7002-7012,共11页
湖泊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显著的地理单元之一,不同地区湖泊消涨与气候变化关系的分析是理解陆地水文过程对未来气候变化响应的关键之一。对干旱、半干旱地区而言,湖泊消涨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是干旱区生态保护和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征。气... 湖泊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显著的地理单元之一,不同地区湖泊消涨与气候变化关系的分析是理解陆地水文过程对未来气候变化响应的关键之一。对干旱、半干旱地区而言,湖泊消涨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是干旱区生态保护和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征。气候变化对湖泊的影响在不同的区域已有较多的研究,但是针对湖泊群且基于湖泊大小分级和不同降水强度的对应研究还很鲜见。有鉴于此,作者在RS和GIS技术支持下,采用湖泊大小和降水强度分级的方法,分析了科尔沁沙地湖泊群消涨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在1971—2010年间,年均气温波动升高和降水量波动减少是该区域的主要气候变化特点。从5a移动平均分析来看,1990年是气温变化的转折点,1991—2010年的平均气温(7.36±0.55)℃,高于全球同期平均增温0.52℃。在1975—2009年间,科尔沁沙地湖泊面积和数量的变化趋势呈抛物线型减少,在1995年湖泊面积与数量最高。进入21世纪,湖泊面积萎缩、数量减少呈明显的加快趋势。到2009年,面积>0.05km2湖泊数量仅为81个,不足高峰期(1995年)的11%;湖泊总面积为4375.0hm2,不到1995年的26%。湖泊消涨主要受到年降水量波动影响,与年内降水分布格局无关,气温变化的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量波动 湖泊面积与数量 科尔沁沙地
下载PDF
Complex network analysis of climate change in the Tarim River Basin, Northwest China
9
作者 ZuHan Liu JianHua Xu WeiHong Li 《Research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CSCD 2017年第5期476-487,共12页
The complex network theory provides an approach for understanding the complexity of climate change from a new perspective.In this study,we used the coarse graining process to convert the data series of daily mean temp... The complex network theory provides an approach for understanding the complexity of climate change from a new perspective.In this study,we used the coarse graining process to convert the data series of daily mean temperature and daily precipitation from 1961 to 2011 into symbol sequences consisting of five characteristic symbols(i.e.,R,r,e,d and D),and created the temperature fluctuation network(TFN)and precipitation fluctuation network(PFN)to discover the complex network characteristics of climate change in the Tarim River Basin of Northwest China.The results show that TFN and PEN both present characteristics of scale-free network and small-world network with short average path length and high clustering coefficient.The nodes with high degree in TFN are RRR,d RR and Re R while the nodes with high degree in PFN are rre,rrr,eee and err,which indicates that climate change modes represented by these nodes have large probability of occurrence.Symbol R and r are mostly included in the important nodes of TFN and PFN,which indicate that the fluctuating variation in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in the Tarim River Basin mainly are rising over the past 50 years.The nodes RRR,DDD,Re R,RRd,DDd and Ree are the hub nodes in TFN,which undertake 19.71%betweenness centrality of the network.The nodes rre,rrr,eee and err are the hub nodes in PFN,which undertake 13.64%betweenness centrality of the networ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imate change complex networks coarse GRAINING process temperature fluctuation NETWORK precipitation fluctuation NETWORK NORTHWEST China
下载PDF
降雨季节波动对反枝苋与大豆光合色素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茜 金成功 +5 位作者 李景欣 鲁萍 姜佰文 白雅梅 肖同玉 崔雨桐 《作物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54-161,共8页
为探讨外来杂草反枝苋在入侵农田生态系统过程中对降雨季节波动的适应规律及与作物的竞争机制,采用人工模拟不同降雨季节格局的方法,比较研究了反枝苋和大豆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及组成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苗期和开花结荚期,降雨季节波... 为探讨外来杂草反枝苋在入侵农田生态系统过程中对降雨季节波动的适应规律及与作物的竞争机制,采用人工模拟不同降雨季节格局的方法,比较研究了反枝苋和大豆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及组成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苗期和开花结荚期,降雨季节波动对大豆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及组成影响不显著,在鼓粒期影响显著;在整个生育期内,降雨季节波动对反枝苋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及组成影响显著,这与其具有较强的表型可塑性有关;此外,无论大豆还是反枝苋,在混栽时光合色素含量均大于单栽,说明两物种混栽时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这种促进作用也是反枝苋成功入侵大豆田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枝苋 大豆 降雨季节波动 叶绿素 类胡萝卜素
原文传递
Change trend analysis of ammonia nitrogen in Nenjiang River main stream under fluctuating precipitation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远 常学礼 +6 位作者 孙朋 吴孟泉 刘紫恩 付益伟 王琼 向明灯 于云江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I0002-I0007,12,共6页
将2004-2010年嫩江流域沿途13个气象站的降水量作为径流的主要考察因子,以嫩江最下游的自沙滩水环境监测站获得的氨氮监测数据为流域总体氨氮污染水平表征,分析了降水波动对嫩江流域氨氮污染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嫩江流域在年度内... 将2004-2010年嫩江流域沿途13个气象站的降水量作为径流的主要考察因子,以嫩江最下游的自沙滩水环境监测站获得的氨氮监测数据为流域总体氨氮污染水平表征,分析了降水波动对嫩江流域氨氮污染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嫩江流域在年度内的氨氮质量浓度以枯水期最高,平均为(0.99±0.48)mg/L,在丰水期最低,平均为(O.58±0.08)mg/L。从年际总体变化趋势来看,2004-2010年嫩江流域氨氮浓度总体呈增加趋势。降水量的年内分布格局对嫩江流域氨氮浓度的影响在不同时期略有差别。在平水期,降水量变化对氨氮浓度的影响不显著;但在枯水期、丰水期,降水量的波动对氨氮浓度有较显著(Sig.〈O.05)的影响。从年尺度上看,随降水量增加,嫩江流域中氨氮浓度总体呈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污染与防治》 英文摘要 期刊 编辑工作
下载PDF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敏感区区域响应比较 被引量:13
12
作者 郝成元 赵伟 赵同谦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6-61,共6页
近50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已经是当今自然科学重大课题之一,中国的区域响应也日渐引人关注。依据黑龙江、新疆、西藏三省区93个国家基准或基本气象站1961—2008年间的日气温和降水数据,就中国气候变化敏感区气温和降水变化过程和特征进... 近50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已经是当今自然科学重大课题之一,中国的区域响应也日渐引人关注。依据黑龙江、新疆、西藏三省区93个国家基准或基本气象站1961—2008年间的日气温和降水数据,就中国气候变化敏感区气温和降水变化过程和特征进行对比分析。①气温变化方面,三省区均呈明显升温趋势,研究时段内黑龙江、新疆、西藏增温幅度分别为1.71℃,1.20℃,1.15℃,且都通过了α=0.01的统计检验;②不同季节增温幅度上,黑龙江省以冬春增幅最大,而新疆和西藏则均以秋冬两季增温最强;③降水量变化方面,黑龙江年降水量有所减少,新疆和西藏则有所增多,但趋势都不十分明朗;④黑龙江年降水量的减少主要体现在夏秋两季,特别是夏季;⑤无论年降水总量还是不同季节降水量的年际波动量值均以新疆和黑龙江明显、西藏相对平稳为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气候变化 敏感区 区域响应 冬季气温 降水波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