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0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地面湿度参量计算我国整层大气可降水量及有效水汽含量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185
1
作者 杨景梅 邱金桓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9-22,共14页
根据 1993年我国 28个台站地面及高空气象要素资料,拟合出这 28个台站所在 地区整层大气可降水量同地面湿度参量(地面水汽压、地面露点)关系的经验表达式,并且 在此基础上,通过引进地理纬度 和海拔高度H两个参量,将经... 根据 1993年我国 28个台站地面及高空气象要素资料,拟合出这 28个台站所在 地区整层大气可降水量同地面湿度参量(地面水汽压、地面露点)关系的经验表达式,并且 在此基础上,通过引进地理纬度 和海拔高度H两个参量,将经验系数参数化,建立起由 地面湿度参量计算整层大气可降水量的经验计算模式。另外还拟合出这些地区整层大气有效 水汽含量同可降水量关系的经验表达式,提出一个先由地面湿度参量计算整层大气可降水 量,再由此计算出整层大气有效水汽含量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降水量 有效水汽含量 地面湿度参量 地面水汽压 地面露点 大气
下载PDF
华北和西北区干湿年间水汽场及东亚夏季风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93
2
作者 蔡英 钱正安 宋敏红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4-23,共10页
为了更好地理解华北及西北地区的夏季降水气候 ,我们利用NCEP的再分析格点资料等 ,对华北和西北两区干、湿年 (月 )的水汽场及夏季风状况作了对比分析。主要结论是 :(1)近 5 0年来华北和西北区东部明显干旱化 ,这可能与同期内东亚夏季... 为了更好地理解华北及西北地区的夏季降水气候 ,我们利用NCEP的再分析格点资料等 ,对华北和西北两区干、湿年 (月 )的水汽场及夏季风状况作了对比分析。主要结论是 :(1)近 5 0年来华北和西北区东部明显干旱化 ,这可能与同期内东亚夏季风强度趋弱 ,大气可降水量逐渐减少有关 ;(2 )两地区干、湿年 (月 )间气柱可降水量差别明显 ;(3)两地区干、湿年 (月 )的夏季风、水汽输送通道的位置及强度 ,以及水汽通量的辐散辐合情况均不同 ;(4 )高原与太平洋间的海陆温差指数及东亚夏季风指数(SMI)对表征东亚夏季风的季节变化及夏季风强度的年际变化有一定的能力。冬春季高原与太平洋间的海陆温差对其后东亚夏季风的强弱及西北和华北区的干湿状况有部分指示意义 ;作西北区夏季降水预报时要注意四川盆地的水汽场及广元—汉中一带 ,以及闽、台和两广的水汽输送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汽场 可降水量 水汽输送通量 海陆对比 夏季风指数 华北地区 东亚地区 湿年 干年 降水 西北地区
下载PDF
地基GPS遥感大气水汽含量的误差分析 被引量:67
3
作者 陈俊勇 《测绘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13-118,共6页
讨论并分析了利用地基GPS遥感大气水汽含量时的误差源及其数值评估。其误差来自三个方面:一是计算GPS讯号传输时间中湿延迟的误差;二是将该湿延迟转换为大气水汽含量公式中测定转换因子的误差;三是转换模型的误差。
关键词 地基 GPS 遥感 大气含量 水汽含量 误差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部牧区雪灾的环流型及水汽场分析 被引量:63
4
作者 梁潇云 钱正安 李万元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59-367,共9页
冬、春季雪灾是青藏高原东部牧区重要的灾害性天气。本文利用历史天气图和国家气象中心T10 6L19全球模式的分析值格点资料 ,分析了青藏高原东部牧区近 2 0年来冬、春季降雪的天气形势和水汽场。结果表明 ,北脊南槽型、乌山脊型、阶梯槽... 冬、春季雪灾是青藏高原东部牧区重要的灾害性天气。本文利用历史天气图和国家气象中心T10 6L19全球模式的分析值格点资料 ,分析了青藏高原东部牧区近 2 0年来冬、春季降雪的天气形势和水汽场。结果表明 ,北脊南槽型、乌山脊型、阶梯槽型和国境槽型是造成高原东部牧区降雪的四类主要环流型 ;在高原东部牧区强降雪天气过程时气柱可降水量有明显增加 ,主要降雪区与水汽通量辐合区吻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雪灾环流型 可降水量 水汽通量 牧区
下载PDF
西太平洋副高与华北旱涝的关系 被引量:52
5
作者 谭桂容 孙照渤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06-211,共6页
运用月降水量、月平均高度场、西太平洋副高指数和月可降水量资料,用相关及合成分析方法分析了西太平洋副高与华北降水、旱涝环流及可降水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西太平洋副高与华北夏季旱涝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西太平洋副高脊线位置及西... 运用月降水量、月平均高度场、西太平洋副高指数和月可降水量资料,用相关及合成分析方法分析了西太平洋副高与华北降水、旱涝环流及可降水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西太平洋副高与华北夏季旱涝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西太平洋副高脊线位置及西伸脊点。当西太平洋副高偏西偏北时,欧亚上空从高纬到低纬易出现“- + -”的遥相关型,华北上空可降水量偏少,降水偏少,易旱;反之亦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副高 华北旱涝 可降水量
下载PDF
地基微波辐射计与GPS无线电探空和GPS/MET的观测对比分析 被引量:50
6
作者 徐桂荣 孙振添 +2 位作者 李武阶 齐麟 冯光柳 《暴雨灾害》 2010年第4期315-321,共7页
利用同址GPS无线电探空和GPS气象学(GPS/MET)的观测数据,对微波辐射计反演的气象要素进行了对比分析。与GPS无线电探空结果对比,微波辐射计的温度和水汽密度廓线具有很好的正相关,而微波辐射计相对湿度廓线的正相关系数受到天气的明显... 利用同址GPS无线电探空和GPS气象学(GPS/MET)的观测数据,对微波辐射计反演的气象要素进行了对比分析。与GPS无线电探空结果对比,微波辐射计的温度和水汽密度廓线具有很好的正相关,而微波辐射计相对湿度廓线的正相关系数受到天气的明显影响。微波辐射计和GPS无线电探空的观测结果之间具有系统偏差,该偏差在无降水时较小,而在有降水时较大。这个系统偏差可能与两种探测设备采样方法的差异、微波辐射计反演算法以及降水影响等有关。尤其是降水时,天线罩上形成的液态水将会导致亮温测值的偏高,进而会给反演结果带来较大的系统偏差。降水的影响同样会体现在微波辐射计反演大气整层可降水量上。与GPS无线电探空结果相比,在无降水时,微波辐射计的可降水量偏小,两者的系统偏差在4 mm以内,而在有降水时,微波辐射计的可降水量明显偏大,两者的系统偏差也较大。与GPS/MET的结果相比,微波辐射计的可降水量总体上偏大,在无降水时,微波辐射计的可降水量与GPS/MET的结果具有很好的正相关,两者的系统偏差小于2 mm,而在有降水时,随着雨强的增加,微波辐射计与GPS/MET可降水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会减小,同时两者的系统偏差会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辐射计 GPS无线电探空 GPS气象学 可降水量 相关性
下载PDF
北京“7.21”特大暴雨环流形势极端性客观分析 被引量:48
7
作者 赵洋洋 张庆红 +2 位作者 杜宇 江漫 张季平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17-824,共8页
2012年7月21日(简称"7.21"),北京发生了自1951年以来最强的暴雨事件。利用倾斜旋转T模态主成分分析法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再分析资料,探讨了北京"7.21"特大暴雨的大尺度环流形势的极端性... 2012年7月21日(简称"7.21"),北京发生了自1951年以来最强的暴雨事件。利用倾斜旋转T模态主成分分析法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再分析资料,探讨了北京"7.21"特大暴雨的大尺度环流形势的极端性。结果表明,北京"7.21"暴雨日所属的大尺度环流型在1951-2012年夏季出现的频率为10.9%,而在"7.21"同类环流型中暴雨出现的概率为4.51%。和同类暴雨日平均场相比,"7.21"暴雨日当天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更强,北京地区对流层低空急流更强,并伴随环境大气中极端充沛的可降水量和较大的风垂直切变。在"7.21"同类环流型下的621 d中,"7.21"暴雨日北京南侧的低空急流排在第54位,北京局地风垂直切变排在第209位,可降水量排在第8位,显示出其在低空急流和可降水量上的极端性。1951-2012年夏季,具有"7.21"暴雨日同类环流形势、且925 hPa低空急流和可降水量均达到或超过"7.21"暴雨日值的个例有3次,相当于每21年发生一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环流分型 低空急流 风垂直切变 可降水量
下载PDF
利用GPS和云图资料监测北京地区中小尺度降水的研究 被引量:40
8
作者 曹云昌 方宗义 +1 位作者 李成才 王迎春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1-96,共6页
地基GPS遥感大气总水汽量提供了高时间分辨率的水汽资料, 为分析预报中小尺度系统的变化创造了条件。本文利用北京GPS/VAPOR试验反演了北京2000年6~8 月的大气总水汽量(又称大气可降水量或积分水汽), 分析了北京夏季大气总水汽量的分布... 地基GPS遥感大气总水汽量提供了高时间分辨率的水汽资料, 为分析预报中小尺度系统的变化创造了条件。本文利用北京GPS/VAPOR试验反演了北京2000年6~8 月的大气总水汽量(又称大气可降水量或积分水汽), 分析了北京夏季大气总水汽量的分布特征; 结合气象和云图资料, 对 7 月 3~5日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GPS大气总水汽量和云的发展及维持是强降水产生的条件, 降水量的大小与大气可降水量的增加幅度、维持时间和水平有关, 面上的大气可降水量的变化和红外云图资料显示的中小尺度系统的变化是一致的。面上大气可降水量的移动与测站降水关系密切, 当测站大气可降水量迅速增加, 并且面上分布的大气可降水量也同样向测站扩展时, 台站的降水也迅速增加。GPS大气可降水量可作为台站短期降水预报的一个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地区 大气可降水量 中小尺度系统 监测 高时间分辨率 地基GPS 2000年 水汽量 分析预报 分布特征 暴雨过程 维持时间 红外云图 降水关系 降水预报 测站 台站 反演 气象
下载PDF
地表温度与加权平均温度的非线性关系 被引量:41
9
作者 姚宜斌 刘劲宏 +1 位作者 张豹 何畅勇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2-116,共5页
在温度随高度线性递减的假定下,根据加权平均温度和函数内积的定义,推导出加权平均温度Tm与地表温度Ts存在非线性函数关系,这突破了传统的加权平均温度Tm与地表温度Ts近似为一次函数关系的认识。利用2010年中国78个无线电探空站数据对... 在温度随高度线性递减的假定下,根据加权平均温度和函数内积的定义,推导出加权平均温度Tm与地表温度Ts存在非线性函数关系,这突破了传统的加权平均温度Tm与地表温度Ts近似为一次函数关系的认识。利用2010年中国78个无线电探空站数据对线性函数和非线性函数的系数项进行拟合,其结果证实了加权平均温度Tm与地表温度Ts的非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加权平均温度 地表温度 可降水量 非线性函数关系
原文传递
有关东亚夏季风北边缘的定义及其特征 被引量:32
10
作者 汤绪 陈葆德 +1 位作者 梁萍 钱维宏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3-89,共7页
采用欧洲中心(ECMWF)44年再分析(ERA40)日总可降水量(TPW)资料,用标准化可降水量指数(NPWI)定义了夏季风北边缘,并进一步研究了亚洲夏季风北边缘的气候特征及其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用标准化可降水量指数定义的夏季风北边缘... 采用欧洲中心(ECMWF)44年再分析(ERA40)日总可降水量(TPW)资料,用标准化可降水量指数(NPWI)定义了夏季风北边缘,并进一步研究了亚洲夏季风北边缘的气候特征及其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用标准化可降水量指数定义的夏季风北边缘在亚洲可以确定出印度夏季风系统和东亚夏季风系统;就夏季风北边缘的平均位置而言,其在100°E以西沿青藏高原南侧呈东—西走向,年际变化极小;在100°E以东呈东北—西南走向,从青藏高原东侧北上经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地区北部、东北地区西部延伸到东北亚地区,并存在明显的年际、年代际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降水量 东亚夏季风 季风北边缘定义
下载PDF
地基GPS遥感观测安徽地区水汽特征 被引量:24
11
作者 毕研盟 毛节泰 +1 位作者 杨光林 李成才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25-228,共4页
对 2 0 0 2年 6~ 7月安徽地区肥西、桐城、寿县、无为、芜湖、滁州 6个GPS观测站的数据 ,结合相应的地面温度、气压等气象数据反演了时间间隔为 30min连续变化的水汽总量。这一解算结果由解算方法分析达到 1~ 2mm量级精度 ,达到了数... 对 2 0 0 2年 6~ 7月安徽地区肥西、桐城、寿县、无为、芜湖、滁州 6个GPS观测站的数据 ,结合相应的地面温度、气压等气象数据反演了时间间隔为 30min连续变化的水汽总量。这一解算结果由解算方法分析达到 1~ 2mm量级精度 ,达到了数值天气预报和气候研究的要求。利用这些资料 ,分析了上述地区水汽变化特征。单站水汽的持续积累和源源不断的水汽输送是强降水系统发生发展的必要条件 ,为了研究水汽来源及水汽量的大小 ,结合NCEP资料计算了一次强降雨过程中水汽通量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遥感观测 气象数据 水汽
下载PDF
1960-2015年中国西北地区大气可降水量变化特征 被引量:28
12
作者 黄小燕 王圣杰 王小平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191-1199,共9页
采用中国西北地区1960-2015年113个地面气象站及24个探空站气象资料,建立西北地区大气可降水量与地面水汽压的经验关系式,计算西北地区各气象站点的大气可降水量,结合反距离加权插值、Mann-Kendall检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西北地区近56... 采用中国西北地区1960-2015年113个地面气象站及24个探空站气象资料,建立西北地区大气可降水量与地面水汽压的经验关系式,计算西北地区各气象站点的大气可降水量,结合反距离加权插值、Mann-Kendall检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西北地区近56年大气可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6年中国西北地区大气可降水量总体呈增加趋势,平均每10年增加0.11 mm,大气可降水量的月变化呈明显单峰型;空间分布上,大气可降水量的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西北东部地区,低值区主要分布在西北中部地区;空间变化上,西北大部分地区大气可降水量呈增加趋势,以陕西南部、甘肃东南部、青海西北部、新疆等地增加趋势明显;西北地区年平均大气可降水量存在明显的突变特征和周期性变化特征,在1983年左右发生突变,主振荡周期为4 a左右;西北地区大气可降水量与平均气温、相对湿度呈正相关性,与平均风速呈负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地区 大气可降水量 气候变化 空间分布 气象要素
下载PDF
中尺度模式的四维伴随同化系统及其同化试验 被引量:10
13
作者 李晓莉 沈桐立 孙麟平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6-44,共9页
以中尺度模式MM4为基础,利用伴随码技术改进、完善了MM4伴随模式同化系统,并利用该系统进行了常规资料和非常规资料的伴随模式同化试验,例如加入了可降水量资料等。试验表明:在伴随模式同化系统中加入常规和非常规资料,可以改进初始场,... 以中尺度模式MM4为基础,利用伴随码技术改进、完善了MM4伴随模式同化系统,并利用该系统进行了常规资料和非常规资料的伴随模式同化试验,例如加入了可降水量资料等。试验表明:在伴随模式同化系统中加入常规和非常规资料,可以改进初始场,从而改善预报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料同化 伴随模式同化系统 可降水量 数值预报 中尺度模式
下载PDF
湖北省空中水资源分析 被引量:22
14
作者 向华 周月华 王海军 《暴雨灾害》 2007年第2期134-138,共5页
利用湖北省77站地面大气水汽压资料,计算了湖北省整层大气可降水量,分析了湖北省整层大气年、季平均可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湖北省整层大气可降水量与地面降水的关系,发现夏季是湖北省整层大气可降水量最高的一个季节,而从时间分布... 利用湖北省77站地面大气水汽压资料,计算了湖北省整层大气可降水量,分析了湖北省整层大气年、季平均可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湖北省整层大气可降水量与地面降水的关系,发现夏季是湖北省整层大气可降水量最高的一个季节,而从时间分布上看,湖北省自然致雨的概率以春季为最高;从空间分布上看,湖北省自然致雨的概率以鄂西南为最高。通过多雨年与少雨年比较,认为少雨年与多雨年的差异,空中水汽含量偏少是一个方面,但不是主要方面,主要是由于成雨的概率不高。多雨年降雨系统较强,且非常稳定,容易出现连续性降水,系统之间配合较好,利于水汽辐合成雨,少雨年与之相反,但仍有可开发的降雨时段,仍具有开发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量 可降水量 地面水汽压
下载PDF
MP-3000A型地基微波辐射计探测性能及其在乌鲁木齐降水天气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23
15
作者 杨莲梅 李霞 +1 位作者 赵玲 王世杰 《干旱气象》 2013年第3期570-578,共9页
利用乌鲁木齐MP-3000A型35通道地基微波辐射计与L波段高空气象探测系统2010年逐日探测的温湿度,分析微波辐射计探测温湿度性能及其在降水天气中的特征。结果表明:微波辐射计与探空测量温、湿度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和一致性,两者观测58层高... 利用乌鲁木齐MP-3000A型35通道地基微波辐射计与L波段高空气象探测系统2010年逐日探测的温湿度,分析微波辐射计探测温湿度性能及其在降水天气中的特征。结果表明:微波辐射计与探空测量温、湿度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和一致性,两者观测58层高度的温度、相对湿度、水汽密度和整层可降水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0.74、0.92和0.94,均达到0.01显著性水平。10 km以下垂直廓线分析表明:微波辐射计测量的温度值均小于探空测量值,相对湿度和水汽密度大于探空测量值,存在系统误差。可降水量偏差冬季最小,夏季最大。降水发生时两者探测的温湿度廓线变化趋势一致,温度和2 000 m以上水汽密度受降水天气影响相对较小,微波辐射计能较好地反映大雨和暴雨天气发生和结束过程中热力和水汽参数的时空分布和剧烈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辐射计 温度 水汽密度 相对湿度 可降水量
下载PDF
我国西北地区东部可降水量变化趋势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2
16
作者 张玉娟 谢金南 罗哲贤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54-259,共6页
用1951年1月—2000年12月NCEP/NCAR再分析比湿资料,分析了西北地区东部天水市上空对流层整层可降水量的演变特点,并与全球同纬度带的情况作了对比。结果指出:近50a来,西北地区东部对流层可降水量处于明显的下降阶段,其下降幅度在全球同... 用1951年1月—2000年12月NCEP/NCAR再分析比湿资料,分析了西北地区东部天水市上空对流层整层可降水量的演变特点,并与全球同纬度带的情况作了对比。结果指出:近50a来,西北地区东部对流层可降水量处于明显的下降阶段,其下降幅度在全球同纬度带中最大,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天水重大干旱事件发生的一个背景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干旱 可降水量 变化趋势
下载PDF
祁连山地区大气水循环研究(Ⅰ):空中水汽输送年际变化分析 被引量:23
17
作者 张良 张强 +3 位作者 冯建英 白虎志 赵建华 徐晓华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79-1091,共13页
通过与探空站资料比较,在分析NCEP I、NCEP II和ECMWF再分析资料整层相对湿度变化趋势和显著性水平的基础上,应用NCEP I再分析资料和1960-2010年气象台站观测资料,研究了祁连山地区过去51 a来空中水汽输送变化特征,分析了水汽输送发生... 通过与探空站资料比较,在分析NCEP I、NCEP II和ECMWF再分析资料整层相对湿度变化趋势和显著性水平的基础上,应用NCEP I再分析资料和1960-2010年气象台站观测资料,研究了祁连山地区过去51 a来空中水汽输送变化特征,分析了水汽输送发生变化的原因,并探讨了该地区夏季降水与东亚季风、南亚季风、南海季风、西风带和副热带高压等季风指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祁连山地区的空中整层水汽含量在1960年代下降趋势明显,之后近40多年基本保持稳定,总体表现为下降趋势.水汽净收支整体表现为明显的下降趋势,说明过境水汽留在祁连山地区的数量在减少.其中,经向水汽整体表现为北风输送,为"+"值,对水汽净收支的贡献为"正",呈下降趋势;纬向水汽整体表现为西风输送,为"-"值,说明对水汽净收支的贡献为"负",表现出的下降趋势说明纬向流失的水汽在减少.进一步分析显示,祁连山地区水汽净收支减少的直接原因是由风速减小导致流入本区域的水汽输送量减少引起的.地表到300 hPa平均风速显示,纬向风速率1990年代比1960年代减小了13.2%,经向风速率1990年代比1960年代减小了10.5%.夏季降水量与各季风指数的相关性表明,祁连山西部、中部和东部降水均未与各季风指数有较好的相关关系,该地区特殊的地形作用和环流条件及该研究关注的季节和时间尺度是产生这一结论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 水汽输送 可降水量 水汽净收支 季风
下载PDF
金沙江流域及邻近地区空中水资源的气候特征分析 被引量:21
18
作者 周长艳 王顺久 彭骏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433-2440,共8页
本文研究了长江上游金沙江流域及邻近地区空中水资源的气候特征,主要结论如下:①金沙江流域大气可降水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冬季最低,夏季最高。流域主要位于高原东侧大气可降水量最大经向梯度带上,受到了高原大地形的显著影响;②... 本文研究了长江上游金沙江流域及邻近地区空中水资源的气候特征,主要结论如下:①金沙江流域大气可降水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冬季最低,夏季最高。流域主要位于高原东侧大气可降水量最大经向梯度带上,受到了高原大地形的显著影响;②冬、春季节金沙江流域水汽主要来源于中纬度偏西风水汽输送,高原南侧经过孟加拉湾北部的南支偏西风水汽的贡献尤其重要;夏季该流域上空水汽主要来源于孟加拉湾和南海、西太平洋地区;秋季则主要来源于南海、西太平洋地区;③20世纪60年代至今,金沙江流域的主要水汽源地、水汽输送通道上空大气可降水量总体呈增加趋势,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述区域上空增湿更是明显;1958年-2002年金沙江流域大部分地区夏季水汽输送总体呈增强趋势,主要由纬向输送增强所致;④近年来金沙江流域整体大气降水、径流量地增加以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繁发生都与空中水资源的变化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沙江流域 空中水资源 大气可降水量 水汽输送
原文传递
1971-2010年柴达木盆地可降水量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分析 被引量:21
19
作者 张娟 肖宏斌 +2 位作者 徐维新 祁栋林 李晓东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2289-2297,共9页
利用1971-2010年40a柴达木盆地8个气象站及盆地外缘托勒气象站的水汽压、月降水量资料,运用整层大气可降水量经验公式,计算了柴达木盆地大气可降水量和降水转化率。结果表明,近40a柴达木盆地可降水量、降水量、降水转化率均呈波动增加... 利用1971-2010年40a柴达木盆地8个气象站及盆地外缘托勒气象站的水汽压、月降水量资料,运用整层大气可降水量经验公式,计算了柴达木盆地大气可降水量和降水转化率。结果表明,近40a柴达木盆地可降水量、降水量、降水转化率均呈波动增加趋势。可降水量在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相对较低,90年代后逐渐增多,总体呈先降后增的变化趋势。近40a春、夏季呈持续增长趋势,而秋、冬季20世纪80年代呈弱的减少趋势,90年代后呈持续增长趋势;可降水量变化趋势在空间上表现为自东南向西北增加的分布特征,这与可降水量多少的空间分布特征相反。气温是影响柴达木盆地可降水量变化的最主要气候因子,其次为日照,而相对湿度对柴达木盆地可降水量变化的影响相对较小。本文的分析表明,多雨年与少雨年可降水量保持相对稳定,可降水量与多雨、少雨年并无直接关系。降水量的多少是大尺度环流背景下的水汽输送、交换及降水转化率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可降水量 降水量 降水转化率
原文传递
四川上空大气可降水量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20
20
作者 王维佳 陈碧辉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0年第3期52-57,共6页
本文利用94个气象台站30 a地面湿度参量资料,采用通过地面水汽压计算大气可降水量的经验公式,分析了四川上空大气可降水量时空分布特征,初步评估了四川地区的空中水资源。结果表明:(1)四川地区空中水资源十分丰富,开发潜力巨大:东部盆... 本文利用94个气象台站30 a地面湿度参量资料,采用通过地面水汽压计算大气可降水量的经验公式,分析了四川上空大气可降水量时空分布特征,初步评估了四川地区的空中水资源。结果表明:(1)四川地区空中水资源十分丰富,开发潜力巨大:东部盆地区全年大气可降水量为1178.11 cm、降水效率8.98%;西部高山高原区全年大气可降水量为321.06 cm、降水效率21.16%。(2)大气可降水量和降水效率空间分布明显不均匀,东部盆地区大气可降水量远远高于西部高山高原区,降水效率则是西部高山高原区高于东部盆地区。(3)大气可降水量季节变化明显,一年之中夏季最多,秋季次之,冬季最少。西部高山高原区大气可降水量季节差异尤其显著。(4)30 a来,大气可降水量波动略呈线性增多,大气可降水量年际变化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湿度参量 大气可降水量 空中水资源 时空分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